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灰雀》教学片断及反思
《灰雀》教学片断及反思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河小学 刘爱华 我教第五册《灰雀》这一课时,采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
课文小结后我启发式提问:“孩子们,如果你也来到了公园,你想对列宁,或者是小男孩,甚至是对小灰雀说点什么或者是问点什么?”
〖反思〗
此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且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孩子对此问兴致很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说开了,自主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张扬。
生1:“列宁同志,你看出小男孩把那只灰雀带走了,而你为什么又不直接批评小男孩呢?”
生2:“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啊?”“灰雀,我真高兴再次见到你!”
生3:“小男孩,是你带走灰雀了吗?可又为什么放了它了啊?”
生4:“小男孩,你喜欢列宁吗?为什么?”
……
〖反思〗
学生的回答,能够检测出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感悟,而由此问引发出的新的问题,又将引领全班同学进入更深一层的思维。孩子们兴趣盎然,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冒出来了,此时老师及时启发,鼓励大胆想象。
教师启发提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灰雀(列宁、小男孩、树),你会怎么回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反思〗
此问有意识让学生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角色表演体会人物内心活动,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儿童的想象欲望、表达欲望。
生1(代表列宁):“是啊,我没有直接批评小男孩,因为他还小啊,我相信他。我喜欢灰雀,可我更喜欢知错就改的孩子!”
生2(代表灰雀):“太好了,太好了,我又回到伙伴身边了,小男孩放回了我,我还是愿意和他交朋友的!”
生3(代表小男孩):“我原以为,给灰雀一个漂亮的笼子,再给它好吃的,灰雀就会快乐,原来我错了。小朋友了可别学我哦!”
生4:(代表树):“小男孩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列宁是伟人,他爱灰雀,更爱护小男孩,希望同学们也和他们一样爱护。
生5:(代表小男孩):“我喜欢列宁,因为他和蔼可亲……”
……
〖反思〗
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依托文本创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2、《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这篇文章我已经讲过,但实事求是的说很失败。确实需要反思。
首先说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老师需要做的则是正确的引导。然而,回想起来当时讲课的情景,我所重视的不过是课文某些具体部分的处理,而且自己为学生总结了学过本篇课文应受的启发—护鸟意识。忽略了文章整体的连贯性。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只是局部的。
另外,我明明清楚这篇文章的重点在于列宁与男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心理想法。可当我讲的时候只是一带而过,并没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在我的课堂中,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成为了中心人物。
其实,当前语文课的重点在于阅读,虽然这节课我失败了,但是很多人也是在积累失败经验的教训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的。过去的无法挽回,但未来的则需要好好设计每一堂课,不得松懈!
3、《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学生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后指名小组表演对话。通过对话表演让学生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学生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感受。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我就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学生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惭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学生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能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学生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可正是由于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
4、《灰雀》教学反思
在教学《灰雀》一课时,出现了以下一个教学片断: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告诉老师,灰雀哪去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1:被小男孩儿捉去了!
生2:被冻死了!
师:你们同意谁的看法?(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同意学生1的观点。)
我满意地点点头,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可就在这时,又有一只小手顽强地举了起来,久久不放下。我叫了他,他兴奋地回答:“老师,小男孩儿捉走灰雀是因为灰雀受伤了!”说完之后,他得意地向全班同学看了看,期待着我的表扬。听到他的回答,我有点意外,准备用刚才的办法让他也同意学生1的观点,又想,如果能让他自己从书中找出正确答案,岂不更好?于是我说:“请你再读读文章,灰雀到底受伤了吗?”孩子又看了看书,好久,才不好意思地说:“灰雀没受伤!”我笑了,自我感觉好极了!因为我没有轻易地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让他通过读上下文正确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不是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吗?我简直有些沾沾自喜了。
事后,连续几天,这个说灰雀受伤的小男孩儿似乎没有兴趣上语文课了。我又仔细回想了当时的情景,他在那节课上一直都没抬起头来,似乎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再没举手发过言。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我是那样注意保护他的自信心,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细细想想,这个说灰雀受伤的小男孩儿有着一颗多么善良的童心啊!他不愿意小男孩儿做错事,所以为小男孩找了一个多么合情合理的原因:灰雀受伤了!不愿别人犯错误,甚至不愿让书中一个角色犯错误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该是怎样的呢?他会去故意犯错误吗?还有列宁最后都笑着问不会说话的雀:“你好,昨天你到哪去了?”而不直截了当地追问小男孩,我们为什么还这么直接地让每个人都知道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从而打破小男孩在孩子们心中那美好的形象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让我们那善良的孩子明确地知道是自己没认真读课文而出错,从而像受了打击似的,再没有思考、创新的兴趣呢?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我们在追求知识传授准确无误的同时,是否也该对孩子们多一点人关怀呢?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课堂情景可以重来,我想在他明白是小男孩捉走灰雀的同时,对他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让我们为你的善良而鼓掌!”这样的话,那个说灰雀受伤的孩子一定会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同时一定会把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带到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里去!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篇课文和这个细节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平时的教育,我们将多次面对学生出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犯错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学生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出错都是无心之错,我们何不像列宁一样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用宽容去等待他们的成长呢?
5、及时反思,享受教学的精彩──《草原》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6、《灰雀》教学片断及反思
《灰雀》教学片断及反思 湖南省长沙市浏阳河小学 刘爱华 我教第五册《灰雀》这一课时,采用角色表演,情境模拟法进行教学,在课尾延伸、深化感悟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几个问题,给足孩子想像空间。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孩子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由放飞心灵,那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回答让师生共同感受到语文课堂轻松、活泼、有效。
课文小结后我启发式提问:“孩子们,如果你也来到了公园,你想对列宁,或者是小男孩,甚至是对小灰雀说点什么或者是问点什么?”
〖反思〗
此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且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孩子对此问兴致很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说开了,自主能力得以培养,个性得以张扬。
生1:“列宁同志,你看出小男孩把那只灰雀带走了,而你为什么又不直接批评小男孩呢?”
生2:“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啊?”“灰雀,我真高兴再次见到你!”
生3:“小男孩,是你带走灰雀了吗?可又为什么放了它了啊?”
生4:“小男孩,你喜欢列宁吗?为什么?”
……
〖反思〗
学生的回答,能够检测出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感悟,而由此问引发出的新的问题,又将引领全班同学进入更深一层的思维。孩子们兴趣盎然,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冒出来了,此时老师及时启发,鼓励大胆想象。
教师启发提问:“假如你就是文中的灰雀(列宁、小男孩、树),你会怎么回答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反思〗
此问有意识让学生分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通过角色表演体会人物内心活动,问题的提出,能激发儿童的想象欲望、表达欲望。
生1(代表列宁):“是啊,我没有直接批评小男孩,因为他还小啊,我相信他。我喜欢灰雀,可我更喜欢知错就改的孩子!”
生2(代表灰雀):“太好了,太好了,我又回到伙伴身边了,小男孩放回了我,我还是愿意和他交朋友的!”
生3(代表小男孩):“我原以为,给灰雀一个漂亮的笼子,再给它好吃的,灰雀就会快乐,原来我错了。小朋友了可别学我哦!”
生4:(代表树):“小男孩知错就改是个好孩子,列宁是伟人,他爱灰雀,更爱护小男孩,希望同学们也和他们一样爱护。
生5:(代表小男孩):“我喜欢列宁,因为他和蔼可亲……”
……
〖反思〗
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依托文本创造想象。文本的情感目标无需太多讲解,在大胆想象、角色表演、情境模拟中得以巩固、升华。
7、《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整个学习过程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素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惹人喜爱”的小灰雀。在朗读时读出了列宁喜爱灰雀的语气。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品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当可爱的灰雀不见了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首先让学生找到列宁和小男孩对话的句子,再分小组练习对话,最后指名小组表演对话。通过对话表演让学生再讨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学生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不时闪出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景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感受。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我就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一位学生回答道:“小男孩低着头,是因为他感到很惭愧,但又有点舍不得灰雀。”另一位学生回答:“把灰雀放到大自然中,才能给它自由,才是真正的爱鸟。”学生的回答是我感到很惊讶,这个问题我设想的答案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可正是由于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情景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不同的感情。
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
8、《灰雀》教学反思
在教学《灰雀》一课时,出现了以下一个教学片断: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告诉老师,灰雀哪去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
生1:被小男孩儿捉去了!
生2:被冻死了!
师:你们同意谁的看法?(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同意学生1的观点。)
我满意地点点头,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可就在这时,又有一只小手顽强地举了起来,久久不放下。我叫了他,他兴奋地回答:“老师,小男孩儿捉走灰雀是因为灰雀受伤了!”说完之后,他得意地向全班同学看了看,期待着我的表扬。听到他的回答,我有点意外,准备用刚才的办法让他也同意学生1的观点,又想,如果能让他自己从书中找出正确答案,岂不更好?于是我说:“请你再读读文章,灰雀到底受伤了吗?”孩子又看了看书,好久,才不好意思地说:“灰雀没受伤!”我笑了,自我感觉好极了!因为我没有轻易地否定孩子的答案,而是让他通过读上下文正确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这不是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吗?我简直有些沾沾自喜了。
事后,连续几天,这个说灰雀受伤的小男孩儿似乎没有兴趣上语文课了。我又仔细回想了当时的情景,他在那节课上一直都没抬起头来,似乎像做错了什么事似的,再没举手发过言。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我是那样注意保护他的自信心,怎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细细想想,这个说灰雀受伤的小男孩儿有着一颗多么善良的童心啊!他不愿意小男孩儿做错事,所以为小男孩找了一个多么合情合理的原因:灰雀受伤了!不愿别人犯错误,甚至不愿让书中一个角色犯错误的孩子,他在生活中该是怎样的呢?他会去故意犯错误吗?还有列宁最后都笑着问不会说话的雀:“你好,昨天你到哪去了?”而不直截了当地追问小男孩,我们为什么还这么直接地让每个人都知道是小男孩捉走了灰雀,从而打破小男孩在孩子们心中那美好的形象呢?我们为什么还要让我们那善良的孩子明确地知道是自己没认真读课文而出错,从而像受了打击似的,再没有思考、创新的兴趣呢?新课程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我们在追求知识传授准确无误的同时,是否也该对孩子们多一点人关怀呢?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课堂情景可以重来,我想在他明白是小男孩捉走灰雀的同时,对他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让我们为你的善良而鼓掌!”这样的话,那个说灰雀受伤的孩子一定会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同时一定会把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带到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里去!这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这篇课文和这个细节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平时的教育,我们将多次面对学生出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犯错是偶然中的必然,更多的学生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出错都是无心之错,我们何不像列宁一样给他们时间,给他们空间,用宽容去等待他们的成长呢?
9、《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是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的第一篇。所以,这方面就是我教学准备的重点。
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2~10这一重点段落,我采取了分别品读,要句揣摩的方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步分,划出列宁所说的话,逐句品读,揣摩人物心理。归纳出列宁心里变化的几个层次,以示列宁对小鸟的爱。接着再根据列宁的话,对照小男孩的话,发现男孩心中的秘密及心理变化。
凑巧的是,这篇课文我在303、304分别上过,两次上收效不同,比较之下我有了新的发现。在304班上的时候,我让王光划出列宁的话,再范读,让生体会其心理变化,再指名读,分小组读等各种形式来品读,其间我作适当指导。因为初上,环节跟得紧,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内容就圆满完成了。
但紧接着在303班,问题就暴露,学生已预习,不是原始认知,逐句揣摩使他们疲惫。只到了最后分角色表演时,来了点精神,但几个人朗读,全班其他同学没事干。虽然我说过,让他们当评委,但仍有人的新思飞到了窗外。下课后,我想了想,发现了问题:
分别体会列宁与男孩的话固然有好处,但我忽略在一论对话结束后的整体感知。我想我本可以,以几轮对话的形式分解课文,进行品读,这样学生就不用每每回过头去找刚才列宁(男孩)说了什么。另外,我还应加强朗读的次数及指导,在整体感知丰满以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品读指导。
另外,在第一课时的生字教学中,我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我教生字花了2/3的时间,且组词与拼读等环节断开了,而不是连续进行,显得不够紧凑。
我想今后我需要改进的是: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在课堂上的生字教学应突出重点,节奏紧凑地进行。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学生们对列宁的宽容,善解人意理解得很到位。并且在304上时,我本人的范读对孩子揣摩人物内心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
10、及时反思,享受教学的精彩──《草原》一课教学片断及反思
《草原》是一篇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课文饱含了作者老舍先生对草原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饱含了老舍先生对蒙古族人民的感恋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而优美、感情丰富,是陶冶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了解感悟民族团结的好课文。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既有成功,也有遗憾。反思教学,有一处是我未曾预料的,回想此教学环节至今意犹未尽。
师:哪个同学能告诉老师,通过课文哪些语句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生: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像我们飞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生:见了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很热情,谁还补充。
生: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师:如果你是谁老舍先生的随同访问团成员,你会对蒙古族人民说什么?
生:你好,草原太美了。
生:谢谢你们这么远来迎接我们。
师:蒙古族人民对你会说什么?
生:你们好,一路辛苦了。
生:快进蒙古包喝茶。
师:蒙汉人民热情相见,这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情谊深厚的表现。
生:老师,什么是民族团结?为什么老舍先生他们去草原和蒙古族人民在一起就是民族团结?
此处学生的大胆质疑我始料未及,记得我当时对学生这样说的“这个同学质疑的问题很好,其实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但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而且还应该感受到蒙汉人民的团结友爱、深情厚意。你懂了吗?”课堂教学到此为止,那种生动的课堂教学不见了,大部分学生那稚气的脸颊上浮现出了疑惑和不解。显然,我对学生的那种抽象地点拨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课后我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此处教学环节如玉中一瑕,使得整个教学不尽完美。怎么办?如何才能让知识、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感悟到蒙汉情深的民族情感呢?我改变了教法,再次进入课堂,重新回到学生感到不解的问题上去。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
生:好。
师:有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很多,大哥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爱护弟弟妹妹,经常帮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很爱大哥,兄弟姐妹互帮互爱,使这个家庭团结和睦、非常幸福。你们说这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情谊深厚吗?
生:当然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互帮互爱。
生: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所以情谊深厚。
师:我们的祖国也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就是五十六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相见会怎样?
生:他们会很高兴,很激动。
生:他们会很热烈地拥抱,手拉着手,不放开。
师:你知道什么是民族团结了吗?
生:民族团结就是各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互助,友好相处。
师:为什么蒙汉情深呢?
(进一步拓深学生的思维)
生:因为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兄弟姐妹的情谊是深厚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好吗?
(播放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
两次教学方法不同,效果迥异,再次教学,我从补白入手,将平淡无味的抽象思维转换成生动有趣地讲故事,听歌曲,学生有了具体的感受,切身的体会,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挖掘。同时,我也享受到了反思后的精彩,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快乐。
总之,课后及时反思,另寻教学佳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突破教学的误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11、《灰雀》教学反思
当我决定上《灰雀》这篇课文时,我捧着课本细细地读,读着读着,头脑中浮现出了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婉转地歌唱的身影。这是三只多么活泼的灰雀啊!这又是一个多么可爱的男孩呀!这又是一份多么珍贵的宽容与呵护,共同构成了这样一个看似平淡又饱含真情的故事。正是这份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对!就是这份真情!
就这么带着虔诚的心去品读,越往深处读,发现文本中所蕴含的东西越多。我在本子上做了这些记录:
灰雀美丽、活泼、玲珑,惹人喜爱;
列宁喜爱灰雀的词句以及从灰雀得到的快乐;
列宁发现男孩的可疑之处却不点破的呵护之情与温和从容的话语中透出的宽容胸襟。
列宁与男孩的对话,用自己的、看似不经意的爱鸟之情触动男孩的心;
男孩一步步被列宁的话感染,欲言又止到下定决心的心路历程;
最后,列宁不问男孩而问灰雀的旁敲侧击与略带诙谐。
文本空白的挖掘点:“找遍了”,可能找过哪些地方呢?是怎样的找呢?“男孩肯定地说”时,男孩内心在想什么呢?“男孩是诚实的。”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呢?“列宁问灰雀”为什么要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
语言训练点:“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人说话的两种表达方式,叙述语在前、叙述语在后。四字词的积累:欢蹦乱跳、自言自语、惹人喜爱。
…… ……
这么多的点、这么多的内涵向我扑来,我感到头晕眼花、束手无策了。到底文本给予我们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哪儿?我开始跳出来思考取舍与遴选文本价值。
还是读课文,这次沉淀在我心中的有这么几条:
列宁察觉男孩的可疑而不点破,用看似不经意的却饱含爱鸟之情的话语一步步触动男孩的心;
男孩一步步被列宁的话感染,欲言又止到下定决心的心理过程;
最后,列宁不问男孩而问灰雀的旁敲侧击与略带诙谐。
列宁对男孩的呵护与尊重,列宁对灰雀的尊重及男孩的转变学会尊重灰雀;
其实,这几点就像一条流动的线全部蕴含在列宁与男孩的对话中。确定了这一点后,我开始着手教学预设了。
广泛的查找资料之后,我发现上过这篇课文的名家有广东特级教师游彩云、重庆新秀黄兰、江西名手王玲湘,她们几个的教学设计也颇具代表性,我仔细阅读对比课堂实录之后,发现她们的课都紧紧地扣住了列宁与男孩的对话,上出了她们的特色和精彩!但其教学设计和呈现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设置悬念、以趣引读,有的直奔主题、以读促说,有的徐徐跟进、边引边读边说。我在被她们的精彩折服的同时,也在偷师学艺,同时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进行重新的整合与内化。
这时我一边想着预设,一边向同行们请教,看看三年级其它老师是如何上这节课的,海 晏老师的创意想法让我眼前一亮,:当侦探解决灰雀失踪之谜。我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又曾记得读过冰心的散文《一只小鸟》,类似的主题思考,恰可采撷。而我自己不怕班门弄斧,凭着一身稚气,硬是挤出一首豆腐块《喜爱你!灰雀》,准备点拨入境。真正动笔写预设的时候,已是周三的上午,此时我头脑中清晰铭记着一条:一切都要学生自主的学,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本着这条原则在头脑中预演了整个教学过程之后,我期待着课堂的实践检验,期待着和孩子们共同生成课堂。
真正等课上完了,留下来的满是遗憾。匆忙间反思:大处可推敲,细处尽疏漏。虔诚地听取教研组里老师们的意见。我知道教研组老师们内心存着对我―一个新老师的呵护与期望,多有鼓励誉美之辞。同时也给予了我最真诚的帮助。贾金女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列宁对男孩的呵护之情铺垫不够,导致后来孩子们对列宁不问男孩而问灰雀的体会不深。海晏老师联系自己教学此课的生成过程,指出:引导朗读感悟过程中太偏向于列宁对灰雀的爱而忽视了从个别语句中体会列宁对男孩的爱。真可谓一针见血,直指问题关键。张惠华老师亦强调:应给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个人展示朗读。田老师则认为多处细节仍可斟酌等等。听完这些建议后,真让我豁然开朗,通体明彻,对《灰雀》,对语文课,我又前进了一步。我想:这就是《灰雀》回报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