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学习完《走,我们去植树》这篇课文,查字典四年级语文频道小编为您整理了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走,我们去植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初春时节,少先队员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难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下尝试:
1、抓住课文题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对一篇课文最直观的印象便是课题,因此老师不能忽略课题的点拨。因此在教学中由图片导入课题并板书,就课题质疑。讲课题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课题,再思考课题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会发现其中用一个逗号,将课题分为了“走”和“我们去植树”两部分,接着让学生进行比较《我们去植树》与《走,我们去植树》两个题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吗?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我用这样的方式处理课题,学生比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义,即有叫别人一起去植树的意思,这样的课题给人一种号召感,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课文,学生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
2、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理解课文,朗读形式上采用了老师范读、学生比赛读、指名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足够的朗读中走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课后问题,引导思考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4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找出写植树的好处的章节重点阅读,查找资料了解;在教学之中巧妙的设计一个讨论植树造林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便会想起家具,课桌、架桥、铁路枕木等都会用到树木。它的好处数不胜数。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全诗,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效率高。
但这节课的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在字词教学上,对于一些易错读音与字架结构,我采用的方法是在PPT上将相关字标红,并讲解其注意点,这样下来,整堂课老师讲的地方太多,学生自己说的部分也就相应少了,对于字词部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读,在多次朗读后鼓励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在学习生字词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这样让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上来,发挥主体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关键点进行适当的指导。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多放手,多鼓励学生去说,去学,这样效果会更佳!
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3、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4、引疑,生疑,质疑,解疑──《金色的鱼钩》课后反思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感人,是一篇极好的半阅读课文,也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并在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有三个突出:
一、积极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从解题开始,即启发学生对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进行思考。学生初读课文后,能针对课题提出三个带有实质性的问题。对此,老师不急于求解,而是设下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要完全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提问题,解决问题。从“金色的鱼钩”到老班长“金子般的精神”,学生领悟得非常深刻。
二、抓中心句,牵一发而动全局,对学生的学法给予有效的指导
“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这是学生第一次默读课文时思考的重要问题。教师再次强调这“庄严的使命”。这样使学生的思路直接指向文章的中心。指导员的这句话,与课文的各个部分关系密切,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它展开。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自然地抓住了各段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也抓住了文章的中心。
三、融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为一体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
学生通过读,画,说,想,议等活动,既锻炼了语言和思维能力,又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像最后的提问“为什么把鱼钩保存起来?”学生像水到渠成一般回答“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的高贵品质”……,而最后让全体学生起立,齐唱《对歌》,师生心潮澎湃。“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的歌声回荡在少先队员的心中。
5、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学反思
这次全县“课内比教学”大比武在我校已经基本告一段落。作为即将退休的我,也参加完了第一轮的比赛,结果如何尚未知道。我认为自己,能积极地报名参与,能认真地去参加比赛,就已经很好了。至于结果怎样,并不是最重要的了。在这段紧张而又激烈的比赛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
首先,自我闭塞,以老卖老,不抓紧学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很危险的。
在以前,我总以为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方面都还说得过去,却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缺乏这样的锻炼。结果真到了比赛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那么地匮乏,真正认识到自己与优秀教师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多看教育书籍,多向年轻教师学习,随时给自己充电,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其次,应该抓住每个锻炼的机会,不断地磨砺自己。正如古语说的,“百炼成钢”。以前参加的机会少,即使有机会了,自己也往往没有很好地抓住机会。有时甚至认为这些活动是搞花架子,根本不适用。所以平时自己以为容易的事,往往一做起来,就是眼高手低了。
其三,多向优秀教师学习,虚心向他们请教。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把自己淹没在批改学生作业的题海之中,却忽视了与教师们的交流、讨论、学习。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学就落伍了,有些甚至是有些不合时宜了。
其四,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有严谨的态度,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
在工作中,总的来说我是认真的,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平时偶尔马虎点没关系。可真正到了这次大比武活动中,我就发现,我们的工作也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平时的习惯,这一时半会儿,还真的是难以改正啊。虽然难改,但我一定要坚持改,尽量向优秀教师看齐。
最后,我觉得还是应该多化时间,经常地进行一些自我总结,这样进步也就会更快些。
以上这些是我的内心感受,点滴体会。正如,上次柏州老师说的,“看着是套话,但却是大实话啊。”
6、随机应变,加强调控,提高教学效率──《海燕》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按理来说,在一节课内围绕目的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任务,这才是一节好课,甚至优质课。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事与愿违:教学设计难以实施,致使不能顺利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执教《海燕》时就很不如意:一是,预设的三维目标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没能成行;二是,分角色朗读没能进行。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主要调控力度不够,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不强。
当示范性朗诵结束后,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赐教”。不少学生给予“高度评价”:有的认为有感情,表达了对海燕的赞美;有的说有气势,显示的海燕的英雄气概……其中一个学生嬉笑着征求我的意见:“老师,你想听实话还是假话?”此时此刻,我是既惊喜又担心。惊喜的是,他专心听课了;担心的是,处理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势必影响任务的完成。既然学生提出来了,怎能不让他说?得知我“听实话”的态度,他得意地说:“老师,你读错了一个字:你把‘它们这些海鸭啊’的‘啊’读成‘呀’了。”在对他“认真听讲、关心老师”精神当众表扬一番之后,我还固执己见,自以为这是在朗读实践中的变音现象。不假思索地当众解释,并随机板书:“啊”如果出现在句末,其读音随着它前一个字尾音的不同而变化。在这里,“啊”前边是“hai”,尾音是“i”,与“a”连读就是“呀”(其实,它前一字“鸭”,下课闲暇一看,羞得一头露水)。接着,从前一篇课文《雷电颂》中找了几个例子,比较说明“啊”的变音规律,简直是
“胸有成竹”,“振振有词”。
这一拓展不要紧,五六分钟过去了。也许,学生学到了一些朗读知识,但下面的环节得灵活处理才是明智之举。可我依然按部就班。
在让同学从正面分析海燕的形象时,又节外生枝。一个女生突然提到,文中写“狂风紧紧抱起……尘雾和碎末”对海燕起到反衬作用。当她说明理由,我跟她一块交流:“这是直接写海燕吗?”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侧面描写。当我刚说出“待会儿再讨论侧面描写作用”时,又突发奇想,欲趁机品味语言:“摔”PK“甩”(因为老教材一直沿用“甩”)。学生倒是热情高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尤其是弥兆聪,他用动作演示两个动作的不同效果。在他的“忽悠”下,大多数同学认同他的观点:“摔”字有力,更能表现出狂风的狠毒、残忍。这样一来一往,六七分钟又过去了。
没办法,两个没料到先后用了十几分钟。这都是预设之外的,挤占了设计内的象征手法的迁移训练。
可见,在随机应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根据教学目标科学调控,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7、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初春时节,少先队员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难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下尝试:
1、抓住课文题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对一篇课文最直观的印象便是课题,因此老师不能忽略课题的点拨。因此在教学中由图片导入课题并板书,就课题质疑。讲课题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课题,再思考课题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会发现其中用一个逗号,将课题分为了“走”和“我们去植树”两部分,接着让学生进行比较《我们去植树》与《走,我们去植树》两个题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吗?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我用这样的方式处理课题,学生比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义,即有叫别人一起去植树的意思,这样的课题给人一种号召感,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课文,学生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
2、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理解课文,朗读形式上采用了老师范读、学生比赛读、指名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足够的朗读中走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课后问题,引导思考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4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找出写植树的好处的章节重点阅读,查找资料了解;在教学之中巧妙的设计一个讨论植树造林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便会想起家具,课桌、架桥、铁路枕木等都会用到树木。它的好处数不胜数。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全诗,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效率高。
但这节课的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在字词教学上,对于一些易错读音与字架结构,我采用的方法是在PPT上将相关字标红,并讲解其注意点,这样下来,整堂课老师讲的地方太多,学生自己说的部分也就相应少了,对于字词部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读,在多次朗读后鼓励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在学习生字词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这样让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上来,发挥主体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关键点进行适当的指导。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多放手,多鼓励学生去说,去学,这样效果会更佳!
8、《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初春时节,少先队员们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难点,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因此在上这节课时,我做了一下尝试:
1、抓住课文题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对一篇课文最直观的印象便是课题,因此老师不能忽略课题的点拨。因此在教学中由图片导入课题并板书,就课题质疑。讲课题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课题,再思考课题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会发现其中用一个逗号,将课题分为了“走”和“我们去植树”两部分,接着让学生进行比较《我们去植树》与《走,我们去植树》两个题目的不同,思考可以把“走”字去掉吗?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我用这样的方式处理课题,学生比较清楚地感受到“走”字的含义,即有叫别人一起去植树的意思,这样的课题给人一种号召感,在此基础上再去读课文,学生理解起来也就不难了。
2、让学生充分地读书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理解课文,朗读形式上采用了老师范读、学生比赛读、指名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足够的朗读中走人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课后问题,引导思考
有时课后问题的设计可以为教者提供最佳的教学切入口,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后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就能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本课课后练习第4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诗歌,找出写植树的好处的章节重点阅读,查找资料了解;在教学之中巧妙的设计一个讨论植树造林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学生便会想起家具,课桌、架桥、铁路枕木等都会用到树木。它的好处数不胜数。在教学之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全诗,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效率高。
但这节课的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在字词教学上,对于一些易错读音与字架结构,我采用的方法是在PPT上将相关字标红,并讲解其注意点,这样下来,整堂课老师讲的地方太多,学生自己说的部分也就相应少了,对于字词部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读,在多次朗读后鼓励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在学习生字词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这样让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上来,发挥主体作用,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关键点进行适当的指导。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多放手,多鼓励学生去说,去学,这样效果会更佳!
9、诗歌《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这首诗歌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了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地决心。全文内容浅显,首尾呼应,语言富有感染力。
由于课文内容浅显,本课教学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互读、个别读、指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效果明显。在朗读中,我让孩子们联系课文及课前预习(阅读《补充习题》中的相关资料)说说植树的好处,从而也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多植树的道理。
在深入理解诗歌时,我抓住“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这句话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两次,是本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课文核心。我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达的表层意思看到文字背后更为深层的意义——表明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之大。并通过阅读第二段落,逐步了解植树的具体好处,在此基础上,了解“绿色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等词语的具体含义。
最后,在共同朗读植树标语中,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相信学生也更加明白了“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0、板书、仿写辅助理解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反思
《走,我们去植树》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告诉我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决心。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3-5小节,除了弄懂植树的好处外,更应体会关键词句的用法及意义,以及整首诗告诉我们道理。
为了理清诗歌内容,我采用了清晰板书的方式;为了分析词句,我采用了情境创设及仿写巩固的方式。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一、清晰板书
依据学生的回答,我相继出示了板书,如下:
净化空气
植树(可以) 绿化祖国 (所以)多植树、保护森林
抵挡风沙
通过清晰的板书,学生们对诗歌内容有了总体的把握,概括起段意来也顺手多了。对于四年级的教学来说,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日趋变多,要求变高,难度变大,所以,设计一个简洁、清晰的板书就成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成了很有效的手段。学生在回忆课文内容的时候,只要一想到板书,就会自然而然地引申出课文内容,延伸出课文的重难点,对复习巩固帮助极大。
二、情境创设及仿写巩固。
每一篇课文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关键词句,掌握这些关键词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提升等都有很大的帮助,长年累月的分析研究,对于学习语文的能力、学习的能力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对于一些有兴趣分析的孩子,特别是学习能力处于中下等的孩子,我都会提些问题供他们思考、分析研究,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语文的能力。
这首诗中3-5小节中有这样几处关键的词句,比如第三小节中的“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一句是比喻句,这个学生很容易看懂,不过为什么这么打比方就有点难度了。我首先创设了情境,和学生们交流了工厂的用途,学生们说工厂是用来生产产品、制造东西的场所。由此再与树进行联系,学生知道了树是释放氧气的工厂,借此契机,我和学生们交流了光合作用,大家听得比较入神,也彻底明白了树是绿色工厂的原因。
比如第五节,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叫(),让()。通过思考、交流,不仅学会了仿写,同时也了解了树的多方面好处。瞧,这是学生的精彩仿写:叫龙卷风乖乖投降,让百花竞相开放;叫洪水乖乖认输,让动物自由安家。等等。显然,森林除了能防风治沙,还有抵挡洪水等好处也深记于学生心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