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无论掌握任何教学概念,都需要幼儿具备相应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因此,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学习数学的操作过程中,幼儿常常会出现动作不协调、思维不严密、表述缺乏逻辑等操作受阻碍或产生偏差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细心观察、敏锐地发现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知道该如何向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以下三类问题.
1、学习数学态度消极的问题
数学的学习是需要幼儿付出一定智力劳动的活动。如果幼儿在学习教学之前.教师未能帮助他们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他们是很难抓住其中的要点
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这样的幼儿,他们缺乏参与教学活动的内在需求,态度不积极、行动迟缓。导致幼儿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一种有可能是他们缺乏对操作目的及问题解决意义的了解,这属于通常意义上的活动参与心理准备不足问题,另一种则可能是幼儿时学习当前的数学内容缺乏相应的认知结构,也就是数学教学中特有的那种教学学习心理准备不足问题。如在学习计算之前,幼儿必须具备分类、对应、排序等概念学习心理准备,否则很难真正掌握计数的要求。
根据这两种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教师解决的方式也必须是两个方面的,其一,帮助幼儿做好活动参与心理准备,即在教学的导入部分,计包括他的情境.自然突显待解觉的生活问题,并转化为一个教学问题,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选择数学的方法去加以解决,这样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会得到明显改善。其二,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发展规律以及数学概念的层次结构两者是相对应的进行系统教学,把握持续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推进原则,帮助幼儿做好数学学习的心理准备。
2、不遵守数学操作规则的问题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同时也是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但是在以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部分幼儿根本不理会操作活动的规则,而是自行其道。这样虽然有时幼儿也玩得不亦乐乎,但材料对于建构他们的数学思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幼儿只要不反感学习数学,他们故意不遵守数学操作规则的情况会很少,那么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通常有这几种:其一,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操作与平时自选游戏活动中的操作使用的材料重复(如通常幼儿园会利用成筐的雪花片等插塑材料做为数学学具),这样在材料相同而操作的规则不相同时,部分幼儿就容易习惯性地沿用自选游戏中的规则,而忽略教师在数学活动操作前提出的新规则,导致操作违规和产生错误的结果;其二,当操作材料恰巧能够满足幼儿的动作需要(如幼儿非常喜欢盖印章的动作),这时,幼儿就容易产生兴起,把规定的操作规则抛之脑后而出现错误的操作结果;其三,幼儿没有听清或根本没有理解教师对活动规则的介绍,于是为了“玩”给教师看,他们常用胡乱操作来应付教师。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有一个简便、实用且能同时解决以上三种情况的通用策略,这就是在介绍完操作规则之后,教师一定记着要求幼儿复述和解释所提出的规则。幼儿如果能够复述和解释,就说明他已经理解并记住了规则,否则他们是说不出来的。
3.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问题
数学需要学习者摆脱对现实世界的依赖,抽象地运用概念进行内部操作,而这一点恰恰是幼儿难以做到的,由此造成幼儿学习数学的困难.为此,我们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材料的操作,帮助幼儿从外部的操作逐步转入内部的操作,这可以解决大多数幼儿学习数学的困难。但是,我们总会遇到一两个幼儿,无论你采取怎样的个别指导,他们任难以形成数学的概念。这样的幼儿有可能是属于一种“场依赖者”的类型,他们对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关系所必须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思维,尤其感到困难,因此他们对于教学学习必然会感到困难。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去挑选幼儿,只能努力地改进我们的教学去适应幼儿,对那些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幼儿,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为他们创造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机会,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成长.因为任何急躁对他们都无济于事,反而会将他们与数学距离拉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