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黛玉进贾府》导学问题(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1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环境描写
教学方法:讨论——点评——欣赏
知人论世游贾府
1、【走进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祖籍河北丰润,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钊老斓墓僦啊K脑婺缸龉滴趸实鄣娜槟福娓覆芤龉滴趸实鄣拇粒礁雠胙⊥蹂?滴趸实哿窝材暇陀兴拇我越焓鹞泄S纱丝杉芗业南院找约坝牖适业拿芮泄叵怠?nbsp;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钜蚴禄褡锩庵安⒈怀遥笥智不乇本业来哟怂ヂ洌剿槭币压拧芭铍幻┐餐咴睢?nbsp;“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2、【解读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通用名《红楼梦》。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即记录大石上所刻之“石头”“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曹雪芹用了二十来年的时间创作《红楼梦》,到他逝世时只完成了八十回。今传本一百二十回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补的。
3、【字词梳理】
杜撰(dùzhuàn)敕造(chì)纨袴(wánkù)翠幄(wò)钗钏(chāichuàn)厢庑(wǔ)璎珞(yīngluò)錾银(zàn)黼黻(fǔfú)忖度(cùn)阜盛(fù)罽(jì)宸翰(chénhàn)裉(kèn)敛(liǎn)攒(cuán)盥(guàn)罥(juàn)瞋(chēn)懵(měng)孽(niè)憨(hān)幺(yāo)羹(gēng)靥(yè)螭(chī)绾(wǎn)觚(gū)嫡(dī)惫(bèi)绦(tāo)蜼(wěi)
5、[走进贾府]
思考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
2、《林黛玉进贾府》(第四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设计/王长福
课型:总结探究课
教学目标(三个维度):
1、巩固理解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特点,以及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与方法;
2、从刻画人物(王夫人)的角度探究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人为因素;
3、指导开展文学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技巧;
4、激发学生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和封建门阀制度扼杀自由美好爱情的憎恨之情。
教学重点:
1、探究小说对王夫人的言行刻画,认识王夫人在“宝黛爱情悲剧”中扮演的“角色”;
2、指导开展文学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学习文学鉴赏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
王夫人言行举止背后的深意和其对黛玉、宝钗迥异的态度
教学手段、方法:
1、教学手段:导学案引领、多媒体辅助教学
2、主要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点拨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导学”环节——目标引领
第四课时导学案(导学提纲)
1、用定位分析和定性分析(即下定义)的方法分别概写出本文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
——课前自主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
2、选文中描写王熙凤、贾宝玉的出场,均从“声音”开始——
【熙凤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个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
【宝玉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比较熙凤、宝玉出场时写其“声音”的异同,并分析这种不同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个性?(注意现场周围人的反应)
——小组内讨论完成。
3、探究阅读(重点)
(1)、课后阅读选文中大舅母邢夫人、二舅母王夫人在林黛玉走进贾府后的言行举止等方面有着哪些不同?从文中圈画出来,品读讨论。
(2)、在黛玉走进贾府的这一天里发生的一些事情似乎就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请同学们课后研读选文并联系《红楼梦》全书的有关描写,小组展开深入讨论、探究: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
课堂“导思”环节——合作探究
一、回顾导入
1、回顾选文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PPT呈现“导学案”第1小题】:用下定义的方法概写人物形象特点
——小组代表分别阐述对“导学案”第1小题的处理。
【PPT呈现】林、贾、王三个主要人物特点
林黛玉是一位美貌多情、心性敏感、言行谨慎,家境走向破落的女子(小姐)。
贾宝玉是一位英俊多情、直率真诚、崇尚自由平等,有反抗封建礼教精神的贵族青年(少爷)。
王熙凤是一位美貌智慧、精明能干,善于见风使舵、阿谀奉承,为人泼辣强势的贵族家庭管家(女强人、女霸王)。
2、师述: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但是,要刻画出逼真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高明的作家会在描写的角度上进行创新。
【PPT呈现“导学案”第2小题】:出场“声音”的不同与人物的个性
——小组代表交流对“导学案”第2小题的理解。
【PPT呈现】:参考性答案
作家采用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即“先声夺人”的写法。
熙凤“笑里藏刀”的“笑声”,令丫鬟嬷嬷们“敛声屏气”,可见其张扬跋扈、泼辣强悍的个性。
宝玉“顽童”般的“脚步声”,丫鬟进来“笑”着通报且直呼其名“宝玉来了”,可见其平等待人的品质和不受尊卑、等级观念束缚的思想。
3、师述:作家刻画人物要凸显人物个性。
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过程中,我们也要能在深刻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做深入的探究,发掘出文本更多的意蕴。换言之,文本阅读要能在准确、深刻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阅读创造。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探究《林黛玉进贾府》中两位若隐若现的“大人物”——邢、王二位夫人,特别是王夫人的表现,看看——
【板书】谁在制造宝、黛相亲相近的障碍?
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
二、合作探究
1、指定两位小组代表回答“导学案”第3小题的第(1)问。
【PPT呈现“导学案”第3小题第(1)问】邢、王二位夫人的言行举止
——其他小组自由补充。
——教师点拨、强调:
(1)黛玉拜见大舅贾赦时,黛玉是由大舅母邢夫人“领着并全程陪同”,而后命人去书房请贾赦。
【PPT呈现】请同学们品读如下词语
(邢夫人)“忙亦起身”、“带了黛玉与王夫人作辞”、“携了黛玉”坐车、“搀着黛玉的手”进正室、“让黛玉坐了”、“苦留”吃晚饭、“送至”仪门前、“嘱咐”几句、“眼看车去了方回”。——这是一个怎样的大舅母?
——学生讨论后,明确:【板书】
邢夫人:“善良实诚”,“名大实小”(地位不及二门)
(2)文中对王夫人的言行等方面的描写虽只在陪贾母迎接黛玉、代表贾政接待外甥女两处,且着墨不多;但很有味儿。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琢磨琢磨王夫人的言语。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
【PPT呈现】片段一(在贾母处):姑妈VS侄女
熙凤亲为(黛玉)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王夫人)问他(她):“月钱放过了不曾?”
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
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
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师作点拨:这场对话发生在王熙凤“亲为(黛玉)捧茶捧果”时。王夫人是先发制人,其一“问”两“道”一“笑”,柔中带刚,很有深意。(我们待会儿要重点探究一下。)
【PPT呈现】片段二(在贾政的地盘):二舅母VS外甥女
茶未吃了,……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
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黛玉)因陪笑道:“……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王夫人笑道:“……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只休信他。”
——师作点拨、引领:在黛玉进贾府的当日,王夫人和黛玉接触的时间远多于邢夫人,甚至超过了贾母。她与黛玉直接交谈的话题有几个?哪一个话题是王夫人的表述重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三个话题。一是说贾政斋戒去了,二是“笑指”王熙凤的住处,三是“贬损”儿子宝玉——这是王夫人有限的话语中着重表达的内容。
——比较邢夫人、王夫人在黛玉进贾府当日的言行举止的不同:邢夫人全程陪同黛玉拜见贾赦,王夫人高居贾政书房且代表贾政接见黛玉。
显然,邢氏地位不及王夫人,贾府的权势集中在二门,王夫人是二门的代表。
但是,这里更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思考……
2、引领学生拓展思考
【PPT呈现下面的5个问题】
问题(1):在贾母住处,当众人的目光、注意力还集中在黛玉身上时,王夫人“抢镜头”似的向王熙凤问了一件本不需要她劳心费神的小事情——“发放月钱”。她这一“问”是无意还是有心?(“月钱之问”)
问题(2):给投亲而来的孤女林黛玉“裁制衣服”,可见出舅母对外甥女的关心;但王夫人却说“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可别忘了”。这“随手”一词用的妥当吗?(王氏“随手说”)
问题(3):贾政“今日斋戒去了”一事,王夫人在黛玉来访之前应该是知道的,但她在贾母处不说明,还让黛玉在那里绕来绕去,最后在小正房代表贾政接见她。王夫人这样安排有何目的?(黛玉“绕行”)
问题(4):王夫人眼中的宝玉真的是“孽根祸胎”吗?“母以子贵”时代的王夫人为什么在黛玉面前一再“贬损”宝玉?(贬损宝玉)
问题(5):王夫人仅仅是出于对宝玉前途的考虑,而不让黛玉等人接近宝玉吗?而薛姨妈领着宝钗兄妹来投贾府时,王夫人是“喜得忙带了女媳等人,接出大厅”,并安排薛家住在靠近自己和贾母住处的梨香院。同为表亲,为什么王夫人的表现迥异?(薄“黛”厚“钗”)
——小组开展讨论;教师课堂巡视、指导。
——分组做交流发言;其他小组可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
——师生合作,明确:
(1):王夫人要用“发放月钱”的小事来杀王熙凤的“锐气”。王熙凤在“亲为捧茶捧果”之前对初来乍到的黛玉说的一番话过分炫耀了自己在贾府管人、管事、管物的权力——“……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熙凤的张扬、强势触痛了王夫人的神经:你能蹬鼻子上脸吗?于是,王夫人用这不合时宜的“月钱之问”既叫停了众人对黛玉的嘘寒问暖,更主要警醒王熙凤并暗示林黛玉:我王夫人,才是大当家的!
(2):“随手”用得很妙。一是再次表明府中的大事小情得听我王夫人安排;二是暗示投亲而来的林黛玉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随手”拿两个都够你用了;三是在黛玉面前轻描淡写地显示了贾府的富贵、奢华,稍微地“炫一下富”。王夫人这貌似关心的“裁衣裳”“可别忘了”之言让黛玉明白:在贾府,王夫人是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3):拜见贾政时,黛玉是由“众嬷嬷引着”,往东转弯,走穿堂,进大院,到荣禧堂瞻望,进东耳房吃茶,最后在东廊小正房(贾政的书房)内拜见贾政和王夫人;王夫人坐炕上(舅舅的地盘舅母做主)接见了黛玉。王夫人安排黛玉“绕来绕去”就是要以荣禧堂显摆贾府的“尊贵”,以三间耳房昭示贾府的“富有”,以小正房标榜自己的“权势”。“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黛玉自然也心知肚明。可以说,自她进贾府后就不曾有过真正的开心快活!
【PPT呈现】《红楼梦》第33回:宝玉挨打
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贾政)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
(4):宝玉挨打,王夫人拼死阻拦(品读画线语句);王夫人对宝玉的心疼之情溢于言行。一句“岂不是有意绝我”不折不扣地说出了宝玉是她的生活、生命之重,是她在贾府获得尊崇和权力的唯一筹码。不难理解,王夫人此前“不放心”的就是怕黛玉到贾府后“沾惹”宝玉,故一再贬损儿子宝玉,故“嘱咐”黛玉“别睬他”、“休信他”的言语。王夫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林妹妹远离宝哥哥!
王夫人既工于心计又相当阴损:一则明明是自己害怕宝、黛相亲相近,却说儿子宝玉是“孽根祸胎”,不能惹;二则如若宝玉“生出事来”(比如不读书了、不学好了、挨打了……)便是“姊妹们和他说话”了,便是你们女孩子的罪过。
(5):黛玉、宝钗同为宝玉的表亲,王夫人态度迥异不光因为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宝钗是她的外甥女,关键是王夫人内心更希望薛宝钗成为继王熙凤之后的贾府当家少奶奶。
王夫人反复“贬损”宝玉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给后到贾府的薛宝钗留机会。这里,王夫人是打着一举三得的“如意算盘”:一是王夫人与宝钗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宝钗比黛玉更亲;二是宝钗做了儿媳妇,贾家、薛家、王家的关系,更“铁”;三是王夫人在贾府的地位,更“崇高”。
3、师述:同学们,经过我们一起努力,展开了以上具体的分析、探究。
现在,请各小组继续展开讨论:纵观黛玉走进贾府后王夫人在这一天里的“表现”,王夫人在宝、黛二位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爱情悲剧”中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
【板书】
王夫人的“言笑”——?
林黛玉的“绕行”——?
王夫人的“贬损”——?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代表进行理解交流。
——师生合作,明确:
王夫人不苟“言笑”,但是“在贾府上下我说了算”的权力则让刚进贾府的林黛玉了然于心。
黛玉的“绕行”实则是王夫人设计了“行动指南”:一要黛玉看到贾家独步当世的社会地位和谁与争锋的势力,而王夫人和贾政处在核心;二要黛玉明白贾府生活的奢华、考究;三向黛玉显示了自己在贾家的地位。
王夫人对宝玉的贬损,并不是她的真心,不准黛玉亲近宝玉才是她的本意!纵观整部《红楼梦》,凡王夫人内心不喜的女孩,只要与宝玉有点瓜葛,她都严厉打击,比如丫鬟金钏儿被逼投井而死,绣春囊事件中害死了司棋、潘又安……因此,面对“举止言谈不俗”的黛玉,她便煞费心思地要给她“洗脑”,抓住贾政“今日斋戒”机会,单独接见黛玉,“暗藏玄机”地训诫她远离宝玉。
而在《红楼梦》第4回中,当宝钗随母来投贾府时,王夫人“喜得忙带了女媳等人,接出大厅”,并安排长住梨香院。
一边是想着法儿让黛玉自卑,恐吓黛玉远离贾宝玉;一边是给宝钗创造亲近贾宝玉的机会……这是什么人呐?
——“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
【板书:】
“言笑”——示“权力”
王夫人“绕行”——炫“地位”幕后黑手
“贬损”——设“距离”
三、课堂总结
(一)小组代表分别谈学习收获
——其他小组代表或学生自由补充
(二)教师点拨、总结
1、总而言之,王夫人“言笑”有深意、“绕行”有目的、“贬词”有阴谋!可以说,从黛玉进贾府那一刻起,王夫人就给黛玉的生活埋下了不幸的种子,实乃“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
2、我开设本节课,主要想告诉同学们:文学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就是强调要读出阅读者自我的真切感受。以文本为媒,通过“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情意置换”,然后调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解释、补充、拓展、丰富、完善文本的内涵,实现对文本准确、深刻和个性化的解读。
3、《红楼梦》突破了封建社会男权主义思想束缚,刻画了一群美丽、聪明、有思想、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人格独立的女性,体现出“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舒芜语)。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宝黛爱情悲剧”震撼人心,就在于它让读者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被无情地毁灭,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封建门阀制度的罪恶!
课后“导行”环节——巩固、拓展
1、以本文为主体,结合《红楼梦》全书,任选贾政、王熙凤、贾宝玉作探究阅读,论证自己个性化见解。(比如贾政,安排薛姨妈一家住在梨香院也是他的意思,可黛玉来时他却去斋戒了,贾政的心思也很值得分析。)
2、课后预习《祝福》。小组开展探究阅读。
四、教学反思
本教案主要特色自述
A、本案设计指向是“总结探究课”,系教学者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对必修教材的有效拓展延伸。
B、本案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等,除紧扣新课标要求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之外,突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鲜明的思辨性。
C、本案教学内容以“谁是‘宝黛爱情悲剧’幕后黑手”为总领,以对“月钱之问”、“随手”说、“薄‘黛’厚‘钗’”等五个问题的讨论探究为重点;问题设置的切入点巧妙,有深度、广度,探究价值高。
D、本案在主要人物(“黛、宝、凤”)形象的分析之后,选定邢、王二位夫人,特别是王夫人的言行举止为讨论探究的载体,组织学生重点品味王夫人在贾母处、在贾政的地盘(书房)的言语描写,不仅充分体现了本单元小说体裁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对学生课外开展名著阅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E、本案教学过程突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合作学习,学生成为课堂探究活动的“主人”;课堂达成度高,效果显著。
F、本案是对文学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积极尝试;课堂教学反馈表明,本节课程对提升高中生热爱语文、喜爱文学的兴趣等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节颇有“语文味”的“真语文教学”设计!
3、林黛玉进贾府——总体把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1、听红楼梦主题曲,填春夏秋冬四个字。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流到()尽,()流到()?
2、怎样理解这首主题曲,枉凝眉作为主题曲合适吗?
3、红楼梦的特征:奇缘加泪珠
• 红楼梦“四多”
• 女子多、奇缘多
• 悲剧多、富贵多
4、梦幻的开头讲解
神话故事“木石前盟”
5、曹雪芹的传奇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6、红楼梦的人物表。
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林黛玉和王熙凤
一、黛玉——忧郁智慧女神
1、黛玉和凤姐,你更欣赏哪一个?
2、林黛玉身世讲解,触发学生体验。
3、林黛玉的“看和被看”
4、林黛玉看贾府:硬件①外观宏伟②布局讲究③陈设华贵高贵权势,显赫地位。荣禧堂可以重点讲。
软件(1)、不同的服饰:从主子到丫鬟,包装精良。(2)、不同的人物气质:富贵自尊的气质(3)、不同的礼节和规矩:等级森严如规矩,礼节。
5、贾府看黛玉:众人看黛玉,凤姐看黛玉,宝玉看黛玉。
6、黛玉几次主要的言行:和凤姐见面、拜见大舅、一次辞饭,座位喝茶。知书达理,谨慎机敏,时时在意,步步留心。
7、重点片段欣赏:“刚念了四书”,前后矛盾。黛玉性格总结,葬花吟欣赏。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记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幸福的人。”
二、凤姐——爱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学生提出问题)
1、从王熙凤的服饰中,你看到什么?
贾母怎样戏谑王熙凤,说明什么?
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王熙凤为林黛玉流了眼泪,该如何看待?
2、凤姐知不知道黛玉到来,为何不和其他人比如贾母一样等待黛玉,而是来迟?(主角光环)
3、凤姐的表演时刻
几处笑声怎样理解?两处“携”读出了什么?为何说“我来迟了”?肖像描写你看出了什么?为何说嫡亲的孙女?妹妹几岁?五句的假性询问。缎子细节中王夫人的笑。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对凤姐评价: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凤姐的表现印证了冷子兴的话。
4、总结判词[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宝黛相见——彗星撞地球
1、宝玉登场技巧:侧面描写和欲扬先抑(蓄势、三压)
2、孽根祸胎和混世魔王,疯疯傻傻,到庙还愿,照应宝玉结出家。(一压)
奇异之处:衔玉而诞,玩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内纬厮混。(二压)
惫懒人物,懵懂顽童,疑惑(三压)
3、惊艳亮相:年轻公子,肖像描写,英俊多情。
出场:笑声,宝玉来了,丫鬟为何称“宝玉”为“宝玉”?女性崇拜意思。把女性当人看。平等意识,新人形象。
• 4、宝黛相见,如此改编可以吗?
•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黛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人物性格)宝玉是童言无忌,童眼无忌。
• 5、继续蓄势,四问和四笑,宝玉的笑和凤姐的笑有何不同?
• 宝玉的笑是天性的流露,青春的健康,生命的热情,本质的淳朴。
• 四问,先问读书,女孩也要读书,二问尊名,三问表字,女人应有尊严,然后出现惊天一问,问玉?不动声色的推进,高潮来了。
• 6、宝玉摔玉为哪般?——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 哥哥已狂,妹妹焉能不狂。
如此疑问:一般常理,自己有的东西,别人没有,我们应该高兴才对,哪有因之生气并摔玉的道理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之外,还能说明什么呢? 宝玉虽然痴狂,但他除了问过黛玉“有玉没有”这个问题之外,他又何曾问过别人?他除了为黛玉摔过玉之外,他又何曾为别人摔过玉?
• 王国维先生的解读,所谓玉者,欲也。是指人贪图享乐的欲望。这样就能理解贾宝玉为何屡屡砸玉了,其实代表的是贾宝玉对世俗欲望的反抗和叛逆。这种欲望不仅仅是贪图物质享受,甚至包括读书获取功名。他其实是想砸破这物质欲望的牢笼,穿越金玉良缘的世俗婚姻,和他的林妹妹牵手,共同延续木石前盟的誓言。三生石上旧精魂,缘定三生、缘续三生石。
宝玉至情至性的表现。宝玉借摔玉所要表达的恰恰是对黛玉至真不渝的爱。
而贾宝玉屡屡在黛玉面前砸玉呢?其实就是要表达他要冲破世俗的束缚,就是金玉良缘的牢笼。
• 之所以问黛玉是否有玉?自然是因为黛玉在他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是“神仙似的妹妹”,是比自己更有资格拥有玉的人。而最有资格拥有玉的林妹妹却没有玉,这在宝玉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 如果它是好东西,那它就应该能择人高下,那至高无上的林妹妹就应该拥有;但既然至高无上的神仙似的林妹妹没有,也就说明它不能择人高下,那也就说明它不通灵,不是好东西。既然它不是好东西,那我还要它做什么呢,不如让我把它摔了,让我和林妹妹一样吧,哥哥妹妹都一样。
• 由此可知,宝玉摔玉是对黛玉之爱的异乎常人的表白,因为只有爱,才会使我们如痴狂病发作一般,似傻如狂。
• 张爱玲在《爱》中的话稍微改动一下,借以形容宝黛极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可也有玉没有?
王蒙解读:(这一段写得超常。一个少年见了另一个少年,发现对方有一种什么好东西,而自己没有,因而哭闹,这可以理解,因为人有私有占有的欲望。但因为自己有而对方没有便“无私”地闹了起来,这不可理解。
超常,所以绝妙,妙却难解,难解,就更妙。如果是那种单薄的情节处理,受了委曲哭,得了甜头笑,还有什么捉摸头呢?
此章作了铺垫,先说是宝玉“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还说他是“登时发作起痴狂病”,如此这般。
但我们看一看,宝玉并非见人就问人家有无玉,更从未在人前摔过玉。摔玉的情分与痴狂并不是每一个接触过宝玉的少女都能得到的。这么一想,你就为之感动,为之泪下了。
是的,这是宿命,这是前世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还泪之情所注定的。它无法解释也不必解释。宝玉爱黛玉,这是不能讨论的。爱情如电如雷霆,如疯狂如冤孽如病痛,它的强度甚至超过了生与死。他见了黛玉,他能不闹吗?他能踏实吗?他能正常吗?
见到自己的所爱就如同见到了自己的前生、现世与未来,如同见到了自己的灵魂、形影与存在……他能不要求对方与自己保持完全的一致吗?)
作业:一、说说自己眼中的林黛玉或者王熙凤。
二、给贾宝玉写品德评语。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儋州市第二中学韦桂菊
一、设计理念
当前,高中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常常应付了事。因此,我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原则。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理论,我把《林黛玉进贾府》的第一课时设计成“穿越”形式的阅读体会课,让学生在上课前就有所期待。本课时以阅读分享法、情境教学法的模式,让学生围绕“林黛玉进贾府后的见闻”的论题展开,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红楼梦》第一回至第五回犹如全书的“序幕”或“缩影”,小说从第六回才开始展开故事情节。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的主题、作品的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归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详或略的提示,使读者一开始就能大致了解全书,不致读来漫无头绪。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三回,通过荣国府的女主人对来自苏州的第一次见面的十三岁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极其自然地介绍了荣国府的环境、人物。《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序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经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所以细读文本、仔细体味应该成为教学的首选方法。同时,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尽管有几个主要人物登台亮相,主要故事情节初见端倪,但从整个小说来说,它只是前五回“大序”中的一部分,主要作用还是为以后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典型环境。因此,我们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为重点进行教学,并以此带动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来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材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小说第一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训练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的重点篇目。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课属于中国古典小说,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兴趣,谈谈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多数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多来自电视剧,对于文字读本的《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不甚了解,加上快餐文化的影响和学习任务重等原因,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文本,由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而生发阅读兴趣,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贾府。
2.能力目标: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举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美感,领会人物的美。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举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
2.教学难点:
掌握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举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六、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阅读分享法、情境教学法、情景还原法等
(二)学法:预习、自主学习、讨论、信息提炼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7年2月20日上午9点,**同学枕着语文老师的奢华富贵的贾府,进入梦乡。“小姐,小姐!”头好晕,谁在说话?“小姐,,你好点了吗?头还晕吗?”只见一个一团孩子气的小丫头向我扇着扇子关心的问。“你是谁?这里是哪里?”我打量着陈旧船舱中的褐色桌子,低声问道。“小姐,我是雪雁。我们在去您外祖母家贾府的路上……”原来,我这一睡竟化身为黛玉了……弃船登岸,荣国府的轿子和拉行李的车辆已经侯在边上了。进入贾府后,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用黛玉的双眼和双耳,完成后面的内容。
(二)认识外婆家——贾府
1、初游大观园(预习安排)
问题:速读课文,带同学们参观大观园。
老师牵头,黛玉进贾府前所见所感:很“大”:三间兽头大门的左右各蹲着一个大狮子,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敕造荣国府”五个大字,正门的东西两头各有一个小门。进入贾府后,看到了……
(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合理添加想象力,向同学们介绍大观园)
2、初识贾府人(请同学们任选下面一个话题完成贾府人物介绍活动)(预习安排)
(1)向同学们介绍我的外婆(贾母)
(2)向同学们介绍我的表嫂(凤姐)
(3)向同学们介绍我的表哥(宝玉)
(4)跟外婆家的人说说我的情况
(三)感知名著《红楼梦》语言的魅力,品鉴人物形象
1、对比四位同学收集的课文信息给贾母、凤姐、宝玉和黛玉的人物介绍辞与课本的具体描写,谁写得更精彩?为什么?
2、品析人物心理,鉴赏人物形象
(1)凤姐为什么一会儿笑一会儿哭?
(2)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的心理是“好面子”的表现吗?
(3)我们应该怎么看宝玉的“摔玉”行为?
八、作业设计:写人,突出其形象特点。
任选一个人(①我的老师②我的同学③我的亲人)来写;根据其性格特征安排适当的场合让其登场亮相,通过外貌、动作描写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九、反思
《红楼梦》节选的《林黛玉进贾府》一共有9页,怎样在短短的40分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兴趣,读出趣味读出个性?要把《红楼梦》讲好,有关文学常识不得不讲,作者介绍,社会背景等等也要为学生理清楚。但一开始整理这些内容,学生或许会厌烦,所以我把这些内容安排到最后一个课时再讲。
为强化语言的影响作用,我在上课前并没有组织学生观看《红楼梦》的电视剧,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和感染力,通过阅读分享、情境还原等方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走入文字,与文字亲密接触,领略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形象,感受大师的高超技艺,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为节约筛选信息的时间,我事先安排了两项预习任务:1、勾画课文中描写贾府环境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2、勾画描写贾府主要人物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项预习安排为学生进入文本,进入黛玉的角色节约了不少的时间。
5、《逍遥游》导学案(学生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的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学习重难点:
1、文章的思路。
2、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庄子寓言的特色。
3、积累文言词句。
一、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预习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完成预习案
(1)《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作者根据神话传说,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任意变化遨游,给人展示出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作者认为,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②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③旬有五而后反()
④此小大之辩也()⑤而御六气之辩()
(3)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绝云气,负青天()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腹犹果然() ○6泠然善也()
○7置杯焉则胶() ○8而后乃今培风()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10《齐谐》者,志怪者也()
(4)选出下列“以”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去以六月息者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以五百岁为春 D.而彭祖以久特闻E.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5)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此亦飞之至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之二虫又何知
(6)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7)指出句式类型,并译成现代汉语。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莫之夭阏者。
○4之二虫又何知!
○5奚以知其然也?
○6彼且奚适也?
○7彼且恶乎待哉?
2、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3、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4、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5、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三、课堂自主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何联系?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持何种态度?他认为逍遥的理想境界又是什么呢?
3、课文有什么鲜明的写作特色?
6、《滕王阁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通读教材,理解文本内容。
2.阅读导学案:了解相关内容,完成导学案。
预学案
一.知识链接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名楼诗作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4.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5.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二.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三、阅读全文,完成以下自学题目。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崇阿()骇瞩()天高地迥()云销雨霁()盛筵()梓泽()
2.通假字:云销雨霁(销,通“消”。)
3.一词多义
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全,都)
潦水尽而寒潭清(没,干)
则智者尽其谋(竭尽,全部用出)
聊乘化以归尽(完,尽头)
怀怀帝阍而不见(动词,想念)
有怀投笔(名词,心思)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揣着)
怀敌附远《论积贮疏》(动词,安抚)
舍舍簪笏于百龄(动词,舍弃)
至舍四肢强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客舍、住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动词,筑舍定居)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战》(量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崤之战》(动词,释放)
临临别赠言(副词,将要)
临帝子之长洲(动词,来到,面对)
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劝学》(动词,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
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动词,走近)
引控蛮荆而引瓯越(动词,连接)
恭疏短引(名词,序)
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动词,带领)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后退,退却)
4.古今异义
(1)俨骖騑于上路(上路:古义,在,是。今义,走上路程。)
(2)穷且益坚(穷: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
(3)所赖君子见机(见机:古义,看到细微的预兆。今义,看机会,看形式。)
(4)盛宴难再(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5.词类活用
(1)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形容词作动词,全都是。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2)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钟、鼎:名词作状语,用钟、用鼎。)
(3)梓泽丘墟(丘墟:名词作动词,变成丘墟。)
6.特殊句式
(1)纤歌凝而白云遏(遏,表被动。)
(2)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8.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扣“洪府”,叙宾主之美,述盛况——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绘山川美景——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三部分(4、5):扣“饯”,谢宴会盛况,书人生感慨——宴会胜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四部分(6、7):扣“别”,自述遭际,谢主引宾——知己难遇,盛宴难再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导学案
一、阅读第一部分完成以下探究:
1.作者是如何写人才俊美的,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2.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二、阅读第二部分完成以下探究: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2.这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例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给人以天衣无缝、妙和无垠之感。
3.翻译并赏析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赏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总结: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三、阅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以下探究: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事典),有的是前人文句(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如文中的“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老当益壮”等成语,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读这些成语,你又有什么感慨呢?请就文中的一个或两个成语发表自己的感想。
2.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意义?
明确: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3.探讨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自述际遇,述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抑郁,并感叹盛宴难再。
四、探究写作特色:分析此文在写景和语言上的特点。
1、《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5)情景交融。
作者善于铺叙,抒情写景,以景写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登上滕王高阁,把酒临风,“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远山近水,既有晚秋飘零的寒意,又有日薄西山的美景,以此总结秋意,概括而形象,诗意浓郁。“落霞”与“秋水”句中,清澈的秋水,霭霭的暮色,缀上红彤彤的“落霞”,给这幅清淡素雅的山水画添上了几笔彩色。在这旷远的山川间又响起了“唱晚”的渔歌和“惊寒”的雁鸣,形成了一幅富庶太平的人间图画。读者也恍如走进这画中,为恬淡优美的景色所陶醉。面对“四美”,作者越发感到自己的落魄失意;宴饮的热烈、众人的欢欣更衬托他内心的窘迫、孤寂。文章就是这样很自然地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景物描写很好地铺垫出感情的抒发,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语言特色: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六四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下面举几个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对偶句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1.背诵第二、三段。
2.做《长江作业本》。
3.扩展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00字左右)
7、《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上课!(学生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
今天我们继续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上节课我们随着林黛玉的行踪大致了解了贾府中的环境和各色人物。今天我们着重来分析《红楼梦》中三个主要人物: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的性格特征,领略曹雪芹独特的语言魅力。
现在请同学们找到描写王熙凤出场的片段。第几段?(第五六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两段。(预足2分钟,老师板书)
好,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句。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老师读)老师也和黛玉一样纳闷: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谁来回答?(王熙凤)很好,请坐。读过《红楼梦》或略知《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王熙凤是书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也是作者描写最出彩的人物之一。作者首先就给王熙凤精心设置了一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精彩的出场。作者这样安排不仅把王熙凤泼辣、张狂的个性跃然纸上,同时也点出了王熙凤的特殊地位。王熙凤的身份特殊,她既是贾赦的儿媳妇,又是王夫人的内侄女。而由于贾母、王夫人懒于管理事务,王熙凤便成为了贾府内务的实际掌权人。下面老师要问一下同学们,从这两段中你们还能找出哪些你们觉得可以表现出王熙凤特殊地位的地方?(从她回答王夫人)嗯,很好,我们来看第六段,王夫人向她询问月前放过没有,发放月钱本就是掌权的人做的,因为财政总是掌握在当权人手中。所以我们能看出王熙凤在贾府中处于当权地位。另外我们也可以看见王夫人询问的事情,王熙凤都圆满完成了,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王熙凤的能干,特别是早就为林黛玉预备下衣裳来看王熙凤还是个心细,懂人情世故的人。聪明、懂人情世故成了王熙凤成为掌权人的原因之一。
除了这个还有哪些可以看出王熙凤地位高的呢?(贾母对她戏谑之语)对,同学们很细心。贾母虽然不管事,但她还是贾府中最高的统治者,她的话对于贾府就是圣旨。试问一个类似皇帝一样地位的人,有哪几个敢随便和她嬉闹?可是王熙凤就不同了,王熙凤到来之前个个敛声屏气,她一来,刚才还在淌眼抹泪的贾母就忍不住和她开起了玩笑,可见贾母对她的宠爱。王熙凤又是怎样取得贾母的宠爱的呢?我们上面已经知道王熙凤很懂人情世故,也聪明,除此之外呢?让我们直接来看一下王熙凤会见林黛玉的这一片段。下面我要请一位同学来饰演王熙凤。谁来?大胆些。好,你来读从“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到后面的“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老师配合读贾母的对白,就只读对白,注意情感的变化和细微的动作。……读得很好,要是能更体现出王熙凤那一喜一悲又一喜的情感变化就更好了,她对林妹妹的关怀是体贴、热情的,对婆子们说话可就不是这样了。再请一位同学来饰演贾母,和老师一起再读一遍这个片段。……
我们来看,“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个才算见了!”这是夸谁?(林黛玉)她夸林黛玉为什么还要引出下面的话来呢“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怎么夸着夸着就要扯到贾母的身上来呢?她到底想夸谁?(贾母)正确,贾母才是她最想夸的人,只有老祖宗您这样的人物才会有如此标致的孙女。那嫡亲的孙女又会怎么想,王熙凤不说只有外孙女才会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她说标致的人物都集中在嫡亲的孙女身上。这又是夸谁?(迎春、探春她们)你们看,这是不是一剑三雕。王熙凤夸人的技巧可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个很会逢迎的人,拍马屁那是信手拈来。这又成为了她争取权利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我们看下一句,“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有帕拭泪。怎么夸着夸着就哭了起来了呢?王熙凤为什么突然就落泪了?(因为她觉得贾母刚见到外孙女指定会伤心落泪,所以她也该伤心落泪,这样才能讨贾母欢心)对,分析得很好。可是贾母现在不伤心了,她是怎么回应王熙凤的?“笑道”王熙凤一看贾母这么说,忙转悲为喜。注意那么“忙”字,王熙凤匆忙间就完成了这个情感的转变,只有平时也常这么演戏的人才能在悲喜转换中如水得鱼。这看出了王熙凤技巧善变、察言观色。再看她对黛玉的问话,你们觉得她是真关心黛玉吗?如果你们有长辈关心你们,会是这样一连串的发问,而你们的回不回答都无所谓吗?这很明显是在做什么?(作秀)对,就是作秀,她对林黛玉的关怀就是要表演给贾母看的。可见王熙凤很虚伪啊!她那不歇气的发问也可以看出她性子很急,也比较泼辣。“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似乎也有些急着向林黛玉炫耀的意味。
这些都说明了她王熙凤善于逢迎,也善于作秀取得了老祖宗的宠爱。贾母的宠爱也正表明了她地位的特殊。可是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来。王熙凤是被一群媳妇丫鬟簇拥着出场的,而且打扮也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下面描写的通身衣服装饰华丽吗?(华丽)王熙凤通身华丽的打扮可以看出她可是个有钱人,在古代可没有什么盗版货或山寨版,所以王熙凤是货真价实的有钱人。在古代有钱的人多是掌权的人,而且是怀着私心的掌权者。(爱炫耀)嗯,这是一点,将什么金银财宝都挂身上了。还有吗?我们何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王熙凤这么刻意打扮一番是为了迎接林黛玉吗?(是)我们知道贾母共生三个儿女,只有黛玉之母一个女儿,又是所疼之人,如今外孙女因母亲去世投奔而来,贾母岂有不疼之理。这些我们知道,聪明的王熙凤又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她盛装来迎接林黛玉说到底还是要作秀讨好贾母。
王熙凤处处会讨好人,特别是对贾母,又聪明能干,泼辣诙谐,自然得到贾母的宠爱,独揽了贾府大权。也只有王熙凤才会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精彩出场。
王熙凤的出场就可以领略到作者曹雪芹深刻的写作功底。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把一个人写活,就得时刻牢记她是个处于什么地位的人,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要在文章中处处体现人物的性格魅力。
好,王熙凤分析完了,我们来看一下第13、14段,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初次见面。同样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2分钟)黛玉见到宝玉之前觉得宝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还没见着怎么就会有这样的想法呢?(王夫人的嘱咐,黛玉之母的评价)待黛玉见到宝玉之后还是这么想的吗?(不是,觉得他是各年轻的公子)我们来看宝玉的服饰和相貌。(老师读)谁来统计一下宝玉身上都有哪些颜色?(紫金、大红、五彩、石青……)古代甚至现代的男人都喜欢穿暗色调的颜色,贾宝玉通身五彩的颜色倒显出了他的特别。事实上宝玉被视为封建时代的叛逆者,他不就常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人便觉得浊臭逼人。平日里宝玉就爱跟女孩子玩,也爱女孩家的胭脂水粉,现在通身鲜艳的服饰便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了。
我们再看宝玉的相貌,(老师读)你们来说说你们对宝玉容貌的感觉?(英俊多情)这样貌美多情的少年又是怎样的性情呢?我们齐声读一下《西江月》两首词(读)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时代早就腐朽不堪、停滞不前了。这样的时代痛骂的人、不屑的人却正是时代的先进者。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正是因为他鄙视封建社会虚情假意的礼数,瞧不起那些为了功名利禄而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样维护女子、具有平等思想观念的人是无法被禁锢在儒家传统思想的人是不能理解的。在这样的人看来,他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西江月》看似是对宝玉的贬谪,实是赞扬。
我们回过来看一下,宝玉眼中的黛玉又是怎样的呢?(齐读)谁来说说黛玉是个怎么样的人(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聪明)
宝玉和黛玉的初次见面,他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的想法吗?(面善)对,他们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本有着木石之缘。宝玉原是天上的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长在三生石旁的一株绛珠草,这棵草因此得以活下来,并修成了人形,幻化成女体。后神瑛侍者欲下凡来,绛珠草也愿随之下来以一生的眼泪来还他的恩情。于是宝玉和黛玉虽初次见面却觉得很眼熟。黛玉见到宝玉虽吃了一惊,却不似宝玉一样把它说出来,正是由于黛玉寄人篱下的心境所致,因此黛玉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还有同学能找到体现黛玉谨慎小心的性格的地方吗?(邢夫人留饭的婉拒,王夫人处的就坐,吃饭时的就座,喝茶时的观察,回答贾母读书时的规矩和回答贾宝玉时的变化)很好,说明大家都很细心。林黛玉上无母亲教养,下无兄弟姐妹扶持,老父又已年迈,不得已离家千里前来投奔外祖母家,本又生性谨慎多疑,如今寄人篱下岂无小心之理。这样的处处小心反显出了黛玉的心酸和孤苦伶仃。
黛玉不敢说出来的话,宝玉倒是张口就来,直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宝玉对黛玉一见如故,他心里怎么想得就如实说出来,可这些话在外人看来却是些疯言疯语,其实疯傻痴狂的外壳,重情不重礼的内核正代表着宝玉的性格特征。
我们来看一下宝玉摔玉那一段。宝玉自生下来口里便含着一块玉,这块玉便成了他的命根子,也被视为是天命的象征。宝玉摔了玉之后,吓得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更是心疼得直说: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况摔那命根子。可见世人对这块玉的重视。偏偏宝玉就不珍惜,见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这样的玉,便发了痴狂,将它狠命摔去。宝玉的摔玉正表现出了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视,对礼教的蔑视。摔玉一事也让林黛玉初次领教了贾宝玉的痴狂。正是因了这事,黛玉才觉出了宝玉与世俗的不同。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这玉不知闹出了多少风波。
好,今天的课讲到这。以后我们还会接触到更多《红楼梦》的选文。老师建议同学们在空闲的时间里争取把《红楼梦》读一遍,不仅为了你们对于课文更加理解,也是因为《红楼梦》本身隐藏着巨大的魅力。
8、《石钟山记》(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石钟山记》详案
无福生
教学目的:
一、学习和借鉴作者不轻信前人学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二、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临、扣、向、鸣、鼓、殆、发)和文言虚词(莫、何)等。辨析一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初步理解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的规律。
三、学习本文借记游说理的方法。
教学步骤:(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安排课时,以下只列出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详介已在讲宋词时说过,此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皆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而以苏轼成就最高。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无论诗、词、散文都有极高成就,此外其书法、绘画、音乐也有很深的造诣。
二、写作背景
1079年,苏因写诗讽刺新法而入狱,后贬黄州团练副史,史称“乌台诗案”,这是宋神宗元丰二年之事。元丰七年又迁为汝州团练副史。本文即自黄州赴汝州途中,顺道游览石钟山时写的。
三、关于石钟山
石钟山现属江西湖口县,是两座低矮的石质小山。经于双钟镇南端、滨临鄱阳湖口的,叫上钟山;滨临长江口的,叫下钟山。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构成石钟山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溶洞特别发育。
《石钟山志》云:“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石钟洞系发育于石灰岩山体内的穹形溶洞。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水位低于洞顶时,风兴浪作,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回音激荡。这便是石钟山和石钟洞具有钟之形和钟之声的原因。
四、关于石钟山的命名的探讨
从文中可见,郦道元、李渤、苏轼三人解释石钟山的命名尽管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与声音有关。后来明清时有人实地考察了石钟山,认为:“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清人郭庆藩有探讨说此山应具钟形钟声则得名,提出了与苏不同的看法。
五、范读、正音
注意:①通假异读字m”(暮)、识zhŒ(知道);②古音异读字:射yŒ
六、释译析
《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求出山名的由来,反驳了李勃的观点,证实和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凡事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富于哲理的结论。
文章重点在辨明石钟山为什么“独以钟名”。全文以考辨为线索,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①
提出有关石钟山的命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认为这两种说法各有使人怀疑之处。分三层:
第一层(首句)引《水经》交代石钟山的处所。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译:《水经》(记载)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注:焉,语气助词,不译。
《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旧传汉代桑钦所作,经清代戴震考证,大概是三国时人作。原书记载简略。
析:此句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引《水经》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为下面置疑作准备。然后接下来叙述郦道元和李勃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及其根据,以及作者的怀疑。
*********************************************************************
第二层,记述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以及人们对此说的怀疑和辨驳。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注:鼓,乐器。八音中“革”中的一种。文中名词用如动词,振动。
磬qŒng,本义“乐器”,古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石”的一种。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其声较低越,只有少华山和泗水滨的石头可做,质细而坚,量轻。
钟,本义“乐器”。古八音“金”的一种。分鎛钟、编钟。鎛钟即为大钟,文中“洪钟”即指此。古来常常“钟磬”连用。
译:郦道元【郦元,即郦道元。古人为了行文方便,有时略去姓名中的一个字。郦元,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字善长,好学,历览奇书,著有《水经注》四十卷,对记载简略的《水经》加以注释,凡水道流经的地方,所有山陵城邑、建筑名胜、珍物异事、神话传说,都一一记述。文笔简练优美,给后世游记文字以很大影响。本文引郦元的话,不见于今本《水经注》,有人认为是《水经●水经注》的佚文】认为(以为),这座山下面(下)对着(临)深潭,微风鼓动(鼓)波浪时,水和石互相碰撞(相搏),发出的声音就好像大钟一样。这种说法(是说也),人们常常怀疑(疑)它(之)。现在(今)把(以)钟磬放(置)在(省略介词“于”)水中,即使(虽)大风大浪(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鸣,使动用法,使……鸣),(而,承连)何况(况)石头呢(乎)!
析:郦元认为石钟山是以声得名,是水石相击的声音像“洪钟”之声。文中以“钟磬”同岩石作比较,以“大风浪”同“微风鼓浪”作比较,表明这种廉洁以不能完全服人。
从后文知道,作者是同意此说的,但在此处未表态。因郦元之说不具体,未指出是水与石穴相击成声,故使人生疑。
这既表现了作者在未“耳闻目见”之前,慎于表态的求实精神,又为末段“叹郦元之简”作了伏笔。
*********************************************************************
第三层,写李勃对石钟山得名的说法和作者对这种说法的怀疑和辨驳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译:到了唐代(至唐),李渤才(始)去探寻(访,寻找)它的(其)遗迹(遗踪),在(于)深潭边(潭上)找到(得)两座山石(双石),敲打(它们),(而,承连)听(聆)它们(之)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南声)重浊而模糊(函胡),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北音)清脆(清)并且(而,递连)响亮(越,飞扬;指声音响亮),鼓槌(桴f’)停止(止)敲击,声音(响,动词用如名词,响声,声音)还在传扬(腾,传播),余音(余韵;韵,此指声音)慢慢(徐,慢)消失(歇)。李渤自认为(自以为)找到(得)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之)了(矣)。
**************************
李渤,字浚之,号白鹿先生,唐代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中有:“访其遗踪…忽遇双石…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歇,…乃知山仍石名,归矣。”
关于李渤和他的说法,苏轼提出有两点值得注意:
⑴“访其遗踪”“扣而聆之”,表明李渤也作过实地考察,并进行了实验;
⑵与郦元同,李也认为石钟山名是以声言之。
二人的区别在于:郦元认为是“水石相搏”之声,而李勃认为是以桴扣石的声音。
***************************
作者对李渤这种说法明确地表示了怀疑态度。文中以“自以为得之”,嘲笑李的浅薄和自以为是。
**************************************************************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但是(然)这个(是)说法(说),我(余)更加(尤)怀疑它。山石被敲打铿然作响,到处(所在)都(皆)这样(是),可是(而)这座山(此)唯独(独)用(以)钟来命名(名,作动词用),为什么呢(何哉)?
**********************************
作者用反驳论证的方法,说明石钟山之“石铿然有声”和石钟山“独以钟名”之间并无内在联系,也就是李渤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指明了这种逻辑错误,从而驳倒了李渤的说法。【四川红色盆地非岩溶地区,敲石则无声,可见苏轼的观点(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也不完全站得住脚】
“何哉?”,这是所用的反诘句式,也加强了反驳的力量。
对两种说法,作者都表示不同程度的怀疑(“常疑之”和“尤疑之”),并提出辨驳,所以作者要亲自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
以上第一段是议,下面第二段是叙,叙夜访石钟,探求山名同来。思考:
⒈①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的议论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
明确:疑而后查。
⒉作者对郦元的说法,用了“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则用了“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
明确:“人常疑之”。我未必疑之,或半信半疑,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可见对郦、李下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
第二部分②叙述
亲自夜访石钟山,探求山名的由来(这是本文的线索)
苏轼用自己的见闻,证实并补充了郦元的说法,进一步推翻了李渤的说法——即通过实地考察证明节说纯属臆测,而郦说是正确的。
分四层:
第一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写亲访石钟山的时间、同伴和体会。
时间: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即1084年6月初九)
地点:石钟山
人物:苏轼和长子苏迈
起因:送长子迈造临汝,因得观
译:元丰(宋神宗年号)七年(即1084年)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那一天,我从(自,从,介词)齐安(今湖北黄州)乘船(舟,名状,表动作、行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的意思,介宾短语,可译为“乘舟”。但要注意,这样译并未准确表达“舟”作状语的语法特点)行驶(行)到(适,到,往,到……去)临汝去,(而,承连,不译)大儿子苏迈(王弗所生)将要(将)去就任(赴,赴任,就职)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送之)到(至)湖口,因而(因,于是,连词)能够(得)观察(观)这座称为(所谓)“石钟”的山(者,的山)。
*******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
译:庙里的和尚(寺僧)叫(使)小孩(小童)拿着(持)一柄斧头(斧),在(于)杂乱(乱)的石壁(石)中间(间)选(择)一两处石壁(一二)敲打它(扣之),发出硿硿的响声(焉,语助词,不译),我本来(固,如“人固有一死”)就觉得这举动可笑(笑。这里的“笑”仅“笑笑”而已,表自信之情,因心中不信而觉得可笑),(而,承连)并不相信。
析:寺僧扣石一事,是段小插曲,但并非闲笔。一者,它说明李渤之说影响很大,连寺僧也深信不疑;二者,增加文章情趣;三者,从写法上来看,是对前段“扣而聆之”的照应。
“余固笑而不信也”,表明作者对李渤这种说法蔑视,是承接上文“余尤疑之”写来的。
这一层表现了作者谦虚好问,但并不轻信,具有一定的求实精神。
******
寺僧的回答,既然不能使人满意,作者只好亲临其境加以考察。
***************************************************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写夜访石钟山的见闻。
这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
译:到了(至)晚上(莫夜。“莫”,会意,通“暮”,形声),月光明亮(月明),我独自【(独,单独、独自。与上“独(仅仅)以钟名”不同】和(与)苏迈坐着小船(乘小舟),来到(至)绝壁下面(绝:会意。①本义,把丝弄断,引申为“断”“断绝”,如下文之“钟鼓不绝”。②极,非常。如“绝妙”。③尽,穷尽。如“绝处逢生”。④文中义即“走不通”,“没有出路的”。“绝壁”:指极陡峭攀援的山崖。)巨大的山石(大石)在旁边(侧)耸立(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如)凶猛的野兽和奇异(奇)的鬼怪,阴森森地(森然)想要(欲)扑击(搏)人似的;(而,承连)山上栖息的老鹰(栖鹘h’,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闻人声)也(亦)受惊飞起来(起),在云霄(指高空)磔磔(zh†,鸟鸣声)地鸣叫;又有(又有)像(若)老人在山谷中(于山谷中,状语后置)边咳边笑(咳且〈并且〉笑)的声音(者),有人(或)说(曰)这(此)是鹳鹤。
析:“在绝壁下”这段绘声绘形的环境描写,表面上似与山名由来无关,实际其中所着力渲染的阴森可怕、寒气袭人的景象,正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说明探求胜景就要经历艰险的道理,难怪在《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此段环境描写,同时也为后文“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再者,这样写,也使文章波澜起伏,能写尽景物之妙。
在整个第二段文字中,又可见东坡文与半山文皆为记游,与一般重在山川风物描绘的游记不同,而皆有考辨性质,因事说理;但是,半山文的特点是政论性强,东坡文则记游、描写,生动有致,形象生动。就整体来看,半山文先叙后议,东坡文则议——叙——议交错。二文之议又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写法,皆因事说理,通过具体的记游来阐发道理。
*****************
“余方心动欲还”
译:我正(方)心惊(心动)想要(欲)回去。
析:此句承上,为环境的阴森可怕作结,并加以强调。
接下来,则具体描写了两种景物——两处形成“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景物。
第一处景物:“……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译:但是(而,转连)忽然一种很大的声音(大声)从水上发出来,噌吰的声响就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舟人)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这个情况(察之),就(则)发现原来山脚下(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石穴)和裂缝,不知道它们(其)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入)洞穴和裂缝(焉,之,代词),波浪激荡(涵淡澎湃),就(而,承连,于是,就)产生(为)这种(此)噌吰的声音。
析:这里的情景,“微波入焉”与首段“微风鼓浪”照应;“涵淡澎湃而为此”与“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照应。前后呼应,处处补充印证了郦元的说法。
第二处景物是:“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译:船(舟)绕回(回)到两座山(指上下钟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当dng,挡;处在某处或某时,也可译为“正处在”)在水流的中央(中流),石头上面可以(可)坐百来人(坐百人,约数),中间是空的(空中)而且(而,递连)有很多窟窿(多窍),不断地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有)窾坎镗鞳之声音,跟(与,同,跟)先前(向,以前,从前,刚才)听到的噌吰的声音(者)相互应和(相应),好像(如)音乐(乐)演奏(作焉)起来。
析:大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也会使“水石相搏”而成声。
文中通过两种“水石相搏”成声的景物描写,作者就用“耳闻目见”的事实,补充证实了郦元的观点,推翻了李渤的观点。
郦元之说,讲得不具体,仅仅一般地说“水石相搏”,没有具体地讲清是水与“石穴罅”、“石穴”相搏,因此会引起人们的怀疑。
这里为末段写“叹郦元之简”再次作好了铺垫。
**********************************************
第四层(“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前二三层写事件经过,第四层则写事件的结果(结论)——写作者向苏迈谈实地探究山名由来所得到的结论。
译:我于是(因)笑(这里的“笑”已带有“高兴”或“得意”之意,因为山名由来已知,故解为“微笑”)着对苏迈说:“你(汝)知道(识zhŒ)那些典故(之)吗(乎)?那噌吰的声音(者),是周景王的无射(yŒ)钟”的声音;窾坎镗鞳之声音,是魏庄子的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指郦道元)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啊!(此句意即“难怪古人叫它‘石钟山’”)
**********************
这里所写的的“笑”和以“无射钟”“歌钟”来形容两处“水石相搏”的声音,都表现了作者探得山名由来之后的兴奋和愉快之情。
第三部分③议论
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由来的原因,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游皆有得——“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轻易“臆断其有无”。
分三小层:
第一层(首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是他来访石钟山后得到的重要结论,也是全文的主旨。他反对主观臆测断,强调“目见耳闻”的求实精神,这是十分可贵的。
此处用反问句,不需回答,它强调了肯定的意思。它不仅总结了前面两个部分,也紧扣文末抒发的“叹”和“笑”。
译:凡事(事)不亲眼看到(目见)亲耳听到(耳闻),却(而)凭主观想象(臆)去推断(断)它的(其)有无,可以吗?
*******
第二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山名由来的四种原因:
⑴“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译:郦道元(之,结构助词)见到的和听到的,大概(殆)和(与)我相同(同),但是(而)说(言)的(之)不详细(不详)。
析:因“言之不详”,“人常疑之”,以致正确的观点得不到认可。
⑵“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译:士大夫终究(终)不愿意(肯)用(以)小船(乘小船)夜晚(夜,名词用如状语,在夜晚)停靠(泊)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故)不能(莫)知道(知)真相。
析: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作实地考察而“莫能知”。
⑶“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译:而(并列的承接连词)渔夫船工(渔工水师),虽然(虽)知道(知)却(而)又不能文字表达(言)出来,这(此)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世)没有流传(不传)缘故(所以)啊。
⑷“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但(而)浅陋的人(陋者),竟(乃)用(以)斧头(斧斤,互训)敲打(考击:考①本义为“老”,年纪大;②敲。《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山石的办法来(而,表目的、结果的连词)寻求(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之),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其)真相(实,事情的真相)。
***************************************
第三层(末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余)因此(是以)记下(记)这件事(之),(盖,句首语气词,不译)叹惜(叹)郦道元记叙的简略(简),讥笑(笑)李渤的浅陋。
析:作者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点明记游的写作目的:即“叹”“笑”。这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郦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
总结:全文以“议”开头,再说“两疑”,总起全文;
然后重点叙述,写夜访石钟山,探求真相;
最后“议论”——因事说理,得出结论,点明目的,首尾呼应。
全文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
主旨:作者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求出石钟山名的由来,驳斥了李渤的观点,证实并补充了了郦元的观点,得出要“目见耳闻”,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这一富有哲理的结论。作者这种因事见理的写作方法和他有疑必察的探索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七,作业
⒈完成课后作业
⒉补充练习(此略)
2009年11月8日周日晚上20:15:30秒
9、《林黛玉进贾府》导学问题(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1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环境描写
教学方法:讨论——点评——欣赏
知人论世游贾府
1、【走进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居士。祖籍河北丰润,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从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钊老斓墓僦啊K脑婺缸龉滴趸实鄣娜槟福娓覆芤龉滴趸实鄣拇粒礁雠胙⊥蹂?滴趸实哿窝材暇陀兴拇我越焓鹞泄S纱丝杉芗业南院找约坝牖适业拿芮泄叵怠?nbsp;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钜蚴禄褡锩庵安⒈怀遥笥智不乇本业来哟怂ヂ洌剿槭币压拧芭铍幻┐餐咴睢?nbsp;“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他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2、【解读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通用名《红楼梦》。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即记录大石上所刻之“石头”“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
曹雪芹用了二十来年的时间创作《红楼梦》,到他逝世时只完成了八十回。今传本一百二十回的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补的。
3、【字词梳理】
杜撰(dùzhuàn)敕造(chì)纨袴(wánkù)翠幄(wò)钗钏(chāichuàn)厢庑(wǔ)璎珞(yīngluò)錾银(zàn)黼黻(fǔfú)忖度(cùn)阜盛(fù)罽(jì)宸翰(chénhàn)裉(kèn)敛(liǎn)攒(cuán)盥(guàn)罥(juàn)瞋(chēn)懵(měng)孽(niè)憨(hān)幺(yāo)羹(gēng)靥(yè)螭(chī)绾(wǎn)觚(gū)嫡(dī)惫(bèi)绦(tāo)蜼(wěi)
5、[走进贾府]
思考问题:“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提示: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这不仅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宠伟气派,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威严和显赫。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提示: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射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的确给人以侯门深似海的感觉。然而贾母居处还不是正内室。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提示: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真所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见《红楼梦》第四回)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4.提问:黛玉在府内所见到的人,可分为两大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奴隶。
结语: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从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阶级对立、阶级压迫的社会现实吗?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
10、《荷塘月色》学教案(二)(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1、重点语段阅读,赏析4、5、6自然段;
2、体会细腻传神的语言,学习比喻、通感修辞手法及叠词的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探究
一、导入:
二、重点语段阅读:
(一)赏析第四、五自然段
1.本段文字写了荷塘的那些景物?如何描写的?可从修辞方法、音韵方面、写景的空间顺序、景物的状态等角度赏析。
2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的月色是如何展开的?可从动词运用的精妙、修辞方法进行赏析
3如何理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分析第六自然段
1这一节主要是写的什么景物?是如何展开的?
2如何理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三)探究第三部分
1、《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
2、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3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
三、学生质疑
四、我的收获
1、修辞
2、通感
3、叠词
4、炼字
五、作业
11、《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表、语言、行为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3.了解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4.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
一、知识链接
1.《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高鹗。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2.曹雪芹:(约1724-约1764),祖籍辽阳(后迁沈阳)。满族正白旗包衣,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花圃,芹溪。雍正二年闰四月二十六日未时,生于江宁(今江苏南京)。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3.脂砚斋:《红楼梦》早期抄本的一个批语作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被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作者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
4.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牌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研究,才算是真正的红学。红学流派有评点派、评论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等。
5.红学家及作品:鲁迅《红楼梦》杂谈,胡适《红楼梦》考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红楼梦魇》,李希凡《红楼梦评论集》,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俞平白《红楼梦研究》。
二、基础演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阜()盛敕()造紫檀()鬓()角斟()茶呜咽()癞()头宫绦()盘螭()璎()珞裉()袄贾琏()携()手嫡()亲丫鬟()金蜼彝()錾()银内帏()进羹()美人觚()懵()懂瞋()视皮囊()蹙()眉杜撰()钗钏()盥()沐攒()珠髻敛声屏()气匙()箸()漱()盂()绾()纨()袴()罥()烟眉
三、小组研习
1.画一幅林黛玉进贾府路线图。
2.找出并分析分析本文的环境描写,说说贾府是一个怎样的大家庭。
3.黛玉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也是本文的线索人物,通过黛玉的眼睛本文依次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详细集中描写的又是哪些人物?本文在人物出场安排与描写人物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4.王熙凤的出场有什么特别?这样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好处?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5.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贾宝玉?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归纳你对贾宝玉的看法。
6.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林黛玉,你认为林黛玉是个怎样的女性?
四、课后拓展
你读了《红楼梦》吗?就其中的某个人或某几个或某类人谈谈你的看法。在随笔本上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