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里有些什么》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时间:2022-09-20 15:29:26

《宇宙里有些什么》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宇宙里有些什么》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审核人: 审核时间 :

  使用教师 :

  班级: 姓 名 : 使用时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重难点:

  1、理清课文脉络时,注意讲析段落的不同分法。

  2、回顾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分析“宇宙”的构词方式:“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因此它是并列结构的词语。让我们来看看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

  2、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灼热闪烁涯际庞大眩目骨骼

  广大得无边无际——

  微小得不值一提——

  (2)课前提问:

  课文的体裁是什么?

  明确:

  回顾学过的说明文单元:

  明确: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说明的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言论、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回顾以前的课文,各举一例。)

  宇宙里到底有什么?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动笔圈画。)

  3、依提示读课文,补充相关内容:

  一(1—11)恒星

  第一层(1):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层(2-6):介绍。

  第三层(7-9):介绍恒星的有关情况。

  第四层(10):介绍。

  第五层(11):回答宇宙里有些什么,从而说明宇宙是物质的。

  温度高、体积大、密度大、种类多、距离远——物质无穷无尽

  二(12—20)恒星系

  第一层(12-14):介绍银河系。

  第二层(15-17):介绍

  第三层(18-19):介绍整个宇宙都在运动。

  第四层(20):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

  太阳系、银河系、恒星系、运动——运动无穷无尽

  三(21)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

  对象:宇宙

  特点:物质无穷无尽运动无穷无尽

  顺序:由近及远、由无知到未知

  4、分析课文的第一部分:

  (1)第一层:以亲切的口吻和简洁的语言引出说明对象。(值得以后在写作中借鉴)

  (2)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恒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各类恒星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一层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第三层: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4)第四层:说明方法:分类别。

  (5)第五层:小结第一部分,理解“宇宙是物质的”本质特征。

  四、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3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8分)

  闪烁()广漠()灼热()稀薄()

  淹没()骨骼()炫目()载人()

  2、解释词语(4分)

  灼热

  微不足道

  茫无涯际

  广漠

  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

  金属溶解摄氏绚耀广漠闪砾崖际

  4、“银河系、地球、宇宙、太阳系”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应是

  宇宙的特征是(5分)

  教后记:

  学后记: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序号 43

  审核人 审核时间 使用教师

  班级 姓 名 使用时间

  《宇宙里有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2、小结课文的说明方法;

  3、归结宇宙的本质特征,体会语言的生动性。

  二、重难点:

  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

  三、学习过程:

  1、复习旧课:

  (1)课文的体裁。

  (2)说明的方法。

  (3)宇宙有些什么?

  恒星的共同点是什么?

  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分析2、3部分:

  (1)一、二层:主要说明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运用了等说明方法。

  (2)三、四层:以为例,说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

  明确:名称定义分类特点

  恒星自身能的天体,如。

  1体积很大,由非常稀薄气体物质组成。

  2体积比较小,由密度特别大的物质组成,温度高达3-5万摄氏度。

  3中等恒星,体积不太大,密度不太小,温度几千度。

  行星的星体。不发光,绕恒星转动。

  星云浮游在星星和星星之间,由组成。

  1本身不发光,反射恒星的光亮的叫。

  2本身不发光,是黑暗的,叫。

  银河系由1000亿颗以上恒星组成的铁饼状的恒星系。由1000亿颗以上恒星组成,呈环形,直径为10万光年。

  恒星系由无数恒星组成的集合体,如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数以亿计的恒星系仍是宇宙的一个极小部分,飞快运动。

  (3)分析第三部分:先让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人类征服宇宙的有关情况,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宇宙是可以认识和征服的,以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3、小结课文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表面温度至少3000摄氏度。

  例:

  作比较:最稀薄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空气的几万分之一,……

  例:

  打比方:萤火虫——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

  例:

  分类别:恒星——大、小、中。

  例:

  举例子:仙女座。

  例:

  下定义:亮星云

  例:

  4、归纳宇宙的特征,分析说明的顺序:

  特点:物质无穷无尽顺序:由近及远、

  恒星(肉眼可见)——行星、星云银河系(肉眼可见)——银河系外的恒星系

  太阳有行星(已知)——其他恒星也有行星恒星系(已发现)——别的恒星系

  5、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1)准确性:

  想来会有不少不发光的行星饶着他们转的吧。(表示推测,去掉便成肯定,不符合认识规律。)

  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表明最小限度,去掉不准确。)

  表面温度高达3万-5万摄氏度。(因为表面温度不等于内核温度。)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表约数,去掉变确数,不科学。)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表明数量,去掉后变成全部,不准确。)

  (2)生动性: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无尽的宇宙。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小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们当作萤火虫呢。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得数一千多年!

  四、检测:

  1、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1)、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

  (2)、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刚刚过去的“六•一”联欢会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文艺节目。

  B.雅典奥运圣火抵达北京后,大街上到处是游玩的人,天黑了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C.“CCTV”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主持人的常识性考题一筹莫展,默默无闻,令人失望。

  D.美国借搜查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夺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语言表达

  3、前面我们学习了《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今天又学习了《宇宙里有些什么》,看来,面对无穷无尽的宇宙,我们的知识真是有限的,请用一句话拟一条广告语,向别人宣传辽阔的宇宙空间,激励人们探索宇宙,希望你的广告语让人读后有向往之感。(3分)

  课内同步阅读

  大约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这是一个美丽的环,当它一半没在地平线下,另一半横过天空的时候,人们就说,这是一条天河,它把多情的织女和牛郎隔开了。

  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1000亿颗以上的星星啊!1000亿,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1000多年!

  这就是整个宇宙吗?不,这还只是构成宇宙的一个小点点。

  8.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6分)

  9.请找出打比方说明的一个句子,并简要说说它的作用。(6分)

  10.填入划线句子空缺处最恰当的一个词语是()(5分)

  A.妙不可言B.微不足道C.微乎其微D.无微不至

  11、引用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什么用?(6分)

  12、结句运用设问,有什么作用?(5分)

  教后记:

  学后记:

  补全下面成语:

  记忆()新走()无路美不()收心旷神()

  风雨如()()雀无声()有味()然而生

  其貌不()茅()顿开不屈不()罪()祸首

  莫()其妙白()过隙()然若失小心()

  ()心悦目重岩叠()春()秋实()不倦

  ()而不舍不言而()()不经心心不在()

  ()不足道精美绝()()人听闻感人()腑()然大物()然自得()在目百看不()烟波浩()美不()收()移默化密密()半明半()摇摇欲()势不可()镇定自()眼花()乱五彩纷()滚瓜烂()明察秋()一视同()危言()听千()百态()善而从

  夯实你的基础!

  取得你的进步!

2、《老山界》导学案(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老山界》导学案(二)

  科目:语文年级:七主备人:周国民课型:新授时间2007/5序号___

  学习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观察方法;

  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导学过程:

  (一)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思考理由。

  3、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列出纲要;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4、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可由学生展示学习卡片完成):

  第一部分(1自然段):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到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在“之”字拐的路上行军;山腰露宿(表现);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

  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5、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讨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

  6:(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朗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

  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紧”、“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战士们又具有的乐观精神。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谧,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课堂检测:

  1: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2、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教后反思:

3、《三峡》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主备:王娟审核: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下了标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中。

  二、了解作者及三峡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本文选自《水经注》,它是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朗读

  1.字音

  阙﹙﹚处曦()月襄()陵沿溯()御()风素湍()怪柏()飞漱()属()引

  2、学生再次自由通读,读通读顺课文。选一名同学试读,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关键句划出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学生自由读,加以巩固,然后齐读。

  五、疏通课文,字词归类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绝

  自

  3.重点字词解释:

  曦襄溯

  或朝其

  虽以疾

  湍回绝

  巘漱荣

  良旦肃

  啸属响

  哀转歌

  六、小组合译

  1.学生质疑

  2.课堂反馈翻译重点字词

  略无阙出

  重岩叠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溯湍绿潭

  回清倒影

  清荣峻冒

  良多趣味

  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1>词语:

  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漱;良;肃;属引;

  <2>句子

  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五、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说句子。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说句子。

  六、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2、有一个顺序吗?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横山和姑溪河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六、背读——尝试单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

4、《诵读欣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诵读欣赏》课型:新授主备:审批:使用时间:

  1.熟读成诵,积累诗词名句,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

  2.体会诗中的诗情画意。

  :同学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引言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一年四季的美景真是让人说不完道不尽,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描写四季景物的课文之后,再来领略一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四季风情。

  课前准备

  你学过哪些描写四季的诗句,请与大家一同分享。(写出两三句来。)

  诗词欣赏

  一、让我们一起走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与作者交朋友。(请学生介绍作者)

  2.带着感情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学生自由读)

  3.诗中亮点:

  ①本诗描写了(地)(时)的风景,前两句,后两句,以对比手法突出了早春的可爱。

  ②“如酥”一词采用了(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

  4.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再读诗歌。

  二、品读《西江月》

  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

  2.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上阙宜读得轻松愉悦,下阙宜读得活泼而惊喜。

  3.全词上阙写晴,下阙写雨,表达了作者热爱的思想感情。

  写晴描写了农村夜景的特点,由、、和

  构成的画面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词中从和

  两个角度来捕捉景物特征。

  三、《秋词》赏析

  1.读教材,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

  2.自由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3.指名学生读诗,给学生以指导。

  提示:这首诗是作者被贬郎州时所作,诗人一反前人悲秋感慨之作,唱出昂扬立志之歌,抒写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全诗议论、抒情、写景相结合,以白鹤自况,借鹤的豪情表现他的傲然向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诵读拓展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三首诗词。

  2.小组交流

  1)小组代表分别诵读三首诗(词),其他同学点评,评比最优者

  2)小组交流讨论结果,说明小组意见以及组内不同的观点。

  3.欣赏文笔精华

  1)结合对诗词的赏析,仍按照春夏秋冬四组,四人小组交流自己心中的四季景色。

  2)文笔精华中的文章相互比较,各自有什么特色,优点。

  四、背诵三首诗词,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五、:尝试自己写关于大自然的片断描写。

  教后记:

  学后记:

5、《幼时记趣》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幼时记趣》课时:2课时主备人:王粉娥审核: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教学难点:(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学习步骤:

  课堂展示:

  1.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疏通课文:结合注释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探究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强调重点:

  (1)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2

  )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四两段:

  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为所……

  9、教师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目标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藐小()鹤唳()凹凸()

  沟壑()庞然大物()怡然称快()

  土砾()项为之强()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项为之强

  3作青云白鹤观

  4以丛草为林

  5拔山倒树而来

  三解释成语并造句。

  明察秋毫:

  造句:

  庞然大物:

  造句:

  四解释下列字,并说明用法。

  之1)心之所向

  2)昂首观之

  3)观之正浓

  4)项为之强

  5)故时有物外之趣

  其1)使其冲烟飞鸣

  2)常蹲其身

  3)神游其中

  而1)拔山倒树而来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五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

  1能张目对日()2必细察其纹理()

  3定目细视()4见二虫斗草间()

  5观之正浓()

  六填空。

  1沈复,字(),()代作家,著有《》。

  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记叙了(),

  (),()。

  七翻译句子。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

  (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

  心之所向

  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

  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

  明确:(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

  (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你能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独立描述,教师稍加评点,鼓励为主。)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目标评估:

  (1)《练习册》

  (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9、教后反思:

  附板书设计:《幼时记趣》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1、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

  (2)鹤唳云端

  2、神游山林:观察仔细

  想象奇特

  3、鞭打蛤蟆:

  附录二: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余:我。稚:幼小。明:眼力。察:看清。藐:小。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之:助词,无实在意义。所向:所想象的景象。之:这里指“群鹤舞空”的景象。强:同“僵”,僵硬。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让人高兴得喊痛快。

  素帐:白色的蚊帐。以:用。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凹凸:高低不平。丛杂:多而杂乱。其:这里指自己。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顺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沈复,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

  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

  ★文章概括:

  1、观蚊如鹤

  三件趣事:2、神游山林

  3、鞭驱蛤蟆

  文章中心:通过记叙童年时三件物外之趣的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文体:散文。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版本

  闻尊阁版《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

  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

  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

  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目录

  卷一《闺房记乐》

  卷二《闲情记趣》

  卷三《坎坷记愁》

  卷四《浪游记快》

  卷五《中山记历》

  卷六《养生记道》

  沈复的《浮生六记》被苏教版初一语文教材所收录。

  世界各国译本

  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

  英译本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汉英对照本,后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在1960年出版《浮生六记》英译本。八十年代又有企鹅出版社的白伦和江素惠的英译本。该译本将由江苏南京译林出版社作为“大中华文库”之一种出版。

6、《伟人细胞》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伟人细胞》课型:新授主备:审批: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作品中展现的多姿多彩的中学生活

  2.能够简炼概括并较详细复述文章主要情节。

  3.通过深入阅读分析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概括并复述文章主要情节,分析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学法指导:

  1、阅读中遇到生字词,用笔划出来并查工具书予以解决。

  2、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气、语调、感情,边读边想象所描绘的情境。

  3、要思考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主旨,探究文章写作特点,品味语言特色。

  4、通过圈点、摘录、诵读等方式,记录精美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语言积累。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上海人,《中国儿童文学》主编。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等,先后40余次获得各种文学奖。

  2、关于《男生贾里》。

  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儿童文学作品,曾在中国作协第三届儿童文学评奖的十九部获奖作品中得票名列首位。小说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孩子观察生活的视角展示了今天少年儿童面临的十分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鲜活的少年形象和浓郁的儿童文学特色。小说在表现贾里及他身旁的一帮男生时,选择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之间发生的趣事,像串糖葫芦一样,将真实可信的生活细节,从孩子们的视角中反射出来,还带着一股让人不忍释卷的俏皮劲儿,一路读下去,只觉妙趣横生。

  3.请大家畅谈“我”心中的梦想

  课堂展示:

  一、理清思路:给本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段):

  第二部分(第——段):

  第三部分(第——段):

  第四部分(第——段):

  二、探究课文,领悟主题:

  1.摘引的日记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贾里为什么与邱士力化敌为友?

  3.贾里的伟人计划为什么会变成追求矮个风度?

  4.贾里的打工为什么会失败?

  5.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6.你喜欢贾里吗?你认为贾里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身上到底有没有“伟人细胞”?

  7..你从贾里的成功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归纳整理:(用知识框架图归纳本文内容)

  目标评估:

  一、字音词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迸溅()豁达()自诩()骷髅()荟萃()跻身()白痴()不屈不挠()铆()嗖嗖()豁达()咧嘴()咬文嚼字()

  2.解释词义:

  豁达:

  自诩:

  罪魁祸首:

  指手画脚:

  不屈不挠:

  荟萃:

  茅塞顿开:

  道听途说:

  一鸣惊人:

  咬文嚼字:

  沸沸扬扬:

  3.经过三次痛苦的失败,又取得了一次意外的成功,此时贾里心里充满了酸甜酸苦辣。如果你是贾里的好朋友,你会怎样安慰他?请从自己收集的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中挑一句送给他,好吗?(也可加入自己的话)

  请用这样的语气:

  贾里,__________________!

  4.他最后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5.贾里的初一生活算是暂告了一个段落,他的初二生活会是怎样的呢?还有“伟人计划”吗?还会遇到怎样的烦恼呢?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一下贾里今后的生活。

  学后记:

  教后记:

7、《夏》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题:《夏》课型:新授主备:审批:

  使用时间:

  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2.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夏的美丽,培养作者热爱夏的情感。

  :

  1.理解夏的特点,感受夏的美丽。

  2.品味优美的语句。

  :出示王维的《苦行》“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hé)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提问:诗歌描写的什么季节?用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态度。()

  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我们就领略一番梁衡笔下的《夏》。

  预习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夏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朗读过程中,借助字典解决字词障碍。并思考:作者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夏天?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内容给课文重新拟个标题:形如______的夏或夏是______。

  课堂展示

  一、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过渡:文中抓住夏天的三个特点()()(),分别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1、请大家认真探讨一下:课文用2、3自然段中用了哪些句子来具体表现夏天的热烈。(景)

  2、作者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写了哪群人?第几自然段?

  3、我们一起把第4自然段读一下。

  找找看哪些句子写出了紧张急促?

  二、走进课文,再现画面:

  过渡:刚才通过2、3、4自然段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图面,仿佛在我们的眼前,耳朵里,都能感受到那一幕幕画面。

  请以下面的形式说说你自己的感受。读了“_____”语句,我仿佛听见了();我仿佛看见(       );我仿佛感觉到了(                   )。

  三、重点点拔,点题升华

  过渡: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作者单为了写景才写夏的吗?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写夏呢?

  1、总结(黄金的夏)

  2、仿句。

  春日融融,夏(),秋波澹澹,冬(         )。。

  四、细读品味

  1、作者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对比手法,拟人、比喻的修辞,再现了一个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请选择你自已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边读边想像文中的画面,读出节奏、感情)

  2、指名读一读。

  五、拓展升华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根据课文描绘的景象和和作者抒发的情感,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夏天是”写几句话。

  课堂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  )黛色(   )磅礴(  )匍匐(   )迸发(  )澹澹(  )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芊芊 主宰 磅礴 春华秋实 匍匐 澹澹  闲情逸致

  3.填空。

  《夏》的作者是__________,课文第一段是全文的__________,第二、三段写夏天是__________的,第四段写夏天__________的旋律,第五段写___________。

  学后记:

  教后记:

8、《雨霖铃》(教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3.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词的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诗人笔下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声声凄婉缠绵的叹息,相隔千年后仍在感动着你我。现在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离别诗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唐]白居易《琵琶行》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五代]李煜《乌夜啼》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雨霖铃》,去看一看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是如何演绎他的离别情思的。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时才被赐进士。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进士。可见遗传基因很好,智商肯定不错。可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说得一点不错。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其中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仁宗越读越恼火。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你不是不要浮名吗?于是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被除名的柳永从此强作欢笑,玩世不恭地扛着“奉旨填词”的招牌浪迹江湖,置身于歌楼妓院,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深感前途渺茫,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远离的情况下所作。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体会感情

  3.讨论:词的感情基调,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这种感情的?

  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四、分析写景抒情方法

  1.词人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

  2.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于何人说!

  3.找出词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分析景物描写的的句子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区别?

  上片:寒蝉、长亭、都门(实写)

  烟波、暮霭、楚天(虚写)

  下片: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5.何为实景,何为虚景?

  (1)现在是实,将来是虚

  (2)眼见为实,想象为虚

  (3)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

  五、名句赏析

  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六、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分析宋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1.听录音,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á)发。人生如梦,一尊(zūn)还酹(lèi)江月。

  2.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完成表格

  赤壁怀古 雨霖铃

  意象 大江乱石

  惊涛雪浪 壮 寒蝉烟波

  暮蔼杨柳

  晓风残月 凄美

  事情 指挥若定

  谈笑却敌 豪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缠绵

  感情 壮志难酬

  之恨 悲 清秋离别

  之苦 凄凉

  3.总结归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七、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总在聚聚散散中前行,我们虽然青春年少,但多多少少也经过了一些别离:毕业离开母校;朋友相别;父母远行,总有一次的分别让你不能忘怀,总有一次的离去让你刻骨铭心,请你将这种感受变成文字,或许在感动你我的同时也成就了你卓越的诗情。

  《雨霖铃》(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

  3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词风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词的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有关离别的诗词,并写在下面。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记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体会感情

  3.讨论:词的感情基调,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这种感情的?

  四、分析写景抒情方法

  1.词人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1)

  (2)

  2.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3.找出词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4.分析景物描写的的句子选取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区别?

  5.何为实景,何为虚景?

  五、名句赏析

  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写在下面并反复朗读品味,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六、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分析宋词中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词风。

  1.听录音,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huá)发。人生如梦,一尊(zūn)还酹(lèi)江月。

  2.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完成表格。

  赤壁怀古 雨霖铃

  意象 大江乱石

  惊涛雪浪 寒蝉烟波

  暮蔼杨柳

  晓风残月

  事情 指挥若定

  谈笑却敌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

  感情 壮志难酬

  之恨 清秋离别

  之苦

  3.总结归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

  七、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总在聚聚散散中前行,我们虽然青春年少,但多多少少也经过了一些别离:毕业离开母校;朋友相别;父母远行,总有一次的分别让你不能忘怀,总有一次的离去让你刻骨铭心,请你将这种感受变成文字,或许在感动你我的同时也成就了你卓越的诗情。

9、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于园》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于园(一课时)

  盐场学校宋世勤

  【目标诠释】——我来认识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导学菜单】——我来预习

  1、读准字音

  门钥()携()余往绝壑()槛()外

  螺蛳()啾唧()艇()子深邃()

  颓()然碧窈()

  2、解释重要实词虚词

  瓜州步()所园()非显者()刺()

  磊()石缘()坡深邃()

  颓然()碧窈()无憾()

  处处款()之()绝壑()

  俱以假山显()坐其()中

  3、走近作者:你了解作者多少?

  4、你知道于园吗?

  【困惑扫描】——我来质疑

  【感悟平台】——我来探究

  1、“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于园究竟有怎样的特点吸引了作者?请从文中找出概括于园特点的那句话。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读相关画面,感悟意境:

  轻轻地,静静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坐在这样的水阁中,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画出表示参观地点的词语,说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的。

  【课外延伸】——我来阅读

  课外延伸荐美文:让心灵与山水对话

  1.张岱《西湖七月半》2.《亲近母语2》“走进园林”

  【建立网络】——我来归纳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过关窗口】——我来练习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想一想能否回答后面的问题,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一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万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周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幽窈。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撼矣。

  1、请你概括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答:

  2、细读课文,说说本段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答:

  3、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4、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白话散文形式)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甜甜的泥土》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概括性试题解析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开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主题班会“我是我的船长”(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古文二则》《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五人墓碑记》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狼》导学案一等奖、教案一等奖(粤教版六年级下册) 《题都城南庄》教案一等奖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最新中学教案 《宇宙里有些什么》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地下森林的断想(人教版八年级教案一等奖设计) 《诵读欣赏》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幼时记趣》导学案一等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三语文复习第12讲:语言表达&压缩语段(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三语文复习第15讲:语言表达&简明(人教版高三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苏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历史的回声(作文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阿房宫赋(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课例研究拨动生命永恒的琴弦——解读《蒹葭》(九年级教学案一等奖例)

相关信息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专项训练 什么地方可以动_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什么是“四德工程”?四德工程主要内容及宣传标语75句 苏教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苏教版《骑牛比赛》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总复习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范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凡尔塞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