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的短与长──《将相和》教学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长文短教的短与长──《将相和》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6 21:36:49

长文短教的短与长──《将相和》教学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长文短教的短与长──《将相和》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一、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二、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2、长文短教的短与长──《将相和》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一、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二、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3、历史故事 经久不衰──《将相和》教学反思

“再没有恨,再没有泪,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在激昂的歌声中,我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长嘘了一口气,回想起来喜忧掺拌。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历史,就意味着过去,如果不让孩子们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就不能游刃有余,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很难把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放手,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我只是起了一个影响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及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朗读中,在表演中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激起孩子们的阅读欲望,从而使他们领会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引导他们会结合生活实际往高处想,往远处想,不要就事论事,学会深一层挖掘它的思想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辨证主义观点。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演说使我感到看上去很乏味的历史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却充满了神奇和幻想。

可惜的是这节课在我的前怕狼后怕虎、顾此失彼的思想下却成了败笔:分析过细,语言有重复,没有把握好长课文短处理的方法,没有很好地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就像袁校长、姜主任、王主任、吴主任给我评课时说的那样,文章只需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项就够了,而这节课我有些写面面俱到,结果却是一大败笔,有损了这节课的形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课后练习中出现的题都没有逃出我的所讲范围,同学们掌握的非常牢固,我心里才有了点安慰……

课讲完了,就自身而言,还是缺少锻炼,临场应变能力太差,研究教材太肤浅,不够全面,一意孤行,缺少和大家的沟通,闭门造居。“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了很多,也有了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有句话说得好,打铁自身要硬,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硬”是指:语言要硬,应变能力要硬,坚持不懈的精神要硬,驾驭教材的能力要硬,文学底蕴要硬,从我身上缺少的恰恰就是“硬”,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课堂。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能关注我的课堂,并给予指导,给我指点迷津,更希望各位老师能在教学中给我帮助,我不胜受恩感激!

4、抓住核心问题,长文也可以短教──《将相和》教学反思

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然后用小标题概括三个故事,再说出三个故事的联系: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故事与负荆请罪存在因果关系。

接下来学生读如下一段话: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找出核心问题:蔺相如立功,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接下来学生以下句子说明: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不仅仅是靠一张嘴。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谈体会,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再让学生朗读和谈体会,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蔺相如不畏强暴。

然后小结:蔺相如真正靠的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他在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国家和国家的尊严。

最后形成共识: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看来,“蔺相如立功,蔺相如是仅仅靠一张嘴吗?”是本课的一个核心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有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

5、运用“教扶放”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将相和》一课教学及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有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根据这三个小故事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一特点,采取“教──扶──放”的教学方法,即精讲(教)“完璧归赵”,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略讲“渑池会”,让学生用方法去进行学习;学生自学“负荆请罪”,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请看下面三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教“完璧归赵”。

师:齐读课文1~3自然段,说一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生:故事起因是秦王用十五座城换一块和氏壁,赵王不知怎么办,非常着急。

师:一块玉壁换十五座城合不合算?赵王为什么着急?面对这个难题,怎么办?请同学们重点读课文4~9自然段,谁来把这个故事经过说一说。

生1:赵王同意蔺相如带和氏壁出使秦国。

师: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怎样解决?

生:蔺相如把和氏壁交到秦王手中,但是,秦王绝口不提换地,蔺相如怎道秦王无心换城,指出和氏壁有点儿小毛病,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壁说,你若来强夺,把头和和氏壁一块撞碎。

师:他真的把脑袋和壁一块撞碎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蔺相如抓住了秦王贪婪的心理,由此以攻为守,使对方不敢强夺,以保住手中的宝玉。

师:秦王果然怎样?

生:连忙叫人把地图拿来,允诺划十五座城给蔺相如看。

师:这样蔺相如放心吗?

生1:不放心。

师:为什么?

生2:因为秦王贪婪,以强欺弱,所以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以拖延时间,把和氏壁送回赵国。

生3:因为秦王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全班哄笑)

师:同学们都对故事的经过了解的不错,“完壁归赵”的结果怎样?

生:蔺相如叫手下的人化了装,把和氏壁送回赵国,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放他回赵国,由于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结果被赵王赏识做了上大夫。

师:同学们请你们把学习这个故事的方法,归纳出来。一是首先认真地读课文,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二是认真对一些重点段落要要认真阅读。三是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及典型的事例分析人物。

〖片断二〗

扶“渑池会”。

师:出示思考题目,让学生在阅读时,一边回答下列问题:这个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赵王为秦王击鼓瑟,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双方没有决定胜负,为什么?结果,秦王为什放赵王回去,蔺相如又怎样?

生1:这个故事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会见。

师:经过怎样,谁来说一说。

生2:相见后,秦王要赵王为他击,因为他知道秦王凭着自己的强大,以借此侮辱赵王,以达到他的侵略野心,但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赵王不得不推辞。

生3:赵国的文官蔺相如看见这种情况,用以“拼”来威迫秦王为赵王鼓瑟。秦王没有办法,只好为赵王鼓瑟。

师:但是,只是平局。秦王会罢休吗?

生1:不是,对于强大的秦王来说是一个耻辱,因为赵王给秦王鼓瑟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而赵王为秦王击是一种低级的艺术,对于弱小的国家是赵国胜利了,而秦王没有办法。

生2:秦王不甘心受到侮辱,秦王当时想动武,但他知道赵国武将廉颇有重兵在边界,如果敢动手,可能带来杀身之祸,因此,只好把赵王放回去,由于蔺相如以死来保护赵王,维护国家尊严,立下大功,所以当上了上卿,引起廉的妒忌。

师: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那么请自学第三个故事。

〖片段三〗

放“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学习“渑池会”,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看哪组学得最好。

生: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后,蔺相如由做大夫,升到上卿,引起廉将军的不服气。

师:为什么服气?

生1:在廉将军看来,蔺相如能做的官比我大,他只是靠一张嘴,没有什么本事。而我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官职比他小,但是,仔细一想,秦国不敢攻打赵国,主要是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不应该为私利,而放弃国家利益,于是,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师:为什么向蔺相如请罪?

生:国为廉颇知道自己错了。

师:说明廉颇是什么人?

生:是一个讲义气,有错就改的将军。

师:回答很好。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蔺相如知道廉颇不服气,因此,有意回避他。

师:为什么要回避他?是不是害怕廉颇?

生:不是,这样回避有三点好处。一是避双方的发生不愉快的冲突。二是避免损害双方的感情,又损害赵国的利益。三是有利于双方反省。

师:结果怎样?

生:廉颇通过反省,认识自己错了,向蔺相如请罪,最后成为好朋友。

师: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是一个什么人?

生1: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的、顾大局的人。蔺相如是一个胸怀开阔的人。

【教学反思】

1、精心设计教“完璧归赵”,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学读书学习。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的是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学习境界,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语》。《将相如》是由三个故事组成,其结构上相似之一特点,才用教──扶──放的方法,即精(教)“完璧归赵”这一段意在以此做到范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下文的“扶”和“放”打下基础。首先,教师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总起段,以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接着让学生默读重点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为什么重点段要采取默读方式呢?因为默读最利于思考,便于深究课文,还有指名读,意在读后让学生评读;还有自由读,主要是让学生练习表情朗读,培养阅读能力。例如第4自然段,当蔺相如准备出场时,教师相机点拨:“蔺相如有能力解决这个难题吗?他是怎样解决的?”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设疑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带着这一问题去学习下文。再如蔺相如和秦王斗争开始了,矛盾一触即发,教师及时点拨:“相如为什么取回壁?”、“壁上真的‘有点儿小毛病’吗?”真的把脑袋和壁一起撞碎吗?”这一点拨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性格也初露端倪。这样的抓关键处点拨,学生也就能翻然领悟,懂得了如何抓关键处学习的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文结尾,教师把学习方法要求学生进行归纳,由此可见,把学习方法进一步深化。

2、半扶半放教“渑池会”,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由于在上一段学习“完璧归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教师在“渑池会”时候,一味追求形式,就放开手不管,让学生进行自学是很难收到效果的。为此,教师采取由教精教“完璧归赵”后过逐步转到半扶半放教“渑池会”,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边点拨,一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几道问题:这个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赵王为秦王击鼓瑟,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双方没有决定胜负,为什么?结果秦王为什放赵王回去,蔺相如又怎样?(这是教师扶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去学习,经过学生的努力,学生能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这个故事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会见。”有的学生说:“故事经过是赵王和秦王相见后,秦王要赵王为击,因为他知道秦王凭着自己的强大,以借此侮辱赵王,以达到他的侵略野心,但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赵王不得不推辞”。有的学生说:“赵国的文官蔺相如看见这种情况,用以“拼“来威迫秦王为赵王鼓瑟?”秦王没有办法,只好为赵王鼓瑟。”教师说:“但是,只是平局,秦王会罢休吗?教师这时的点拨,起到了一个引导学生向更深层知识探究。”有的学生说:“不是,对于强大的秦王来说是一个耻辱,因为赵王给秦王鼓瑟是一种高级的艺术,而赵王为秦王击是一种低级的艺术,对于弱小的国家来说是赵国胜利了。有的学生说:“秦王当时想动武,但知道赵国武将廉颇有重兵在边界,所以不敢动手,只好把赵国放回去,蔺相如当上了上,引起廉的妒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半扶半放,还是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学生自学“负荆请罪”,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新课标的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由教“完璧归赵”到半扶半放教“渑池会”,由于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和方法,所以在学习教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候,教师放开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过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回答:“故事的起因就是因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后,蔺相如做大夫,升到上卿,引起廉颇将军的不服气。”学生已经知道故事的原因,并不是什么不管,当学生在学习进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探究,教师点拨:“为什么不服气?”有的学生回答说:“在廉将军看来,蔺相如能做的官比我大,他只是靠一张嘴,没有什么本事。而我出生入死,屡立战功,官职比他小,但是,仔细一想,秦国不敢攻打赵国,主要是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不应该为私利,而放弃国家利益,于是,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背上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这时对于学生来说,阅读的任务可以说是完成了,但教师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为什么向蔺相如请罪?”学生回答说生:“国为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师向学生提问:“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是一个什么人?”有的学生回答说:“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的、顾大局的人。蔺相如是一个胸怀开阔的人。”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4、组织“学生提问和解决问题”为宗旨的教学活动:

问题是思维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认为:“好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实践证明,这些观点是十分正确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搞科学”,就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善于进行发散思维。

6、语文的回家之旅──《将相和》教学反思

语文课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文字里游走,有所思,有所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从内容到形式,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

让语文回归本色,让教学的亲历成为语文的回家之旅,我在《将相和》教学中作了有益的尝试。

〖片断〗

问题艺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师:我们了解了三个小故事,联系起课题所强调的“和”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就是因为渑池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做了上大夫,职位比廉颇高,廉颇才不服气,闹了不和的。后来廉颇因为听了蔺相如的一番话,知道自己错了,就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师:很好,你发现的师第二和第三个故事的联系,前一个故事是“不和”的原因,后一个故事讲“和好”,又是结果。对吗?(教师板书“不和”“和”)

生:对。

师:那第一个故事呢?

生:第一个故事讲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封他做了上卿。上卿这个职位不大。

师:你是拿这个职位跟谁的比?

生:廉颇。

师:为什么要这样比?

生:蔺相如官小,廉颇就没有放在心上,自然不会跟他过不去。

师:你是说,那个时候,他俩还没有矛盾,对吗?(教师板书:和)事实上,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从开始因为职位没有可比性而“和”到后来因为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而“不和”,最后蔺相如的话感动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归于好。

〖反思〗

文章的主线,如同生命的经脉,顺,则全盘活;结,则全局乱。《将相和》的三个小故事,看似独立,却统于一个“和”字。让学生在了解了三个小故事的基础上,联系课题所强调的“和”字去发现联系,这一问题的设计,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巧妙地将“独”与“统”两个矛盾和谐相融,达到了“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片断〗

研读文字──咬文嚼字,味在其中。

(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来谈谈对人物的看法。)

生:我来谈一谈对廉颇的看法。课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从这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教师出示这段话)

师:是的,这段话中已经明明白白地写了“不服气”。你可以从其它什么地方看出他不服气?

生:“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觉得自己战功赫赫,功劳比廉颇大。

师:觉得自己功劳大而夸耀,有个成语叫──

生:居功自傲。

师:你来评判一下,他俩谁功劳大?

生:我觉得蔺相如的功劳大,因为他两次帮赵国化解了困难,要不是他,可能和氏璧就被骗了,而且还保全了赵王的面子。

生:我觉得廉颇功劳大,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的为国家打了无数的战,且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而蔺相如只是凭自己的口才。

师:我觉得应该把“口才”改为“智慧”,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说廉颇冒着生命危险,蔺相如呢?

生:蔺相如也同样有生命危险啊!秦王没拿到和氏璧,也有可能会把他杀了。他是暴君,什么事干不出来?

师:所以,战场上流血是功劳,和秦王斗智也是功劳。

师:还可以扣住哪个词来体会他的自大?(教师双手作爬状)

生(笑):爬!

师:“爬”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虫子的。

师:好像不止是写虫子吧?

生:还有狗、猪……

师: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廉颇把蔺相如不当人看。

师:这是不是“不服气”。

生:是。

师:一起来读一读。

师:蔺相如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吗?

生:是的,蔺相如知错就改。

师: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生:知错就改。(板书)

师:我觉得可以改一个字。(教师把“就”字改成“勇”字)你们觉得好吗?为什么?

生:他背着荆条,不怕痛,是勇敢的表现。

师:这点皮肉之痛对堂堂大将军廉颇来说算什么。

生:我觉得廉颇是位大将军,当大官的人更讲面子,但是他能向廉颇认罪,说明他很有勇气。

师:说得真好!

〖反思〗

语文是感性的,通过语言的承载为我们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幕幕生动的生活场景。语文教学要灵动,就得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物质存在,要着眼于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开始建构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该片断的教学,一个“爬”字,看居功自傲,一个“勇”字,品人性光辉。可谓“一字一世界”。

〖片断〗

有机拓展──如雨入水,相融无痕。

师:请大家选择以下关于“和”的词句中来谈一谈你的理解。

教师出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鱼水和谐,鸳鸯成对,琴瑟相调。

──《误人桃源》(元·王子一)

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社会、和平友好、心平气和。

生:我选冰心奶奶的那句话。他告诉了我们“美的真谛是和谐”。

师: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生:三个方面:人要和谐,物要和谐,环境要和谐。

师:“和谐”一词怎么理解?

生:就是要和睦相处。

师:怎样才是和睦相处?

生:互相帮助,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拉他一把。

师:说得好。记住,是“拉”,而不是“推”。(众笑)

生:大家没有矛盾,很友好。

师:友好就是见面的时候,互相──

生(齐):问好!

师: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

生(齐):微笑!

师:是“微笑”而不是“狂笑”。(众笑)谁知道字典中“和谐”的意思?

生:配合很协调。

师:刚才我说话,大家都笑了。这是不是和谐?

生:是。

师:现在我请你回答问题,手一指,你就起来答了,说完之后,手轻轻一点,你就坐下去了。这是不是配合得协调?

生:是。

师:这是不是和谐?

生:是。

师:这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反思〗

拓展,不是简单的读物推荐和信息给予,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根据教材特点,文本需要和学生基础而设计。成功的拓展使思维流光溢彩,使情感跌宕起伏,使意像丰富多姿,使感悟深刻隽永。本次教学的拓展设计,尊重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意义,试图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感悟: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7、长文短教的短与长──《将相和》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一、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二、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8、历史故事 经久不衰──《将相和》教学反思

“再没有恨,再没有泪,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在激昂的歌声中,我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长嘘了一口气,回想起来喜忧掺拌。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历史,就意味着过去,如果不让孩子们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课堂上就不能游刃有余,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很难把握。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放手,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我只是起了一个影响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及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在朗读中,在表演中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激起孩子们的阅读欲望,从而使他们领会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融会贯通,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引导他们会结合生活实际往高处想,往远处想,不要就事论事,学会深一层挖掘它的思想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辨证主义观点。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演说使我感到看上去很乏味的历史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却充满了神奇和幻想。

可惜的是这节课在我的前怕狼后怕虎、顾此失彼的思想下却成了败笔:分析过细,语言有重复,没有把握好长课文短处理的方法,没有很好地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就像袁校长、姜主任、王主任、吴主任给我评课时说的那样,文章只需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项就够了,而这节课我有些写面面俱到,结果却是一大败笔,有损了这节课的形象。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课后练习中出现的题都没有逃出我的所讲范围,同学们掌握的非常牢固,我心里才有了点安慰……

课讲完了,就自身而言,还是缺少锻炼,临场应变能力太差,研究教材太肤浅,不够全面,一意孤行,缺少和大家的沟通,闭门造居。“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想了很多,也有了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有句话说得好,打铁自身要硬,我认为这里所说的“硬”是指:语言要硬,应变能力要硬,坚持不懈的精神要硬,驾驭教材的能力要硬,文学底蕴要硬,从我身上缺少的恰恰就是“硬”,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瞬息万变的课堂。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能关注我的课堂,并给予指导,给我指点迷津,更希望各位老师能在教学中给我帮助,我不胜受恩感激!

9、长文短教教课文──教学《凡卡》反思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

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此第一大版块。“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教学的第二板块结束。

幼儿园反思推荐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谁的本领大教学反思 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雪儿教学反思 菩萨兵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狼和鹿教学反思 日月潭的传说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24.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燕子教学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天鹅的故事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黄河的主人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精读与略读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长文短教的短与长──《将相和》教学反思 历史故事 经久不衰──《将相和》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成功了──《草船借箭》课后的反思 《草船借箭》教后反思 《草船借箭》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与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后的课后反思 《景阳冈》课后反思 《景阳岗》教学反思

相关信息 长文短教的短与长──《将相和》教学反思 长文短教教课文──教学《凡卡》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