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菩萨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五代词的有关常识。
2、通过对“温词”的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讨论本词是否有所寄托。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
1、这首词的韵脚有哪些?如何构成听觉之美?
答: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褥”“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词中的物象有哪些?如何营造视觉之美?
答:物象有“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致绵密,构成富于视觉美的境界。
3、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4、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答:肖像、动作(细节)、着装描写。
例如“懒起画蛾眉”中“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弄妆梳洗迟”中“迟”字进而渲染她无情无绪的心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双双金鹧鸪”,实际是反衬,她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双双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道出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李华
2、《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韦庄
一、教学目标
1、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3.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比较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名句,高一必修一柯灵的《乡土情结》一文中曾引用。
2、作者介绍
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3、朗读全词,体味情感。
4、思考
(1)说说《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词如何写江南之美的。
明确:首二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从别人口中道出江南之好。游人留恋江南,合平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却似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表现出了江南的好处。这是侧面写。“春水碧于天”,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出江南春季多雨,那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人眠,写得悠闲之至。这样美好的江南,怎么不令人留连?写江南生活之美。三四句具体描绘江南水乡风光之“好”:写得极富有诗意。
词的下片紧承江南好而状江南女子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怎不令人陶醉?写江南人之美,令游子生爱赏留恋之意。这几句,一气贯通,多方面铺写江南之美,全力促成“游人”之“只合江南老”的多种理由。将“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说得人人信服。
(2)俞平伯在《读词偶得》说:“此作清丽婉畅,真天生好言语,为人人所共见。就章法论,亦另有其胜场也。……古人用笔,每有透过数层处,此类是也。”
对词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对下面的古人的评述,你是如何理解的?
前人的评述:
1、一幅春水图画。意中是乡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结言风尘辛苦,不到年,不得回乡,预知他日还乡必断肠也,与第二语口气合。
——[清]陈廷焯《云韶集》
解读:结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含义深婉。按常情,作客异乡的人总以不得还乡的而愁绪满怀,诗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突出了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了,也突出了江南的美。其实,词句中还包含这样的含义:年华幸尚未老,今日暂莫还乡,然而终老之日必得还乡,“还乡须断肠”正是今日“莫还乡”的缘故。“莫”“须”等虚词斩钉截铁的口吻,正是极端无奈痛苦之语。结句可以说写得情真意苦之极。
2、此首写江南之佳丽,但有思归之意。起两句,自为呼应。人人既尽说江南之好,劝我久住,我亦可以老于此间也。“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飘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惟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春水”两句,极写江南景色之丽。“垆边”两句,极写江南人物之美。皆从一己之经历,证明江南果然是好也。“未老”句陡转,谓江南纵好,我仍思还乡,但今日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情意宛转,哀伤之至。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解读:
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同时也有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
5、探究
西蜀花间词人中成就最高的是韦庄,与温庭筠并称为“温韦”。同属花间,但二人的区别也很明显:试从这两首花间派的词分析温韦两人的风格特点的不同。
明确:
意象选用上:
温词意象迭出,结构跳跃,;温词意象迭出,一两句能包含多层意蕴,
韦词则意象疏朗,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
温词如周舫、张萱笔下的簪花仕女,蹙金结绿。
韦词则如吴道子笔下之淡妆美人,疏朗清秀;
温词如富丽堂皇之牡丹,韦词则如(夏承焘语),易于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情感表达上:
温词多客观描绘,感情的表达隐约含蓄,虽可能时或寓有沦落失意的苦闷,却非常隐约,只是唤起人一种深美的联想而已。
韦词多是对自己感情的主观书写,细腻婉约,浅近自然;疏朗秀美,明白晓畅;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等人。
风格上:
温词风格浓艳密丽,韦词风格明朗疏淡;
温词易流于艳、晦、腻,韦词易于流于滑、浅、俗。
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纯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诗人正像一个高明的导演,通过一架摄像机客观地摄录下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也不作任何旁白,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词人无疑是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够表现题旨的镜头,只是表达得非常委婉含蓄而已。
此首则写梦醒时之情思也。……全首以人物之态度、动作、衣饰、器物作客观之描写,而所写之人之心情乃自然呈现。此种心情,又为因梦见离人而起者.虽词中不曾明言,而离愁别恨已萦绕笔底,分明可见,读之动人。(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读这首长如同观赏一幅著名的《簪花仕女图》那样,词人以工笔画中极少见的特殊技法,即使是图中的一麈拂尾、一柄团扇,也无不精心刻划,精致周密,堪称是件一丝不苟的珍品。从而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唐代贵族女子娇慵不可方物的情态。
韦庄的《菩萨蛮》则直抒胸臆,显而疏,自然。读这首词如同观赏吴道子的名画《天王送子图》,薄施淡彩,因其笔法流转洗练,笔才一二,象已应焉。
3、“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
2.北宋早期婉约词的特点及评价
二、学习过程设计
导语: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自序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以晏殊和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词,有何特点,应作何评价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探讨北宋初期的晏欧词。
请打开课本。
(一)阅读鉴赏晏殊《破阵子"春景》
齐读:《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清明前为何选写梨花、清明后为何选写柳花?
春社在春分前后,据花信(花期)风,五日一信,春分依次三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三信,依次为桐花、麦花、柳花。作者力图很准确地写出时令的特征。
“三四点”“一两声”是实写还是虚写?
看似实写,实为虚写。意在表现环境的幽静。
“巧笑”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巧笑东邻女伴”是倒装句,调整以后为“东邻女伴巧笑”,东邻女伴笑得真好看呀。这是填词适应格律要求的需要。
下阕省略了那些内容?
下阕省略了两点内容:一是采桑女对话内容,“西邻女问东邻女:你为什么笑得如此开心?东邻女回答说”。二是采桑女斗草的过程描写。文笔简洁,手法巧妙。
笑何以从“双脸”生?
“巧笑”的是东邻女,“斗草赢”的也是东邻女,所以,理当东邻女笑“笑从双脸生”。“双脸”的理解确实是问题。
“脸”这个字《说文》里未收,见于《集韵》《广韵》,“脸”即颊,“双脸”即双颊,“脸”也可解释为睑,双脸即双眼。笑从双眼生,表现东邻女确实发自内心地笑了。
也可以将前句看作东邻女与西邻女之间的对话,这样,就解释为两个少女的笑。
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这首词是三首词里唯一一首有题目的词,题目概括了全词的主要内容。上下两阕扣题展开。上阕写自然景色,描写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景物里透出细、小、轻、缓的心理感受,写出有名的“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下阕写采桑少女,描述充满青春气息的乡间少女游玩嬉戏的场景,表现久居高位的作者偶尔流露的人的天性真情。自然景色是青春少女的背景,青春少女增添自然春色的活力,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凭借文本,可以作出大致准确的解读。
通过描写美好的春景,表现作者对平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小结:阅读鉴赏应依据文本
如何体现“格高韵远”的北宋词特点?
“格高韵远”即格调高远,指北宋词的内容和形式在唐五代词基础上的发展。写女子是承袭唐五代词“艳词”之风,写清新活泼的采桑女是发展创新,体现格高韵远。
(二)阅读鉴赏欧阳修《踏莎行》
齐读:欧阳修《踏莎行》。
选写残梅、细柳有什么作用?
①选写残梅细柳有交代时令、描写路上所见景色的作用。
②“残梅”暗用《荆州记》的典故:“陆觊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因赠以诗:折梅逢驿使,寄予陇头人。”而眼前梅已残,无法寄赠家人;“细柳”也暗用折柳送别的典故,想到家人送别情景。表明行人思念家人的意思。
“草熏风暖”有什么表达作用?“摇征辔”的“摇”好在何处?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以乐景写哀愁,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
“摇”形象写出行人不忍速行,时时勒紧缰绳,眷顾美好景色的情态。
“离愁渐远”怎么会“渐无穷”?
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远。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的比喻好在何处?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也是以乐写哀。“离愁渐远渐无穷”和“迢迢不断”为比喻作了两层铺垫,很是自然。
叠词的效果
起强调作用,强调是指全部的、所有的、满满的柔情、思念以及哀怨。
如何理解登高、远望的写法?
登高是为了远望,不要登高是因为无法远望,无法远望的原因是平阔的草地之外是春山,春水已经无情的遮断了远行人的身影。这是层层深入的写法。
“春山”是闺中人想象、思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以后的痛苦只能让读者去想象了。结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视角的探讨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全词到底是从行人的角度写还是从闺人的角度写呢?这里存在一个视点的问题。
关键在下阕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这是远行人对闺中人的劝告,“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其原因的解释。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小结:整体把握。
首先从全词上下两阕整体把握,理清相互关系,判断出行人是主,闺中人是宾,从而水落石出,豁然开朗。
再从作者创作的整体考虑,欧阳修同期诗《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ā,长,路长)。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竹排)。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这首诗写自己春日在南方旅途中思念家中的情感,与我们对《踏莎行》的解读一致。
行人是主,体现出北宋词的发展创新,是“格高韵远”的表现;闺中人是宾,承袭唐五代艳词之风。
(三)阅读鉴赏欧阳修《蝶恋花》
齐读:欧阳修《蝶恋花》。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李清照为何酷爱这句?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个“深”字重叠,前两个重叠直接强调深的程度,第三个“深”又推进一层,与“几许”构成疑问语气,与下面“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呼应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游冶处”与“章台路”之间有关系吗?
“游冶处”就是“章台路”。这句有倒装,应为:楼高,不见玉勒雕鞍游冶处――章台路。
“春”字如何理解?
“春”字语意双关,表明上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词中女子自己的青春年华。
结句是触景生情还是借景抒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将情景交融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触景生情就是无我之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加到客观的景物里去,缘情造景,这就是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中“泪眼”表明词里女主人公自己心情已经非常激动,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到“乱红”之上,这应该是借景抒情。
清代人张惠言《词选》认为这首词是一首政治诗,有道理吗?
清代人张惠言认为,“庭院深深”就是说王宫已经非常深远,不易进入;“楼高不见”是说君王又不觉悟;“乱红飞去”喻大臣被贬逐,即北宋韩琦、范仲淹被贬。
王国维认为张惠言是穿凿附会,在《人间词话》里说:“固哉,皋文(张惠言字)之为词也!”认为本词只是兴到之作,没有寓意,就是写豪门大户的弃妇之怨。
小结:就时代论文
王国维批评张惠言主要依据北宋早期词的特点和风格,北宋,柳永才开始写市民生活、苏轼才完成了词由主要写儿女艳情转向表现社会生活的内容的转变。晏殊、欧阳修等人的词作,题材相当狭窄,主要写艳情,以娱乐抒情见长,少有寄托,同时代的范仲淹写了少量边塞词,欧阳修还嘲笑他为“穷塞主之词”,王国维甚至称北宋早期词为“倡优也”,所以《蝶恋花》不可能是政治诗,这是时代限定的。
内容基本承袭唐五代艳词,艺术手法高超,意境深远,体现北宋词“格高韵远”的发展创新。
(四)三首词都写春景,它们有何异同?
齐读三首词。
三首词都描写春天景色,时间有些差别:《踏莎行》时令略早一些,《破阵子》《蝶恋花》略晚一点,是暮春景色。
都写到落花:《破阵子》纯粹交代时令,描绘春色;《踏莎行》既交代时令,也表现别情;《蝶恋花》主要借落花抒发怨妇之情。
手法不同:《破阵子》是正衬,《踏莎行》是反衬,《蝶恋花》是借景抒情。
(五)探究北宋早期婉约词词的特点,评价其在词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影响
1、内容:同学们在预习时比较集中地问到三首词的作者与词中抒情主体的关系,明明是男子,却以女性主体出现。三首词基本上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作者尽量淡出抒情主体的角色,这是当时的词风所决定的。以词为“诗余”,走的是五代、南唐词人艳词的老路,在题材上仍以传统的红粉佳人为主,明显受到唐五代“诗庄词媚”思维定式的影响。北宋早期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早期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
晏欧词也有所开拓创新。如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由传统的红粉佳人写到了乡村“采桑径里”的女伴,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脂粉气淡了几分,给词坛带来自然清新的气息。如欧阳修《踏莎行》里男性开始悄悄成为主体。
这就体现出本课课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中的“格高韵远”,初步显示出不同于唐五代艳词的特点。
2、艺术形式:
对仗:《破阵子》三组工整的对偶句,《踏莎行》两组精巧的对偶句,还有句中的对偶,如“草熏风暖”“雨横风狂”等,加上散句,既具有对称和谐之美,也具有袅娜多姿之态。
风格:柔媚婉约,细腻别致。
声韵:平缓舒徐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韵脚,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别具一种雍容富贵的气度。雅致文丽的语言,使词向典雅净洁的方向迈进一步
词的形式更加成熟,味道更加隽永,与唐五代词相比初步显示出韵味隽永的特点。
结论: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北宋早期词艺术手法胜于思想内容,令词的形式日益丰富多彩,声韵格律变化繁多而又规范整饰,创作技巧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水平。是宋词走向成熟、走向巅峰的重要发展阶段。
(六)布置作业:
教材“阅读提示”里认为,晏殊词“理深旨远”,有同学在预习时提出不同看法。请你再选读几首晏殊词,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诵三首词。
4、《菩萨蛮》(其二)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菩萨蛮》(其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
2、体会这首词抒发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烟雨稠稠。“人人尽说江南好”,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介绍
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3、朗读全词,体味情感。
根据教师示范及指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设想情境画面。
4、鉴赏
(1)、构设MTV画面(包括背景画面及人物活动)
[设计说明]:学生在感知诗歌内容后,描绘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将其整合成一组MTV场景。
制作MTV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结合想象,重建诗歌意境;MTV中人物活动的制作,可以反映出学生所体会的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2)、对词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如何理解。
(3)、比较阅读并思考: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与本词都言江南好,他们各自认为,江南好在哪里?白词与韦庄此词二者同写江南好,各有何用意?
5、背诵诗歌
5、《人和》教案(《孟子》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都围绕一个主题编排,所选择的语料主要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并具有很高的认识和鉴赏价值。《人和》选录四则短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人和”思想。不仅从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中得出了人和最为重要的结论,而且还从一般的社会成员与统治者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达到人和的具体办法。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文言知识,还应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材处理
(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孟子思想的高度、深度、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2)、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概说的相关部分,以了解孟子及其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整体情况。
(3)、要联系到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要有大的关怀“反求诸己”,不能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从自身寻找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古汉语知识。
2、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3、理解深刻的寓意和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情境引入
一位印度国王曾让手下做样一个实验:将十只羊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一筐鲜草;将十条狗关在另一间屋子里,然后往屋子里放几块肉。第二天国王打开第一间屋子的门,发出十只羊都安然地睡着觉,而筐中的鲜草都己被吃光,国王打开第二间屋子的门,令他大吃一惊……十条狗都遍体鳞伤,满身鲜血,奄奄一息,而几块肉却都完好无损。国王不由得感慨:假如狗能像羊一样和睦相处,不仅不会受伤,还能享用美味的肉。确实,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和,是生存的保证。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导入:
由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导入,引用佛家禅语进行印证,点出主题,只有和,才能使人和睦相处,更好的生存。
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出主题。
学生听完故事后,回答提问。
明确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分钟
朗读:
根据课后背诵要求,对于本章节重点要求的段落进行诵读。(带着问题考虑段落的分层。)
教师指导要求。
学生集体朗读。
培养语感,在朗读着理解文章的意思。
2分钟
分析:
课文语段1的分析,由同学们熟知的“天时地利人和”道理中进一步明确“人和”的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讲析中,加入介绍孟子层层递进的论证艺术。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提问,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5分钟
情境教学
发散课文中的关于“人和”的话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跳出课文,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相关事例,联系到现实人生问题。
走下课堂,指导学生选择相关出发点,启发学生。
4人一组,确定主题后,运用多媒体网络,运用便捷的平台,搜寻相关信息。
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
8分钟
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提交此次搜集的材料,与全班同学进行欣赏,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寻找的资料展示,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评点。
讲材料提交。
通过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多维性,辅助学生理解。
8分钟
分析段2段3:
讨论怎样做到“人和”?结合两个语段,总结出要点,明确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
教师引导学生,出示课件中的小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理解。
4人一组,讨论后,总结,进行陈述,由学生互评。
通过老师点评和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学习。
8分钟
最后对于本节课发表自己的意义,仔细总结,讲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再次明确。最后倡导学生,利用网络论坛,发表此次学习的心得。
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纠正,也从学生的谈话中了解本次上课的效果。
将本次学习后的心得,感言,放在论坛上,与全班同学分享,集思广益。
让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5分钟
知识拓展
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利用网络、寻找相关的例子)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术,出现不同字体的“和”,这是向全世界在展示我们的古老中国的千年文明,一个“和”自道出了华夏子女立身处世的原则,也道出了我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和平共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
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睦(家人之间,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生意)
和衷共济(面对困难的时候,地震、雪灾、奥运会)
团结和洽(企业)
6、菩萨蛮教学案(江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高二语文导学案
高二年级班级:姓名:
课题 《菩萨蛮》(其二)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汪峰
总课时 总第20课时 备课时间 2009-5-14 上课时间 2009-5-1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深入感受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美在何处?)。
3、理解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与思乡之情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 目标1,2(重点)目标3(难点)
学法指导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景、情的角度切入这首词。理解词人是如何写景的,又是怎样言情的。景与情又有怎样的关系。在谈及这首词的情感时,能知人论词。
【诱思导学】(预习展示内容)
一、形式认读《菩萨蛮》(注意韵脚)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游人只合江南老应该2、春水碧于天比3、垆边人似月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4、皓腕凝霜雪洁白5、还乡须断肠一定,应当
三、内容理解
1、请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所写的内容。
答:江南好
2、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答: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四、思考:“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美女那么多,词人为什么偏偏提到“垆边人”?(垆边有家的感觉,貌美的垆边人唤起了他美好的回忆与思念。)
学生感悟
【预习展示】(我敢我能我行)
【合作探究】
1、(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幅江南美景图,美在何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碧水阳春(视听结合),美酒佳人(月与雪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2、(故园之思)“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乡为何一定要到老?还乡又为何断肠?
答: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处在唐朝将灭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
3、(江南之美与故园之思)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与他对家乡的思念又有什么关系?
答:碧水阳春,美酒佳人,最终仍然难以消除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正如王粲《登楼赋》所言“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达标反馈】
一、自我检测
1、赏析此词,选择不正确的答案(C)
A、词的开头就点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
B、“春水碧于天”,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出江南春季多雨,那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人眠,写得悠闲之至。
C、“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侧面描写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词中这两句前句是总写,后句是特写。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正当年华,回去岂不要日夜思念而肝肠寸断。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2、有感情背诵此词
【学后小结】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课后搜集韦庄的其它四首词,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其故园之思。
老师我想对您说:
【预习作业】《张中丞传后叙》诵读文章(字音、句读),把握其结构,合作
解决字词。
7、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授课:江西·景德镇·昌江一中·于洪林
【学习目标】
1.了解花间词
2.学习这首词的描写技巧
3.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
一、知识链接
1.关于词人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才思敏捷,然性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而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诗词兼工,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其诗与李商隐齐名(“温李”),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名作如《商山早行》;其词与韦庄齐名(“温韦”),多写闺情,词风以浓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被称为“花间鼻祖”,名作如《菩萨蛮》《梦江南》等。
2.关于花间词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得名于我国最早的词集——《花间集》。
陈洵《海绡说词》云:“词兴于唐,李白肇基,温岐受命,五代瓒绪,韦庄为首。”五代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人之词作凡五百首辑成十卷《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蝴蝶儿》之词句“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因词风大体相近,故其作家与作品被称“花间词人”、“花间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词风香软秾艳。花间词多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女性之容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集》是代表中国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一世纪四十年代百余年间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之正宗,将其作品称为“本色词”。
词以字数多少分长调、中调、小令(“长调”又称“慢词”,字数超九十;“中调”为五十九至九十字,“小令”则在五十九字之内)。因当时长调尚未发展出来,因而《花间集》所收之词均为小令和中调,其中收录作品最多的作家是温庭筠,共录六十六首。
二、争鸣:山重叠金明灭
王力教授认为,“小山,指屏山,即屏风。金明灭,指日光在屏风的彩画上闪烁不定,忽明忽暗,表示已经天亮。”。也有人认为该句乃用借代手法,“小山”借指小山眉,“金”借指额黄。隔夜的小山眉深浅不匀,如重重叠叠之山峦,额黄也有明有暗。(明杨慎《丹铅续录•十眉图》曾记:“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其中小山眉(远山眉)源出《西京杂记•司马相如》:“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三、赏析、探究
1.“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分析“懒”、“迟”、“弄”三字之妙
——三字相互照应,刻画人物神态、动作,暗示人物心情,巧妙的传达出闺中女子娇慵、惆怅、百无聊赖之情。
2.张燕瑾《唐宋词选析》:《菩萨蛮》不仅称物芳美,也具有“其文约,其词微”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容易使人产生种种联想。说说你从词人“约文微词”中所体会到的女主人公情怀?其中是否有所寄托?
——闺中女子内心的寂寞空虚。
——联系作者累举不第、坎坷终生的遭遇,我们有理由认为其中一定程度地流露了词人怀才不遇之感。
3.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细节描写。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反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比喻、借代。“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的美。“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闺中女子之娇美。“双双金鹧鸪”借指绣罗襦上用金线绘制之图案,反衬闺中女子之孤独。
4.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绮丽香艳、婉约柔媚”这一风格的认识。试由学生自由分析体会。
——所谓“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便是指诗歌内容多以描绘女子闺中生活情态为主,带给人女性化的审美感受的特征。
四、小结
上片刻画女主人公醒后娇慵之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全词通过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籫花、照镜、穿衣等系列动作,并成功运用反衬、比喻、借代等手法,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后记】
1.温庭筠诗词名作
《商山早行》《梦江南》《望江南》
晨起动征铎,千万恨,梳洗罢,
客行悲故乡。恨极在天涯。独倚望江楼。
鸡声茅店月,山月不知心里事,过尽千帆皆不是,
人迹板桥霜。水风空落眼前花。斜晖脉脉水悠悠。
槲叶落山路,摇曳碧云斜。肠断白苹洲。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2.花间派和婉约派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婉约”一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学辞章,如《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
在词史上宛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多分雅致,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严守音律贵尚含蓄,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婉约词与豪放词相对,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宋词流派。
8、韦庄《菩萨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们来欣赏花间词派代表作家韦庄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比较鉴赏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
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二、阅读下面这首《菩萨蛮》,回答(1)—(2)两道小题。
菩萨蛮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对每1点得1分】(2)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此处答案有待商榷)。
三、诗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 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四、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五、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9、将进酒(苏教版高二选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从来都是相依相随的,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酒后佳作更是不不胜枚举。其中有一位唐代诗人最著名,人们称他“诗仙”,他却称自己为“酒中仙”。这位诗人就是——李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将进酒》。
(板书课题)
二、目标
1、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2、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豪放的诗风
三、题解及背景
将:请。“将进酒”就是请喝酒。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写于作者51岁,天宝十一年,作者与朋友岑勋到元丹丘家做客,从而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
四、诵读
1、请同学说需要注意的字音
2、齐读
3、听录音朗诵,感受诗人的情感
4、自由读,思考问题:哪些字能直接体现诗人的情感?
五、整体感知
问:哪些字能直接体现诗人的情感?
可能的回答:悲、欢、乐、寂寞、愁
诗人通过这首诗究竟想抒发什么情感?下面我们一起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
六、理解情感
1、分组讨论
(幻灯显示: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我读出了李白……的情感,是从……句中读出的,因为这句诗……)
大家看黑板上的提示,请大家按照黑板上的形式组织话语,尝试理解诗歌的中抒发的情感。前后4-6个同学为一组,讨论5分钟。
发言。把找到的句子读出感情。
2、理清情感线路:(板书)
悲——欢——愤——狂——愁
诗人的欢乐是真心的欢乐吗?
明确:不是,这是诗人进行自我排遣、自我开解的方式。
诗人的情感富于变化,悲欢交迭,但欢乐也是无奈的欢乐,所以全诗的情感基调还是悲愤(板书)
3、“天生我材必有用”和“但愿长醉不复醒”有没有矛盾的地方?这个矛盾反映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特征?
明确:矛盾,复杂。
这是李白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如果他能安心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又哪里来的“万古愁”?如果他真要“但愿长醉不复醒”,何必去想“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方面,他有着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另一方面,他又不满现实、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我们想,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不是也是这样?他与李白一样有着复杂的矛盾,由此才写下了《离骚》不朽名篇。因此我们说,伟大的矛盾和挣扎,往往催生伟大的作品。
4、“愁”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说“万古”?
明确: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
万古——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七、体会诗风
1、这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愁绪和悲慨,我们读的时候有没有消沉的感觉?为什么?
明确:有气势、豪放。(板书)
2、从哪里能看出豪放的诗风?
学生发言,顺带分析手法。
3、读出豪放。
八、拓展延伸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许多人都以此为题写下了诗篇,同是唐代诗人的李贺也写过《将进酒》,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
作业:比较李白和李贺的《将进酒》思想方面的异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10、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11、菩萨蛮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王斌
教学目的: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
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4、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这首诗,简要了解韦庄。
2、鉴赏这首诗似直而纡的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
1、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
2、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第一节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背诵这首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韦庄的一篇赞美江南的词作《菩萨蛮》。
二、诗人及背景介绍:
1、韦庄: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唐代诗人韦应物四世孙。韦庄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他的诗词都很著名,因有反映黄巢义军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在诗坛上与温庭筠其齐名,并称为“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
2、花间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共五百首词,编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花间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还有极少部分是咏史征戍、行旅写景。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浮艳为主。
3、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诗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韦庄浪游江南时,共写了五首以《菩萨蛮》为题的词。这五首词的内容、情意、风格相近。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三、感知诗歌:
1、指定学生诵读诗歌:
2、教师评点,并指导诵读技巧:
这首每两句换一次韵,且平仄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诵读时平声音应拖长,稍做停顿;遇仄声时则应急促一些。
3、再次请学生诵读:
4、全班齐读:
5、学生合作完成词意的理解:
四、赏析词作:
1、词作开篇说到“人人尽说江南好”,那么大家结合词作说说“江南好”“好”在哪里?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2、归结起来“江南好”有三方面的“好”,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是哪三方面?
一言以蔽之,江南不仅风景美|生活美,而且江南|人更美。
3、正因为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美,所以才有了“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建议。大家有没有想过,人人都说江南好,这里的“人人”有没有包括词人自己?
没有。
4、也就是说,这是人们在做词人的工作,劝词人就终老在江南。大家想想人们是针对词人什么想法而做他的工作?
一定是词人想念家乡,萌生了离开江南回到家乡的念头。人人这么说,实际上是劝阻词人。
5、词人韦庄是北方人,游子思归是符合常情的事情。所谓“落叶归根”“美不美家乡水”。作为旁人或朋友劝止词人归家是不合常理的事,人们为什么不合常理地劝阻他北归?
词人一定有不能回乡的苦衷。
小结:所以词作开篇就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很含蓄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表面显得直率,其实情意曲折;口吻看似通达,而内容其实沉郁)。
6、“未老莫还乡”中“莫”是什么意思?
不要。
7、“莫”“不要”是表劝止的话语,那么这劝止的话语又是针对什么事情?
词人想回乡,朋友劝阻他“莫”。
8、所以“未老莫还乡”这句诗包含了三层意思,说说是哪三层?
词人想回乡。
朋友叮咛嘱咐他“莫”。
就是回乡的话也等到年老后。
小结:这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9、结合全词说说“还乡须断肠”的原因?
游人没到老年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物,就会后悔不及。(当然词作主旨只停留这个层面就对词作理解显得肤浅。)
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因藩镇割据,战争连连,曾在江南避乱达十年之久。如果这时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一定会有断肠的悲哀。
五、词作主旨:
这首词表面称叹、歌颂江南美景,实际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反衬出游子有故乡而不能归返的苦衷。
12、春江花月夜(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赵新惠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诗歌,有情地朗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诗歌意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进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多媒体的使用。
(2)以第一人称改写思妇怀远的片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鱼龙潜跃水成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独的心田。《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
二、赏析全诗:
(一)、整体感受: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以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听读:请大家聆听此诗的朗诵,聆听时注意他朗诵的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自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希望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齐读:朗读时请注意声音的缓急轻重,诗人抒发了一股怎样的情思?
明确:乡愁
朗读点评(略)
整体概说:
《春江花月夜》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为诗情的纽带,由此引出种种意象,互相穿织在一起,吟咏诗人拂拭不去的乡愁。
(二)、分片段欣赏:
A、景致: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下面请大家找出描绘月景的诗句。
明确:前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读:(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八句诗,尽量读出诗句的意境来。注意语速快慢、语调的轻重。简评(略)
描述: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这八句诗用自己优美的语句描绘下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展示:师生皆可。
如: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腾,仿佛与大海连成了一体,雄伟壮阔。一轮明月伴随着滔滔江水一同生长,绵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处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芳草遍布的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夜空中飘飞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辉中也似乎迷失了踪迹,江边小块陆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诗人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描绘了一幅浩淼壮阔、明丽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图。
集体朗诵:在刚才我们描述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八句诗。
教学设想: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到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让自身融入诗歌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情理:
问:诗人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叹?请朗读相关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
如:(1)、“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借这轮孤月抒发内心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2)、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感受到诗人因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而深感惆怅。
(回答从这两方面入手,意思相同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回忆古人相关主题的语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小结: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历来是文人感叹的主题。诗人却从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绵延悠长。“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中得到了欣慰。诗人虽对人生短暂而感伤,但并不颓废而绝望,这源于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C、思妇怀远片段:
生命之河就像这流水一样经久不息。流水无情,江月有恨。由此引出下篇思妇怀远的情结。请大家齐声朗读下面六联,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我们同学化用自己一双双巧手描摹出了这位女子的心事。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投影展示学生的想象片段:
如:白云随着风悠然飘去,离我远去。青枫浦的枫叶红了又绿,春去了又回。我的愁还是愁,思依然思。你却是不归,今夜又是谁家飘荡江湖的游子,又是哪位对月寄托着思念。楼上的明月正照着梳妆台,照出一片相思冰凉,一片寸断肝肠。只恨月太明,卷起玉帘,卷不去它半分清辉。照在砧上,拂去了水也拂不去它的一寸光华。相思无限化作泪,凉如水,更胜清辉。只愿随着月光,照耀着你。却只能仰望鸿雁,俯视鱼龙,却依旧比不上月光,只是泛起微微水纹,化作点点相思,相思点点。
(选择其中一两篇既可。)
点评:同学们将思妇的内心世界描写得非常形象细腻,其中一卷、一拂这两个小动作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同学们,除此之外,诗人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来描写思妇的愁苦?先请大家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表达手法。(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动作描写等)、议论、抒情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点面结合、
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烘托、渲染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要求:下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分析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来书写思妇的愁苦?请你书写在书的空白地方。
学生发言:略
如以下角度,意思相近就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运用“白云”、“青枫浦”这几个诗歌中常用来表示离愁的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达到了融情于景的效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扁舟子”、“相思”诗人直接流露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徘徊”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光似乎也对这位思妇心生爱怜,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来陪伴她,为她疏愁解闷。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同在一轮明月之下,却人隔天涯。只希望多情的月辉能带去我对你的思念。“愿”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与期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本想叫鱼雁传递音讯,可如今鸿雁长飞却飞不出光的影子,鱼龙潜跃,只激起点点波澜。诗人借景抒情,思妇内心的愁苦无以言语。
D、游子思乡
从别后,忆相逢,柔肠一寸愁千缕,几回魂梦与君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以思妇怀远的方式虚写游人的乡愁,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下篇水到渠成地生发了游子的思归之情。
请大家自由朗诵。
三、总结全诗:
朗读:集体朗读(注意朗读时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由朗读较好的学生来朗读,其它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全诗总结: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诗鉴赏词典》)
13、菩萨蛮(温庭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五代词的有关常识。
2、通过对“温词”的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讨论本词是否有所寄托。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唐五代词概述:
1、花间词派:以唐温庭筠、前蜀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温词秾艳华美,如簪花仕女,如富丽堂皇牡丹,“密而隐”富于美感的联想;韦词疏淡清秀,如淡妆美人,如清新明丽芙蓉,“显而疏”,易直接触发情感的感动。
2、二主一相:南唐词以宫廷为中心,以君臣为主体,以“二主一相”(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和中主朝宰相冯延巳)为代表,他们凭借共同的高雅而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操,以及独特的个性禀赋和情感体验,赋予南唐词独特的感伤情调和开阔的词境(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家国之感,拓展了唐五代文人词的艺术境界,开掘了唐五代文人词的抒情深度;朴素的语言和杰出的白描功夫,形成了他们“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确立了他们结束“花间”开启“北宋”的承上启下的词史地位。
二、作者介绍:
温庭筠: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与韦庄并称“温韦”,他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三、结合注解,理解词意:
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四、赏析:
1、这首词的韵脚有哪些?如何构成听觉之美?
答:韵脚分别是“灭”“雪”“眉”“迟”,“镜”“映”“褥”“鸪”,两仄两平,相互交错,既有整饬之美,又有变化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于听觉之美。
2、词中的物象有哪些?如何营造视觉之美?
答:物象有“小山”“鬓云”“香腮”“蛾眉”“花”“镜”“面”“绣罗襦”“金鹧鸪”等意象,错彩镂金,精致绵密,构成富于视觉美的境界。
3、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这首词刻画了美丽而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
4、作者是如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答:肖像、动作(细节)、着装描写。
例如“懒起画蛾眉”中“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怅惘若失的情态传达出来;“弄妆梳洗迟”中“迟”字进而渲染她无情无绪的心态;“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花似人面,人面似花。花固然美,但“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面固然也美,但红颜易老,青春难驻,只怕也跟花一样易开易落啊!;“双双金鹧鸪”,实际是反衬,她独处深闺。满怀惆怅,“双双金鹧鸪”不仅给她哀怨的心绪添上几分酸楚和难堪,也道出她“愿做鸳鸯不羡仙”的理想。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