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课《陈涉世家》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重点虚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流放)
②为天下唱(“唱”同“倡”,首发)
③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着)
(二)古今异义
1.发闾左適戍渔阳
古义:征发;今义:产生,发生。
2.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见面,会见。
3.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今义:死亡。
4.等死
古义:同样;今义:等待。
5.上使外将兵
古义:臣下对皇帝敬称,这里指秦始皇;今义:方位名词,位置在高处的。
6.今或闻无罪
古义:有人;今义:或者。
7.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怜悯。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今义:空隙。
9.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
10.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器;今义:表示约数,十六或十七。
11.比至陈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12.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今义:身体。
(三)一词多义
1.为坛而盟(筑)
为屯长(担任)
若为佣耕(是)
2.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广故数言欲亡(几次)
3.置人所罾鱼腹中(……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处所)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军队驻扎)
5.不当立(应当)
当此时(在)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
乃行卜(往,去)
行收兵(行军)
7.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8.令辱之(使,让)
召令徒属曰(号令,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四)词类活用
1.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2.死国可乎(名词作动词,为……而死)
3.乃丹书帛曰(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4.陈胜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7.忿恚尉(动词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9.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名词,铠甲;武器)
(五)重要虚词
1.之
①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
④二世杀之(代词,代指扶苏)
⑤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代指事情)
2.其
①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指扶苏)
②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代指他们的)
③以激怒其众(代词,代指吴广的)
④皆刑其长吏(代词,代指当地的)
3.以
①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把)
③以激怒其众(连词,来)
④祭以尉首(介词,用)
⑤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4.而
①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②夺而杀尉(连词,表承接)
③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连词,表转折)
④为坛而盟(连词,表承接)
⑤收而攻蕲(连词,表承接)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连用表示判断)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祭以尉首。(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尉首祭”)
(七)成语积累
①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②披坚执锐: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形容投身战斗。
2、22课《陈涉世家》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全文翻译
思考探究
1.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从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需求这两个角度做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舆论准备包括:①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②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作“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随陈胜一同起事。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让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人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3.请分析陈胜能成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原因。
①陈胜年轻时便有“鸿鹄之志,所以当遇雨失期,戊卒面临“法皆斩”的命运时,他便与吴广谋“举大事”,宁可“死国”而不“亡”,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②他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精辟地分析当时政治形势:“天下苦秦久矣”。
③提出正确的策略口号:他根据秦二世搞阴谋继君位又矫父命杀太子扶苏,政治不得人心;又根据楚人反秦情绪最强,都把复楚希望寄托在名将项燕身上。于是果断提出:“诈称扶苏、项燕”这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吸引广大民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
④巧妙机智地起义准备工作:决定起义,但他们并未鲁莽起事,而是巧妙机智地先将“陈胜王”置所罾鱼腹中,借鬼神的力量“威众”,又以“大楚兴,陈胜王”的狐鸣大造舆论。
⑤精心策划的组织发动工作:利用吴广素爱人得民心而被笞,引起士卒的同情与愤怒,然后选好时机,并杀两尉;接着召令徒属,晓以利害,并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当徒属皆曰“敬受命”时,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举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旗,率众进攻大泽乡。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陈涉)停止耕作走往田埂上(休息),惆怅怨恨了好久,说:“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雇工们笑着回答说:“你做雇工为人家耕地,哪里谈得上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按次序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屯长。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期按照(秦朝的)法令都要斩首。陈胜、吴广于是一起商量说:“现在逃亡(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大事(指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皇帝,应当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却)杀了他。百姓多数听说他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有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倡导(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陈胜所说的正确。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成功,并且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还是把这件事向鬼神卜问一下吧!”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说:“这是教我们先(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用网捕获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买到那条鱼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认为这件事怪异了。(陈胜)又暗中指使吴广往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里用笼子罩着火(装作鬼火),学着狐狸鸣叫的声音叫喊道:“大楚复兴,陈胜称王”。士兵们夜里都惊慌恐惧。第二天,士兵中到处谈论,都对陈胜有所注意。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中听从吴广差遣的人很多。(一天)率领(戍卒)的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他,借此来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剑拔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齐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应当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戍边而死的人本来就是十之六七。再说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大事)取得大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所属的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他们)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为的是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被杀死的)军官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行军中又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士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城门洞里同起义军作战。(守丞)不能取胜,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乡官和当地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和当地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身穿着战甲,拿着武器,讨伐无道的暴君,诛灭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被)立为王,定国号叫“张楚”。在这时,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的号召)。
3、第11课《核舟记》中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
“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4.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6.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
(2)省略介词“于”
①佛印居(于)右,鲁直居(于)左
②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于)其上
4、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生字注音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重点词语解释
【生字注音】
唐睢不辱(jū)使命 秦王怫(fú)然怒
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
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
秦王色挠(nóo)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 今义:感谢)
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4、一词多义:
①徒 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②惠 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
③若 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
⑵易安陵(交换)
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
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⑸故不错意也(所以)
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⑺逆寡人者(违背)
⑻非若是也(这样)
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
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⑿布衣之怒(平民)
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
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⒄休祲:吉凶的征兆
⒅秦王色挠(屈服)
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⒇免冠徒跣(脚)
5、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文此句理解及重点问题解答
近义词。
贫穷—(贫困)重逢—(重遇)恭敬—(尊敬)
反义词。
贫穷—(富有)恭敬—(鄙视)心不在焉—(全神贯注)
解释字词。
恭勤
1、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静勤勉。
通:通晓,明白。
未成
2、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弃。
未成:没有完成。
去:离去。
按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油来点灯,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的口袋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看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2、这则文言文主要表现了车胤勤奋刻苦的精神。
(二)
1、解释下列的句子意思。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李白)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就回去完成了学业。
2、从这则文言文中,我们明白的道理是: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3、《囊萤映雪》和《铁杵成针》中,作者塑造车胤和李白这两个人物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囊萤映雪》是通过车胤在家境贫寒时像办法克服困难来读书的事例,表现他勤奋好学的品质;而《铁杵成针》是通过对李白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刻画,表现了李白及时悔改而发奋用功的品质。
6、第24课《河中石兽》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非木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2.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今义:听觉器官,耳朵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放在句首,可译为“因为”;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6.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二)一词多义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之:闻之笑曰(这件事,代词)当求之于上流(石兽,代词)其反激之力(的,助词)
去: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临:一寺临河干(靠近)执策而临之(面对)
(三)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以为顺流下矣
点拨:省略主语,和尚们;“以为”后面省略了“石兽”。
2.求之地中
点拨:省略介词“于”。
3.棹数小舟
点拨:省略主语“僧”。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点拨:“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5.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倒装句
1.当求之于上流
点拨:介宾短语“于上流”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2.果得于数里外
点拨:介宾短语“于数里外”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3.求二石兽于水中
点拨:“于水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点拨:“为”表被动。
(五)名句积累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第9课《桃花源记》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9.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三)一词多义
1.出 不复出焉(动词,出去)
皆出酒食(动词,拿出)
2.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3.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不译)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4.舍 便舍船(离开,动词)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5.为 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四)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分别省略主语“小口”“武陵人”)
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后省略主语“人们”)
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分别省略主语“村中人”“渔人”)
(2)省略宾语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
(3)省略介词
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
(六)成语积累
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3.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得意的样子。
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七)名句积累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23课《出师表》里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时候;今义:秋季。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3.陟罚臧否
古义:批评;今义:否定。
4.晓畅军事
古义:精通,熟悉;今义:文章明白流畅。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这里表示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7.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8.猥自枉屈
古义:辱,谦辞。偷着;卑鄙,下流。
9.臣本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10.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并生出谢意。
11.庶竭驽钝
古义:表示期望;今义:众多。
12.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一词多义
1.而中道崩殂(半,一半)
宫中府中(内,里)
2.而中道崩殂(途)
以咨诹善道(方法)
3.今天下三分(分裂)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可是,却)
然后施行(这样)
5.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
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清明)
以伤先帝之明(明智,贤明)
8.然后施行(做,实施)
性行淑均(品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
9.必能裨补缺漏(能够)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
10.有所广益(代词,代指人或事物)
优劣得所(处所,地方)
11.咨臣以当世之事(在某时)
当奖率三军(应该)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委任,任用)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责任,职责)
1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近,靠近)
临表涕零(面对)
14.恐托付不效(效果)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15.进尽忠言(话,言论)
不知所言(说)
16.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7.此皆良实(忠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贤善)
1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里表示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四)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形容词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的事)
4.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7.陟罚臧否(形容词作名词,赞扬和批评)
8.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
10.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11.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
12.恐托付不效(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②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六)成语积累
①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②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
③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④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9、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个方面。
5.面刺寡人之过着
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6.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二)一词多义
1.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见)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孰视之(仔细)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漂亮)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像,如同)
5.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6.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燕、赵、韩、魏闻之(听说)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3.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表示判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
②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③皆朝于齐。(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
3.省略句
①朝服衣冠。(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邹忌朝服衣冠”)
②皆以美于徐公。(省略“美于徐公”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五)成语积累
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10、22课《陈涉世家》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重点虚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流放)
②为天下唱(“唱”同“倡”,首发)
③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着)
(二)古今异义
1.发闾左適戍渔阳
古义:征发;今义:产生,发生。
2.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见面,会见。
3.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今义:死亡。
4.等死
古义:同样;今义:等待。
5.上使外将兵
古义:臣下对皇帝敬称,这里指秦始皇;今义:方位名词,位置在高处的。
6.今或闻无罪
古义:有人;今义:或者。
7.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怜悯。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今义:空隙。
9.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
10.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器;今义:表示约数,十六或十七。
11.比至陈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12.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今义:身体。
(三)一词多义
1.为坛而盟(筑)
为屯长(担任)
若为佣耕(是)
2.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广故数言欲亡(几次)
3.置人所罾鱼腹中(……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处所)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军队驻扎)
5.不当立(应当)
当此时(在)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
乃行卜(往,去)
行收兵(行军)
7.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8.令辱之(使,让)
召令徒属曰(号令,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四)词类活用
1.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2.死国可乎(名词作动词,为……而死)
3.乃丹书帛曰(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4.陈胜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7.忿恚尉(动词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9.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名词,铠甲;武器)
(五)重要虚词
1.之
①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
④二世杀之(代词,代指扶苏)
⑤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代指事情)
2.其
①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指扶苏)
②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代指他们的)
③以激怒其众(代词,代指吴广的)
④皆刑其长吏(代词,代指当地的)
3.以
①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把)
③以激怒其众(连词,来)
④祭以尉首(介词,用)
⑤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4.而
①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②夺而杀尉(连词,表承接)
③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连词,表转折)
④为坛而盟(连词,表承接)
⑤收而攻蕲(连词,表承接)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连用表示判断)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祭以尉首。(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尉首祭”)
(七)成语积累
①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②披坚执锐: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形容投身战斗。
11、第12课《卖油翁》作者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欧阳修全集》。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3.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二)一词多义
1.射:尝射于家圃 射箭,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技,名词
2.尔:尔安敢轻吾射 你,人称代词
但手熟尔 罢了,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
2.吾射不亦精乎 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3.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
2.省略句
自钱孔入。
12、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啰嗦几句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一、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0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刃”即“以刃杀”,用刀杀)
②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0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谨”,重视/认真从事)
②素善留侯张良。(“善”,与……交好)
03
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行千里)
二、活用为使动词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01
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
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
02
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存活)
0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使……变小)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昂”,高,即“使其值昂”)
04
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三、活用为意动词
01
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当作……/以……为……)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0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小)
③大将军邓骘(zhì)奇其才,累召,不应。
03
数词的意动用法。
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四、活用为状语
01
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以兄长之礼)
②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像蛇一样)
③(秦王)卒廷见相如。(在……时/上,当……时候)
④(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于是项伯复夜去。
02
动词作状语。
①儿惧,啼告母。(哭着)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五、活用为名词
01
动词活用为名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国无盗贼,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
③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到的景象)
0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的地方)
②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的铠甲,……的兵器)
六、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
①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为……而死)
②等死,死国可乎?(为……而死)
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治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