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时间:2022-07-13 12:42:26

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偏爱;今义: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

  3.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

  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个方面。

  5.面刺寡人之过着

  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6.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二)一词多义

  1.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见)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孰视之(仔细)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美丽,漂亮)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及,比得上)

  门庭若市(像,如同)

  5.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6.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燕、赵、韩、魏闻之(听说)

(三)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2.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3.臣之妻私臣(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表示判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以于徐公美”)

  ②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③皆朝于齐。(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皆于齐朝”)

  3.省略句

  ①朝服衣冠。(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邹忌朝服衣冠”)

  ②皆以美于徐公。(省略“美于徐公”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五)成语积累

  门庭若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2、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文学常识 原文展示 主题概括

预 习 须 知

一、文学常识

《战国策》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题目是编者加的。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该书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当时各国政治、外交的情况。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互相独立的单篇。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王,指齐威王,名因齐,齐国国君。谏(jiàn),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讲述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劝齐威王纳谏除蔽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这样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3、20课《曹刿论战》原文 主题 里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左传》

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曹 刿 论 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

  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

  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8.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9.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10.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二)一词多义

  1.曹刿请见(接见)

  乃入见(拜见)

  2.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4.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因此)

(三)词类活用

  1.弗敢专也(形容词作动词,独自享用)

  2.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3.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齐人三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夫战,勇气也。(……也,表示判断)

  ②夫大国,难测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②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3.省略句

  ①必以分人。(省略宾语,完整句子应为:“必以之分人”)

  ②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动词以及“衰”“竭”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五)成语积累

  ①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②再衰三竭:形容军队逐渐丧失了开始时的锐气,战斗力越来越弱。

  ③辙乱旗靡:车辙错乱,旗帜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④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4、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重难点问题归纳解答 全文翻译

思考探究

  1.请简单梳理课文内容。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讽谏齐王的三类比,齐威王纳谏后的三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各国“皆朝于齐”的三变化。

  2.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邹忌并未直接讽谏齐王,而是以小见大,讲述自己与徐公“比美”的经历,并把自己“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通过类比,让齐王自己去领悟“王之蔽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直谏,有可能触犯君王龙颜,不容易让齐王接受;委婉劝谏,若没有恰当的切入口,又容易流于琐细或者旨意不明。邹忌坦然直陈自己的“比美”经历和“闺房小语”,取譬类比,以切身体验切入讽喻正题,自然亲切,入情人理,又委婉含蓄,易于为齐王所接受。

  3.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这也与邹忌善于思考、分析的个性和他的担当、责任意识相关。邹忌关心国家大事,一心想寻找恰当时机劝谏齐王。他在生活中经历了“比美”经历,能够深人思考、分析,体察各人的情状心理,并敏锐地由个人体验联系到国家大事,想到齐王所受之蔽,于是果断地进行劝谏。

  这也离不开齐王广开言路的胸襟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马上“下令”,并且分上、中、下三种不同层面的赏赐,立刻实施,表现出一位封建贤明君王的特点。

全 文 翻 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相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坐着闲谈,(邹忌)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不如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情想要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因此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惧怕您,全国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达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而不用武力)。

5、古诗文联读《江上渔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晏子春秋》

  古诗文阅读。(12分)

  【甲】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同“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3

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 _。【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_ _;【丙】_ _。(3分)

4

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3分)

  参考答案

1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2分)

  A.窥镜而自视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 令所睹于涂者

  C.上书谏寡人者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D.吾妻之美我者 婴闻古之贤君

  解析:A.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B.对于,向/在;C.都是“……的人”的意思;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你看我跟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俊美?

  (2)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3

从【甲】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是:_对渔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心,也含有对江上人的规劝之意_。【乙】【丙】两选文中邹忌和晏子劝谏的目的分别是:【乙】_劝谏齐王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建议,去除蒙蔽_;【丙】_希望景公心系天下百姓疾苦_。(3分)

4

简要比较邹忌和晏子两人的谈话技巧有什么不同。(3分)

  邹忌采取“迂回战术”,先从小事切入,取得对方认同,然后从家庭小事推入国家大事,让对方自然接受。晏子则从大处入手,巧妙运用古代贤君的做法进行侧面暗示,使景公顿悟。

  【参考译文】

  【丙】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殿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他)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6、第11课《核舟记》中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

  “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名词,零数)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4.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6.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

  (2)省略介词“于”

  ①佛印居(于)右,鲁直居(于)左

  ②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于)其上

7、九年级下册二十一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安排学习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的方式让学生自行疏通文意,老师只讲解较难的字词和句式。

  (2)以改编、表演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方式,拉动学生对原文的认识、理解、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包括课文本身体现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邹忌通过一件日常小事(比美)联想到国家大事,以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巧妙地劝谏齐威王,结果是齐威王纳谏除弊,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在重章叠唱似的简短对话中,人物却形神毕肖。故事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至于文意,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就完全可以自己疏通。教师只要给予引导、检查、督促。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录古代帝王纳谏的故事。在古代,虽然帝王也设谏官,但是敢于批评的大臣却往往冒着很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比干被挖心,司马迁蒙受腐刑之辱。但是也有善谏的大臣和英明的君主,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对君臣。

  首先我们要理解文意。对预习的情况做一个知识竞赛。

  二、检测学生对基本文意的理解及重点词语的把握

  教师把学生出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之上,进行简单测试。教师要补充强调以下内容:词类活用的重点词,通假字,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一词多义。

  三、分角色表演比赛

  1.课前准备

  (1)由语文课代表担任比赛主持人。

  (2)全班分四个小组准备课堂表演比赛。

  (3)各组推选一两个人担任编剧,对课文进行改编。

  (注:表演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剧对课文的处理,而编剧对课文的处理也代表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剧本编写完成,由全组选出演员参加表演。其他组员则负责准备道具,观摩表演并提出改进意见。

  (注:如此则全组无闲人,全班皆参与;既分工,又合作,自主去探究。)

  2.课堂表演。

  (1)由主持人(语文课代表)协调各组表演及评比事宜。

  (2)各组轮流表演。

  (3)表演完毕,主持人组织全班同学分别给四个小组打分,并评出最佳演员。优者掌声表扬,余者掌声鼓励。

  四、师生共同学习

  (说明:此部分学习由教师主持,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此时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一切均因学生之学情而导之。最后,教师要将课文学习引导到“文章的结构艺术”和“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学习目标上来。)

  1.刚才四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改编的课本剧,表演得都很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下面请各组编剧谈谈自己的改编理由。

  (说明:此环节意在弄清各个编剧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探寻其在改编过程的思维活动,对原故事的处理手法。由于认识理解不同,处理的手法也就不同,体现在各组的表演上也就有差别。)

  2.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表演的得失。

  (说明:此环节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演员与编剧的观点的异同,以及相互合作情况。此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演员可能与编剧有不同看法,在导和演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协作)成最后的课堂表演形式。

  同时,要于此引导学生赏析邹忌妻、妾、客三答的不同语气、心理。)

  3.请全班其他同学谈谈,刚才为何选某组为优胜组,为何选某同学为最佳演员。

  (说明: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既要让学生谈对各组、各位演员表演优点的理解,也要允许不同意见,即对表演中的不足谈看法。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鼓励。)

  有预计才能有准备,有准备才能巧引导。以上活动,学生会谈到的内容预计有以下种种:

  1.编剧在谈改编时,也许会涉及———

  (1)两个场景:邹忌家中、朝堂上。也许还设有众人进谏、各国朝见齐威王的场景,也是合理的。但场景设计应有所侧重。

  (2)五个人物:邹忌、妻、妾、客、威王。也许还有进谏者、来朝拜的使者。人物表演应注意处理台词、神态、动作、心理。

  2.演员在谈自己的表演时,也许涉及———

  (1)如何处理照镜子的动作、问话的语气、进谏的语气,如何处理回答的动作、语气、神态,如何处理纳谏的语气、神态等。

  (2)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如邹忌善于推己及人,善于进谏;齐威王勇于纳谏等。

  3.其他同学在评价时,也许会对剧本改编或演员表演提出各种看法。或赞成,或反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肯定。对言之无理者要妥加引导,最好是让别的同学来反驳(也可由编剧、演员自己反驳)。这样,方能在课堂上形成辩论的热烈气氛。教师千万不要对此横加干涉,妄加否定。

  4.除了注释有的词语句子之外,会涉及到的字词句可能有———

  字词:孰与自信诚地方左右莫

  句子:邹忌三问的语气不同,妻、妾、客三答的语气不同,邹忌进谏的语言技巧,威王简短有力的回答。这些句子要作品味,教师可作引导、指导。

  (教师应在整个发言和讨论过程中相机而动、巧加引导,使学生的活动朝着“学习课文的结构艺术”、“体会邹忌的讽谏艺术”这个教学目标进行,最终完成课文的学习。教师也要及时板书,把课堂学习思路展示给同学们。)

  5.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妻———私(赞美)句式不同

  邹忌三问 妾———畏(害怕)语气不同

  客———求(恭维)心态不同

  窥镜———了解

  邹忌三为  孰视———求证  己之受蔽

  寝思———反思

  妻———宫妇左右

  邹忌讽谏  妾———朝廷之臣 推己及人 类比说明

  客———四境之内

  邹忌:心系国事、善于进谏

  人物形象

  威王:勇于纳谏、富有魄力

8、23课《出师表》里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时候;今义:秋季。

  2.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3.陟罚臧否

  古义:批评;今义:否定。

  4.晓畅军事

  古义:精通,熟悉;今义:文章明白流畅。

  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6.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古义:这里表示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7.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8.猥自枉屈

  古义:辱,谦辞。偷着;卑鄙,下流。

  9.臣本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布衣服。

  10.由是感激

  古义:感奋激发;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并生出谢意。

  11.庶竭驽钝

  古义:表示期望;今义:众多。

  12.临表涕零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一词多义

  1.而中道崩殂(半,一半)

  宫中府中(内,里)

  2.而中道崩殂(途)

  以咨诹善道(方法)

  3.今天下三分(分裂)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可是,却)

  然后施行(这样)

  5.以光先帝遗德(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6.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

  7.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清明)

  以伤先帝之明(明智,贤明)

  8.然后施行(做,实施)

  性行淑均(品行)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

  9.必能裨补缺漏(能够)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

  10.有所广益(代词,代指人或事物)

  优劣得所(处所,地方)

  11.咨臣以当世之事(在某时)

  当奖率三军(应该)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委任,任用)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责任,职责)

  1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临近,靠近)

  临表涕零(面对)

  14.恐托付不效(效果)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15.进尽忠言(话,言论)

  不知所言(说)

  16.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7.此皆良实(忠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贤善)

  1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里表示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四)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形容词作名词,奸邪的事;忠善的事)

  4.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恶的敌人)

  7.陟罚臧否(形容词作名词,赞扬和批评)

  8.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深入不毛(名词作动词,生长草木)

  10.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11.北定中原(名词作状语,向北)

  12.恐托付不效(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乱世苟全性命”)

  ②临崩寄臣以大事。(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临崩以大事寄臣”)

(六)成语积累

  ①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②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

  ③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④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9、22课《陈涉世家》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重点虚词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適”同“谪”,流放)

  ②为天下唱(“唱”同“倡”,首发)

  ③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同“披”,穿着)

(二)古今异义

  1.发闾左適戍渔阳

  古义:征发;今义:产生,发生。

  2.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见面,会见。

  3.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今义:死亡。

  4.等死

  古义:同样;今义:等待。

  5.上使外将兵

  古义:臣下对皇帝敬称,这里指秦始皇;今义:方位名词,位置在高处的。

  6.今或闻无罪

  古义:有人;今义:或者。

  7.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怜悯。

  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古义:私自。偷着;今义:空隙。

  9.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或经常发生。

  10.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器;今义:表示约数,十六或十七。

  11.比至陈

  古义:等到;今义:比较。

  12.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今义:身体。

(三)一词多义

  1.为坛而盟(筑)

  为屯长(担任)

  若为佣耕(是)

  2.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广故数言欲亡(几次)

  3.置人所罾鱼腹中(……的东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处所)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军队驻扎)

  5.不当立(应当)

  当此时(在)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队伍)

  乃行卜(往,去)

  行收兵(行军)

  7.乃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8.令辱之(使,让)

  召令徒属曰(号令,命令)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四)词类活用

  1.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照法律)

  2.死国可乎(名词作动词,为……而死)

  3.乃丹书帛曰(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4.陈胜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5.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6.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7.忿恚尉(动词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9.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作名词,铠甲;武器)

(五)重要虚词

  1.之

  ①辍耕之垄上(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助词,的)

  ④二世杀之(代词,代指扶苏)

  ⑤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词,代指事情)

  2.其

  ①百姓多闻其贤(代词,代指扶苏)

  ②卜者知其指意(代词,代指他们的)

  ③以激怒其众(代词,代指吴广的)

  ④皆刑其长吏(代词,代指当地的)

  3.以

  ①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介词,把)

  ③以激怒其众(连词,来)

  ④祭以尉首(介词,用)

  ⑤固以怪之矣(“以”同“已”,已经)

  4.而

  ①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②夺而杀尉(连词,表承接)

  ③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连词,表转折)

  ④为坛而盟(连词,表承接)

  ⑤收而攻蕲(连词,表承接)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者”“也”连用表示判断)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示判断)

  2.倒装句

  祭以尉首。(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尉首祭”)

(七)成语积累

  ①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②披坚执锐: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形容投身战斗。

10、10课《小石潭记》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句式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间,他以山水为寄托,遍游附近的奇山异水,写下了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作品“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彻”,穿过,透。

  (二)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往

  3.崔氏二小生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4.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今义:住

  (三)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

  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

  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

  不可久居(能够,动词)

  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

  竹树环合(环绕,动词)

  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

  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

  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

  隶而从者(跟从,动词)

  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4.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

  5.心乐之

  意动用法,以……为乐

  6.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卷石底以出。(主谓倒装,即“石底卷以出”,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

  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意为“以整块石头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即“(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六)成语积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处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七)名句积累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第12课《卖油翁》作者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欧阳修全集》。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3.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二)一词多义

  1.射:尝射于家圃 射箭,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技,名词

  2.尔:尔安敢轻吾射 你,人称代词

  但手熟尔 罢了,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

  2.吾射不亦精乎 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3.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

  2.省略句

  自钱孔入。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蜘蛛开店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 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解读 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知识点解读 《我们家的男子汉》同步练习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动物王国开大会》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文具的家》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课文12《古诗二首》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 一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知识点归类预习 《荷叶圆圆》生字拼音组词句子解析等知识点归类 中考语文经典考题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昆虫备忘录同步练习 《羿射九日》近反义词,词语解释,课后习题答案 《人之初》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交际方法指导与例文《父与子》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与交际范文 《我不能失信》生字笔顺拼音组词

最新学习资源 《搭船的鸟》中的句子解析与课文主题重点问题解答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在牛肚子里旅行》句子解析与重点问题解答 《我是什么》课文重点句子解析课后习题答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课文主题与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搭船的鸟》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与词语解释 《不懂就要问》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一块奶酪》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生字拼音组词近反义词与词语解释 《我是什么》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近反义词等知识点预习

相关信息 词类活用常考知识点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文言小故事100篇 文言实词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文言文版员工个人辞职报告 文言文句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 文言文阅读专题分项------“白文”断句(高三导学案) 文言字词的翻译尽在"加"与"减"之间教学总结(七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