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枣儿》课后思考题答案
思考探究参考答案
一、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有关系。“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作者借“枣儿”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浓浓亲情,反映了我国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二、示例:男孩:(喜出望外)谢谢爷爷!枣儿真大。【表演出男孩大喜的神态】
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语调应高昂,且充满自豪】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表演出男孩的好奇、活泼可爱】
老人:不许笑。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你看(用手指在空中比画“木”)所以他叫枣儿!【老人沉浸在回忆的幸福和盼子归来的伤感中,语调低缓】
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要表演出男孩装枣儿,急于回家的动作,以此突出男孩对父亲的思念】
老人:(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蓦然口气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表演出老人的假装生气而又慈祥和蔼】
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老人:(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表演出老人对孩子的怜爱之情】
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人: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三、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剧本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台前,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示例一:农村青壮年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的双重重任,生活的重担和社会的变革使他们不得不走出家门。我们对农民进城打工这一现象,应抱一种宽容的态度,社会应逐步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农村青壮年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更好地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示例二: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种暂时现象。近年来,国家提高农民工待遇,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放宽农民工城镇落户的限制,这些政策都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对于那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们应多给他们温暖,多给他们关爱,使他们不至于因亲人的离开而成为被抛弃的
2、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悲”在于:“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概括起来说,即“死亡之悲”“失败之悲”“做证之悲”“世人之悲”。
“伟大”指探险过程中所体现的人格和精神的魅力。探险家们坚毅、执着,敢于挑战自我,敢于为事业而献身,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
二、1.在这里,作者是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的探险行动带给人的精神价值及科研贡献,并不因为第一第二的差别而产生大的差别,他们同样也是英雄。事实上,作者本人也并不认同这种看法,因为作者为斯科特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也十分佩服其行为。
2.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做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3.奥茨是一个不愿意拖累大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人,他具有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3、第21课《〈庄子〉二则》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1.《北冥有鱼》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对鹏的基本介绍,突出鹏鸟出身不凡及体型庞大;第二层论述鹏鸟迁徙“有所待”;第三层论述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2.惠子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他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而庄子论辩的机敏和巧妙则体现在,当他在惠子的反击下本该无言以对时,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运用偷换概念的技巧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1.这几句话充分体现了庄子文笔的巧妙。他把人们仰视苍穹的一种经验加以况,说鹏在碧远的高空俯视下界的时候,犹如下界的人仰视高空一样,只见茫茫苍苍,不辨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比况、形容,无形中联系了人的经验(因为古代人没有从高空往下看的经验,但从大地往天空看的经验每人都有),就调动了人的想象力,把似乎难以理解和想象的高远,也变得比较容易理解和想象了。
2.这句话体现了庄子论辩的机敏与巧妙,他运用了偷换概念的技巧,他把信息如何在人和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
三、背诵略。
四、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记载。3.怎么。4.追溯。
五、李白借助大鹏的形象,表达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情感。
4、第5课《黄河颂》课后思考题探究答案
一、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几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二、本诗属于直接抒情,这样适合抒发豪迈的情感。示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属于这类。
点拨:本题考查对抒情方式的理解,同时也考查了学生课外诗歌的积累。
三、略
四、略
五、略
点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先描述了这“河中之王”的汹涌壮阔,再哭诉它给两岸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黄河泛滥和外族侵略,然后歌颂黄河儿女为保卫黄河而浴血奋战的英雄精神,最后借黄河的怒吼表达自己对胜利的呼唤。
5、第2课《回延安》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第一部分:抒写久别之后,重回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其美好未来。
这五部分内容是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1.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头扑在亲人怀……”……其中“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诗人与延安关系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2.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描写出老人前来团聚时亲切、热烈的场面。
3.语言描写:“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前一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描写,后一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气喘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和亲切喜悦的感情。
三、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小节中“根”与“亲”、“妈”与“大”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形式也非常活泼。另外还运用了比兴手法写出了当年延安生活,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2.如: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陕北的地方色彩,都属于陕北的地方特色的生活场景标签式事物。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千声万声”是夸张,把“延安”比作“母亲”,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唱”“笑”“把手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表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之情。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运用了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急欲看延安和看不够延安的感情,表现出延安变化之大。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延安”比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出诗人由衷歌颂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之情。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6、第12课《词四首》课后思考题答案
词四首思考探究参考答案
一、边塞的秋天到了,景色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放眼望去,在层峦叠嶂之中,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空对浊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日是归期。只听见羌管悠悠,又见寒霜满地。征人整夜不得安睡,将军和士兵,愁白了头发,流干了眼泪。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乡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之情。
二、”亲射虎”的典故,说明词人年富力强,表现词人的豪情和勇敢;“遣冯唐”的典故,表明词人盼望朝廷能重用自己,让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射天狼”的典故,表明词人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
“狂”统领全文,狂气贯穿全文,“狂”表现在千骑相随,全城观猎,自比孙权射虎,自比魏尚,打击入侵的西夏军队,所以这三个典故处处在体现“狂”,表现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之情。
三、(1)“壮”在题材,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 分食牛肉,奏悲凉苍劲之曲,沙场秋点兵,种种情境都勇猛雄健。
(2)“壮”在感情,从思想感情上看, 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杀敌立功的慷慨决心。
(3)“壮”在语言,本词从语言风格上看, 壮丽而不纤巧。
四、“青衫湿”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这首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六、示例:
1. “可怜白发生”中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可惜已经长了白发,表示已经年老了。“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2.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中的“强派”是强迫的意思。他们苦苦想让词人做个贵妇人,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7、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其为物候。
二、1.作者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为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举例子,如:“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作比较,如:“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观测仪器的复杂性、灵敏性。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真实、形象地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引用,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些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第1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第2段文字中“根据”“长期记录”“十年平均”“七种”“早九天”这些词语和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因素,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五、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
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
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
纬度有关。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边塞却大雪纷飞。
8、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二、示例:《被压扁的沙子》在文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问题,读完这段文字,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末了的话题。接下来,作者引述了1980年的一则报道,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进而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的形成原因之后,便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这些说明排除了“火山说”,并为“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分析后,最后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运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板块构造”理论是相联系的。“海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这一现象与“板块构造”理论相关联。
五、示例:在两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大量的爬行动物在陆地上生活,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然而,这些爬行动物却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长期以来,有权威观点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绝了。小行星撞击理论,很快获得了许多科学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一个在久远年代形成的陨星撞击坑,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观点。
9、第11课《核舟记》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所挑选的桃核为: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修狭者,其长曾不盈寸。雕刻的内容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雕刻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用桃核的小,而所雕刻的内容之丰富突出了雕刻者技艺的高超。二、示例:顺序内容总体介绍雕刻者的技艺,材料的大小,事物的情态,核舟的内容中间舱、箬篷、八扇窗、窗上刻字、雕栏船头三人:东坡、鲁直、佛印舟尾舟子各一人船背题名、篆章、着色总结全文雕刻的内容,桃核的长度,对雕刻者技艺的评价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船舱边的窗竟然可以自由关闭,这些都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还刻有苏轼《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写景的句子,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和自由自在的场景。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画,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游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先写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那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至于最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点拨: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本文介绍的是一件工艺品,所以采用空间顺序。
三、1.说明雕刻所用的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所雕刻的内容构思精巧,技艺高超。语言简洁,极具概括性。
2.开头交代了核舟的体积“八分有奇”,还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与“二黍”差不多高,生动形象,简洁明了,使读者更直观地想象出核舟的大小。
3.写两个舟子的神情和动作。两个舟子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表现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对舟子的描写更突显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四、1.译文:苏、黄共同看着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一手卷”中省略了量词“幅”,在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与名词搭配,可以省略量词,如“一手卷”;在现代汉语中,数词必须与量词搭配才能修饰名词,如“一幅手卷”。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一楫”,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数量“一”和名词“楫”之间必须加量词,翻译成“一支桨”。
3.译文:还刻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篆章一”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习惯表达为“一篆章”,这是定语后置,而且数词后面还省略了量词“个”或“枚”。
4.译文: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人五”“窗八”这种表达方式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翻译时应该变换语序,而且要补充量词“五个人”“八扇窗子”。
10、第19课《枣儿》课后思考题答案
思考探究参考答案
一、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有关系。“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作者借“枣儿”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浓浓亲情,反映了我国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二、示例:男孩:(喜出望外)谢谢爷爷!枣儿真大。【表演出男孩大喜的神态】
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语调应高昂,且充满自豪】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孩: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表演出男孩的好奇、活泼可爱】
老人:不许笑。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你看(用手指在空中比画“木”)所以他叫枣儿!【老人沉浸在回忆的幸福和盼子归来的伤感中,语调低缓】
男孩并未听,只顾忙着将枣儿往口袋里装。【要表演出男孩装枣儿,急于回家的动作,以此突出男孩对父亲的思念】
老人:(命令)拿出来,只准在这儿吃。(蓦然口气温和)爷爷帮你擦干净。【表演出老人的假装生气而又慈祥和蔼】
男孩摸出枣儿,交给老人。
老人:(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表演出老人对孩子的怜爱之情】
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人: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三、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剧本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转为台前,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示例一:农村青壮年肩负着赡养老人、抚养儿女的双重重任,生活的重担和社会的变革使他们不得不走出家门。我们对农民进城打工这一现象,应抱一种宽容的态度,社会应逐步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农村青壮年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更好地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示例二: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种暂时现象。近年来,国家提高农民工待遇,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放宽农民工城镇落户的限制,这些政策都让我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对于那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我们应多给他们温暖,多给他们关爱,使他们不至于因亲人的离开而成为被抛弃的
11、第18课《天下第一楼》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第一题
中间圆圈填写:福聚德的衰落
2.克五以罗大头藏烟为要挟骗吃骗喝,被卢孟实赶出
4.罗大头自恃烤鸭技艺自大,侮辱卢孟实并撂挑子离开
5.唐茂盛借机要钱,挖走堂头常贵
第二题
修鼎新的“一个人干,八个人拆”是对上述情节最好的概括。从全文来看,唐茂昌与唐茂盛只是只出不入的二世祖,整天只知要钱挥霍,且二少爷直接挖走店里的得力助手,让福聚德的发展后继无力。
罗大头是福聚德的烤鸭的顶梁柱,但是又被克五知道了他藏着烟土的事情,罗大头也固执地坚持不到七十岁不传徒弟,再加上小伙计的不成器一旦其出事,对福聚德的打击是极大的。
这些种种迹象,都在昭示着福聚德即将衰落的命运。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说是勤劳务实的人与东家少爷等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与欺压平民的官僚之间的矛盾。
第三题
略。
第四题
示例:
卢孟实是福聚德的掌柜的,为人聪明多谋,八面玲珑,对待东家权贵他奉承赔笑,对待伙计他恩威并施。做生意方面他足智多谋,但是在对于大环境的判断上他始终非常盲目。比如他处处受到两位东家少爷的猜忌与掣肘,他也应该早有对策以防两位东家少爷收回买卖才对;再比如,卢孟实一生追求“坐上轿子”赢得他人的尊重,但是他岂不知道,别人看不起的是他从事的这一行,他个人再怎么努力,再怎么将买卖做得有声有色,他始终只是个掌柜的,买卖不是自己的,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中,最终也还是叫人瞧不起。他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的眼光上就注定会是个悲剧。真正看得起你的人不在乎你的贫富贵贱,他们注重的是你的能力和品德。
12、第17课《壶口瀑布》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第一次在雨季观看壶口瀑布,课文初步勾勒了壶口瀑布壮阔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形象。第二次在枯水季节观看壶口瀑布,课文详细描写了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的气势和水的多样形态。
作者在第2、3、4段主要写壶口瀑布的水,在第5段主要写“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被黄河水冲击、塑造,从侧面反映出黄河水柔中带刚、坚忍不拔的品质。进而作者借水喻人,赋予水以“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等人的感情。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
二、作者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写出了壶口瀑布不同的特征:第3段主要写河水在上游的特点。先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这便是‘壶口’”写壶口瀑布得名的原因。然后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等语句,从上游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等方面,表现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后从当地人对壶口瀑布的描述从侧面烘托水流之急,水力之大。
第4段从水流角度观察,主要写河水在龙槽壶口的“凝重、猛烈”的特点。如“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突出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壮阔的气势。“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表现了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
第5段从石头角度观察眼前河水。“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作者用“凿”“旋”“切”等动词和生动的比喻,逼真地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水流之大和力量之大,以此突出河水“坚忍不拔”的特点。
三、第2段作者第一次在雨季观看壶口瀑布后,写道“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感到“可怕”“惊慌”,结果“匆匆逃离”。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悬念。
第3段从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及听当地人说黑猪掉进深沟的事,作者的感受是“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了完整和丰富枯水季节壶口瀑布水势浩大凶险的形象,突出壶口瀑布水流的迅猛。
第4段写壶口瀑布“凝重、猛烈”的特点,作者感到壶口瀑布“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壶口瀑布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
第6段作者在段首直抒“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感受,目的是借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四、课文第3、4段运用了许多准确传神的动词,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及汹涌奔腾的气势。
第3段:“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中,“涌”“挤”“撞”“推推搡搡”“撞”等动词的运用,使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呼之欲出。“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句中的“驰骋”一词,既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又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中,动词“跌”“闹”“挤”等把壶口瀑布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写活了。
第4段:“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中,“冲”“跌”“抖落”等动词的运用,写出了洪流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画面,突出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壮阔的气势。“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中,“觅”“淌”“夹”“打旋”等动词,写出了黄河水流在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赋予了黄河水流以生机活力。
五、示例:壶口瀑布的形成与当地的地质构造有着紧密的关联。壶口一带上部为细砂岩与泥质岩类,泥质岩类以页岩为主,松软破碎,易遭流水侵蚀。下部为深层砂岩,砂岩以长石砂岩为主,比较坚硬。在险峻的峡谷中,奔腾的急流在垂直下切时遇到软硬岩石交替的地质条件,其坚硬岩石形成岩槛或造瀑层,软性岩石被侵蚀成陡峭的阶坎,急流飞越阶坎,当具有一定落差时,便形成瀑布。另外,现代构造运动对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喜马拉雅运动之后,这里的地壳运动一直以缓慢的抬升为主,因而水流的下切作用活跃,有助于瀑布的形成和发展。
13、第23课《马说》课后思考题答案
课后思考探究
一、熟读并背诵略。文章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之情,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点拨: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这道题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互相启发、促进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略
三、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还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点拨:句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此句是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
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四、示例: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天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要成才,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天赋,很多人没有成才,就是因为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没有发展自己的长处,致使天赋并未转化为能力。所以每个人都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天赋,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努力发展自己,造就自己,勤奋刻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具备超常的能力。另外还要适当展示出自己的优点,让用人的人发现。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人生苦短,如果把金子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发光岂不会更快、更耀眼一些吗?正如《马之光》中所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