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研活动质效" 的实践
——以闵行区古美中心幼儿园为例
作者:汤健 单位:闵行区古美中心幼儿园
教研文化的的建立与形成,强调教师的主体参与和个人反思,强调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强调园长、业务园长或大教研组长在教研过程中的引领与支持。在组织大教研活动、指导小教研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我深深的感悟到: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应追随教师,立足于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才能促进教师在研究反思中感悟与成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和教学智慧,才能使教研活动这一互动平台扩展成为教师的成长空间。
我园在拓展教研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力图以教研组建设为基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将从教研组长与组员的定位出发,以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方法,提出“提高教研活动质效”一些思考和见解。
一、教研组长的基本素养
教研组长在教研组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是教研组的带头人,要善于集思广义,博采众长。教研组长应具备几种能力:
1、 组织引领能力
具体体现在:
A组长在对教研组的师资情况做详细的分析、对上一轮的教研结果作详细分析之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组计划。
B组长要及时传达园领导的工作要求,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教研任务,有计划的完成和落实。
C组长要了解每位组员的特长,挖掘她们的潜能,组织全体组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D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调动组员的积极性,逐渐形成有特色的教研风格。
2、 教研现场追问和焦点捕捉能力
A组长对组员有理论依据有价值观点要加以认同,鼓励组员运用教学实例加以分析。
B对于组员的想法和观点进行适时地追问和剖析,并作价值性的判断。
C对于未说到点子上的观点要加以补充,使组员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同。
D对于有不同意见的观点和问题所在要敏锐地捕捉,并引发组员的质疑。
3、 教研经验的的梳理与提升能力
A在教研活动之前,组长要对研讨的问题有总体性的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B在教研互动的现场,组长要根据研究的主题,把组员有价值的观点进行要点式的汇总、梳理、小结,提炼成可操作性的、具有理论价值的教学经验,便于组员对教研结果的消化与吸收。
4、教研效果分析与后期调整能力
A对整个教研活动的过程进行效果分析,对组长的现场组织与引领作整体分析,提出思考与调整的方向。
B带领组员依据教研活动产生的经验或方法,在教学实际中加以运用或调整。
C多倾听组员的想法和建议,运用集体的智慧形成教研风格或特色。
二、组员的定位分析
每一位教师是教研团队的主人,组员的教研积极性是教研质效的决定性因素。组员在教研团队中积极状态体现在:
1、增强“积极说、主动研”的意识
A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研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清晰,观点明确,获得同伴的支持。
B主动研究教学中的问题,用课改理论支撑自己的观点,用教学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2、做好教研前的充分准备
A事先了解下次教研的内容,收集好相关的理论信息,做好教研的理论准备。
B准备好发言的主要观点,列举自己的教学实例,也可以列出自己的提问,为教研活动中同伴之间的互动做好发言的准备。
3、敢于提出质疑和不同观点
A倾听同伴的发言,对于自己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问题,引发同伴间深一层次的讨论。
B敢于提出自己创新的想法,用理论依据和教学实例支撑自己的观点。
4、 阶段性梳理、提炼、分享经验
A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梳理,有意识地积累点滴的教学经验。
B教研过程中吸收借鉴的经验加以运用,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C交流介绍自己比较成熟的经验与方法进行同伴间的分享。
三、教研质效的关键词
A从教学中找问题——制定教研计划前进行一次教研问卷,组长根据问卷情况和组员的交谈了解组员的教研需求和教研困惑。组长把组内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做总体性的思考和选择。
B从问题中选专题——组长根据大多数组员的需求和困惑,根据组内教学中的主要问题,选定研究的专题后由全体组员一起商量、分析专题的意义与价值,确定专题内容后把专题分解成个小专题,借助教研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C从研究中提经验——组长在每次研讨中梳理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和要点,每位组员在互动式研讨中获得经验分享和经验梳理,每次专题学习和研讨全过程实录,留下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痕迹和点滴成果。
四、教研活动的方式
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研究方式没有固定的唯一的模式,但可以形成一定的教研风格。以下涉及的6种方式可以给大家一些“温故而知新”启示,有些方式是必定要选择运用的,有的可以有选择性地组合不同的教研方式。
1、 提前介入式教研——做好教研活动预案、信息收集、发言、问题交流的准备
A教研活动预案的制定(链接文档)
教研活动预案包括教研活动目标(描述教研活动直接的效果,对于组员的促进作用)、准备(物质准备、经验准备)、基本过程(主持的引言与导入、教研的环节、预设的问题、组长小结的主要方向。
案例一:
材料的递进推进幼儿认知与经验的发展
教研目标
1、 增强教师对“快乐游戏与有效学习”的理解
2、 探讨如何在游戏材料投放中体现认知元素,提高教师材料投放能力。
教研准备:
组长、主持人——准备教研活动的预案,提前告知组员下一次教研的内容与问题,提出教研活动要求;
组员——根据教研活动的内容,寻找理论信息与资料,回顾教学实际中与教研专题相关的典型案例,对发言的观点有准备、有思考。
教研过程
1、 关键问答与分析:对“快乐游戏、有效学习”的认识与理解
2、 现场观摩与研讨:
A材料提供的有效性与场景创设的情景性
B材料提供的递进与幼儿认知发展、经验积累的关系
教研准备 学习材料、游戏场景
活动过程 一、引言:
1、上次大教研活动回顾
2、提出本次活动研讨的内容
二、关键问答与分析
1、教师分析是“快乐游戏、有效学习”
2、介绍黄琼老师的《让幼儿快乐地游戏、有效地学习》
3、组长小结:先要分析理解幼儿游戏中的重复行为,再给与幼儿游戏的支持,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
三、现场观摩与研讨:(中班游戏走廊)
1、研讨分析:
A材料提供的有效性与场景创设的情景性
B材料提供的递进与幼儿认知发展、经验积累的关系
2、组长小结:
1、 游戏场景的创设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再现生活情景
2、 游戏的材料中隐含与渗透认知元素,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积累生活经验和认知经验。
四、园长点评
2、主体式教研——明确教研主体的地位,明确组长的引领角色,提高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每一位组员都是教研主体,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可以调动组员的积极性,避免组长的“一言堂”。组员做主持的情况下,组长应和组员一起制定教学活动预案,使组员有准备地组织教研活动,根据原定方案抛出研讨的问题,组织好组员的交流研讨,遇到质疑的地方就摆出问题让大家做进一步的思考。组长再根据教研的进程作适宜的追问、适时的小结、有效的补充。
在轮流主持的过程,每一位组员都能体验到做主持人的成功和愉悦,不仅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教研的思维更加趋于活跃,能推动组员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研究方式投入到教研活动中去。
3、问题式教研——捕捉教研困惑和问题,共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A连环跟进式的问题——根据研讨的专题预设研究的若干个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层层递进,连环跟进,开阔组员的思维,提高研究的深度。
组长的跟进问题是可以预设的,比如:关于目标制定与达成的专题研究
问题:在目标的表述是否贴切?
跟进提问:用词概括性如何?涵盖了哪些方面的要素?
后续提问:其他老师有没有不同意见,你认为可以怎样描述目标可以体现活动的特质,凸显活动的价值,突出经验的挑战性?
B现场生成的问题——捕捉到教研活动现成中即时生成的问题与困惑,虽然在教研活动预案之外,但和研讨的专题有关,有其研究的价值,也有必要提出,在讨论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C个性化的问题——接受个别教师在教研过程中产生个性化的想法和疑问,在同伴互助中剖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4、案例式教研——围绕教学课例研教学行为的实质、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选择典型的幼儿个案、教育案例或教学课例,简单交代案例的背景、发生的经过、案例的结果,根据案例设置关键性问题,和组员一起分析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的适宜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有效性。我们来分析一个教研活动的片段:
案例二:
教研片段:根据游戏情景的描述情景分析材料的功能
教研过程:
1、 游戏情节描述:(选自案例《香气渐浓的“小花店”》)
2、 分析游戏情景创设中有哪些材料?分别有什么功能?
3、 组长追问:
? 案例中教师观察捕捉了材料的哪些情况?获得了哪些信息?
? 随着游戏的不断进展,还可以增加哪些材料?
? 中班、大班玩花店的游戏,材料的投放如何体现年龄性,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游戏需要?
4、组长小结:
1) 不同种类材料的功能
2) 游戏材料的丰富与调整的目的在于推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
3) 体现材料的投放的多元性,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
……
分析:这是一次大教研活动的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教研的素材选自于上海市学前教育网游戏征文的获奖作品,区教研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从中获得游戏材料投放与游戏环境创设、自主游戏观察指导的一些经验。
选择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目的在于分析案例中教师通过游戏的观察发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的调整的,从而剖析材料投放的有效性,以及教师是怎样通过材料的不断调整来推进幼儿游戏情节发展的。
材料的投放、情景的创设、教师的介入在案例中是文字的表述,通过组长的提问和组员的剖析,可以罗列出一些实践操作层面的要点和注意点,这样的案例研讨应该是价值的,教研是有深度的,能为教学服务。
5、情境式教研——再现教学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分析
摄录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教研现场播放需要研讨的片段与镜头。用情境再现的方式提高研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我们观摩吴佳瑛老师的教学活动《屋顶上的秘密》、《有用的鼻子》、创意美术活动《哈哈小人》,当说到吴佳瑛老师回应得精彩之处就会回放录像,大家再来回顾一下吴老师简练到位的回应语言,回味一下吴老师语言的幽默之处。
教研组自己的研讨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逐个分析提问或回应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就回应不及时、无效的提问和回应的片段进行分析,探讨一下如何回应更加到位和有效。教学情境再现的这种教研形式讨论的焦点非常集中,借助于情境的分析来进行发言与交流,对组员来说,更有话说,有观点发表,有问题质疑。
6、反馈式教研——教研活动之后进行教研经验的反馈交流,发挥经验传播与共享的作用
教研的结果为什么要反馈,为什么要交流,为什么要把教研结果呈现出来,虽然这是教研活动结束后的要做的事情,但是很有必要。
A采用教研小报的形式呈现教研结果,把教研的形式与内容、讨论的焦点、梳理的可操作性的要点等有价值的信息分成几个栏目,通过电脑版面设计成为可传阅的小报,供不同的教研组借鉴方法和经验。这种呈现方式非常简洁,教研的重点、教研的结果一目了然。
B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进行效果分析,并向每位组员反馈,提出改进与调整的经验。在反馈过程中征求组员的意见,以便提高教研的质效。
以上内容是我们在教研活动计划制定、教研活动现场组织、教研活动的指导、教研记录审阅整理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希望给予大家一定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