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级必修)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级必修)

时间:2022-08-12 21:36:10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级必修)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

  课题:邹忌讽秦王纳谏 总课时: 课型:预+展 2010年月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诵读,体会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情感目标 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地位。

  学

  法

  指

  导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知识

  储备 战国的资料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兼并战争也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环节与时间预设

  导入2范读3自读10对子组听读10展读15检查背诵5

  一、检测导入:

  二、积累文言词语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昳(  )丽朝(   )服衣冠(   )   窥(   )镜  期(  )年  朝(  )于齐    间(   )进

  2.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朝服衣冠,窥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除了以上的难句,你还有吗?请写在下面

  3.判断下面的语句的停顿哪句是正确的: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4.词类活用:

  1)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2) 暮寝而思之:暮,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3) 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4)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5)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5、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窥 照 偷偷地看

  寝 躺而不睡 睡觉

  除了以上三个,还有一个呢,请你找出来,并作答

  地方:古:土地方圆今:地点、处所

  谤讥:古;指责,劝谏,议论。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个性化

  设计

  盘

  点

  收

  获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十问学案设计(北师大九年级上册)

  1.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又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选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

  ,,说明“王之蔽甚矣”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

  ;最后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2分)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

  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4.本文用“”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1分)

  5、.邹忌是怎样启发诱导齐威王纳谏的?(3分)

  6.请分别写出文中表现齐威王纳谏后在国内和国外产生巨大成效的句子。(2分)

  7.本文中齐威王和邹忌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2分)

  8.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收到了什么效果?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4分)

  9.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2分)

  10.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11.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说说你的认识。(4分)

  1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13、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3分)

  14.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2分)

  15.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4分)

  文章标题中的“讽”,是讽喻的意思,特指;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齐王接受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获得了

  巨大成效。

  16、“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现在用来形容。(2分)

  17、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18、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3分)

  19、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20、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3分)

  21.根据选段内容完成下联。(3分)答

  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

  22、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2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24.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3分)

  25.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3分)

  26.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2分)

  27.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3分》

  28.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29.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_的方式。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不超过30个字)

  30.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31.文中邹忌从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的道理是:

  参考答案

  1: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2、略

  3:直言不易 设喻说理(类比说理)

  4:门庭若市

  5:邹忌以事设喻(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国内: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

  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或: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忠诚;有自知之明齐威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8:①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并立刻下令: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②群臣纷纷进谏。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9: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10: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11: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2分)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1分)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1分)

  12: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13: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写余味无穷,详写具体生动

  14: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15: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或“与徐公比美这件生活中的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

  16: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7: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8: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或: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9:_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20:(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21: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又如:臣民面刺齐王受上赏

  22: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23:因为:其一,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其二,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其三,举国上下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24: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

  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5: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6:“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27、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28、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采纳群言。

  第二问答案。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善于向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29:委婉劝说(口头劝说类比、隐喻、婉谏)直接劝说(书面劝说直谏)

  30: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31: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5.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一、资料助读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变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人治。

  二、读准字音。

  帙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朝于齐间进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知识系统解析:

  1.通假字:孰:通“熟”,仔细。例:孰视之。

  2.实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④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⑤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⑥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⑦期年之后(期:满一年)⑧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注:讽:微言劝谏)

  3.虚词:

  “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②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比)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介词,在)④皆朝于齐(于:到)

  “而”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词,并且)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而:表顺接连词,于是)③时时而间进(而:连词,表修饰)

  4.词类活用:

  ①名动:朝服衣冠(服:穿戴)②名状:朝服衣冠(朝:早晨)暮寝而思之(暮:夜晚)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③使动: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④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

  5.古今异义:

  ①讽[今]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讽刺,不单用,用在含贬义的“讥讽”“讽刺”等词语中。

  [古]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②明日:[今]今天的下一天。[古]“次日”“下一天”。不限于指今天的下一天,课文指后天。

  ③美丽:

  [今]不能用于修饰男子,只能修饰妇女。[古]能修饰男子。

  ④地方:

  [今]部分、区域、本地,跟“中央”相对的行政区划。

  [古]两个单音词。地。土地,国土。方,方圆,纵横。

  6.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与(之)坐谈(省宾语)②问之(于)客曰(省介词“于”)

  判断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皆朝于齐(应为“皆于齐朝”)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应为“忌不信自”)

  固定格式:孰与…”和“与…孰”疑问句经常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成选择疑问句中的一种,介词“与”的宾语是用来作比较对象,句末的形容词则是比较的标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四、练习

  ①朝服衣冠()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⑧能谤讥于市朝()

  一词多义

  有   莫不有求于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朝   朝服衣冠()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于齐()

  谤讥于市朝()

  孰   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美   吾妻之美我者()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甚   君美甚()

  王之蔽甚矣()

  闻   闻寡人之耳者()

  燕、赵、韩、魏闻之()

  于   欲有求于我()

  皆以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词义比较

  “我”与“吾” “窥”与“视”

  “若”与“如” “不”与“弗

  “讽、谏、刺、谤、讥”

  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

  五、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②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把握宾语前置)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贾:②谓……曰:③利:

  ④力田:⑤泽:⑥之:

  2.解释下列句子。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谓……曰:对……说。利:赢利。

  力田:辛勤耕作。泽:恩泽。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一词多义

  有   莫不有求于王(有)

  邹忌修八尺有余(通“又”)

  朝   朝服衣冠(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于齐(朝见)

  谤讥于市朝(公共场所)

  孰   吾与徐公孰美(谁)

  孰视之(熟)

  美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漂亮)

  甚   君美甚(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很、非常”)

  王之蔽甚矣(厉害)

  闻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燕、赵、韩、魏闻之(听说)

  于   欲有求于我(对)

  皆以美于徐公(比)

  皆朝于齐(到)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词义比较

4、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2、归纳多义词义项朝、孰、旦、诚、闻。

  3、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此导语的设计的意图有三。一是为了激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辩证来看待优秀的文化遗产。三是注意与上篇课文《勾践灭吴》的联系)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诵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课前请人朗读,然后播放录音,还可以请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生共同订正后,请学生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再共同解答。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①、让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小结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人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四道小题,请4名同学填充。

  (1)、暮寝而思之,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

  (3)、王曰:“善。”乃下令:“----------------------------------,-----------------------,-----------------;------------------------,-----------------,--------------------------------,---------------------,-----------------------。”

  (4)、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四、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研讨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诵读,多练习,多查工具书,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补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板书设计

  邹内涵:委婉规劝(是什么)

  忌

  讽原因:王之蔽甚矣(为什么)

  齐

  王方式:设喻(类比)(怎么办)

  讷

  谏效果:善……战胜于朝廷(怎么样)

  教学后记

5、《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指南(一)(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

  (3)观()(4)燕()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布置预习】

  略

6、《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指南(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做归纳。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巧妙设解说理的特点,明白虚心接受意见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合作探究】

  1、辨析形近字,先注音后组词。

  (1)冠()(2)廷()

  寇()延()

  (3)蔽()(4)纳()

  弊()枘()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谓其妻曰()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于是入朝见威王()皆朝于齐()

  (3)皆以美于徐公()必以情()

  3、默写填空。(7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此所谓。

  4、理解课文内容填写句子。(3分)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古义今义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古义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今义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6、判断下面句子运用的描写手法。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之远甚。()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7、问题探究。

  ⑴、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为什么?

  ⑵、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⑶、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A、邹忌:B、齐威王:

  8、本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详略得当,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题目中的“讽”的意思是,“纳”的意思是。本文出自

  编写的。

  2、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3、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D、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4、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吾孰与徐公美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D、皆以美于徐公

  【布置预习】

  略

7、《邹忌讳讽齐王纳谏》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邹忌讳讽齐王纳谏》教学案

  [学习目的] ⒈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形成语感;

  ⒉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学习重点]通过朗读、翻译、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学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昳丽()窥镜()朝服衣冠()间进()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孰视之:美我:

  私我:王之蔽甚矣:

  面刺:间进: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来。

  二.探究学习

  ㈠学习课文第一段

  ⒈逐字逐句尝试翻译课文。注意译准下列词语:

  [修][昳丽][朝服][窥][孰与][自信][明日]

  [孰视之][美我][私]

  ⒉讨论:从“窥镜”“我孰与徐公美”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⒊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回答他的?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⒋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三问三答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并当堂表演。

  ⒌邹忌从家人朋友的回答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㈡学习课文第二段

  ⒈逐字逐句尝试翻译课文。注意译准下列词语:

  [诚][皆以美于徐公][方][蔽][甚]

  ⒉本段主要写什么?邹忌是怎样来讽谏齐王的?

  ⒊朗读课文。想象邹忌和齐王的语言神态,并当堂表演。

  ㈢学习课文第三段

  ⒈逐字逐句尝试翻译课文。注意译准下列词语:

  [善][面刺][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间][期年][虽]

  ⒉“善”说明齐王是一个怎样的国君?

  ⒊齐王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㈣学习课文第四段

  ⒈逐字逐句尝试翻译课文。讨论: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课堂整理

  1、分板块整理本课出现的各类语言现象,把它们写到自己的课堂笔记本上。

  2、分析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齐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讽谏的。

  4、简介《战国策》,结合对课文谈谈对“策”的理解。

  四、当堂练习:

  1、《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中学生:“不许进入营业性网吧”,但一些同学仍背着家长和老师上网吧,网吧老板也违规经营。对此,你作为一个中学生,怎能袖手旁观?于是,你到网吧找朋友王亮。

  ①你对正贪恋上网的王亮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对违规经营的网吧老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文)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

  帝(唐太宗)尝作宫体诗,使世南(虞世南)赓(gēng,连续)和(hè,照别人诗词格律或内容写作诗词)。世南曰:“圣作诚工(精巧),然体非雅正。上(皇上)之所好(hào),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tián打猎)猎,世南以为言(对此提出批评),皆蒙嘉(赞美)纳(采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②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③能谤讥于市朝()④上(皇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由此观之皆以美于徐公

  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下令:“群臣吏民……。”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甲乙两文写的都是臣子向君王进谏并被采纳的故事,这两位臣子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现实生活中如果要向同学提意见,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方式?为什么?

  《邹忌讳讽齐王纳谏》检测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昳丽()窥镜()纳谏()谤讥()期年()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形貌昳丽()吾孰与徐公美()诚知()

  期年之后()孰视之()王之蔽甚矣()私臣()谤讥于市朝()莫不畏王()

  3、默写填空。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乃下令:“,受上赏;,受中赏;,,受下赏。”

  (3)令初下,群臣进谏,;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闻寡人之耳者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5、指出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的类型及意思。(2分)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今义。(4分)

  (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7、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邹忌

  齐威王

  8、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板书设计:

  教后记:

8、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

  课题:邹忌讽秦王纳谏 总课时: 课型:预+展 2010年月日

  主备人:高占军 学生姓名 督查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诵读,体会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情感目标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学法指导

  文言文要放声朗读,诵读时,要心到、眼到、口到、耳到,并注意用普通话读准字音,异读字按课本注释标的音去读,一些较长的句子必须辨清语意和语言结构,使读音上的停顿和语意结构一致,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和感情,培养语感。在诵读的同时,利用注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的内容,这样边理解边记忆,达到背诵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的效果。

  知识

  储备 战国的资料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兼并战争也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教学程序:第三课时

  环节与时间预设

  导入2自主学习10合作交流10展示20巩固3

  一、检测导入: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6、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启发示例1.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由于邹忌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理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正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启发示例2.(1)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这样才能使对方愉快的接受意见。(2)用身边的小事设喻说服别人,由己及人,以小见大,既能让人感到亲切,又能将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启发示例3.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7.本文写作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个性化设计

  盘点收获

9、《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除弊纳谏的积极作用,体会邹忌高超的进谏艺术;;

  3.理解文中的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

  2.读准、读懂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快乐链接】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体验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

  2.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小组交流质疑,推荐重点字词(上板)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中写徐公美貌的句子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自以为不如”或“弗如远甚”。

  (2)邹忌给齐王什么样的建议?齐王采用该建议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

  成效: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理解课文,体会邹忌的劝谏技巧;

  2.学习文中通过设喻和类比进行说理及推理的方法。

  【体验学习】

  1.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识记重点字词;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来劝谏齐王的?

  设喻说理(具体生活小事),类比推理(邹忌、齐王皆受蒙蔽)

  2.赏读、品析课文

  (1)研读第一自然段

  A.课本剧表演: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注意通过语气、表情等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想法。

  妻,由衷赞美;妾,拘谨平淡;客,陈述句,更冷淡。

  B.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从中可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受蒙蔽。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2)研读第二、三自然段

  A.邹忌跟徐公比美的事情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事情有何关系?

  为下文邹忌向威王进谏埋下伏笔。

  B.齐王与邹忌是否有同样的情况?如果有,在哪里?

  威王处境与邹忌类似,受蒙蔽也是必然。

  C.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迷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却被讥讽羞辱……向国君进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比较抽象的道理。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呢?他的劝说方式给你你哪些启示?

  设喻说理,由己及人,由家而国。忠言也顺耳。

  D.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从这里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齐王形象?

  开明,有作为。从谏如流,勇于改革。

  3.拓展延伸

  (1)发挥自己的想象,用邹忌或齐王的口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复述或改写这个故事。

  (要求:忠于原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及人物性格;无论是邹忌还是齐王都要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在人物心理、动作、肖像、语言及活动环境等细节方面可以点化、创新)

  (2)你身边的人有哪些不良习惯,运用邹忌的劝谏技巧,给他提些建议。

  如:劝谏同学们课堂上不要讲小话;不要沉迷于网络等。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案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致空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真正的英雄》《斑羚飞渡》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诗词五首》《我理想中的学校》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在山的那边》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考复习热点精粹——名著阅读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总结(八年级上册) 《金色花》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级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1(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再别康桥(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教案(粤教版高三选修教学设计) 小议探究性学习(人教版必修教案设计) 展开心灵的羽翼自由飞翔 -----想象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我的四季》导读(鄂教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 《犟龟》教学设计方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相关信息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后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1(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设计级必修) 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训练题备课资料(人教版九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