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这是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学习的课文是《再见了亲人》。执教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听来如痴如醉。透过他亲切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了步履蹒跚的大娘,看到了泪痕满面的小金花,看到了拄着双拐的大嫂……正当师生沉浸在这动人的送别场面中时,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小小插曲——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大嫂做了一件怎样的事呢?”停顿片刻,教师自答:“是不是挖野菜失去双腿啊?”紧接着板书:“大嫂挖野菜失双腿。”
“不是,不是失双腿……”有学生小声嘀咕。
教师微微一愣。“不是失双腿,难道是失单腿不成?”他微笑着点拨道,“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性的词句,再认真想想,交流一下。”
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便围绕“失去双腿”和“失去单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以为是失双腿,因为大嫂拄的是双拐的。”
“不对。你看书不够仔细。书上只是说‘您架着双拐……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但并没有直接表明大嫂失去的是双腿。”
“是呀,大嫂拄的虽然是双拐,但可能失去的是两条腿,也可能只是一条腿。”
“对。我前天还在医院里看见失去一条腿的叔叔靠着双拐走路呢?”
“所以,我认为不能说大嫂‘失双腿’,应该说‘失去腿’。因为不管大嫂失去的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失去腿’的说法都该是可以的。”最初提出质疑的那个孩子站起身来总结着。
孩子们群情激奋,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辩论的结果似乎趋于统一,那个年轻的教师也不由会心地笑出声来。他轻轻地擦去“双”宇,拿起粉笔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个“去”字。
孩子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可是,掌声未落,又一个孩子站起身来。
“老师,我还有新的看法。书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这里强调突出了一个‘只’字。那意思是说,大嫂如果没有双拐的话,就不能走路了。但事实上,大嫂若是失去一条腿,她还可以靠着一条拐杖走路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只’字说明了大嫂当时失去的必定是两条腿,而不是一条腿。”
教师的笑凝住了.孩子们也张大了嘴巴。沉默。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好一阵子,教室里才再次响起掌声。先是那年轻教师的,后是所有孩子们的。在掌声里,教师擦去“去”,再次写上了一个大大的“双”宇。
“同学们,这一个失而复得的“双’字可是来之不易哟!”教师的话显得意味深长。
【反思】
初读课例,我为这一波三折的课堂故事所吸引。是啊,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总是显得那么平静无波,缺少让人惊叹的峰回路转。而这一堂课真的让学生们经历了“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的思考过程。我不由自主地折服于教师的引导智慧。
再读一遍.我依然为学生们推敲琢磨的学习品质赞叹不已,他们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洞察细致入微,剖析有理有据。教师也是立足于学生顺势而导,相机而动。
然而细细品味,似平总有一种缺憾潜藏其中:在笑声与掌声的掩盖下,对生命及文词的感触被无端地稀释了。一位学者说过:“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间,再多的知识不过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许动人的智慧不过是鬼火萤照。”以此观照,课堂上的掌声与笑声就显得有点近似于“不和谐的音符”。生命的悲壮感消弥于这种咬文嚼字之间,师生全力以赴的是纠缠于一个字的意义,却无暇顾及大嫂为了挖野菜失去腿的痛苦与牺牲精神。学生们似乎更在意考证“一’与“双”,然而恰恰忘了,不管是“一”还是‘双’其背后的指向是什么!”“失去腿”的意蕴是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有同情、崇敬之情环绕于胸,有对战争残酷的恐惧之念闪现于脑……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这个头脑搬运向那个头脑。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濡染,是有缺憾的!一切生成都应指向于人,都应饱含着生命的气息。人的整个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教学及课堂生活的最高目的!
2、《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而受到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同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花费了一定的心思:
师:上课前,老师想送你们三句话。
生:三句话?(疑惑)
师: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送给自己第一句话:我很棒!(学生照做)
师:要相信自己,有激情地喊出来第二句:我真的很棒!
(学生已被调动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非常好,第三句是:我真的真的很棒!
在学生的积极性已充分被调动起来时,我话锋一转:
师:希望大家能在这节课中真的不负众望,表现出你“棒”的样子,好不好?
生:(信心十中地)好!
……
在这个看不起眼的课前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由上课前的漫不经心、没精打采变得精神百倍、信心十足。习惯于“上课。今天我们开始……”的学生,在突然遇到老师的这个与众不同的课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是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就是他们课堂上的求知欲。那么,如果每节课老师都能匠心独具地给他们一个出乎意料的课前活动或导入,相信学生每天都以一种期待的心情去上老师的课,那孩子们的课堂何来死去沉沉?何来气氛不活?
3、《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景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我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我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段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语句的意义和情味,做到“披文以入情”。教师注意以读激情、以情激情,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但情感目标的实现又建筑在认知目标的实现的基础上,使“知”与“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完成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
我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感知全文,认识亲人指谁?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便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雪中送打糕”、“智救侦察员”、“上山挖野菜”付出巨大牺牲的动人情景,扣动学生心弦,接着“移情入文”,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设疑触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幻灯、录音创设情思”、“品味词句激发情思”等“情思结合”“读议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朝鲜人民的伟大情怀,对朝鲜人民付出血的代价缔结中朝友谊引起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知”与“情”,“理解”与“情感”在联系中,不断加深,不断升华,引起情感上的和谐共振,水到渠成地感知课文的中心思想,又受到生动、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了强化。
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知情结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完成双基教学任务,实现“文道统一”,渗透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也有利于学生审美情思和道德感的升华。
4、《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5、《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教学,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再见了,亲人》为例谈谈。在教学这一课时,我用导,扶,放三种方式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与志愿军的告别场面?仔细阅读这三个自然段,看它们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吗?
2、导,第一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⑴ 写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几件事?
⑵ 这表现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之间的什么感情?
3、扶,第二段分小组讨论学习。
4、放,三段自学。
二、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
语文课本中的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三、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
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就像张晓风,文风“亦秀亦豪”,东西方文化在她身上交织烙印,其作品中对自然万物宗教性的虔诚的情感和对故国刻骨铭心般的相思情愫及对生命价值的沉思,我们有了解,深思与体会,就不会将《行道树》贴上“奉献者”这样一个狭隘的标签,而应是从生命价值和生命本身熏陶感染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人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从更深刻更广泛的角度体味作者的思想艺术境界。
新的语文教改的车轮才刚刚启动,牵动我们思索的地方还有很多不可获知,要想推动这时代的车轮,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打开束缚思想的绳索,甩开难于割舍的依赖,用心倾听内心自然的箫声,引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的体验下,与课文中的作者共同感受交流的快乐与慰藉,在洋溢着知音的情深意切之中,向着高旷的境界不断升华。
6、《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考虑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偏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年代和环境,单单靠教师的阐述和讲解,学生的感悟是肤浅的。因此,我尝试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多形式朗读去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情谊上。
一、扣“题”演读,整体感知
课文是以人物所说的一句话:“再见了,亲人”命题的,在和学生交流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后,指导学生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这就将学生引入了一个依依惜别的动人情境之中,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朗读的基调。
二、绕“事”品读,个体感悟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话别,课文是透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来描写的。人物身份的不同,回忆的事例也不同,因此朗读的情感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紧扣重点字词如: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等,让学生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不同的朗读尝试。对大娘,怀着敬重;对消金花,怀着亲切;对大嫂,怀着关切。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体验,深深地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变句诵读,情法相融
课文为了使表达的情感更深切,多处使用了情感强烈的祈使句和反问句。为了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我通过变换句型的方法,让学生对比诵读,将对情感的感悟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妥帖地融合在一起。
在一阵阵深情、投入的朗读声中,我轻松地结束了这一课。踏出教室的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受到:以读代讲,以读感悟其实是最有效的授课方式。
7、《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我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8、《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出现了两个反问句,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加深理解。
1、“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⑴、思考: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情谊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②、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③、抢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⑵、体味原句蕴含的肯定意思。
大娘对志愿军的常情厚谊,我们会忘怀吗?不会,永远不会!
⑶、改写为陈述句与原句对比。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怀。”
陈述句语气平淡,不及原句更能抒发强烈的感情。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⑴、思考:“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⑵、体味原句所蕴含的肯定意思。
这样的代价能表达她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吗?能,足以表达!
⑶、改写为陈述句与原句对比。(略)
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容易就能准确把握反问句所内含的强烈的肯定意思,并且从这种语气中受到感染,深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这是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学习的课文是《再见了亲人》。执教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让人听来如痴如醉。透过他亲切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了步履蹒跚的大娘,看到了泪痕满面的小金花,看到了拄着双拐的大嫂……正当师生沉浸在这动人的送别场面中时,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小小插曲——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大嫂做了一件怎样的事呢?”停顿片刻,教师自答:“是不是挖野菜失去双腿啊?”紧接着板书:“大嫂挖野菜失双腿。”
“不是,不是失双腿……”有学生小声嘀咕。
教师微微一愣。“不是失双腿,难道是失单腿不成?”他微笑着点拨道,“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性的词句,再认真想想,交流一下。”
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便围绕“失去双腿”和“失去单腿”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以为是失双腿,因为大嫂拄的是双拐的。”
“不对。你看书不够仔细。书上只是说‘您架着双拐……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但并没有直接表明大嫂失去的是双腿。”
“是呀,大嫂拄的虽然是双拐,但可能失去的是两条腿,也可能只是一条腿。”
“对。我前天还在医院里看见失去一条腿的叔叔靠着双拐走路呢?”
“所以,我认为不能说大嫂‘失双腿’,应该说‘失去腿’。因为不管大嫂失去的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失去腿’的说法都该是可以的。”最初提出质疑的那个孩子站起身来总结着。
孩子们群情激奋,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辩论的结果似乎趋于统一,那个年轻的教师也不由会心地笑出声来。他轻轻地擦去“双”宇,拿起粉笔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个“去”字。
孩子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可是,掌声未落,又一个孩子站起身来。
“老师,我还有新的看法。书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这里强调突出了一个‘只’字。那意思是说,大嫂如果没有双拐的话,就不能走路了。但事实上,大嫂若是失去一条腿,她还可以靠着一条拐杖走路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只’字说明了大嫂当时失去的必定是两条腿,而不是一条腿。”
教师的笑凝住了.孩子们也张大了嘴巴。沉默。教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好一阵子,教室里才再次响起掌声。先是那年轻教师的,后是所有孩子们的。在掌声里,教师擦去“去”,再次写上了一个大大的“双”宇。
“同学们,这一个失而复得的“双’字可是来之不易哟!”教师的话显得意味深长。
【反思】
初读课例,我为这一波三折的课堂故事所吸引。是啊,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总是显得那么平静无波,缺少让人惊叹的峰回路转。而这一堂课真的让学生们经历了“柳暗花明、山重水复”的思考过程。我不由自主地折服于教师的引导智慧。
再读一遍.我依然为学生们推敲琢磨的学习品质赞叹不已,他们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洞察细致入微,剖析有理有据。教师也是立足于学生顺势而导,相机而动。
然而细细品味,似平总有一种缺憾潜藏其中:在笑声与掌声的掩盖下,对生命及文词的感触被无端地稀释了。一位学者说过:“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间,再多的知识不过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许动人的智慧不过是鬼火萤照。”以此观照,课堂上的掌声与笑声就显得有点近似于“不和谐的音符”。生命的悲壮感消弥于这种咬文嚼字之间,师生全力以赴的是纠缠于一个字的意义,却无暇顾及大嫂为了挖野菜失去腿的痛苦与牺牲精神。学生们似乎更在意考证“一’与“双”,然而恰恰忘了,不管是“一”还是‘双’其背后的指向是什么!”“失去腿”的意蕴是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有同情、崇敬之情环绕于胸,有对战争残酷的恐惧之念闪现于脑……
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这个头脑搬运向那个头脑。教育教学如果没有情感的濡染,是有缺憾的!一切生成都应指向于人,都应饱含着生命的气息。人的整个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教学及课堂生活的最高目的!
10、《再见了,亲人》案例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从而受到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同时,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里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所以,在本节课的导入上,我花费了一定的心思:
师:上课前,老师想送你们三句话。
生:三句话?(疑惑)
师: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送给自己第一句话:我很棒!(学生照做)
师:要相信自己,有激情地喊出来第二句:我真的很棒!
(学生已被调动起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非常好,第三句是:我真的真的很棒!
在学生的积极性已充分被调动起来时,我话锋一转:
师:希望大家能在这节课中真的不负众望,表现出你“棒”的样子,好不好?
生:(信心十中地)好!
……
在这个看不起眼的课前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由上课前的漫不经心、没精打采变得精神百倍、信心十足。习惯于“上课。今天我们开始……”的学生,在突然遇到老师的这个与众不同的课前活动时,表现出来的是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就是他们课堂上的求知欲。那么,如果每节课老师都能匠心独具地给他们一个出乎意料的课前活动或导入,相信学生每天都以一种期待的心情去上老师的课,那孩子们的课堂何来死去沉沉?何来气氛不活?
11、《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如何根据教材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出发,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可由于课文所写故事离生活较远,给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增加了难度,所以我在上课开始,先结合地图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课文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开始就让学生走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初步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
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3、提出的问题有概括性:
比如在分析第二段时,我提出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一问题把整段的内容都概括了出来,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把小金花的特点分析的很透彻。
4、注重朗读训练,读中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有自由读,有个别读,有齐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中朝军民的深厚情谊,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该文语言凝炼,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拓宽思想,强化积累。如启发学生想象:八年来,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课文后三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引导,让学生想象千千万万个大娘、小金花、大嫂到车站送行的情景,这样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而且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与大娘话别的情景时,我采用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意,第二段采用“扶”的方法,第三段放手自学,这种“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12、《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图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在掌握生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谈话导入;
二、鼓励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领悟课文表达方式;3、体悟文章思想感情。),并以板书形式将学习目标题于黑板右上角,时刻提醒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认真努力学习;
三、接下来我带着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和大娘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为后边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四、研读课文
1、从典型事件入手,感知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2、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3、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雪中送炭”“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跺”,“失去双腿”,充分说明了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以阅读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验”、“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4、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作者以“亲人”“土地”“火车”为载体,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朝鲜热土的省省眷恋表达的淋漓尽致,身处这离别的瞬间,当列车缓缓开动,千言万语汇做一句话——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三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分层练习
六、总结本课表达方法:多种句式表达情感;虚实结合;直抒胸臆。
七、回看目标,在理解课文和领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生深深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从而完成第三个目标的学习。
在课堂上,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我能将自己融入课文,以情感带动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如此,还有什么难点化解不了?2、“阅读体验互动巩固”八字课模成功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可惜的是由于时间不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阅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实乃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