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学案一等奖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勇气学案一等奖设计

时间:2022-09-14 01:57:19

勇气学案一等奖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勇气学案设计

  10、勇气

  课型自读

  课时1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课文。

  2、从情节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文章主题。

  [训练设计]

  一、定向自读

  什么是勇气?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勇气。美国作者狄斯尼的小说《勇气》写的是什么人什么样的勇气呢?

  学习这篇课文,在识记生字词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课文,从情节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开头、发展、结束的。理解“勇气”的深刻内涵。

  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自学:

  1、查工具书,掌握“自读提示”中的词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熟读课文,从情节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开头、发展、结束,并从情节中提炼主题。

  3、理解文中提出的两种“勇气”,为什么法国妇女的勇气更为可贵?

  4、按提示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至段)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

  第三部分(第至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

  [学生按要求自读。

  二、达标自测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拘谨()颀()长熹()微

  悉()意寥寥()()可数

  2、解释句中词语。

  (1)、他约摸20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

  颀长--

  (2)、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

  健谈--

  (3)、悉意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

  悉意--

  (4)、……不过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

  孔武有力--

  3、选词填空。

  (1)、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消失了。

  A、拘束B、拘谨C、拘泥

  (2)、她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A、毫不犹豫B、毫不考虑C、毫不迟疑

  (3)、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两位人物的看法。

  A、优秀B、卓越C、杰出

  4、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24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于是他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陷落在敌人控制的国土里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而教给他的。

  1、释词。

  熹微--寥寥可数--

  2、文中“那时候”指

  3、当时,伞兵都遇到了什么困难?

  4、选段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是描写,它的作用是

  5、选段出自课文,作者国。

  6、请简要回答本课题的含义,

  [教师检查,评价。

  三、反馈研讨

  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

  课堂教学总结。

  作者:山东省沂水县沂新中学(276400)庄胥鹏

2、勇气学案设计

  10、勇气

  课型自读

  课时1

  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课文。

  2、从情节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文章主题。

  [训练设计]

  一、定向自读

  什么是勇气?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勇气。美国作者狄斯尼的小说《勇气》写的是什么人什么样的勇气呢?

  学习这篇课文,在识记生字词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课文,从情节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开头、发展、结束的。理解“勇气”的深刻内涵。

  可按如下步骤进行自学:

  1、查工具书,掌握“自读提示”中的词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熟读课文,从情节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开头、发展、结束,并从情节中提炼主题。

  3、理解文中提出的两种“勇气”,为什么法国妇女的勇气更为可贵?

  4、按提示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至段)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

  第三部分(第至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

  [学生按要求自读。

  二、达标自测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拘谨()颀()长熹()微

  悉()意寥寥()()可数

  2、解释句中词语。

  (1)、他约摸20岁,像多数跳伞运动员一样,长得比一般美国军人颀长些……

  颀长--

  (2)、他开头有些怯生生的,不很健谈

  健谈--

  (3)、悉意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

  悉意--

  (4)、……不过肩膀很宽,看上去是个孔武有力的硬汉子。

  孔武有力--

  3、选词填空。

  (1)、但是过了不久,他的消失了。

  A、拘束B、拘谨C、拘泥

  (2)、她地把他送回壁炉边的碗橱里。……和那位法国女人的勇气--她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A、毫不犹豫B、毫不考虑C、毫不迟疑

  (3)、不过我缺乏口才,总也不能圆满地表达出我对两位人物的看法。

  A、优秀B、卓越C、杰出

  4、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在大规模进攻开始的前一天(进攻法国前24小时),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了伞兵,这个年轻人就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他在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地方着陆。那时候天差不多亮了,老早已经在脑子里记熟了的标志,他一个也没有找到,也见不到任何战友。他吹响了用以集合队伍的尖声警笛,却得不到任何响应。焦虑不安的几分钟过去了,他再吹一遍,还是一个人也没有来。于是他知道原定计划出毛病了,他现在是单枪匹马,完全陷落在敌人控制的国土里了。

  他懂得,必须马上找个地方隐藏起来。他着陆的地点,是在一个整洁的、收拾得挺漂亮的果园里的一堵石墙附近,在熹微的晨光里,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栋小小的、红色屋顶的农家。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亲盟国的呢,还是亲德国的,但是他总得碰碰运气啊。他朝那房子奔去,一边温习着寥寥可数的几句法语,那是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而教给他的。

  1、释词。

  熹微--寥寥可数--

  2、文中“那时候”指

  3、当时,伞兵都遇到了什么困难?

  4、选段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是描写,它的作用是

  5、选段出自课文,作者国。

  6、请简要回答本课题的含义,

  [教师检查,评价。

  三、反馈研讨

  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

  课堂教学总结。

  作者:山东省沂水县沂新中学(276400)庄胥鹏

3、《我的老师》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文中所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培养尊敬、热爱老师的良好品德。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

  3.学习本文线索的运用。

  4.揣摩文章的语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展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褪色()卜问()察觉()

  模仿()模样()焚香()

  2、解释下列词语:

  (l)狡猾:

  (2)心情如水:

  (3)依恋:

  (4)纠纷:

  3、划分脉络层次

  二、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或听课文录音)

  2、课文记叙了有关蔡老师的哪七件事?哪几件详写?

  哪几件略写?这样评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3、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

  4、这七件事的次序可以不可以打乱?为什么?

  5、课文三个部分回忆、依恋、思念之间各有什么联系?

  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6、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7、“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8、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

  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

  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9、“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

  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

  为什么?

  10、“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

  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

  第二人称“你”?

  三、课堂整理:

  1、文章重点写了师生之间的七件小事。这七件小事以“回

  忆、依恋、思念”蔡老师的感情线索贯穿始终。前五件略写,

  后两件详写。这样安排,既使文章的结构疏密有间,更表现

  了师生之间的感情的步步加深。

  2、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

  老师。

  “我”是一个机灵纯正、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

  章的中心思想。

  四、当堂练习

  (一)读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kē()头2、tui()色3、yú()钱

  4、黑痣()5、焚香()6、狡猾()

  (二)填空。

  课文记述了、、

  、、

  、、

  等七件事,按照从、

  从、从的顺

  序安排的,这七件事的顺序不可以打乱。

  五、作业布置:

  六、学习收获:

4、《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第一教时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3、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一、情景导入:

  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分组活动)

  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

  3、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二、自主探究

  1、字词检查

  注意加点字读音

  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幢顶红桧禅的世界

  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组织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评价

  3、思考讨论

  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

  作者进阿里山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文中的话来说。

  一路上,作者见到了哪些如画的风光?

  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三、展评析疑

  四、归纳拓展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组织交流,评选最佳导游

  楚州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的举措

  检测小结

  指板书小结本课内容

  B、布置任务

  1、完成《学习与评价》1——3题

  2、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第二教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爱意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情景导入

  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阿里山简介: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二、自主探究

  1、学生诵读体悟

  欣赏歌曲,朗读优美语段

  播放歌曲《高山青》,组织朗读优美语段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可以反复朗读,体会它好在哪里。

  指导:从多个角度去赏析组织交流、评价

  同桌交流探究

  展评析疑

  学生展示

  引导评析

  明确:

  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

  拟声美——

  2、音节美——

  4、修辞美——

  节奏美——

  情韵美——

  四、归纳拓展

  A、对本课的学习情况作小结

  B、以“红叶”“黄菊”“大雁”“秋虫”四个词语拓展成一段话,写出你对秋的体验,突出用词的“五美”

  五、检测小结

  1、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书后练习

  3、《同步导学与评价》

5、《父母的心》学案(苏教版九年级选修学案设计)

  《父母的心》学案

  教学目标:

  1、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理解文章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3、能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能联系生活对文章内容及感情进行拓展,学会理解父母并去关爱他们。

  教学重难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理解文章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一、预习展示

  1、给加点字注音

  濑户()女佣()酬谢()舱()

  衣衫褴褛()失魂落魄()如数奉还()

  2、文学常识积累

  《父母的心》的作者是(),他是()人,当代()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等,1968年获()文学奖。

  3、问题解答

  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次数 时间 送、换情况

  理由 所去的人及表情 财主夫人的态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二、问题探究

  精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1、(品味语言)同学们,父母把孩子送出去,抉择是如此的艰难,内心是如此的矛盾,那么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这种心理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注意要读出感觉。

  2、(揣摩心理)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品读,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了父母的心,那么,你能否揣摩一下父母在送走每一个孩子时的心理呢?老师给大家五个场景,请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来说一说。

  三、课堂整理

  1、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从父母四次送还孩子,你能体会出文中“父母的心”吗?

  3、同学们,那么你认为什么是父母的心呢?请静静的回味,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结合自身把这种爱表达出来。

  老师给了例句,请同学们仿照例句也来写一写。

  父爱是一座山,有山的伟大和崇高;

  母爱是一种祝福,一切尽在不言中;

  父母的爱是沙漠中绿洲,因为它永远让儿女看到希望。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当堂练习

  同学们,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我们也一直都在享受着父母给予的无微无尽的爱,今天就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贺卡上寄给自己的父母。

6、美丽的西双版纳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教学难点: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配合。

  一、导入

  二、预习展示

  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并订正

  心弛神往无声无息可见一般色彩斑斓水中戏喜

  积善修行善男信女为防不恻狼狈撤退除苦积善

  2.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选填一个适当的词(遮掩掩映映衬)

  1)他们的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一座座竹楼_______

  在翠竹丛林中。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________于蓝天绿

  地之间。

  3)青山绿水________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3.本文运用哪几个小标题?运用小标题写文章有什么好处?

  三、问题探究

  (一)整体感知————感受美

  1、当你第一遍读完课文,西双版纳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吗?

  2、请快速浏览课文,神游西双版纳,以“西双版纳美,美在……”来说说你对西双版纳的认识。

  3、课文向我们展示辣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呢?小组交流,请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并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二)深入课文————品味美

  1、挑选你喜欢的画面,试着用你喜欢的语调来朗读。

  2、试着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3、分析品味中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游同赏,

  4、教者归纳: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当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西双版纳的傣族男子都要出家当和尚。(  )

  ②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里都会有或大或小的寺庙。(  )

  ③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对人十分友善。(  )

  ④傣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  )

  ⑤“生前不积善,死后要下地狱”这种观点里有积极的一面,也

  有消极的一面。(  )

  2、没看到野象,也不防看一场免费的大象表演,那真的是很

  有趣的场面。大概是因为手中那块甜如蜜汁的热带菠萝的吸引,

  表演一结束,一头大象直接冲我就过来了。狼狈撤退之际,将手

  中的菠萝做了贿赂。眼看那大家伙得意洋洋地将菠萝________入

  口中还不忘用鼻子将竹签________出来________掉,真叫人有点

  哭笑不得。我顺手给它一块钱,它点头一叫表示感谢,然后_____

  ___到水果摊前去买香蕉。

  最喜欢看大象们排成一行走,后面一个用鼻子________着前面一

  个的尾巴。那么大的动物做出那么乖的动作,实在让人无法不笑。

  1)加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粗的“大概”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两段文字中的横线上各填一个适当的动词。

  4)原文中这部分的小标题是“悠悠野象谷”,而这两段文字写的

  却不是野象,是不是偏离标题了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1、挑选喜爱的片段熟读,并摘抄相关语句

  2、课后练习三。

7、晏子使楚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晏子使楚》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学习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一、预习课文

  1、给加点字注音

  赐()晏子酒酒酣()缚者曷()为者也

  吏二缚()一人诣()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1)、何坐()(2)、习辞者()

  (3)、缚一人诣王()(4)、避席()

  (5)、反取病焉()(6)、固善盗乎()

  3、查资料,了解《晏子春秋》及晏子其人

  4、能准确而熟练地朗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

  要求能读准字音,断句无误,自然流畅

  三、合作交流,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请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尝试翻译课文,如有不会的,可与同桌及前后座位交流,还不懂请板书于黑板全班讨论解决。

  2、教者口头提问,学生抢答

  3、其他学生或教者纠错

  四、当堂练习

  1、给文中两个通假字注音并解释

  1)曷()通____译:______2)熙()通____译:_____

  2、比较下列词语的古今意思有何不同

  古古

  坐席

  今今

  古古

  其实所以

  今今

  3、在本课里“之”字有几种解法?

  1)楚王闻之2)齐之习辞者也

  3)吾欲辱之4)婴闻之

  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翻译以下句子。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5、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也”句式相同的是()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D.为其来也

  五、课堂小结:归纳文言文需积累的知识点

  六、尝试当堂背诵晏子反驳楚王的一段话。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上所讲内容,掌握重要字词解释及课文翻译

  2、书面归纳“之”、“以”的用法

  3、背诵晏子反驳楚王的一段话,揣摩晏子的语言艺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晏子的语言艺术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一、检查复习情况。(口答)

  二、导入新课,合作交流,分析晏子的人物形象及语言艺术

  1、分角色朗读。

  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2、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⑴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⑵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析晏子的语言艺术

  ⑶由晏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⑷分析楚王形象

  三、课文小结

  四、当堂练习: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主鸟而亡之()②请数之以其罪()③以鸟之故杀人()

  ④景公好弋()⑤寡人闻命()⑥为吾君主鸟()

  2、晏子的本意是景公,说他。但是晏子却以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3、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

  4、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5、请解释下列句中“使”的意思。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

  ③使诸侯闻之()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6、指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

  ①诏吏杀之(  )

  A、招集差吏杀了烛邹。 B.命令主管官吏杀他。C、诏告天下人要杀烛邹。D.告诉手下官吏杀人。

  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A、派烛邹管好主人的鸟,可是鸟死了。B.叫烛邹去喂养主人的鸟,可是鸟儿逃跑了。C、让烛邹去管这些鸟,然而这些鸟都不见了。D.叫烛邹去主管禽鸟,可这些禽鸟却亡失了。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

  A.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B.便把烛邹的罪状诏告天下。C.就把烛邹数落了一顿。D.于是景公把烛邹召来谴责了一番。

  7、结合课文及本则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段,深入体会晏子的语言艺术

  2、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8、《一面》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一面》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示:订正、笔记栏

  1、简介作者阿累。

  2、简要介绍写作背景

  3、给生字注音

  踱()窖()嵌()

  捻()抖擞()窘()

  挲()颓()恣()

  二、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课文

  复述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全文共4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

  分,以空行隔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2、分析对鲁迅的三次外貌描写

  思考:作者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重点展示了他的什么特征?

  各有什么侧重点?

  三、课堂整理

  四、当堂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  ) tuí唐(  )摩suō(  )

  憎恶(  ) 踌躇( )恣情(  )

  2、选择你所熟悉的一个人进行外貌描写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共同点、不同点各是什么?

  2、课文除了三次集中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之外,还有三处分

  散局部的描写,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所表现的订正、笔记栏

  鲁迅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

  (一)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歌颂鲁迅先生,表达作者对鲁迅爱戴之情

  的句子,并分析重点词语的作用。

  讨论明确如下句子:

  1、赫然……,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

  2、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

  3、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同志,朋友,父

  亲和师傅!憎恶……战士!

  (二)集体朗读39—43自然段,继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朗读,尝试背诵

  2、体会一面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受尽……情况下咬紧牙,

  昂着头?“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

  上有什么作用?

  2、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望恣情地悲痛,

  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四)讨论思考:作者以“一面”为题,好在哪里?

  三、课堂整理

  四、当堂练习

  1、用连线法分别指出下列各种称呼含有什么样的感情:

  ①同志 A、仿效学习的楷模

  ②朋友 B、奋战不息的精神

  ③父亲 C、志同道合的关系

  ④师傅 D、亲密无间的友谊

  ⑤战士 E、崇敬热爱的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部分

  2、《同步导学》上相关作业。

9、初一语文《秋天》学案(鲁教版七年级选修学案设计)

  【目标定向】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背诵全诗。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限时预习】

  1、走进作者,了解作品,整理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标记生字,整理字词。

  3、朗读诗歌,仔细体会。

  朗读指导:《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标准:按节拍划分和按意义划分。《秋天》可按意义标准划分朗读节奏。如: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秋天这首诗虽然不长,仅三节,但是很精粹,容量大,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第一幅图,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的氛围;第二幅图,蕴涵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第三幅,写出了牧羊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和微妙心理,表达出一种清甜的氛围。

  5、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找出相关词句。

  6、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7、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好在哪儿?

  8、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小组展示】

  1、分配小组展示任务,组长组织检查讨论。

  2、小组展示,教师点拨讲解

  3、组长检查组员掌握情况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主要作品:散文集《》,诗集《》,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小说戏剧集《刻意集》,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著名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广阔》、《》等。

  2、字音字形

  背篓()鳊鱼()芦蓬()乌桕()肥shuo()清lie()枯he()

  归bo()

  3、选出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秋天栖息(停留,休息)在农家里。

  B、秋天梦寐(梦想)在牧羊女的眼里。

  C、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指果实又大又饱满)的瓜果。

  D、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水清)了。

  4、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⑴震落了清早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答:

  ⑵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答:

  5、仿写句子

  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春天。

  ⑵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春天。

  ⑶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春天。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呐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节的内容。

  2、品读前两句,诗中所写景物烘托出怎样的氛围?对下文写人的活动有何作用?

  3、品读第四句,回答问题。

  ⑴把“流”改为“含”“传”可以吗?为什么?

  ⑵你对笛孔的“香与热”是怎样理解的?

  4、积累关于秋的诗句。

10、苏州园林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的顺序,品味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3.语言的准确性与多样性。

  【学时安排】两学时。

  第一学时

  ◆课前导学:

  一、复习说明文有关知识:(1.说明结构2.说明顺序3.说明方法4、说明语言)

  二、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9)原名,现代著名作家、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他是苏州人,所以对苏州园林很认识,又有深刻的研究。

  三、积累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池沼()镂()空斟酌()丘壑()嶙峋()对称()

  zhuó()磨yìng()衬重峦叠zhàng()màn()延自出xīn()裁

  2.解释词语:(见课文下注释)

  四、整体感知:(布置课前预习,准备课中交流)

  1、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找到文中句子)

  2、梳理结构层次: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1)

  (2)

  第二部分:(3-9)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突出它的艺术美。

  (3-6)先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3)(美)

  (4)(美)

  (5)(美)

  (6)(美)

  (7-9)然后从三个细微方面说明(7)(美)

  (8)(美)

  (9)(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对苏州园林的介绍留有余地,引人回味而更加向往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3、归纳:

  (1)文章是从角度,抓住的特点,按照的结构方式,从多方面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2)本文的说明顺序:从全文看是按顺序说明的;

  从各部分看是按顺序说明的。

  4、讨论:第2段中的四个“讲究”的句子次序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5、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①作比较②举例子③摹状貌)

  6、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②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③用词的精炼、准确,周密,前后呼应④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五、总结全文:(1)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2)本文由到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表现了作者之情。

  第二学时

  ◆语段精读:(布置课前预习,准备课中交流)

  (一)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暴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本语段的中心句是。

  2、本文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顺序中的__________式。

  3、“这是不足取的”中“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段内容,请概括“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什么?

  5、举例说明本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作者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8、下面的楹联中哪几联写出了这段文字中所说的“画意”?

  A.满地绿阴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网师园看松读画轩)

  B.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日邮亭远映胥江(横塘古驿)

  C.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荷花四面亭)

  D.卧石听涛满山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耦园城曲草堂)

  (二)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小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1、苏州园林的建筑色彩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色彩在园内产生了什么效果?

  2、说说选文中的加点词“极少”“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3、苏州园林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园林设计者怎样的艺术追求?请联系课文及下面的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1)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是被贬或退隐的官吏、不得志的文人,这就决定了苏州园林是“独善其身”的私家园林.是体现了隐逸情趣的“城市山林”。苏州园林的优点是能在布局的自由中莸得身心的自由,在物态的自然中归复人性的自然。北方皇家园林追求浓丽绚烂的色彩美,苏州私家园林则以素朴为美,粉墙黛瓦,质朴无华.没有强烈的刺激,有的是柔和与宁静,这更利于园主们修身养性,投入自然的怀抱。

  (2)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等等,莫不突出以“雅”。……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

  答:

  ◆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苏州网狮园的引静桥是中国园林里最短最小的拱形桥,颇像苏州出产的精雕细刻的工艺品。这座桥全长只有两米多,游人只需三四步即可跨过。它造型优美,侧立而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妩媚可爱。桥面两侧,均有石栏,石栏两端,刻作依次递减而连接的三个半圆形,以示桥栏两端美丽而明确的终止。桥面正中,则刻以圆花形浅浮雕纹饰,避免了平板单调。

  ①根据上面的文字提供的信息,用三个词语概括引静桥的特点。

  ②从侧面看,引静桥“为柔婉的弧形,小小的,曲曲的”。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妩媚可爱”的形态描摹出来。

11、小石潭记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学习

  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重点

  难点 重点 目标1、2、3

  难点 目标3、4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示。

  1、说一说:写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

  2、读一读: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给下列加点的词语。

  悄怆()篁()竹清洌()为坻()

  为屿()翕()忽为嵁()差()互

  寂寥()幽邃()

  3、问一问:有哪些词句不能理解。

  (1)不能理解的词语。

  (2)不能理解的句子。

  二、阅读探究

  1、解题

  2、初步阅读课文(注意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

  3、解决不能理解的词句。(同桌合作,师生讨论解答。)

  三、课堂整理

  1小结本课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A.倒装句——宾语前置

  例句: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即“以何”“何”作“以”的宾语,正常语序应为“以何都不闻消息”(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在前文有:吾欲辱之,何以也?

  你还能再找出两个用法相同的句子吗?

  B.省略句——省略主语

  例句: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句前省略了主语“子猷”。正常语应为:(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子猷)取子敬琴弹。

  请再举一两个例子。

  四、当堂训练(理解课堂整理)

  五、作业:

  1、背诵课文及翻译。

  2、完成第二课时预习展示。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

  1、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完成下列问题,。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

  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②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③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

  ④潭上有什么景物?

  二、阅读探究

  (一)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3)找出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的句子。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

  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心情?(注意当时景物

  的特点)结合作者当时的遭遇,分析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二)其他写法的运用

  (1)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三、课堂整理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四、当堂训练

  (一)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

  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二)比较阅读(2008年荷泽市)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

  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

  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五、作业

  (1)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亻台然不动亻叔尔远逝(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12、苏州园林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轩榭、嶙峋……”等词语;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

  4、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情感与价值目标:5、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重点:目标1、3、4

  难点:目标3、4

  学习过程订正栏

  (第一课时)

  一.字词排障

  1、加拼音:

  轩榭()丘壑()雕镂()嶙峋()

  池沼()模()样斟酌()庸俗()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2.解释加粗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

  伤美的败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

  四季不感到寂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

  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探究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3、以第4段为例,说说其说明顺序。

  课堂整理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

  是什么呢?

  当堂练习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

  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排比

  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第二课时)

  检查预习

  1、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及作用,填表。

  说明方法 特点 作用

  问题探究

  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如:1)“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

  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3)“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4)“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2、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体会说明中揉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的特点。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把句中加点的字换成别的你认为合适的字,再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的表达效果。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

  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课堂整理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盘点

  在叶圣陶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周游了苏州的著名园林,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同时掌握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以所学知识介绍一下自己的居室或我们的学校。要求运用空间顺序,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

13、《童年的朋友》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文中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描绘出外祖母的形象;

  2、能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我一生的深远影响;

  3、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学习重点:教学重难点

  1、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品味优美的语言。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学习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能根据文中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描绘出外祖母的形象。

  学习过程:订正、笔记栏:

  一、预习展示:

  1、1.注意下列加框字的读音:

  颤动( ) 噗噗( ) 嗅( ) 发绺( ) 马鬃( )

  镶银( )胸脯( )诅咒( )丰润( )两颊( )

  2.本文作者  ,  作家,其自传体三部曲是   、    、

  。

  3.文章题目所说“童年的朋友”在文中指 ,为什么把她称为

  “童年的朋友”?

  二、合作探究:

  1、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或肖像描写动作描

  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的老人。

  三、当堂练习:

  “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

  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这句用了 的修

  辞手法,表现了外祖母 的特点。

  四、课堂整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你觉得本课的人物描写有何作用?

  五、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完成书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我一生的深远影响;订正、笔记栏:

  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课文几处描写,并说出作用

  二、导入,合作探究:

  1、读课文,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从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2)从议论的语句感受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2、结尾段的“黑暗”指什么?“光明”又指什么?

  3、为什么说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

  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三、当堂练习:

  1、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问:有哪几句是比喻句?本体、

  喻体分别是什么?

  2、课文出现两个破折号,作用是什么?

  四、课堂整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7节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

  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

  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我的母亲》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谈生命》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论语》精粹111句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虞美人》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学案一等奖例(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关雎》《蒹葭》鉴赏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勇气学案一等奖设计 angengingong教案一等奖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研究型课程”专题系列讲座教案一等奖 北京市小学语文九册教材《草地夜行》(教案一等奖) 《莺》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苦柚》教案一等奖 《电脑「管家」》教学设计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教时授课教案一等奖

相关信息 学案一等奖式探究性语文学习 (七年级选修) 学案一等奖导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文) 勇气学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