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交能力怎样炼成
作者:王静慧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第一幼儿园
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可分为互相帮助、谦让、合作、分享以及与陌生人交往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
课堂上学习交往技能
课堂教学是幼儿获得交往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直接途径。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利用各种活动设计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交往能力。
如语言活动中可用故事《萝卜回来了》教育幼儿与同伴交往时,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心中有他人。设计“有趣的纸棒”活动,可给孩子现场录像,让孩子更真实地看到自己是怎样与别人合作的,并从中总结出正确的交往方法。“拼一拼”活动中我们利用录像、电脑等教育手段让孩子认识到蛮横无理、胆小怯懦是错误的交往方式,是不会找到好朋友的,继而学会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培养幼儿的谦让行为,我们设计了“乘公共汽车”、情景表演“怎么办”、看图讲述《娃娃请客》等主题活动。童话《牵牛花》则是我们用来培养幼儿学会简单的交往语言和可行的交往办法的途径。我们还设计了“新玩具大家玩”、“熊猫百货商店”等活动,让幼儿体会与朋友进行交往、共同分享的乐趣。
游戏中体验交往乐趣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也是相互交往的最好方式。因此,教师应为幼儿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主动交往的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谦让、学会合作。角色游戏作为幼儿园常设的一种游戏活动,其角色扮演的价值重在促进儿童“社会化”,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
如“娃娃家”、“医院”、“超市”、“餐厅”等区域中,幼儿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学习不同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孩子们你来我往,情绪愉快,更增添了交往的乐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还能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例如:“公共汽车队”的司机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送去“表演区”看表演;“售票员”搀着“老公公”过马路等。结构游戏则要求幼儿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才能玩得更好。体育游戏“穿大鞋比赛”就是这样一种让幼儿体会到合作重要性的游戏。
我们还在“五一”、“十一”、“六一”等节日活动中开展全园性游园活动,鼓励幼儿随意到各个班去玩,以良好的情绪与周围人交往。
生活里锻炼交往能力
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在日常生活的许多环节中,都蕴藏着锻炼及增强幼儿交往能力的契机。
不善言谈的彤彤带来了一本影集。课间活动时,老师不失时机地介绍给班上的小朋友,一下子小朋友们争先观看,羡慕地向彤彤问这问那,彤彤显得很激动,开始滔滔不绝地向小朋友介绍起照片上的事。
又如在图书角,小雨点和阳阳发生了争执,两人都在抢《白雪公主》这本书,我们就用课堂上所学的“好玩具大家一起玩”来教育他们好看的书要一起看或轮流看,小朋友之间要谦让,共同分享书中的乐趣。
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有意识地运用常用的交往语言与幼儿打交道,习惯说“请”、“谢谢”、“对不起”等,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及时根据情况,引导幼儿使用合适的交往行为方式,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社会中扩大交往范围
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努力给幼儿提供全方位的社会生活,逐步帮助幼儿扩大交往范围。如:幼儿之间经常开展跨年龄段的互相交往活动;鼓励幼儿同园内其他工作人员主动接触;经常带孩子到社会上去参观访问,支持他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给幼儿提供积极表达自己交往意愿的机会,发挥各种环境的综合功能,使幼儿从中提高认识能力和交往能力,逐步从个体化向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