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学习资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

时间:2022-08-22 19:34:42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学习资源的您有所帮助。

1、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这篇课文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以“赛马”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地观看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取得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在这里边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思想方法的巨大作用。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向对立面的转化。也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介绍:

  田忌 名忌,字期,又日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他和孙膑军事上是合作伙伴,生活上是互相关心的好朋友。

  孙膑 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后代。著有《孙膑兵法》。

  齐威王(前378-前320)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我会写:

  赢:输赢 赢家 赢得 赢利 互利双赢

  拳:拳头 打拳 拳脚相加 赤手空拳

  擦:摩擦 擦拭 擦洗 摩拳擦掌

  策:政策 决策 策略 计策 束手无策

  荐:推荐 举荐 毛遂自荐

形近字:

  赢(输赢)羸(羸弱)

  拳(拳头)眷(眷恋)

  策(策略)枣(红枣)

  荐(引荐)荏(荏苒)

多音字:

  差:chā差错 chà相差甚多

  chāi出差 cī参差不齐

  调:diào(调换)tiáo(调味剂)

近义词

  赏识——欣赏 引荐——推荐

  信任——相信

  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兴高采烈

反义词

  赢——输 满意——失望

  胸有成竹——束手无策

  跃跃欲试——无动于衷

  兴致勃勃——兴味索然

  不动声色——惊慌失措

理解词语:

  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活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多用于上对下)。

  引荐:推荐。

  门客: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竞赛 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情绪很高的样子。

  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策。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孙膑受赏识及观赛马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3~9):写孙膑献策,初显谋略。

  第三部分(10~14):写田忌按孙膑的办法赢了齐威王,验证了孙膑的智慧。

  第四部分(15、16):由于孙膑的智慧和谋略,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赞美了孙膑足智多谋,敢于打破常规,扬长避短的优秀品质,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成功。

问题归纳:

1、详细写赛马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具体写明了三场赛马是如何比的,结果是田忌输一场,赢了两场,最终获胜,说明孙膑的方法奏效了,印证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2、孙膑是一个怎的人?

  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

3、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么样?

  答: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赛了两次。第一次田忌三场都失败了,第二次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4、第二场比赛田忌为什么能取胜?

  田忌按孙膑的策略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胜两场输一场,赢了比赛。这说明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取长补短、转败为胜了。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好好分析,运用智慧打破常规,扬长避短,才会想出好办法,采用恰当的方法就能成功。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有一次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打破常规,合理安排了上中下三等马的出场顺序,帮助了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孙膑被田忌举荐给了齐威王,并做了军师。

2.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齐威王:上等马——马田忌:下等马

  齐威王:中等马——马田忌:上等马

  齐威王:下等马——马田忌:中等马

  原因:因为双方每个等级的马的实力相差不是很悬殊,但在孙膑的计策中,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最弱对最强,抵消其优势。然后再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就能取胜。

☆ 选做: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比如: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

课外拓展:

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同步练习

2、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4课《蜜蜂》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能用示意图的方法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试验的过程。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 学习作者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他是一个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他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主要作品:《昆虫记》等。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蜜:mì(蜜蜂、甜蜜、蜜月)

  蜂:fēng(蜂王、蜂拥、 蜂窝)

  辨:biàn(辨认、辨别、明辨是非)

  阻:zǔ(阻力、阻挡、推三阻四)

  跨:kuà(跨进、跨过、移山跨海)

  括:kuò(包括、括号、概括)

  检:jiǎn(检查、检测、检讨)

  查:chá(查验、查看、查字典)

  确:què(正确、确实、确有其事)

  误:wù(错误、误导、准确无误)

  途:tú(沿途、途中、路途)

  陌:mò(阡陌、陌生、视如陌路)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概:gài(大概、概率、气概)

  逆:nì(逆风、逆行、叛逆)

  超:chāo(超人、超常、超越)

五、多音字

  闷:mēn(闷热)mèn(愁闷)

  几:jī(几乎)jǐ(几个)

  尽:jǐn(尽管)jìn(尽力)

  散:sàn(散步)sǎn(散文)

六、近义词

  辨认——辨别 寻找——寻觅推测——猜测

  超常——特殊 大概——大约 激动——兴奋

  包括——包含 准确——精确 陌生——生疏

  确确实实——的的确确

七、反义词

  大概——肯定减少——增加 遥远——附近

  超常——一般 大约——准确 逆风——顺风

  陌生——熟悉阻力——动力

八、理解词语

  辨认: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阻力:妨碍物体运动的作用力。

  跨进:进入。

  陌生:事先不知道,没有听说或没有看见过的。

  沿途:沿路,在到目的地或终点的路上。

  准确无误:形容非常精准,没有误差。准:标准,精确。误:错误,误差。

  超常:超过一般的;高于平常的。

  解释:分析阐明。

九、句子解析

1.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作者只是“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是“听说”的就不一定真实可靠,这是做试验的原因;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2.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开纸袋,在它们身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放了出来。

  捉自家花园里的蜜蜂,为的是便于观察,这是试验的第一步;给蜜蜂做上记号,是为了便于与其他蜜蜂区分,证明是作者放飞的。说明他不仅观察得认真,而且用心思考。这是实验的第二步:做记号放飞。

3.二十只左右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刮起了狂风,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二十只左右”“好像”“大概”都表示大概的虚数,这样用更准确地说明这是作者的推测,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4.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这句心理描写表现出作者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反问句,强调了作者担心蜜蜂找不到家。

5.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肚皮下面还沾着花粉呢。”

  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是因为作者在蜜蜂完全看不见路,还把它们带到那么远的陌生地方,再加上当时又起风了,蜜蜂飞不高,增加了难度的情况下而做出的判断。

十、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

2.两只蜜蜂飞回来能不能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为什么?

  从小女儿的动作、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中,只能初步断定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不能据此就得出结论,毕竟二十只蜜蜂中只有两只飞回来了。

.二十只左右的蜜蜂,至少有十五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能说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另外五只哪去了?

3

  能,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三。可能风大,蜜蜂折断了翅膀,回不了家了;也可能是蜜蜂遇到伤害,出于自卫不能,蜇人后死了!

4.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作者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这个试验告诉了我们蜜蜂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作者无法解释的本能。从作者身上我学到了遇到事情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轻信、不盲从,要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十一、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写“我”想试一试蜜蜂辨认方向 能力。

  第二部分(2-6):介绍了实验的过程及结果。

  第三部分(7):实验的结论。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我”验证蜜蜂有无辨认方向能力的经过,验证了蜜蜂特有的本能,表现了“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凡事要多动脑筋、勤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3、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我会写:

  络:络纱 络丝 络线 脉络 网络 络绎

  锤:锤打 锤子 铁锤 木锤 千锤百炼

  凿:凿井 开凿 凿子 圆凿 凿壁偷光

  焚:焚香 焚毁 焚烧 忧心如焚 玩火自焚

多音字:

  似:sì相似 shì似的

  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

  络:luò脉络 lào络子

  骨:gǔ骨头 gū骨碌

形近字:

  络(网络)洛(洛阳)

  锤(锤子)捶(捶打)

问题归纳:

焚(焚烧)婪(贪婪)

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知识要点+同步练习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①。

  何当金络脑②,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钩〕一种弯刀。

  ②〔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

  第二课时

  (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

  (2)C

  (3)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网络 捶打 凿空 焚烧

  大漠 石灰 任凭 燕山

  二、比一比,再组词。

  捶(捶打)焚(焚烧)凿(凿孔)络(网络)漠(沙漠)

  锤(锤炼)梦(睡梦)业(业务)骆(骆驼)模(模仿)

  三、多音字组词。

  yān 燕山 yào 重要

  yàn 燕子 yāo 要求

  四、近义词。

  捶打—(敲打)焚烧—(燃烧)

  五、反义词。

  满足—(缺乏)凄清—(热闹)

  六、先解释带“ ”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句意: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了一层白雪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金钩似的新月,高悬夜空。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浑:全然。

  句意:纵然粉身碎骨也全不惧怕,只要能将高尚的节操留在人间。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任凭。

  句意: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他吹倒,不能让他屈服。

  七、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马诗》中,描绘了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的诗句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石灰吟》中,表明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保持高洁的品格的诗句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竹石》中,描写竹子扎根坚实的诗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八、填空。

  1、《马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报效祖国、施展抱负的渴望。

  2、《石灰吟》中,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一诗表现出诗人正直倔强的性格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九、默写古诗《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

  韩非(约前280-前233) 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我会写:

  矛:长矛 矛盾 矛头

  盾:矛盾 盾牌 后盾 自相矛盾

  誉:称誉 赞誉 荣誉 美誉 誉不绝口

  吾:吾辈 吾国 吾身

形近字:

  盾(矛盾)质(质量) 誉(信誉)举(举重)

  吾(吾辈)告(告诉) 矛(矛盾)茅(茅草)

多音字:

  相:xiāng 相互 xiàng长相

  夫:fú逝者如斯夫 fū夫子

  应:yīng应该 yìng答应

译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楚国有个卖盾又卖矛的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便无法回答了。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无法被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注解: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人。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首句,表示将发议论。

  立:存在。

课文主题:

  本文写了一个卖盾和矛的人自夸他的盾任何武器都穿不透,又自夺他的矛什么东西都能穿透。当别人问用他的矛刺他的盾结果会如何时他便无法回答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过分夸大其词,更不能自相矛盾。

课后习题答案:

二、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称赞。弗:不能。立:存在。

三、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四、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课外拓展:

韩非子语录:

  1.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2.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4.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

同步练习

6、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5课《文具的家》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具、次”等13个生字和斤字旁1个偏旁;会写“文、次”等7个生字。掌握“包”字的笔顺书写规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观察插图,联系生活经验,读好人物的对话。

  3.初步养成爱护文具的习惯。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文:wén(文学、语文、文字、古文)

  次:cì(一次、多次、次数、次要)

  找:zhǎo(找到、自找、寻找、找春天)

  平:píng(平时、平分、公平、平安)

  办:bàn(办法、办事、办理、办公)

  让:ràng(让行、礼让、让座、让位)

  包:bāo(包子、包工、包办、包围)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具:jù(具体、文具、玩具)

  丢:diū(丢弃、丢下、丢失)

  哪:nǎ(哪样、哪里、哪来)

  新:xīn(新鲜、新生、新年)

  每:měi(每天、每次、每个)

  她:tā(她们、她的、她人)

  些:xiē(一些、有些、那些)

  检:jiǎn(检查、检阅、体检)

  查:chá(检查、查询、查看)

四、多音字

  仔:zǎi(牛仔)zǐ(仔细)

  转:zhuǎn (转身)zhuàn(转笔刀)

五、近义词

  仔细——认真 检查——查看 所有——全部

六、反义词

  新——旧 大——小 仔细——马虎

七、理解词语

  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

  平平安安:平稳安全。

  仔细:当心;细心。

  眼睛:人和动物的视觉器官。

  知道: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

  文具:指笔墨纸砚等用于作书画诗文和学习的物品。

八、句子解析

1.橡皮,只擦了一回,再想擦,就找不着了。

  和贝贝的铅笔一样,贝贝的橡皮也只用了一次就不见了,“一回””再”“找不着”再次说明贝贝对文具不够爱护,不会收拾自己的文具,表现了她的粗心和丢三落四,以及丢失橡皮之后的着急心情。

2.贝贝眨着一双大眼睛,对妈妈说:“我也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说明贝贝还没有养成整理文具的习惯,导致天天丢东西,连自已是怎么丢的都不知道。

3.贝贝想起来了,她书包里的文具盒,就是这些小文具的家。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想起来了”说明贝贝听了妈妈的话,在动脑筋想办法,也想给这些文具找一个家,让他们每天都和贝贝一起回家。

九、问题归纳

1.妈妈是怎样劝贝贝爱护文具的?

  妈妈用贝贝有一个家,自己每天能平平安安回家做例子,让贝贝直观地感受到给铅笔、橡皮和转笔刀等文具找家的重要。妈妈这样说是让贝贝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让她自己知道爱惜文具、收拾文具的必要性。

2.从此,每天放学的时候,贝贝都要仔细检查,铅笔呀,橡皮呀,转笔刀哇,所有的小伙伴是不是都回家了。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贝贝从此爱护文具了?

  从“每天、都要仔细检查、所有的”可以看出贝贝爱护文具。

3.你平时是怎样爱护文具的?

  我会包书皮、每天给橡皮洗澡、写完作业清点学习用品、整理书包。

十、练习用“一……就……”说一句话。

  1.我一上完体育课,就感到口渴。

  2.太阳一出来,地上就像着了火。

  3.我一看到上海美丽的夜景,就不想再离开了。

  4.铃声一响,同学们就马上进了教室。

十一、课文主题

  课文先写贝贝不爱惜文具,文具只用过一次就都丢了,妈妈提醒她给文具找个家。贝贝把文具盒当作文具的家,从此每天放学贝贝都会认真检查自己的文具。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爱惜文具,学会整理文具。

同步练习

7、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这篇课文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以“赛马”为线索,生动地记叙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孙膑仔细地观看比赛,巧用智谋,用相同的马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取得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在这里边我们不难看出科学思想方法的巨大作用。世间的万物无不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发生向对立面的转化。也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取胜。

作者介绍: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人物介绍:

  田忌 名忌,字期,又日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他和孙膑军事上是合作伙伴,生活上是互相关心的好朋友。

  孙膑 本名孙伯灵,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孙武后代。著有《孙膑兵法》。

  齐威王(前378-前320)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我会写:

  赢:输赢 赢家 赢得 赢利 互利双赢

  拳:拳头 打拳 拳脚相加 赤手空拳

  擦:摩擦 擦拭 擦洗 摩拳擦掌

  策:政策 决策 策略 计策 束手无策

  荐:推荐 举荐 毛遂自荐

形近字:

  赢(输赢)羸(羸弱)

  拳(拳头)眷(眷恋)

  策(策略)枣(红枣)

  荐(引荐)荏(荏苒)

多音字:

  差:chā差错 chà相差甚多

  chāi出差 cī参差不齐

  调:diào(调换)tiáo(调味剂)

近义词

  赏识——欣赏 引荐——推荐

  信任——相信

  兴致勃勃——兴趣盎然/兴高采烈

反义词

  赢——输 满意——失望

  胸有成竹——束手无策

  跃跃欲试——无动于衷

  兴致勃勃——兴味索然

  不动声色——惊慌失措

理解词语:

  赏识: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活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多用于上对下)。

  引荐:推荐。

  门客: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摩拳擦掌:形容战斗、竞赛 或劳动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兴致勃勃:形容兴头很足,情绪很高的样子。

  出谋划策:出主意,定计策。

  不动声色:内心活动不从语气和神态上表现出来,形容态度镇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孙膑受赏识及观赛马时的发现。

  第二部分(3~9):写孙膑献策,初显谋略。

  第三部分(10~14):写田忌按孙膑的办法赢了齐威王,验证了孙膑的智慧。

  第四部分(15、16):由于孙膑的智慧和谋略,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

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写了齐国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的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赞美了孙膑足智多谋,敢于打破常规,扬长避短的优秀品质,说明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才能成功。

问题归纳:

1、详细写赛马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具体写明了三场赛马是如何比的,结果是田忌输一场,赢了两场,最终获胜,说明孙膑的方法奏效了,印证了孙膑的足智多谋。

2、孙膑是一个怎的人?

  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人。

3、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结果怎么样?

  答: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赛了两次。第一次田忌三场都失败了,第二次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

4、第二场比赛田忌为什么能取胜?

  田忌按孙膑的策略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然后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再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胜两场输一场,赢了比赛。这说明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取长补短、转败为胜了。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好好分析,运用智慧打破常规,扬长避短,才会想出好办法,采用恰当的方法就能成功。

课后习题答案:

一、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有一次田忌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孙膑为田忌出谋划策,打破常规,合理安排了上中下三等马的出场顺序,帮助了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孙膑被田忌举荐给了齐威王,并做了军师。

2.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齐威王:上等马——马田忌:下等马

  齐威王:中等马——马田忌:上等马

  齐威王:下等马——马田忌:中等马

  原因:因为双方每个等级的马的实力相差不是很悬殊,但在孙膑的计策中,先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以最弱对最强,抵消其优势。然后再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就能取胜。

☆ 选做: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比如: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等。

课外拓展:

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春天,它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同步练习

8、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航、宇” 等 15 个生字, 会写“宇、宙”等9 个字,会写“太空、生活”等13个词语。

  2. 积累“宇、航、员”拓展的3组词语,能初步体会每组词语的特点。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杯:bēi(杯子、水杯、奖杯)

  失:shī(失去、消失、失手)

  洗:xǐ(洗手、清洗、洗衣服)

  澡:zǎo(澡堂、洗澡、澡盆)

  容:róng(容易、容许、宽容)

  易:yì(容易、交易、轻易)

  浴:yù(浴室、浴巾、浴池)

  室:shì(教室、室外、图书室)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航:háng(宇航、航天、航行)

  宇:yǔ(宇宙、宇航员、眉宇)

  宙:zhòu(上宙、宇宙飞船)

  稳:wěn(稳定、稳当、稳固)

  固:gù(坚固、固定、牢固)

  舱:cāng(机舱、客舱、船舱)

  饮:yǐn(饮酒、饮料、饮水)

  件:jiàn(一件、文件、条件)

  题:tí (题目、主题、话题)

  密:mì (秘密、紧密、密室)

  桶:tǒng(水桶、饭桶、铁桶)

四、多音字

  喷:pēn(喷水)pèn(喷香)

  觉:jiào (睡觉) jué (觉得)

  得:dé(得到)de(觉得)děi(不得劲儿)

五、近义词

  舒服——舒适 必须——务必

  容易——简单 普通——平常

六、反义词

  舒服——难受 必须——不必

  失去——得到 容易——困难

七、理解词语

  航天员:或称宇航员,指驾驶航天器并在航天中从事科学研究或军事活动的人。

  安稳:安静平稳。

  普通:平常,一般。

  舒服: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八、句子解析

1.喝水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句中运用了“如果”“即使……也……”两组关联词语,生动地说明了在太空中用普通杯子是喝不到水的。

2.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航天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饮水袋。

  这里写出了水在太空失去重量是不会往下流的原因。也写出了在太空只有使用带吸管的塑料杯才能喝到水。

3.人稍一用力碰到仓体就会飘到半空中,咳嗽一声就有可能后退好几步。

  “飘”“后退好几步”形象地写出了在宇宙飞船里走路的有趣。

4.在宇宙飞船里洗澡可不是件容易事,从喷头喷出的水总是漂浮在空中。

  “不是件容易事”写出了在太空洗澡很困难。

九、问题归纳

1.说一说课文是采用什么结构方式写的。

  课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以设问句总起全文,点明太空生活很有趣。然后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四个方面介绍太空生活中的趣事。最后以反问句总结全文,强调太空生活的有趣。

2.航天员在太空中如何才能睡个安稳觉?

  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航天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不然,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

3.太空中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太空的物体会失重。

十、课文主题

  本文用浅显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中生活的种种趣事,激发我们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兴趣。

同步练习

9、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描写景物,并围绕一个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式。了解双龙洞的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是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主要作品:童话《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

三、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浙:zhè(浙江、浙菜、浙商)

  罗:luó(罗列、天罗地网、星罗棋布)

  杜:dù(杜鹃、杜绝、杜撰)

  鹃:juān(杜鹃花)

  窄:zhǎi(宽窄、狭窄、窄小)

  郁:yù(郁闷、忧郁、郁郁葱葱)

  肩:jiān(肩膀、肩背、摩肩接踵)

  臀:tún(臀部、臀围、后臀)

  移:yí(移动、转移、愚公移山)

  额:é(额度、额角、名额)

  陆:lù(陆地、陆军、陆续)

  乳:rǔ(乳房、母乳、石钟乳)

  笋:sǔn(竹笋、春笋、石笋)

  端:duān(端正、两端、变化多端)

  源:yuán(水源、源头、来源)

四、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簇:cù(一簇、簇拥、花团锦簇)

  漆:qī(漆黑、油漆、如胶似漆)

  蜿:wān(蜿蜒)

  蜒:yán(蜿蜒)

五、多音字

  曲:qū(曲折)qǔ(乐曲)

  转 zhuàn(转圈)zhuǎn(转弯)

  调:diào(调动)tiáo(调节)

  系:xì(关系)jì(系鞋带)

六、近义词

  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时而——有时 明艳——明丽 变换——更换

  聚集——集中 观赏一一欣赏 依据——根据

  稍微——略微 等候——等待

七、反义词

  蜿蜒——笔直 明艳——暗淡 聚集——分散

  拥挤——松散 宽广——狭窄 昏暗——明亮

  变化多端——一成不变

八、理解词语

  1.盘曲:盘旋曲折。

  2.明艳:明亮鲜艳。

  3.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山高大宏伟的样子。

  4.时而:有时候。

  5.突兀:(山)高高耸立。

  6.森郁:形容树木茂盛繁密。

  7.蜿蜒:弯弯曲曲。

  8.名目:事物的名称。

  9.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

  10.观赏:观看欣赏。

  11.十来进:房屋分成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十来进就是从前到后十来个庭院连在一起。

  12.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2-3):写途中的见闻。

  第三部分(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部分(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与情形。

  第五部分(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部分(8):作者乘船出洞。

十、句子解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十一、问题归纳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金华双龙洞的?

  作者按“一路迎着溪流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来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

2.《新华词典》中说,杜鹃花又名映山红,作者为何把二者分开来作比较呢?

  在一些资料中,一般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在《辞源》中提到,映山红并不等于杜鹃,只有野生的杜鹃花才叫映山红。在本文中,作者把二者分开来比较,恰恰体现了作者知识丰富,用词准确。

3.作者描写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时,都用了哪些过渡句?有什么发现?

  过渡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发现:这些过渡句靠“泉水”连接在一起。

4.哪个景点最让作者感到好奇,留下的感受最深?

  孔隙让作者感受最深,因为这处景点窄小低矮,仅容一只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进去,稍微抬头就会撞破额角。

十二、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金华双龙洞的顺序介绍沿途所见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步练习

10、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9课《大象的耳朵》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耷、咦” 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扇” 会写“扇、慢” 等 8个字, 会写“耳朵、扇子” 等11个词语。

  2. 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问句。

  3. 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4.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是我”的意思。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

  扇:shàn(扇子、风扇、电扇)

  慢:màn(慢慢、慢走、快慢)

  遇:yù(遇到、遇见、机遇)

  兔:tù(兔子、白兔、兔毛)

  安:ān(不安、安全、安定)

  根:gēn(树根、根本、生根)

  痛:tòng(头痛、痛苦、伤痛)

  最:zuì(最后、最多、最佳)

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

  耷:dā(耷拉、低头耷脑)

  咦:yí(咦!这是怎么回事?)

  竖:shù(横竖、竖直、竖立)

  竿:gān(竹竿、鱼竿、竖竿)

  舞:wǔ(舞蹈、跳舞、挥舞)

  烦:fán(烦恼、烦躁、烦闷)

四、多音字

  似:shì(似的) sì(似乎)

  倒:dào(倒车)dǎo(倒下)

  觉:jué(觉得)jiào(睡觉)

  扇:shàn(扇子)shān(扇动)

五、近义词

  耷拉——低垂 散步——漫步 经常——时常

六、反义词

  竖——横 耷拉——高昂 经常——偶尔

七、理解词语

  耷拉:向下垂。

  散步: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或锻炼身体的方式)。

  竹竿: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竹子。

  心烦:心里烦躁或烦闷。

八、句子解析

1.后来,大象又遇到了小羊。小羊也说:“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这也是个疑问句,小羊对大象的耳朵提出质疑,写出大象的耳朵确实与众不同。

2.大象也不安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我得让我的耳朵竖起来。”

  “不安”是心理描写,写出了大象对自己的耳朵不能竖起来也产生了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毛病。

3.可是,大象的耳朵眼儿里,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还在他的耳朵孔里跳舞,吵的大象又头痛,又心烦。

  “飞进去、头痛、心烦”,写出大象用竹竿把耳朵撑起来了的后果很糟糕。

4.大象说:“我还是让耳朵耷拉着吧。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写大象决定做回自己,不再改变。

九、问题归纳

1.想一想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写了小动物们都认为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大象把耳朵撑起来, 却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最后还是把耳朵放了下来,并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

2.大象遇到了哪些动物?大象的耳朵与这些动物的耳朵有什么不同?

  大象遇到了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别的小动物都说竖着的。

3.从这件事中,大象明白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大象明白了“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 我的理解:我们不该盲目遵从世俗言论。

十、课文主题

  本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我们讲了大象耳朵的特点和作用,通过大象的做法告诉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的东西,不要盲目学习别人,不然会适得其反。

同步练习

11、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7课《跳水》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中期依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列宁称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我会写:

  艘:一艘 艘次 客艘 龙艘 文艘

  航:航海 航行 航空 航天 宇航 航线

  肆:放肆 肆意 肆行 酒肆 肆无忌惮

  帽:帽子 草帽 礼帽 纱帽 笔帽 螺丝帽

  桅:桅杆 船桅 桅灯 桅樯

  撕:撕扯 撕咬 撕毁 撕票 撕心裂肺

  逗:逗笑 逗趣 挑逗 逗引 逗留 真逗

  唬:吓唬 唬人 诈唬

  钩:钩取 钩子 鱼钩 挂钩 钩心斗角

  扭:扭头 扭打 扭曲 扭转 别扭 扭动

  咧:咧嘴 咧开 胡咧 龇牙咧嘴

  舱:货舱 客舱 底舱 船舱 机舱 前舱

  鸥:海鸥 沙鸥 银鸥 白鸥 沙鸥翔集

  瞄:瞄准 瞄向

形近字:

  艘(一艘)搜(搜查) 航(航行)抗(反抗)

  撕(撕扯)嘶(嘶鸣) 钩(挂钩)沟(水沟)

  咧(咧嘴)例(举例) 瞄(瞄准)描(描写)

多音字:

  钻:zuān钻孔 zuàn 电钻

  模:mó模仿 mú模样

近义词

  放肆——放纵 故意——有意

  吓唬——恐吓 灵巧——灵活

  立刻——马上 勇敢——英勇

  心惊胆战——心惊肉跳

反义词

  放肆——拘谨 故意——无意

  灵巧——笨拙 勇敢——怯懦

  凤平浪静——波涛汹涌

理解词语: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吓唬】使害怕;恐吓。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看着不如意的事情发生而无可奈何。

  【龇牙咧嘴】形容凶狠的样子。

  【心惊胆战】形容非常害怕。

  【哭笑不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失足】走路时不小心跌倒,比喻人堕落或犯错误。

  【不然】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课内词语: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水手拿猴子取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故事的起因。

  第二部分(2~4):写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遇到了生命危险。

  第三部分(5~6):写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来。

  或: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第四部分(第5—6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课文主题:

  课文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表现了船长急中生智,当机立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故事告诉我们: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事物之间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同步练习

12、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学习目标

  1.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到答案所在位置。

  2. 感受科幻小说的特色,发挥想象力,幻想未来的学习生活。

二、作者简介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月-1992年4月),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多音字

  教:jiào(教室) jiāo(教书)

  干:gàn(干活)gān(干净)

  调:tiáo(调整)diào(调头)

四、近义词

  曾经——以前 憎恶——厌恶 测验——测试

  干脆——索性 热爱——喜爱

  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鄙夷不屑——不屑一顾

  屏气凝神——屏气凝神

五、反义词

  有趣——无聊 高傲——谦虚

  皱皱巴巴——平平整整

  全神贯注——三心二意

六、理解词语

  不屑:轻视。

  鄙夷:轻视,看不起。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憎恶:憎恨;厌恶。

七、句子解析

1.他们翻着这本书,书页已经发黄,皱皱巴巴的。

  “发黄”“皱皱巴巴”说明这本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2.玛琪脸上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

  从玛琪的神态描写“鄙夷不屑的神情”和语言描写“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可以看出玛琪不喜欢学校的生活。

3.那个机器老师一次又一次地给她做地理测验,她一次比一次答得糟,最后她的妈妈发愁地摇了摇头,把教学视察员找了来。

  “一次又一次”说明机器人老师测试的次数非常多,这也是玛琪痛恨上学的原因之一。

4.托米非常高傲地瞧了她一眼:“因为那不是我们这种类型的学校,傻瓜。那是几百年前的那种老式学校。”接着他一字一顿地说:“几世纪前。”

  老式学校是由真人来当老师的,他给孩子们讲讲课,留些作业,提提问题;老师不住在学生家里,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地方上课,所有的孩子都到那儿去上学;年龄相同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

5.玛琪叹了口气,去上课了。

  体会到了玛琪被老式学校好玩的上课情景深深地吸引着,但她又不得不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

八、问题归纳

1.在2155年5月17日这一天里她写道:“今天,托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托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使读者产生疑问:为什么这本书是真正的书?2155年的书是什么样子的?

2.纸张印刷的书有什么特点?

  纸张印刷的书“字全都静止不动”“读到后面,再翻回来看前面的一页时,刚刚读过的那些字仍然停留在原地”。

3.“他们那时候刚好不是那么做的。如果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他们当时不那样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那样做?

  “不那样做”是指不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心智情况来教学,做不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为当时的条件比较落后,一两个老师要给几十个孩子上课,时间精力达不到。另外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九、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3):写托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和他们现在的书大不相同。

  第二部分(4-25):写玛琪对现有教学方式的厌恶以及老式学校和现在学校的不同。

  第三部分(26-30):写玛琪对老式学校的想象和向往。

十、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述2155年孩子在家上课,机器当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测验,妈妈在家监督孩子学习的事,反映了孩子对这种学习生活的厌恶,启发我们在发展现代教育的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

同步练习

幼儿园学习资源推荐 《青蛙卖泥潭》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二年级《雷雨》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及课后练习答案 蜘蛛开店生字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附答案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写法指导与范文 《口耳目》生字笔顺同步练习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知识点 树和喜鹊生字拼音组词等课文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要下雨了》课文生字笔顺拼音组词等知识点归类及同步练习 《棉花姑娘》生字拼音组词笔顺 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作文《神奇的探险之旅》写作指导与范文 《家乡的风俗》习作指导 《写日记》习作指导例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知识点归类预习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句子解析与问题解答 《匆匆》生字词等知识点归类及课时练习题 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二语文园地二知识点练习题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交际指导与交际范文

最新学习资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田忌赛马》知识点、同步练习 探寻书籍和阅读的真谛:《疯狂爱书人》共读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8课《小英雄雨来(节选)》知识点、同步练习 现代文阅读训练:《灯如红豆》 一年级下期末复习全攻略(看图写话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马》 《柳林风声》分章节阅读活动设计 现代文阅读训练:《废旧衣物,可别一扔了之》 现代文阅读训练:《​探索宇宙的秘密》 现代文阅读训练:《时间的残雪》

相关信息 五年级语文上《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五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报告大全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老师学期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家长会讲话稿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汇总,名师梳理! 五年级下册全册生字拼音组词汇总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详细解析! 五年级小故事1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