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一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通过教学,我认为《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 围绕问题,充分读书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 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3) 科利亚开始是怎样挖木匣的?后来又是怎样挖的?他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后来又挖着的?
4)通过这件事, 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 方法多样,动情生趣
优化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动情化、儿童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读的方式有齐读、个别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听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3.教给规律,教给方法
概括段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时教师要给以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师抓住课文中写妈妈埋木匣的一句话的概括写法,让学生读中体会,使学生知道如何概括一件事,学生就顺利说出第一段的段意。这样点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就讲到了点子上。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二
按照我们“六六大顺”组在前些时候的四年级集备教案,我开始了我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但是实施下来,我发现这教案和我们两个班的学生不太协调。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三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又能让学生置身于科里亚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我逐步提出了问题进行故事式的串讲:1、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2、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科里亚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没有挖到木匣的心情变化。4、分析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4种可能。在串讲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科里亚,一种同感的心理让同学们同喜同悲,感情上来了,体会深刻了,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完本课,我突然发现我提出的要解决的重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怎样把科里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这个现象与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问题怎样解决呢?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落实,按照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要学会应变,至于举例,孩子们真的很难。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四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2、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白鹅》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应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反思《白鹅》一课教学,我着重考虑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质的内化等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情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善于挖掘教材语言的魅力,点燃学生对语言的情感火花。如:第1自然段作者为了表达喜爱之情把白鹅称作“雪白的大鸟”。我抓住这个语言的训练点,先引导学生自悟,再激趣引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丰子恺老爷爷,从好友手中抱过这“雪白的大鸟”,舍不得放下,一路抱着走回家。抱着它,感觉得到它的温度;挨着它,感觉得那羽毛的爽滑,那该是怎样一种喜爱啊!让我们脑中边想象边再读读。
2、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
“想象”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翅膀。我多次设计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想象的环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实践证明,学生对想象的环节是喜闻乐见的,这从他们乐此不疲的表情中就能看出。
3、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内化:
内化是形成语文素质的心理机制,外因都要通过学生主体这一内因来实现。在课堂充分学习阅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出的写作特点,然后问学生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接着出示“快乐写话卡”:我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白鹅。
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教学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创设这种由内化到外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总之我打破了传统的串讲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积累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某些环节处理得过于细致使后面时间不够;课堂气氛虽然较好,但有时目的性不强。
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一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通过教学,我认为《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1. 围绕问题,充分读书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 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3) 科利亚开始是怎样挖木匣的?后来又是怎样挖的?他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后来又挖着的?
4)通过这件事, 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2. 方法多样,动情生趣
优化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动情化、儿童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如读的方式有齐读、个别读、朗读、默读、自由读、听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不同方式的读中感受课文的语言。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不但注重了多样性,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如在理解第11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是怎样量步子的,然后说出为什么开始挖不到木匣而后来挖到了。再如教师根据课文真实具体的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的方法,他们就像看动画片一样想象到了科利亚埋木匣的一连串动作。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举手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感到了学习的乐趣,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许多精彩的语言脱口而出。
3.教给规律,教给方法
概括段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引导学生概括段意时教师要给以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师抓住课文中写妈妈埋木匣的一句话的概括写法,让学生读中体会,使学生知道如何概括一件事,学生就顺利说出第一段的段意。这样点规律,教方法,教师的讲就讲到了点子上。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二
按照我们“六六大顺”组在前些时候的四年级集备教案,我开始了我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但是实施下来,我发现这教案和我们两个班的学生不太协调。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三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又能让学生置身于科里亚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我逐步提出了问题进行故事式的串讲:1、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2、科利亚一边埋木匣一边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3、科里亚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没有挖到木匣的心情变化。4、分析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4种可能。在串讲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科里亚,一种同感的心理让同学们同喜同悲,感情上来了,体会深刻了,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完本课,我突然发现我提出的要解决的重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怎样把科里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这个现象与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问题怎样解决呢?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落实,按照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要学会应变,至于举例,孩子们真的很难。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四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4、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一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的语言,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先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并说说美在哪,然后再读,深入感受美。
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石狮子有什么姿态,并说说游完颐和园后的感受。
第三,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学以致用,我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按游览顺序并抓住景物特点介绍校园。
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时,所用的方法不是很好。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二
《颐和园》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它是一篇说明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文章,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全文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及教材的特点,本着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宗旨,在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采用了大量与颐和园景点相关的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并结合开放式、讨论式、竞赛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面。
有几点做的不错:
一.在上课之前我大量的查阅了颐和园的有关知识、图片,并且认真阅读教材,力求走进文本,感受美,理解美,课上更能游刃有余的传递美、感染学生体会美。
二.课前,带领学生实践去量一量20米,41米,15 0米有多长,使学生头脑里建立起数的概念,在教堂中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在吃透教材上下功夫,所谓站的高看的远,才能更后的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在讲授课文第3自然段时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佛香阁的高,挖掘的较深,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佛香阁真高!
四.把学文与学习写文有机结合。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写景的文章,文章抓住景物的特点、详略得当,这正是学习写作的好教材。
当然也有些地方处理的不是很巧妙,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三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案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学反思四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习,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另外,板书上还要简练,我板书了长廊: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边:十七孔桥,这三个景点都很简练,可在登上万寿山顶我板书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楼、白塔。其实这里板书得太罗嗦了,不比那么细,只要板书昆明湖就可以了,因为颐和园的2/3地方就是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阁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静、美,这样才能做到板书简练,记得牢。因此,今后我还要在板书上下功夫,使板书简练、清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一
《可贵的沉默》三年级下学期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一个课堂教学案例改编而来。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本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了解生字。第二课时是会读会写生字,学会组词造句,还有综合性实践活动。在第一课时,课文学习的重点是学生们情绪的变化。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我主要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两幅图片和相关段落句子,在课件上给他们呈现出来。在找出相关句子之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学生读相关句子时,指导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重点是体会到为什么会是沉默的,沉默又为什么是可贵的,要真正让学生融入到那个情景中。
第二课时,重点是掌握生字生词和综合性实践活动。字词我做了重点讲解,要求会写的字都在黑板上做了板书,并且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了抄写。综合性实践活动,我把重点放在两个地方,就是让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知道父母的生日和如何给父母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主要方式是学生小组讨论,小组发言,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人。活动结束时,我适当做了一个总结,告诉学生要真正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回报父母的爱。
讲完这篇课文之后,我也沉默了,这种沉默也是可贵的。我反思了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发现以下不足。一,课件做的不够精细,我注意到了图文结合,但是这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比较生硬,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二,这是一篇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文章,应该把学习和体会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让学生深入到情境中去体会感情,这样学生才会学的更好。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具体来说就是我提出了太多的问题,成了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跟着我的思路思考。这样是不好的,也是我今后重点需要改进的地方。三,没有真正把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在学习课堂气氛变化这一部分时,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课文所讲的那种“可贵的沉默”,没有真正体会到孩子有羞愧到主动父母过生日的那种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我的课堂情境创设的不够好,我以后会注意学习改进。四,我只是让学生明白要回报父母的爱,学会关爱他人,讨论的重点放在了给父母过生日上。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这样的情感认识是不深刻的,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关爱父母,回报父母,并不一定非要给父母过生日,非要给父母做什么事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认真改正以上的不足和缺点,认真学习反思,让自己的教学过程更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学会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的道理。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二
《可贵的沉默》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课文以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通过反复钻研文本,多方涉猎,向办公室的师姐请教,我决定利用两课时完成这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带学生走进“热闹”,感受父母的爱,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为:1.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重点词句理解沉默的可贵。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观察课文插图,能抓住孩子们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沉默的场景,进一步体会他们的心情。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初步懂得应该回报父母的爱。教学重点为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是,难点就是体会沉默的可贵。
上完这节课让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教学比较流畅。第一环节是“回顾热闹,设疑导入”,通过复习热闹词语,把学生带入上节课的情境,然后复习沉默词语,让学生主动质疑,从而获得本堂课主要让学生明确的两个重点问题,即为什么由热闹到沉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提出这两个问题,我充分利用这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学习。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寻找对父母的爱”,带孩子们走进文本,入情入境,理解沉默的“可贵”。第三个环节是延伸点题、升华情感,让学生真正懂得沉默的可贵。一堂课下来,感觉整个比较流畅。
二、入情入境,指导朗读。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让学生抓住描写安静的词语,让教室里再现“寂然无声”的情境,加上老师的动情叙述,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表达出思想感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 用稍慢、 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 用稍快、 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三、在整堂课中尽量把学生带入文本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了一些补白,帮助学生。比如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孩子们的动作、神态,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孩子们沉默的内涵。
四、有点为了完成教学而教学。课堂上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各个环节只有蜻蜓点水,当学生思路不是很清晰时,没有给足时间,还有生怕学生提出奇怪的问题,自己不能调控,所以也没有放手让学生发问。其实学生对沉默的可贵还是感受不深的,我并没有花大力气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弄清这个关键问题。
五、最后小结时,都是教师自己在说,最好引导学生说,比如采用如下方法,设计句型训练: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 ;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 三个填空,让学生总体感受,从而回归课题《可贵的沉默》。
六、教学的随意性很大,比如最后本来是想让学生先谈一谈想对父母说的话,然后自己在小结,但结束却发现时间还比较多,于是就很随意的些自己结课,再让学生写一写对父母想说的话,本意是想让学生回家把所写的话说给父母听,但学生到下课还没有写完,致使课堂感觉不够完整。
一堂课,留下许多遗憾,许多不足,看到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这对自己是无声的鞭策,我要努力再努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三
在一次校本课活动中,我抽签执教了《可贵的沉默》一课。这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感受人间真情”编排的,《可贵的沉默》讲述了一个贴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结束这节课后,我认真整理了课堂实录,冷静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整堂课都是在读文和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学生的反映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引起了在场的家长以及全体同学的共鸣。李想,这个平日里从不写作业的孩子,在和妈妈说自己的心理话时,动情地哭了……为人母的我听到孩子们那感人至深的话语和稚拙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
《可贵的沉默》 教学反思
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这次语文教研活动中,我选择了《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选择这课是因为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近,学生理解起来没有难度,可以在课堂上掀起**,再就是这篇课文很感人,能够点燃学生心中感情的火花,能和文本很好的接触,和文本融为一体。
这学习过程中,我是通过图文结合以及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紧扣文本句子,经过我环环相扣的引导,重难点的突破就水到渠成了。另外整节课注重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通过理解词语来透析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词语环节中,抓住文章重点词语,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如: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换词语等等,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的方法。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们思想上受到了触动,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爱的同时也要回报这种爱了,我设计了让学生写下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这一拓展环节,他们有好多话要对父母说,由于整堂课的感情渲染比较到位,孩子们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同时我也深深的被他们所感动,我很欣慰看到孩子们真正领悟到了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因为表达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所以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多样化的作业环节,让他们学会表达,学会回报。1、温馨调查(通过各种方法悄悄打听爸爸妈妈的生日,并在生日那天送上一份惊喜。)2、爱的记录(观察父母平时是怎么为自己操劳的,并在日记上写下自己的感受。)3、感恩畅想(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来感谢对父母的爱。)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真正体会孩子们的心理的想法,然后再把心中的感受融于课文中。这是这节课结束后同学们感受最深的一点,我也觉得同学们就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孩子们”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所以才会深刻地领悟到文中蕴含的道理,整体感觉教学效果较好,但不足之处还是有的,其一:读课文的形式可以更多样,评价的方式也应多种。其二: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应明确如何读好,如:通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情,或者观察人物的动作等。其三:在出示图画以后,可以借此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活课堂气氛,所以这个环节在讲课时处理得草率。其四:我还得加强自身的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四
《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上完这节课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的魅力。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是我们新课改中所经常提到的。但要提醒的是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上课是老师指到哪就让学生跟着哪,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今天这节课反而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这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为学生创设了安全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在交流“同学们为什么沉默时”,有同学举手想回答却又答不出来。可我并去没有指责他,也没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请其它同学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讨论,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入情入境,指导朗读。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通过音乐《感恩的心》和老师的动情叙述,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表达出思想感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三、在整堂课中尽量把学生带入文本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了一些填空,帮助学生。比如最后设计了“ 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懂得了( )。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享受啊!他们感受到( )。 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 )三个填空,让学生总体感受,从而回归课题《可贵的沉默》。
这节课中同学们感悟沉默,要先让学生透过课文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对父母的表现,不只是停留在为父母过生日这一件事上。同学们如果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合口味;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还觉得是父母该做的……等等这些生活小事。让同学们主动去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有更深一层含义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周围的人对他们的爱,同时知道在生活中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
6、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新课依始,我由刚学过的课文入手设计导语:新学期开始,我们一起到浙江省的盐官镇观看了“壮观天下无”的涨潮景象,又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历险,看到了许多奇妙的景色。今天咱们来个短途旅行,到广东省内的新会市去看看“鸟的天堂”。“天堂”是个极美好的字眼,能够引发人无尽的想象。所以让学生以质疑的方式激发兴趣。
本篇课文用语平实,读起来却优美动人,特别是几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却对理解课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注意了““应接不暇”这个词却忽略了“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照耀”等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的字眼或语句来重现作者眼中的大榕树。
而在学习第二部分,鸟的天堂鸟多的时候,我依然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学生似乎兴趣不高,上起来有些吃力。有些部分看起来简单,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那么难理解,朗读时感情也出不来。后来跟纪老师交流后,才发现我没有适当的铺垫来激趣。在这一部分,纪老师采用的是播放“百鸟朝凤”的音乐,从而渲染一派热闹的场景,使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从鸟的欢叫声感受到鸟的心情是愉悦的,生活得很自由很欢乐。由此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7、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课文题解】
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课文中“鸟的天堂”指的是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是鸟儿的“乐园”。这篇课文选自《旅途随笔》,有修改,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
【学习要点】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及新词,会用有关词语造句。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领悟“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课文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会背诵有关的段落。
【词语解释】
天堂(tiān táng):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的地方。后来也用来泛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例句〉人们常常说苏州、杭州是人间天堂,可想而知那儿有多美。
南国(nán guó):指我国南方。
不可计数(bù kě jì shù):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例句〉老鼠在
地球上不可计数,是人类的大敌之一。
展示(zhǎn shì):本课指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liú liàn):舍不得离开。〈例句〉爷爷留恋农村那宁静、闲适的生活。
繁茂(fán mào):繁盛、茂盛的意思。
应接不暇(yìng jiē bù xiá):成语。暇,空闲。形容来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本课指鸟太多,看不过来。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近反义词】
近义词:陆续—连续 茂盛—茂密 逼近—接近 颤动—抖动
静寂—安静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天堂—地狱 光明—黑暗 静寂—喧闹 应接不暇—应付自如
【难句分析】
1.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这句话写的是“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应接不暇”说明鸟多得看不过来。大榕树里全是鸟声鸟影,大小不同,颜色各异,小鸟多得不可计数。有的停着,有的飞起,有的歌唱,真是热闹非凡。与作者前一次看到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鸟的天堂。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留恋之情。作者之所以舍不得离开它们,是由于这么大、这么茂盛的榕树及树上这么多的鸟儿,如此美丽的大榕树,如此活泼的鸟儿,怎么叫我舍得离去。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昨天是我的眼睛骗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中的“的确”是确实的意思,加强了肯定的语气。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那茂盛的大榕树,是鸟儿理想的栖息之地,是鸟的乐园,人们把它叫做“鸟的天堂”。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生活的美好环境,表达了“我”对“鸟的天堂”的深情赞美。
【句式示例】
[原句]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仿句]代表们陆续进入会场。
[原句]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仿句]美丽的丹顶鹤抬头站在水边,好像一位骄傲的公主。
【课文结构】
[段落大意]
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傍晚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二段(第5—9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
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讲第二天早晨,作者和朋友们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四段(最后一自然段):写作者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课文中心】
课文记述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鸟的天堂”名不虚传。赞美了美丽而有生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点】
1.作者采用以动态描写为主的方法,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进行描绘,和动静相结合的对比方式,展示了一种百鸟喧闹的景象。
2.语言生动,有些句子感情洋溢,含义深刻,更加突出了“鸟的天堂”这一主题。
【课文朗诵导航】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要用赞叹的语气来读,朗读者朗读时是直接代表作者去看、去想、去抒情,要读得准确自如,分寸得当。要运用想象,展开联想,获取真实感受,丰富文字形象。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可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读出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素质知识延伸】
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树冠大。叶子椭圆形或卵形,花黄色或淡红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多年生的榕树可长出黑色的根须直垂地下,当它扎入土中时,又成为树干。课文中作者把一株榕树看成许多株,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课本难题解答】
[思考·练习第2题]
课文里描写的大榕树的特点是: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而作者注意去看的时候,“却看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便不禁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第二次经过那“鸟的天堂”,通过耳闻目睹,亲身感受:到处是鸟声,到
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眼睛应接不暇……那“鸟的天堂”,的确,大榕
树是鸟的天堂啊!
【课后达标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fèng xì càn làn chàn dòng mào shèng
( ) ( ) ( ) ( )
zuò cháo shù shāo yìn jiē bù xiá jìng jì
( )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红霞 ( )的颜色 ( )地看着
( )的榕树 ( )的照耀 ( )地移动
三、读课文,填空。
作者第一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在,他没看见一只鸟,是因为;作者第二次去看“鸟的天堂”的时候是在,所以他看见了许多鸟。
【创新能力迁移】
在备选的量词(这些词大都是从名词或动词借来作量词的)中,挑选最恰当的一个,不要重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备选词:A.抹B.叶C.丝D.片E.汪F.泓 G.缕H.轮I.弯J.瓣K.眼
(1)一明月(2)一新月(3)一情思(4)一痴情
(5)一温情(6)一心香(7)一清溪(8)一清泉
参考答案
【课后达标训练】
一、缝隙灿烂颤动茂盛做巢树梢应接不暇静寂
二、(美丽)(火红)(仔细)(茂密)(强烈)(缓缓)
三、吃过晚饭鸟已经在树上栖息第二天早晨
【创新能力迁移】
(1)H;(2)I;(3)G;(4)D;(5)C;(6)J;(7)F;(8)K
8、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教学反思范文
核心提示:这篇课文分为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两部分,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
这篇课文分为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两部分,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年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我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在学生填“猫既又它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空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当学生理解到 “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能与学生呼应,利用手势表现五个瓣的小梅花形状,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这节课上我与学生始终能进行平等对话。我认为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在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组省略号,这是我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这样既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猫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学难点,又能对冒号的用法进行巩固复习。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潜能的同时复习基础知识,力求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学生在补充省略号的内容时结合生活实际讲得较好。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读的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证明,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收效较好。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驾驭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写作方法,使学生产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对课文理解从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刚上课时请学生自读全文,说说老舍家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在学生不能准确归纳第一部分主要意思时,我引导学生再读书谈印象。我想,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深入地继续理解课文。体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的教学理念。
理解完猫的性格古怪这一部分后,我又利用课件归纳出猫性格古怪的几方面表现,以求对这一部分的理解进行整合。学完全文后,我又请学生浏览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所以学生能准确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
9、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记得上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语文大组活动时,肖老师抛出令大家感到好奇而又深思的问题——“磨课究竟好不好”?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实践,我对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在前后磨了2篇课文后,在一次一次试教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发现自己问题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我觉得“磨课”是利大于弊的。
我执教的是《唯一的听众》的第二教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转换人称的方式改写故事。导入时引读老教授说的4句话,这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又对上节课的内容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接着我出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要把老教授作为第一人称写,更要学生明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接下去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着重指导第一部分的写作。在指导第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活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随后进行换位体验,写出老教授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言,目的是强化学生明确写作的方法。这个环节我利用多种填空题给予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学生都有了写作内容,也学会了写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部分则是放手让学生写,重在依据写作的要求从同伴、教师的点评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来进行写作。所以当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时,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表达形式的多样,做到了一课一得,许多精彩的语言不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唯一的题目》,还可以取什么题目?这又是本堂课的亮点:《善意的谎言》、《蜕变》、《“耳聋”的老师》、《真正的音乐》、《鼓励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座的听课老师都啧啧叫好。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要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打磨课堂,搭好脚手架,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写中促进思维,在写中学会转化语言。
这次能圆满的完成公开课的教学任务,离不开汪老师、肖琼老师和李青老师的细心指导,离不开我们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借此机会我由衷地感谢大家。
10、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首先我通过关键字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其次我通过体验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受。“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
这段文字,我不仅让学生从战士尝瓜的动作中体会战士们对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的珍爱,还让他们边学着尝瓜的动作,边想象战士们尝瓜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嘴里是怎样啧啧赞叹的,体会他们为了西瓜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这西瓜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啊!
当然,朗读是体会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学生朗读的指导一直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一件事,有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想,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应该能够读出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