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

时间:2022-08-20 09:45:10

《咬文嚼字》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咬文嚼字》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无题二首》(其一)

  1、齐读,整体感知——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2、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3、基本解读:

  1)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

  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2)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比喻,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

  3)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4)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通过比喻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4.小结: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5、艺术手法: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虚实结合,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

  (二)、学习《贾生》

  1、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2、背景简介:贾谊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别有新意。《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3.基本解读:

  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

  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4、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5、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三)、学习《柳》

  1、齐读,整体感知——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2.基本解读:

  1)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2)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3.写作手法:

  1)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2)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四、小结李商隐诗的特点: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咏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

2、12、《苏武传》教案(人教版高一第四册)(人教版高一必修)

  12、《苏武传》教案(人教版高一第四册)

  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汉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注意断句: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幸蒙/其赏赐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自抱持/武

  使(汝)/决人死生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

  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

  『板书』

  ↗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

  苏︳1、(3-4)扣留自杀——义不受辱

  武︳㈡备受艰辛2、(5)恐吓——威武不屈利诱——富贵不淫

  传︳坚守气节3、(6)逼迫——贫贱不移

  ︳4、(7-8)劝降——私情不动

  ↘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下注释、《第二课堂(导读)》,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注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

  重点提示: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2、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3、一词多义

  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

  4、词类活用

  A、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屈节辱命 (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B、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C、名词活用等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

  B、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二、问题探究

  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

  【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

  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精炼提示】卫律:卖国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

  4.本文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

  (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

  苏武:认识清醒,高瞻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

  (2)卫律: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

  (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

  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

  三、总结认识:

  1、请用几个最具概括力的词语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并谈谈你读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认识。(略)

  2、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略)

  四、巩固训练:

  课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课堂•必修4》(人教版配发)p101-102页练习题。

3、安定城楼(苏教版选修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一定鉴赏方法领悟诗人思想感情。

  2、增加学生相关积累。

  二、教学重点:

  勘破“情”关。以“知人论诗”、“诗中觅情”、

  “重敲尾联”、“破典而出”为抓手把握诗歌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古代诗人常常登高抒怀,《安定城楼》同样如此。

  2、丰富学生对李商隐其人其诗的了解。

  其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在词采华艳这一点上,与温庭筠接近,后世又称“温李”。受牛党令狐楚赏识,入其幕府,次年入属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王爱其才,以女妻之。因此受牛党排挤,辗转于各藩镇幕府,终身不得志。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能于华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首创无题诗。一个在自卑与自负中不断扭曲的文人、一个酷爱政治却屡屡遭政治戏弄的文人、一个苦苦挣扎稍不小心就要落魄的没社会地位的文人。

  其诗:

  感觉李商隐

  昨夜的星辰又被昨夜的风吹落(昨夜星辰昨夜风)

  无边的追忆依旧是当初的惘然(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丹山路上雏凤清声(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夜雨秋池相思难寄(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的落寞化作无数无数的无题

  吐丝成茧烛泪成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云鬓暗改夜吟觉寒(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留一叶枯荷任雨欺凌(留得枯荷听雨声)

  你怕人懂你又怕人不懂你

  青天碧海的心事(碧海青天夜夜心)

  空有灵犀却无飞翼(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调一曲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叹一回夕阳

  黄昏已暗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鉴赏《安定城楼》。

  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的女婿。不久,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诗作于泾原节度使幕中,作者当时24岁。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形容极高指安定城东泾水岸边的沙洲。尽汀洲,沙洲上的景色尽收眼底。

  译:首二句登楼即景:登上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贾生: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年20余为博士,上书发表政见,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等语。因权贵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写《吊屈原赋》。《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后世成为才高遭贬之士的代称。虚垂涕,白白痛哭流涕而不起作用。王粲:汉末(177—217)文学家。17岁避长安之乱到荆州,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去国远游,感世伤时的慨叹。上面两句以贾谊、王粲自比。贾谊献策,王粲登楼,都在青春年少,与作者相似;才高志远而不得施展,也正相同。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注释:总在想着年老辞官,归隐江湖。

  想望建立回天转地的显赫功绩,然后乘小船四处漫游。

  “永”字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抱负。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这与杜甫的胸襟怀抱,即为相似,王安石击节赞赏。这是第二层。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注释:古代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这两句诗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不屑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

  七、八句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屣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次光明磊落,淡泊宁静,为上面“永忆江湖”句提供有力的论证;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睥睨蔑视,决不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据近人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鸿词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诚如是,这两句诗乃是有的放矢的。这是第三层。

  4、鉴赏其他登楼诗,侧重诗人所抒情感的不同。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小结:登楼抒怀别有怀抱——不得见用之愁;忧国忧民之心;功成身退之志;思归思乡之情;知音难觅之憾;贬谪异乡之苦;吊古伤今之叹

  5、作业:1、任选一首登楼诗写一篇鉴赏文章。

  2、选择一位自己熟悉的诗人运用一些他的诗歌写作《感觉……》。

4、《红楼梦选读》教案(说稿)(苏教版高一选修)

  一、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它以一个贵族家庭为中心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得到了生动的描写。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不知多少次打动了我们的心,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深深地牵动着。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走进贾府,走进大观园,走进宝玉,走进黛玉,走进贾府中的其他人物。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四篇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2.介绍与四篇课文有关的《红楼梦》第31回、32回、33回、34回、48回和第74回故事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概括要点

  《诉肺腑》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

  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淫母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

  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抄检大观园》

  大观园里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宝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大群婢女。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园内山石背后抢到了一个“绣春囊”——这是当时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并不足怪,但在持有双重道德标准的荣国府当家人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深恐因此而败坏自己的家声,必欲查个水落五出而后已,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处追究,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荣国府内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王夫人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意图——从王夫人拒绝凤姐“平心静气暗暗察访”的办法,而采取王善保家的抄检之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场旨在整肃荣国府内部秩序、改善人际关系的闹剧,其结果恰恰走向了自身愿望的反面,它使府内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从此,不仅大观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安乐,连荣国府也日见其衰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可说是给这场闹剧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揭示了它的悲剧实质。

  作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连充当抄检急先锋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挨了耳光,成了现世报。

  四、品读鉴赏

  《诉肺腑》提示: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点评法

  1.课文第三段,史湘云以及袭人对宝玉规劝的一段对话描写: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史湘云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史湘云的言词表现了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与湘云一起规劝宝玉,表明了袭人与宝钗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显然,湘云、宝钗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宝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实的,都是无可指责的。

  2.课文第三段,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账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

  袭人道:“……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视黛王从来不讲“混账话”,显然,这是宝黛爱情的根本。

  3.课文第四段描写了黛玉听了宝玉的知心之语后的内心状态: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烧,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黛王幼年间也曾受过封建教育,但并不严格,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观念对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单,她只能从寻求知己中获取感情的慰藉。来到贾府以后,她和宝玉很快就达成了感情上的默契,并发展成了爱情;而与此同时,她又不能不想到,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身边有那么多的女性,他能唯独钟情于自己吗?现在,她听到宝玉亲口说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而且是当众说的,怎能不“又喜又惊”呢?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它能否变成现实呢?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由相恋的情人是很难结合的,更何况在这诗礼簪缨的大家族里,“金玉之论”似乎已成定局!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也是寄人篱下的黛玉所特有的一种心态。

  4.课文第五段,宝玉对黛玉诉说的肺腑之言。

  ①宝玉乃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见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是宝玉对黛玉从内心中吐露的真实之言。

  《宝玉挨打》提示:

  《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品赏的重点放在:①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贾政、宝玉、王夫人及贾母的表现,如何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②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的言行不同,表现了各自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品赏一:众多人物在宝玉挨打事件中的表现,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宝玉挨打”是怎样引起的

  宝玉为了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错乱时,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足使贾政恼怒,何况,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本来就不高兴;喝问之下,见宝玉神经不够正常,气更加惹大了。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名艺人蒋王菡的下落,暴露了宝玉在外结交艺人,在贾政看来是“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宝玉“强奸不遂”,在宝玉的“不肖种种”上又加了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气得目瞪口呆”“气得面如金纸”……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贾政凶恶地大叫:“拿宝玉来!”

  2.贾政的忧虑

  宝玉被贾政的仆人逼着走来。“贾政一见: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在贾政看来,封建主义的一套“诗书礼教”已在宝玉身上失效,只有毒打才能改变宝玉。表面上看,这场毒打含有金钏儿投井的因素,好像贾政也十分看重这个婢女的人命。其实并非如此。在“打”的过程中,支配着贾政的思想动机是:

  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哪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贾政是在担心宝玉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宝玉的不“悔改”

  在贾政的淫威紧逼下,宝玉始终没有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表现出他不屈服于封建势力;但是,他也没有作出正面的反抗。此时的宝玉,虽然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但毕竟是在“温柔富贵之乡”长大的,免不了出身阶级和时代历史的局限,狭窄而温饱的生活,使他还不能冲破荣国府这个封建牢笼。

  4.王夫人的“母爱”

  王夫人的出现,缓和了这一场冲突。

  王夫人是杀害金钏儿的凶手,一见贾政把宝玉打得半死,又要把他“用绳勒死”,就抱住放声大哭起来。并且叫着贾珠的名字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之爱宝玉,想从贾政的棍子下救出宝玉,是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而已。这个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一个不孝的“孽障”,但她不能失去这个“孽障”,因为失去这个“孽障”,就几乎等于失去了她的一切。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女人,如果没有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冷淡凄凉的日子就会等待着她。请看王夫人对贾政和宝玉的两段哭:

  ……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倚靠!

  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也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撂下我,叫我靠哪一个!

  “叫我靠哪一个”,正是王夫人一面认为宝玉是“不肖之子”,一面又维护宝玉的真正原因。可见,王夫人的母爱,是以利害关系为内容的母爱。

  5.贾母的“溺爱”

  贾母的出场,才暂时平息了冲突。

  贾母这时几乎是以一个令人喜悦的角色出现的。当听得一声通报:“老太太来了!”这时,紧张的心情确实可以舒松了一下。在“老祖宗”的维护下,宝玉的种种带有反封建主义的叛逆行为,得到了不小的伸展。

  面对宝玉挨打,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封建主义“孝道”,又发挥了作用。这个“孝道”,先使贾政“躬身陷笑”,接着又向贾母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最后甚至“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这时,贾政所深为忧虑的那个“弑君杀父”,已经抛弃一旁了。贾母出场前后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是前后矛盾又滑稽可笑的。他外表看去好像“威严刚毅”,实则平庸迂腐。他对宝玉的封建压迫,暴露出统治的无能为力。

  品赏二: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到场后的言行不同,内心活动也不同。

  1.第一个来探望的是薛宝钗。宝钗来探望宝玉时,并不急于看宝玉的伤势,而是先将一丸药交给袭人,吩咐袭人晚上怎样为宝玉敷治。她给人的印象是那样镇静、安详。待到宝玉睁眼说了话,她便点头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从宝钗的头两句话听来,她对贾政的毒打即使不赞成,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人劝告造成的,倒有点责备宝玉的意思。其次,“听人一句话”的“人”,显然指她自己,她来探望,有使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的“正途”的意思。再次,她对宝玉是有“情”的,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心疼”,却又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疼,然后用“我们”代称,最后自悔失言,不说出“心疼”二字来。这些,都表现了这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贤良、端庄。

  2.林黛玉来得迟,却最有吸引力黛玉来探望宝玉,选择黄昏时刻,一是要避开大批的探望者,这样才能跟宝玉说几句知心的话;二是她已经哭了大半天了,“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

  黛玉见宝玉,自有千言万语要说,可作者却采用了反宾为主的写法,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一大篇体贴对方入微的话,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何等真挚动人——的确,她那满脸的泪光,她那“肿的桃儿一般”的两眼,她那“无声之泣”,已经说明了一切。因此,黛玉在哭了半天之后,只“抽抽噎噎”地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话虽短,但意味深长,它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

  黛玉爱宝玉爱得深,以宝玉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她的纯真的性格在这一节里表现得极为鲜明。

  《抄检大观园》提示:

  《红楼梦》出现了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一次是宝玉挨打,另一次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抄检来势凶猛,打击的矛头首先指向那些年轻的奴婢,抄检的整个过程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的一次血腥镇压。学习这课书要着重了解以下几点:

  ①抄检大观园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重大事件,其中主要矛盾是什么?

  ②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如何得到深入、细致的揭示的。

  品赏一: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

  l.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检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2.“绣着囊”本是青年男女表示情意的一种信物,为何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在贾府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现个“绣春囊”本来算不了什么、但贾府的封建统治者只许自己荒淫无耻,却不允许青年男女自由相爱,认为是丢人的、“伤风败俗”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气氛下,“绣赛囊”的出现简直被看成洪水猛兽。

  王夫人见到“绣春囊”“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的。一是怕外人知道后,成为攻击贾府的一个把柄,从而使贾府在上层贵族社会中声名狼藉。“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王夫人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二是存在于贾府主子间的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贾府,掌权的是二房。“正人君子”贾政处理家政庸碌无能,所以实际权力落到妻子王夫人和内侄女王熙凤的手里。王夫人、王熙风这姑侄俩依仗着自己娘家的势力,又有“老祖宗”贾母撑腰,作威作福,有恃无恐,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长房贾赦夫妇对她们早已十分嫉很,一有机会就发作。“绣春囊”的出现,给了邢夫人以更有力的武器。“你们这些当家人是怎样当这个家的?在少爷和小姐居住的大观园里,居然出现了这样见不得人的东西,该当何罪?”这就是邢夫人急于派人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的原因。邢夫人的突然袭击、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不能就此认输,要迅速找出对策来摆脱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经与王熙凤商量,决定连夜抄检大观园,用牺牲年轻女奴来开脱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在抄检大观园这个事件中,掌权的王夫人、王熙风和不掌权的邢夫人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品赏二: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揭示。

  l.王夫人的武断和狠毒

  抄检大观园的主导人物是王夫人。王夫人在“绣春囊”事件中为什么紧张激动而又凶恶反常呢?

  荣国府中掌权的王夫人和不掌权的邢夫人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此时邢夫人抓住了“赃证”绣春囊,占了上风、王夫人必须找出对策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她重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用实际上牺牲王熙凤的权威与荣府的正常运行秩序的方法向邢夫人让步,采纳了突然袭击、强行抄检这一非常措施方案。她还亲自出马,处理从审讯凤姐到组织抄检一直到晴雯等丫环去留这些具体问题。当然,她还想着借机净化一下宝玉的生长环境。

  王夫人小题大作。她想整顿宝玉的生长环境,想通过尊重邢夫人、约束王熙风等手段来改善人际关系,但是,抄检大观园的后果是人际关系更加恶化,道德秩序更加混乱。

  2.王熙凤的精明和善于玩弄权术

  当王夫人主观地断定“绣着囊”是王熙凤和贾琏丢下的东西时,王熙凤虽十分委屈,但作为晚辈不好大力抗辩,也不能简单否认了之。她以委婉曲折的方式,采用层层剖析的方法,从六个方面来说明“绣春囊”绝对不可能是她和贾琏的。入情入理的解释使王夫人感到判断错了。这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

  王熙风非常懂得邢夫人派人送“绣春囊”以及王善保家的自告奋勇参加抄检大观园的用心。她从自身利害出发,要查清“绣春囊”来由,好推卸责任,她又不希望兴师动众,主张派人暗访。但由于王善保家的力主公开抄检,她怕得罪婆婆邢夫人,只好放弃原来的打算。对抄检,王熙凤始终是消极的。她是领头人,但有意让王善保家的冲杀在前,碰钉子,做恶人。当晴霎、探春及侍书冲撞以至打骂王善保家的时,她心里是高兴的,这等于给她出了口恶气。当查明“绣春囊”原是王善保家的亲外孙女司棋所丢时,王熙凤非常兴奋、活跃。她盼望的反击邢夫人一派的机会来了,她抓住这一机会,伙同周瑞家的一唱一和,对王善保家的竭尽嘲讽挖苦。王熙凤在抄检中不仅精明,而且善于玩弄权术。

  3.王善保家的小人得志、狗仗人势

  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忠实奴才和得力打手。对抄检大观园她想得很美。她想搞个满城风雨来出王夫人等当家人的丑,也想乘机让女婢们瞧瞧厉害。自作聪明的王善保家的,罪有应得,势利小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4.晴雯的心高气傲和蔑视邪恶

  当王善保家的要搜检晴雯的箱子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住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晴雯以一个动作表现出性格的光辉。

  5.探春的有胆有识、敢作敢为

  探春对家庭中的黑暗腐朽和明争暗斗有清醒的认识,对抄检大观园十分反感,而且立即表现在主动迎击上。她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声言丫环们是贼,她是窝主,“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理我的丫头,这却不能。……要搜所以只来搜我”。探春态度强硬是要给抄检人一点颜色看。

  对抄检,探春议论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话一针见血,直捣要害,字字千钧。探春还给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并严词训斥。

  探春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不同凡响的女子。

  6.惜春的胆小怕事、洁身自保

  在抄检中,惜春对自己的丫头表现得无情无义。入画从小就服侍她,当入画因收藏她哥哥交存的钱财、物件而被疑为贼时,她非但不出来保护,还主动要求给入画以惩罚。她的胆小怕事已发展到冷酷无情的地步。

5、《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一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整体初读,明确课文的内容和段落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2.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四、辨体,学法设计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五、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六、讨论课文结构。

  七、布置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

  2.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3.熟读课文,背诵重要语段

6、《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二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屈原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善于辞令的外交家,字里行间赞颂之情溢于言表。

  2.怀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夺”是理解该句的关键,“夺”有“抢夺”“夺易(改动)”二义,课文注释取前者。“屈平不与”中的“与”亦有“给予”“与同(赞同)”二义,课文注释将“不与”解释为“不给”。和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似乎有些不可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讲,“与”作“赞同”讲。郭老的解释有他的道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上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这两种理解都提供给大家以利于同学们深入探究。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历来研究者认为“曰”、“以为”重复,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本段小结:

  本段一共写了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板书:因才能卓越重用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因忧愁幽思作《离骚》

  5.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6、思路分析:

  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

  《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

  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

  7、疏通文意和难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明确:这一句扼要概述了屈原作《离骚》的原因。这是表因果关系的复句,“屈平疾王……方正之不容也”是表示原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表示结果。句中“疾”,恨,痛心。“王听”,王的听觉,偏正词组。“聪”,指听觉十分清楚。“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下面三个“之”的用法与此相同。“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君王,这里指谗谄的言辞。“邪”和“曲”,都作“邪恶、不公正”讲,是同义词连用,指邪恶的小人。“公”,指公正的人。“方正”,指端方正直的人,“方”如“正”,也是同义词连用。“疾”的宾语由四个主谓词组充当,这四个主谓词组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屈原所痛恨的对象,即“不聪”“蔽明”“害公”“不容”,而这四者正是下句“忧愁幽思”的具体内容。这四个短语在内容上看是逐层深入的。由于怀王听不到忠臣的良言进谏,因此谗谄的话才可遮蔽了他的眼睛,使得邪恶之人伤害了国家,真正的忠臣贤者才不被容纳。正因为如此,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是感情的表现,“幽思”是思想发挥。《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首诗几乎可以看做是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处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怛”四字对举“倦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明确:这句承“上称(称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体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项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这两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明确:“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香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佞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明确:“自疏”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据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8、本段小结:

  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点晴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汩罗。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试着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这一部分,整理文言知识。

  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7、《史记选读》之《屈原列传》教案(第三四课时)(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讨论归纳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第四段: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

  第五段:④复释张仪

  第六段:⑤诸侯击楚

  第七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明确: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屈原:见绌见迁,心系怀王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四、词语提示点拔: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2.进一步整理文言知识。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讲课文。

  2.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⑤“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汨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汨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罗以死”中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说,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讨论整理课文结构:

  这篇课文共13段,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3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写屈原的身份、才识。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屈原的信任,以“博”“强”“明”“娴”“图议”“接遇”“应对”点明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了下文上官大夫嫉妒的原因。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楚国的国君芈姓,熊氏,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受封于屈邑,因以封邑为氏,所以说是“楚之同姓”。

  第二层(第2段),写上官大夫嫉贤进谗和怀王信谗,屈原被怀王疏远。“王怒而疏屈平”总括屈原政治生活中的第一个不幸。与上文的“王甚任之”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任”一“疏”,见出楚王反复无常,践踏人才。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黑暗可想而知。

  第三层(第3段),写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以及对《离骚》的高度评价。《离骚》是由怨愤产生的。“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是其外因;“穷”和“怨”是其内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穷”的具体内容。“穷”则“怨”,“怨”则“歌”,于是司马迁作出推断:“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里,把《离骚》与楚国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和屈原的主观感受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写作《离骚》正是屈原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和控诉。对《离骚》内容和形式的评价结合屈原的品德修养一起进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介绍屈原的志洁行廉是其“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的思想基础。《离骚》特别突出“志洁”这个特点,以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以美人香草喻高洁的志趣。面对种种邪恶,屈原矢志如一,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光”。

  第二部分(第4至第10段),写屈原由见“黜”而见“迁”。这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4至第7段),写屈原被怀王罢黜后,怀王三次被秦所骗,最终客死于秦,突出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第二层(第8至第10段),写顷襄王昏愦,屈原见“迁”。这一层突出屈原遭放逐后还“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又一次为屈原作不平之鸣。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屈原自沉汨罗的经过。这部分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清”者“醒”者必然是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也抒司马迁之情,从不同意见的争论中,突出屈原的观点。

  第四部分(第12段),写屈原死后的影响。一是屈原创造的楚辞一体,作者后继有人,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一是屈原死后,楚为秦所灭。

  第五部分(第13段),写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综上所述,这篇课文通过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相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处处流露出作者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五、课文总结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文全部文言知识(见附录)。

  2.完成课后相关的练习。

  【附录】:

  一、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

  2.人穷则反本(反,通“返”)

  3.靡不毕见(见,通“现”)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通“旨”)

  5.屈平既绌(绌,通“黜”)

  6.亡走赵,赵不内(内,通“纳”)

  7.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

  8.厚币委质事楚。(“质”通“贽”,信物)

  (二)重点实词

  属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属于。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动词,掌管。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名词,类,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也名词,用在人称后面,表复数。吾属,我们。

  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动词,耀,自夸。

  其后秦欲伐齐动词,讨伐,进攻。

  口诛笔伐动词,声讨。

  伐薪烧炭南山中动词,砍伐。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动词,战胜,打败。

  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业。

  疏王怒而疏屈平动词,疏远。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形容词,稀疏。

  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动词,陈述,旧读shù。

  论积贮疏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旧读shù。

  十三经注疏名词,注解的一种,为“注”作注的文字,旧读shù。

  离“离骚”者,犹离忧也后“离”为动词,通“罹”,遭受。又如《叔向贺贫》:“而离桓之罪。”

  约从离衡动词,离散,分离。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动词,背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动词,分离,离别。

  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名词,根本。

  本末倒置名词,本义:草木的根。

  今背本而趋末名词,根本的、基础的东西或方面,此指农业。

  此之谓失其本心形容词,本来的。

  本在冀州之南副词,本来。

  己后典籍皆为板本名词,稿本,版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底本。

  用芽者自从本说代词,这、此。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量词,册。

  臣本布衣副词,本来(是),原来(是)。一说,动词,出身于。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考察。

  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志向,心意。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博闻强志动词,通“记”。一说,名词,记忆力。

  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志趣。

  聊斋志异动词,记述。

  项脊轩志名词,表一种记事的文体。

  指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名词,通“旨”,意旨,旨趣。

  指如削葱根名词,手指。

  璧有瑕,请指示王动词,指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动词,指向。

  哙遂入……头发上指动词,直立,竖起。

  指通豫南副词,一直,直接。

  闻博闻强志名词,学识,见闻。

  忽闻门外虫鸣动词,听见。

  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动词,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动词,懂得,明白。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名词,声望,声名。

  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留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动词,扣留。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动词,停留。

  先生可留意矣动词,留心,关心。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动词,保存,遗存。

  迁顷襄王怒而迁之动词,放逐,流放。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动词,调动官职,此指升迁。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动词,调动官职。左迁:贬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动词,变迁,变更。

  战、守、迁皆不及施动词,迁移,迁都。

  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名词,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名词,通“甫”,音fǔ,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缀于名字后面。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名词,(叔)父,父辈人。

  弹新沐者必弹冠动词,用手指轻轻弹击。

  莫辞更坐弹一曲动词,弹奏。

  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名词,弓弹、炮弹、炸弹的总称。

  害争宠而心害其能动词,嫉妒。

  邪曲之害公也动词使动用法,损害。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名词,祸害。

  (三)词类活用

  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活用作名词,听觉,听力,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⑵谗谄之蔽明也动词活用作名词,中伤别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邪恶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方正之人。

  ⑸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

  ⑹蝉蜕于浊秽蝉:名词作状语,像蝉那样……。浊秽: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污浊环境。

  ⑺厚币委质事楚名词作状语,用厚币………

  ⑻泥而不滓名词活用作动词,nì,生活在污泥里。

  ⑼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⑽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使……破败。

  ⑾时秦昭天与楚婚名词活用作动词,结为婚烟。

  ⑿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名词作状语,在朝内,在国外。

  ⒀身客死于秦名词作状语,象客那样。一说,以客的身份。

  ⒁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说短处,诋毁。

  ⒂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存,使……兴。

  ⒃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诚之士,贤能之人。

  ⒄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活用作动词,效法,模仿。一说为意动用法。

  (四)句式特点

  A判断句“离骚”者,犹离忧也。

  B省略句遂绝(于)齐(省略介词)

  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勒尚(省谓语)

  以(之)出号令(省介词宾语)

  C被动句方正不容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倒装句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介宾短语后置)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介宾短语后置)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介宾短语后置)

  明道德之广崇(定语后置,一说,非定语后置)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介宾短语后置)

  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同上)

  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同上)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wéi)”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五)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表疑问,怎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表反问,怎么……呢?)

  二、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8、《论语》选读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人教版高一选修课堂实录)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郭沫若

  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

  1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1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8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老。”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9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劳之将至云尔。”

  2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8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偱偱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3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着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4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

  3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36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3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44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45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6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7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50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5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5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54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55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6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57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5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59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6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6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6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9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时文选粹:从“君子不器”到“君子不气”

  **《论语.为政》有这么一条:“子曰:君子不器。”孤零零的,没前言也没后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人只能猜测。历来对这条的解释和评说也不少,各有道理。此文拟从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器为何物?最早,器的本义是陶器,后来泛指器具、用具、物品,即东西。按此本义,“君子不器”应该翻译为“君子不是东西”。但在现代汉语中用“东西”这个词来说人带有贬义,孔夫子听了会不满意,会连连摇头说“NO.NO!"那么他说的“器”是什么呢?“器”在古汉语中还有引申义,它常常与“道”形成相对的概念。《系辞传》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形而下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礼记》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也是说真正的“道”是无形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局限在某个具体而实用的领域。朱熹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由此看来,孔子说的“器”肯定是指物质层面实用的东西。结合朱熹的观点,这个“器”应该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用途的职业技能、本事,即一技之长。

  二、君子何为?孔子认为君子不需要也不应追求某项技能,他自己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那些技能只是一种在物质层面谋生的手段,是有限的本事,只能被他人“器之”、使用,成为没出息的劳力者。这是君子所鄙视的——君子是劳心者,是上等人,掌握那些下等人的技能干什么?那么君子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呢?当然是精神层面的“道”。儒家的道,外延较广,主要是指社会、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此四者中,“道”是最高的追求,“德”与“仁”是根本,至于“艺”(专长、技艺)就无所谓了。在他们心里,道比生命更重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君子是干大事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因此君子重精神追求,轻物质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固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们重道而轻器的价值观十分鲜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那么如何实现“道”呢?答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达到什么程度还要视情况而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谁人为器?在上面的探讨中,已经蕴含了一些答案,到此再综合一下:为器者是那些掌握某种手艺、技艺、专长,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而为他人所用的人,是胸无大志的人,是君子所不齿的“劳动者”。(器也有大器、小器之分,有些人想器还不成器呢。)那么君子是什么人呢?说来说去是指品德高尚的士,多为小知识分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平民(士农工商)之别,士为贵族之末,平民之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以不劳而获地“食于人”。可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士的贵族特权名存实亡,没人供饭了,地位也降低了,明道救世之类大事也不需要他们操心了,他们便逐渐成为贵族阶层中多余的人,噩梦一般跌入了君子不屑的平民阶层。但是农工商是什么东西?那些种地的农民、打家具的木匠、沿街叫卖的商贩之流,怎么可以与士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为急人的是,士这个阶层迅速分化:少数士有造化,加上个偏旁成了仕,当了官,当然不错;但更多的士有辱斯文,为了获取一点物质利益(谋食)而陆续加入农工商的行列,放弃了谋道的大志,悲哀呀悲哀!于是作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孔子焦急地站了出来,意欲力挽狂澜。他这突然的一嗓子乃是痛心疾首的苦劝,或是倔强的誓言——“君子不器!”但是对于穷困潦倒的士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吃饱肚子,至于什么君不君子就顾不得了。此后誓死不器的君子越来越少。事到如今,农工商自不必说,那些科学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又何尝不器呢?这年头,没有点真才实学,没有一技之长,只凭摇唇鼓舌、坐而论道,别说不能兼济天下,就连独善其身也不成啊!我们只能抱歉地劝慰孔老夫子:“Sorry,sorry!君子不气,气大伤身啊!我们也是没办法呀!”

  不过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去看。“君子不器”虽有迂腐、不合时宜的一面,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还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要整个成了金钱的奴隶,因此这种倡导还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可全信,全信就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他倒是个誓死不器的君子,除了满口之乎者也,知道“茴”有四种写法之外,什么都不会:谋道不成,谋食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落了空!孔夫子——孔乙己?原是本家呀!呵呵!

  7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9、《咬文嚼字》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

  第三单元9、咬文嚼字(朱光潜)•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学生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

  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写作读书

  角度:态度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10、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11咏物诗四首教案:《子规》)《葡萄》《赏牡丹》《小松》(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

  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言什么志。——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有什么技巧。——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学习课文:

  (一)《子规》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基本解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主旨)

  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4、小结:《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4、鉴赏要点:这首诗主题鲜明,托物言情,借写子规表达自己的愤世之情。俗中见奇,翻出新意。开篇写杜宇化鸟,不过是相当俗见的题材。但后二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葡萄》

  1、背景资料: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曙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曙共勉。原诗题为《赠张十一旅舍三咏》,这是其中之一。

  2、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3、基本解读: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之态,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主旨)

  1)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2)后二句“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3)小结: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枝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前两句写葡萄枝叶开始生长,但一般还枯老不堪。正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后两句说要想葡萄如马乳般硕大丰盈,结满整个架子,就应该多插竹枝,牵引藤蔓。意思是我们要想成就大事业,得需要有人奖掖扶持。

  4、鉴赏要点:此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托物言志。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赏牡丹》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刘禹锡与白居易齐名,自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捷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仿民歌而作的《竹枝词》,在唐诗中别具一格,影响较大。

  2、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徐夤《牡丹花二首》)。

  3、基本解读: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1)前二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花开艳丽,更早为人们所喜爱。《诗经.溱洧》有句“赠之以芍药”,所以宋韩琦《北第同赏芍药》云:“郑诗已取相酬赠,未见诸经载牡丹。”但至唐,牡丹始贵,芍药地位渐不如牡丹,刘禹锡此诗也认为其格调不高,即“无格”。至于“芙蕖”,即荷花,自古以其高洁清静,或孤芳自赏,故刘此诗认为其“净少情”,即纯洁而寡情。

  2)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国色”,古代指一国中最美的女子以此比喻牡丹,写出牡丹姿色远远在其他诸花之上。“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真”字加强语气。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时人对牡丹的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4、鉴赏要点: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这两种名花的赞誉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小松》

  1、作者简介: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还旧山。天占元年(904),朱全忠奏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基本解读: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暗含了诗人身世之慨。(主旨)

  1)“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幼时生长在野草丛中,不为人注意。“刺头”即埋头,寓生机旺盛之意。

  2)“而今渐觉出蓬蒿”,写小松逐渐长大后,人们才发觉其已高出周围的蓬蒿了。

  3)“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凌云木”,指必将凌驾云端的松树。后一“凌云”指高高凌驾云端的状态。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

  4、鉴赏要点: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四、归纳咏物诗步骤和方法: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11、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9.李商隐诗三首教案(:《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

  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无题二首》(其一)

  1、齐读,整体感知——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2、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3、基本解读:

  1)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

  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2)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比喻,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

  3)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4)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通过比喻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4.小结: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5、艺术手法: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虚实结合,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

  (二)、学习《贾生》

  1、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

  2、背景简介:贾谊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别有新意。《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3.基本解读:

  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

  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4、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5、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

  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三)、学习《柳》

  1、齐读,整体感知——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2.基本解读:

  1)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2)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3.写作手法:

  1)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2)诗中虚词运用精妙。“如何”、“肯”连用,加强了反诘语气,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悲怆而深沉。“已”、“又”,层层推进,正是“数虚字转折唱叹,弦外有音”。(纪昀《李义山诗集辑评》)

  四、小结李商隐诗的特点: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咏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

12、春江花月夜(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赵新惠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诗歌,有情地朗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诗歌意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进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多媒体的使用。

  (2)以第一人称改写思妇怀远的片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鱼龙潜跃水成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独的心田。《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

  二、赏析全诗:

  (一)、整体感受:

  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以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听读:请大家聆听此诗的朗诵,聆听时注意他朗诵的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自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希望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齐读:朗读时请注意声音的缓急轻重,诗人抒发了一股怎样的情思?

  明确:乡愁

  朗读点评(略)

  整体概说:

  《春江花月夜》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为诗情的纽带,由此引出种种意象,互相穿织在一起,吟咏诗人拂拭不去的乡愁。

  (二)、分片段欣赏:

  A、景致:

  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下面请大家找出描绘月景的诗句。

  明确:前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读:(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八句诗,尽量读出诗句的意境来。注意语速快慢、语调的轻重。简评(略)

  描述: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这八句诗用自己优美的语句描绘下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

  展示:师生皆可。

  如: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腾,仿佛与大海连成了一体,雄伟壮阔。一轮明月伴随着滔滔江水一同生长,绵延的江水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哪处的春江不在月光的朗照之下!江水蜿蜒曲折地绕过芳草遍布的原野。月色倾泻在花树上,像撒了一层洁白的雪。夜空中飘飞的微霜在月光的清辉中也似乎迷失了踪迹,江边小块陆地上的白沙也看不清楚了。

  诗人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描绘了一幅浩淼壮阔、明丽清幽的春江花月夜图。

  集体朗诵:在刚才我们描述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八句诗。

  教学设想: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到用优美的语句描述诗句,让自身融入诗歌内容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B、情理:

  问:诗人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叹?请朗读相关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读: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怀?

  学生回答:

  如:(1)、“皎皎空中孤月轮”,诗人借这轮孤月抒发内心孤独寂寞的思乡之情。

  (2)、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感受到诗人因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而深感惆怅。

  (回答从这两方面入手,意思相同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回忆古人相关主题的语句,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身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等。

  小结: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历来是文人感叹的主题。诗人却从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人类存在的绵延悠长。“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从中得到了欣慰。诗人虽对人生短暂而感伤,但并不颓废而绝望,这源于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C、思妇怀远片段:

  生命之河就像这流水一样经久不息。流水无情,江月有恨。由此引出下篇思妇怀远的情结。请大家齐声朗读下面六联,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上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我们同学化用自己一双双巧手描摹出了这位女子的心事。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欣赏。

  投影展示学生的想象片段:

  如:白云随着风悠然飘去,离我远去。青枫浦的枫叶红了又绿,春去了又回。我的愁还是愁,思依然思。你却是不归,今夜又是谁家飘荡江湖的游子,又是哪位对月寄托着思念。楼上的明月正照着梳妆台,照出一片相思冰凉,一片寸断肝肠。只恨月太明,卷起玉帘,卷不去它半分清辉。照在砧上,拂去了水也拂不去它的一寸光华。相思无限化作泪,凉如水,更胜清辉。只愿随着月光,照耀着你。却只能仰望鸿雁,俯视鱼龙,却依旧比不上月光,只是泛起微微水纹,化作点点相思,相思点点。

  (选择其中一两篇既可。)

  点评:同学们将思妇的内心世界描写得非常形象细腻,其中一卷、一拂这两个小动作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同学们,除此之外,诗人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手法来描写思妇的愁苦?先请大家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表达手法。(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

  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动作描写等)、议论、抒情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点面结合、

  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烘托、渲染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仗、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

  要求:下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句分析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来书写思妇的愁苦?请你书写在书的空白地方。

  学生发言:略

  如以下角度,意思相近就可。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运用“白云”、“青枫浦”这几个诗歌中常用来表示离愁的意象来渲染离愁别绪,达到了融情于景的效果。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的“扁舟子”、“相思”诗人直接流露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徘徊”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月光似乎也对这位思妇心生爱怜,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来陪伴她,为她疏愁解闷。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此时同在一轮明月之下,却人隔天涯。只希望多情的月辉能带去我对你的思念。“愿”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与期待。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本想叫鱼雁传递音讯,可如今鸿雁长飞却飞不出光的影子,鱼龙潜跃,只激起点点波澜。诗人借景抒情,思妇内心的愁苦无以言语。

  D、游子思乡

  从别后,忆相逢,柔肠一寸愁千缕,几回魂梦与君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诗人以思妇怀远的方式虚写游人的乡愁,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下篇水到渠成地生发了游子的思归之情。

  请大家自由朗诵。

  三、总结全诗:

  朗读:集体朗读(注意朗读时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由朗读较好的学生来朗读,其它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全诗总结: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诗鉴赏词典》)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诗词曲三首》(《观沧海》《江城子》《山坡羊》)教学案例(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石拱桥》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我的老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题都城南庄》教案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杜牧诗三首学案设计(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初二班家长会发言稿(八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苏教版高一选修) 石榴(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陈涉世家(苏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马说(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吝啬鬼们的悲喜人生(四)(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实用现代文阅读技巧(人教版七年级必修导学案)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唐诗之旅(上)第1课王维诗四首教案:《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语言文字应用》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海燕(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变色龙》(人教版七年级选修教案设计)

相关信息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一年级学习动员大会通讯稿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800字 高一军训心得感想600字 高一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最新版 高一年段学生家长座谈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