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与教研条线整合的站位、行动
作者:朱宏英 单位:徐崇文教育名师基地
新课程背景下,区县科研员在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难以突破瓶颈,概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仍然不够紧密。与教研条线整合,应是教科研积极作为的必由之路。但在现行机构设置难以改变的现状下,整合需要机制的保障。近年我校小学层面条线整合的先行尝试,及去年“以室建制、学段统整”的内部体制改革,为教科研与教研的条线整合营造了有利的环境。本文拟交流我校小学教科研与教研整合的认识与实践。
一、教科研与教研整合的站位
教科研与教研条线整合,是一种条线合作联动、互补互惠的综合性指导机制,以积极彰显新课程背景下教科研在基层学校教学改革中的功能与价值。
鉴于科研与教研密切关联的内在特征、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价值取向、基层科研方法运用的现实困境,本人对教科研在整合中的功能作这样的定位:教科研应在与教研有机联动中,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教学工作改进的科研方法,给予方法运用的实践引领,积极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回归实践的转型与发展,以进一步发挥学校教育科研对学校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而功能的发挥又得取决于行动策略的定位。1、途径:抓住最有价值的联接点深入细节指导。将课堂教学、教研活动、学校教学改革实践的改进作为与教研整合最有价值的联接载体,深入实践把握细节问题,提供针对性的精细指导。2、方式:利用差异资源给予动态、互动的引领。珍视教研员、基层学校与教师等拥有的差异性资源,增进合作互动,给予适切、具体的创造性引领。3、角色:成为注重应用性理论内在建构的指导者、合作者。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科研员应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指导与合作角色,而成为富有实践智慧的引领者,注重两类研究:一是为了提供的方法能贴近需求,就应先构建应用性科研方法的个人理论,开发出相应工具;二是善于从引领的实践中吸纳、滋养个人内在理论。
二、教科研与教研整合的行动
(一)一起评课研修,指导课堂教学研究
我们有计划地通过调研、专题活动等多种途径深入课堂整合指导,一起听课,再一起互动评课。
1、基于科研视角评课,因地制宜指导课堂中教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基于“科研视角”评课指立足教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评价,给予教学改进的科研方法指导。
1)注重鲜活问题的揭示与转化,引导从课堂中发现有价值课题。A、注重两类问题的揭示,教给两种发现问题的视角。在倾听教研员评课意见的基础上,先给予肯定鼓励,再着重指出有待改进的主要问题:较多的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行为存在的本质问题,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实践真实问题的解决。当听到的课上得很成功或有亮点时,则常常引导教师发现存在着教学经验尚且隐藏不明的问题,促使其以研究的方式将成功经验显性化。B、注重问题向课题的转化,教给有价值课题择定的方法。对确实需要以课题形式深入研究的问题,则采用“四要素法”引导教师将问题转化成课题,再在互动中变化表述方式,拓展视角。C、注重问题向解决措施的转化,教给课题研究的路径。课题确定后提出一些操作性建议,给一个可行的研究路径。
2)注重研究类课堂教学特征的诊断与改进,引导以科研目标为载体经历过程性研究。我以自己研究的应用性成果“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结合的方法体系”为抓手,倡导以“科研目标”作为研究和课堂结合的中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科研目标”,即由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活动专题(主题)、个体日常性教学问题转化而成的一节课的研究目标,或基于特定教育理念的特色目标。我采取“四看一听”的方式诊断研究类课堂教学的特征。“四看”:一看教案中科研目标的设计有无与是否适切;二看科研目标是否融于教学过程设计之中;三看课堂教学中是否有效体现研究性教案;四看教师能否研究性反思。“一听”:听教研员评课关注点及对教学有效性的评价。而后提供改进方法,让教师在“嵌入情境的学习”中内化。
3)注重研究方法指导的适切与有效,引导选择性运用科研方法。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不能陷入唯课题研究的误区,应倡导多元化的科研形态,还教师应有的课堂教学科研方式。我坚持两个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导”。即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研究基础与需求,以及教学问题的性质与价值,为教师提供方法选择的可能空间,播下有效研究的种子。
2、基于课例群组化培训,以点带面指导科研方法的运用。为了提高调研效益,个别化指导后,我们常深入相关学科组,基于课例以点带面指导:1)以教研员对课例的点评作为教师感受教学问题的基础;2)以个别指导的课例作为案例导入培训;3)进行教科研方法系统培训时,又巧以课例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4)互动环节,再以课例为对话桥梁。
(二)共同介入教研,指导学科教研活动变革
如何让教研由“经验型”走向“方法化”,提升教研活动的研究水平与质量?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我走进了教研现场。
1、探索性指导教师教研行为的变革,引领专题性教研的改进。我在以“科研目标”为抓手探索课堂教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基于科研目标的小学教师教研行为”的深化研究,边探索边运用,主要以点评的方式倡导以下“四个科研化”操作要点:1)专题确定科研化:将教研专题具体化,明确揭示教研的科研目标(教研目标);2)上课科研化:教师代表围绕教研目标进行研究性教学;3)说课科研化:执教教师针对教研目标进行研究性阐述与反思;4)评课科研化:教研组伙伴围绕教研目标进行研究性评议。
2、蹲点式指导教研变革的课题研究与区域推广,引领教研机制的改进。1)指导试点学校确立有引领力的课题,建立有机整合的载体。我们选择了两所教研变革研究试点学校,采取“从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的选题策略,帮助确立龙头课题,并成功立项为市级课题。“‘三段四步’主题联动教研模式”、“‘问题目标化’教研机制”,成为有引领力的研究专题,也成为整合的长效载体。2)选择先行学科搞研究突破,联合教研蹲点指导。选择某学科组作为突破口开展试点研究,对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后,再下沉学科组参与教研变革的过程性探索,与教研员合作蹲点。3)联合打造推广活动,以“现场教研”展示与整合点评引领变革。为了充分发挥成果展示活动在校内外的实践示范价值,根据学校需求,我们又分工合作,打造优质成果。最具挑战性的是,我们创造性地将某学科组全体教师推上“舞台”现场教研,让新形态的教研得到最直观的观摩,再以不同的站位给予点评,还请教科室主任、教导主任、学科组长代表即兴评价,凸显整合效应。4) 注重基层教科研与教研的联动参与,确保教研机制的深层性改进。我们注重学校内两个条线的相应联动,深化教研变革。
(三)携手项目攻关,指导学校教学改革演进
共同聚焦项目,让我们在学校层面的教学改革演进中展开了更富有影响力的合作。
1、深度参与区域性项目的推进。区域性教改项目的有效推进,需要我们条线的深度整合。下面以小学小班化教育区域推进为例,交流我的角色化行动:研制推进方案;开发体现研究方法结构性要素的系列支架、评价体系等导引性工具;设计评比项目;指导方法与工具的运用;参与计划、调研、考核等项目管理,等等,让方法的导引得到细节化的全面渗透。
2、依托课题引领学校教学改革特色的创建。在“版画作文教学”、“教学生活化”、“综合实践活动”等教改特色的创建过程中,我们依托课题,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等环节展开持续的、深入的整合指导。
3、实质性参与深度教学调研。做好观察者,捕捉学校教改问题;做好倾听者,了解指导需求和教研诊断;做好服务者,主要就学校教科研在教学改进中的经验优势与功能发挥作出评价与指导,再择机引领以课题谋求突破。
近三年来,小学教育科研发展较为显著:首先,基层学校领导、教师教科研积极性在明显提高——教学研究意识在增强;选题更贴近教学实践;研究更关注过程与实效;参与各级课题申报、成果评比的人数在持续增长;涌现出一批教科研先进集体与个人。其次,教研科研化氛围得以较好营造——方法意识普遍增强;研究性教研行为逐渐建立;问题导向、课题引领的主题教研机制普适化运行;教研的研究水平与质量在明显提高。3、学校教改的研究水准在迅速提升——三年中,七所学校申报的课题被市教委立项为一般项目与规划课题,多项课题被立为市级以上教育学会课题;多项成果获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奖。实践证明,教科研与教研整合,能有效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转型与发展,积极推二期课改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