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幼儿园“占坑班”
如今在一些大城市,上幼儿园既贵又难。为了能让孩子“挤进”优质公办幼儿园,家长通宵排队报名的景象已司空见惯。由于优质公办幼儿园名额稀缺,社会上流行的“占坑班”正在从“小升初”向幼儿入园环节迅速蔓延——只有交钱上了所谓的“亲子班”才能进入某些幼儿园,已成为通行的“潜规则”。
以亲子教育之名,行变相敛财之实
“只有报了幼儿园的‘亲子班’,才可以进他们幼儿园。如果不报,不保证你能入园,因为名额肯定得先给‘亲子班’的孩子。”近日,一些家长向本刊记者反映,在“入园难”的背景下,公办幼儿园纷纷办起“占坑班”,而为了取得宝贵的入园资格,家长们不得不花费时间与金钱奉陪到底。
记者了解到,由于供需失衡,各地公办幼儿园很“吃香”。为了进入这些幼儿园,家长们托门路、找关系、拼背景,各出奇招。南京市一家知名公办幼儿园,只招80名孩子,却收到800多张“打招呼”的条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背景的家长,只好花钱把孩子提前送到幼儿园办的所谓的“亲子班”去“占坑”,争取入园机会。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区的刘凯,儿子星星目前已进入他们家附近的一所公办幼儿园。当初刘凯提前一年便开始四处报名,总共报过五所幼儿园,都被要求必须先上“亲子班”。他最后选择了一所离家比较近的公办幼儿园,这个幼儿园每年有两期“亲子班”,每期半年,费用5000元。
园方要求,孩子必须把“亲子班”上完才能够进入幼儿园,而且上“亲子班”必须有家长陪同。为此,星星的妈妈已经辞掉了工作。刘凯说,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上不上“亲子班”,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能否“直升”入园。
“上这个‘亲子班’我们根本不图学什么,关键是去‘占坑’。”刘凯道出其中奥秘。优质公立幼儿园很难进,每年对外的招生名额很少,提前上“亲子班”,在老师面前混个脸熟,到时候拿个赞助指标希望很大。最终,刘凯在6月份交了1.5万元赞助费,如愿把儿子送入了这所幼儿园的小托班。
记者以幼儿家长身份致电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公办幼儿园,这家幼儿园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园明年只招一个班,名额非常紧张,你赶紧带着钱来报名吧。只要你报了我们的‘亲子班’,我们可以保证小孩能进幼儿园;如果不报,就很难说能不能进,因为名额得给‘亲子班’的孩子留着。”
记者采访发现,在知名的公立幼儿园以及不少口碑好的民办幼儿园,“亲子班”都十分火爆,9月才上课,6月份就已报满,而且几乎都是在短时间之内就全部满员。
幼儿入园亦“拼爹” 学前教育需理顺
据幼教专家介绍,“亲子班”是实施亲子教育的一种形式,是在老师引导和家长配合下,让孩子们通过做游戏等,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培养综合能力。但现在一些幼儿园将收费不菲的“亲子班”与入园招生挂钩,迫使家长“占坑”,将本是轻松愉快的亲子教育异化为入园“敲门砖”。
北京师范大学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分析认为,目前学前教育存在种种不公,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往多年大部分地区只重视示范园,不扶持民办园,忽略城乡接合部无资质的“黑”幼儿园,这样,就让少数公办示范园成为“优质资源”,而园少娃多的现实,给个别幼儿园敛财提供了机会。但公立幼儿园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再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办所谓“亲子班”,这必然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将“亲子班”与入园挂钩的做法,不仅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而且影响了教育公平。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尽管学前教育目前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前教育不重要。
将“亲子班”与入园挂钩,使得金钱成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关键因素,这不仅会加重家庭负担,而且对幼小的孩子也构成了不公平。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要慎防幼儿入园也沦入比拼金钱和权势的“拼爹游戏”。
目前教育部等7部门已明确发文,要求幼儿园各类亲子活动不得与招生挂钩。但这些规定下发后,此类现象在许多地方仍是有禁不止。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是要从增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公立优质幼儿园着手。增加公共投入,体现幼儿教育的公益性,应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此外,专家表示,政府解决入园难问题,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平衡,应少些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在政府投资改扩建和发展一大批公办园的同时,还应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让民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和民办园。(《半月谈》2011年第14期,记者王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