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挽救生命的感人故事:大陆年轻人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他的生命延续。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难点是使学生真正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内涵。
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遗憾。细心反思时,却也发现了遗憾中令自己感到欣慰的地方。
一、以温情的语言唤起情感
回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我认为教师有些直抵人心的语言是可以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痕迹的,这种痕迹有可能是一辈子。“用爱心挽救生命”是本篇课文的主题,学生只有明白生命有多么令人欣喜,才能更明白用爱心去挽救即将凋零的生命这一行为有多么神圣与伟大。刚开始上课我是用这样并不激情却也温情的话语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作为复习的内容:此刻,芮老师注视着咱们四⑸班这51个灵动的小生命,心里面呀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憧憬。大多数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就是出生。可在1999年9月22日那一天,身患白血病的年轻人小钱在爱的支撑下尽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同学们,你们说1999年9月22日是不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谁能说说那天美丽的杭州市是怎样的吗?
结果我发现这些温情的语言是可以让学生记在心里,唤起学生的情感的。在最后的环节,请学生说说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时,有一些学生讲到了是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危险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全,救了小钱,是他们给予了小钱第二次崭新的生命。
一、巧妙、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生活在平原上的这群幸福的孩子他们对地震的感受是空洞的,为此课堂上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录象,孩子们看了以后纷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有的说太可怕了;有的说太危险了;有的说太吓人;有的说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很庆幸;还有的说太震撼人心了……
播放此录象,让学生们深入感受录象有两个用意,一是让学生们读好“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这句话。
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在这样一场大地震后,此刻正处于余震中的台湾地区有多危险
同时我又用“在这样一场大地震后的第一天,处于余震中的大部分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干些什么呢?”这一问来引导学生明白在这样危险的余震中坚守病房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又有多危险和伟大。
三、凸现语文味
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那将是一大憾事。
在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性时,我请学生说说从哪一个句子中最能感受到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学生们都找出了这个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小钱的病究竟严重到怎样的程度写得十分具体形象,很值得学生学一学。于是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的同时又追问:“作者是怎么写的呀,把小钱的病情严重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让我们看了就为他着急?”当学生回答运用了比喻时,我又追问:“这句话中有凋零、含苞、绽放三个形容花的词语,他们和小钱的病有什么联系呢?”从而使学生在领会比喻这一写作方法的妙处。
遗憾是因为不足,由于本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有些环节设计的又不够简练,怕内容完不成,很多时候我都在考虑和提醒自己:“环节怎么样一个一个顺利进行下去?不加快些速度等下就来不及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他们是否还有表达的欲望。导致了这堂课不管是朗读一个句子还是回答一个问题都没有请多位同学发言,这样子“无视”那一双双高高举起的想说话的小手实在不应该。
有遗憾也有收获,反思时我也给自己敲响警钟:
1、中心不要偏移,关注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2、一堂课要祥略得当,重点突出。
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围绕海峡统一,四海一心的主题,情的渲染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紧紧抓住生命意义,落实教学,我努力紧扣文本中词语、句子,以朗读促感悟,以讨论明事理,符合中年级的教学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成信息,引导得还可以。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的现象,这种整体的缺失,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获得整体初步感悟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对课文局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肢解了文本,使得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整体感。第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某一部分的时候,喜欢孤立地在屏幕上展示某个句子,而不是将之放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去解读。第三,忽略对最后一个整体的回归。课文一段分析完了,往往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了。我想,这是一节第二课时的课,初读部分时的整体感受文本是否使学生留下了深入讨论的基础?切入文本的深读研究,对于不少中下生来说,是否能够接受?
因为自己以前都是教高段为主,对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涉及不够,对于四年级,我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挽救生命的感人故事:大陆年轻人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他的生命延续。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难点是使学生真正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内涵。
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遗憾。细心反思时,却也发现了遗憾中令自己感到欣慰的地方。
一、以温情的语言唤起情感
回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我认为教师有些直抵人心的语言是可以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痕迹的,这种痕迹有可能是一辈子。“用爱心挽救生命”是本篇课文的主题,学生只有明白生命有多么令人欣喜,才能更明白用爱心去挽救即将凋零的生命这一行为有多么神圣与伟大。刚开始上课我是用这样并不激情却也温情的话语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作为复习的内容:此刻,芮老师注视着咱们四⑸班这51个灵动的小生命,心里面呀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憧憬。大多数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就是出生。可在1999年9月22日那一天,身患白血病的年轻人小钱在爱的支撑下尽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同学们,你们说1999年9月22日是不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谁能说说那天美丽的杭州市是怎样的吗?
结果我发现这些温情的语言是可以让学生记在心里,唤起学生的情感的。在最后的环节,请学生说说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时,有一些学生讲到了是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危险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全,救了小钱,是他们给予了小钱第二次崭新的生命。
一、巧妙、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生活在平原上的这群幸福的孩子他们对地震的感受是空洞的,为此课堂上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录象,孩子们看了以后纷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有的说太可怕了;有的说太危险了;有的说太吓人;有的说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很庆幸;还有的说太震撼人心了……
播放此录象,让学生们深入感受录象有两个用意,一是让学生们读好“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这句话。
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在这样一场大地震后,此刻正处于余震中的台湾地区有多危险
同时我又用“在这样一场大地震后的第一天,处于余震中的大部分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干些什么呢?”这一问来引导学生明白在这样危险的余震中坚守病房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又有多危险和伟大。
三、凸现语文味
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那将是一大憾事。
在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性时,我请学生说说从哪一个句子中最能感受到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学生们都找出了这个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小钱的病究竟严重到怎样的程度写得十分具体形象,很值得学生学一学。于是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的同时又追问:“作者是怎么写的呀,把小钱的病情严重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让我们看了就为他着急?”当学生回答运用了比喻时,我又追问:“这句话中有凋零、含苞、绽放三个形容花的词语,他们和小钱的病有什么联系呢?”从而使学生在领会比喻这一写作方法的妙处。
遗憾是因为不足,由于本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有些环节设计的又不够简练,怕内容完不成,很多时候我都在考虑和提醒自己:“环节怎么样一个一个顺利进行下去?不加快些速度等下就来不及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他们是否还有表达的欲望。导致了这堂课不管是朗读一个句子还是回答一个问题都没有请多位同学发言,这样子“无视”那一双双高高举起的想说话的小手实在不应该。
有遗憾也有收获,反思时我也给自己敲响警钟:
1、中心不要偏移,关注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2、一堂课要祥略得当,重点突出。
4、《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一节好的语文课最大的魅力是什么?莫过于能吸引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弦,学生的兴趣才会被激发,思维才会被激活,他们才会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并紧紧围绕情感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课堂犹如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和心灵,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升华。
一、精心创设情景,初感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了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到课文中,我讲了一个湖南岳阳的姐妹俩的亲情故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在读完课题后,我又让学生观看台湾海峡的图片,让学生知道,台湾海峡连接着大陆和台湾,初步让学生感受到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两岸同胞有着血缘关系。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我又适时播放9~21大地震的录相,引导学生谈观后的感受,并让学生联系11~26的亲临地震的感受,把学生带入了“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景之中,开课的几个情景的创设,让学生领悟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作了铺垫。
二、指导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有个初步认识的时候,老师及时地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此时此刻”“一次又一次”“沉着”“静静地”“连夜”“奔波”等词细细品味,师生入情地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实处,为了配合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李博士的进一步了解,我又让学生阅读有关李政道博士的资料,让学生认识到一个年逾古稀的爱国华侨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渐升温,对血脉亲情的理解也深了一层。
三、展开合理想象,强化血脉亲情
当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悟了血脉亲情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强化学生的情感。老师抓住时机,提出了一个让学生思索的问题:这只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碰出了创造火花,“这是一座爱心桥。”“这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起的生命桥。”“这座桥述说的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座桥唱响的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学生的诗一般的语言、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这一看似简单的提问,实则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是对文章写作意图的深入挖掘,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内化。
课文即将讲完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想象两人见面的情景,这五环节的设计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5、《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是本次赛课的主题,也一度困惑着我。
在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时,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我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这40分钟的教学中,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我设计了这样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6、《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地震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的心是永远紧紧相连的。所以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才能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进而深刻地领会连岸人们血肉相连的真情。
学生开始对“谈何容易”、“辗转”两个词语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特别是“辗转”一词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马上引导学生在各大城市之间“辗转”寻找骨髓,学生很快理解了“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啊!只有真正品味出“辗转”的含义,才能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围绕海峡统一,四海一心的主题,情的渲染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在设计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紧紧抓住生命意义,落实教学,我努力紧扣文本中词语、句子,以朗读促感悟,以讨论明事理,符合中年级的教学要求。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生成信息,引导得还可以。在当下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忽视整体的现象,这种整体的缺失,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很多老师往往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获得整体初步感悟的前提下,就急于进入对课文局部的分析。这样的分析,肢解了文本,使得学生的理解缺乏一种整体感。第二,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某一部分的时候,喜欢孤立地在屏幕上展示某个句子,而不是将之放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去解读。第三,忽略对最后一个整体的回归。课文一段分析完了,往往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了。我想,这是一节第二课时的课,初读部分时的整体感受文本是否使学生留下了深入讨论的基础?切入文本的深读研究,对于不少中下生来说,是否能够接受?
因为自己以前都是教高段为主,对于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涉及不够,对于四年级,我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8、《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9、《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挽救生命的感人故事:大陆年轻人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他的生命延续。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难点是使学生真正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内涵。
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遗憾。细心反思时,却也发现了遗憾中令自己感到欣慰的地方。
一、以温情的语言唤起情感
回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我认为教师有些直抵人心的语言是可以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痕迹的,这种痕迹有可能是一辈子。“用爱心挽救生命”是本篇课文的主题,学生只有明白生命有多么令人欣喜,才能更明白用爱心去挽救即将凋零的生命这一行为有多么神圣与伟大。刚开始上课我是用这样并不激情却也温情的话语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作为复习的内容:此刻,芮老师注视着咱们四⑸班这51个灵动的小生命,心里面呀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憧憬。大多数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那就是出生。可在1999年9月22日那一天,身患白血病的年轻人小钱在爱的支撑下尽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同学们,你们说1999年9月22日是不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谁能说说那天美丽的杭州市是怎样的吗?
结果我发现这些温情的语言是可以让学生记在心里,唤起学生的情感的。在最后的环节,请学生说说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时,有一些学生讲到了是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危险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全,救了小钱,是他们给予了小钱第二次崭新的生命。
一、巧妙、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生活在平原上的这群幸福的孩子他们对地震的感受是空洞的,为此课堂上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地震的录象,孩子们看了以后纷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有的说太可怕了;有的说太危险了;有的说太吓人;有的说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很庆幸;还有的说太震撼人心了……
播放此录象,让学生们深入感受录象有两个用意,一是让学生们读好“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这句话。
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在这样一场大地震后,此刻正处于余震中的台湾地区有多危险
同时我又用“在这样一场大地震后的第一天,处于余震中的大部分台湾地区的人们会干些什么呢?”这一问来引导学生明白在这样危险的余震中坚守病房的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又有多危险和伟大。
三、凸现语文味
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那将是一大憾事。
在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性时,我请学生说说从哪一个句子中最能感受到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学生们都找出了这个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把小钱的病究竟严重到怎样的程度写得十分具体形象,很值得学生学一学。于是我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的同时又追问:“作者是怎么写的呀,把小钱的病情严重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让我们看了就为他着急?”当学生回答运用了比喻时,我又追问:“这句话中有凋零、含苞、绽放三个形容花的词语,他们和小钱的病有什么联系呢?”从而使学生在领会比喻这一写作方法的妙处。
遗憾是因为不足,由于本堂课安排的内容较多,有些环节设计的又不够简练,怕内容完不成,很多时候我都在考虑和提醒自己:“环节怎么样一个一个顺利进行下去?不加快些速度等下就来不及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他们是否还有表达的欲望。导致了这堂课不管是朗读一个句子还是回答一个问题都没有请多位同学发言,这样子“无视”那一双双高高举起的想说话的小手实在不应该。
有遗憾也有收获,反思时我也给自己敲响警钟:
1、中心不要偏移,关注学生的感受,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一个引导者。
2、一堂课要祥略得当,重点突出。
10、《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地震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的心是永远紧紧相连的。所以教学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较、品味文本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浸润在人文精神的海洋里,才能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进而深刻地领会连岸人们血肉相连的真情。
学生开始对“谈何容易”、“辗转”两个词语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特别是“辗转”一词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马上引导学生在各大城市之间“辗转”寻找骨髓,学生很快理解了“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啊!只有真正品味出“辗转”的含义,才能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1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一、解读课题
1、说说海峡这个词的意思。
2、桥具有连接的作用,那么课文中的这座桥把谁连接在了一起?
3、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4、解决问题:桥把谁连接在了一起?
小钱——青年
李博士
医护人员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原本是想让学生把这条线理得更加清晰一点,这座生命桥不仅存在于小钱与台湾青年之间,也存在于小钱和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之间,这不仅是几个人的生命桥,这也是两岸同胞之间的一座生命桥。
教后反思:学生在理这条线时未能很好地体会到两岸这个层次,后来,听小郭老师一分析,顿时茅塞顿开。我没有把“台湾”与“大陆”这两个关键词出示,而且也没有出示“海峡”具体所指代的区域,因为没有视觉上的明确,必然也就没有了脑海中的明确。
二、解读文本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正在悄悄地架起。
就在这一刻,杭州的小钱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理解句子: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从“静静地”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病情严重、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进行体会,并反复练读这个句子。
病情严重: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相关语句: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朗读句子体会。
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相关语句: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因为有了这样的人,使他的生命有了希望。
那么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读句子体会。
设计意图:对小钱的心理进行一个剖析,让学生知道虽然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他的病情严重,他的期待,他的渴望,其实他的内心是丰富的,他具有对生的渴望。正因有了这份渴望,才有了后面那一个感人的场面。
教后反思:小钱病情的严重学生有体会,但是对于他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却不是很明确,这需要老师反复的引导,而且这次课读的东西相对少了点,致使学生理解上就更有了障碍。
☆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就在此刻,海峡彼岸的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读句子。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呢?(余震不断)出示地震录象,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
⒈担心他的家人;相关语句出示
⒉担心自己的生命危险;
⒊惦记着大陆彼岸的小钱。你从哪里知道的?(但是,他知道……I期待着他的骨髓。)
出示矛盾:他担心自己的家人,担心自己,为什么他还是那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什么他要那么坚定地躺在病床上。
练笔: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会怎么想呢?
是呀,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小钱的一份爱、一份承诺,因此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反复练读:他很担心自己的家人,他多想去看看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可是他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也很担心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仍旧——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为了小钱能够早日得救,他甘愿——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终于青年的骨髓从身体里涓涓流出,你仿佛看到小钱的生命如同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当时青年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但是为了大陆彼岸的这位小钱早日得救,这位青年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完成手术。
教后反思:在上这位青年的内心时,我明显感觉自己的思路很乱,特别在处理青年矛盾的内心时,由于学生没有答到点子上,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结果,这个矛盾就这么过去了,青年的内心戏就这么简单过场,可以说“雷声大,雨点小”,后来反思一下可能自己还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仍旧停留于表面,而且读的内容仍旧很少。这是要我好好改进的。
三、小结
这座生命桥的跨越不仅有这位青年的爱,还有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的爱,还有海峡两岸很多的爱,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的爱,这座桥才显得更加坚固。那么下次课我们就来解读博士以及另外人的爱。
总反思:这堂课下来,感觉比第一次上得顺一点了,思路清晰一点了,但是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是没能很好地处理。朗读还需要再多一点,毕竟学生的悟性就是从朗读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