1、《行道树》教学反思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用平实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抒写了奉献者的情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作者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树的自由,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引发了我们读者对生命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更深地理解,从中得到一些对人生有益的教育。
行道树作为树,它们的家本来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儿空气清新,它们本该像同伴那样,在那儿听小鸟唱歌、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过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可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它们离开了家,离开了同伴。“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成了一列行道树。这个它们没有想到,它们也曾为此而悲──“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但是它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选择——“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作出这种选择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体现了生命的存在的价值——勇于接受命运挑战,不屈服于它。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处于不可选择的境地时,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样你的生命将摆脱平庸。
选择和接受了行道树的生活,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就注定在内心和外在都要承受更多的痛苦。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没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白天,默默的迎接太阳,奉献清新的空气,阻挡风沙的侵袭,没有人在意和了解。行道树们付出却得不到人们认可的痛苦和孤独之感更加强烈,然而痛苦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考验,只会使它们意志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因为它们知道,自己选择做行道树,为城市奉献一切这是神圣的事业。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不是吗?惟其经历太多的痛苦与磨难,才更加凸显他们的奉献精神。
行道树们虽然饱受痛苦的煎熬,但他们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献着,牺牲着;当别人为它们施以同情时,它们却遗憾地在“春天勤生绿”,在“夏天献出浓荫,在冬天蓄积能量,等待来年春天的繁茂与葱茏,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并把自己的全部奉献出去,因为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付出总有回报,能使一个早起的孩子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是它们最“自豪的时刻”,生命惟其历经太多的痛苦,才更有意义。
《行道树》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事物的描写,形象地阐述了生命的价值,要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在学习这一课时,不仅仅应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无私奉献这一层面的理解上,而应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让他们理解怎样去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痛苦,从而得到生活的启迪,获取更大的效益。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担负起“育人”的责任,而优秀的作品就是我们“育人”的好材料。
2、《给予树》教学反思
〖实录片段一〗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话让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让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凉了。现在善良的金吉祥娅终于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听了想流下眼泪,你们在告诉我: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是吗?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凝练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内化积淀上,而是通过语言进一步明确了,也是将文章“爱”的主题进行了提升。
3、《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个感人的童话故事,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四次的对话让学生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教学的策略上,我围绕“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从而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理解句子以及童话中的意思、情节,如在自由读时,我让学生找出小鸟为了寻找好朋友所到过的地方,于是学生找出了从很远的地方──森林──山谷──村子的句子及词语,我随即板书,从这些句子、词语中也抓住了故事的情节,学生就会理解到小鸟千里迢迢、力尽艰辛找朋友的过程,理解到童话要表达的意思,体会到小鸟对友情珍惜的情感了;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演读故事的情节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更是在这语言文字的演绎中,逐步感悟内化,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的语调高扬一点,有的稍低沉,有的边读边做动作,还有正象人们所说的真是“七情上脸了”,这些真情流露正是他们纯洁幼稚的童心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演绎;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的介入以及学生读悟后拓展想象让学生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组织语言进行描述,既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能力也让学生感悟童话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收获较大的,但毕竟我教学经验尚浅,同时真的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这节课我也觉的存在着不少的遗憾!如在学生对角色的感悟方面,我是觉得部分学生还不够深刻,原因是对一些关键词的读悟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我不是心情过急,可让学生走上讲台演绎对话,说感受,可能就会带动得好些,这是其一。其二,在小练笔得过程中,如果我能提示一些童话得写作特点,可能就会引导出一部分尖子能用童话式得语言丰富故事得内容,为学会童话奠定基础。
4、《给予树》教学反思
〖实录片段一〗
师:听了金吉娅的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话让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读了“她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这句话,我很同情她。“一直”说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师:是啊,她也许是从……就开始盼望了?
生:也许她从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现在。
生:也许她已经盼望了好几个圣诞节了。
师:多么可怜的孩子,一个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让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凉了。现在善良的金吉祥娅终于让小女孩如愿以偿了。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屏显填空: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没有”两个句子进行感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潜意识里和小女孩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内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蕴涵的情感,达到“以说促悟,以悟促读”的教学效果。
〖实录片段二〗
师:现在这位小女孩终于如愿以偿,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会怎么样?又会说些什么呢?
抱着心爱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说:“____”。
学生想象回答后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的话让我听了想流下眼泪,你们在告诉我: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是吗?
师:所以,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
生:爱心树。
生:幸福树。
生:愿望树。
……
师:多美的名字啊!那么同学们,你们意在心里种下一棵给予树吗?希望这棵给予树能在你们的心中生根茂盛,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反思〗
给予就是给人关爱,给予就是给人温暖,给予是无私的,给予更是快乐的,教师一番深情的话语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文章所蕴涵的情感,“这棵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树”,凝练了学生心中的情感,让他们心中的情感不只是停留在内化积淀上,而是通过语言进一步明确了,也是将文章“爱”的主题进行了提升。
5、《给予树》教学反思
一、回忆旧知
圣诞节到了,妈妈准备了一百美圆给五位孩子,让他们每个人用二十美圆去买礼物,约好两个小时后一起回家。
可是在购物回来的路上,金吉娅的妈妈却生气了,想知道原因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找找原因。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相信你们一定找到答案了,谁愿意把你找到的交流一下!
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圆做了什么?
⑴ 请1~2位学生读句子。
⑵ 你从他(她)的朗读中体会出妈妈怎样的心情?(生气、疑惑。)
⑶ 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妈妈此刻的心情!(2~3名。)
⑷ 妈妈为什么会生气呢?(金吉娅没有给哥哥姐姐买好的礼物。)
2、金吉娅到底用剩下的大部分钱做了什么呢?
请你自己读一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答案: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位陌生的小女孩。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句子一:
“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他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⑴ 请学生自己读这个句子。
⑵ 能给“援助”换个词吗?(帮助、救助。)
你认为哪些人是需要帮助的?(老人、穷人、残疾人。)
援助中心给了你一种什么感觉?(充满爱、温暖、快乐的地方。)
⑶ 小女孩的愿望是什么呢?(有一个洋娃娃。)
说说对“一直盼望”这个词的理解!
(白天也盼,晚上也盼、睡梦中也在盼望,就是一直盼望。)
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1~2名)
⑷ 金吉娅没看到卡片时,想送给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当她看到卡片后,她决定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
虽然她这么做了,可她心里仍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你能用一个词形容金吉娅回家路上的表现吗?(沉默不语。)
⑸ 此刻金吉娅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⑹ 回家后的金吉娅是怎么向妈妈解释的?
2、出示句子二:
“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⑴ 同学们,你们试想一下,这个小女孩没有什么?
(没有礼物、快乐、爱。)
⑵ 小女孩一无所有,而哥哥姐姐与小女孩相比已经有许多礼物了。小女孩是可怜的,我们与她相比幸福多了!
⑶ 谁愿意把这个理由说给我听听!
声音很响亮,说说这么读的原因。
读句子感受。
3、面对如此善良的金吉娅、如此矛盾的金吉娅,妈妈又是怎么做的?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
妈妈的拥抱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金吉娅你做的是对的,妈妈为你感到骄傲,妈妈也很感动!)
妈妈在不知道原因时很生气,但当她知道原因后,她被金吉娅感动了!
4、此刻的金吉娅是幸福的,她得到了妈妈的理解,试想一下此刻的金吉娅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充分地说。)
四、拓展延伸
这一棵爱心树给小女孩送去了快乐,让她的愿望实现了,可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并没有收到好的礼物,假如你是金吉娅的哥哥姐姐你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
(伴着音乐写。)
五、总结
妈妈从生气变为激动,金吉娅从沉默不语变为开心激动,那位陌生的小女孩也露出了笑脸。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
此刻的给予树在那么看来又是一棵怎样的树?
请用下面这个句式来说一说。
“在我看来,给予树又是一棵__树,因为__。”(按照这个句式来是说一说)
是的,给予是快乐的。金吉娅的机遇给妈妈带去了感动与骄傲,为哥哥姐姐树立了榜样,给小女孩送去了快乐,为我们送来了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也为金吉娅自己带去了快乐。
这个圣诞节因为有了金吉娅的善良、仁爱而变得特别。让我们也把这棵给予树种入自己的心里,让它在我们的心田永远散发芬芳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反思】
这份教案历经了数次的修改,才最终定稿。在不断的否定、肯定中我从懵懂逐趋成熟,并且在几位名师的指导下,思路越发清晰。
原本我在设计对于给予树的理解时,只让学生说说这又是一棵怎样的树,后来在我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我觉得这样一改确实是神来一笔。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把意思说清楚,表达完整。
在我上课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如在关注学生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关注学生说了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也没有进行很好地评价与反馈。
这份教案以一条主线串联起来,即以妈妈前后的态度变化这条线贯穿始终,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地进行输理,因而使本次课有点散乱。
在处理句一时,问题问地太散,没有用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缺乏连贯性与条理性。
可能不足还有很多,不过我还是很开心,因为通过这一次课,我学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没有注意起来的问题被及时地发现,这为我的前进扫去了障碍。
相信在名师们的指导与帮助下我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6、《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所在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我在教学时以“爱”为线索,抓住“爱”字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
第二、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
第三、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
例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这是母子之爱的表现;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也是母子之爱的表现。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这是手足之爱的表现;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也是手足之爱的表现。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7、《自己去吧》教学反思──《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篇蕴涵着一定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其中,文章是在妈妈和孩子的两次对话中展开。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习课文后要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节课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小鸭子学游泳。教学难点是:从阅读中领悟小鸭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围绕这一难点进行设计,如何突破难点?则运用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这一新形象来教学解决难点问题。新加入的麻雀妈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
【教学片段】
师:鸭妈妈怎么说?
生: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师:小朋友,我是麻雀大婶,我觉得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么办?我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呢!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答应,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妈妈呢?喜欢我还是书上的鸭妈妈?
生:我喜欢鸭妈妈。
师:为什么呀?我多爱我的孩子呀!什么事我都帮他做,你们怎么不喜欢我呢?
生:因为麻雀妈妈你太胆小了,不让小鸭子自己练游泳,它就很难学会。
生:你什么都不让小鸭子做,它以后什么事情都不会了。
师:可我真怕小鸭淹死,怎么办?
生:鸭妈妈你不用担心,小鸭子天生就会游泳,我奶奶乡下的鸭子就是这样。
生:我知道小鸭子是不会被淹死的,它的脚上有璞,羽毛上有油,这样子它就不会淹死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你们说对不对?再自己读读鸭妈妈的话。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以鸭妈妈说的话为主线,根据鸭妈妈的话,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还有麻雀妈妈吐露心扉的一段话,设计上麻雀妈妈对待孩子学本领的态度与鸭妈妈态度的截然不同。第一让学生读了鸭妈妈和麻雀妈妈的话,在思维上有一定冲击,在选择中思维得以开启,在说出理由的同时表明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理解鸭妈妈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个道理。第二通过补充新形象,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而且通过对鸭妈妈和麻雀妈妈话的讨论和理解,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鸭妈妈对小鸭子的和蔼和喜爱之情。第三通过运用补充创设一个新形象和有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的学习突破难点,加深认识,丰富了文本体验,领悟了深厚情感。
8、《行道树》一课的教学反思
《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名篇,借“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的行道树之口,表达“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一深刻哲理,赞颂了那种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的高尚胸襟和情怀。全文蕴含了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能较好地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的定位把握的较好,一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个是学习的主人。
1、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上,还是在局部探讨上,我都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与老师的撞击,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体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例如:我在让学生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时,让他们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并提问,培养他们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他们很快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深沉”的?“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等等问题,有些问题,小组先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相互交流”,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体现了由不懂到领悟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尊重个体、重视过程这一思想,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再加上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2、让读贯穿整个课堂:
我以“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活在哪里?”为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回答。以读开启这一课,让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词,再通过查找工具书、看注释,弄清词意,读准字音,对照屏幕上的字词,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到练写,而后,全班边看屏幕上的图画,边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行道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个问题。在感知行道树所承受的痛苦时,我分别找两个同学对比来读,一处是第二自然段中行道树与原始森林的对比,一处是第四自然段中行道树与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在此基础上,我又拓展,事实上行道树所遭受的痛苦远不止这些,谁还能举出一些?这样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更不能人为的给行道增添痛苦。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堂课,我以读代讲,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有大声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及快速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注重联系实际,陶冶思想情操:
通过读文、讨论、畅谈,同学们认识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并且明白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比如,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说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有的说:“清洁工所从事的工作虽平凡,但神圣,他们每天起得那么早,为人们能有清洁安适的环境而辛苦的劳作,无怨无悔,他们不正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地奉献着么?他们感到幸福,这是深沉的幸福。还有教师,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等等,同学们情绪激动,动情地讲述着身边的事迹,即触动了别人,自己也受到了一次思想道德的洗礼。
4、处理好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指导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营造一个宽松、活泼、主动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朗读训练和对课文的研讨,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我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我都随时作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5、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受益无穷,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相机的纠正学生不好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在开始读课文时,手里没拿笔,没有圈圈点点,有的干脆没声音,这时,我会让他们暂停,并问他们读书有哪三到,而后再接着读。又如: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总喜欢双手按在桌上,我也会强调站姿等等,这些看是小事,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因此,平时强调多了,学生的好习惯也养成了。
6、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
如我在屏幕上出示:想一想,你身边还有哪些人像行道树一样?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有的说清洁工,有的联想到教师,有的联想到……从而使他们感受到为大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的奉献者们是多么的令人敬佩,自己也受到了教育。
反观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教学目标比较仓促,像“行道树”的象征意义没有讲到位。课件上的文字看不清,没有设计好。在授课时间按排上欠合理,如前面的生字训练上花的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分析行道树的形象,时间就很紧。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让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实施。
9、《行道树》教学反思
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用平实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抒写了奉献者的情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作者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树的自由,道尽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引发了我们读者对生命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更深地理解,从中得到一些对人生有益的教育。
行道树作为树,它们的家本来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那儿空气清新,它们本该像同伴那样,在那儿听小鸟唱歌、看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过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可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它们离开了家,离开了同伴。“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成了一列行道树。这个它们没有想到,它们也曾为此而悲──“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但是它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选择——“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作出这种选择是艰难的,惟其艰难,才更体现了生命的存在的价值——勇于接受命运挑战,不屈服于它。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当你处于不可选择的境地时,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样你的生命将摆脱平庸。
选择和接受了行道树的生活,就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就注定在内心和外在都要承受更多的痛苦。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没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白天,默默的迎接太阳,奉献清新的空气,阻挡风沙的侵袭,没有人在意和了解。行道树们付出却得不到人们认可的痛苦和孤独之感更加强烈,然而痛苦是一种磨练,更是一种考验,只会使它们意志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因为它们知道,自己选择做行道树,为城市奉献一切这是神圣的事业。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不是吗?惟其经历太多的痛苦与磨难,才更加凸显他们的奉献精神。
行道树们虽然饱受痛苦的煎熬,但他们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默默地奉献着,牺牲着;当别人为它们施以同情时,它们却遗憾地在“春天勤生绿”,在“夏天献出浓荫,在冬天蓄积能量,等待来年春天的繁茂与葱茏,既然选择了,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并把自己的全部奉献出去,因为神圣的事业总是要付出代价”。“付出总有回报,能使一个早起的孩子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是它们最“自豪的时刻”,生命惟其历经太多的痛苦,才更有意义。
《行道树》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事物的描写,形象地阐述了生命的价值,要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勇于承受痛苦和磨难,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在学习这一课时,不仅仅应停留在让学生理解无私奉献这一层面的理解上,而应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让他们理解怎样去对待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痛苦,从而得到生活的启迪,获取更大的效益。作为老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担负起“育人”的责任,而优秀的作品就是我们“育人”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