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壮丽的青春》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壮丽的青春》课后反思一
《壮丽的青春》是一篇新课文,讲的是革命烈士欧阳海挺身而出勇拦惊马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是阅读课,但我在教学中却把它当作一类课来处理。可以说它在写法是别具一格的,是以往所有课文所没有的。它的特点集中表现于语言特色上:简洁、凝炼,节奏感强,富有激情,感染力强。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朗读,朗读,再朗读。
2、分析文章特色,欣赏语言魅力。
3、积累背诵课文,丰富词汇。
4、模仿写作。
朗读,朗读,再朗读
我首先组织学生用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朗读。决不能小瞧学生,他们的感悟能力很强,读得特别带劲儿,一次比一次熟练,一次比一次有激情。有的学生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激动,声音越读越高,教室里回荡着他们的读书声。尤其是读到“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和“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时,学生那专注的表情实在令人兴奋。
分析文章特色,欣赏语言魅力
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和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生总结出的东西是比较全面的,也是比较准确的。他们从文中发现大量的四字词语,如。
胆小性躁 竖耳瞠目 瑟瑟发抖死活不动雷霆万钧 喷吐浓烟
鼓起强风 风驰电掣 脱轨翻车 响声隆隆排山倒海越逼越近
粉身碎骨 车毁人亡 风云变色 ……
数了数,竟然有25个之多。
学生还以仅有的不多一点的对仗知识发现了语言上对仗的特点,如 微风拂面 明晃晃 湿淋的雨衣。
细雨沾衣 亮铮铮 扑拉拉在飘起。
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
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
一首时代的颂歌。
一支青春的壮曲。
很快,孩子们又发现文章中几乎没有长句,而短句却很多,如前面提到的“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和“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等,同时学生还发现作者用了许多“!”
积累背诵课文,丰富词汇
分析够一段落后,学生开始背诵。我要求他们准确无误地背,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语速的变化和情感的体验。由于课堂读了很多次,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文章又琅琅上口,学生很快就背会了许多段落。
模仿写作
一节课的时间,读读、说说、背背,很快40分钟就快过去了,我稍作辅导,布置学生仿写一篇作文片断:《决定胜败的一瞬间》,让学生尽量模仿的语言特色,把比赛的关键时刻写下来。
整堂课学生都处于思维兴奋状态,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情感体验、语言领悟,多种语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自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比较成功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壮丽的青春》课后反思二
《壮丽的青春》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感情基调起伏大,若能体会文中语言表达的情感,对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涵,我从朗读入手。学生在预习中已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在堂上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重点词、句,然后由我进行范读。在学生自由读后抽取几个同学在班上读,最后由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提高朗读质量,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理解,在朗读中领悟课文内涵。
一堂课下来,学生已经深入领悟了文中情感。这比单纯的分析课文要好得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
2、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后反思
今天,第三课的学习也告一段落,但总感觉还有些什么没有落实,心里那种缺憾总是久久挥之不去。
坐在这里细细想来,忽然意识到,课上就是没有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每一处景物(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仅仅是读了读,引导学生背诵,没有深入地走进走出几个来回,有水过地皮湿之嫌。其实,写景作文对于学生而言真是一个难点,一是抓不住景物特点,容易落入俗套,总是泛泛而写,二是语言不够生动优美,欠缺想象的张力,使得毫无声色。其实,这些正是应该在阅读课上解决的,以读带写,以读促写的目的就在于此。
可是,由于课上总是把目光聚焦到小组合作如何运行,就忽略了这一点。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看来我还是没有把握好生本课堂的脉,做不到既顾此又不失彼。由于我是刚刚开始生本实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真的需要一段时间来培养,这是生本实验绕不开的一段路。所以接下来的教学中,还应该把精力放在小组建设上,因为这是上好生本语文课的平台。
3、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课后反思
《故乡》课后反思1:
今天上完了《故乡》这一课,回想起来有些东西需要记下来,以供以后教学中参考。
新课程改革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成为时代的要求。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呢?在《故乡》一课中,我还课堂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在对闰土这一人形象的理解时,是这样做的.
师:小说中几次提到闰土?
生:两次。第一次是回忆童年时和闰土一起的经历;第二次是我回故乡搬家与成年后的闰土相遇的情形。
师: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这两部分有关闰土的描写文字,说说你对成年和童年闰土的印象。
生1:我觉的童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成年以后的闰土好象很少说话,很拘束。
生2:童年闰土很可爱,中年的闰土不怎么可爱了。并且成年的闰土像木偶一样,不仅话少,和我也隔膜了。
师:是啊,童年和成年以后的闰土的变化很大。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次朗读这两部分。任选一个角度谈谈闰土的变化。
生1:闰土的外貌变化很大:小时候的闰土是紫色的圆脸,手是红活圆实的;成年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变作了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了,像是松树皮。
生2:我觉的小时候的闰土是个非常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他的父亲很爱他,他整天无忧无虑的;中年的闰土变的沉默寡言,对生活也是充满了忧愁。我想是性格发生了变化。
师:同学们从多角度谈了闰土的变化,老师也觉的闰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身材自然是要增加外,为什么他的语言.动作。性格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生1:孩子多,收成不好。
生2:书中提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师:大家还能不能再深入的探讨一下原因呢?如写作的时间
生1:小说写于1921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最黑暗的年代,军阀混战,人们生活流离失所。
生2:辛亥革命不彻底,人民受到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生活更加悲惨.萧条。
师:闰土是生活在最底层农民的悲惨遭遇的代表。
阅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故乡》课后反思2:
故乡是一篇传统课文,课文篇幅较长,许多老师在教这一课时,都习惯采用表格来教学,通过对比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我在上这课之前想来点创新,抛弃先前的表格教学,在课堂结构上改变一下填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到上课时间了,我轻松的来到教室,信心满满的,我自以为准备充分,完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我先来了一段自认为比较煽情的开场白: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中国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大家都知道有人称鲁迅的作品是匕首,它能刺破敌人的心脏,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这把匕首。听完我的开场白,许多学生的兴趣来啦,他们都想看看鲁迅的匕首。
接下来,我们开始上课了,学生刚开始还很有兴趣,叽叽喳喳,大声朗读课文,还有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的样子,我看了很高兴,可没想到课文太长,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很快就没有了,教室里只有蚊子的嗡嗡声了,我不停的提醒学生要认真读才能见识鲁迅匕首的厉害,但收效甚微,慢慢的读书声消失了,我是干着急,最后一节课下来学生没见识匕首的厉害,我也很累。
课后我总结了一下,其实传统的教法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教这一课用表格更直观,学生带着任务边读书边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的抽象的讲解其实不可取,至少老师讲起来不够轻松,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文章篇幅太长。
通过教这一课,我明白了并不是越创新的教法越好,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无论它有多么老,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就是最好的,不需要去追赶时髦,尤其是教学方法,所以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决定不人云亦云。我需要的最好的教法,就是适应学情的。
《故乡》课后反思3:
今天刚下课,一个学生跑过来问:“老师,文中的迅哥是鲁迅吗?”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这下可糟了,这个问题正是我所纳闷的,如何回答呢?我稍停片刻,说:“你和同学们下去先讨论讨论,我们明天再讲。”回到办公室,我赶紧查阅资料,结果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极少,我又通过其他途径,多方查阅,终于搞清楚了“我”与鲁迅、“我”与迅哥、鲁迅与迅哥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我与鲁迅”
我们都知道,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是经过作者再加工创造的艺术形象,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他有作者的影子。鲁迅的小说也同样,“我”是一个经过作家艺术加工而典型化了的小说人物,“我”并非鲁迅自己。
二、“我”与迅哥
很显然,迅哥是杨二嫂对“我”的称呼,那么,“我”就是迅哥,迅哥就是“我”,通过上文分析,我们知道,“我”是作者运用想象和虚构的手法,经过艺术加工,塑造成的艺术形象。以此类推,迅哥也就是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
三 、迅哥与鲁迅
鲁迅只是虚构了一个迅哥,多少带点他自己小时候的经历,但在本质上,这个角色还是个虚构的,不是指鲁迅。之所以有的同学会混淆,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迅”字,因此就把他们划等号,或者明知不能划等号,却也无从解释。
理清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才感觉舒坦多了,心里的泥团也终于解开了,这无疑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对自己也是一次提高。其实,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总结、反思,传统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的思想早已落伍,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教师知识素质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一桶水”、“常流水”,而应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因为时代在变,知识也在更新,如果不及时保鲜自己的知识,那么那“一桶水”迟早会不够用甚至“过期”!
4、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海滨小城》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海滨小城》教学反思一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学法指导,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教学《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时在此方面下了一番工夫,具体表现如下。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谆谆善诱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让他们边读课文边品赏出这个自然段的意思,除了写树木的种类多外,还写到桉树叶散发出的香味浓;凤凰树开的花如一片片红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庭院的特点,并会用准确而精练的词“很美”、“树多”归纳出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诱导作用,学生做到“多思”、 “多读”、“多讲”,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强化语言训练,而且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欣赏文章的能力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抓住重点,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把自学的金钥匙
在这节课里,教师做到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教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诱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五、六自然段,并作出小结。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讲巧练,抓准训练点
在狠抓素质教育和目标教育的今天,教师的精讲巧练符合时代的特点,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后,再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内含的形象美和色彩美。当小结第四自然段后,紧接着让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样不但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符合大纲中的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的要求。又如:总结全文后还设计了内容相似,结构相同,要求一致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有话可写。进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优越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海滨小城》教学反思二
这节公开课的课题是《海滨小城》。《海滨小城》这篇课文条理十分清楚,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写海滨由远到近,先写大海,然后写海上的船舰和渔民、战士,再写海滩。写小城,先写家家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再写公园里的大榕树,然后写干净的街道。每介绍一处地方的景色,都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把它们的静态、动态、颜色、大小、数量、形状等具体地描述出来,突出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今年我刚刚接手这个班,上了半个学期的语文课,基本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中有两名语文基础比较好,接受能力较强;一名学生惰性较为明显,学习没有明显提高;还有两名学生属于后进生。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我决定第一课时先带学生把课文里的生字词理解透,为后面讲解课文打好基础。
这节课我准备了大量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用教学白板展示给学生看,给他们较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理解词语。我把每一个词语都放在课文的句子中出示给学生看。先读句子,再解释生字词,最后要求能力较好的学生用新学的字词尝试着造一个句子。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学生对所学的新的字词掌握得不错,能正确运用词语造一个完整的句子。
不足之处:
1. 新课导入不够新颖,可以做得更精致一些。这节课我的导入方法是直接导入,就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海滨小城这篇课文。其实海滨小城这篇课文的课题暗藏玄机,可以叫学生多读几遍课题,再提问学生还想知道些什么?最后叫学生利用课题找答案。师傅的建议是我豁然开朗,果然有名师风格。
2. 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太平和了,激情可以再多一些,这样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候没有发出声音。这一点我也尝试训练过的,平时的课堂他们有发声音的,可能来听课的人多了,都不好意思发音了。特别高年级的同学,这点以后要抓出来重点训练一下。
4. 课堂上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师生互动少了。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开始我担心讲不完可能我自己讲得比较多了,忽略了学生,互动少了点。以后的课堂要多注重学生说,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们。
每一次公开课都能帮助教师成长,这次的公开课来听课的师傅和老师指出了我上课的不足,帮助我发现上课中存在的自己没有察觉到的问题,我已经将这些问题整理出来,思考改进的方法,相信再上这一课,我能更好的把握,上得比这次好。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海滨小城》教学反思三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习,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首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我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语感,而读是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培养语感就成了无源之水。读有助于理解,有助于丰富语言材料。故我主要是要求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读代思、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让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让我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当学生遇到难题时适时点拨,从而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海滨小城》教学反思四
通过《海滨小城》一文的教学,我感受到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也让我认识到教师作为课堂教育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协助者,还必须具备更高层次的教学理念,掌握更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要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1、通过课上学习,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知识,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独特认识,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
3、课上探究式的学习,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密度,使学生对文章所流露出来的作者对海滨小城的喜爱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5、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一
《五彩池》这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五彩池神奇的景象”具体描写了五彩池的数量多、形状多、颜色多,同时又揭示出池水鲜艳多彩的成因,让人不由得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其是一篇选读课文,与课文第一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上我从第一单元入手,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复习旧知,感受美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导入新课。
在教学课文时,我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去教学。导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概括出自己的感受,找出文章的题眼——神奇,而后引导学生品读能体现五彩池神奇的句子,通过读一读、品一品、换一换、想一想等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读一读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为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导入新课的通读,紧扣关键词的品读,结尾的层层引读,“漫山遍野” 的三读,体会水池形状各异、五彩斑斓时的配合读,老师的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五彩池的神奇,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
2、品一品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重点符号引导学生品读、体味。如:体会数量多时的“漫山遍野、大大小小”,体会形状多时的省略号,体会颜色多时的表示颜色的词,并在学习课文时授之以渔,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换一换
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妙用时,换一换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如在体会水池的数量多时,我把“大大小小”换成“大小”;在体会水池形状多时,把省略号换成句号,让学生感受到文字、标点背后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4、想一想
文字优美,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学出了五彩池的神奇。阅读时,如能把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再现在脑海里,就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教学文中重点句子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使画面更丰富,仿佛身临其境,真的来到了山上,看到了那美丽、神奇的五彩池,从而欣赏到了形状多样、大小不一、颜色美丽的五彩池,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堂总是有缺憾的。在学习成因这一环节,若我能再叫一两个同学用关联词“因为……所以……”完整地复述成因,相信同学会对原因有更深、更完整的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二
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如何抓住一个生成点,鼓励学生多说,进行说话训练呢?
《五彩池》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五彩池奇异的景象”具体描写了五彩池数量多、形状美、池水鲜艳多彩的景象;同时又揭示出池水鲜艳多彩的成因,让人不由得叹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重点抓了课文的第2、3小节进行教学。
一、紧抓特点,进行说话训练
文中第二小节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五彩池的形状多样,这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想象训练、句式训练的好机会。我从文中的这个省略号入手,通过对这个省略号的想象补白,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五彩池的美与奇异,同时模仿课文的比喻句进行说话训练。我问道:“这句句子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想象一下,五彩池还可能有哪些形状呢?” 在这个问题的诱导下,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我开始播放一组五彩池的奇丽图片:在四川松潘藏龙山上,许多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水池,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五彩池玲珑多姿的形态,仙境般的画面,让同学们看得如痴如醉,发出阵阵惊叹声!“像茶壶”,“像黄龙”,“像荷叶”……“看来五彩池的玲珑多姿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下面请你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及刚才看到的画面,来写这样一句话:五彩池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有了前面的铺垫,完成这样一个写话练习,并不难,同学们开始积极地思考起来。不一会,许多同学就举起了手……
二、提供范例,进行说话训练
在教学第三小节时,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柠檬黄”“天蓝”“咖啡色”“橄榄绿”这些表示五彩池的颜色美词语,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得出这类词的规律是 “物+色”式的词,如:孔雀蓝、葡萄紫、橘黄、玫瑰红、苹果绿……请学生也来说一说这类的词语。学生觉得既新鲜又有趣,然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了一项拓展练习:仿照课文的写法,这些词语,根据句式“有的上边的池水是( ),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 );有的左边的池水是( )。”练习词语积累和说话。通过说话训练,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五彩池“奇异美丽”。教学效果也很不错。
三、写广告词,进行说话训练
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让学生做一次广告达人,设计一则广告语,想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推介五彩池,学生结合所学综合运用整合五彩池的特点,抓住精华进行设计,诸如:五彩瑶池在人间;人间仙境——五彩池等。
看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尽最大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多说这个角度作为突破口,多练,多写。这样的训练,相信“言多必得”。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三
《五彩池》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向我们介绍了四川黄龙五彩池美丽奇异的景象。而本课的重点也正是让学生感受五彩池美丽奇异的景象,并且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采用默读、自由读、诵读、引读、听读想象等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感受到五彩池的那种美丽与神奇,只是空谈,针对这种现象,我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欣赏一些图片,希望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
另外,经过对教案的反复斟酌,我发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引导的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不明显,只是被动的跟着老师走,而且我又想起来在去年教研活动时指导老师说过,课前要认真研究课后习题,从课后题入手,综合这两点,我的整节课都是围绕着“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的”这一问题展开的,在上课一开始我便把问题抛出去,让学生通过读、画、说等手段去理解课文。
本篇文章的难点是理解五彩池的池水呈现出多种颜色的原因,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取了让同学们找一位学生作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进一步理解五彩池的水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必要条件,是由于池底的石笋,石笋上一层细腻的石粉,以及阳光的照射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三者缺一不可。最后,还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加深学生的理解。
另外,本学期我参与了我校参加区里的比较阅读的课题,通过学习对比较阅读的教学思想有了初步的感悟,这一次也尝试着把比较阅读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我通过第2段描写水池形态的句号和省略号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五彩池的水池形态不是一种而是,还有很多。另外还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到用词要准确。通过比较阅读策略的运用,加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
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够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 ,并且能够通过“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但是,这节课学生读的还是不够,而且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另外,教师的语言还需规范,随意性比较强,这是我的弱点,我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改正。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四
最满意的:
1、阅读时,如能把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再现在脑海里,就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如在教学文中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并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使画面更丰富,仿佛身临其境,真的来到了山上,看到了那美丽、神奇的五彩池,从而欣赏到了形状多样、大小不一、颜色美丽的五彩池,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感觉语言美,积累语言。篇幅短,却把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形象地再现出来。特别是作者来到山上,看到了五彩池的形状多样、大小不一、美丽神奇写得更是形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欣赏这美丽的五彩池。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个面积累语言。
不满意的:
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注意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果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或课文描写的五彩池的美丽,自已画一画,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弘扬个性,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困难与障碍:
因本校的教学条件有限,假如这一堂课能用上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话,我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若能看到多媒体操作下的五彩池,会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感觉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五
“汉字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形表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学即了的特点。另外,汉语语音有高低起伏的四个声调,也就容易造成音乐般的旋律。这两个规律就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通过朗读是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蕴含情感的极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在《五彩池》中不断朗读可以理清课文思路,更能体会作者感情。
对《五彩地》这样描写细致、语句优美、句法整齐的佳作,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一步是细读课文,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口诵心惟,读思结合,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神奇的五彩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初步感知“人间五彩池”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 第二步是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感情。指导学生朗读就要引导学生“入境”,入境才能动情。读前让学生思考酝酿:当你面对向往已久的神奇美景时,是怎样的心情。学生一旦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意境中,对五彩池的景色、对文中抒发的情感便会有一种亲切感,就会主动地去品味:小时候对瑶池的神往。初见五彩池的惊喜、细看池水时的惊奇、了解成因后的恍然大悟、观后的由衷赞美。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说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六
《五彩池》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记叙文,课文描写形象、生动,文字优美。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作者抓住了水池的数量、大小、深浅、形状的特点和池水瑰丽多彩的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出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表达了“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作者先介绍小时侯向往的瑶池,然后说见到了像瑶池那样的五彩池,既交代了五彩池在哪里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是什么样的以及五彩池为什么呈现出各种色彩;第五自然段即课文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开头呼应,再一次突出五彩池的神奇、美丽。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难点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五彩池的成因。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我再结合选读课文的特点 ,我特意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
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是描写五彩池的形状和颜色的,语言很美,描写的画面也很美。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五彩池的图片,做成电子相册,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尽情地领略这五光十色的自然景观后不由自主地拿起书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起课文来。当读到“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这句话时,因为句子很长,学生初读一两遍还读不出文字的美,有的断断续续,有的结结巴巴,有的甚至还漏字加字的。这时候,我知道熟读课文是多么的重要了。于是我让学生反复地练读这一句,边读边想象所描写的画面。几分钟后,再让学生个别读、小组齐读的时候效果决然不同了。这时候学生完全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那美妙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
二、说:
课文的第4自然段是具体介绍五彩池的成因,这段文字理论性强,语言很生硬,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到语句的意思,我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的课件和简笔画的展示使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在学生对这段文字所表叙的内容深刻理解后,我再要求学生把五彩池的成因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使学生的语言素质得到真正的发展与提高。
三、写: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美丽的五彩池美景中,我趁热打铁,引导他们给五彩池写一条广告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受和恰当的语言去感染身边的人,从而帮助他们积累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四、画:
对课文内容完全理解后的孩子们,说到看谁能把五彩池的美画出来时,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拖出键盘,抓起鼠标,找到“图画板”,开始画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当孩子们的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展示在多媒体课屏幕上时,课文的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五、查: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教给孩子们自学的方法。在课堂上,我带孩子们上网查找自己想知道的有关五彩池的其他课外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孩子们像找到了一个知识宝库,兴奋地叫着:“我知道啦!我知道啦!”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课内知识的学习,也得到了延伸。
当然,在这节课里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1、在分析重点文段时,让学生朗读得还不够,没能让学生从中深层地感悟文章的内涵。
2、我很想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指导,一来是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二来通过指导,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和兴趣。由于时间有限,没能做到,颇为遗憾。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在日新月异的教学模式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与创新。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七
《五彩池》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藩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五彩池美丽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表达了“我”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选编本课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二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像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品读赏析、激发想象。
教完本课,我认为较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 教师的亲和力强,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2、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如果学生上完《五彩池》只了解了五彩池的特点和成因,那么这堂课就成了自然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在学生读懂了“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有像( )的,有像( )的……”这个句子后,让学生用“有像……的,有像……的,有像……的,有像……的”口头练习说话。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句式拓展,学生的兴趣很高,各种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还有在这堂课的最后,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为五彩池写广告词的环节。这个练习能拓展学生思维。
3、授之以渔。
如: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个句子时“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象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这句打比方的句子给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啊!发现学生不知“巨幅地毯”所指何物,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引导:“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前面的句子,也许你会明白‘巨幅地毯’指的是什么。”学生依言往前读,读着读着,恍然大悟:“哦!‘巨幅地毯’原来就是‘漫山遍野’。”我笑曰:“对!我们读书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可以联系句子前面的内容或后面的内容去探究,这样联系上下文读书能帮助我们读懂一些我们原来读不懂的地方。这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
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不到位。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具有独特内心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这节课我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五彩池的美,学生只有对文本有了感悟,才能通过读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读的才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2、读的形式单一,齐读较多,时间不多。
3、教学内容安排过多,导致上课时在赶教学任务。
4、听录音朗读时,没有布置明确的任务。
如果让我再次执教《五彩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减少一些,把了解五彩池的形状美放在第一课时,感受池水颜色美及成因放在第二课是。朗读的指导要到位,朗读的形式要多一些,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在读中感悟。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八
教学设计合理,环节清晰,过渡自然,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读书,抓住重点语言文字感受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朗读中感悟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课堂上处处体现了人文性,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也为课堂增色不少,使直观的表象与语言文字有机融合,学生兴趣盎然,理解深刻。
教学中能够点拨适时到位,课堂上不时有灵动的火花闪现!拓展环节为五彩池设计广告词,培养了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了学语文、用语文!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之处。理解“五彩池的水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颜色”这一难点时,只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成因便完事了,“阳光折射”的原理学生不好理解,此时的讲解是必需的,可用“学生在阳光下吹肥皂泡”的事例来说明,或用三棱镜做反射光的试验,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九
《五彩池》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到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使学生在感情上得到了美的熏陶。我还采用图片展示的方法,把有关五彩池的图片运用到课堂,进行直观教学。遵循学生认知语言的规律,引导学生充分自读,在读中体会、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在学生在练说后,再次引导学生朗读,深入感悟课文内容,直至把课文读通、读懂、读好。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内容,更将文中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还安排了迁移练习,如引导学生想象五彩池的形状,引导学生给文章结尾等等。这些迁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不足的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那是由于我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对学生的引导做的还不很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时间的调控有些不合理,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向有经验老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在上一个台阶。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五彩池》教学反思十
《五彩池》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五彩池的美丽神奇,五彩池不仅形奇,色也奇。本节课,我通过钻研教材,设计了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体会五彩池的美丽神奇,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首先,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初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感受,给题目加上一个修饰词( )的五彩池?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一致定为“神奇” 根据这个修饰词找“神奇之美”与全班交流。使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这样的读是一种发自学生内心的读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读书活动。
其次,让学生练说,训练语言。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是在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完成的。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运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在语文课上应能运用所学语言通过交际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的“教”就是要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这点。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读透课文的基础上,把语境转换成实境,让学生用各种形式为五彩池做广告。学生们兴致较高,积极地做准备,有表演小品的,有写广告语的,有写诗的等等,在交流中课堂气氛达到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不仅学得快,培养了适应生活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再创造。
6、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壮丽的青春》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壮丽的青春》课后反思一
《壮丽的青春》是一篇新课文,讲的是革命烈士欧阳海挺身而出勇拦惊马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然是阅读课,但我在教学中却把它当作一类课来处理。可以说它在写法是别具一格的,是以往所有课文所没有的。它的特点集中表现于语言特色上:简洁、凝炼,节奏感强,富有激情,感染力强。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朗读,朗读,再朗读。
2、分析文章特色,欣赏语言魅力。
3、积累背诵课文,丰富词汇。
4、模仿写作。
朗读,朗读,再朗读
我首先组织学生用相当长的时间进行朗读。决不能小瞧学生,他们的感悟能力很强,读得特别带劲儿,一次比一次熟练,一次比一次有激情。有的学生甚至毫不掩饰自己的内心激动,声音越读越高,教室里回荡着他们的读书声。尤其是读到“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和“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时,学生那专注的表情实在令人兴奋。
分析文章特色,欣赏语言魅力
读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和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学生总结出的东西是比较全面的,也是比较准确的。他们从文中发现大量的四字词语,如。
胆小性躁 竖耳瞠目 瑟瑟发抖死活不动雷霆万钧 喷吐浓烟
鼓起强风 风驰电掣 脱轨翻车 响声隆隆排山倒海越逼越近
粉身碎骨 车毁人亡 风云变色 ……
数了数,竟然有25个之多。
学生还以仅有的不多一点的对仗知识发现了语言上对仗的特点,如 微风拂面 明晃晃 湿淋的雨衣。
细雨沾衣 亮铮铮 扑拉拉在飘起。
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
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
一首时代的颂歌。
一支青春的壮曲。
很快,孩子们又发现文章中几乎没有长句,而短句却很多,如前面提到的“50米,马不动!40米,马不动!30米,马还是一动不动”和“上去,粉身碎骨!不上,车毁人亡”等,同时学生还发现作者用了许多“!”
积累背诵课文,丰富词汇
分析够一段落后,学生开始背诵。我要求他们准确无误地背,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语速的变化和情感的体验。由于课堂读了很多次,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文章又琅琅上口,学生很快就背会了许多段落。
模仿写作
一节课的时间,读读、说说、背背,很快40分钟就快过去了,我稍作辅导,布置学生仿写一篇作文片断:《决定胜败的一瞬间》,让学生尽量模仿的语言特色,把比赛的关键时刻写下来。
整堂课学生都处于思维兴奋状态,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情感体验、语言领悟,多种语文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我自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比较成功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壮丽的青春》课后反思二
《壮丽的青春》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文感情基调起伏大,若能体会文中语言表达的情感,对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涵,我从朗读入手。学生在预习中已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在堂上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重点词、句,然后由我进行范读。在学生自由读后抽取几个同学在班上读,最后由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提高朗读质量,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理解,在朗读中领悟课文内涵。
一堂课下来,学生已经深入领悟了文中情感。这比单纯的分析课文要好得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课文内容。
7、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新课依始,我由刚学过的课文入手设计导语:新学期开始,我们一起到浙江省的盐官镇观看了“壮观天下无”的涨潮景象,又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历险,看到了许多奇妙的景色。今天咱们来个短途旅行,到广东省内的新会市去看看“鸟的天堂”。“天堂”是个极美好的字眼,能够引发人无尽的想象。所以让学生以质疑的方式激发兴趣。
本篇课文用语平实,读起来却优美动人,特别是几个看似不经意的词语,却对理解课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注意了““应接不暇”这个词却忽略了“不计其数、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照耀”等词。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的字眼或语句来重现作者眼中的大榕树。
而在学习第二部分,鸟的天堂鸟多的时候,我依然采用了讨论的形式,学生似乎兴趣不高,上起来有些吃力。有些部分看起来简单,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那么难理解,朗读时感情也出不来。后来跟纪老师交流后,才发现我没有适当的铺垫来激趣。在这一部分,纪老师采用的是播放“百鸟朝凤”的音乐,从而渲染一派热闹的场景,使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从鸟的欢叫声感受到鸟的心情是愉悦的,生活得很自由很欢乐。由此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8、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小小新闻发布会教学反思
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讲述新闻发布的要求、交流新闻、开展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初步掌握了主持人、新闻发言人及提问人的交流方式和交流技巧,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习作教学反思
在这次习作中,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在合作中积累了写作的材料,明确了写作的任务,在通过读——改——评的方式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修改作文,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整理、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了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了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了解了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通过,了解了战争带来的危害,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并能缅怀那些为消灭战争、保护和平而战的英雄,激发了学生从小憎恶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9、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猫》教学反思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个性化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结合本次校本研究主题: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朗读成了体会情感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通过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加动作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层层递进地加强情感的培养,体味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谈理解,然后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我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比如:通过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你这位老舍先生太喜欢这只猫了,等等。这样也就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发挥了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另外我还结合了这篇课文渗透了学生在写作文和日记时所应注意的写作手法,比如:写作时要发挥想象,善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通过准确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等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遵循这个原则,这节课我在课上以学生谈理解、谈感受为主,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完《猫》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除感动之外,还反思了一下这节课的得与失。
得:
1、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我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句,最终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比如:抓重点词语乖;抓关联词语任凭……也;联系课文理解古怪等等。
3、挖掘了文章的人文性,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缺陷:
首先,我的语言不够精炼:课上我的激情,情绪不够到位。如果多注意用儿童语言巧妙过渡,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会更活跃。而且,我今后要继续加强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因势利导,使其燃烧发光,并且,应多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主动探求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吸取经验和教训,让自己迅速地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