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作业分析法”收集评价资料
当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幼儿或对他们进行测试时,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作业来间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幼儿的作业还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作业中的错误加以诊断,改进教学。
作业分析法和其他方法不同的是,教师可以花费比较少的时间了解更多的信息,而且可以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这样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幼儿的作业,并在了解全班幼儿普遍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比较,做到既掌握全面情况又发现个别问题,从而克服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观察不够细致和全面的缺点。可见,作业分析法可以帮助教师迅速、简便地获知幼儿的学习情况。
但是,作业分析法也有不足之处,它只能反映幼儿的学习结果,而无法看到他们的操作过程,同时,幼儿的表现还会受到作业内容及形式的影响。例如,幼儿对于不同的作业形式(如熟悉的作业和不熟悉的作业、具体形象的作业和比较抽象的作业),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考虑到作业形式的不同,从而更加客观地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
当然,幼儿在不同形式的作业中有不同的表现,这固然给教师了解幼儿发展水平设置了障碍,但也有它的好处,教卿可以通过幼儿的作业情况,反过来分析不同作业形式的难度。如果教师对各种作业形式的难度比较了解,那么在如何设计和提供有层次性的作业问题上,一定也会心中有数了。
下面是大班有关“6的组成”内容的一组作业: (1)“看图填分合式”:要求幼儿对每幅图上的物体(每幅图上两类物体的总数均为6)进行分类计数,并记录在右边的分合式里。(每幅图的结果都不一样,恰好是6的5种组成)
(2)“圆圈涂色并记录”:每排有6个圆圈,一共有5排,要求幼儿给各排中的若干圆圈涂上颜色,每排涂色圆圈的数量都要不一样,同时要在右边记下每一排涂色和未涂色的圆圈数量。(一共有5种不同的答案)
(3)“翻片片并记录”:提供给幼儿6个正反颜色不同的片片,要求幼儿将其中的若干片片翻过去,分别记录两种颜色片片的数量。(一共有5种不同的答案)
(4)“点子房子图”:要求幼儿将6个圆圈分别画在一排的左右两格里,一共要画5排,每排都不一样。(一共有5种不同的答案)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某教师对幼儿的作业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作业形式 |
有序 |
互换 |
无序 |
不全 |
错误 |
(l) |
25 |
O |
O |
O |
2 |
(2) |
13 |
2 |
3 |
1 |
O |
(3) |
11 |
2 |
6 |
2 |
1 |
(4) |
5 |
3 |
3 |
2 |
4 |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你是否能看出这4种不同的作业形式,在难度上有什么差别呢?显然,第一种作业有具体的形象存在,幼儿只需正确计数并记录就能完成;第二、三种作业需要幼儿能对6个圆圈或6个片片进行分合,但也有具体形象的支持;而第四种作业要求幼儿自己画出6个圆圈并分别画在两个格子里,他们就不容易完成了,因此难度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