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级必修)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级必修)

时间:2022-08-13 08:50:10

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级必修)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

  课题:陋室铭 总课时: 课型:巩固训练 2012年3月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学法指导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2)惟吾德馨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①谈笑有鸿儒: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

  日: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个性化

  设计

  盘点收获

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往来无白丁()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花之君子者也()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3、“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反思:我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老师在教学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课外拓展延伸及作业】

  运用《爱莲说》一文的写法写一篇关于植物或物体的文章。

3、《师说》导学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课题:《师说》曾丽红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文章。

  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2、学习文章第一段

  3、积累文言词汇

  【知识链接】

  韩愈,其人:(768——824),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

  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

  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学习过程】

  一、解题:《师说》中“说”是一种表议论的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师说”意为“解说从师的道理”。

  二、课文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2、读准文章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

  给下列生字注音:

  谀()苌()聃()郯()句读()

  或不焉() 欤()蟠()经传()贻()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学习第一段

  (一)、字词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是故无贵无贱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文言词汇积累: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吾从而师之(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一词多义

  (1)师(2)乎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从而师之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吾师道也

  (3)其(4)而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吾从而师之

  5.之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四段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

  一、字词释义:

  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则耻师焉,惑矣

  惑之不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句读之不知

  小学而大遗不耻相师君子不齿

  圣人无常师不拘于时作师说以贻之

  二、翻译重点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欲也难矣!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

  一、文本探究:

  1、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韩愈为何专门写文章给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3、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5、通过这三组对比,韩愈有何感受?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

  二、思绪拓展:

  这篇文章说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他还写给谁看的呢?

  三、总结:

  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

  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文章来和大家交流。

  四、巩固提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8.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9.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其如土石何?

  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

  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

  附:答案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退之韩昌黎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昌黎先生文集》

  二、1.yúchángdāntándóufǒuyúpánzhuànyí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1、本来;因此;道理;存在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四、1“受”通“授”传授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五、1师①名词,老师②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名词作动词,学习2、乎①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①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代词,他的4.、而(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3)连词,表承接5、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二课时

  一、超出;比……低下;以……为耻;糊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别人为师;看不起;固定的;被;赠送。二、翻译重点句子: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

  4、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三、(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6)于其身也(反称代词,自己)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课时

  1、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

  三条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不拘于时

  2、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分为两层:①、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②、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第二段)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倒数第二段)

  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文章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

  4、、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

  耻学于师于其身则耻师焉不耻相师耻师:以从师为耻

  古圣人――今众人;对子―――对己;百工―――士大夫;对比。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非常痛心(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朗读时,应读出语气。

  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

  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

  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

  二、思绪拓展:

  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1200多年之后的我们: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四、同步检测:1.D(A.传zhuànB.苌cháng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6.C(判断句)7.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8.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9.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0.B

4、《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及陪衬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2、写作背景:被贬期间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

  二、导学释疑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过的同学可以背诵课文。

  接下来请各组小组长一人一句讲解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讲)

  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唯吾独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⑨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巩固归纳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哪可以看出?(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小组内自己总结)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四、检测补缺

  1、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2、写出“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

  3、表明主人的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

  ,。

  4、表明了主人不热衷于名利的句子是:

  ,。

  五、点评延伸

  仿写课文,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

  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

  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5、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陋室铭(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了解文体知识及作家作品

  学习重点: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

  2、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3、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唐德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授监察御史。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朗州、和州等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很深。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本文是他被贬为地方官,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

  一、自主学习

  1.本文作者(人名)是(朝代)著名文学家。“铭”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苔()痕

  鸿儒()案牍()西蜀()

  二、合作探究

  1.重点词理解,解释加点词

  (1)有龙则灵(2)有仙则名

  (3)斯是陋室(4)惟吾德馨

  (5)谈笑有鸿儒(6)往来无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8)无案牍之劳形

  (9)可以调素琴()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三、课堂检测

  1.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记述实事、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2.《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6、陋室铭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一、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二、合作探究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写出陋室的什么特点?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写作者的陋室有什么关系?

  5.引用孔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三、课堂检测

  1.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2.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__________,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__________。

  4.这篇铭文通过赞扬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文章的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雷真民

7、《陋室铭》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熟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背诵文章。

  2.积累文言词汇及句式,疏通文意。

  3.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词汇,把握文章的主旨,欣赏骈句的句式特点。

  【学习难点】

  2.理解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作者的高洁志趣。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活动一】读写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陋室铭____________惟吾德馨_____苔痕______

  谈笑有鸿儒______案牍之劳形_______诸葛庐_____

  2.参照注释,解释字词。

  有仙则名______有龙则灵_______斯是陋室________惟吾德馨_________往来无白丁________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_____何陋之有________

  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

  3.重点句式何陋之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

  1.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_____,有_____之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中文体。这种文体______、________、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

  4.预习心得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学习

  【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

  步骤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断句、语气。

  步骤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出问题。全班齐读。

  步骤3.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式的特点。这种句式叫骈句。

  【活动二】整体感知

  步骤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探究,翻译文章。

  注意重点句式、词汇。教师巡视指导。

  重点句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

  步骤2.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陋室的哪几方面?

  【活动三】精读突破

  步骤1.文章开头为什么写山和水?

  步骤2.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作者为什么在结尾提到诸葛庐、子云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4.文章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5.作者借陋室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怀?这种写法叫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我学习,我总结。

  重点文言词汇、文章的写法、骈句。

  【巩固提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1)学,不营(2)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3),意怡如(4)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5)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6)

  注释:(1)耽:非常爱好。(2)谋求(3)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4)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5)哂笑:讥笑(6)通儒;指贯穿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其妻患之__________2.常丐食诵诗_____________

  翻译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陋室铭》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陋室铭》导学案

  预习检测

  1.铭,是指,后来成为,它的特点是。

  2.本文作者是,字,朝著名的、家。

  本文选自

  3.生字注音

  铭斯馨苔鸿儒调牍庐蜀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学习重点

  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学习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互助探究

  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B级)一试身手,我最棒。

  (学习方法:对照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与巳学过和知识,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1、写出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有鸿儒(      ) 可以调素琴()无丝竹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3、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

  韵脚是:

  4、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曰:“何陋之有?”

  展示训练评价推进

  读懂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及托物言志的写法(B级)相信自己,我能行。

  (学法:学生先注意听别人读课文,然后标画之后讨论,最后集体交流)

  1、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

  ”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

  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

  ”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这是一种的写法。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全文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2)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这些是实写,虚写的句子

  是:。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1、请举出古诗文中托物言志的例子。

  2、仿照课文开头两名反向立意的写法写几个句子。

  3、以《教室赞》为题,仿写文章托物言志、反向立意的写作方法。列出写作提纲:

  达标测试

  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3.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9、陋室铭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

  课题:陋室铭 总课时: 课型:巩固训练 2011年月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学法指导

  复习过程:

  1基础强记:

  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如:墓志铭、座右铭等。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3.字音

  注音,如“馨”、“牍”“苔”“儒”“蜀”。

  4.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1记忆的文言词语:陋:。馨:白丁:。名:

  灵:鸿儒:调素琴:牍:。何陋之有:?

  2、理解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二、理解感悟

  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2.统领全文的词语是哪个词?

  3.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4.(1)文章结尾再一次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古贤之名室证“陋室”,并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明确:

  ②文章点题句是什么?

  ③以古代圣贤自比的句子是什么?

  ④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什么?

  ⑤文中的“仙”和“龙”比喻什么样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词是什么?

  5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

  明确:

  6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

  7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明确:

  8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阅读提升: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予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3)可以凋素琴,阅金经()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3)谈笑有鸿儒

  (4)无丝竹之乱耳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4分)

  个性化

  设计

  盘点收获

10、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

  课题:陋室铭 总课时: 课型:巩固训练 2012年3月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 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学法指导

  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2)惟吾德馨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①谈笑有鸿儒: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

  日: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个性化

  设计

  盘点收获

11、《陋室铭》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一)

  【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大诗人,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或洛阳(河南洛阳)人。

  2.铭,最初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读音

  吾()馨()苔痕()鸿儒()

  案牍()调素琴()

  三、解词

  ⒈古今异义

  无案牍之劳形形:

  ⒉词类活用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乱:劳:

  ⒊一词多义

  ⒋其它

  斯:惟:吾:馨:鸿:

  白丁:金经:

  丝竹:案牍:

  四、译句

  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翻译:

  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

  ⒊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

  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翻译:

  ⒌何陋之有?

  翻译: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筑陋室并为之做铭,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抱负和高洁傲岸的情操,也流露了社会现实的讽刺。

  六、内容写法分析

  ⒈结构分析:本文分为三层: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类比,引出写作对象——陋室,并点明主旨——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描写陋室的景、人、事;第三层(南阳诸葛庐——末尾)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⒉写作特色:⑴句式整齐,对仗工整;⑵骈散结合,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⑶运用对偶、反问等修辞,增强了表达效果。

  理解性默写

  ⒈(2010三明)《陋室铭》中,表现陋室环境清幽的句子是:,?

  ⒉(2009牡丹江)《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⒊(2006陕西课改)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借陋室喻志的句子是:

  ,。

  ⒋(2006百色)刘禹锡《陋室铭》中用来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句子是:,。

  七、中考阅读链接

  ⒈(2010岳阳)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⑷无案牍之劳形()

  11、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不胜受恩/感激B、今齐地方/千里

  B、朔气传/金柝D、水/不在深

  12、翻译(2分)

  孔子云:何陋之有?

  13、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2分)

  ⒉(2009厦门)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①谈笑有鸿儒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

  日:A.太阳B.白天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和“”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人琴俱亡》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体味和推敲句子”学案(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设计(河大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学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虞美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文学类阅读导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主题(高三)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下册) 《题都城南庄》教案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最新中学教案 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级必修) 故乡导学案1(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故乡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故乡导学案级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级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1(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再别康桥(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教案(粤教版高三选修教学设计)

相关信息 陋室铭导学案设计级必修) 陋室铭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 陋室铭课件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