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牵手”与“放手”中创生
作者:黄豪芳 单位:宝山区淞南中心幼儿园
《纲要》中指出“儿童在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时,“二期课改”要求我们在改革与实践中要把握好“规范性”和“灵活性”的关系;把握好“基本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关系;把握好“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因此,二期课改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园进行课改,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把握适度原则,通过适度的牵引与导向,适度的放权与疏散,在“牵手”与“放手”中我们看到了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
一、牵放结合的统分性——打破科研与教研的割裂。
在《纲要》精神和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开发以多元表达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的课题研究,以此为龙头,做到教科研结合,有效运用牵放结合的统分策略(统筹管理和自主运行相结合),以带动整体发展。
1、保障组织的合理配置——使研究行为引起重视。
理念到行为的转变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的是行为实践者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为此园领导非常重视科研的酝酿和教科研的运行过程,并亲自参与、亲临指导。在组织保障上,我们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科研联络员为副组长,骨干教师为主要人员的课题组,同时还分设了三个行动研究小组,在课题组的带动下,分别以小、中、大年龄段为重点开展研究。在制度保障上,我们以制度促经常,以经常成常规,并制定了以下制度:两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行动小组活动,两周一次的专家“会诊”,并保障课题组成员深入各行动小组,传达园课题组研究动态、指导研究实践,园内教师人人参与、人人实践,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
2、实现教科研的统合与重组——把教研组织权还给教师。
“牵”与“放”的策略有效地体现在教科研的管理中,课题组通过坚持“组织学习、理清思路、下放任务、观察提炼”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为教研组起到“点”和“拨”的作用。我园积极实行教研重组,行动小组自行运转,带领教师开展实践研究。
我们给教研组高度的自主权、自治权和领导权,在组织中尝试了几项突破:其一,突破组合形式,变原先强调以学科划分的教研组合,为现在以幼儿年龄特征划分的教研组合;其二,突破活动内容,变原先固定、统一的活动内容为现在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活动内容;教研组注重收集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如:教师如何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教师如何在活动中适时适宜的介入?如何做到既观察个别又顾及整体?等等作为教研活动的内容。
其三,突破活动时间,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在需要时即可随机组织教研活动,做到有问题就研讨。如小班教研组围绕怎样使小年龄幼儿也能生成问题进行探讨,在探讨中发现小年龄的幼儿在家中或对爸爸妈妈能提出很多问题,小班组尝试利用家长资源共同挖掘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整个教科研工作沿着统一的目标以不同的方式前进,并引领着全体教师走近二期课改。
3、 实行弹性开放策略——把教学决策权还给教师。
为了给予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适度地放一放,实行了三个开放,增加了教师教学决策的弹性。
(1)作息制度的开放。把一日活动的块面放大,淡化环节的硬性安排,增加自由度,给教师自主支配的空间。
(2)课程选择与设置的开放。课程的安排不再是固定统一的模式,给教师充分选择和设置课程的权利。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生成需要、经验成长需要来设置课程,并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于二期课改的实践中及园本课程的构建中。
(3)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首先,体现在时间的延伸上,教师不再把学习活动滞留在半小时之内,而是把它延伸至区角活动、自由活动乃至一日活动之外的时间。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周边环境”天气预报中,孩子在活动中到户外实地感受天气。其次,还体现在空间的广延上,教师组织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可以拓展至室外、社区以及一切可能的场所,让孩子真正置身于真实化、现实化、生活化的情景之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直效的收益。如在主题“我们的家”中孩子对高楼产生了兴趣,老师就带到小区去让孩子走走楼梯、乘乘电梯感受高楼。
二、牵放结合的渗透性——打破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割裂。
我园积极开展园本培训,在培养中做到:“牵”教师的发展方向,“放”教师的自我提高,牵放有机渗透,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专业化成长,使教师的观念转化为行为。
(一)关注教师的理念需要——激励教师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一定层面上来说需要理论知识的扶持,为此,我们积极营造组织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氛围,并为教师的学习创设充足的条件。具体体现在:
1、制订制度保障学习行为。我们有效组织集体学习(学习论坛)、小组学习(教研组学习)、个别学习(自学),并建立了学习制度:一月一次学习论坛,两周一次教研组学习,教师一学期学习专业书1—2本,一学年撰写一篇读书心得等,使教师真正在学习中提高。
2、创设条件满足学习需要。我们为教师增订教育刊物,创设资料室,提供外出查询资料的方便(到华师大等)等等做法使教师有充足的条件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我们感到教师的观念在发生积极的转变。
(二)关注教师的素质需要——指导教师开展观察反思的重点探讨。
在二期课改的感召下,学会观察、学会反思已成为了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为此,我们致力于指导教师开展观察反思的实践探讨。
1、 诊断:
一直以来,我们发现教师的观察记录无实际价值,于是就把教师的观察作为诊断项目,经诊断,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有之三:其一,焦点的弊病,就是经常看到教师在教室里忙得手忙脚乱;其二,断点的弊病,主要是指教师的干扰行为,在幼儿活动时频繁地介入,既没有支持,又没有指导,目的又缺乏连贯性和整体性;其三,盲点的弊病,教师只关注个别孩子,其余的孩子无暇顾忌。这三个点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教师的观察。
2、会诊: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采用“望、闻、问、切”的系列诊疗法,进行会诊。“望”:组织全体教师共同置身于同一情景之中,观望同一案例;“闻”:教师相互传递视各自所接受的信息;“问”:相互质疑、相互思辩,在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对记录分析作以定性分析和实践调整。如:对于教师的断点行为,我们让教师作为旁观者,以完全退出的状态观察孩子的表现,在小班盥洗室中孩子够不到放置的毛巾,发现有一幼儿向教师求助;一幼儿在求助失败后就去教室搬椅子;一幼儿把旁边的脸盆翻过来踩在上面。教师发现孩子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减少对孩子的干预。
3、 成效:
在诊断过程中,教师对观察记录有了全新的认识:
(1)体现在教师具体的操作观念的转变上:
打破固有的工作模式,扩散焦点;
控制自身的干扰行为,抑制断点;
打开狭隘的视野角度,减少盲点。
(2)体现在教师观察记录质量的提高上:
教师观察记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最主要体现在教师观察记录更注重动态发展的过程式记录,教师们发现这样的记录更能体现孩子的思维变化,也更能反映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关注教师的实践需要——推进教师重视实践创造的自培过程。
我们在开展师资自培过程中重视实践的创造,注重过程的推进,指导教师实践探讨的形式是:观摩——研讨——提炼——内化。在过程中教师自主创造、积累了许多经验,如:在小班主题“汽车”的实践活动“造马路”中,大家通过研讨都提出幼儿的操作材料应减淡教师的预设,让孩子以其独特的思维自行寻找材料,满足幼儿的替代行为,提升使大家感到教师的支持更应讲究的是策略,可以从显形的指导变为隐性的支持。
由于“牵手”与“放手”的策略在教育管理中的灵活运用,使我们的教师成为了“二期课改”的积极尝试者,成为了教育的主人,成为了奇迹的创造者。二期课改中我们也遇到很多困惑,但我们会始终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