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反思

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时间:2022-08-28 09:45:32

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反思的您有所帮助。

1、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听了不下10次,执教老师无一例外都是先讲圆明园的“辉煌”,再讲“毁灭”。而且都是“辉煌”用去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毁灭”只是后面的升华。

听了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的《圆明园》,我很震惊也很惭愧,人家已经到了那个境界,我还在这儿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简直就井底之蛙,纯属夜郎自大!

我不禁反思,我们的课和窦桂梅老师的课,差距究竟有多大?我认为:

1、我们所谓的“创新”充其量是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是这么导课好呢,还是那么导课好呢;是从篇首开始讲,还是从后面倒着讲;是用这个方法活动,还是用那个方法活动……总之,我们还是在教材的范围内转圈圈。

而窦桂梅老师早以超越教材,超越教材的框架。从文章立意的高度开始着手,从文章的魂开始“动手”,已经如入无人之境地,浑然自如了。

2、我们平时讲课时,也注意把学生平时阅读到的,巧妙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但只是在拓展的时候运用,而不是作为两个同时要学习的内容,我们还停留“主学一个内容”上。而窦老师的课,已经把大量的阅读资料纳入平时的教学中了,从课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学生同时学习两个内容已经是没有难度了。课的信息量之多,哪是我能比的?我觉窦老师的课真正做到超越课堂了。

3、一节课学完就意味着这节课结束了,几小时后学生的激动、感受就烟消云散了吗?窦桂梅在《圆明园》一课即将结束时,她出示了当时皇帝、大臣、士兵、百姓的所作所为,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她这样说的:“今天你面对着圆明园,你困惑了,迷惘了。所有的一切让我们思索,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被三千名侵略者侵入我们的心脏,来抢劫、去焚烧。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毁不掉的是什么?这正是我们所思考的。中国人应当有尊严的活着,应当怎样的有尊严的活着?”我想,此时的学生不再是对失去圆明园的痛,不只是对侵略者的仇恨,而是引发了他们对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对我们这一民族的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如何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怎么做成为新课程中的弄潮儿,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我认为我们要多读书,多钻研。如果学生是一只鸟,我们要给他的不是一个鸟窝,而是广阔的天空;如果学生是一条鱼,我们要给他的不是鱼缸,不是小溪,而是宽广的江河、辽阔的大海。新课程给与我们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给予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与行动!

2、小问题 大收获──《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措手不及】

在上《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在初读课文学习了生字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

生:老师,小鹿弟弟到底有没有见到玫瑰花呢?

边上几个学生(偷偷地笑):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肯定是见到了呗,它又没有受伤。虽然他们表现得很没有礼貌,但是,说实在的,这几个小朋友所说的正是我所想的。

师(不假思索地):小鹿弟弟又没有受伤,小朋友,你们说,他能看到玫瑰花吗?

小朋友们(异口同声地):可以!

问题在我看来已经解决了,我正等着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生:既然它看到了,为什么却没有给哥哥说说玫瑰花长什么样?还要小黄莺、微风来说呢?

我的心“咯噔”地跳了一下,是啊!问得很有道理啊,怎么会这样呢?

这时,别的小朋友可能也觉得他说得在理,就纷纷议论开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顺势引导】

看此时的情景,再往下学是不可能的了,小朋友的心思现在都聚集在这个焦点上了,不如顺势引导。

于是,我就把这个“球”扔给了孩子们。

师:是啊,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认真想一想,并不简单哦!看来童元昊小朋友很会动脑筋,想得比我们都深。那么,你们觉得小鹿弟弟到底有没有看到过玫瑰花呢?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吗?

生:我觉得可能是小鹿弟弟忙着照顾哥哥,没时间来看玫瑰花吧。

生:我觉得小鹿弟弟是见过玫瑰花的,因为照顾哥哥也不会这么忙啊!

生:我也觉得小鹿弟弟是见过玫瑰花的。因为鹿哥哥没有问它玫瑰的事,所以鹿弟弟就没有说了。

生:鹿哥哥没有看到玫瑰花,小鹿弟弟已经很替它惋惜了。它怕自己说出玫瑰花盛开时的美丽样子,哥哥会更难过,所以就一直没有对哥哥说。

……

一时之间真是众说纷纭。

【理性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提倡: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想法。由于生活积累的不同,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节课中,我非常感激这位同学,是他的这个疑问让全班同学对于小鹿兄弟间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是他的这个疑问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个性化阅读的内涵,让我感受到了仔细聆听学生心声的重要性。有时精彩就在那刹那间,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当中那稍纵即逝的瞬间,让精彩的火花处处绽放。

3、小鹿看不到玫瑰花吗?──《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冯依华 记得在上《小鹿的玫瑰花》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然后抛出一个大问题:“小鹿虽然自己看不到玫瑰花,但是他知道自己种的玫瑰花的颜色吗?知道自己种的玫瑰花有香味吗?”

生1:他开始不知道,因为在玫瑰花开的时候他腿扭伤了,后来他知道了,是别人告诉他的。

生2:他知道,因为黄莺告诉了他玫瑰的颜色。

生3:他知道,因为微风告诉他说玫瑰有香味。

生4:这篇课文写得“不对”,我觉得想不通。小鹿既然有弟弟,怎么会看不到玫瑰花呢?在他腿扭伤的时候,完全可以由弟弟扶他到花坛里去看呀!干吗让别人来告诉他?

其他同学先陷入沉思……后都好象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小鹿应该能看到玫瑰花,是不是课文弄错了。”我先一惊,继而说:“对呀!那么不妨以你们的想法来写写这篇课文,好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上了这一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作为担任“组织引导者”角色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打断了自己上课的思路,把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扼杀了,把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给抹杀了,而应该根据课堂的生成,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作为教材里的课文最好能自圆其说……

4、我们永远要学习的──钻研文本──《我为你骄傲》教学反思

上公开课,最难安排的就是课时。把课文分割成两半吧,上一课时突显不出重点;追求课文的整体性吧,学生只会停留在文本表面,任何教学环节基本只是走过场。今天,我教学《我为你骄傲》是把整篇课文都上完,所以我把识字写字环节略化,重点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生活习惯,平时偷偷摸摸爱搞一些小花样,做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做错了事情又一直记在心里,最后还是决定认错。课文的主人公就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典型形象。所以孩子在学这篇文章时如果能把自己当作那个男孩,自己的心紧紧随着男孩的心或开心,或担心,或轻松,那我觉得这样的课就是成功了。

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抓住了小男孩的心理:

开心──害怕、担心──很不自在──轻松这一主线进行教学设计。

重点让学生体会四句话:

1、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2、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担心她知道是我干的。

3、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给她送报纸。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

4、一直到天黑,我才悄悄地来到老奶奶家门前,把信封投到她家的信箱里。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

进行第一句话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觉得开心?他们是怎么玩的?让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玩的时候的场景。课文中的小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是偷偷地躲在老奶奶家的后院里,把小石头扔到她家的房顶。 一个“躲”字,就生动地写出了小作者当时那种偷偷摸摸地玩石头的心理活动,带着些许窃喜,带着些许刺激。可能是因为情境创设得不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不多,学生说得不多。最后让他们用朗读把这样的场景带给大家。

其实,我要感谢那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在声音过去紧接下来的一秒,马上把问题抛给他们:

怎么办呢?我预想了3种结果:

1、学生没反应。我会说:哎呀,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其实在写反思时我才想到,那时应该可以渗透几个成语的,比如:呆若木鸡、六神无主等)

2、马上逃走。我会说:你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跟小作者一样。

3、马上向老奶奶道歉。我会说:你是个头脑冷静的孩子,可是你有想过后果吗?

教学时,我们班有两个学生因为我问得太突然,他们没反应。我的点评让大家轻松地笑了。这以后,发言的人,动脑的人多起来了。但这一切还没结束,我马上追问:“你为什么逃?”学生说是因为害怕,我继续追问:“你害怕什么?”这下学生思维打开,他们马上想到生活中自己也遇到过的情况,做错事是因为怕受到责骂,怕惩罚,怕告诉家长等等。追问,不是课前给学生挖的“陷阱”,不是毫无目的的“刨根问底”,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体会第三句话时,我觉得这是本课中最难的一部分。“很不自在”四个字中包含了很多很多小作者复杂的感情:

1、害怕。害怕老奶奶知道这件事是我干的,害怕犯的错会被发现。

2、心虚。看到老奶奶继续对他微笑时的心虚。

3、猜测。猜想是不是老奶奶已经知道了是谁干的。可能从小作者闪烁的眼神,逃避的话语中(这当然也是我猜测的)。

4、矛盾。想到那件事,就觉得不安。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

这四个心理活动层层深入,第一层面是很多学生都能想到的,而后面的心理活动则需要教师的引导。我们班学生每个点都涉及到一点,但说得不够全面,而我没有抓住他们说中的点进行深入解读,让机会白白丧失。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在备课时考虑得不充分,没有好好想一想学生回答时我改怎样把他们的点扩充到一个面,一层一层深入文本,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

第四句话我设计了这个问题: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他感到一阵轻松了呢?是真诚的道歉。这里有一个语言空白点,就是便条的内容,我让学生补充,看看学生是不是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以及道歉是否有诚意。后面的设计显得草率,“轻松”的意思根本没有让学生体会出来。承认错误,得到原谅,实际上是精神上的一种轻松,把这么多天缠绕在身上的包袱终于摆脱了,身心得到了自由。我觉得下节课应该还要让学生体会体会。

重点部分都上完了,这时候应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抓住老奶奶给小男孩的一句话:我为你骄傲来揭示中心。说说老奶奶为什么为小男孩骄傲?(诚实、勇于承认错误)通过老师称赞,学生称赞,用动作来称赞,全班起立再读课题,其实,学生那时候已经理解“骄傲”的意思,那就是“自豪”,发自内心的自豪。说完了男孩,说说老奶奶,你觉得她怎么样?(心胸宽广、宽容待人)最后,我设计了一道概括整篇课文的题目,既是这节课里学生学到的那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又是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样选择。

这节课,收获多多,漏洞也多多。前面我说了,公开课的课时很难安排,教学内容难以取舍。本来,我觉得这节课如果把生字部分安排得再到位些,主人公前面3个心理活动已经够学生体会一节课了,让学生多说,多读,学生理解得才会深刻。但是,实在很难丢舍揭示中心的部分。所以,整个过程虽然完整,但是总觉得学生没有学得扎实,感悟得深刻。另外,这节课被我忽略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朗读、评价语等等。第一年工作时王敏文老师跟我说过,你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然后给予恰当的引导及点评,这节课我还是没能做好这一点,让很多机会流失了。

上了这节课,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钻研文本是一个教师一生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要让学生感悟得深刻,学得多,最重要的还是看教师对文本理解多少,教师把教材都吃透了,久而久之,学生会朝着你为他们开辟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5、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听了不下10次,执教老师无一例外都是先讲圆明园的“辉煌”,再讲“毁灭”。而且都是“辉煌”用去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毁灭”只是后面的升华。

听了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的《圆明园》,我很震惊也很惭愧,人家已经到了那个境界,我还在这儿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简直就井底之蛙,纯属夜郎自大!

我不禁反思,我们的课和窦桂梅老师的课,差距究竟有多大?我认为:

1、我们所谓的“创新”充其量是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是这么导课好呢,还是那么导课好呢;是从篇首开始讲,还是从后面倒着讲;是用这个方法活动,还是用那个方法活动……总之,我们还是在教材的范围内转圈圈。

而窦桂梅老师早以超越教材,超越教材的框架。从文章立意的高度开始着手,从文章的魂开始“动手”,已经如入无人之境地,浑然自如了。

2、我们平时讲课时,也注意把学生平时阅读到的,巧妙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但只是在拓展的时候运用,而不是作为两个同时要学习的内容,我们还停留“主学一个内容”上。而窦老师的课,已经把大量的阅读资料纳入平时的教学中了,从课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学生同时学习两个内容已经是没有难度了。课的信息量之多,哪是我能比的?我觉窦老师的课真正做到超越课堂了。

3、一节课学完就意味着这节课结束了,几小时后学生的激动、感受就烟消云散了吗?窦桂梅在《圆明园》一课即将结束时,她出示了当时皇帝、大臣、士兵、百姓的所作所为,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她这样说的:“今天你面对着圆明园,你困惑了,迷惘了。所有的一切让我们思索,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被三千名侵略者侵入我们的心脏,来抢劫、去焚烧。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毁不掉的是什么?这正是我们所思考的。中国人应当有尊严的活着,应当怎样的有尊严的活着?”我想,此时的学生不再是对失去圆明园的痛,不只是对侵略者的仇恨,而是引发了他们对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对我们这一民族的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如何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怎么做成为新课程中的弄潮儿,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我认为我们要多读书,多钻研。如果学生是一只鸟,我们要给他的不是一个鸟窝,而是广阔的天空;如果学生是一条鱼,我们要给他的不是鱼缸,不是小溪,而是宽广的江河、辽阔的大海。新课程给与我们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给予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与行动!

6、小鹿看不到玫瑰花吗?──《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冯依华 记得在上《小鹿的玫瑰花》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文,然后抛出一个大问题:“小鹿虽然自己看不到玫瑰花,但是他知道自己种的玫瑰花的颜色吗?知道自己种的玫瑰花有香味吗?”

生1:他开始不知道,因为在玫瑰花开的时候他腿扭伤了,后来他知道了,是别人告诉他的。

生2:他知道,因为黄莺告诉了他玫瑰的颜色。

生3:他知道,因为微风告诉他说玫瑰有香味。

生4:这篇课文写得“不对”,我觉得想不通。小鹿既然有弟弟,怎么会看不到玫瑰花呢?在他腿扭伤的时候,完全可以由弟弟扶他到花坛里去看呀!干吗让别人来告诉他?

其他同学先陷入沉思……后都好象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小鹿应该能看到玫瑰花,是不是课文弄错了。”我先一惊,继而说:“对呀!那么不妨以你们的想法来写写这篇课文,好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上了这一课,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作为担任“组织引导者”角色的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打断了自己上课的思路,把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扼杀了,把一种求实的科学品质给抹杀了,而应该根据课堂的生成,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作为教材里的课文最好能自圆其说……

7、让小鹿看到玫瑰花吧──《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精心地栽培这些玫瑰,十分盼望见到玫瑰开花。然而,当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因跌伤了脚不能走动而没看到玫瑰花。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惋惜,听了黄莺和微风对玫瑰花的赞美后,高兴地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玫瑰花没有白栽”的原因后,准备组织学生分小组演一演这个故事,这也是课后作业上的一个要求。我的“要求”还没有说清楚,没想到苏迪文的一只手又高高地举在我的面前,由于不想耽误时间,我本想佯装看不见,“凉”他一会儿,让他自己“放手”,可苏迪文可真不是一个好“对付”的角色,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一只手拼命地在我的眼前晃动,一双眼睛直直地盯着我,我实在受不了他这个架势,只得不情愿的说:“苏迪文,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小鹿怎么会看不到玫瑰花呢?”苏迪文眨巴着一双不大的眼睛,作纳闷状。

“哎呀,他不是脚受伤了吗?”一个学生不耐烦地说。言下之意:这么简单都不知道!

“可是,他也应该有办法看到它,闻到它呀!”

苏迪文不服气地说。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我不由得好奇地问。

“有呀!你们看,小鹿的房子离花坛这么近,可以让他睡在窗口,只要打开窗不就可以看到了吗?再说,玫瑰花那么香,他也应该闻到呀?”

听他这么一说,有些孩子也来劲了。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鹿弟弟也可以把哥哥背出去看玫瑰花的!”

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不同意见:

“鹿弟弟比他小,可能背不动呢?”

“脚受伤了是不能随便乱动的!否则可能受伤更加严重!”

我说:“是呀!大家还有其他办法吗?”

“可以让鹿弟弟用照相机把玫瑰花拍下来,小鹿不就可以看到了吗?”

“如果没有照相机呢?”

“鹿弟弟可以讲给小鹿听呀,小鹿怎么会连玫瑰花的颜色都不知道呢?”

“同学们,你们考虑得非常周到,给小鹿出了那么多点子!

既然小鹿辛辛苦苦种下了玫瑰花,而且这么想看到玫瑰花,咱们就来编一编故事,让小鹿看到玫瑰花吧!”孩子们马上积极地投入到编故事的活动中去了!

这次的课本剧表演,学生们表现得比哪一次都卖力!都精彩!那是因为他们真正的走进了课文,真正体验到了当“主人”的乐趣!

【反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新语文课程所营造的广阔的空间中自由翱翔。课后我想,如果当时我忙着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味地跟着教案急走过场,如果当时举手的不是苏迪文而是别的“好对付”的同学,可能在我的“冷处理”下早已失去了“表达的勇气”,学生就不太可能会深入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与这个“精彩的生成”失之交臂!而像这样有价值的生发点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处处存在,时时发生,如何将它挖掘出来,引发思想的共振,使得学生“论有所得”,我想首先我们教师自己要放开手脚,让孩子大胆地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说自己感受出的见解;再者需要教师以宽容包涵的心去倾听学生的对话,灵敏地抓住灵性的“闪光点”,引发课堂的交流讨论,激扬的学生思维,从而真正实现宝贵的课堂资源的生成!

8、我们永远要学习的──钻研文本──《我为你骄傲》教学反思

上公开课,最难安排的就是课时。把课文分割成两半吧,上一课时突显不出重点;追求课文的整体性吧,学生只会停留在文本表面,任何教学环节基本只是走过场。今天,我教学《我为你骄傲》是把整篇课文都上完,所以我把识字写字环节略化,重点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我为你骄傲》这篇课文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生活习惯,平时偷偷摸摸爱搞一些小花样,做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做错了事情又一直记在心里,最后还是决定认错。课文的主人公就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典型形象。所以孩子在学这篇文章时如果能把自己当作那个男孩,自己的心紧紧随着男孩的心或开心,或担心,或轻松,那我觉得这样的课就是成功了。

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抓住了小男孩的心理:

开心──害怕、担心──很不自在──轻松这一主线进行教学设计。

重点让学生体会四句话:

1、我们看着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2、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担心她知道是我干的。

3、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给她送报纸。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

4、一直到天黑,我才悄悄地来到老奶奶家门前,把信封投到她家的信箱里。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

进行第一句话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

大家为什么觉得开心?他们是怎么玩的?让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联想自己在玩的时候的场景。课文中的小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是偷偷地躲在老奶奶家的后院里,把小石头扔到她家的房顶。 一个“躲”字,就生动地写出了小作者当时那种偷偷摸摸地玩石头的心理活动,带着些许窃喜,带着些许刺激。可能是因为情境创设得不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不多,学生说得不多。最后让他们用朗读把这样的场景带给大家。

其实,我要感谢那一声玻璃破碎的声音,在声音过去紧接下来的一秒,马上把问题抛给他们:

怎么办呢?我预想了3种结果:

1、学生没反应。我会说:哎呀,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其实在写反思时我才想到,那时应该可以渗透几个成语的,比如:呆若木鸡、六神无主等)

2、马上逃走。我会说:你脑子里的第一反应跟小作者一样。

3、马上向老奶奶道歉。我会说:你是个头脑冷静的孩子,可是你有想过后果吗?

教学时,我们班有两个学生因为我问得太突然,他们没反应。我的点评让大家轻松地笑了。这以后,发言的人,动脑的人多起来了。但这一切还没结束,我马上追问:“你为什么逃?”学生说是因为害怕,我继续追问:“你害怕什么?”这下学生思维打开,他们马上想到生活中自己也遇到过的情况,做错事是因为怕受到责骂,怕惩罚,怕告诉家长等等。追问,不是课前给学生挖的“陷阱”,不是毫无目的的“刨根问底”,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体会第三句话时,我觉得这是本课中最难的一部分。“很不自在”四个字中包含了很多很多小作者复杂的感情:

1、害怕。害怕老奶奶知道这件事是我干的,害怕犯的错会被发现。

2、心虚。看到老奶奶继续对他微笑时的心虚。

3、猜测。猜想是不是老奶奶已经知道了是谁干的。可能从小作者闪烁的眼神,逃避的话语中(这当然也是我猜测的)。

4、矛盾。想到那件事,就觉得不安。想说又不敢说的矛盾心理。

这四个心理活动层层深入,第一层面是很多学生都能想到的,而后面的心理活动则需要教师的引导。我们班学生每个点都涉及到一点,但说得不够全面,而我没有抓住他们说中的点进行深入解读,让机会白白丧失。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在备课时考虑得不充分,没有好好想一想学生回答时我改怎样把他们的点扩充到一个面,一层一层深入文本,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

第四句话我设计了这个问题: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让他感到一阵轻松了呢?是真诚的道歉。这里有一个语言空白点,就是便条的内容,我让学生补充,看看学生是不是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以及道歉是否有诚意。后面的设计显得草率,“轻松”的意思根本没有让学生体会出来。承认错误,得到原谅,实际上是精神上的一种轻松,把这么多天缠绕在身上的包袱终于摆脱了,身心得到了自由。我觉得下节课应该还要让学生体会体会。

重点部分都上完了,这时候应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抓住老奶奶给小男孩的一句话:我为你骄傲来揭示中心。说说老奶奶为什么为小男孩骄傲?(诚实、勇于承认错误)通过老师称赞,学生称赞,用动作来称赞,全班起立再读课题,其实,学生那时候已经理解“骄傲”的意思,那就是“自豪”,发自内心的自豪。说完了男孩,说说老奶奶,你觉得她怎么样?(心胸宽广、宽容待人)最后,我设计了一道概括整篇课文的题目,既是这节课里学生学到的那些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又是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样选择。

这节课,收获多多,漏洞也多多。前面我说了,公开课的课时很难安排,教学内容难以取舍。本来,我觉得这节课如果把生字部分安排得再到位些,主人公前面3个心理活动已经够学生体会一节课了,让学生多说,多读,学生理解得才会深刻。但是,实在很难丢舍揭示中心的部分。所以,整个过程虽然完整,但是总觉得学生没有学得扎实,感悟得深刻。另外,这节课被我忽略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朗读、评价语等等。第一年工作时王敏文老师跟我说过,你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然后给予恰当的引导及点评,这节课我还是没能做好这一点,让很多机会流失了。

上了这节课,让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觉得钻研文本是一个教师一生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要让学生感悟得深刻,学得多,最重要的还是看教师对文本理解多少,教师把教材都吃透了,久而久之,学生会朝着你为他们开辟的道路上一直前行

9、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听了不下10次,执教老师无一例外都是先讲圆明园的“辉煌”,再讲“毁灭”。而且都是“辉煌”用去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毁灭”只是后面的升华。

听了全国著名教师窦桂梅的《圆明园》,我很震惊也很惭愧,人家已经到了那个境界,我还在这儿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简直就井底之蛙,纯属夜郎自大!

我不禁反思,我们的课和窦桂梅老师的课,差距究竟有多大?我认为:

1、我们所谓的“创新”充其量是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是这么导课好呢,还是那么导课好呢;是从篇首开始讲,还是从后面倒着讲;是用这个方法活动,还是用那个方法活动……总之,我们还是在教材的范围内转圈圈。

而窦桂梅老师早以超越教材,超越教材的框架。从文章立意的高度开始着手,从文章的魂开始“动手”,已经如入无人之境地,浑然自如了。

2、我们平时讲课时,也注意把学生平时阅读到的,巧妙运用到本课的教学中,但只是在拓展的时候运用,而不是作为两个同时要学习的内容,我们还停留“主学一个内容”上。而窦老师的课,已经把大量的阅读资料纳入平时的教学中了,从课中我们已经感受到学生同时学习两个内容已经是没有难度了。课的信息量之多,哪是我能比的?我觉窦老师的课真正做到超越课堂了。

3、一节课学完就意味着这节课结束了,几小时后学生的激动、感受就烟消云散了吗?窦桂梅在《圆明园》一课即将结束时,她出示了当时皇帝、大臣、士兵、百姓的所作所为,带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她这样说的:“今天你面对着圆明园,你困惑了,迷惘了。所有的一切让我们思索,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被三千名侵略者侵入我们的心脏,来抢劫、去焚烧。圆明园毁灭的是什么,毁不掉的是什么?这正是我们所思考的。中国人应当有尊严的活着,应当怎样的有尊严的活着?”我想,此时的学生不再是对失去圆明园的痛,不只是对侵略者的仇恨,而是引发了他们对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对我们这一民族的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如何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这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教师怎么做成为新课程中的弄潮儿,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尖上?我认为我们要多读书,多钻研。如果学生是一只鸟,我们要给他的不是一个鸟窝,而是广阔的天空;如果学生是一条鱼,我们要给他的不是鱼缸,不是小溪,而是宽广的江河、辽阔的大海。新课程给与我们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给予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与行动!

10、《自己去吧》教学反思──《自己去吧》教学片断与反思

​《自己去吧》是一篇蕴涵着一定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其中,文章是在妈妈和孩子的两次对话中展开。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学习课文后要使学生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节课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小鸭子学游泳。教学难点是:从阅读中领悟小鸭子的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围绕这一难点进行设计,如何突破难点?则运用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这一新形象来教学解决难点问题。新加入的麻雀妈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

【教学片段】

师:鸭妈妈怎么说?

生: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师:小朋友,我是麻雀大婶,我觉得这只鸭妈妈真狠心啊,一点都不爱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去游泳,要是淹死了怎么办?我才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吃苦呢!我就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单独干点什么,他要我帮他,我都答应,小朋友们,你喜欢哪个妈妈呢?喜欢我还是书上的鸭妈妈?

生:我喜欢鸭妈妈。

师:为什么呀?我多爱我的孩子呀!什么事我都帮他做,你们怎么不喜欢我呢?

生:因为麻雀妈妈你太胆小了,不让小鸭子自己练游泳,它就很难学会。

生:你什么都不让小鸭子做,它以后什么事情都不会了。

师:可我真怕小鸭淹死,怎么办?

生:鸭妈妈你不用担心,小鸭子天生就会游泳,我奶奶乡下的鸭子就是这样。

生:我知道小鸭子是不会被淹死的,它的脚上有璞,羽毛上有油,这样子它就不会淹死了。

师: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鸭妈妈对小鸭能游泳是有把握的,它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你们说对不对?再自己读读鸭妈妈的话。

【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设计,以鸭妈妈说的话为主线,根据鸭妈妈的话,补充创设一个麻雀妈妈,还有麻雀妈妈吐露心扉的一段话,设计上麻雀妈妈对待孩子学本领的态度与鸭妈妈态度的截然不同。第一让学生读了鸭妈妈和麻雀妈妈的话,在思维上有一定冲击,在选择中思维得以开启,在说出理由的同时表明学生已经完全能够理解鸭妈妈不是不爱孩子,而是要锻炼小鸭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这个道理。第二通过补充新形象,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让教学过程变成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究的活动。而且通过对鸭妈妈和麻雀妈妈话的讨论和理解,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鸭妈妈对小鸭子的和蔼和喜爱之情。第三通过运用补充创设一个新形象和有关内容,指导学生阅读。为文本的学习突破难点,加深认识,丰富了文本体验,领悟了深厚情感。

幼儿园反思推荐 雨点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月亮和云彩教学反思 翻越远方的大山教学反思 闪光的金子教学反思 赶海教学反思 1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恐龙教学反思 鸟语教学反思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习惯10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最新反思 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引导讨论,突破重点──《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导入新课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课后反思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一课教学反思 教《开国大典》反思 教学《开国大典》的片段反思 《开国大典》课后反思

相关信息 听课心得体会教师范本 玫瑰花好评42句模板 玫瑰花的幼儿剪纸图解教学 玫瑰花茶评价45句模板 玫瑰花茶好评45句模板 仰望玫瑰──《圆明园的毁灭》听课反思 听课记录范文100篇小班教案 玫瑰盆栽好评46句模板 玫瑰花好评好评48句模板 玫瑰花评价48句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