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成功教后反思
上《郑成功》第二课时时,我由复习提问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民族郑成功的哪两件事?”这样既回忆了课文的内容,又抓住了主要事件。然后引导学生阅读2至6自然段,思考两个大问题: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学生通过自读,很快就能找到郑成功说的那段慷慨激昂的话语以及台湾人民受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那部分。于是,我追问学生,从这些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郑成功的慷慨激昂以及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恨,并相机指导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处理第二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回答“在郑成功收复台湾那部分描写中,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用较短的时间就概括好了。而后,我让学生角色换位,在战斗胜利后,作为郑军官兵,你的心情如何?作为台湾当地的老百姓,你最想对郑军官兵说些什么?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思维得到了拓展。接着,我简单地对“建设台湾”部分作了处理。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郑成功是如何建设台湾的?他主要做了哪些事?由于课文中有现成答案,所以学生找起来并不感到困难。最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郑成功是个怎样的人?由此作为这篇写人文章的小结。
这篇课文的一个难点是复述,课文较长,学生感到有困难,课堂上我以战斗场面为例,指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让学生按顺序有条理的进行复述,学生觉得容易多了。
2、郑成功教后反思
上《郑成功》第二课时时,我由复习提问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民族郑成功的哪两件事?”这样既回忆了课文的内容,又抓住了主要事件。然后引导学生阅读2至6自然段,思考两个大问题: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学生通过自读,很快就能找到郑成功说的那段慷慨激昂的话语以及台湾人民受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那部分。于是,我追问学生,从这些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郑成功的慷慨激昂以及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恨,并相机指导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处理第二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回答“在郑成功收复台湾那部分描写中,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用较短的时间就概括好了。而后,我让学生角色换位,在战斗胜利后,作为郑军官兵,你的心情如何?作为台湾当地的老百姓,你最想对郑军官兵说些什么?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思维得到了拓展。接着,我简单地对“建设台湾”部分作了处理。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郑成功是如何建设台湾的?他主要做了哪些事?由于课文中有现成答案,所以学生找起来并不感到困难。最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郑成功是个怎样的人?由此作为这篇写人文章的小结。
这篇课文的一个难点是复述,课文较长,学生感到有困难,课堂上我以战斗场面为例,指导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来说,让学生按顺序有条理的进行复述,学生觉得容易多了。
3、郑成功教学反思
在上《郑成功》这课第二课时时,我由复习提问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民族郑成功的哪两件事?”这样既回忆了课文的内容,又抓住了主要事件。然后引导学生阅读2至6自然段,思考两个大问题:郑成功为什么要收复台湾?郑成功是如何收复台湾的?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学生通过自读,很快就能找到郑成功说的那段慷慨激昂的话语以及台湾人民受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那部分。于是,我追问学生,从这些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感受?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郑成功的慷慨激昂以及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恨,并相机指导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处理第二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回答“在郑成功收复台湾那部分描写中,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用较短的时间就概括好了。而后,我让学生角色换位,在战斗胜利后,作为郑军官兵,你的心情如何?作为台湾当地的老百姓,你最想对郑军官兵说些什么?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思维得到了拓展。
接着,我简单地对“建设台湾”部分作了处理。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郑成功是如何建设台湾的?他主要做了哪些事?由于课文中有现成答案,所以学生找起来并不感到困难。最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郑成功是个怎样的人?由此作为这篇写人文章的小结。
4、《郑成功》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学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画像,引导学生感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就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了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相信有外在的画像的刺激和内在学习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被充分地激发。
本文是一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其人其事远不止课文中所写的这些,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及历史书籍搜集、整理郑成功的相关材料。按课本——课外——课本的思路,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拓宽、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准确把握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个人物形象,领悟课文的主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关于郑成功的观点、看法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才能得以持久,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才成为一种可能。
5、《郑成功》教学反思
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所追求的,我们都喜欢用最少的时间,寻求最大的教学效果。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时,教师又如何寻求教学的有效性呢。引导学生寻找与文本的距离,是学生探究性语文的基础。但是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是非常多的,因为学生在知识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与作者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寻找空白找到例点与探究性阅读之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文本呈现了那么多东西,我们是否要面面俱到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又变成了“杂货铺”。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中会有许多东西值得学生去学习。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距离应该去寻找例点,与学生真正有距离的例点。这还要我们教师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进行必要的分析,寻找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抓住了这个冲突,学生可以对文本实现真正的解读,真正有所获,真正能得其滋味,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郑成功》这篇课文,它的主题是非常简单的,通过读书让学生领会郑成功英勇顽强,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如果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第五节描写的战斗场面非常精彩,而课后也有一个描写场面的练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场面描写也许不算难,但要他们描写一个战争的场面,这似乎是第一次接触,也许这就是文章的例点。在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之后,我并没有让学生一节节的诵读课文,而是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章的哪一节写得最精彩。学生的回答当然带有他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第五节写得最精彩。于是我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这一节,来研读这一节中最为精妙之处。
6、《郑成功》教学反思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学校“新课标下语文读写结合”教师比武课活动。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地展开……下课了,当再次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认认真真地读,认认真真地反思,总感到我这堂“顺顺当当”的课竟有那么多不足。下面是我教学中几个不足之处的情景回放。
①课前,我仔细地计算每个教学环节甚至每句话所用的时间,把40分钟细细地分配好,记在教案右侧。
②课上,我似声情并茂地说着“过渡语”(课前精心设计,练习了许多遍),学生专注地看着我,眉眼间却没有我期待的感动与共鸣。
③拓展延伸阶段,学生纷纷拿出我事先准备的训练纸,几乎千篇一律地“读写结合”。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赶上新课程改革的快车,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与“学”的本质及其关系。
一、 教学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情景①在传统教学中司空见惯,面对新课改精神,这样的“认真”行为显得那么可笑,那么机械。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的确,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过程,并非生产过程,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时间,怎么可能精确到用多少分钟来划分呢。传统教学中,我们总试图使自己的预测和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完全吻合,这太缺乏创造性了。新课程指出,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合作创造的极其复杂的产物。它不只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实实在在的体验、认识、感悟、思考……教学中后者不断补充、变革着前者,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一种持续生成、转化、建构、提升的动态生长的过程。可见,成功的教学并不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或完成几项预定任务,它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二、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提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回放情景②中,教师的“激情”与学生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是“双边活动”,它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感召,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再动情的演说,也只能是教师授业技巧的表演。学习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到,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做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间的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的对话。在交往互动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
三、 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情景③拓展延伸环节,我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迁移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又担心学生不能理解资料,于是讲得机械,标出重点词句发给学生。学生写时只需按条条杠杠标填进去即可。学了新理念,我认识到这样做根本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仅剥夺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权利、连学生的理解过程也包办代替了。我这种“过度保护”心理,究其根源是未能认清学习过程的本质——学习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机械地认识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对师生共同活动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教师还必须认识到,要经历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必定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甚至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7、《郑成功》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郑成功》第一课时,在下课铃打响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灵机一动,和学生有了如下对话:
师:台湾人民欢庆胜利,迎接郑军,其场面之壮大、气氛之热烈让人感动。老师有个小小的疑惑,大家看看,台湾人民给郑成功及他的士兵送来了什么礼物?
生:粮食、海鲜、蔬菜、茶叶,鹿皮、兽肉……
师:你看,问题来了。前文说荷兰侵略者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按理说,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应该很艰辛。可是从这里来看,他们有这么多东西,多富有啊!
生:(疑惑)
生:不对!这更能体现出他们的生活艰辛!
师:何以见得?
生:郑成功带领军队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他们喜出望外、载歌载舞。可见他们被压迫、奴役的程度之深。他们送给郑成功及他的士兵的这些东西,是他们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只有在盛大的节日才会拿出来。郑成功是他们的大恩人,所以他们把这些压箱底的东西全拿出来慰问郑军官兵了。
师生会心一笑,纷纷点头。
【反思】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喜欢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思考,真正读进文字里面去。于是,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思考的氛围,去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平淡的地方进行追问,并努力让追问固定在他们的思维模式中。我想,这或许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吧。
都说学数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多维、缜密、全面。我以为,这并非数学学科的专利,语文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学生可以在对文字的涵咏过程中使思维变得越来越深刻。
《郑成功》的这个教学片段完全是偶得,现在想来显得有些随意,突然之间,把学生扔进了一个疑问的大口袋,在与下课铃的“斗争”中,这个疑惑占据了他们的大脑,思维飞速旋转,很快便有了上面的那个答案,幸甚至哉!
8、《郑成功》教学反思
近日听了一节苏教版《郑成功》的课堂教学,该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现结合该课的教学片断发表一下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师:郑成功眺望大海时和士兵说了些什么?生:……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师:这句话该怎么读?哪些词语要重读?生:“慷慨激昂、决不、一定要”这几个词语要重读。师:说得很好,谁来读一下?(一生朗读,语气较平淡。)师:大家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生1:他重读的力度不够。生2:语调应该再高一点,语速要慢一点。师:大家说得很好,谁再来读一下?(另一生朗读,读得绘声绘色。)师:请大家学着xxx的样子把这句话读一下。以上的教学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重结果呈现,轻过程指导。“感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感情”就是让学生产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因为学生在接触语言材料之前,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情境之外的阅读客体,其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历经一个产生“感情”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有感情”而“朗读”,而不是“读出感情”。
2、重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重读、停顿、语调、语气、语速等朗读技巧是“有感情朗读”的保证,而这些技巧是在朗读者对语言材料充分理解、感悟、直至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语感经验而自觉表露出来的,如果教师抛弃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是在朗读的外在表现形式——朗读技巧上作文章,虽然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和一台朗读机器有何区别?
3、重整齐划一,轻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形为,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感悟语言的能力、朗读水平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因此,有感情朗读的处理形式也就各具特色,如果教师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都“学着xxx的样子朗读”,那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一口号又该如何落实?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陈浅见。一、指导学生“入情入境”。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就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挚友分别时的情景,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扮演李白和孟浩然进行朗读,结果学生读得淋漓尽致。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套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如对于教材可增可删可改,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附:苏教版第十一册《螳螂捕蝉》教学片断。(第一自然段)师: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却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那么大臣是怎样劝阻吴王的?现在老师就是吴王,你们就是大臣们,下面哪位“大臣”前来进谏?生
1:大王,从我国的实力来看,攻打楚国取胜的希望很大,但是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请大王三思。生
2:大王,请您考虑周全,不能顾此失彼啊!……师:固执的吴王,哪里听得进大臣们的劝阻呀。如果你是吴王,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有什么动作,说些什么?生1:(把桌子一拍)反了反了,你们还把我这个国王放在眼里吗?谁再来劝阻我,我就处死谁!生2:吾意已定,再敢进谏者,杀无赦!退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自己当成大臣和吴王,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可以表演读,也可以比赛读,选择自己喜爱的朗读形式进行朗读。(开放式的朗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读得积极投入。)
9、郑成功教学反思
走进历史,缅怀先人
——《郑成功》教学反思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对民族英雄郑成功肯定是非常陌生的,虽然电视里放过关于郑成功的影片,但孩子们对这些历史故事都不太感兴趣,故此,学习《郑成功》一文就需要作一番准备。
一、以情境激兴趣
创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为此,在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组学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画像,引导学生感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就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了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相信有外在的画像的刺激和内在学习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被充分地激发。
二、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本文是一篇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其人其事远不止课文中所写的这些,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及历史书籍搜集、整理郑成功的相关材料。按课本——课外——课本的思路,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拓宽、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准确把握民族英雄郑成功这个人物形象,领悟课文的主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的关于郑成功的观点、看法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才能得以持久,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才成为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