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课《小石潭记》重点问题归纳解答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2、第21课《伟大的悲剧》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 “拽”有何表达效果?
“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激动心情。
2.“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发现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愿意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同时这里的忐忑心情与上文激动的心情形成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3.“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一个月内”三个表示 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千万年来”“太古以来”与“一个月内”形成对比,写出阿蒙森和斯科特两支探险队惊人的壮举。“一个月内”也表示斯科特一行晚了一个月,为下文的悲剧作铺垫。
4.结合文段思考,“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句话是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来写的,表达了斯科特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一说法。
5.引用斯科特日记里的内容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斯科特日记里的内容,表现了斯科特因没有战胜阿蒙森而极度失望、无奈和痛苦的心情,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6.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们的极度痛苦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扬扬得意。
7.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
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
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正是由于这种绅士风度,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8.结合第④段思考,为什么说“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
(1)返回的路途中最大的危险是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贮藏点;(2)漫天的大雪;(3)他们缺乏初来时的充沛精力。
9.既然是“勇敢者”作者为什么说他们是“鲁莽”的?
“鲁莽”一词本来指做事草率,不加思考。这里是贬义词褒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怜惜之情。从大自然方面来看,他们是“鲁莽”的,而在人类的眼中他们却是真正的英雄。
10.“对他怎么办? 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 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 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从斯科特矛 盾的句子里你能体会到什么?
驱使他们带上埃文斯的是人性、友情,驱使他们抛弃埃文斯的是生存的需要。的确,一切在生存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在离死神咫尺之遥的地方,他们求生的愿望是多么强烈!然而曾经的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又使他们无法做出残忍的抉择。在此处画线句中,作者将取和舍的关系表达得十分透彻,他们除了承受巨大的身体痛苦之外,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
11.写奥茨走向死亡,其他人不敢劝阻,这和上文他们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里不敢劝阻,并非胆怯,而是因为令人绝望的无助和无奈。面对漫天的暴风雪,所有人都自身难保,对奥茨也爱莫能助。奥茨选择英雄式的死亡,大家只能理解、尊重他的选择。
12. “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什么?这样表达有何作用?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的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严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更加增强了悲剧效果,给人以心灵的冲击。
13.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斯科特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们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们的心灵经受住了考验,从而变得无比高尚。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就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照应了题目。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英国探险队斯科特队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描写,歌颂了他们既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颂扬了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3、第17课《壶口瀑布》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
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6.第④段连用动词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
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流露
出作者对其浑厚、壮阔、猛烈、凝重等特点的赞叹、敬畏之情。
7.“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8.“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奋力抗争。” 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9.“……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的表达效果。
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0.结尾段有何深意?
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4、第10课《老王》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交代老王的职业及“我”与老王的关系。
2.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 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 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善良的性格。
3.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此处将老王和他的“前任”对比,有什么作用?
老王送冰,冰量多一倍、冰价相等,体现了老王为人忠厚老实、心地善良,体现其“善”。
4.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侧面描写。说明老王病情严重,为下文写老王给“我”送东西时不成形的模样作铺垫。
5.“强笑”“直僵僵”“镶嵌”等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镶嵌”一词能否改为“站立”?
“笑”是高兴、喜悦之意,加上“强”字则含有“勉强”的意味。此时的老王步履维艰,已如僵尸一般,作者看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强笑”一词,用得准确而含蓄。不能更换。用“直僵僵”来修饰“镶嵌”,夸张地描绘出老王身体虚弱、四肢僵硬地倚靠在门框上的状态。表明这时的老王已完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6. 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样写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前面说到“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而现在老王竟然能来到自己的家门,可能是“好些了”,再说这也是对病人的正常问候。
7.“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肖像描写。“骷髅”指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老王当时瘦得就像“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运用比喻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而变得外表干瘦、恐怖的特点。老王自己已是病人,而且长期营养不良,病已经很严重了,可有香油和鸡蛋自己不吃,却送给作者一家人吃,可以看出老王对作者一家人的关心爱护,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8. “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分析句中的 “直”字的作用。
“直”字表现出老王的行动之艰难,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给“我”送物品 ,表现出老王的善良。
9. 第14段中“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是在告诉老王,自己知道他不是为了钱,表明他已明白老王的心意,自己只不过是礼尚往来,是回赠他罢了。
10. 第16段中为什么说“我害怕得糊涂了”?
作者从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的姿态,况且他今天看上去骨瘦如柴,面如死灰,两眼结翳,状如僵尸,样子实在是古怪而可怕。而作者又是一个女人,看到老王这样的形象,“害怕”是本能的反应。
11.怎样理解杨绛笔下的老王的“苦” 与“善”?
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车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睛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他愿意给“我”家带送冰块,并且要求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我”没多少钱;受了“我”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表示感谢。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老王艰难、凄惨的生活情况,记叙“我们”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突出了老王善良、淳朴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不幸者深切的关怀和同情。
5、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6.“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7.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8.《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9.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6、第17课《紫藤萝瀑布》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本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题目点出本文的描写对象——紫藤萝,以 “瀑布”喻“紫藤萝”,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开花的繁盛景象,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止的意蕴,暗示主旨。
2.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不由得”三个字,突出了作者的惊讶程度。“停住了脚步”是因为作者被紫藤萝花盛开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为下文写紫藤萝花的盛开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赏析“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句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气势盛大。
4.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句话写出了紫藤萝花什么特点。
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的亮丽。
5.“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品析“挑逗”一词的好处。
“挑逗”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在阳光下盛开的风姿,把紫藤萝花的活泼、顽皮、可爱表现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6.品析“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话。
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7.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8.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表达效果分析法。作者将“花”喻为“帆”,将“萼”喻为“舱”,形象地描绘了花的外形,富有动感;又将“花”喻为“笑容”,用“忍俊不禁”拟写花朵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美丽可爱。两个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展示了其生机勃勃的特征。
9.如何理解“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运用了通感。这句话将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见的“浅紫色”,把嗅觉之感用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巧妙地写出了花香给作者带来的缥缈轻柔的感受,也照应了上段作者感受到的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0.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一句要如何理解?
含蓄地写出了花谢架毁的原因:观念的陈腐与社会的动荡。这里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这是在当时狭隘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人们做出的一种极端的判断。
11.课文第8.9两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与眼前这一片紫藤萝花的生逢其时进行比较,从中曲折地反映出时代发展变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轨迹,这样写为引出下文作者的深入思考作了铺垫。
12.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对你有什么启示?
把花和人遇到的不幸放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认识,立意高远,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不幸,而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繁衍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生命长河的流淌是永无止境的。
这句话点明主旨,由花及人,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对生命的美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的生活。
13.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这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此题可运用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法进行分 析。写“我”抚摸花舱后的感受,表露了“我”的开朗达观,对生命的无限赞叹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康情怀。
14.结尾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此题可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加快了脚步”是因为“我”从花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心中的失落、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引人深思。
七、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景象的描绘以及对 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扬起生命的风帆,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7、10课《小石潭记》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 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 第二自然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绘景,试举例说明。
(1)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
(3)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优美、幽深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忧伤抑郁的情感。
8、第22课《太空一日》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品析“几秒钟”“上千吨”的表达效果。
“几秒钟”表明时间之快,“上千吨”写出了数量之多,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火箭起飞时的温度之高。
2.“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这是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准确细腻地写出了火箭起飞时,作为中国首飞的航天员的“我”当时的紧张状态。
3. 第12自然段从叙述顺序上看属于哪种顺序?有何作用?
插叙。插入“我”飞回地面向工作人员描述火箭共振过程及地面工作人员改进火箭技术工艺的内容,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4.简要概括“我”在载人飞船上看到的情景。
本题运用信息提炼法。(1)看到地球呈一段弧状。(2)看到地球各大洲和各国的方位。(3)特别仔细地分辨了中国各个省的方位。(4)俯瞰了首都北京。(5)看到了太空中类似棉絮状的物体。
5. 作者特别交代在飞船中特意俯瞰首都北京的细节,说明了什么?
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表明了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我”对祖国的热爱,对战友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 “也许”“可能”等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删除,“也许”“可能”表示猜测,表明“我”把在太空中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认为是灰尘和高空不纯净的判断只是一种猜测,体现了作者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态度。
7.“本末倒置”的错觉指什么? 这种错觉会产生什么后果?
“本末倒置”的错觉指朝上坐时会感觉脑袋冲下的倒悬错觉。
8. 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在太空听到的“敲击声”是神秘的?
因为这个敲击声没有规律,不知从何处传来,也很难描述出它准确的声音,所以作者说这个敲击声是神秘的。
9.第51段一系列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心理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我”在飞船返回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时的心理状况。
10.作者为什么用单独的一段将飞船停住的时间详细地写出来?
这个时间是有历史性纪念意义的。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成就,“神舟五号”成功的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同时表明我国航天技术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时刻。
六、课文主题
作者通过对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描述,体现了中国航天工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抒发了自己作为中国航天员的自豪之情。
9、第18课《一棵小桃树》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这句话的内涵?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我”常想写,却一直没写,所以感到内疚,要忏悔;现在“该给它写”了,所以感到安慰。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内容上,暗示“我的小桃树”有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含义,以点明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写法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作者是怎样写眼前大雨中的小桃树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细节描写,将小桃树在风雨中受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瘦”字用得十分恰当。“容颜全然褪尽了”令人痛心,表达了作者对小桃树遭受风雨摧残的同情。
4. “它长得很委屈”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表面是说它生长的环境不宽松,在一个墙角里,不能茁壮成长,实际暗示作者自己从小生活在小山村的环境里,孤陋寡闻,直到进城里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
5.作者拿爷爷的各种各样的花草与“默默地长”的小桃树进行对比,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通过对比,突出了小桃树生命力的旺盛,纵使在恶劣环境里也能不屈不挠地生长。
6.作者前面说埋桃核是“蓄着我的梦”,这里又说“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这些话应当怎样理解?
在奶奶的教育下,作者从小就萌发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着美好的理想,随着小桃树的长高,这种愿望和理想也更加强烈了。
7.“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绿色”是和平、希望的象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的理想是美好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充满希望的。
8. 第7段中作者明写自己的经历,和“小桃树”有什么联系?
作者少年时代努力奋斗,胸怀大志,很像“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的小桃树,充满向上的朝气,小桃树就是自己的化身。
9. 为什么要写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及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
这是衬托的手法,通过写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及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火灼灼”的开花景象,来反衬小桃树花瓣的单薄和样子的猥琐。
10.文章最后一段说“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出一个桃儿来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以此作结,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表示“我”对小桃树充满信心,相信它会耐得住风雨,经得住挫折,最终会成为大桃树,结出果实。文章以此作结具有深刻含义: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让作者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念。尽管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但是,作者坚信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
1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梦是什么?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
候,那“梦是绿色的”。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的梦是指幸福美好的未来。
六、课文主题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的小桃树,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10、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1.文章开篇“我是一片雪”的作用是什么?“轻盈”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开门见山地点出“我是一片雪”,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表明作者将以物的口吻来叙述故事。“轻盈”一词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雪落到玉龙雪山上时姿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句子中的两个“喧
哗”意思一样吗?各是什么?
意思不一样。第一个“喧哗”指水多声大而显得水声嘈杂;第二个“喧哗”指“我们”由冰化成水、获得自由后喧闹、嬉戏的样子。
3.“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纳西族人口中对丽江坝的赞美,侧面写出了丽江坝的美丽和闻名。
4.“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赏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明代”意在表现四方街的历史悠久,“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说明四方街建筑的奇特。
5.“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这句话用四个“看见”有什么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第一个“看见”写出了到这里的游客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表现了游人之多,侧面描写出了古城丽江的出名;后三个“看见”从正面概述了古城丽江的景色。
6.“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不同语言中频频出现“丽江,丽江”,从侧面写出了游人对丽江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7. “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本题运用排比效果分析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的特点。一气呵成,使人震撼。
8.“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细节描写,描绘了丽江古城民众的悠闲生活的场景,体现了丽江人民恬静平和的生活。
9.“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古城是平静、纯朴的,在古城的氛围里,人们浮躁的内心如水滴一般晶莹,即使欢笑、歌唱,内心也是沉静、安定的。
10.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以一滴水的方式走过丽江的喜悦之情,也表现出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11.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名义来写自己游历丽江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以一滴水的名义,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通过一滴水的视角来看丽江古城,以一滴水自述自己在丽江古城的所见所闻,让一滴水来替自己思考、说话。通过拟人化的描述,向读者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这样写,便于作者在描绘丽江古城的美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带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
六、课文主题
本文以一滴水的口吻,用第一人称写了一滴水游历古城丽江的旅程,着重展示了古城丽江风景、建筑及民俗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古城丽江的无限热爱之情。
11、第3课《短诗五首》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课文主题
问题归纳
月夜
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2.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 在孤独中不退缩,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3.《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我”期待通过诗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
萧红墓畔口占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为了说明什么?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2.诗中写“我等待着”,“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
等待的是革命的曙光涌现,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
3.如何理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所表达的情感?
①有伤悼之情,感伤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生命;②有惋惜之情,叹惋萧红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③有羡慕之情,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断 章
1.《断 章》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找出这些景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等。
2.这首诗中有四幅画面,请你说说这四幅画面之间的联系。
前两幅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幅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3.四幅画面相互联系,说明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4.《断章》一诗给予你怎样的人生启迪?
示例1:物与我,我与他,他与你之间都有着内在的关系,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在被别人影响,同样也影响着别人。
示例2: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也很快乐吗?
示例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示例4: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小小的价值的体现。
风雨吟
1.《风雨吟》诗的前两行中的“卷”和“奔”,有什么妙处?
“卷”和“奔”,极为生动、颇有气势地写出了风、雨的动态。
2.“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
3.诗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4.《风雨吟》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它们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统 一
1.怎样理解“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拥有怎样的万千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的传递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2.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体现“统一”这一思想的。
所有的叶和一片叶,所有的花和一朵花,所有的树和一棵树,它们都是“多”与“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五、课文主题
《月夜》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断章》 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风雨吟》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统一》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意在告诉我们: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表象就能窥见单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