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桥》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
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
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2、成也“萧何”,败亦“萧何”──《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可能缘于本人对古诗词的喜爱,总想把课堂定位在唯美的诗意当中,所以开课中,总是引用了大段的排比、成语、反问,意图通过自己的渲染,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铺路架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当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也有一些副作用,可以这么说我的渲染有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却是“乌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今天执教了《跨越海峡两的生命桥》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所以我用“成也萧何,败亦萧何”作为反思的题目。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爱”,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性。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本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十五钟下来,第一个目标完成情况良好,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但在“海峡两岸人民的血泳亲情”的感受方面还有所欠缺。因为本人在解读文本时,仅仅把文本解读的高度定在“关爱”这一层面上,对于“血脉亲情”的两岸同胞情忽略了。
课堂中出现的几个亮点我数来自于教师的渲染煽情:
一、成也萧何
1、当学生找到说明骨髓移植的难度大的词语“谈何容易”时,我让学生解释这个词,学生答曰:“不容易。”“很困难”。我并没有止住脚步,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是“谈起来都很困难,何况是去做。”当我动容地解释完这句话时,看到学生的表情凝重了,他们已经从这四个字中领会到骨髓移植的方法实施起的难度太大了。这是文章的“眼睛”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教学目标二就很难过错成,所以在这一点的讲解上,我是成功的。
2、当学生理解“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句话时,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流出的仅仅是骨髓,这时,我让学生转换角度,把自己当成台湾青年李博士,设计了一段采访词:“你难道不想知道亲人的安危吗?”“你难道不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吗?”、“冒着生命危险而无人知晓,值得吗?”……一系列的排比问题下来,学生再读句子时,说出了这样的笑:涓涓流出的台湾青年的关爱,是海峡两岸的深情等等。这是我创设情境后,学生的灵光涌现,对于完成教学目标一、二都奠定了基础。
二、败亦萧何
课堂中的几处不如意,同样来自我的语言、语气不得当:
1、当学生对里氏7.3级地震不熟悉时,我出示了唐册大地震的时候,有一段深情的解说词,可是当我解说的时候,看图片的学生竟觉得地震后的唐山废墟很有意思,有几个学生甚至笑出了声音,更为糟糕的是我没有理会,只顾自己继续“深情”地解说,原本应该非常成功的教学环节,此时此刻教师的解说去变得非常“刺耳”。课标要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并提出具体要求:“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当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歪曲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纠正,是因为我急于把自己认为写得很感人的地震介绍展示出来,虽然勉强把我准备的文字介绍完毕,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却非常不好。
2、课堂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如果你们是小钱,遇到了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学生对我说的都是:“谢谢你!”之类的感激的话,而我去激昂地大段大段地陈词,诸如海峡两岸骨肉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学生成为课堂的听众,把我自己推到了课堂的中心,取代学生的“主人”地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我担心学生说得不好,就自己取而代之,没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三、几点启示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教学中的绝对主角,教师是绿叶,走学生盛开时的背景和衬托,教师不应剥夺学生原来就少之又少的宝贵的阅读时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
2、课堂是师生交往、交流的动态舞台:
教师备课后的教案,不能亦步亦趋地在课堂上展示,把学生当作观众、当作读者,即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更不用说动态生成。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只有在交往中生成,在生成中内化,在内化中增长。当教学出现“意外”时(如我在介绍地震资料时),当学情发生变化时,教师应立即调整教案。
3、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取舍。如本文中第二个教学目标完成得不理想,就是缘于我对台湾关系的敏感造成的。
四、一个教学片断的修改
拓展: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什么?
2、假如老师是小钱,你们是为我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我们今天终于见面了,我们之间地说些什么?
(创设对话情境,老师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你不顾个人安危、家人安危救助我?你的家人现在安全吗?等等。引导学生感受互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3、夯实基础知识 提高感悟能力──《桥》教后反思
在学校新的一轮的课例研究中,我有幸成为执教教师之一,在几轮的备课、授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有时会与课文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其内”。出项这种情况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同时也体会到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感悟文本的前提。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根本无法学习语文,更不要谈感悟文本了。
通过几轮的教学研讨,我感受到在教学中要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其课程的性质决定它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必须在讲读课文要注意重点词句的训练,结合语句理解词义,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和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那场灾难,感悟老汉的伟大。
二、让读贯穿全课
“语文”姓“语”,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语”,就是说、就是读;学语文,是要靠个人“悟”的。要想“悟”的出,“悟”得深,就必须“读”。语文课上必须读,要书声琅琅。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他曾经把学生是否读熟课文作为评判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字──“读”,狠抓“读”。因为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生命。
“文不读熟不开讲。”现在许多学生的读书存在很大的问题:添字丢字、读破句、唱读、数读……又谈什么感情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课文好象爬台阶一样──分三个层次的读。第一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正确,不能错字、掉字,不能出现有破句的问题;第二级台阶要求学生读流利,学生在流利的朗读课文的同时了解课文大意,分清文章脉络;第三级台阶读出感情,这是“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做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感悟形象;最后是品读,做到赏析与反思、完善与修正相结合,将读写训练相结合,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4、《白鹅》和《白公鹅》对比教学教后反思
四年级第四单元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同一单元中同时出现了两篇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鹅,这是过去教材中不会出现的,而这些“鹅”在不同作家笔下既具有同性又具有个性,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教学,学生会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
比如这两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鹅”的特点。如果能通过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白鹅》是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椰揄,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颇有调侃的味道。
通过对比,总结出两只鹅都具有“高傲”的特点,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是“架子十足”,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是“派头十足”。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这样,不仅让学生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
5、成也“萧何”,败亦“萧何”──《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可能缘于本人对古诗词的喜爱,总想把课堂定位在唯美的诗意当中,所以开课中,总是引用了大段的排比、成语、反问,意图通过自己的渲染,在学生和文本之间,铺路架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当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也有一些副作用,可以这么说我的渲染有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却是“乌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今天执教了《跨越海峡两的生命桥》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所以我用“成也萧何,败亦萧何”作为反思的题目。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爱”,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注重了文本的人文性。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本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三十五钟下来,第一个目标完成情况良好,第二个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但在“海峡两岸人民的血泳亲情”的感受方面还有所欠缺。因为本人在解读文本时,仅仅把文本解读的高度定在“关爱”这一层面上,对于“血脉亲情”的两岸同胞情忽略了。
课堂中出现的几个亮点我数来自于教师的渲染煽情:
一、成也萧何
1、当学生找到说明骨髓移植的难度大的词语“谈何容易”时,我让学生解释这个词,学生答曰:“不容易。”“很困难”。我并没有止住脚步,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是“谈起来都很困难,何况是去做。”当我动容地解释完这句话时,看到学生的表情凝重了,他们已经从这四个字中领会到骨髓移植的方法实施起的难度太大了。这是文章的“眼睛”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教学目标二就很难过错成,所以在这一点的讲解上,我是成功的。
2、当学生理解“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句话时,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流出的仅仅是骨髓,这时,我让学生转换角度,把自己当成台湾青年李博士,设计了一段采访词:“你难道不想知道亲人的安危吗?”“你难道不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吗?”、“冒着生命危险而无人知晓,值得吗?”……一系列的排比问题下来,学生再读句子时,说出了这样的笑:涓涓流出的台湾青年的关爱,是海峡两岸的深情等等。这是我创设情境后,学生的灵光涌现,对于完成教学目标一、二都奠定了基础。
二、败亦萧何
课堂中的几处不如意,同样来自我的语言、语气不得当:
1、当学生对里氏7.3级地震不熟悉时,我出示了唐册大地震的时候,有一段深情的解说词,可是当我解说的时候,看图片的学生竟觉得地震后的唐山废墟很有意思,有几个学生甚至笑出了声音,更为糟糕的是我没有理会,只顾自己继续“深情”地解说,原本应该非常成功的教学环节,此时此刻教师的解说去变得非常“刺耳”。课标要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并提出具体要求:“关心作品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当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歪曲的时候,我没有及时纠正,是因为我急于把自己认为写得很感人的地震介绍展示出来,虽然勉强把我准备的文字介绍完毕,但收到的教学效果却非常不好。
2、课堂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如果你们是小钱,遇到了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学生对我说的都是:“谢谢你!”之类的感激的话,而我去激昂地大段大段地陈词,诸如海峡两岸骨肉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学生成为课堂的听众,把我自己推到了课堂的中心,取代学生的“主人”地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我担心学生说得不好,就自己取而代之,没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三、几点启示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教学中的绝对主角,教师是绿叶,走学生盛开时的背景和衬托,教师不应剥夺学生原来就少之又少的宝贵的阅读时间。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
2、课堂是师生交往、交流的动态舞台:
教师备课后的教案,不能亦步亦趋地在课堂上展示,把学生当作观众、当作读者,即没有沟通也没有交往,更不用说动态生成。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只有在交往中生成,在生成中内化,在内化中增长。当教学出现“意外”时(如我在介绍地震资料时),当学情发生变化时,教师应立即调整教案。
3、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能根据个人的喜好取舍。如本文中第二个教学目标完成得不理想,就是缘于我对台湾关系的敏感造成的。
四、一个教学片断的修改
拓展: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什么?
2、假如老师是小钱,你们是为我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我们今天终于见面了,我们之间地说些什么?
(创设对话情境,老师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你不顾个人安危、家人安危救助我?你的家人现在安全吗?等等。引导学生感受互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6、《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一节好的语文课最大的魅力是什么?莫过于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弦,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思维才会被激活,他们才会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并紧紧围绕情感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课堂犹如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和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一、精心创设情景,初感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了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课文中,我讲了一个湖南岳阳的姐妹俩的亲情故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在读完课题后,我又让学生观看台湾海峡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台湾海峡连接着大陆和台湾,初步让学生感受到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两岸同胞有着血缘关系。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我又适时播放9~21大地震的录相,引导学生谈观后的感受,并让学生联系11~26的亲临地震的感受,把学生带入了“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景之中,开课的几个情景的创设,让学生领悟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作了铺垫。
二、指导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有个初步认识的时候,老师及时地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此时此刻”“一次又一次”“沉着”“静静地”“连夜”“奔波”等词细细品味,师生入情地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实处,为了配合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李博士的进一步了解,我又让学生阅读有关李政道博士的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年逾古稀的爱国华侨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渐升温,对血脉亲情的理解也深了一层。
三、展开合理想象,强化血脉亲情
当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悟了血脉亲情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强化学生的情感。老师抓住时机,提出了一个让学生思索的问题:这只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碰出了创造火花,“这是一座爱心桥。”“这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起的生命桥。”“这座桥述说的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座桥唱响的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学生的诗一般的语言、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这一看似简单的提问,实则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是对文章写作意图的深入挖掘,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内化。
课文即将讲完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想象两人见面的情景,这五环节的设计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7、《桥》教后反思
在本轮的教学后,我反思全教学过程,基本完成第一课时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主要是我做好了以下三点:
1、在课堂中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
其实在本轮教学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正音、结合语句理解字、词的意思,懂得一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很快进入文本、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的层次清楚,学生任务明确:
在教学中,三个层次的读,让学生每次读的任务明确,效果好,大多数学生在三次读后都能基本回答课后的问题,对人物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3、给足读的时间:
课堂时间很宝贵,我还是让学生多次的读长,时间的读,让他们潜心涵泳、诵读体味,所以自然而然的进入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认为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读的落实固然重要。如果上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讲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样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多媒体和同类的文章等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这样学生就能更快的进入文本,了解人物的特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思考。
8、写小传引起的反思──《五柳先生传》教后反思
教学完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和胡适的《我的母亲》后,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完成,两个题目是《我的小传》和《母亲的小传》。让学生选其一来写,在写之前,还给学生讲了如何写自传和为他人作传。
周一作文交上来,我一改感到问题不少。主要问题是审题不清,把传记全部写成一般的记叙文了,《我的小传》内容主要倾向于自己的性格,爱好等;《母亲的小传》全写成了《我的母亲》,通过几个事例展现母亲对我的爱或她的性格,爱好等。
改完全班作文,我陷入沉思,追究学生没有按要求写的根源,可能还在为师指导不利,只把如何写小传读了一下,没做更具体的讲解,学了胡适的《我的母亲》,它是胡适自传中的一部分,而学生误认为《我的母亲》就是一篇母亲的自传,问题根源找见了,就要及时纠正,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先给学生分析《我的母亲》与《母亲的小传》的不同之处,又给学生重新讲解如何写小传和为他人做传,并让女儿写一份小传,自己也动手写了一篇《我的小传》,在课堂上给学生读,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如何写小传进行解释,让学生明白了怎样才称得上是传,讲完之后,学生显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我心里也稍稍轻松了一些。
通过这件事,深感到为师者明白的事,为生者并不一定明白,为师者一定要讲清,让学生明白,并有所收益,才是我们为师者的目的。
9、挖掘教材语文因素 教科学课所不教——苏教版第十册《克隆之谜》第一课时教后反思
【课堂再现】
(生读通课文后)
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是哪三方面呢?请大家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一问题。
(约6分钟后交流)
生1:我找到了一个点,就是课文介绍了克隆是什么。
师:对!你概括得很准确。(板书:什么是克隆)还讲了什么呢?
生2:我认为课文还讲了克隆的作用。
(一片附和声)
师:用书上的话说,就是克隆——
生:(七嘴八舌)造福人类。
师:用书上的话概括是个好方法。(板书:克隆造福人类)还有呢?
(生沉默,有几只小手似举非举,显然不敢确定)
师:那这样吧,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哪几节是写“什么是克隆”,哪几节是写“克隆造福人类”。
(约3分钟后交流)
生3:课文1、2节是写“什么是克隆”。
生4:(立即举手反驳)我觉得1—4节都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好,现在出现两种意见,你们同意哪种呢?
生4:(迫不及待)老师,我这样分的理由是第三节最后说“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说明这一节也在讲“什么是克隆”。第四节最后也说“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也是讲“什么是克隆”。
师:大家赞同×××的想法吗?(停顿,学生若有所思,片刻不少学生点头)我也赞同×××的观点,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是很理解,别急,相信学完这课你就能明白。
师:哪几节讲的是“克隆造福人类”呢?
生5:6—9节是讲“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对此学生没有分歧,达成了共识)
师:那现在还有哪节没有说到呢?这节讲的又是什么呢?
生6:第五节,这一节讲的是世界第一只克隆羊诞生了。
生7:就是克隆实验。
师:对啊!这不就是课文的第三方面吗?(板书:克隆的实验)
师:好!现在我们理清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手指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的思路多清楚啊!从介绍什么是克隆,讲到克隆的实验,再讲克隆造福人类,让我们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克隆。
师:课文1—4节介绍了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4节,看作者是如何介绍的呢?
(生埋头读书,感觉有些茫然,我便做了提示:是从同一个角度写的吗?不少生豁然开朗。)
生8:我发现第一节写的是《西游记》中的克隆。
师:哦!也就是神话中的克隆。(板书:神话中的克隆)还有呢?
生9:第三节植物的克隆,第四节是说低等生物的克隆。(板书: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
师:那第三节呢?
(刚才那三个句式一样,学生依葫芦画瓢,很容易说出。对于第三节生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我的预设是“科学解释的克隆”,运用了说明文常用的下定义的方法,但感觉就这样生硬地告诉学生不太容易接受。忽然想到,数学中不是有很多定义吗?于是——)
师:谁来解释解释什么叫倍数。
(学生一愣,马上就有个学生心领神会。)
生10:第三节解释了克隆,告诉我们克隆的定义。
师:你反应非常快。这节我们可不可以说是科学解释中的克隆?(师板书:科学解释中的克隆)这是用了下定义的方法,是这样的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师:(手指板书)现在大家看看这板书,作者为了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克隆,从四个不同的角度作了解释。所以,我们把这四节归纳成一部分,现在大家理解×××的意思了吗?(停顿)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讲了很多,什么“引起我们的兴趣”啦,“很简单,容易懂”啦,等等。由于快要下课了,我作了个总结。)
师:同学们很会揣摩作者的心思,讲得不错。老师也有一点想法: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写什么是克隆,能让我们在头脑中对克隆建立起立体印象。(学生不理解什么叫“立体印象”。于是,我随手画了个正方形和正方体。)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形,而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讲,就像这个正方体,让我们对所要讲的事物产生立体印象,了解得更加清楚。(学生会心一笑)。今天,我们又学了一招:为了讲清别人比较陌生的事物,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介绍,这样别人的印象才会深刻。
…………
【我的感想】
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以“科技之光”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说实话,这是让不少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主题单元,原因很多,我感觉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放入科学课似乎更好。对此困惑,我也曾茫然,但想到既然编者将它们编进语文课本,必然有他们的道理,也一定想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由此,我想到:挖掘教材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那么,这篇课文有哪些语文因素呢?哪些又是科学课所不教的呢?我首先想
到的就是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即,表达了什么和是如何表达的。因此,我在学生疏通文字后,着力做了两件事:一、弄清课文讲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在讲“什么是克隆”这部分时,又讲了几方面。二、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感受课文的结构严谨,步步深入,以及多角度阐述某一事物的写作方法。
应该说,这节课我在尽力凸现“语文味”,但由于是课前思考不够深入,导致课堂不够流畅,坎坎坷坷比较多,费了不少周折;对写作思路的感悟,侧重于老师的“说教”,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感悟时间,估计内化就更加困难。此外,对于“立体印象”的总结,不知是否恰当,有没有拔高之嫌,从现场的情况看,这一环节学生听的兴致最浓,大概是将语文和学生“整合”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