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课《出师表》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原文展示主题思想
一、文学常识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主题概述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2、第19课《枣儿》题解 作者简介 生字词注音解释 主题思想 写作特色
一、文题解读
“枣儿”既指实物枣儿,又是剧中老人儿子的名字。它不仅交代了剧情发展的线索,同时又是亲情的象征、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二、作者简介
孙鸿
,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了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一、字音词义
蹑niè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囫hú囵lún:完整,整个儿的。
踌chóu躇chú:犹豫不决。
凝níng视:聚精会神地看。
喃nán喃自语: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无可奈何: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二、主题概述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剧情,通过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谈,表现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三、写作特色
1.采用童谣,前后呼应,深化主题。
剧本的开头和结尾都采用了同一首歌谣,首尾呼应,深化中心,结构严谨。开头用来渲染气氛,交代背景。结尾也用了同一首歌谣,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2.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
“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3、23课《出师表》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原文展示 主题思想
一、文学常识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本文是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表。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
二、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
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主题概述
本文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4、20课《曹刿论战》原文 主题 里的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一、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左传》
本文选自《左转·庄公十年》。,即《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又称“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知 识 重 点
一、全文展示
曹 刿 论 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2.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间隔,空隙。
3.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4.衣食所安
古义:安身;今义:平安,安全。
5.牺牲玉帛
古义: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6.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7.必以情
古义:诚,诚实,文中指诚心;今义:感情,情况。
8.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今义:忠诚。
9.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今义:表示许可。
10.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又一次。
(二)一词多义
1.曹刿请见(接见)
乃入见(拜见)
2.民弗从也(听从,顺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必以信(实情)
小信未孚(信用)
4.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故克之(所以,因此)
(三)词类活用
1.弗敢专也(形容词作动词,独自享用)
2.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3.忠之属也(形容词作动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齐人三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夫战,勇气也。(……也,表示判断)
②夫大国,难测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②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3.省略句
①必以分人。(省略宾语,完整句子应为:“必以之分人”)
②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动词以及“衰”“竭”的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五)成语积累
①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②再衰三竭:形容军队逐渐丧失了开始时的锐气,战斗力越来越弱。
③辙乱旗靡:车辙错乱,旗帜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④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5、24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 作者简介 不背景主题 译文赏析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作者简介
文天祥
(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二、背景与主题
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哀,既感叹国运又感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最后一联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伶仃。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2.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取”和“照”两个动词简单、直接,有力度;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为国捐躯、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
3.这首诗的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首联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是纵的方面;颔联以比喻形容当时时局,从国事说的自身,是横的方面。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颈联承上颔联具体补充,暗示诗人处境。前六句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尾联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
6、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简介 不背景主题 译文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主张抗金,以恢复为志。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当时词人正任镇江知府,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感慨历史的兴衰: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3.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开头两句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概括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7、24课《诗词曲五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简介 不背景主题 译文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作者简介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二、背景与主题
这首散曲是张养浩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他路经潼关时,正值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眼前的凄惨景象,看到秦汉宫殿的遗址,张养浩不禁怀古伤今,写下此篇。
这首散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统治者与人民队里,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我心潮起伏。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我的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①“聚”字用得好。山本是静止的,“聚”字化静为动,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②“怒”字用得好。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3.这首元曲最精彩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你谈谈理解和认识。
这一句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王朝兴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8、23课《出师表》重点问题归纳解答 全文翻译
四、思考探究
1.本文开篇有何特点?
本文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予以人警醒,在分析不利的形势后又引出有利的主观条件,既使后主意识到形势的危急,又能让他树立兴复汉室的信心。
2.课文前半部分,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认为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第二条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第三条建议:亲贤臣,远小人。
第三条建议最重要。因为只有亲贤远佞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只有亲贤远佞汉室才能兴隆。
3.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追述哪几件事情?有什么用意?
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
诸葛亮追述这些往事表达自己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想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4.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受到他们的不良影响。“孟母择邻”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 文 翻 译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侍从护卫的官员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厚待之恩,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发扬志士们的志气,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忠心进谏的途径。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晋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触犯法律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吏,判定他们应得的处罚或奖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宫外有不同的奖罚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加很多的益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他有才干,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务农,(只求)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先帝不因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里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天下大事的看法,我因此感动激奋,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圣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贫瘠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全军将士,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的基业,回到原来的国都(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斟酌情理,考虑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惩治我的罪责,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宣扬盛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谋划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9、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重要句子翻译 主题思想
【重要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文: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4.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曾快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6.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文: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7.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译文: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8.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译文: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9.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译文: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10.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人了。
11.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现在在太学里学习的各个学生,朝廷每天有米粮供给,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坐在大厦里面读书,再也没有奔走的劳累了。
12.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题得不到回答、要求得不到满足的。
13.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凡是应该有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动手抄写,要向别人借来书才看得到。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15.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东阳县的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有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城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
16.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写了一封长信作为初次见面表示敬意的礼物,言辞很流畅、通达。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而脸色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候在学习上用心很劳苦。
17.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讲讲求学的困难来告诉他。
思想感情
文章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勉励同乡晚辈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文是宋濂送给同乡马君则的一篇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