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课题:《子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兰亭集序》)。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2、《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约作于733年。727年,28岁的李白只身云游至安陆,娶高宗时宰相许圄师孙女为妻,生女平阳、子伯禽;广结道友,优游山水,李白自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安陆在今湖北,为古代楚文化发祥地。楚文化属于巫文化(庄子、屈原),长于宏富的想象,具有通灵的特性,类似于古希腊的酒神精神:非理性、狂欢、迷醉、艺术的生命状态。
3、关于李白那复杂的思想:
儒家思想:,为天下苍生做贡献(仰天大笑出门去);
庄子思想:,热爱自然山水(天子呼来不上船);
侠客思想:,结交天下杰出之士。(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二、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在作业本上自行翻译课文)。
(一)、初读课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积累知识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逆旅()秉烛夜游()天伦()阳春召我()从弟()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开qióng()yán()以坐花,飞羽shāng()而醉月
(二)、再读课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通译全文,在此基础上完成梳理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序天伦之乐事()
2、解释加点词意义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②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③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④大块()假()我以文章()
⑤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3、给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加点,并解释:
(1)大块假我以文章 (古义:今义:)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古义:今义:)
(3)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义:今义:)
4、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并作解释:
(1)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2)依如诗不成,罚金谷酒数
(3)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4)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5、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1)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
③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④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①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会桃花之芳园
③万物之逆旅也
(3)①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4)①阳春召我以烟景: ②开琼筵以坐花:
③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5)①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飞羽觞而醉月
6、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并翻译全句:
(1)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3)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4)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7、默写填空: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而浮生若梦,?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幽赏未已,。开琼筵以坐花,。不有佳咏,?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斗数。
三、感悟鉴赏
1、李白为何要在春夜宴从弟于桃花园?
答:
2、文章写李白与兄弟们在桃花园中宴饮时,着重体现了一个“乐”字。试分析“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3、有人说这篇文章传达了一种人生如梦,应及时行乐的消极伤感的思想。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4、小结:
本文抒写了,赋诗咏怀,畅叙的情趣。看似思想境界不高,实际没有消极思想,而是表现出
的思想感情。
《子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课后练习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宴”的“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去追寻人生的欢乐。“秉烛夜游”的典故有两个出处:一是《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句子。二是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所说:“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的文章显然是援用了曹丕的话,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及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的性格特点。
2、李白的这篇散文小品,多用典故。请分析本文的典故及其作用。
答:(1)
《庄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话,故后人常说“浮生”;又《庄子•齐物论》有庄周梦蝶的故事,表达的是:
(2)
惠连,指谢惠连(397?-433),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爱赏。世称小谢。谢灵运(385-433),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是南朝山水诗派的创始者。这几句是李白
(3)。
西晋石崇,官至卫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曾在洛阳金谷涧中宴客赋诗,他写有《金谷诗序》说:“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干,罚酒三斗。”李白所说的“金谷酒数”,即。
3、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进一步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
参考答案:首先应看到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同: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李白的《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兰亭集序》和《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暂短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
王低沉清幽,李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二、选择题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万物之逆旅也(旅店)B大块假我以文章(给与)
C开琼筵以坐花(因为)D不有佳咏,何申雅怀(抒发)
2、对“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拿着蜡烛夜游,真是有所凭借的B、古人拿着蜡烛夜游,真是有原因的
C古人拿着蜡烛夜游,及时行乐,确是有所凭借的D古人拿着蜡烛夜游,及时行乐,确是有原因的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2)忠言逆耳利于行
B、(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2)徐公不若君之美(3)若毒之乎?
C、(1)不有佳咏,何伸雅怀(2)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D、(1)群季俊秀,皆为惠连(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组()
A、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B、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C、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D、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F、臣之所好者道也
5、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农人告余以春及B、求人可使报秦者C、大块假我以文章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6、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
③、门虽设而常关④、觉今是而昨非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7.仔细阅读原文,完成下面的选择题
①《春夜宴桃李园序》一文的主旨是()
A.序天伦之乐事B.叹光阴流逝
C.人生宜及时行乐D.记述李白和众兄弟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之乐
②对“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句中的“独惭康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唯独羞惭谢朓B.谢玄独独感到羞惭
C.独有石崇羞惭D.只有我不能和谢灵运相比而感到羞愧
③“飞羽觞而醉月”是说()
A.频频举杯在皎洁的月光下喝醉B.在月光下喝醉,如在天上飞一般
C.月光下有鸟儿飞翔,大家举杯畅饮D.酒杯快速的传递着,大家在月光下陶醉了
④《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四个“之”字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各不相同B、一二相同,三四相同C、一四相同,二三相同D、四个都相同
8、阅读下面四个句子,理解其中四个“以”的用法,题中用︱把不同用法分开,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阳春召我以烟景,
③大块假我以文章。④开琼筵以坐花。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以及蕴含的诗人情怀
3、深入赏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开满桃花的庭院中大宴宾客,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这一次“夜宴”诗情。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大家听朗读录音
2、请大家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读好,还必须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来,跟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我们就共同探讨下面按照这样的步骤:分组——讨论——质疑释疑——提问解答
①通假字: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②古今异义: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群季俊秀(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③词类活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状语后置:阳春召我以烟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③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三、赏析课文
1、解题:课文的字词义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诗文先从题目入手,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题目信息:
①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②文体:序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2、如果仅仅只是给大家这样一个题目让大家去猜测诗文内容的话,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②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③在宴会上会做些什么?(过程)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3、下面我们还是按照前面的分组,自主讨论这些问题,每个组一个问题五分钟后请每组派代表来发表你们研讨的结果注意:你们每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好的,大家从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归纳)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为什么要举行这次夜间的宴会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的用意说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⑵既然光阴易逝,人生莫测,古人是怎样做的?
他们异常珍视生命,爱惜时间,秉烛夜游,及时行乐
⑶白天满可以“宴”,为什么要夜“宴”呢?
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夜间都不肯放过不仅如此,“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上文,进一步回答: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天,阳春用她的烟景,大块以她的文章召唤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
⑷看来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
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阳春)春天地气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弥漫在空气中的袅袅轻烟笼罩,分外迷人(烟景)
②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善书画,作者便说“群集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了“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他们在宴会上做些什么呢?
赏美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桃花园
序天伦——享受天伦之乐,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园中,真是百倍欢乐
高谈转清——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
饮酒赋诗——“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字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他们都是诗人,痛饮不足以尽兴,就要作诗。
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文章中有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词语?(“叙天伦之乐事”)“乐”字与前文哪个词相照应?具体意思是一样的吗?(与“为欢几何”中的“欢”照应,赋予了特定具体的内容)诗人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究竟有哪些可乐之事?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2、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
五、读背课文
六、课堂小结
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 编写:谢一彰 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 编制时间:2013-1
班次: 小组: 姓名: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键字词,疏通文意,品味鲜活优美的语言,熟读成诵。
2、把握情感,理解“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背后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文与古人作的“宴序”情感、章法的不同之处,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过程与方法:诵读、积累、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操。
【重点难点预测】:
正确理解作者所流露出的“浮生若梦”“及时行乐”思想的积极意义。
【知识链接】
1.作者常识(请把你的积累写在下面)
2.写作背景: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前后,作者33岁。这个时侯整个大唐王朝正处于国力鼎盛、太平盛世之中。此时作者“酒隐于安陆”,过着隐逸读书的生活。这里的桃园在今天的安陆兆山桃花岩。内容记叙李白与他的堂弟们,相聚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畅谈天伦的情景。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基础过关(A级)
温馨提示:大声诵读课文,理解大意,借助工具书独立完成。
⑴正音
①从弟( )②琼筵( )③羽觞( )④秉烛( )⑤金谷酒数( )
⑵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
⑶古今异义
①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 今义
文章:古义 今义
②为欢几何 古义 今义
③群季俊秀 古义 今义
⑷词类活用
古人秉烛夜游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⑸特殊句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阳春召我以烟景
开琼筵而坐花
⑹积累实词并写出译文(实词的意思写在括号内,翻译写在句下空白处)
夫(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 )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古人秉( )烛夜游,良( )有以也。况阳春( )召我以烟景( ),大块( )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 )天伦之乐事。群季( )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 )康乐。幽( )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 )以坐花( ),飞羽觞( )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 )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二、诵读作品,整体感知(B级)
1、题目给出了哪些信息?在行文中,哪句话呼应了题目中相关的信息?我们学过哪些同体裁的作品?
2、概括文中交待的进行夜宴的原因有哪些。(温馨提示:先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再适当分析)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C级)
3、文中哪个字可以概括文章的感情基调?围绕这一情感基调,作者写了哪些事?
4、有人曾评价“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句,“看似平奇,实则奇奇”,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试赏析其精妙之处。(从词汇使用、修辞的角度考虑)
5、同样的写春日的宴游,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高亢明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清幽低沉,你认为形成两种不同风格的原因何在?(个人性格、经历、时代精神等角度)
四、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五、当堂检测
1、当堂背诵诗歌。
2、完成课本P110第三题。
六、课后反思
1•同学们,这这节课我们掌握了一些什么知识?
2•还有哪些地方比较难懂或者没有学懂?是什么原因?
3•还希望老师做到哪些呢?
4、《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属于古代散文教学,在前面几个必修模块的古诗文积累和练习之上,同学们可以自主阅读较为浅显的古代散文,理解诗文中的情感特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诗文情感,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词语、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全文意思,理解全文情感
2、合作学习:将《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金谷诗序》与本文对比,体会文中的情感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吸收古代散文优美文学特质的基础上,体会李白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体会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2、积累体会文中的优美词语与句式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积极昂扬的情感特质
【教学突破】将《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金谷诗序》与本文对比,体会文中的情感特征
【练笔】光阴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课前预习】回顾复习《兰亭集序》、《滕王阁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上周六我们一起去了厦门冬游,相信当时的美好依然在我们的脑海里回放,这次出游让我们较为单纯的学校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你们会不会感觉幸福指数上升了很多呢?古人也懂生活,他们也经常呼朋引伴举行集会,共同游乐。不过他们的宴集与我们可大不一样。
【投影图片】投影古人宴集图片,请同学们用学过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的词语和句子来概括图片所展示的内容。
设计意图:以图片导入新课,给同学们最直观的感受,联系学过课文的词语句子,有助于理解全文意思,回顾旧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新课文。
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群贤毕至、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引入课文】古人宴集为欢,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也咏而歌,吟咏诗文,唱唱歌(可不像我们一路上唱的是什么《一只小雨伞》,没诗可吟,回来的路上一起大声背诵《将进酒》。)他们的宴集让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之情。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一次“夜宴”。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二、共同协作,完成课文解读
【疏通字词】投影文段,疏通字词,涉及典故简单讲解。“以诗为文”语言凝练富有美感的特点;用典自然不加雕饰,灵活运用不凝滞。
【归纳总结】赏美景、序天伦、高谈转清、饮酒赋诗
设计意图:通过共同梳理字词,理解全文意思。
【自主赏析指导】前段时间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们共同归纳出三个赏析诗文的角度,一是作者;二是诗文反映的文化特征;三是诗文中的情感基调。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的情感基调作为赏析的方向。
三、对比探究
通过课文的解读,我们看到李白和他的弟弟们在他们的筵席上,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繁管急弦,而只是观花赏月,吟诗论文,说理谈玄,所以这是一场纯属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齐读文章,感受直观的诗文情意。)
【提问】同学们在完成课文的解读以及诵读之后,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将之归入什么性质的。(积极还是消沉的?)
【明确】总体感受是积极昂扬的,同学们尝试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兰亭集序》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既喜而后悲”,所以历来写宴饮的文章似乎都脱不了悲凉的情调:
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陶渊明《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而李白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它别开生面,自是锦心绣口之文。
【合作探究】请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提示】可以从时代背景、作者个人情况等方面入手
【交流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成果,与老师交流体会
【教师总结】提出最关键的一点,二者反映的情感特征不同,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当时政治迫害严重,世人普遍存在消极感伤的特点,所以他在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感悟到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必然“终期于尽”。因此才有“岂不痛哉”“悲夫”的感慨。而李白所处的是时代是盛唐,那是封建主义达到鼎盛的时期,国力最强,民族自信最强,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着整个时期。而李白又是一个骨子里充满的是盛唐士人绝对的自信和自豪之情,他乐观、豁达,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光阴,“秉烛夜游”。他认为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召唤(引导同学们用原文回答)和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歌咏,高谈,观月饮酒,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所以,王的《兰》虽清幽却低沉,李的《春》则是高亢与明朗相随左右。
【另一角度的对比】对比王勃的《滕王阁序》,同是唐人,为何情感也不相同。(由学生自主思考,下次课提问)
四、总结全文,阅读与写作
1.阅读分发的材料,石崇的《金谷诗序》,有评论家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谷诗序》的影响,你能从中找出一些佐证吗?
2.自己走过的十八年,以《春》为蓝本,摹写一次印象深刻的集会。
3.光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500左右,抒发你对时光的理解和感悟。
5、《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记宴游的小序。文章虽然只有一百二十多字,但却比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缘由、游赏过程、自然景物、同游人及其思想情绪,文字凝练,机构紧凑,一气呵成,意绪贯通。此文安排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六单元,重在品味古代散文文气鲜活之特征。古人在记宴游类的散文中大多充满着对宇宙人生的感慨寄托,而李白独特的个性气质更使这篇文章文短韵长。
【学情分析】在前面几个必修模块的古诗文积累和练习之上,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较为浅显的古代散文,因此此篇散文字词知识方面只需重点提示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学生接触的李白诗文较多,对其个性已有充分把握,因此比较容易理解本文的情感。而同类比较则是学生比较生疏的地方,因此学习此文需要做的是把以前学过的相关散文与之做比较,让学生充分领略古代文人欣赏山水宴集赋咏时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比较阅读同类文体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置身文境,吟咏求气,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中典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宴集序”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精神风貌。
【教学方法】
指导诵读、问题讨论
【教具准备】
CAI课件、常规教具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二、作者及文题
(一)请几位同学用一两句诗介绍你心中的李白形象。
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皮日休)
(二)文题:①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②“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本文属宴集序。古人在宴集时,常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学过的文章有《兰亭集序》。
三、听录音,指导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欢快、明朗的语气。
四、理解文意。请学生指出难懂字词句,师生共同解难释惑。提示:注意文中的用典。
预设:(一)良:确实。有以:有原因。假:给予。已:停止。依:按照,依据。
(二)用典:本文中运用的典故很多,有的是直取其词,如“逆旅”取自《左传》,“浮生”“大块”出自《庄子》,“羽觞”源于《汉书》。有的是借用其语句,如“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就是直接援引曹丕的《与吴质书》中的话。又有用古人、古事的,如谢惠连之聪敏、谢灵运之擅诗。至于最后的“金谷酒数”则是把石崇金谷园的豪华宴会同他们弟兄的桃园夜集比并起来,随之就会让人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修楔事。这样做显然能增添这篇小序的历史、文化内涵,读之意韵深长。。
五、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夫天地者”到“大块假我以文章”)说明了此次春夜宴游桃花园的缘由: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天地有情,风月无私。
第二部分(从“会桃花之芳园”到结尾),集中叙述这次桃花园夜宴之乐:兄弟相聚之乐、幽赏清谈之乐、赋诗罚酒之乐。
六、探究
①“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是文中集中描写宴会的句子。你觉得哪一个字最形象?(预设:李白从“羽”字着想,生动地用了一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比较阅读:请结合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
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陶渊明《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预设: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情绪,始终乐观昂扬。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这既是诗人的个性气质使然,也是时代的投影所致。)
③《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此文之游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赏景,清谈,赋诗,诚为雅事。即王勃《腾王阁序》中“四美具,二难并”也。世俗浪游者酒徒者流,与之不可同日而语。)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板书设计】
宴游缘由——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天地有情,风月无私。
宴游之乐——兄弟相聚,欣赏美景,清谈高论,赋诗罚酒。
6、将进酒(苏教版高二选修)(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从来都是相依相随的,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酒后佳作更是不不胜枚举。其中有一位唐代诗人最著名,人们称他“诗仙”,他却称自己为“酒中仙”。这位诗人就是——李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将进酒》。
(板书课题)
二、目标
1、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2、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豪放的诗风
三、题解及背景
将:请。“将进酒”就是请喝酒。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写于作者51岁,天宝十一年,作者与朋友岑勋到元丹丘家做客,从而写下了这首传世名篇。
四、诵读
1、请同学说需要注意的字音
2、齐读
3、听录音朗诵,感受诗人的情感
4、自由读,思考问题:哪些字能直接体现诗人的情感?
五、整体感知
问:哪些字能直接体现诗人的情感?
可能的回答:悲、欢、乐、寂寞、愁
诗人通过这首诗究竟想抒发什么情感?下面我们一起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
六、理解情感
1、分组讨论
(幻灯显示:走入李白的情感世界。我读出了李白……的情感,是从……句中读出的,因为这句诗……)
大家看黑板上的提示,请大家按照黑板上的形式组织话语,尝试理解诗歌的中抒发的情感。前后4-6个同学为一组,讨论5分钟。
发言。把找到的句子读出感情。
2、理清情感线路:(板书)
悲——欢——愤——狂——愁
诗人的欢乐是真心的欢乐吗?
明确:不是,这是诗人进行自我排遣、自我开解的方式。
诗人的情感富于变化,悲欢交迭,但欢乐也是无奈的欢乐,所以全诗的情感基调还是悲愤(板书)
3、“天生我材必有用”和“但愿长醉不复醒”有没有矛盾的地方?这个矛盾反映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特征?
明确:矛盾,复杂。
这是李白积极入世与消极出世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如果他能安心于“今朝有酒今朝醉”,又哪里来的“万古愁”?如果他真要“但愿长醉不复醒”,何必去想“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方面,他有着胸怀天下的济世情怀,另一方面,他又不满现实、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我们想,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不是也是这样?他与李白一样有着复杂的矛盾,由此才写下了《离骚》不朽名篇。因此我们说,伟大的矛盾和挣扎,往往催生伟大的作品。
4、“愁”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说“万古”?
明确:愁——青春易逝,人生苦短,贤不必用,壮志难酬。
万古——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发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怀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这的的确确是“万古愁”。
七、体会诗风
1、这首诗充满了诗人的愁绪和悲慨,我们读的时候有没有消沉的感觉?为什么?
明确:有气势、豪放。(板书)
2、从哪里能看出豪放的诗风?
学生发言,顺带分析手法。
3、读出豪放。
八、拓展延伸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许多人都以此为题写下了诗篇,同是唐代诗人的李贺也写过《将进酒》,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思想感情方面的异同。
作业:比较李白和李贺的《将进酒》思想方面的异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选修古代散文第六单元教材教法分析(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学目标:
鉴赏探究本文不落俗套、真切鲜活的抒情特色,形象鲜明、情景融合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和其他序文相比,本文情感抒发有何特点?
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类文章一般先渲染乐景乐人乐事,转而兴尽悲来,自然引发对生命短暂聚散无常盛景不再的感慨。如:
《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
《兰亭集序》前文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同样写游宴,李白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积极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
李白到底是李白,一篇百字宴集序,竟被作成千古名篇,行文语言均有很可圈可点之处,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是他情感抒发不落俗套真切鲜活的特点。
2、本文语言富有诗意,高度凝练,非常丰富的内容却只用寥寥几十字概括。同时,还具有诗歌语言形象非常鲜明的特色,试举例说明之。
如用“烟景”“文章”,把春日阳气蒸腾、花繁叶茂的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文采炳焕、赏心悦目之感;用“坐花”“醉月”把人们为鲜花明月所陶醉的情形,描绘得历历如画,形象鲜明情景交融也正式李白诗歌的特色。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回忆自己走过的十八年,以《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蓝本,摹写一次印象深刻的集会。
(2)、以“光阴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800左右,抒发你对时光的理解和感悟。
2、活动设计
(1)、开展班级以诗文会友的小型集会,可以进行这些活动:名句大背王;对对联我最快;秀秀我的诗,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大家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2)、某电视连续剧《李白》导演准备从你校挑选一名同学来饰演青年李白,面试形式为5分钟内呈现你心中的李白形象,可朗诵,可演讲,可表演。
3、专题研究
(1)、从李白的思想性格,写作及时代背景,和文章本身来探究抒情鲜活而真切的原因。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的印记。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本文作于开元二十一年作者33岁时。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想比,二者反映的情感特征不同,与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东晋,当时政治迫害严重,世人普遍存在消极感伤的特点,所以他在感慨时过境迁之后,感悟到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必然“终期于尽”。因此才有“岂不痛哉”“悲夫”的感慨。而李白所处的是时代是盛唐,那是封建主义达到鼎盛的时期,国力最强,民族自信最强,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着整个时期。
在本文中,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老调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欢乐。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这从后文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乃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乐观、自信、洒脱的性格特点。
(2)、阅读《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还有必修课程的现代文《故都的秋》,研究探讨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和情感的特点:
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西方文化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追求人定胜天,中国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道家讲“道法自然”,儒家认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大自然中,文人们是感恩而享受的,是身心放松而愉悦的。
健康优美的审美心理。在文人笔下,以一山一水,一树一叶,都是那么的优美,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茂林修竹”,“流觞曲水”等等。
细腻丰富的情感。极其细微的自然之景和变化,都会引起诗人的感悟,一切景语又都是情语,借写景抒发丰富的感悟:关于生命的本源,关于宇宙间的变与不变,关于友情等等。
这可和高考对接,如08年《碧云寺的秋色》中“红叶表示离人泪”是民族心理和情感的特点之一。
8、精巧的结构,高淡的情怀——《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赏析(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文学史上流传千古的序文很多,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而李白的这首《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虽然篇幅短小,却别具韵味,广泛传诵,脍炙人口。何也?原因有三:精巧的结构,优美的语句和谪仙诗人特有的情怀。
既然是一篇序文,当然要交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件、为何作序了。可由于文章篇幅短小,作者就把时间(春夜)、地点(桃李园)、人物(作者与诸从弟)、事件(宴饮)等都在题目中一起交待了,这样就为在文章中写作序原因留下了空间。这样安排,重点突出,结构紧凑。
那么诗人为何与诸从弟夜宴并作诗呢?原因有四。一、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人生不过一场梦而已,欢乐时光又有多少呢?今夜正乐,当然应宴饮作诗,以恣欢乐了。二、古人也秉烛夜宴。这里宕开一笔,借古人之行为说自己之行为。古人夜宴是有原因的,那么自己夜宴也是有原因的。不直接说自己,而说古人,着实巧妙。三、美景在前,不容辜负。“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景美如画,春光暖人心,一切都是那么融和,春宵一刻值千金,岂能虚度?四、共享天伦,机会难得。能和兄弟们一起共度良宵,实在不易,亦为人生一大乐事。再加上“群季俊秀”,那就更要一展才华,不传千古,也能聊以自慰了。再说“不有佳作”,又怎能一伸雅怀?恰当的时间,美好的情境,欢乐的气氛,怎不生感慨,发诗情?作者于短小的篇幅中一一道来,有条不紊,精巧紧凑。
小序所描绘之夜游饮宴的情景,更是给人一种实景再现的观感。“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以醉月”,无不生动毕肖,引人感叹。而“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两句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此句前用一“况”字承接“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进一步说明夜宴的原因。此二句写景,更给人无限的遐想。“阳春”不禁让人想到,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烟景”者,何也?古人诗句中常有“烟”字,如“杨柳万条烟”“蓝田日暖玉生烟”等,李白自己的诗中也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烟”字让人感到朦胧迷离,如梦似幻,烟一样的景一定是美的。阳春的烟景则更是繁花盛开,花香满地。“大块”也毫不吝啬的把她的一切奇妙之景都展示给了“我”,“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这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阳春”“大块”拟人化,说阳春召唤,大块施与,令人读来更显亲切。这也许就是这两句流传千古的原因吧!
尽管这篇序中也出现了“浮生如梦,为欢几何”的字句,但读完全文,我们并没有消极之感。一方面,这是因为本句在文章中是起句,是为引出下文写与兄弟们夜宴,共叙天伦之乐而设,“欢乐”才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再加之下文写到的如诗如画得春景,众人宴饮的痛快,作诗罚酒的雅兴,无不显示出欢乐的景象,又何来消极呢?因此,我们读这篇小序,感觉到的是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自然美景的陶醉。
然而,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行文抒情则大不相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篇就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再发感慨、论死生,说明作序原因。王勃的《滕王阁序》则先写人,再浓墨重彩地绘景,再悲叹身世命运。两篇序文,一叹“死生亦大”,一叹“时运不齐,命途多舛”,都充满着浓浓的悲伤之情。这是李白这篇序文中所不见的。真是,谪仙诗人自有别样的情怀。
题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古人秉烛夜游秉:
会桃李之芳园会:
2.翻译句子: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一个对偶句,并说说运用对偶句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几句,你有何感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么理解“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宴饮的欢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叙述作者夜宴诸从弟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秉:持,拿会:聚集,聚会
2.阳光明媚的春天用美好的景色来召唤我,大自然给我最美丽的景色。
3.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以醉月。运用对偶,句式整齐,音韵铿锵,更富有感染力和文采。
4.人生天地之间,时光短暂,光阴易逝,更应当及时努力。
5.看似消极,但其实本句在文章中是起句,是为引出下文写与兄弟们夜宴,共叙天伦之乐而设,“欢乐”才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
6.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以醉月等。
7.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也秉烛夜宴;美景在前,不容辜负;共享天伦,机会难得。
9、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2、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
逸兴。
3、比较阅读同类“宴序”文章,理解本序与古人作的“宴序”一类文章的不
同之处,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很懂生活情趣,他们会经常呼朋引伴举行集会,共同游乐。今天我们随同李白,看看古人是怎样游乐的。
二、诗人李白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小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传世。
三、解题:
1、题目信息: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2、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根据创作者的不同,“序”分为“自序”和“他序”。(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文章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或“他序”,内容多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根据内容的不同“序”可分为“赠序”“诗序”“宴集序”:“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四、理解文章字词句:
1、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五、背诵该文:
第二节
一、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夫天地者”到“序天伦之乐事”)说明了此次春夜宴游桃
花园的缘由。
第二部分(从“群季俊秀”到结尾),集中叙述了宴游桃花园之乐。
二、精析全文:
1、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
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
旅舍是供人临时住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的用意说明光阴易逝,人生短暂这一道理。
2、既然光阴易逝,人生短暂,古人是怎样做的?
他们异常珍视生命,爱惜时间,秉烛夜游,及时行乐。
3、作者是否同意古人的观点?
同意。并效法古人,和堂弟们夜宴桃花园。
4、除了上述原因,李白“夜宴”还有什么原因?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不辜负大好春光。
5、“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两句话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同学们试分析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烟景”一词将春天由于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阳气蒸腾的奇特景象概括出来;“文章”一词则概括了春日花繁叶茂,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美丽风光。
这两句还把审美客体拟人化。那“阳春”是有情的,它用美丽的“烟景”召唤“我”,那“大块”也是有情的,它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既然如此,作为审美主体的“我”又岂能无情?这样主客体融合无间。
6、“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中的“乐”与前文哪个词相照应?又何作用?
与“为欢几何”,中的“欢”照应。
赋予“欢”特定的具体的内容。
7、诗人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究竟有哪些可乐之事?
A、李白和堂弟们相会在流光溢彩的桃花园中,阳春既召我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序天伦之乐,真是百倍的欢乐,这当然是“乐事”之一!
B、堂弟们个个都像谢惠连一样聪敏、多才,能在宴席上一同吟诵诗篇,这当然是“乐事”之二!
C、在宴席上大家不停地寻觅新颖、奇特的话题,纵情地高谈阔论,进而转变成了清言雅语,这是“乐事”之三!
8、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大家猜想一下,他们在一起欣赏、谈论什么?
“赏”的对象,就是前面所写的“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和“桃花芳园”。
“谈”的内容,主要是“天伦乐事”,同时也包括“赏”的对象。
“赏”的对象是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是那么欢快,所以“谈”是高谈。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
D、他们高兴地观赏桃花,在月光下频传酒杯,这是“乐事”之四!
9、集中写“春夜宴桃花园”的是“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两句,这两句哪个词用得精准?
李白从“羽”字着想,生动地用了一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E、文章最后,大家举杯痛饮,并相约一同赋诗抒怀,决定依照石崇金谷园的旧例,作诗不成者,罚酒三杯,这是“乐事”之五!
三、本文运用的典故很多,请简要分析这些典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生欢乐有限,今晚要尽情欢乐。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这几句是李白赞颂堂弟们聪慧。
3、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这几句既表痛饮狂欢之意,又表现诸从弟“雅”的一面。
四、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
《兰亭集序》和《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暂短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五、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及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六、板书设计:
春光阴易逝人生莫测
夜宴游桃花园的缘由。烟景召唤大块献给
宴
从流光溢彩天伦之乐
弟聪敏、多才吟诵诗篇
桃桃花园夜宴之乐。高谈阔论清言雅语
花观赏桃花频传酒杯
园赋诗抒怀依例罚酒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