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情表》导学案
冉君
【预习导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密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
2、了解本文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诵读全文,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二、重点难点
1、实词“险衅”、“夙”、“祚”、“薄”、“拔擢”、“除”、“笃”、“息”、“逮”、“寻”、“逋慢”、“区区”、“卒”。
2、虚词“见”、“以”、“之”、“于”。
★三、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四、课前热身
(一)认识李密其人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二)文学史上对《陈情表》的高度评价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三)认真诵读,排除障碍,初步感知
1、字音。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悯臣孤弱 躬亲抚养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逮奉圣朝
前太守臣逵 供养无主 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 责臣逋慢 刘病日笃 苟顺私情
犹蒙矜育 少仕伪朝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四十有四 矜悯愚诚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生当陨首 犬马怖惧之情 陛下
2、字音小拓展。本文出现的很多字都是多音字,看看这些多音字组成的以下词语,你都会读吗?友情提示:高考第一题经常在多音字的读音上设置障碍。
新鲜 鲜卑
鲜为人知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妄自菲薄 日薄西山 广种薄收 薄弱 单薄 刻薄 轻薄 鄙薄 厚古薄今 薄情 薄海欢腾 薄(靠近义)海传诵 薄(少量义)产 薄(不肥沃义)地 请笑纳薄礼 薄利多销 厚薄
薄田 薄饼 如履薄冰
薄荷
期年(一整年义) 期月(一整月义)
期限
勉强 强迫 强逼 强辩 强词夺理 强求 强人所难 强使服从 强颜欢笑 强不知以为知
强制 强占 强弩之末 强行
倔强 强嘴(也写作犟嘴)
太子洗马
洗耳恭听 洗劫一空 洗雪冤屈 洗心革面
供养 提供
供佛 供品 供奉 口供 供词 供认不讳 供职 供事
逮捕 力有未逮
逮兔子 逮蚂蚱
3、字形。找出错别字。没有错别字的在( )内划对号。
挑衅( ) 河畔( ) 夙愿( ) 宿愿( ) 帝祚( )
宿怨( ) 夙怨( ) 奔弛( ) 矜持( ) 庶民( )
待奉( ) 怜悯( ) 抚养( ) 扶养( ) 李逵( )
赴命( ) 陨石( ) 陨首( ) 严峻( )
崇山峻岭( ) 孑然一身( ) 凤兴夜寐( )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初步诵读感知,疏通一、二段文义。
1、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当时的政局是怎样的?
2、文章题为“陈情表”,“陈”是什么意思?“情”指的是什么?“表”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初中时我们接触过的有一篇名篇体裁为“表”,你能说出来吗?
3、请设想,新政权建立以后,旧朝臣子李密推辞不做官,当今天子会怎么想?如果当今天子怀疑李密是因为对新政权不满,才推辞不做官的,那么李密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李密在文章中是否消除了天子的怀疑?
4、对照课下注释以及老师的讲解疏通一、二段文义。
第二课时:疏通三、四段文义。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思想感情。
1、本文的语言艺术令人称道,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请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诵。
2、本文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成语,如“茕茕孑立”,你还能找出哪一些?
3、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古书的故事或者词句。本文里有一个典故,请找出,并把故事和含义讲给大家听。
4、本文以情感人,哪些地方读来令你感动?请指出。
5、对照课下注释以及老师的讲解疏通三、四段文义。
第三课时:练习巩固(新课堂、基础训练)
【课后导练】
一、 解释以下加点的实词:
1、臣以险衅 2、夙遭闵凶
3、慈父见背 4、躬亲抚养
5、终鲜兄弟 6、门衰祚薄
7、晚有儿息 8、茕茕孑立
9、形影相吊 10、逮奉圣朝
1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1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13、拜臣郎中 14、寻蒙国恩
15、除臣洗马
16、臣具以表以闻 17、辞不就职
18、责臣逋慢 19、则刘病日笃
20、犹蒙矜育 21、本图宦达
22、不矜名节 23、过蒙拔擢
24、宠命优渥 25、岂敢盘桓
26、有所希冀 27、但以刘日薄西山
28、气息奄奄 29、无以至今日
30、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3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2、愿乞终养 3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34、听臣微志 35、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36、庶刘侥幸 37、保卒余年
3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二、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2、臣具以表闻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4、但以刘日薄西山
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1、九岁不行 2、至于成立
3、则告诉不许 4、沐浴清化
臣欲奉诏奔驰 臣之辛苦急于星火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常在床蓐
五、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臣具以表闻
3、则刘病日笃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5、谨拜表以闻
六、根据表述,将下列句子概括成成语。
1、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结了。( )
2、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 )
3、孤单无依靠地独立生活 ( )
4、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 )
七、默写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
2、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
, , , 。
3、臣无祖母, ; , 。母孙二人, , 。
4、 ,报养刘之日短也。 , 。
5、诏书特下, , , 。
, ,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八、文言句式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而刘夙婴疾病
3、急于星火
九、一词多义
1、见
(1)慈父见背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3)见欺于王
(4)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2、行
(1)行年四岁
(2)九岁不行
(3)琵琶行
3、终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2)无以终余年
4、息
(1)晚有儿息
(2)气息奄奄
5、薄
(1)门衰祚薄
(2)日薄西山
6、区区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
(3)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十、重点句子翻译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预习导读】
1、字音。
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凶sù mǐn 悯臣孤弱mǐn 躬亲抚养gōng
终鲜兄弟xiǎn 门衰祚薄zuò bó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jī qiǎng
茕茕孑立qióng jié 夙婴疾病sù 常在床蓐rù 逮奉圣朝dài
前太守臣逵kuí 供养无主gōng 除臣洗马xiǎn 猥以微贱wěi
当侍东宫shì 责臣逋慢bū 刘病日笃dǔ 苟顺私情gǒu
犹蒙矜育jīn 少仕伪朝shì 本图宦达huàn 不矜名节jīn
过蒙拔擢zhuó 宠命优渥 wò 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jì
日薄西山 bó 四十有四 yòu 矜悯愚诚 jīn mǐn 庶刘侥幸shù
保卒余年 zú 生当陨首yǔn 犬马怖惧之情bù 陛下 bì
2、字音小拓展
新鲜 鲜卑 xiān
鲜为人知 鲜见 鲜有 寡廉鲜耻 xiǎn
妄自菲薄 日薄西山 广种薄收 薄弱 单薄 刻薄 轻薄 鄙薄 厚古薄今 薄情 薄海欢腾 薄(靠近义)海传诵 薄(少量义)产 薄(不肥沃义)地 请笑纳薄礼 薄利多销 厚薄 bó
薄田 薄饼 如履薄冰 báo
薄荷 bò
期年(一整年义) 期月(一整月义) jī
期限 qī
勉强 强迫 强逼 强辩 强词夺理 强求 强人所难 强使服从 强颜欢笑 强不知以为知 qiǎng
强制 强占 强弩之末 强行 qiáng
倔强 强嘴(也写作犟嘴) jiàng
太子洗马 xiǎn
洗耳恭听 洗劫一空 洗雪冤屈 洗心革面 xǐ
供养 提供 gōng
供佛 供品 供奉 口供 供词 供认不讳 供职 供事 gòng
逮捕 力有未逮 dài
逮兔子 逮蚂蚱 dǎi
3、字形
只有三个错误,应为:侍奉 奔驰 夙兴夜寐
帝祚的意思是皇帝的位置。
夙愿宿愿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意思也一样,是指一向怀着的愿望。
宿怨夙怨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意思也一样,是指旧有的怨恨。
夙兴夜寐的意思是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扶养和抚养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意思相近,但是有所区别。扶养指养活,抚养指爱护并教养。注意本文中是“抚养”。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1、政权交替不久,新政权——晋朝建立。
2、陈,是陈述、陈说的意思。情指的是两种。一种是奉养祖母的孝情,一种是对于朝廷的忠情。表示臣下写给皇帝的书信,初中时我们学过《陈情表》。
3、当今天子会觉得李密是眷恋旧主,不肯做官。如果天子怀疑李密以奉养祖母为借口推辞不做官,对新政权表示不满的话,那么李密可能会面临杀身之祸。所以在本文中李密必须打消晋武帝的顾虑。打消了。
4、略。
第二课时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躬亲抚养 形影相吊 急于星火 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 更相为命
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3、结草。故事见课下注释。后人常用“结草”来指代报恩。
4、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5、略。
第三课时
略
【课后导练】
一、 解释以下加点的实词:
1、臣以险衅 灾难祸患 2、夙遭闵凶 早
3、慈父见背 背弃我,指去世 4、躬亲抚养 亲自
5、终鲜兄弟 少 6、门衰祚薄 福气、福分
7、晚有儿息 子女 8、茕茕孑立 孤单的样子 孤单
9、形影相吊 安慰 10、逮奉圣朝 到了
1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考察后予以推荐 1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荐
13、拜臣郎中 任命 14、寻蒙国恩 不久 承蒙
15、除臣洗马 原是除旧官,任新官的意思,后来通用指官职
16、臣具以表以闻 详尽 使……知道 17、辞不就职 辞谢
18、责臣逋慢 有意拖延,态度傲慢 19、则刘病日笃 病重
20、犹蒙矜育 怜悯 21、本图宦达 官职显赫
22、不矜名节 顾惜 23、过蒙拔擢 过分 提拔提升
24、宠命优渥 优厚 25、岂敢盘桓 徘徊逗留
26、有所希冀 希望,非分之想 27、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
28、气息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29、无以至今日 没有办法(来)
30、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互相 3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之情
32、愿乞终养 希望 33、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知道
34、听臣微志 听任,这里是请允许的意思 35、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明察
36、庶刘侥幸 或许 37、保卒余年 终
38、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能够承担或承受
六、解释下列加点虚词
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因为 2、臣具以表闻 用
3、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用 4、但以刘日薄西山 因为
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比
七、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
1、九岁不行 不能行走 2、至于成立 成人自立,指到了成年的时候
3、则告诉不许 申诉 4、沐浴清化 受润泽,得到恩惠
八、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悯 2、零丁孤苦 伶仃
3、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又
九、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名-状 向上 2、臣具以表闻 使动 使……知道
3、则刘病日笃 名-状 一天天的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动 远离
5、谨拜表以闻 使动 使……知道
六、根据表述,将下列句子概括成成语。
1、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结了。( 日薄西山 )
2、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 朝不虑夕 )
3、孤单无依靠地独立生活 ( 茕茕孑立 )
4、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 形影相吊 )
七、略
八、文言句式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状语后置
2、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3、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
九、一词多义
1、见
(1)慈父见背 用在动词前面,代指自己(指对自己的动作)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同上
(3)见欺于王 表被动
(4)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
2、行
(1)行年四岁 经历
(2)九岁不行 行走
(3)琵琶行 一种文体
3、终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使用,相当于“就”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
4、息
(1)晚有儿息 子女
(2)气息奄奄 呼吸
5、薄
(1)门衰祚薄 浅薄
(2)日薄西山 迫近
6、区区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之情
(2)感君区区怀(《孔雀东南飞》) 诚挚的
(3)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小
十、重点句子翻译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外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的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远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生下来还是婴儿的时候,慈父就背弃了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舅逼母亲改嫁。
2、陈情表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本节要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险衅()闵凶()门衰祚薄()期功强近()()茕茕孑立()矜育()洗马()优渥()逋慢()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3)常在床蓐
(4)四十有四
(5)五尺之僮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九岁不行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7)臣欲奉诏奔驰
(8)拜臣郎中
(9)是以区区不远废远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舅夺母志
(2)至于成立
(3)沐浴清化
(4)辞不赴命
(5)而刘夙婴疾病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夙遭闵凶
(2)猥以微贱
(3)沐浴清化
(4)凡在故老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举臣秀才
(7)察臣孝廉
(8)少多疾病
(9)且臣少仕伪朝
(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12)臣具以表闻
(13)臣之进退
6.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今臣亡国贱俘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急于星火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而刘夙婴疾病
【反馈矫正】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险衅(xìn)闵凶(mǐn)门衰祚薄(zuò)期功强近(jī)(qiǎng)茕茕独立(qióng)矜育(jīn)洗马(xiǎn)优渥(wò)逋慢(bū)
2.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通“又”)
(5)五尺之僮(通“童”,童仆)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九岁不行
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诉说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辛酸苦楚,苦衷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
古义:赶快前往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
古义:尚书部的属官今义:中医医生
(9)是以区区不远废远
古义:拳拳,形容感情恳切今义:形容数量少或不重要
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舅夺母志:强行改变
(2)至于成立:至于,到;成立,成人自立
(3)沐浴清化:蒙受恩泽
(4)辞不赴命:推辞,辞谢
(5)而刘夙婴疾病:被动,被缠绕
5.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4)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6)举臣秀才(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7)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8)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9)且臣少仕伪朝(名词作动词,做官)
(10)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12)臣具以表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说,使……知道)
(13)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6.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
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
(2)变式句
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状语后置)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状语后置)
(3)被动句
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探究活动】
探究下列各词的意义。
除: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除臣洗马《陈情表》
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六国论》(苏辙)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见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的题目,文言实词的意思注意本意和引申义的区分,答题时找相近的例句,还可结合前后文以及常用的成语熟语进行区分,如“见”可以用熟语“见谅”确定他“我”的义项。
【讨论明确】
除: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清除、去掉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修整
除臣洗马《陈情表》任命、授职
当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对着、面对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六国论》(苏辙)挡住、抵挡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处在某地或某时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占着、把着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掌管、主持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担任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同“倘”
见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看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谒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接见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相当于“我”。
要点二:围绕“陈情”探究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探究活动】
是谁陈情?作者为何“陈情”,在什么背景下陈情?陈什么情?陈情的目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内容的题目,注意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课下注释作答。
【讨论明确】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
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探究活动】
作者是如何陈情的?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结构的题目,注意概括各段的内容和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
【讨论明确】
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养”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最后两段,进一步阐述祖孙相依为命的关系,同时保证祖母终老之后一定出来为国效力。
【课堂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ín)凶悯(mǐn)臣孤弱过蒙拔擢(dí)
B.终鲜(xiān)兄弟门衰祚(zuò)薄茕茕(yíng)孑立责臣逋(bū)慢
C.常在床蓐(rù)除臣洗(xiǎn)马期(jī)功强(qiǎng)近宠命优渥(wò)
D.猥(wēi)以微贱非臣陨(yǔn)首气息奄奄(ān)日薄(bó)西山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夙遭闵凶(不幸的事)未曾废离(停止侍奉)沐浴清化(蒙受)
B.除臣洗马(解除)臣具以表闻(听到)晚有儿息(儿子)
C.犹蒙矜育(养育)伏惟圣朝(俯伏思量)岂敢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D.有所希翼(非分的愿望)夙婴疾病(缠绕)不胜犬马怖惧之情(不能忍受)
【答案】B
【解析】除:授予官职闻:呈报。
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注释,全错的一项是()
①夙(平素,过去)遭闵凶②慈父见(见到)背③躬(亲自)亲抚养
④终鲜(少)兄弟⑤逮(及,到了)奉圣朝⑥行(行走)年四岁
A.①②⑤B.①②⑥C.②④③D.②⑤⑥
【答案】B
【解析】①夙:早,昔;见:相当于“我”;行:经历。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叙述自己孤苦的身世,其中饱含了对祖母的深切感情,代替祖母抚养孩子,即使孩子生病了,也端汤送药,不离左右。
B.作者以自己对祖母的孝为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抓住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企图打动晋武帝。
C.文字中包含一些富有生命力的并且长期以来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词语,如:形影相吊、茕茕孑立、零丁孤苦。
D.文段主要用了四字句,还有不少对偶句,琅琅上口,亲切自然。
【答案】A
(3)翻译句子。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案】①出生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②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
3、《陈情表》公开课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诵读全文,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体会作者当时处境,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正确认识“孝”。
【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背诵课文,感受浓浓亲情,理解“忠”和“孝”的含义。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孝闻,累举不应。
2、背景知识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以“乌鸟私情”,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3、解题:陈:陈述;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请谢贺(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4、苏轼有言: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5、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自主学习】
1、注音
险衅()夙遭闵凶()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陨()首
床蓐()终鲜()兄弟猥()以微贱责臣逋()慢
日笃()拔擢()应()门之僮更()相为命
宠命优渥()洗()马祚()薄()茕茕孑立()
盘桓()矜()育
2、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完成《学习与测评》相关练习
3.结构梳理:
第一段——自述家境困顿多舛,祖孙相依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老请求。
【内容探究】
1、探究第一段
(1)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
(2)作者如何自述自己的坎坷命运?有何作用?
2、探究第二段
(1)作者叙述了哪些“沐浴清化”(受恩宠)的事实?哪些句子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2)哪句话表达出作者此时的处境?
3、探究第三段
(1)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为闲笔?
4、探究第四段
思考:作者怎样解决不能两全的矛盾,表达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呢?
5、如果将本文的第3段和第1段调整位置,先讲理后说情好不好?
【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茕茕孑立(qióng)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C.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D.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晚有儿息:子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日薄西山:靠近
C.寻蒙国恩:不久听臣微志:听从
D.刘病日笃:病重夙婴疾病:缠绕
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未尝废离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不矜名节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5.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急于星火:像B.臣之进退:取消句子独立性
C.无以至今日:没有用来……的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因此
6.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②汝之子始十岁③古谓之染溪④哀吾生之须臾
⑤耳得之而为声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①②④B.①②⑥
C.③④⑤D.③⑤⑥
7.与例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D.圣朝以孝治天下
8.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A.至于成立B.则告诉不许
C.实为狼狈D.举臣秀才
9.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10.填空: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至于成立。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无祖母,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
【自主学习】
1.注音
Xìnmǐnjīqiǎngyǔnrùxiǎnwěibūdǔóyìnggēngwòxiǎnzuòbójiéhuánjīn
【内容探究】
1.(1)李密,向晋武帝上书陈述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2)总提: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①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②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③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④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作用:写出自己灾祸接踵,以情动人,博取同情,打动晋武帝。
2.(1)知遇之恩: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除臣洗马
表达感恩:寻蒙国恩,非陨首所能上报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恩)
3.(1)提出“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终养祖母虽是私情,却也合情合理又合法,为下文“乞终养”找到一个“理论依据”。
(2)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4.(1)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忠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之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情的目的。
5.不好。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情于理。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自己愿意奉召,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恩准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巩固练习】
1.A(B责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B(A.闵--悯,可忧患的事;C.蓐--褥,垫子;D.有--又)
3.C(听:准许)
4.A(①②都为动词,废止③矜--自夸④矜--怜惜)
5.A(于:比)
6.B(①结构助词,的②结构助词,的③代词,它④助词,主谓之间,不译⑤代词,它⑥结构助词,的)
7.A(例句:以--因为B.介词,凭着C.介词,用D.介词,用)
8.C(A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B告诉:古义---申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D秀才:古义--优秀人才,今义--身心劳苦。)
9.B.(“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10.①零丁孤苦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
②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听臣微志,庶刘侥幸死当结草
4、《陈情表》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班级:姓名:小组:
1.理解“夙、夺、见、吊、逋、薄、笃”等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以、于”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巩固句子翻译的方法,培养规范的答题习惯。
4.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学习重点】
理解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学习难点】
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巩固翻译的方法。
2.掌握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
【学法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记忆文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然后根据提纲要求,将重点词语的含义写在提纲上;最后完成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自学深思】
一、了解感知
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快速记课下注解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二、深入学习
(一)整理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请同学们根据提纲提示,先标注自己已掌握的词语的意思并指出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然后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用红笔补充完善自己掌握不牢固的词语意思,不能解决的标注出来以备小组讨论。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求:(1)划出采分点;(2)字字落实,连缀成句;(3)工整书写。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分)
2.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5分)
3.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5分)
三、迁移运用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3.下列句子中,最能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3分)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3分)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合作学习】
组议:
①本节课重点词语较多,小组长可指定发言人发言,其他组员认真倾听,及时笔记,疑难之处再集体讨论,确定正确答案。
②在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小组长主持小组共同讨论句子翻译,注意解题的规范和方法的正确使用。
③小组长主持小组共同讨论“迁移运用”的四个问题,要求明确答案并阐明理由。
【激情展示】
1.展示文中字词句的疑难。(自由展示,其他同学可补充,可质疑,可纠错。)
2.板演句子的翻译。(点号展示,用红笔标出采分点。)
3.“迁移运用”部分。(自由展示)
按照“这道题的选项是,理由是”的格式展示。
5、《陈情表》名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声情并茂诵读课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是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李密的情感培养学生敬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诵读课文,感受作品浓浓的亲情,背诵课文。
2.梳理积累文言词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3.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2.背景介绍
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又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若赴命任职,又有祖母96岁高龄卧病在床,无人照料,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祖母对他恩重如山,若舍弃相依为命的祖母是万万做不到的,处于两难境地。于是李密写了此表,陈述这种实情,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不仅同意他可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3.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4.文学作品评价: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5.流传的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预习导学】
1.注音
险衅()闵()凶祚()薄期()功
强()近之亲应()门茕茕()孑立床蓐()
拔擢()优渥()猥()以微贱陨()首
希冀()逋()慢盘桓()矜()育
2.请指出句中的通假字: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请结合注释,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臣具以表闻
则刘病日笃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但以刘日薄西山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课堂导学】
问题探究
1.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陈情表”,那文中是谁向谁陈情,陈的又是什么情呢?
2.围绕着三个人物(祖母、晋武帝和李密自己)的关系,李密都陈述了哪些方面的情?
3.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
4.《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它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到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及内容,来说一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重点赏析: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知识巩固】:
1.指出下列句中虚词“于”、“以”的用法和意义。
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说》)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以臣具以表闻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
余船以次俱进(《赤》)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谨拜表以闻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臣少多疾病晚有儿息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则刘病日笃
臣具以表闻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点并翻译。
刘夙婴疾病。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且臣少仕伪朝。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4.默写填空。
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鸟私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诏书切峻,___________,郡县逼迫,___________。州司临门,___________。
今臣亡国贱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所希冀?
【拓展探究】
1.口语训练:自主设置情景,主要考察婉曲的言辞技巧
题目:一学生家长因家庭经济拮据,想让成绩较好的儿子退学,亲人劝说无效。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到家劝说,怎样说服家长?
2.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阅读链接】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孩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素材积累成就华章】
“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六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后人为他写下的诗篇,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生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书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种伟大的情怀——感恩。
(这则素材可以应用到“感恩”“孝心”“选择”“回报”“进与退”“孝与忠”“美德”等话题的作文中。)
6、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陈情表》导学案设计
【单元导读】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体验等诉诸笔墨,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诵读这些作品,触摸民族文化血脉,可以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习,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学习本单元,重在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要反复诵读,涵咏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还要做些梳理和评点,领会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文本解读】
《陈情表》以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集中陈述“诏书切峻”和“刘病日笃”的矛盾,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孝后忠,暂不奉诏。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动人。要反复诵读,体会文中的感情;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以孝道贯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结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写作背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坚持不入朝为官,体会这篇文章表达上的委婉和得体。
【素养目标】
1.了解李密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本,背诵全文。
3.通过诵读,理解所陈之情,体会陈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孝情、忠情,分析体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理方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长大。少有文采,曾跟随名儒谯周学习,博览五经,以文学著称。曾在蜀国任尚书郎等职,并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他担任主簿,他推辞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召其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为由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李密以太子洗马被征至洛阳。后出为河内温令。
2.相关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3.了解文体“表”
“表”是古代的一种奏章,多用于臣子向国君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态度诚恳,措辞谦恭,内容读来如对面谈心,颇为感人。“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典范之作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4.解题
①陈:
②情:
③表: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衅()闵()祚()茕()孑()
陨()逋()矜()渥()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请概括段意:
(第二段)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请概括段意:
(第三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请概括段意:
【思考2】整体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谁陈情?陈述了那几方面的“情”?最终想达到什么目的?
【思考3】具体探究
1.第一段中体现的,李密一定要对祖母尽“孝情”,原因有哪些?试分析效果。
2.在第二段中,李密处于怎样的两难境地?如何狼狈?
3.第三段中,李密为自己找的“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两全”的办法是什么?
【思考4】品味语言
1.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有什么用意?
2.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思考5】体会写法
1.如果将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下位置,先讲理后陈情,好不好?
2.本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请从文中找出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加以体会。
【思考6】对比阅读
任务: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属于“陈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写得情感真挚、回肠荡气,但两文的写作目的、“陈情”的方式却有所不同。试比较分析。
(链接1)
狱中上母书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囂,决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有删改)
四、明晰主旨
五、拓展阅读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积累—关于“孝”的名句
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4.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7.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10.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1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答案
一、1.令伯,散文家。
4.解题
①陈:陈述。
②情:实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衅(xìn)闵(mǐn)祚(zuò)茕(qióng)孑(jié)
陨(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为)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衅,祸患),夙(早年)遭闵(同“悯”,忧伤)凶(不幸。指丧父)。生孩六月,慈父见(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称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作用,相当于“我”)背;行年(年岁,年龄)四岁,舅夺(强行改变)母志。祖母刘愍(怜惜)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零丁(孤独的样子)孤苦,至于(至,达到;于,介词,引出对象)成立(成人自立)。既无伯叔,终(又)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兄弟,门衰祚薄(福分浅薄),晚有儿息(子嗣)。外无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形影相吊(安慰)。而刘夙(早时)婴(缠绕)疾(病)病,常在床蓐(草垫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请概括段意: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圣朝,沐浴(承受恩泽)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举荐)臣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臣以(因为)供养无主(主事的人),辞(辞谢)不赴命。诏书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寻(不久)蒙国恩,除(授官)臣洗马(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猥(谦辞,辱)以微贱,当(承担)侍东宫,非臣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使上闻、报告),辞不就职。诏书切峻(急切严厉),责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比)星火。臣欲奉诏奔驰(赴京就职),则(连词,表转折,但是)刘病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笃(病重);欲苟(姑且)顺私情,则告诉[申诉(苦衷)]不许(许可):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请概括段意: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旧时奏疏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旧臣),犹蒙矜育(怜惜养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况且)臣少仕伪朝,历职(连续任职)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图宦达,不矜(看重、推崇)名节(名誉与节操)。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提拔、擢升),宠命优渥(优厚),岂敢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但(只是)以(因为)刘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人命危浅(垂危),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无法用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轮流,更替)相为命,是以(因此)区区(自己的私情)不能废远。
请概括段意:进一步阐明辞不就职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照察、审辨)。愿陛下矜愍(怜恤)愚诚,听(任从。这里指应许)臣微志,庶(希望)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当结草(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不胜(承受,承担)犬马怖惧之情,谨(恭敬地)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请概括段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点明全文主旨。
【思考2】
1.明确对祖母———孝情
对晋武帝——忠情
对自己———忠孝难两全的为难苦情
目的:愿乞终养
【思考3】
1.明确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亲抚养;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体弱多病,祖母精心养育;
③“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内外无亲,祖孙互为依靠;
④“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卧病在床,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开篇,浓浓的悲情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李密形单影只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艰辛;仿佛听到了他无助的哀叹,祖母病中的呻吟……至性之言,悲恻动人,为下面的陈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2.明确两难:朝廷征召,皇恩浩荡;祖母病重,无人照顾。
狼狈:“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连用四字骈句,渲染出严峻的形势。如果一味拒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3.明确“圣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尽孝是遵循国策,“理”应认同,是忠君的体现。
4.明确“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先尽孝,后尽忠
【思考4】
1.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
2.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
【思考5】
1.明确不好。本文的陈述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文章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的凄苦,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以此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此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明确表示敬意的词语有:奉、伏惟、圣朝、清化、蒙、宠命、谨等。表达自己对新朝的敬意,进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虑。表达谦称的词语有:臣、猥、亡国贱俘、乞、犬马等。谨遵臣道,极尽谦卑之能事,化解晋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明确(1)从写作目的看,《狱中上母书》是写给母亲的一封诀别书,为国赴难,义无反顾,不惜拋却亲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鉴;《陈情表》是写给皇帝的一封书信,目的是婉言拒绝朝廷的任命,借亲情之名“辞不就职”。
(2)从“陈情”方式上看,《狱中上母书》自始至终,直抒胸臆,毫无掩饰,酣畅淋漓;《陈情表》则表达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确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
7、《陈情表》学案
崔嵬
第一单元 至爱亲情 预习学案
陈情表
学习目标:
1.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2.能翻译重点的句子
3.把握文章所体现的情感
预习内容
1.相关资料(见基础训练)
2.预习过程
⑴全文阅读,结合注解,先划出不熟悉的字、词、句。了解全文的思想情感。
① 全文的思想情感是什么?__________
⑵分段阅读
文章第一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衅___夙___见___鲜___祚___息___茕茕___孑___吊___婴___废___
虚词:
以___于___
古今异义:
不行:古义:____今义:____
成立:古义:____今义:____
通假字:
夙遭闵凶 闵:_________
零丁孤苦 零丁_________
常在床蓐 蓐__________
② 重点句子:
默写并翻译: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本段的情感:
文章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逮___奉___察___辞___特___寻___具___闻___峻___逋___日___笃___告诉___狼狈___
虚词:
以:①臣以供养无主 ②臣具以表闻
于:急于星火
古今异义词:
沐浴 古义___今义___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
翻译: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③本段的情感
文章第三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犹蒙矜育___特为尤甚______不矜名节___至微至陋___擢___更___
虚词:
以: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___②但以刘日薄西山___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______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___
为:①特为尤甚___②更相为命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并翻译:
今臣亡国贱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段的情感
文章第四段:
①重点词语:
实词:
愿___终___鉴___听___庶___卒___
虚词:
之:_________以:_______
古今异义词:
辛苦:古义:______今义:_______
通假字:
有:___________
②重点句子:
默写并翻译: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愿乞终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谨拜表以闻。
③ 本段的情感
背诵这篇文章。
预习检测题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险衅( ) 夙愿( ) 期年( )
笃厚( ) 祚薄( ) 闵凶( )
猥琐( ) 孑立( ) 优渥( )
陨首( ) 宦达( ) 奄奄( )
逋慢( ) 盘桓( )
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拔擢 斑驳 伶仃 委屈求全
B、赡养 希冀 嘻戏 茕茕孑立
C、侥幸 切峻 啜泣 日薄西山
D、栏遁 矜持 颤抖 歌舞生平
三、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四、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责臣逋慢 逋:懈怠
B、未曾废离 废:废止
C、形影相吊 吊:安慰
D、终鲜兄弟 鲜:少
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成立 成立:成长,能自立
B、臣之辛苦 辛苦: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C、臣欲奉诏奔驰 奔驰:驾车快跑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谦词,诚挚恳切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这可如何是好呀?
B、清末,中国社会气息奄奄,中华民族族命危浅,朝不虑夕,前景不禁令人担忧呀。
C、文章根据感情脉络的起伏变化,剪裁布局、遣词造句,把姐弟间的乌鸟私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D、这都不懂,说你呆你还真呆,阿俊长得俊美简直无人可比,这是大家实所共鉴的。
七、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其意义
1、则刘病日笃_________________
2、谨拜表以闻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以终余年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1、以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3)谨拜表以闻
(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5)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2、于 (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九、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8、《陈情表》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1、表,古代奏章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臣子向君王陈情谢贺。(见课文)(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
2、背景: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李密到洛阳任职。李密是蜀国的臣子。晋从魏曹手中取得皇权后,又灭了蜀汉政权。蜀灭亡后,李密出于一种怀古的情绪,不敢轻易为晋朝为官。由于晋是从曹魏政权手中“篡”夺过来的,羞于标谤“忠”节,因而以孝道为治国之本。李密正抓住了这一点,大做文章,以达到暂缓去晋朝做官的目的。
3、李密(224—287),又名虔,字令伯,蜀汉西晋间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及长,治《春秋左氏传》,博览多通,机警辩捷。早年曾任蜀尚书郎、大将军主簿等职。曾多次奉命出使吴国,颇有辩才。蜀汉灭亡后,征西将军邓艾闻其名,请为主簿,不就。晋武帝立太子,征诏为太子洗马。因祖母年老,须亲自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不受。及祖母卒,服丧期满,以太子洗马征至洛阳。后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为官耿直。因写诗获罪免官,卒于家。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华阳国志》、《晋书》均有李密传。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
2、预习思考:
1)是谁陈情?
2)向谁陈情?
3)陈什么情?
4、怎样说服的?
二、文本诵读探究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两篇“表”让人感动之极,一篇是初中时学过的《出师表》,另一篇就是《陈情表》。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陈情表》陈情恳切,言辞婉转;情理兼备,诚款感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
1、齐读第一段,掌握下列加点词语语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2、思考: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3、学生齐读第二段,掌握下列加点词语语义。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4、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5、学生诵读读第三段,掌握下列加点词语语义。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思考:1)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6、诵读第四段,掌握下列加点词语语义。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2)、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
三、难点突破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四、总结
归纳各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 零丁孤苦
常在床蓐 四十有四
二)、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九岁不行
举臣秀才
孤苦零丁,至于成立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臣欲奉诏奔驰
拜臣郎中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岂敢盘桓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三)、词类活用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具以表闻
且臣少仕伪朝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举臣秀才
举臣孝廉
猥以微贱
沐浴清化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9、《陈情表》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编写:卜靖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和相关文化常识。
2.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继承“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这篇散文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原题为《陈情事表》。李密(224~287),名虔,字令伯,晋初散文家。武阳(令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幼小的李密被祖母刘氏收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长于《春秋左氏传》。年轻时曾仕蜀汉侍郎,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蜀之后,秦治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曾几次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侍奉祖母均辞命不从。在封建社会里,违抗君命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更何况是一个“至微至陋”的蜀汉降臣。但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而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这就给李密以拒绝的借口。后来晋武帝催逼甚紧,李密就以“侍奉祖母”为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陈情表》,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何况李密是一个亡国贱俘,四次征诏,四次拒绝,这就很容易使武帝产生疑虑,以为李密是怀念旧朝、不满新朝,于是李密在“孝”字上做足文章,采取婉转的方法和坚决的态度。而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两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祖母死后,李密无奈还是出任了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二、文学常识
1.解题:《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编者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武帝长子,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文选》。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之说
2.关于“表”: 表,古代奏章中的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已见的一种奏章。
三、字音字形
1. 给加点字注音
臣以险衅( ) 夙遭闵凶( ) 门衰祚薄( ) 日薄西山( )
茕茕孑立( ) 床蓐 ( ) 猥以贱微( ) 生当陨首( )
责臣逋慢( ) 犹蒙矜育( ) 过蒙拔擢( ) 宠命优渥( )
期功强近( ) 终鲜兄弟( ) 除臣洗马( ) 刘病日笃 ( )
【参考答案】险衅 xìn 夙sù遭闵mǐn凶 门衰祚zuò薄 日薄bó西山 茕qióng茕孑立 床蓐 rù 猥wei以贱微 生当陨yǔn首 责臣逋bū慢 犹蒙矜jīn育 过蒙拔擢zhuó 宠命优渥wò 期jī功强qiǎng近 终鲜兄弟xiǎn 除臣洗马xiǎn 刘病日笃 d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A、拔擢 斑驳 伶仃 委屈求全 委曲求全
B、赡养 希冀 嘻戏 茕茕孑立 嬉戏
C、侥幸 切峻 啜泣 日薄西山
D、优渥 矜持 颤抖 歌舞生平 歌舞升平
四、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的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2. 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句子作答。
【参考答案】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五、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一、
1.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参考答案】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参考答案】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要回避也回避不了。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由李密自己把窗户纸捅破,来一个“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 夙遭闵凶。 闵,通“悯”。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
二、实词
(一)指出下列多义词的用法
1. 行
(1)行年四岁。 经,经历,动词。
(2)九岁不行。 走,动词。
2.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3伯
(1)既无叔伯。 伯父,名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代州郡长官的名称,名词。
4.终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5.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6.拜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授官,动词。
(2)谨拜表以闻。 敬词。
7.是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代词。
(2)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和“以”组成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是,此,代词。
8.息
(1)晚有儿息。 子,名词。
(2)气息奄奄。 呼吸,名词。
9.朝
(1)朝廷,名词。 ①逮奉圣朝。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③且臣少让伪朝。
(2)早晨,名词。 朝不虑夕。
10.薄
(1)门衰祚薄。 浅薄,形容词。
(2)但以刘日薄西山。 迫近,动词。
(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1. 九岁不行。
古义:不会行走。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不好等。
2.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3. 晚有儿息。
古义:子女,这里指子。
今义:今无此义。
4. 而刘夙婴疾病。
古义:①被……缠着。②多指病重
今义:①今天此义。 ②指病。
5. 逮奉圣朝。
古义:及,到达。
今义:今天此义。
6. 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
古义: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今义:今无此义。
7. 寻蒙国恩。
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今无此义。
8. 除臣洗马。
古义:任命,授职。
今义:今无此义。
9.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古义:大概、或许。
今义:今天此义。
10.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古义:谦词,私爱,或诚挚恳切或固执任用。
今义:多指小。
11. 臣之辛苦。
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
今义:指劳累的意思。
12. 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古义:为谦词。
今义:指动物。
三、指出下列句中虚词的用法
1之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5)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4)的,助词。(5)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2.于
(1)急于星火。 比,介词。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对象,不译,介词。
3. 见
(1)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副词。
(2)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动词。
4.以
(1)-(4)句中“以”的用法是:因,因为,介词。
(1)臣以险衅。 (2)臣以供养无主。(3)但以刘日薄西山。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5)猥以微贱。 以:凭,介词。
(6)-(9)句中“以”的用法是:用,拿,介词。
(6)臣具以表闻。 (7)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8)无以至今日。 (9)无以终余年。
(10)谨拜表以闻。 以:同“而”,连词。
四、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4.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5.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6.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8.臣少仕伪朝。 仕:名词作动词,做官。
9.历职郎署。 职:名词作动词,任职。
10.谨拜表以闻。 表:名词作动词,上奏表。
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1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五、指出下列 文言句式的用法
(一)文言固定句式
1.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 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 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文言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 被动句 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着,被动词。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省略句 省略宾语、主语。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句,省略谓语。
4.拜臣为郎中。 省略句,省略谓语。
5.除臣为洗马。 省略句,省略谓语。
6.具以表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指“皇上”。
7.拜表以闻之。 省略句,省略宾语,指“皇上”。
8.实为狼狈。 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
9.本图宦达。 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
10.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状语后置句 “于星火”作形容词“急”的状语,“于”相当于“比”。
11.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状语后置句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六、成语
1.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联合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无依无靠、举目无亲、形单形只。
2.茕茕孓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孤苦伶、举目无亲。
3.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主谓结构。源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形影相吊,五情愧赧。”近义成语:形单影只、孤家寡人。反义成语:门庭若市。
4.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主谓结构。源出《汉书•扬雄传上》:“恐日薄于西山。”近义成语:气息奄奄。反义成语:旭日东升。
5.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主谓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奄奄一息、朝不保夕、风雨飘摇、苟延残喘。反义成语: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龙活虎、生气勃勃。
6.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主谓结构。源出《左传•昭公元年》:“吾侪偷食,朝不谋夕”。
7.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乌。偏正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清表》。反义词语:老牛改犊。
8.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结草,典故见本保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近义成语:感恩图报。反义成语:以怨报德、恩将仇报。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左传•僖公十五年》
10.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主调结构。源出晋•李密《陈情表》。近义成语:气息奄奄、朝不保夕。
【美文选读】
祭十二郎文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又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幕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又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而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健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得凭其棺,窆不得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译文】
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唉!我从小就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只有依靠哥哥和嫂嫂。哥哥才到中年就死在南方,我和你都年幼,跟随嫂嫂把哥哥的灵柩送回河阳安葬。后来又和你跑到江南宣州找饭吃,虽然零丁孤苦,但没有一天和你分离过。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人后嗣的,在孙子辈中只有你一个,在儿子辈中只有一个。韩家子、孙两代都是独苗,身子孤单,影子也孤单。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有你们了!"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当时虽然能记得事了,但也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我十九岁那年,初次来到京城。那以后四年,我才到宣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往河阳扫墓,碰上你送我嫂嫂的灵柩前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做董丞相的助手,你来看我,住了一年,要求回去接妻儿。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接家眷来与我同住的事儿便化为泡影。这一年,我在徐州协理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又离职,你又没有来得成。我想就算你跟我到汴州、徐州,这些地方还是异乡作客,不能把它作为长久之计:要作长远打算,不如往西边回到故乡去,等我先安好家,然后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突然离开我去世了呢?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来求得微薄的俸禄。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去年,孟东野到你那边去,我写信给你说:"我论年纪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可是两眼已经昏花,两鬓已经斑白,牙齿也摇摇晃晃。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能长命吗?我不能离开这儿,你又不肯来,我生怕自己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边无际的悲哀啊!”谁料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夭折而病弱的却保全了呢?
唉!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如果是真的,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洁聪明却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轻的强壮的反而天亡,年长的衰弱的反而健康生存吗?我实在不能把这消息当成真的啊!如果这是在做梦,或者是传错了消息,可是,东野报丧的信件,耿兰述哀的讣文,为什么又分明放在我身边呢?唉!看来这是真的啊!我哥哥的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了,你这样纯正聪明应该继承先人的家业,却不能够承受先人的恩泽啊!所谓"天",实在难以测透;所谓"神",实在难以弄明啊!所谓"理",真是不能推断;所谓"寿",根本不能预知啊!
虽然如此,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快要变得全白了,动摇的牙齿快要脱落了,体质一天比一天衰弱,精神一天比一天衰退,还有多少时间不跟随你死去呢!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如果没有知觉,那我哀伤的时间也就不会长,而不哀伤的日子倒是无穷无尽啊!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力壮的都不能保住,像这样的小孩儿,又能期望他们长大,成人立业吗?唉!实在伤心啊!实在伤心啊!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越来越厉害。"我回信说:"这种病,江南人多数有。"并不曾把它看成值得担忧的大事。唉!难道竟然因为这种病夺去了你的生命吗?还是另有别的重病而造成这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来信说,你是在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的信没有说明你死在哪月哪日。或许东野的使者不晓得向家人问明死的具体日期?而耿兰报丧的信,不懂得应当说明死的具体日期?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向使者询问死期,使者不过信口胡答来应付他吗?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呢?
如今我派遣建中祭奠你,慰问你的儿子和你的乳母。他们如果有粮食可以维持到三年丧满,就等到丧满以后接他们来;如果生活困难而不能守满丧期,那就现在把他们接来。其余的奴婢,都让他们为你守丧。等到我有力量改葬的时候,一定把你的灵柩从宣州迁回,安葬在祖先的坟地,这样才算了却我的心愿。
唉!你生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期,你活着我们不能同住一起,互相照顾,你死后我又不能抚摸你的遗体,尽情痛哭,入殓之时不曾紧靠你的棺材,下葬之时不曾俯视你的墓穴!我的德行有负神灵,因而使你夭亡。我不孝顺、不慈爱,因而既不能和你互相照顾,一同生活,又不能和你互相依傍,一起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活着的时候,你的影子不能和我的身子互相依傍,去世以后,你的灵魂不能和我的梦魂亲近,这实在是我自己造成恶果,还能怨谁呢!《诗经》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那茫茫无际的苍天啊,我的悲哀何时才有尽头呢!)从今以后,我对这个世界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我该回到故乡去,在伊水、颍水旁边买几顷田,来打发我剩余的岁月。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待她们出嫁:我想要做的,不过如此罢了。
唉!话有说尽的时候,而悲痛的心情却是没完没了的,你是能够理解呢,还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呢?唉!伤心啊!希望你的灵魂能来享用我的祭品啊!
10、《陈情表》学案(鲁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2.体会作者复杂深挚的感情及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
3.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学习抒情技巧。
一、文学、文体常识。
1.《陈情表》选自,本书为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定,所以又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本文作者是。(其余见“绿色通道”)
2.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
二、给加点字注音。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床蓐()茕茕()孑立猥()以微贱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拔擢()宠命优渥()宦()达
五尺之僮()洗()马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臣以险衅[来源:学#科#网]
2.夙遭闵凶
3.门衰祚薄
4.茕茕孑立
5.形影相吊
6.逮奉圣朝
7.臣具以表闻[来源:Zxxk.Com]
8.犹蒙矜育
9.责臣逋慢
10.不矜名节
11.过蒙拔擢
12.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四、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来源:学,科,网]
1.九岁不行古义:
今义:
2.至于成立古义:
今义:
3.则告诉不许古义:
今义:
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
今义:
5.拜臣郎中古义:
今义:
6.臣之辛苦古义:
今义:
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义:
今义:
五、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来源:学*科*网Z*X*X*K]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祖母刘愍臣孤弱()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六、填空。
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3.但以刘日薄西山,,,。
4.,报养刘之日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