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教学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运用的实践研究
单位:上海市嘉定区方泰幼儿园 作者: 夏晓艳
摘要:当前,上海幼儿园课程大多以主题活动的方式来实施,故事教学一直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图画书阅读是早期阅读的最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力图以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探索将图画书教学融入到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更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图画书,图画书教学,主题活动
图画书作为一种儿童读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学者们公推1658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编写的《世界图解》为第一本儿童图画书,而我国郑振铎先生在1922年创办的儿童文学读物——《儿童世界》,可以被视为我国图画书的开端之作。进入21世纪,图画书已进入一个辉煌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图画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儿童文学对儿童教育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图画书,以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至此,图画书世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与此同时,对图画书领域的研究,涉及儿童文学、儿童美术、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儿童读物和出版等方面,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所以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关注的角度不一样,研究的内容也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而不同。如插画家和作家希望能够通过研究找到适合儿童的插画,文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图画故事书的文学特征,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加关注儿童图画书阅读的心理过程。在我国,图画书推广人上师大的梅子涵教授等一大批有志之士,长期从事着图画书推广工作,将许多优秀的国外经典图画书引进国内,使更多儿童和成人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儿童文学。
在目前国内,有许多幼儿园渐渐会把一些优秀的图画书融入到本园的园本课程中,许多的教师也开始将图画书带入课堂,进行实践活动,有些人会将图画书阅读与早期阅读划上等号,把对图画书的研究并入早期阅读的研究范畴中,所以,从网上搜寻的资料上来看,单纯将图画书阅读作为主体来研究的还较少。
笔者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受梅子涵老师的推广讲座影响,比较早的涉足图画书领域,并结合日常主题活动的开展,将一些优秀的绘本融入到主题活动中,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有了一定的感悟启示,希望借此能与同行一起分享,共同进步。
一、图画书教学融入到日常开展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意义
(一) 图画书的引入补充了现有主题活动的阅读素材
据了解,上海目前大多数幼儿园都使用“学习”“生活”“游戏”“运动”这套教师参考用书。自己作为一名平时在教学中侧重语言领域的老师,在开展实施主题活动过程中,许多故事的取材都会借鉴于“学习”活动参考用书,而参考用书中的这些故事素材不可谓不经典,如小班“小兔乖乖”主题下的“小兔乖乖”,中班“春天来了”主题下的“桃树下的小白兔”,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下的“月亮船”等等,一说起这些经典的幼儿故事,许多幼儿教师都会耳熟能详甚至脱口而出,这些故事的确值得我们代代传授下去,而且在多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这些传统的经典故事也早已从泛黄的插图年代转化为制作精良的Flash动画,为我们平时教学所需。但我们不免又会在心里发出这样的感概:难道年复一年除了这些故事可用,在这些主题下就没有其他的故事内容带给孩子们了吗?
其实不然,当我在接触并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图画书后,突然发现有许多优秀的图画书可以融入我们的主题活动中去,这样就补充了现有“学习”活动用书中的阅读内容。比如当进行到小班“小兔乖乖”主题时,我会联想到许多优秀的图画书中都会把“小兔子”这一形象作为主人公进行故事创作,如经典的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等,于是就可以把这些故事书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和孩子们一起来阅读,一起来感受故事中小兔子带给我们的温馨和感动。同样地,当大班进行“我是中国人”主题时,其中有个小站点是感受中国各地的不同民俗文化,这时就可以推荐孩子们欣赏几本带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绘本,如蒲蒲兰绘本《老鼠娶新娘》——感受传统婚庆礼仪习俗;南师大信谊基金会《小木匠学手艺》——感受剪纸文化;东方娃娃绘本《漏》——感受民间故事的风韵;绘本中国系列之《泥将军》《屠龙族》《兔儿爷》《小石狮》——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产物等等,通过这些绘本的引入,既补充了原有教材中的故事内容,又拓宽了幼儿的眼界和知识面,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还比如说小中大各年龄段都有“动物园”主题,如果能适时的将图画书“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对色彩的感知、“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系列——对动物习性特征的熟悉,南师大信谊基金会《我家是动物园》——学习拟人化的联想等引入主题活动中,必然会激起幼儿对动物特征习性了解的兴趣和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这些图画书中或大胆鲜艳的用色、或风趣幽默出人意料的情节或拟人化的大胆想象,无不对幼儿的感官和思维带来全新的挑战和经验,丰富其情感。
(二) 图画书的引入拓宽了培养幼儿情感的途径
在主题活动的进行中,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积极的态度和情绪情感。日本的松居直先生曾指出:图画书阅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全面的价值,提高幼儿语言和交流能力,培养积极的态度和情绪情感,发展想像思维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注意力与意志力的保持,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创造条件。
记得在进行大班《动物大世界》主题时,孩子们经常会来到班级的区角“图书馆”选择一些动物类书籍,边看边和同伴讨论自己熟悉的动物以及自己了解到的一些动物习性。有次我随口问了在图书馆里看书的孩子“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孩子们的回答多数集中在小白兔,小狗等较小型动物或狮子,老虎等凶猛动物上,全班没有孩子喜欢狼和狐狸的,更没有人喜欢老鼠了。这不禁使我联想起这样一篇报道:据调查,中国的小孩子们从小对狼的印象就是“大灰狼”,会吃小兔子,很吓人;对狐狸的印象就是很狡猾,偷吃东西;基本上也没有孩子会喜欢老鼠。而外国的小孩子对动物们全然没有这种定性思维,他们对待动物的情商明显要高出国内孩子许多。于是我联想到自己原先对于狼,狐狸之类似乎也没有好感,但当阅读到蒲蒲兰绘本《狼狼》时,第一次知道了竟然有一只怕兔子的狼,竟然自己还喜欢上了它;当阅读到《火焰》时,被母狐狸深深感动,那份母爱难以释怀;而大多数图画书中都会把小老鼠选为第一主角,它的可塑性最高,各种形象应有尽有。最终我决定将图画书《火焰》带进孩子们的视线,本意也不在于为狐狸作个“平反”,只想和孩子们一起来分享这样一本好看的书,留存一份内心的感动。
当故事的大结局画面出现,活动渐入尾声后,就如同电影散场,观众还依依不舍离席一样,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中,意犹未尽。尤其从后半部分,铁轨追赶开始,紧张的节奏紧紧吸引住了幼儿,并不断投入其中。幼儿的投入程度,非简单地点头或摇头,而是每个人不同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各自内心体验的真情流露。幼儿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而这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正是本次活动的目标达成,即感受一份感人至深的舔犊之情。
通过本次图画书阅读活动,我对调动幼儿的真情实感有了这样几个思考:
首先,以作品感动幼儿。
活动前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兴趣与特点选择经典的文学作品,虽然本书的主人公是狐狸,在之前幼儿的脑中存在的大多是负面形象,但在活动进行中,老师引领幼儿去把握画面的内容,真正使作品本身去感动幼儿的心灵,震撼幼儿的心灵。而狐狸在他们脑中以前的固有思维早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有一份感动。
其次,以自身情绪感染幼儿。
活动中,教师自身一定要有激情,状态一定要特别的好。自己的情绪情感首先要调动起来,这样才能感染幼儿。正所谓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教师的感染与带动下,幼儿也能相对投入地感受画面。
最后,问题是引领幼儿阅读讲述的重要手段。
阅读活动中,问题引领幼儿思维的方向。本次活动中预设讨论的问题,或大或小,或宽泛或具体,都是建立在教师无数次解读画面,理解画面的基础之上,而非随机随意而问,而试教后的经验也告诉我,问题的预设,哪怕措辞选择不当,孩子的回答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举个例子:在阅读活动《火焰》的教学中,当一开始“森林里传来了奇怪的声音,有时还会发生奇怪的事情”我设计了一个提问“你们感觉到了哪些不对劲的地方?”于是孩子们的答案是“树上有白色的,树根黑黑的,好像那地方有只小狗……”这些回答令我措手不及,于是马上调整为“你感觉到奇怪的声音从哪里传来的?”孩子们一下就能抓住火车声,树倒的声音,对画面有了一个整体阅读的意识。又比如有些问题的预设也伴随画面的处理,全书近40页的画面几乎无一删减处理,有的是一一出现讨论,有的是前后出现让幼儿一起思考(如斑点落入陷阱关进笼子),有的是连续出现让幼儿完整感受(铁轨追逃的几页画面),包括部分画面动态的加入和声效的配合,都有助于幼儿阅读讲述,有话可说。总之通过自己的不断解读和试教,不断调整提问,有效引领幼儿逐渐打开视线,从关注个别情节到理清故事发展脉络,从简单介绍情节大意到用适当的词汇描述人物情感变化,并逐渐体验到一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一首诗中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通过阅读图画书,儿童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的情感。
(三) 图画书的引入为实际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提供便捷
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时常会伴随出现一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行为,这也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如在中班开展“分享”教育的时候,前期发现班级孩子中有这样的现象产生:许多孩子都曾在不同的活动场合说出同一句话“把XX给我,要不我就不跟你玩了。”更有甚者:“快给我呀,要不我叫XXX也不跟你玩了。”孩子们的脱口而出和不容商量的语气使的该年龄段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班中众多男孩子的奥特曼情结,时而会出现一些攻击性的场面,不和谐之音常常会出现,一度成为棘手的问题等待我去解决,传统的说教或批评显然无济于事,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分享的快乐和认识到分享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如何让说“不跟你玩”的孩子试图去了解如果你真的选择离开玩伴,你真的会快乐吗?如何教会孩子可以学着用重新制定游戏规则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如何能减少一些男孩子中的攻击性行为呢?
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图画书《小老鼠和大老虎》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多么相似的画面呀:大老虎有攻击性行为;小老鼠产生出“不跟你(指大老虎)玩了”后,它并不快乐且闷闷不乐。于是借助图画书《小老鼠和大老虎》在班中开展了一次教学活动,在分享故事的时候,孩子们时而看到幽默的画面发出会心的一笑,时而会对大老虎的攻击性行为群起而攻之,时而也会为小老鼠的形单影只而重新怀念起大老虎来,于是渐渐领悟到了游戏规则是可以被分享的,也掌握到一些处理同伴间矛盾的方法,比如认识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共同玩、轮流玩、如果还能够先宾后己那就更好了。活动结束后,小老鼠和大老虎的形象深入人心,班级中会把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称之为“大老虎”,而“大老虎”渐渐少了,幼儿间共同玩,懂得轮流玩的孩子渐渐多了,不知不觉中,“分享”意识已埋种在幼儿心里。
又比如孩子进入大班以后,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无意地会教孩子认一些字,尤其在阅读一些图书时,会用手指读一下图书封面上的字或者内容里出现的一些简单的文字,加之家长似乎一般也将图书作为一种识字材料,渐渐地在区角阅读区发现孩子们阅读时出现的这样一种现象:孩子基本不仔细观察图片,拿到书后就用小手去指认上面出现的一些文字,有些孩子常常以自己识字多而感到高兴,完全对图书上的画面失去兴趣,对于老师提供的一些优秀的图画书,也是以看字为主,看图为副,对于出现的这一现象我感到了担忧,想通过努力重新帮孩子找回阅读图画书的乐趣,领略图画故事书的魅力。
经过一番选择后,最终决定将悦读阅美的绘本之《彩色的乌鸦》开展一次教学活动,德国的图画故事书故事情节多以文字为主导展开,但在这本故事书里,彩色乌鸦的色彩,五颜六色的羽毛,整本书上百只无一重复的彩乌鸦,那棵彩色乌鸦树相信都会让孩子们迷住,让孩子们重新能够对图画书的画面感兴趣,体会读图的快乐。在那次教学中,孩子们自始至终跟随老师一起仔细观察画面,根据画面理解了故事的关键情节,重新体验了读图的快感。
将图画书教学引入到实际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上,有时图文并茂的图画语言胜过了教师繁琐空洞的说教,更能启发幼儿思考。
(四) 图画书的引入让每个孩子展现出个性
图画书作为一种丰富、有趣的信息符号载体,其生动的视觉表现能够使幼儿不受文字的约束,激发想象,唤起对所视对象的兴趣和情感。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对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及逻辑能力等诸多思维能力都有极大作用。相比传统的故事素材,如《小兔乖乖》,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表现出对小兔的喜爱和对大灰狼的害怕憎恶,又比如《金色的房子》,孩子们都会对小姑娘起初自私的表现表示出不认同再到后面认识到大家在一起玩才开心的道理。
而一些图画书教师借助画面先让幼儿观察,于是每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对画面的感悟能力,使得他们回答出的答案或出乎老师的意外但又合乎情理;或带给我心灵的感动;或带给我无穷的惊喜,展现出每一个孩子鲜活的个性。比如中班时,在中秋节的时候,曾跟孩子们分享过一本图画书《月亮,生日快乐》,在故事进行到最后的时候,我把所有的故事画面呈现在幼儿面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么多张图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张图?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斐斐说:“我最喜欢小熊在树上那张,因为它想跟月亮说话。”小王子说:“我最喜欢小熊去追帽子那张,因为那帽子是月亮送给小熊的,被风吹走了,小熊想把它追回来。”
睿睿说:“我最喜欢月亮戴上帽子那张,因为那是小熊送给月亮的生日礼物月亮戴上了。”最令人吃惊的话出自平日一向内向的涛涛:“我喜欢小熊爬到山上去给月亮道歉,因为它很诚实。”时隔一年,在大班的某天再度重温这个故事,我依然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在这么多张图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张图?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你猜结果怎样,当初回答过问题的这些孩子,他们的回答和一年前的答案如出一辙,可以这么说每个孩子都把图画书中自己感触最深的画面深深记忆在脑海中,图画书已经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教师通过图画书与幼儿互动,与幼儿一起看图画书、讲故事而逐步融进幼儿的生活世界之中。在图画世界中,充满了各种人物和情节,它们虽然不是幼儿现实生活中的伙伴,但寄托着儿童多少天真的梦想,寄托着儿童多少真挚的情感!
图画的世界就是幼儿的世界,幼儿的个性在图画书的阅读过程中得到释放。图画书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在图画书阅读中“让孩子像个孩子”。
二、图画书教学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运用的启示
(一) 广泛涉猎是将图画书运用于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俗语:“要给他人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又有一句话我们也常常会挂在嘴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想尝试图画书教学的老师来说,这两句话同样受用。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首先要对图画书感兴趣,要正确认识图画书,图画书不仅仅是幼儿的读物,更是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的精神食粮。而目前,的确在成人世界中存在有这样的误区:认为图画书是孩子们看的,大人看是幼稚,是小儿科。如果抱有这样的心态,是很难开展好这样工作的。教师应自己先沉下心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图画书。有教师一定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一般国外引进翻译的图画书相比一般的书籍,价格有点贵,如果学校图书馆没有,自己花钱一一购买似乎并不现实,如何才能又省又广泛的阅读呢?”笔者的经验是除了特别优秀的图画书我会购买下做收藏外,一般会通过自己幼儿园采购的书籍阅读,这只是一个途径,除了学校的图书馆外,上海书城儿童读物专柜专门有开辟图画书区域,可供教师了解最新的图画书资料,另外一个藏有丰富图画书的地方是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幼儿部,那里可以办卡后借阅各种绘本书籍,是喜欢图画书又崇尚经济的老师不错的选择。此外,网上的绘本在线阅读,小书房论坛等网站,也提供有大量绘本的电子版本,可供我们先睹为快。只要做个有心人,总会找到途径来阅读到这些书籍,先充实自己,才能将更多优秀的图画书带入孩子们的视线。
(二) 用心解读奠定了图画书与主题活动联系的基础
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一句名言:“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图画书阅读而言也是一样,在每一个人,包括成人和幼儿心中,不同的人读图画书会有不同的感悟,每个人的解读也不一样,这也正是图画书适合各年龄,各阶层人看的原因,哪怕同一个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同一本绘本,理解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爱心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将图画书用于在幼儿园平时的主题活动中开展教学,就要充分挖掘图画书中的内容与主题目标和主题经验的之间的联系。 比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这本图画书,如果放在中班主题《我爱我家》之小站点“我爱爷爷奶奶”下,就应该挖掘书中爷爷爱我的情感,通过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感受爷爷对我的爱。而如果将绘本置于中班《常见的工具》之小站点“剪刀”下,就应该把目光关注到通过工具剪刀、针线等,将一块布奇妙地变成了各种其他有用的东西,引起幼儿对于工具探索的兴趣。又比如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可以用于开展爱妈妈的主题活动中,其中有个画面说到妈妈有时候像狮子,如果单纯的解读为妈妈有时候很凶,可能会削弱主题下引导幼儿爱妈妈的情感,狮子的一层意思是威严、凶,即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妈妈会严厉地教育;但狮子同样也代表着森林之王,有王者风范,是有力量,有能力的象征,也即当孩子受到危险或需要帮助时,妈妈也是有能力可以保护自己的孩子。如果老师可以通过细细解读,充分挖掘图画书与相关主题的经验点的联系,是可以更好地为主题开展服务的。
(三) 精心设计是教师将图画书运用于实践的关键
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一本图画书最起码读到30遍以上,才能充分挖掘书中内涵,在此之前的每一遍阅读中,都可以发现点滴不同,细微之处。在用心解读的基础上,做到精心设计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具体的设计问题在前面已有叙述,此处就不再展开赘述。
日本儿童文学家松居直认为,图画书是儿童幸福的种子。没有孩子是不喜欢图画书的,他们都是阅读图画书的天才。而同样的,一个会讲故事、会念故事的大人,可以激起孩子对阅读的无比热情,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对爱听故事的耳朵。教师和父母都应该尽量在孩子的耳边诉说有感情的、温暖的、人性化的话语,因为这是现代幼儿生活中最欠缺的体验。我希望我能这样一直走下去,用我的阅读热情点燃孩子的热情,让孩子都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的内心需要。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儿童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儿童在与图画书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我相信,将图画书带进我们的主题活动中,将成为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定会使孩子们由图画书爱上阅读,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