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
【片段一】
师:说一说,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两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目的: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两特点。)
生:世界之最。
生: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生:──
(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
师: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生读,再找,只发现写了“壮丽”一词。
师:其实文章还介绍了它的奇异。
(此时课堂时间已经过了将近20分钟。学生已经没有了很大学习兴趣。)
【片段二】
师: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我们都很陌生,看到这个名字,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它在哪里?
生:它有多大?
生:它有多深?
生:──
师:读文,看你能从哪些自然段了解到它在哪里,有多大,有多深?
生读课文。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它在青藏高原上,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生:我知道它长504千米。
生:我知道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最大的大峡谷。
生: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尔卡大峡谷都无法与它一争高下。
生:──
师:从你了解到的谈谈你现在的感受。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真雄伟。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太大了,那一定很壮观。
师:对,那是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板书:壮丽)
师:往下读课文3、4段,你还能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个特点。
(学生兴趣盎然,急于进一步通过下文了解大峡谷。)
【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在两个班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是我在第一个班先上的实况。我的思路是先读文梳理出大峡谷的两大特点,再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学习。虽然最初设计我有自己的设计意图,但从教学中看到,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只能粗略的感知课文,并不能有条理的梳理出课文是抓住“壮丽”“奇异”两特点来写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一个并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显的死气沉沉,不禁问自己:学生怎么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紧接着,我改变了思路,到另一个班上课,呈现了片段二中的情景。我改变了引导的方法,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切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让学生自主去阅读,主动探究,理解内容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平等的交流,共同的学习中完成学习的任务。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奇异,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美美地去读课文,滔滔不绝地和大家交流自己所悟所感,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自主探究,还有收获的快乐。
2、同样的峡谷 不同的课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
师:说一说,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两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目的: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两特点。)
生:世界之最。
生: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生:──
(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
师: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生读,再找,只发现写了“壮丽”一词。
师:其实文章还介绍了它的奇异。
(此时课堂时间已经过了将近20分钟。学生已经没有了很大学习兴趣。)
【片段二】
师: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我们都很陌生,看到这个名字,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它在哪里?
生:它有多大?
生:它有多深?
生:──
师:读文,看你能从哪些自然段了解到它在哪里,有多大,有多深?
生读课文。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它在青藏高原上,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生:我知道它长504千米。
生:我知道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最大的大峡谷。
生: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尔卡大峡谷都无法与它一争高下。
生:──
师:从你了解到的谈谈你现在的感受。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真雄伟。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太大了,那一定很壮观。
师:对,那是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板书:壮丽)
师:往下读课文3、4段,你还能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个特点。
(学生兴趣盎然,急于进一步通过下文了解大峡谷。)
【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在两个班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是我在第一个班先上的实况。我的思路是先读文梳理出大峡谷的两大特点,再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学习。虽然最初设计我有自己的设计意图,但从教学中看到,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只能粗略的感知课文,并不能有条理的梳理出课文是抓住“壮丽”“奇异”两特点来写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一个并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显的死气沉沉,不禁问自己:学生怎么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紧接着,我改变了思路,到另一个班上课,呈现了片段二中的情景。我改变了引导的方法,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切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让学生自主去阅读,主动探究,理解内容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平等的交流,共同的学习中完成学习的任务。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奇异,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美美地去读课文,滔滔不绝地和大家交流自己所悟所感,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自主探究,还有收获的快乐。
3、让我们一同闯关──《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
新学期,新书在手,细细数来,四年级上册的独立阅读课文就达十三篇,几乎每个单元都有,细细读来,它们语言优美,哲理性强,故事风趣,我分析编者的意图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正确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分析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它的教法值得我们重视。
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是《雅鲁藏布大峡谷》,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课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有文字的,有图片的,还有音乐呢,孩子们从位置、形成、特有的景观进行了交流,让每个学生的积累更厚重了。虽说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老师的引导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我首先开展的是“学习小组共闯关”的活动,要求是分段读课文,闯过难关口,“关口”一是把每自然段中难读的句子读好,至于怎样读好,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每人过关,“关口”二是弄清每个自然段写什么,用短语概括。展示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要求“闯关”,对长句和读不通的句子反复地读,他们共评出了五个“闯关优胜组”,在闯关口二的时候,孩子们评出了三个奖项:“闯关原创奖”──最先发表自己意见的,又基本准确;“闯关修改奖”──在别人的基础上加以修改提高的;“闯关优胜奖”──有新颖、简洁、准确。
这样在闯关的活动中,孩子们读通了课文,落实了生字新词,还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我们开展了“学习小组共欣赏”的活动,小组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欣赏,我提出要求:⑴ 朗读欣赏;⑵ 说原因谈感受;⑶ 气氛要温馨和谐;⑷ 争获欣赏“情趣”奖。孩子们欣赏的时候动心动情,谈论的时候言之凿凿,热情空前高涨。小组汇报的时候,我坐到了学生的位置上,每个小组的汇报都各具特色,有自己不同的侧重点,有的是把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同学听,有的把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的,有的重点谈了心中的感受……我和台下的孩子们纷纷向台上的汇报者提问题,有意识地突破重难点,如在汇报第二段的学习活动中,我强调了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不容置疑”的含义,在交流第三段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把含有“从……到……”的句子多读几遍,感受大峡谷中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的范围之广,形态之多样;引导学生想象大峡谷是怎样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还相机理解“千姿百态”“人迹罕至”等词语,孩子们根据展示情况,评出了三个“情趣奖”。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学得开心,学有所获。孩子们闯过了一个个的关,我闯过了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关吗?我在思索……
叶圣陶先生说过“上课是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叶老这段话就是对独立阅读教学最好的注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高,趣味浓厚,每节课都能聚精会神,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4、《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
《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
课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因而产生了这样壮丽的景观。接着,课文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然后,课文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这课时,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教学时,我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读文、谈感受。由于本篇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整体印象比较明确,并且在我的引导下,从文中找到重点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在细品课文体会时,我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在读文中感受,在感受中读文,就像在品一杯香茶,反复的体会、回味,从中真正感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丽,使学生内心中达到真正的惊叹。了解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用比较的方法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与课标的精神是相符合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归纳语言,积累语言,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拓展实践学生补充介绍各自了解的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其他情况。
这节课教完了,我觉得有遗憾的地方,如:本节课在联系上下文推想文中重点词语的内涵上体现的较弱,如果能进一步加强词语的理解,对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主旨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在补充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上比较有限,课堂上对文章内容的相应扩展和延伸,会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其神奇与壮丽,并且使得课文的知识量也有一定的扩充,更能激发学生课下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将课堂进行无限的延伸。
5、《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
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这课时,我紧紧抓住“神奇”这条主线教学时,我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读文、谈感受。由于本篇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整体印象比较明确,并且在我的引导下,从文中找到重点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在细品课文体会时,我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在读文中感受,在感受中读文,就像在品一杯香茶,反复的体会、回味,从中真正感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丽,使学生内心中达到真正的惊叹。了解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用比较的方法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与课标的精神是相符合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归纳语言,积累语言,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拓展实践学生补充介绍各自了解的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其他情况。
让学生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最后一块密境”,是世界仅存的一块处女地……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这节课教完了,我觉得有遗憾的地方,如:本节课在联系上下文推想文中重点词语的内涵上体现的较弱,如果能进一步加强词语的理解,对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主旨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基础语言;在补充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上比较有限,课堂上对文章内容的相应扩展和延伸,会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其神奇与壮丽,并且使得课文的知识量也有一定的扩充,更能激发学生课下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将课堂进行无限的延伸。
6、《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欣赏和赞美,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实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学习本来就不是很多人能自觉为之的。何况还要时习之呢?还要经常复习,那也只有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人了。人称鲁迅等人“手不释卷”,孔子又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种苦心孤诣的人实在很少,只有学习的人自觉了才有可能,我们说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基于这种学生自觉学习的认识基础上的。总之,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7、同样的峡谷 不同的课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
师:说一说,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两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目的: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两特点。)
生:世界之最。
生:植物类型博物馆、动物王国。
生:──
(学生不能准确地找出。)
师: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生读,再找,只发现写了“壮丽”一词。
师:其实文章还介绍了它的奇异。
(此时课堂时间已经过了将近20分钟。学生已经没有了很大学习兴趣。)
【片段二】
师: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我们都很陌生,看到这个名字,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它在哪里?
生:它有多大?
生:它有多深?
生:──
师:读文,看你能从哪些自然段了解到它在哪里,有多大,有多深?
生读课文。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它在青藏高原上,是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
生:我知道它长504千米。
生:我知道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最大的大峡谷。
生: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科尔卡大峡谷都无法与它一争高下。
生:──
师:从你了解到的谈谈你现在的感受。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真雄伟。
生:雅鲁藏布大峡谷太大了,那一定很壮观。
师:对,那是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板书:壮丽)
师:往下读课文3、4段,你还能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另一个特点。
(学生兴趣盎然,急于进一步通过下文了解大峡谷。)
【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在两个班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是我在第一个班先上的实况。我的思路是先读文梳理出大峡谷的两大特点,再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来学习。虽然最初设计我有自己的设计意图,但从教学中看到,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只能粗略的感知课文,并不能有条理的梳理出课文是抓住“壮丽”“奇异”两特点来写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一个并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显的死气沉沉,不禁问自己:学生怎么会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紧接着,我改变了思路,到另一个班上课,呈现了片段二中的情景。我改变了引导的方法,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切入课文,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让学生自主去阅读,主动探究,理解内容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在平等的交流,共同的学习中完成学习的任务。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奇异,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美美地去读课文,滔滔不绝地和大家交流自己所悟所感,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自主探究,还有收获的快乐。
8、《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欣赏和赞美,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启人深思。
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实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学习本来就不是很多人能自觉为之的。何况还要时习之呢?还要经常复习,那也只有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人了。人称鲁迅等人“手不释卷”,孔子又言“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种苦心孤诣的人实在很少,只有学习的人自觉了才有可能,我们说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基于这种学生自觉学习的认识基础上的。总之,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9、《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为我们描绘的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接着,课文列举确切的数字,与世界上其他几个著名大峡谷进行比较,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然后,课文从大峡谷的雪山冰川、原始林海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描绘了峡谷的奇异景观。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了“从……到……”的排比句式,气势非凡,让人感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景观真如神来之笔。
读罢此文,犹如走进了神奇美丽的画卷之中,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壮丽景观;二是要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读来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与美丽。但可能受文章具有说明文的特性的影响,学生在刚开始读时往往缺乏兴趣,尤其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在反复朗读推敲课文之后,学生们才渐渐地喜欢上这篇课文,尤其是对三四两个自然段的有关大峡谷奇异景观的介绍更是喜爱有加。我自我感觉本课的最大败笔之处就是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抽象化的东西,来促进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