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相和》一课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广泛查阅资料(上网、看书、收集图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关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战国七雄秦为盛”,这句话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掌握这一要素对学生深入体会秦王的骄横贪婪,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强化语言感受:
本课的一大教学板块是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语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读训练的成果。例如:马逸舒同学汇报“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中的“为”,她分析“为”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为”,是对赵王的侮辱,这一分析赢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惊叹不已,要知道,这个“为”字,就是我在备课中也没想到,足见学生是花费了相当的功夫预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两个都是在课标和单元训练要求指导下实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本课教学值得注意的方面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结构方面略显零散。在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到担忧的地方时,有学生提到了“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表现,我引导了学生分析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品质,显得脱离了课堂主线,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词汇的贫乏也暴露出平时阅读、积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进。
2、《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3月21日下午第一节,我完成了《将相和》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完后,我掩卷思考,深深感受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真实、扎实、朴实,能确保课堂的有效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整合三维目标,努力寻求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动与静的平衡点。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位学生得到认可、得到尊重,保持学生学习的上进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有强同学在读生字词时,根据他的学习水平我让他认识哪一个就读哪一个,尽可能地让他有成就感,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勇气。开火车读课文时,当同学们紧张了或读不好了,我就会露出笑容鼓励他们,让他们没有任何心上负担或不愉快。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同学们温暖极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二、读书时间足,思维空间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全文,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学生才能有独特的感受,才会有所得,有所惑。此时,教师适时出现,组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在推敲词句,咬文嚼字中与学生一起与文本的高尚灵魂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调整或纠正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存在的偏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本课时,我安排了有梯度的读:初读,感知全文。快速浏览,掌握内容,再读,把握联系,精读,体会人物品质。学生在“爬梯”的过程中,思维空间不断扩大,思维深度不断拓展。在这种看似平静的课堂中,学生却思维活跃,学有所得。
三、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并交流,既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照顾、鼓励学困生,同时关注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在初读全文这个环节中的“开火车”读课文,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精读“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时时间不够,草草收兵。
2、有些环节安排不够恰当:
在初步把握《将相和》这个大故事的来龙去脉时,让学生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 ),后来又“和”了是因为( )。在学生填不好时,如果不急于求成,而是设个悬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精心研读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吧。这样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3、《将相和》一课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广泛查阅资料(上网、看书、收集图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关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战国七雄秦为盛”,这句话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掌握这一要素对学生深入体会秦王的骄横贪婪,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强化语言感受:
本课的一大教学板块是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语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读训练的成果。例如:马逸舒同学汇报“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中的“为”,她分析“为”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为”,是对赵王的侮辱,这一分析赢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惊叹不已,要知道,这个“为”字,就是我在备课中也没想到,足见学生是花费了相当的功夫预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两个都是在课标和单元训练要求指导下实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本课教学值得注意的方面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结构方面略显零散。在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到担忧的地方时,有学生提到了“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表现,我引导了学生分析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品质,显得脱离了课堂主线,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词汇的贫乏也暴露出平时阅读、积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进。
4、《将相和》教学反思
参加了西湖区第三层次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听取了本校任老师上的《将相和》,以及自己教学了课文后,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
以我执教的《将相和》为例谈谈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懂的。
第二课时教学,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
先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快速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
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读中沉淀阅读的方法。可见,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二、 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全文学完后,我利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小故事,重点研究人物的言行。即研究剧本,再上台表演,表演后要向“观众”说明你为什么要这么演,使每个人在“合作”演的同时,能加深对人物的理解,提高认识,获得深刻的体验。
2、听了任文岚的公开课后,她在上课开始就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读了小故事后填写一句俗语:“将军额上能走路,宰相肚里能撑船。”我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板书设计做了一点新的尝试,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板书了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结合区教研活动的评课,以及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1、对学生的评价我总觉得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
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教学这类历史性的课文,要鼓励学生搜集一些资料,帮助理解课文。
5、《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从整体入手。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初步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将、相原来是和眭的,后来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这条主线,为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了初步基础。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最后,又从部分升华到整体,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在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学习为主,我积极组织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方式,体会课文思想内容。使用民主愉悦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了自学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6、《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第十册书中的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开始,我从课题入手,使学生分清文章中的人物及关系,由“和”引出“不和”,也由此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故事梗概上有一定困难,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训练还有欠缺。
随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的印象。由于此前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交流中一个学生说廉颇很自私,部分学生也表示赞成。这里我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答复,而是在把“自私”板书到黑板上,并在后面打上了“?”,我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很快学生就找出了廉颇作战勇猛和负荆请罪的表现,从而得出了廉颇并不自私,因为他心中也时刻装着国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解除了疑问,也是这节课我的收获之一。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部分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深化学生对人物爱国品质的理解。
此时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负荆请罪”的课本剧,虽然学生表演得比较幼稚,但是我觉得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7、《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讲读时,我以廉颇的身份来诱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说服我的理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采取勾画、读中感悟、交流汇报等形式来说明蔺相如的才智过人、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等品质。为了推出两个人共性的品质,我步步紧逼“如果没有我在边界上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能放你们回国吗?”带动全班同学通过辩论明白:只有二人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接着,我以廉颇的口气说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无谋,而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啊!我起先还以为他怕我呢!现在看来,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虑到什么了?”学生通过读蔺相如的话,体会到了蔺相如是位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而通过廉颇最后的行为也体会到了他和蔺相如一样,都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且勇于认错,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为了更深的感悟人物的品质,我还另外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借助课剧形式,来展现人物形象,使得领悟品质有了一个内化的过程。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在此,讲完“负荆请罪”这个结果时,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通过学生拓宽思维,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学生的思路大开,既更深的理解了课文,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8、《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3月21日下午第一节,我完成了《将相和》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完后,我掩卷思考,深深感受到“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真实、扎实、朴实,能确保课堂的有效性。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整合三维目标,努力寻求语文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多元解读与价值取向,动与静的平衡点。做得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位学生得到认可、得到尊重,保持学生学习的上进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有强同学在读生字词时,根据他的学习水平我让他认识哪一个就读哪一个,尽可能地让他有成就感,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勇气。开火车读课文时,当同学们紧张了或读不好了,我就会露出笑容鼓励他们,让他们没有任何心上负担或不愉快。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同学们温暖极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二、读书时间足,思维空间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全文,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学生才能有独特的感受,才会有所得,有所惑。此时,教师适时出现,组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在推敲词句,咬文嚼字中与学生一起与文本的高尚灵魂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调整或纠正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存在的偏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本课时,我安排了有梯度的读:初读,感知全文。快速浏览,掌握内容,再读,把握联系,精读,体会人物品质。学生在“爬梯”的过程中,思维空间不断扩大,思维深度不断拓展。在这种看似平静的课堂中,学生却思维活跃,学有所得。
三、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并交流,既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照顾、鼓励学困生,同时关注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在初读全文这个环节中的“开火车”读课文,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精读“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时时间不够,草草收兵。
2、有些环节安排不够恰当:
在初步把握《将相和》这个大故事的来龙去脉时,让学生完成填空: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 ),后来又“和”了是因为( )。在学生填不好时,如果不急于求成,而是设个悬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精心研读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吧。这样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
9、运用“教扶放”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相和》一课教学及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根据这三个小故事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一特点,采取“教──扶──放”的教学方法,即精讲(教)“完璧归赵”,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略讲“渑池会”,让学生用方法去进行学习;学生自学“负荆请罪”,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请看下面三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教“完璧归赵”。
师:齐读课文1~3自然段,说一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故事起因是秦王用十五座城换一块和氏壁,赵王不知怎么办,非常着急。
师:一块玉壁换十五座城合不合算?赵王为什么着急?面对这个难题,怎么办?请同学们重点读课文4~9自然段,谁来把这个故事经过说一说。
生1:赵王同意蔺相如带和氏壁出使秦国。
师: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怎样解决?
生:蔺相如把和氏壁交到秦王手中,但是,秦王绝口不提换地,蔺相如怎道秦王无心换城,指出和氏壁有点儿小毛病,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壁说,你若来强夺,把头和和氏壁一块撞碎。
师:他真的把脑袋和壁一块撞碎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蔺相如抓住了秦王贪婪的心理,由此以攻为守,使对方不敢强夺,以保住手中的宝玉。
师:秦王果然怎样?
生:连忙叫人把地图拿来,允诺划十五座城给蔺相如看。
师:这样蔺相如放心吗?
生1:不放心。
师:为什么?
生2:因为秦王贪婪,以强欺弱,所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以拖延时间,把和氏壁送回赵国。
生3:因为秦王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全班哄笑)
师:同学们都对故事的经过了解的不错,“完壁归赵”的结果怎样?
生:蔺相如叫手下的人化了装,把和氏壁送回赵国,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放他回赵国,由于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结果被赵王赏识做了上大夫。
师:同学们请你们把学习这个故事的方法,归纳出来。一是首先认真地读课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是认真对一些重点段落要要认真阅读。三是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及典型的事例分析人物。
〖片断二〗
扶“渑池会”。
师:出示思考题目,让学生在阅读时,一边回答下列问题:这个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赵王为秦王击鼓瑟,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双方没有决定胜负,为什么?结果,秦王为什放赵王回去,蔺相如又怎样?
生1:这个故事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会见。
师:经过怎样,谁来说一说。
生2:相见后,秦王要赵王为他击,因为他知道秦王凭着自己的强大,以借此侮辱赵王,以达到他的侵略野心,但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赵王不得不推辞。
生3:赵国的文官蔺相如看见这种情况,用以“拼”来威迫秦王为赵王鼓瑟。秦王没有办法,只好为赵王鼓瑟。
师:但是,只是平局。秦王会罢休吗?
生1:不是,对于强大的秦王来说是一个耻辱,因为赵王给秦王鼓瑟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而赵王为秦王击是一种低级的艺术,对于弱小的国家是赵国胜利了,而秦王没有办法。
生2:秦王不甘心受到侮辱,秦王当时想动武,但他知道赵国武将廉颇有重兵在边界,如果敢动手,可能带来杀身之祸,因此,只好把赵王放回去,由于蔺相如以死来保护赵王,维护国家尊严,立下大功,所以当上了上卿,引起廉的妒忌。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那么请自学第三个故事。
〖片段三〗
放“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学习“渑池会”,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看哪组学得最好。
生: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后,蔺相如由做大夫,升到上卿,引起廉将军的不服气。
师:为什么服气?
生1:在廉将军看来,蔺相如能做的官比我大,他只是靠一张嘴,没有什么本事。而我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官职比他小,但是,仔细一想,秦国不敢攻打赵国,主要是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不应该为私利,而放弃国家利益,于是,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师:为什么向蔺相如请罪?
生:国为廉颇知道自己错了。
师:说明廉颇是什么人?
生:是一个讲义气,有错就改的将军。
师:回答很好。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蔺相如知道廉颇不服气,因此,有意回避他。
师:为什么要回避他?是不是害怕廉颇?
生:不是,这样回避有三点好处。一是避双方的发生不愉快的冲突。二是避免损害双方的感情,又损害赵国的利益。三是有利于双方反省。
师:结果怎样?
生:廉颇通过反省,认识自己错了,向蔺相如请罪,最后成为好朋友。
师: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是一个什么人?
生1: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的、顾大局的人。蔺相如是一个胸怀开阔的人。
【教学反思】
1、精心设计教“完璧归赵”,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学读书学习。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的是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学习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语》。《将相如》是由三个故事组成,其结构上相似之一特点,才用教──扶──放的方法,即精(教)“完璧归赵”这一段意在以此做到范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下文的“扶”和“放”打下基础。首先,教师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总起段,以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重点段要采取默读方式呢?因为默读最利于思考,便于深究课文,还有指名读,意在读后让学生评读;还有自由读,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表情朗读,培养阅读能力。例如第4自然段,当蔺相如准备出场时,教师相机点拨:“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样解决的?”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下文。再如蔺相如和秦王斗争开始了,矛盾一触即发,教师及时点拨:“相如为什么取回壁?”、“壁上真的‘有点儿小毛病’吗?”真的把脑袋和壁一起撞碎吗?”这一点拨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也初露端倪。这样的抓关键处点拨,学生也就能翻然领悟,懂得了如何抓关键处学习的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文结尾,教师把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进行归纳,由此可见,把学习方法进一步深化。
2、半扶半放教“渑池会”,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由于在上一段学习“完璧归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教师在“渑池会”时候,一味追求形式,就放开手不管,让学生进行自学是很难收到效果的。为此,教师采取由教精教“完璧归赵”后过逐步转到半扶半放教“渑池会”,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边点拨,一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几道问题:这个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赵王为秦王击鼓瑟,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双方没有决定胜负,为什么?结果秦王为什放赵王回去,蔺相如又怎样?(这是教师扶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学习,经过学生的努力,学生能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会见。”有的学生说:“故事经过是赵王和秦王相见后,秦王要赵王为击,因为他知道秦王凭着自己的强大,以借此侮辱赵王,以达到他的侵略野心,但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赵王不得不推辞”。有的学生说:“赵国的文官蔺相如看见这种情况,用以“拼“来威迫秦王为赵王鼓瑟?”秦王没有办法,只好为赵王鼓瑟。”教师说:“但是,只是平局,秦王会罢休吗?教师这时的点拨,起到了一个引导学生向更深层知识探究。”有的学生说:“不是,对于强大的秦王来说是一个耻辱,因为赵王给秦王鼓瑟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而赵王为秦王击是一种低级的艺术,对于弱小的国家来说是赵国胜利了。有的学生说:“秦王当时想动武,但知道赵国武将廉颇有重兵在边界,所以不敢动手,只好把赵国放回去,蔺相如当上了上,引起廉的妒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半扶半放,还是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学生自学“负荆请罪”,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由教“完璧归赵”到半扶半放教“渑池会”,由于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所以在学习教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候,教师放开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过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回答:“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后,蔺相如做大夫,升到上卿,引起廉颇将军的不服气。”学生已经知道故事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不管,当学生在学习进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探究,教师点拨:“为什么不服气?”有的学生回答说:“在廉将军看来,蔺相如能做的官比我大,他只是靠一张嘴,没有什么本事。而我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官职比他小,但是,仔细一想,秦国不敢攻打赵国,主要是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不应该为私利,而放弃国家利益,于是,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这时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任务可以说是完成了,但教师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向蔺相如请罪?”学生回答说生:“国为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是一个什么人?”有的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的、顾大局的人。蔺相如是一个胸怀开阔的人。”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4、组织“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为宗旨的教学活动:
问题是思维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好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实践证明,这些观点是十分正确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搞科学”,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善于进行发散思维。
10、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将相和》片段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1、抓住“负荆请罪”一词深入理解。
提问: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2、表演体会。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教后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将相和》“负荆请罪”一节教学中,我抓住“负荆请罪”这个重点词,
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字里行间深刻的内涵,恰到好处地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从而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字词,体验情感,使学生体会到说话或写文章时斟词酌句的重要性,从而强化锤炼语言的意识。
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点,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阅读教学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别于口语交际课,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必须两者兼顾,辩证处理:从阅读教学角度审视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感知、感悟的过程中进行,对阅读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口语交际的角度审视阅读教学,强调了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抓住一切可训练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指导学生说完整、具体、有序的话,说优美动听的话,说内容丰富、合乎情理的话;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文本情境中,体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方式,交际目的以及交际环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11、《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主要收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从四年级接班到现在,学生在预习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义方面,还对文章中新出现的词语进行重点理解,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是从本文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出发,从整体上弄清楚“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如议议: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出现分歧,适时让他们辩一辩,学生还可以从文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四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课堂出现的渑池之会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学生所知道故事的讲述及对资料袋的学习,激发他们今后去读读原著。
本课的教学,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全体,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存在对文章没吃透,课堂不发言很被动学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