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时间:2013-08-06 15:03: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研究的您有所帮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和科技向信息时代的长足迈进,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开始进入世界的各个角落,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每时每刻,感受、筛选、解读和创造这些形象的艺术能力,随之成为这个社会所看中的综合性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超越,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的改革也迫在眉睫。由于社会对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的渴求,促使艺术教育自身也不断向综合的方向发展,艺术课程的改革已遍及全球。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无法培养出现代公民和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的现代艺术教育以不断满足和丰富人类多层次与多样的精神文化为目的,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们环城南路幼儿园从####年起,就开始了“以体艺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实验”,师生双向艺术水平皆有明显提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年起,我们还开展了幼儿电脑兴趣小组活动,并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各科教学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因此,我们立足本园实际,试图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艺术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使幼儿园艺术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揭示艺术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功能和价值,从而带动幼儿园相关学科的改革,构建幼儿教育的新模式,使幼儿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将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加以有机的整合,近几年来国内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科学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但是,将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艺术教学的整合研究,我们查阅了《学前教育研究》、《幼儿教育研究专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小学电教》等书刊杂志,并在网上进行了相关查询,尚未发现国内外有任何先例。故而,我们提出了此课题的实验研究。

二、研究目标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艺术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幼儿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让幼儿在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下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逐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探索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艺术教学整合的模式,寻求在信息技术教学情境下“体验型、探索型、表现型”教学模式的最佳教学效果。
3、使幼儿形成可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指导下,通过网络查询资料的习惯,并初步形成对相关信息从感知到理解再到体验的能力。
4、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和对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并能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构建幼儿艺术教育的资源体系,实行资源共享。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幼儿艺术能力形成的最优化环境,使幼儿便捷而有效地获得艺术能力。要求教师做到: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幼儿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联系幼儿的成长环境发展其艺术能力;善于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善于设计科学而完整的艺术活动促进幼儿艺术能力的形成。
2、研究如何在多媒体情境下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艺术素养的层次要求各有不同。
小班:愿意参加艺术教学活动,学会欣赏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的、色彩鲜明的、造型简单的物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并对这些作品感兴趣。体验艺术教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中班:体验在艺术教学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能关注具有美感的事物,培养幼儿对周围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审美敏感性。尝试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
大班:在集体活动中建立默契感,体验配合默契的快乐。学习使用其它各种非音乐的艺术手段,提高体验和表达艺术情趣的能力,具有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中美的能力,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能进行联想、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使幼儿更具个性化。
3、研究如何实施幼儿艺术教育课程由单一形式向综合形式的转化。
 4、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采用培训学习、自学、互学等形式,帮助教师掌握Winword、Powerpoint、Flash、Excel、Photoshop等软件的运用,学会制作课件、上网查资料、制作网页,实行资源共享。要求教师通过艺术学习,形成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以及多种艺术综合发展能力,并能够综合运用音乐、美术、戏曲、和舞蹈等艺术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对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思和评价能力)来进行教学,且善于把艺术的教学形式引用到其它相关学科教学之中,使得教、学双方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题计划

1、准备阶段:(----10月~----年5月)
(1)成立幼儿园信息技术课题组;
(2)撰写开题报告和实验方案;
(3)召开课题组会议,分配工作、责任到人。
 2、实施阶段:(----年6月~----年8月)
(1)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信息素养和艺术素养;
(2)隔周五课题组成员教研一次,进行学习和交流;
(3)制作幼儿园网页(每月更新一次),便于动态管理;
(4)每月制作一期电子小报《创新苗圃》,报道我园课题研究状况,交流实验过程中的经验等;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艺术教育活动方案,制作相应的课件,并实施教育活动;
(6)向全市开放信息技术课题实验中期研讨会;
(7)设计调查问卷,实施全面调查,并进行分析、统计;
(8)进行阶段性小结,每位实验者皆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年9月~----年10月)
(1)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报告,接受上级有关领导部门检查、指导;
(2)将实验过程中的优秀课件制作成课例光盘;
(3)整理相关教案成《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艺术课程整合教案集》;
(4)整理相关论文成《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艺术课程整合论文集》;
(5)将研究成果向姐妹园推广。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设立该课题的层次组织: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子课题组——《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艺术教学的整合》的分课题组——幼儿园的各年龄班。成立由安师大教育技术系张新民副教授、姚本先教授以及束从敏老师担任顾问,市电教馆馆长承孝敏、区电教馆馆长沈成云和市教委普教处吴建红担任指导教师,幼儿园12名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组织保障。
2、经费保障: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确保教育设施齐全、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使用合理、高效。
3、制度保障:
     建立实验的规章制度,设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增设幼儿园学期教科研奖,具体奖励如下:
(1)课题组组长:x
(2)课题组副组长:0.8x
(3)课题组成员:0.5x(计算机教科研组成员),以保障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六、预期成果 

1、通过实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信息与艺术素养。
整合的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整合将无从谈起,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艺术教学活动,并且要对艺术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如:创设情境,培训幼儿观察、思维能力;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幼儿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2、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的情境下,提高了幼儿的信息与艺术素养。
 *小班:对幼儿进行初步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如:愿意参加艺术教学活动,学习欣赏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关的,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物品或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并能对这些作品感兴趣。体验艺术教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中班:体验在艺术教学活动中进行交流、合作的快乐,能关注具有美感的事物,培养幼儿对周围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审美敏感性。尝试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理解、想象和情感。
*大班:在集体活动中建立默契感,体验配合默契的快乐。能学习使用其它各种非音乐的艺术手段,提高体验和表达艺术情趣的能力。具有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中美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体验创造的快乐,使幼儿更具个性化。

幼儿园研究推荐 教学的本质是倾听和对话 幼儿园教师应该成为儿童研究者 从教学细节谈教育公平的践行 园本教研"水活渠通"之思考 应彩云:新学期我们怎样迎幼儿园新生 讲座:语言等三个领域核心经验 幼儿园数学区角活动材料选择与设计 幼儿为何喜欢玩“结婚”游戏 挖掘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发展 色彩天地伴幼儿成长 探索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新举措 浅谈如何指导中班幼儿美术活动 能力在玩纸浆游戏中得到培养 幼儿涂鸦 “顾客满意度”理论与幼儿园管理 民办幼儿园可持续性发展实践与思考 浅谈如何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区角环境 浅谈幼儿教育与幼儿幸福反思

最新研究 引领家长科学育儿已成趋势 学校教育不可能补齐学生所有短板 幼儿园要创设属于幼儿的生活场 不要让“规矩”磨灭幼儿的个性 从感恩节包饺子到幼儿园“去小学化” 对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研究 如何调动小班幼儿建立良好生活习惯的初探 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幼儿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关于《培养3~4岁幼儿自信感的研究》的总结报告

相关信息 信息技术个人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老师个人研修计划 信息技术工作述职报告 信息技术述职报告 信息技术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整合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信息技术学习总结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计划 学科老师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