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习惯上,《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的事情,然后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部分认真读一读,最后交流感受。这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反思以往的教学,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是其中的教学片断。)
师:大娘为志愿军做了许多事,文中列举两件(指板书),现在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呢?
生1: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支持或帮助。
师:把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2:这词在课文中是指在志愿军正急需粮食时,大娘为他们送去打糕。
师:当时,志愿军为什么急需粮食?
生3:因为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上已经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非常需要粮食。
师:对!就在这时(出示句子: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者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怎样?
生1:当时的环境很危险。
生2:当时的情况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送来打糕?(学生齐读句子)。
师: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2: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环境这样恶劣,这就是慈母给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我们再读这个句子。
【反思】
“将这个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引发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了学生更贴近语境的表达,并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得以修正完善。可以看出,这就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教师这样的“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而学生的朗读,又恰倒好处。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同时在造句训练中也充分证明了他们对“雪中送炭”已能正确地运用。
2、《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利用科文中的语言材料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新的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极其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其中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我在学生立即了这句话表明“志愿军心疼老妈妈”后提出一个问题:“谁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样的引导下,不少学生提出了新的看法。
生1:这也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心情”。
生2:这说明“老妈妈已走着送了好长一段路。”
生3:如果改一改,加上一个“请”字,不是更能体现战士们对老妈妈的尊敬和爱戴吗?
这些都是多么有创见的新发现呀!
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教学,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用导,扶,放三种方式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与志愿军的告别场面?仔细阅读这三个自然段,看它们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吗?
2、导,第一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⑴ 写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⑵ 这表现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的什么感情?
3、扶,第二段分小组讨论学习。
4、放,三段自学。
二、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4、《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课前,我首先上网化了好几个小时查找资料,有关这篇课文的一些课件,功夫不负有心人,还是让我找到了一组绝配的课件。然后自己相应的做了几张文中重点句(3个反问句,还有最后一段的几个自然段内容。)
备课时,我脑子里已经想好了,这篇课文用什么方法来上好它。我认为教学本课一定要重在朗读体验,特别要朗读好两处,一处是课文最后一段;另一处就是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妈的。再适当安排一下实践体验,安排写小金花这段内容换位演演,角色体验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那动人情景。
第一课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好课文最后一段内容──写车站上军民告别的情景。最后一段的朗读是这堂课中我预设的一个亮点。
通过展示课件(车站告别时的图片),让学生边看着大屏幕上的图,边反复读那段课文内容。学生自由读,听着录音跟读,我范读,指名上台读,小组读,齐读,在一次次朗读中学生们感悟到了志愿军战士告别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分别写志愿军战士告别,回忆和感激朝鲜大妈、小金花和大嫂一幕幕场景描写。改写句式(反问句到陈述句。)我预设的一个亮点还是朗读体验,重点朗读好第一自然段。第二个亮点就是实践体验──表演第二小节内容。
怎么分层朗读第一小节呢?我是这样预设的。
首先,学生自由读,感受内容。
其次,再次让学生读,说说这段话内容有几层意思,指名分层读读、解读文本意思。
然后,重点句(文中的一个反问句)的研读。
最后,我就让学生和我接读,我分了5次让学生和我接读,一次次让学生接读的句子就是那个反问句──“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五次接读的预设如下:
第一次:(老师引读)“大娘,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封锁我们被困阵地,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那可是雪中送炭!”──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二次:(老师引读)“大娘,当我们知道,您为我们送上打糕回家途中,因为辛苦劳累而昏倒在路旁时”──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三次:(老师引读)“大娘,您还记得那次敌机偷袭,您为了救护我们的一个伤员,先想着把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回头想去救护自己的小孙孙,当您回到那里,您的眼前已成了一片废墟。此刻,您惟一的亲人,您的小孙孙失去了。”──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四次:(老师引读)“大娘,您这么大年纪了。您还为了我们洗衣服,几夜没有合夜了,”──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五次:(老师引读)“大娘,8年来,您给了我们那么多慈母般的温暖,您为了我们化了那么多心血!”──生接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第二个亮点就是让学生实践体验──演演课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因为这段内容里写着的是小金花这样一个朝鲜孩子的代表。我考虑到学生和小金花的年龄相仿,让他们演演来体验小金花人小可是参战的勇敢机智,失去妈妈的化悲痛为力量的那种毅志力,是那么感人和不简单!
学生自主选择合作表演的伙伴,人数自定;自主和伙伴协调选定各自要演的角色,怎么演也是不统一;提倡不脱离文本主要情节内容,可以创新自己重组表演的内容。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这个单元上课的第二次惊喜的收获,感觉上得很成功,学生也是学得感受很深。特别是朗读体验的预设,无论是最后一段的朗读,还是第一自然段的师生接读,都是预设成功的。课堂上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有特色,一次比一次要读,课堂上他们读得有滋有味,读得很有个性,读时不忘让学生点评,评评读读收效更好。而我自己也没有忘了参与了2节课上的朗读体验。第一课时中的范读,目的是带动学生深情朗读。第二节课上我的引读,是为了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感激大娘点点滴滴的动人往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是巩固了他们对文本知识的掌握,尤其是激起他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不要说学生读得有兴致了,我也何尝不是那样的感受呢!实践体验,让学生自主合作表演,看到他们在极少的时间里,兴致浓浓地能自主组织好合作好,并能投入感情地走进文本,演好角色。一组组表演,一阵阵掌声,一句句精彩点评,这是课堂中最好的生成,使我陶醉其中。想到没有预设到的一幕,那就是一开始的费嘉良和陈恬同学的伤心话语,部分学生和自己的流泪,那是我没有预设到的感人一幕。看到孩子的真情流露,我感动了,更多的是伤心。我问自己是否是不应该那样导入的,不该让孩子陈恬伤心一天影响她学习的心情?我想:自己有点对不起那两个孩子的,以后牵涉到这样勾起孩子伤感的话题我尽量回避才好!
5、《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我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6、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7、《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出现了两个反问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⑴、思考: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情谊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②、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③、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体味原句蕴含的肯定意思。
大娘对志愿军的常情厚谊,我们会忘怀吗?不会,永远不会!
⑶、改写为陈述句与原句对比。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怀。”
陈述句语气平淡,不及原句更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⑴、思考:“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⑵、体味原句所蕴含的肯定意思。
这样的代价能表达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能,足以表达!
⑶、改写为陈述句与原句对比。(略)
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容易就能准确把握反问句所内含的强烈的肯定意思,并且从这种语气中受到感染,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8、《再见了,亲人》教后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利用科文中的语言材料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或新的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极其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其中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我在学生立即了这句话表明“志愿军心疼老妈妈”后提出一个问题:“谁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在这样的引导下,不少学生提出了新的看法。
生1:这也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心情”。
生2:这说明“老妈妈已走着送了好长一段路。”
生3:如果改一改,加上一个“请”字,不是更能体现战士们对老妈妈的尊敬和爱戴吗?
这些都是多么有创见的新发现呀!
9、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