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导学稿(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二窎中学“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初一语文导学稿之
黄鹤楼
主备:石海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数的名山大川、亭台楼榭,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迹。其中的一些建筑更是因为文人们的记载而名声大振。下面看一些对联名句,猜猜是谁为什么建筑写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江南三大名楼还有一楼是什么?
那就是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绝景”盛誉的黄鹤楼,它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就是现存最早的一千多年前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相关链接【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YellowCraneTower)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黄鹤楼景区荣誉:国家5A级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一、提出问题:
1、你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吗?
2、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你能对此进行赏析吗?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能体会到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感情吗?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1、积累诗文: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文,你知道多少?
2、字正腔圆:下面的字词你能正确朗读书写吗?
隅() 费祎()憩()遂()茏苁()
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 )
3、疏通文意: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翻译全文。
注意加点和划线的词句(请在原文中标注,并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二、小组合作,基本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遇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小组长记录,待全班探究解决。
2、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
3、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
4、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三、全班探究,全面解决问题
1、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和同桌交流。
2、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结构严谨,前呼后应的特点的?
3、作者写黄鹤楼时极尽描述之能事,给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提出新问题:
2、《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松树金龟子(法布尔)
教学目的:1、了解松树金龟子的特征。
2、继续学习采用比较方法、采用拟人、描写方式形
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技巧。
学习重点:目标2
教学方法:研读、讨论交流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被达尔文称为“不可效法的观察家”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他的观察一定是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一定是有什么过人之处,不知《松树金龟子》能否告诉我们答案?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提示: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关于松树金龟子的以下知识:
1、松树金龟子的外形。
2、松树金龟子的求偶。
3、松树金龟子的叫声。
4、松树金龟子的产卵。
(二)先浏览课文,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自由阅读,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小组讨论时教师作以下引导:
1、松树金龟子的外形——
“长得仪表堂堂”,身披“闪着金属光泽”的、“点缀着白色斑点”的“黑色或棕色外套”。(形象描绘)
2、流苏的作用——
“捕捉细微的气味、微弱的声波以及人类所察觉不到的其他变化”。(比较说明)
3、折扇的作用——
显示“发育成熟可以求偶”。(比较说明)
4、动作习性——
“满怀激情地展开”“悄悄飞去”“黑色身影掠过夕阳的余辉”“飞飞停停”“左右盘旋”“大献殷勤”“成双成对”“一动不动”“视而不见”“啃着松针”“钩着树枝”“重新在空中飞舞”。(形象描绘)
5、音乐天赋——
“连雌虫也一样能歌唱”“腹部的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相互摩擦,就发出了声音”“歌声用来表达痛苦”。(比较说明)
6、产卵过程——
“用腹部末端的产卵期挖土”“爬进挖好的坑里”“有时土齐肩,有时土齐头”“开始产卵”。(比较说明)
(三)分类举例整理有关知识
1、将(二)中的有关材料连缀成一段“松树金龟子”的文字,口头向同学介绍。
2、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运用:
金龟子折扇作用(求偶)——(相似)
⑴天牛长长的须角
⑵锹甲的铁锹般的上颚
金龟子的发音原理(摩擦发声)——(相似)
⑶湿手指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
⑷橡皮在玻璃上摩擦
⑸屎克螂腹部伸缩摩擦鞘翅后翼
金龟子叫声的含义(叫声表达痛苦沉默表示欢乐)——(相似)(相异)
⑹躲在洞里产卵的蟋蟀妈妈受到惊吓发出悲鸣
⑺被抓获的天牛竭力鸣叫,危险过去不在大叫
⑻纺织娘稍有异常不再发声
⑼知了被捉就拼命大叫,比平时要响得多
⑽螽斯的唱歌既能表达悲哀,也能表达欢乐
金龟子的产卵(产在土中,利用泥土的湿度繁殖后代)——(相似)
⑾落花生开花后,花钻入土中,在土中结出果实,果实再生根发芽
⑿一种在土里的野豌豆……。
3、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运用:
⑴随着小虫情绪的变化,六苏会向扇面般展开活合拢。
⑵担当起慈母责任的雌虫……
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
⑷连雌虫也一样能歌唱……
⑸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
⑹分开埋在碗豆般大小的坑里。
⑺像植物播种一样。
4、描写方法的运用(拟人):(学生举例)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二)课堂练习(积累词语):
仪表堂堂左右盘旋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炫耀魅力献媚天赋冒犯
它们的黑色身影掠过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
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
(三)课外作业:
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写一篇题为“金龟子”的短文,并读给家长听。
3、《一面》(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一面(阿累)
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为人。
2、学习按时间顺须记叙见面经过,表现人物特点的
写法。
3、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积累词语。
学习重点:目标2、3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阅读序幕
同学们知道鲁迅是位大文豪,写过许多文章,又很高的成就,可不一定知道鲁迅的为人。其实,鲁迅先生还是一位爱憎分明、热爱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民主战士。他在《自嘲》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学习《一面》,相信大家经过这“一面”之后,一定会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板书课题、作者)
二、阅读主场
(一)浏览课文,按记叙要素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作口头叙述:
时间——
“1932年秋天”~“一天下午~还要等半个小时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1936年10月”
地点——
“上海”、“虹口公园”、“内山书店”、“店里”、“店后面长台子旁边”、“南面”、“北面”、“里面”、“书店的门”
起因——
“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
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卖书缺
结果——“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文章回忆的四十年前的往事:作者去内山书店避雨,和鲁迅先生不期而遇,短短的“一面”,鲁迅先生的外貌和言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这是一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人物回忆录”)
(二)阅读讨论
描写方法 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 性格特征
中景 (1)瘦瘦的,五十上下,穿牙黄长裳,咬着烟嘴 坚强不屈
尽心尽力
忘我工作
近景 (2)面孔黄白,瘦,长发直竖,胡须浓黑
(4)黄白的脸,瘦,直竖长发,牙黄羽纱长裳,“一”字似的胡须,捏着黄色烟嘴
特写 (3)竹枝手指(5)脸——瘦(6)手多瘦
画出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语句,分析其特点,先在小组讨论,再推举一个同学在班上交流。教师归纳,完成下表:
(三)文中的外貌描写,使我们获得了关于鲁迅先生“瘦但又精神”的深刻印象。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刻画,还大量采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选读文中的语言描写,看看我们还能获得关于鲁迅先生怎样的印象。(学生选读,在小组交流,并推荐代表发言)
(热情温暖、诚恳慈爱)
(四)研究题目《一面》设置的好处
“一面”时间虽然短暂,但鲁迅先生却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让学生找出显示给“我”巨大鼓舞和力量的段落,并抽取关键的词语加以体会。)
(五)学生举例,交流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到的作者在用遣词造句方面所显示的的感情色彩。
(提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缅怀鲁迅先生的,因而,遣词造句感情极其浓烈,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
三、阅读尾声
(一)课堂练习: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或含义
⑴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分析作用)
⑵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犹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分析含义)
2、背诵“这是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至文末。
(二)课外合作作业
给爸爸妈妈讲述你对鲁迅先生的新的印象,并以《梦中与鲁迅先生交谈》为题写一读篇短文。(要求短文中的鲁迅先生的特点与课文中的相吻合)
教学资料——
*鲁迅与内山书店
内山书店又日本社会活动家内山完造开设。内山完造1913年来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数次访问中国。1959年访华时,病逝北京,遗体葬于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中。
4、《赵普》(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赵普(《宋史》)
教学目的:1、揣摩课文所写的人物形象,学习用故事表现人物
特点的方法。
2、激发学生珍惜时光多读书、读好书。
3、学习几个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目标3
教学方法:研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中国古代有一句与宋朝开国元勋赵普有关的佳话,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赵普靠半部《论语》就管理好了天下”(赵普曾做过宋朝宰相);实际还隐含有两层含义:一是《论语》对治理、管理国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是多读书、读好书就能使人增进才干,成就大业。在这一点上,赵普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板书课题)
二、阅读主场
1、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诵读。(要求读正确,读顺畅)
2、教师板书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学生理解掌握。
⑴少习吏事: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习:熟悉。
⑵每归私第: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第,府第,大的住宅。
⑶阖户启箧:关上门,打开书箱。
⑷竟日:一整天。
⑸临政:处理政务。
⑹处决如流:处理决断很快。如流,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
⑺薨:死。唐代二品以上的官员死叫薨。
⑻性深沉:性情稳重。
⑼明日:第二天。
⑽碎破奏牍掷地:撕破奏章扔在地上。
⑾颜色不变:脸色没有改变。
⑿卒用其人: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3、学生串讲课文,并归纳各段的段意,其他同学补充。
(段意:①写赵普平生抓紧时间读《论语》;②写赵普向宋太祖推荐有用之人。)
4、学生重点阅读第二个故事,找出并体会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小组交流,班上发言。
(赵普——“明日复奏”,“又以其人奏”“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太祖——“不用”,“亦不用”,“卒用其人”)
三、阅读尾声
1、课堂练习
⑴“探究练习”二、三
⑵学习识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勉励)
②晚年手不释卷(放下)
③每归私第(府第,大的住宅)
④处决如流(处理决断)
⑤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过分拘谨,拘于小节)
⑥家人发箧视之(打开)
⑦普颜色不变(脸色)
⑧卒用其人(终于)
⑶全文背诵课文
2、课外作业:
⑴向爸爸妈妈讲述赵普的故事,并在合理想像基础上扩写第二个故事,题目自拟。
⑵学生查询有关“《宋史》”的相关资料,下次上课时在班上与同学交流。
5、《录音新闻》(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课题: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教学目标:1、学习运载火箭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习录音新闻中口语与书
面语的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现场,肯定是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场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这壮观景象,但我们通过广播记者文字和广播员的声音,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整个运载火箭发射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发射前、发射中和发射后的紧张、兴奋、激动的气氛。
二、阅读主场
(一)请校园广播站播音员向同学介绍录音新闻广播稿的特点。(课前准备)
介绍要点:
1、鲜明的倾向性,真实性(包括现场音响),注重对气氛的渲染,注重报道的条理性。
2、语言通俗明白,有较强的口语性。
3、篇幅短小,多使用短句。
(二)学习小组自行组织阅读,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材料安排的顺序(以时间为序报道火箭发射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引起听众注意/火箭发射的准备/火箭的发射)。
第二部分(8-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过渡/测量船上测量的情况/直升飞机测量情况/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第三部分(14、15段),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任人的采访。
(三)以课文为材料,尝试模拟播音。(校园广播站播音员提出播音建议,并进行具体指导)
(四)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让学生再度感受录音新闻播音稿的写作和广播员的播音,并通过交流,找到学习写作和播音的借鉴。
(五)学习小组内自由练习。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扶摇直上欢呼雀跃荧光屏下锚橘红硕大遥测
一个火球像流星般的穿过一片白云。
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
(四)布置作业:
把学到的播音知识运用于实践,节选课文第一或第二部分,向家长模拟播音,并请家长进行评论。从学校即将举行的运动会选择一件事,为校园广播站写一则广播稿。题目自拟。
6、于园导学稿(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二窎中学“学的课堂:五步问题式”初一语文导学稿之
于园
主备:石海霞
一、提出问题:
1、你能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吗?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于园的吗?
3、你能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吗?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
1、了解作者
张岱,字、,号,(籍贯),(朝代)家,著有。
张岱是个多才多艺有着广泛兴趣的人。他喜欢游山玩水,喜欢收藏,懂得音乐,懂得如何布置园林,会作曲弹琴,精通戏曲,精通品茶,甚至自己还发明了一种新茶等等,所以有人说,张岱是天下第一等趣人、妙人、韵人和痴人。
2、字正腔圆:你能正确朗读书写下面的词语吗?
钥()葆()壑()槛()
螺蛳()邃()颓然()啾唧()窈()
3、疏通文意: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翻译全文。
注意加点和划线的词句(请在原文中标注,并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
植牡月、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
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
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
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州诸园亭,俱以
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三、小组合作,基本解决问题:
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遇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小组长记录,待全班探究解决。
2、第一段中“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有和作用?
3、从第一小节中,我们还了解到于园是一个名叫于五的有钱人所建造的园子,它可以算是一座私家花园,私家花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它们大都模仿自然,推崇山水野趣,叠石缀山,楼阁重复,具有山水画意。
那么于园究竟奇在何处?(用文中的话回答)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4、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5、作者介绍于园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四、全班探究,全面解决问题:
1、“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作者在全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它们都和于园一样,都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原因在哪儿?
2、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提出新问题:
7、《行道树》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新词,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4、认同自我牺牲精神的崇高,立志做一名奉献者
教学重点:
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意站在,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二、简介作者
张晓风,1941年出生,台湾著名女作家,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1977年辈台湾地区的评论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愁乡石》《地毯的那一端》《再生缘》等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堕落点缀牙龈冉冉贪婪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四、指导朗读
1、听读课文。
2、自读课文。
3、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
五、整体感知课文
生齐读课文,思考:
1、行道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本文其实借行道树赞扬一种人,赞颂一种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六、合作探究
1、第二段,为什么说是一种堕落?
明确:“堕落”一词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一句中哪三个词最关键?
明确:“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行道树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
明确: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明确:一切神圣的事业总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3、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明确: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最后一段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与开头照应,是文章结构完整,同时起到深化中心的作用。
5、文中有两处对比,请找出来,说明它们的作用
行道树繁华热闹的城市
(对比)
原始森林孤独寂寞的行道树
作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六、作业设计
1、抄写“堕落点缀苦熬冉冉贪婪繁弦急管红灯绿酒”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和二.1
8、散步(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感悟亲情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全文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平常事现真情。注意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和语气的把握)读后思考: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怎样的分歧?(明确: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一分歧的?当时是怎样想的?明确:(散步时关于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伴儿子的时日还长——尊老母亲:走小路疼爱孙子——爱幼我:走大路委屈儿子顺从母亲
因为我伴母亲的时日已短)
(4)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师小结:大家的的用词非常丰富,团结友爱、幸福美满、互敬互爱,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一个词“和谐”。(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到这样一个和谐的家庭,跟着舒缓地音乐读起来,开始!)
(5)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同学们,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三、细读6、7、8三小节,研读有关句子,学生讨论解决
1、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问题:把我解决在散步时遇到的分歧说成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作出选择,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明确:民族领袖在关键时候做出的决策会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我是家庭的中心人物,如果处理不好这个分歧,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这样说决不是小题大做,这也是我感到责任重大的原因。
拓展:在发生分歧时,如果依从了儿子,结果会怎么样?
明确:母亲心中或多或少会有阴影,儿子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家庭将不再和睦
引申:同学们,平时在家中与爷爷奶奶也会发生这样的分歧吗?
如吃饭,老年人爱吃软饭,年轻人爱吃硬一点的
老年人爱吃清淡的,年轻人爱吃油腻的
看电视,老年人爱看戏曲,年轻人爱看偶像剧……
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应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启示,凡事应以尊老为前提,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①问题:“不算重”、“轻”与“整个世界”矛盾吗?
②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不算重”、“轻”是指母亲和儿子的体重,“整个世界”是说母亲和儿子在我和妻子心目中的分量,因而并不矛盾。
我背上的是母亲,代表过去;妻子背上的是儿子,代表未来,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我和妻子背的可不就是整个世界吗?所以我和妻子稳稳地、慢慢地、仔细地,可见我和妻子对生活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可见,本文写了一件“散步”的小事,却表现了“尊老爱幼”的大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3、集体朗读6、7、8,体会文中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
四、这篇文章不光情美,景也美,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南方初春的田野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金色的菜花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美丽的景色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也是作者庆幸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的心情的写照。作者从春景联想到生命,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里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希望母亲健康长寿。
五、韵律美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从文中找出对称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作用:整齐匀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音乐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体验拓展:
(1)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停留在作者家中,还弥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那你了解哪些亲情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和美”的家需要我们用爱去经营,需要我们用责任去支撑。)
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父母为我们做的太多了,父母的深爱我们无以回报,怎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怎样才能承担起家的责任,让父母快乐轻松一些,是我们做儿女值得深思的问题。过渡语:
七、课堂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板书设计
散母亲承前
分歧“我”、妻子使命感
步儿子启后
9、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于园》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于园(一课时)
盐场学校宋世勤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1、读准字音
门钥()携()余往绝壑()槛()外
螺蛳()啾唧()艇()子深邃()
颓()然碧窈()
2、解释重要实词虚词
瓜州步()所园()非显者()刺()
磊()石缘()坡深邃()
颓然()碧窈()无憾()
处处款()之()绝壑()
俱以假山显()坐其()中
3、走近作者:你了解作者多少?
4、你知道于园吗?
【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1、“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于园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吸引了作者?请从文中找出概括于园特点的那句话。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读相关画面,感悟意境:
轻轻地,静静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坐在这样的水阁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画出表示参观地点的词语,说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的。
【课外延伸】——我来阅读
课外延伸荐美文:让心灵与山水对话
1.张岱《西湖七月半》2.《亲近母语2》“走进园林”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想一想能否回答后面的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万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周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幽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撼矣。
1、请你概括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2、细读课文,说说本段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答:
3、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4、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白话散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