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体会:养成自主阅读习惯 享受阅读快乐
——观摩特级教师朱静怡“绘本阅读”活动和讲座的心得体会
作者:张韶华 宋晨雯 单位:普陀区绿洲幼儿园 普陀区豪园幼儿园
享受阅读快乐 (张韶华 普陀区绿洲幼儿园 )
在当今的教育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把阅读能力作为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学习能力的第一把钥匙,能开启通向各个学科、领域之路,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自主阅读。我园的园本课程内容之一就是阅读启蒙,其目的也是通过早期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身为老师的我们对什么样的行为才算阅读,什么教学模式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习惯都不是太明白。这次,观摩了特级教师朱静怡老师的实践和讲座后,我深受启发。
一、明确阅读的目标,把握好教育方向
朱老师在讲座中说道:早期阅读意义不在于书,而在于阅读的过程。早期阅读是成人借助于图书和幼儿交往和交流的过程。早期阅读经验包括翻阅图书的经验;读懂图书内容的经验;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的经验;图书制作的经验。
我们有时候会把阅读的定义狭义化了,认为阅读就是读本的阅读、文字的阅读。听了朱老师的讲座,我觉得阅读不单是正确识字而已,凡是藉由书面语言或符号表达意义的,皆视为阅读。除了读本、文字的阅读外,一幅图画、一个标志、甚至一样物品皆可阅读。阅读给了孩子无限的想想空间,它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想法,意见,让孩子从问题出发去寻找答案。它强调孩子与老师是平等的,它鼓励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去创作表现,它通过以幼儿为主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它充分调动孩子各方面的智能,培养孩子自发性的学习。因此,作为教师,在实施早期阅读之前必须把握好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即提升幼儿早期阅读的意识和对书的一种感悟能力、激发幼儿好奇好问的兴趣和学习行为、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幼儿观察图示和关注图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等。
目标给教育指引了方向,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一切教育活动才能围绕着目标进行。
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学会自主阅读的习惯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指导阅读的关键。通过观摩朱老师的实践及听了讲座后我对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收获有:
以自由阅读图书,再师生共同阅读、讨论为主的策略。首先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学习特点,选择读本内容。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很高,在大班的这节活动中,朱老师只为孩子们提供阅读线索,引导孩子们沿着线索自己去阅读读本。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在自由阅读读本时,很多孩子要不就是随意翻看,很少孩子真正细微的观察画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始懂得关注画面的细节地方,人物的表情等,并能将前后页的故事串联起来。
在活动中教师都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阅读时间,及时获取幼儿个体的阅读信息并组织集体交流活动。要求所有的同伴随着同伴提供的信息进行验证和补充,或者争议,教师必须尊重幼儿的行为和他们的认知,不要急于告知答案,可顺着儿童的问题再次提供自主阅读。
此外,在活动中教师心中始终要有与阅读习惯培养有关的意识,例如: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学习按顺序看书;提高幼儿的理解力,指导幼儿学会观看每幅图画上的人物、动物现象、细节部分,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
活动最后,朱老师指出:现在大家都在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在幼儿阅读中也不例外。我主张幼儿应该是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领为辅。生生互动为主,师生互动为辅。所以,组织图画书阅读时,幼儿必须做到“手不离本,眼不离图”;教师根据需要可以“用图引出文字,用文字补充图意”。在大力提倡早期阅读的今天,我本人还是认为早期阅读不等同于早期识字,但也不反对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和敏感度,根据幼儿的需要应及时引导,使早期儿童图画书阅读成为幼儿终身学习的起点。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觉得所有的阅读活动都是为了最终让孩子学会自主阅读,在创意阅读中,熟悉的事物、有趣的情节深深的吸引着每个孩子,有了孩子无限的创想的空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慢慢的学会自主阅读。
享受阅读的快乐 (宋晨雯 普陀区豪园幼儿园)
非常有幸地观摩了特级教师朱静怡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是我欣赏到朱静怡老师在阅读活动中的魅力,朱老师的这种指幼儿阅读的方法更能更能让幼儿体验阅读过程,享受阅读的乐趣。在这两节活动中,朱老师将儿童图画书与语言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巧妙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活动进行的有声有色,我深受启发,接下来我对图画教学在语言活动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充分的阅读时间
“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孩子,要在第一时间把阅读的空间交给孩子们。当朱老师把读本呈现给孩子们的同时,就提出:你用什么办法来看懂这一本书?有孩子说看图片,也有孩子说看文字。朱老师抓住这两种方法,建议孩子们用看看图、看看字的方法来了解这本书,并且找出书中奇怪的地方。这些问题被我们所忽略,另一种就是请孩子们自己看书。不管是聆听还是阅读,都没有向孩子提出任何的要求,没有目的,也就缺少了动力,有的孩子一目十行,从封面翻到封底就看完了这本书。而朱老师能抓住孩子们现有的能力和兴趣,引导孩子们沿着自己所能感知的线索前进,与此同时,朱老师还能预见孩子们看书过程中即将面对的问题,一句:“还请你找出书中没有看明白的地方?”孩子们对于书中自己能够理解、读懂的画面自然是津津乐道;
而对其中那些有疑虑的、也就是感觉奇怪的地方,孩子们就会用“?”号将其锁定,为什么会这样奇怪?原本,孩子们在这里可能只作一个短暂的停留,甚至是一带而过;现在,有了朱老师的这句话,孩子们停留的时间更长了,而且是带着思考去停留,这样的意义:从最大程度上肯定着每个孩子在旅途中的收获。在我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给予幼儿自主看书的时间比较少,通常都是带着问题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下去。我觉得在活动前让孩子带着问题,给予一段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地去阅读探索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并且也会激发他们更多的思索。
二、及时交流 “看书”的发现
当孩子们从“阅读之旅”中归来时,及时分享他们旅途中的发现才是最大的收获。“为什么书中的兔子……?”这是第一个孩子的发现的奇怪问题,朱老师微笑着聆听,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那个孩子,而是把寻求答案的目光转向更多在座的孩子:“谁来告诉这个小朋友,兔子为什么……”让孩子来回答另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用孩子的发现来解决另一个孩子的困惑,这样的交流是平行的,从思维的逻辑、模式到语言词汇的运用,都符合、贴切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那你是怎么知道兔子是因为……”,朱老师不会轻易放过这个孩子的发现,他的探究方法也许正是其他孩子还没有尝试的,他的发现正是更多还孩子所忽略的。“我看到书上有一页画的是兔子正在……”听着这个孩子的讲述,朱老师请孩子们翻阅到那一页一起来看画面的内容,这一刻,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又将是一次获取新知、弥补第一次阅读中遗漏内容的好机会。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起老师告诉孩子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阅读。
三、关注幼儿“看书”习惯
幼儿期是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如何让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也是老师需要重视的,可以看到朱静怡老师对幼儿的阅读行为习惯培养一直没有放松,始终贯穿整个活动。
当孩子们手捧着和老师一样的图书时想要迫不及待地翻阅时,朱老师轻轻地提醒大家:请你们自己找一个宽松的地方,不要让书碰到别人……为孩子们“看书”这个环节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意的教育因素:在有限的空间里,怎样才能让彼此宽松地看好这本书?朱老师还善于在引领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一些阅读技巧。当一个孩子完整地表述故事中的某个情节时,孩子自信地回答:书上的第10页和第11页就有这样的内容。朱老师故作疑惑地问:你为什么要把第10页和第11页的内容连起来一起看呀?孩子说:第10页和第11页都画了一半的内容,只有把两页连起来看,才能向一页那样看到完整的内容……孩子边说边打开了书上的那两页。用孩子的亲身感受来向同伴说明看书方法给自己带来的收获,读一本书可以是10分钟,也可以是半小时,但是学会读书的方法,感受读书的乐趣,则需要其他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