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育中关注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这里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性格、情感、意志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具体包括志向、成就动机、求知欲、表现欲、学习热情、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独立性、坚持性(坚韧性)、自制性、群体性等15项因素。这些由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品质虽不能直接转化为数学学习的能力,但是它们却是成就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
综观古今中外伟大的数学家,他们能够攀登上常人难以企及的数学高峰的重要原因,除了过人的智力和对数学的敏感以外,百折不挠的意志力和顽强的勤奋精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启示我们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时,一方面要积极地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其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幼儿:
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成就动机
幼儿学习数学最好的奖励是什么?不是教师和家长的称赞,而是他们自己内心获得的满足感。如果幼儿发现可以用新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其在生活或游戏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他就会感到内心的满足。例如,当幼儿在“商店”游戏中,想到用制作“茼品标签”的办法来表示同类商品时,当幼儿历经周折,终于发现把雪花片从7个变为6个,是去掉1个而不是增加1个,更不是增加2个时,幼儿发自内心的欢呼声说明他们的满足感以及他们心中获得的那种喜悦是难以言表的。
2.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期是形成数学学习兴趣和态度的最初时期。早期的数学学习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很多对数学有莫名畏惧感的成人,都是在幼儿早期遭受过学习数学的痛苦和挫败。因此,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数学时,就要小心呵护幼儿那颗极易受伤害的心灵,无论幼儿的学习能力如何,教师都要坚持保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好奇心。这就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学习内容,如在进餐前分发碗筷时,引导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或借用“在剧院找座位”游戏的情境来为幼儿设计学习“序数”的问题。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来思考和理解面临的问题,这样易懂易学,也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有一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这说明,每个幼儿都有学好数学的潜能。作为幼儿的数学启蒙教师,自己首先需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并且要以这样的信念去影响所教的幼儿,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在数学学习能力上的肯定。对于数学能力超常的幼儿,教师可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同时关注其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既要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又要帮助他们体会刭数学的乐趣在于不断的思考,避免他们产生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对于那些数学能力一般的幼儿,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建立起数学学习兴趣就被某些成人贴上“没有数学天赋”标签的幼儿,教师更要做到有耐心。因为焦急对于理解数学无济于事,在幼儿学习困难和出错时,教师的宽容可以化解幼儿内心对数学的排斥;而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速度来进行数学思考,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4.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学习中能做到静心学习、细心学习、认真学习、有序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针对数学学习还要加上按规则活动、不怕难题、积极思维、善于运用、会交流质疑等,甚至包括一些细小的方面,如坐姿、握笔、书写格式、收拾整理学具、管理自己的作业、不影响他人进行操作和讨论等。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将伴随幼儿一生,成为他们一切成功和成就的坚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