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时间:2022-09-28 08:50: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10月28日第9周)第1课时(总40课时)

  课题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法和手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了解“诸子”散文和《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弄懂重点字词、句子,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字词、句式

  诵读式

  讲读式

  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中国有这么一个人,他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他是个学者、是个教师、是个政治活动家、在当时他并不走红,可以说有些背运。但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他成了一位比任何人都有影响、比任何人的历史地位都高的让世人敬仰的伟大人物,这个人就是被中国人尊为圣人的孔子。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一些文章,对他有过一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更深刻地了解他。

  二、了解“诸子”散文和《论语》的有关知识。

  (一)了解“诸子”散文(简单学习了解)

  (二)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断句停顿。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可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学习。(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默读)

  (二)教师范读课文(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对自己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纠正)

  (三)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互动-对问题学生个别指导纠正)

  四、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师生互动—先自学质疑,再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一)重点词语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之:1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4由也为之。5是故哂之。

  何: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3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4夫子何哂由也。

  如: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乎: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重点句子宾语前置句:1不吾知也。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介宾短语后置:1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2异乎三子者之撰。

  (三)指导学习课语文,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10月28日第9周)第2课时(41课时)

  课题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法和手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课文结构,理解文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和写作特色 理解文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和写作特色。 对文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准确理解 讨论式

  讲读式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结构,理解文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师生互动—先自学质疑,再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问题:1文章内容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的主要内容如何总结?

  2谈话是在怎样的气氛中进行的。

  3各人的志向都是什么?从谈话中能反映出各人怎样的性格特点?4孔子对各位学生所述之志的态度如何?是如合评价的

  5文中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思想?表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怎样关系。?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可见孔子确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各述其志。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总评各人之志。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二、品味赏析本文写作特色。(师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三、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三。

  课

  后

  记

  审

  批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上册)

  博爱县职业中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思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感受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感受孔子的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

  三、教学难点:

  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相关资料(由课件展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课件显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体会:

  1、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小组分角色朗读,演绎古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应注意的字词:

  哂相铿沂喟雩冠

  2、再读。要求: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思考问题:

  (1)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3、品读。要求:把握性格,感受魅力。(模拟情景对话,要求展示出人物的性格。)

  讨论问题:

  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三、谈学习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四、经典语录激志:

  (学生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结束语: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

  作业:给学生布置如下思考题:

  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板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思路:问志————述志————评志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保康二中张立

  一、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二、德育目标

  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

  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

  三、分析课文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

  学生 志向 性格 评价

  子路(仲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皙(点)

  3:让生交流,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

  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说话很有分寸)

  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

  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

  四.讨论探究:把握孔子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皙的志是什么?(1)齐读曾皙的述志部分

  想象用这幅图景并用语言描绘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并探究曾皙的志。

  (2)讨论交流:(大同的和谐社会)

  曾皙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3)为了进一步深入领会,我们大家一起咏读一遍曾皙的答志。

  (4)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

  (5)结合课文分析孔子的评价标准进而体味孔子的思想。

  五.领略孔子的教育艺术

  在这里,弟子们为什么能畅所欲言呢?我想关键在于孔子引导地好。那么,孔夫子是怎样引导的呢?看第一段,找个别同学读第一段。

  (总结:作为大教育家,孔子以循循善诱的教风构建出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也为我们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六.延伸作业:

  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你该如何用批判和继承的眼光对待儒家思想。

  七.板书设计:

  学生 志向 性格 评价

  子路(仲由)千乘之国,有勇且知方 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哂之

  冉有(求)可使方六七十之民足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叹之

  公西华(赤)端章甫为小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惜之

  曾皙(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 与之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学稿,(教师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过程和方法:诵读、翻译、疏通、感悟、讨论、评判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曲阜人,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于是创办私学,致力于教育工作。他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2、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教育事业的第一人。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同时,在他晚年还整理编写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3、孔子的“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却富有哲理、给人启迪。

  4、《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共21篇,是一种纯粹的语录体。章节简短,一件事,一段谈话,自成一篇,章节之间互不相连。语言生动、精炼、含蓄,话虽不多,

  二、课前预习,疏通文意

  1、注音释词:

  侍坐:陪侍长者闲坐。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词缀。

  摄shè:夹(在)。饥馑jǐn:指荒年。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夫子哂之shěn:笑。俟sì:等待。

  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撰zhuàn: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同朝天子。

  冠ɡuàn者:成年人。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表示成年。舞雩yú:台名,鲁国求雨的坛。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乎:相当于“于”,比;以:因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以:为

  且知方也如:方:做人的道理。

  2、词类活用

  端章甫: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

  赤也为之小,谁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

  3、指明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②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③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④可使有勇 : 省略句

  ⑤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

  ⑥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做些什么呢?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三、研读课文、探究讨论

  1、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2、从孔子问“志”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的师长风范,以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特点。

  3、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1)、子路(志向):侧重强国。

  子路(性格):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志向):侧重富国。

  冉有(性格):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志向):侧重以礼治邦

  公西华(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志向):娱情山水(为国以礼、施仁政)。

  曾皙(性格):洒脱高雅、从容淡定。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参加政治。

  3、简析孔子对四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由):“哂”——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也委婉地批评他(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点):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求):认为他过于谦虚,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皙(赤):“与”,非常赞成他的观点,因为曾皙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以礼治国的体现。

  4、孔子的“志”是什么?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5、小结:“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6、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四、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shèng)  吾与点也(yǔ)风乎舞雩(yú)浴乎沂(xīn)

  B.毋吾以也(wú)莫春(mù)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铿尔(kēng)

  C.冠者五六人(guàn) 愿为小相(xiàng)饥馑(jǐn)哂之(shěn)

  D.夫子喟然叹曰(kuì)曾皙(xī)以俟君子(sì)舍瑟而作(sè)

  2.下列加点字词的音义有误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shèng量词,用以计算车子,相当于“辆”)

  小相(xiàng官名,作赞礼司仪之事)

  B.哂之(shěn讥笑)比及三年(bǐ及,等到)

  C.喟然叹曰(kuì叹息声)《论语》(Lúnyǔ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D.俟君子(sì等待)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才能)

  3.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与“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C.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D.无乃尔是过与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风乎舞雩,咏而归

  B.以吾一日长乎尔则何以哉

  C.宗庙之事,如会同如或知尔

  D.子路率尔而对曰赤,尔何如?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异乎三子者之撰浴乎沂

  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C.唯求则非邦也与吾与点也

  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7.下列句中的“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点也(与,动词,赞同)

  可使足民(足,富足)

  B.何伤乎?(伤,动词,受伤)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出生)

  C.冠者五六人(冠者,名词,戴帽子的人)

  童子六七人(童子,未成年人,少年)

  D.因之以饥馑(因,接连,继续)

  舍瑟而作(作,动词,起身)

  9.与“且焉置土石何”中的“焉”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曰能之,愿学焉。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0.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忌不自信。B.夫晋,何厌之有?

  C.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D.居则曰:不吾知也。

  11.下列各句中属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组是()。

  ①风乎舞雩②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⑤朝服衣冠,窥镜⑥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A.①②③B.④⑤⑥C.②④⑤D.①⑤⑥

  答案:

  1解析:沂(yí)

  答案:A

  2

  解析:比(bì)

  答案:B

  3解析:B都作“方圆”解;A方向,方位;C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D正。

  答案:B

  4解析:B与例句中的“尔”同为形容词词尾,……样子;其余都是第二人称代词。

  答案:B

  5解析:A同“于”的用法,介词,在;B①因为,②凭借;C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或者,②假如;D①形容词词尾,②第二人称代词。

  答案:A

  6解析:D结构助词,的;A①同“于”,介词,跟,同;②同“于”,介词,在。B①疑问代词,谁;②疑问代词,什么。C①同“欤”,句尾助词;②动词,赞同。

  答案:D

  7解析:A句末语气词,呢;其余皆为介词。

  答案:A

  8解析:B(A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B后,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落后C冠者,成年人;伤,动词,妨害;D全对。

  答案:B

  9解析:C同为疑问代词“哪里”;A代词,指代治国之事;B疑问代词,为什么;D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答案:C

  10解析:C常式句,其余皆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

  11解析:①风乎舞雩⑤朝服衣冠⑥端章甫。

  答案:D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节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或查工具书,读准字音,积累文言词语的含义,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用具】班班通

  【课前读】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导入课文】: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会集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它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在书上做批注。

  4、积累重要文言知识,完成下列练习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

  2、则何以哉?

  (二)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何陋之有?(《陋室铭》)

  5、唯利是图(成语)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三)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2、鼓瑟希,铿尔

  3、尔何如?尔:代词,你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5、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6、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4、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与:同意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与:语气助词

  3、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4、遂与外人隔绝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4、浴乎沂,风乎舞雩

  【交流讨论】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练习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展示答案。

  2、教师指导和点评。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教学反思】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节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展现的鲜明的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把握文展现的鲜明的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用具】班班通

  【课前读】朗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1、通读课文,把握内容,理清思路,思考: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文概括段意。

  2、精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交流讨论】

  针对“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巡堂指导。

  【展示点评】

  1、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发言人,回答问题,阐述观点。

  2、教师指导和点评。

  明确

  1、(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2、(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第五题

  【教学反思】

  课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月日星期:节次: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字词和课文内容的把握。

  【教学类型】讲练结合

  【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_,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_儒家学派__创始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七十二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文。章节简短,语言朴素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试举两例_温故知新、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祸起萧墙、余音绕梁、、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是可忍孰不可忍等。

  【夯实基础】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C).千乘shèng率(shuài)尔

  A、喟(kuì)然舞雩(yú)师旅(lǚ)鼓瑟(sè)

  B、浴乎沂(yí)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

  C、千乘(chèng)率(shuái)尔摄(shè)乎饥馑(jǐn)

  D、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哂(shě)笑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是(A)

  A、以俟君子宗庙之事舍瑟而作春服既成

  B、风乎舞雩喟然叹曰端章辅鼓瑟稀

  C、因之以饥馑恃坐裕乎沂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冉有无吾以也夫子栖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B

  A.以吾一日长乎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B.居则曰闲居

  C.如或知尔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

  5、辨析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方形

  以②毋吾以也动词认为方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土地纵横

  ③则何以哉用、做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礼仪、礼法

  ④以俟君子就,连词,表顺承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刚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假如①吾与点尔赞

  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与②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③遂与外人隔绝和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④往借,不与给

  6、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①端章甫: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鼓瑟希:鼓瑟希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风乎舞雩:风乎舞雩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使足民:使足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7、下列句子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省略句

  ③则何以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⑤,尔何如?省略句宾语前置

  ⑥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宾短语后置

  ⑦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语后置

  8、翻译下列语句: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文本阅读】

  9、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学生的言志,那些不同,那些相同?孔子是怎样表示态度的?

  10、曽皙言志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为什么孔子表示赞同?

  11、从全文看,文中表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吾与点也!”

  1.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因”应为“接着”)

  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因之以师旅因:因为

  C.以俟君子俟:等待D.鼓瑟希鼓:弹奏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B.居则曰闲居

  C.如或知尔了解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

  3.“亦各言其志也”的“其”应讲作()C

  A.他B.你C.自己D.其中

  4.下列句子中“方”的解释与例句的“方”相同的一句是()B

  例句:方六七十

  A.有朋自远方来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D.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课外语段阅读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节选自《三国志•陈思王曹植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1.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都指曹植B.都指文帝C.曹植、文帝D.文帝、曹植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诵读诗论植既以才见异言出为论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

  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

  3.对“顾当面试,奈何倩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就请你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B.就请你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C.那我就当面试试,我为什么要抄袭别人呢?D.那我就当面试试,我怎么会请人代笔呢?

  B(倩qiàn,请人代替自己做,如倩人执笔。)

  4.对“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B.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C.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也日渐失宠。

  D.因此重视诸侯们的法制禁令,而曹植更受宠爱,身体日渐衰弱。

  A(曹植乘车行御道后,触怒了曹操而日渐失宠,而非身体衰弱。)

  5.对以下两个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①可不勉与?②悔而罢之

  A.①你能不努力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B.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曹植很后悔,未能去受命。C.①我能不勉励你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D.①你能不努力吗?②太祖很懊悔,就把曹植罢免了。

  6.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怀狐疑。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

  7.对太祖诛杀杨修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A.杨修辅佐曹植,引起太祖的怀疑。B.太祖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祸患。

  C.杨修很有才华,而且足智多谋。D.杨修是袁绍、袁术的外甥。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习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习过程:

  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孔子的教学魅力。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把原句读出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并在课本上标出。

  哂()莫()俟()铿()

  沂()冠()雩()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说出原句)

  率尔:哂:知方:

  撰:喟:与:

  2、再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幻灯片)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省略句)

  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

  (2)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围绕谈“志”展开。

  ②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明确:问志————述志————评志

  3、品读,把握性格,感受魅力。

  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问题1:从弟子的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强国冉有——富民

  公西华——以礼治邦曾皙——春游图

  问题2: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幻灯片)

  子路:冉有:

  公西华:曾皙:

  孔子:

  明确: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问题3:孔子对这4人的回答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回答。

  子路——哂冉有——赞

  公西华——惜曾皙——与

  问题3: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明确:

  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补充:《礼记曲礼上》规定“长者不及,勿谗言。”这就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是非礼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所提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问题4:为何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小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4、小组分角色表演“孔子讲学”情景剧,并作出评价。

  三、谈学习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学生自由发言

  四、朗读下列经典名言并达到背诵。

  (学生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结束语: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学习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2.难点: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一)孔子

  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三)“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六种才艺。

  二、整体感知

  (一)注意读音、句读、节奏、感情

  俟sì莫mù甫fǔ哂shěn相xiàng

  铿kēng沂yí喟kuì雩yú冠guàn

  三、这篇文章的体裁。

  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四、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五、赏析

  第一部分

  1.孔子在问什么?

  2.孔子这样出场给你以什么印象?

  第二部分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2.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第三部分

  1.孔子为什么笑子路?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怎样?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4.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呢?你之所以会记住人物,是因为什么呢?(性格鲜明)那么文章是通过哪些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呢?(语言,动作,神态)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六、归纳总结

  孔子是主张入世的,他鼓励弟子学以致用、为国效力。现在,我们很流行说“自我”、“个性”,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将来实现自我价值。但个人是脱离不开社会的,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为社会做贡献。换句话说,学习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只有目标明确了,动力才会更足。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4、领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

  教学重点

  1、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以按“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介绍孔子及《论语》

  1、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论语》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3、解题(课文注释)

  三、译读课文

  1.借助注释,参看课文导读,自读自译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四、课文分析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五、合作探究:

  1、孔子对他的四个学生是如何评价的?

  子路要以勇治国,态度不谦虚,所以孔子直接指出笑他的原因。

  冉有要以富治国,孔子用两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

  公西华要做小相,孔子用三个反问句肯定他能得国而治,并且肯定他具有这种才能。

  曾皙构画了一幅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孔子赞同他这种想法。

  2、孔子为什么会“与点”?

  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与孔子的仁政、礼治相符合。

  孔子在当时得不到重用,想要入仕但始终不能如愿,最终选择潜心教育,编订古书。他心中怀有遗憾怀有矛盾。曾皙的想法符合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想法,描绘的是一幅隐退之后自得其乐的画面。

  3、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四人性格特征:

  (1)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

  分析: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分析:

  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

  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分析:

  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

  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分析:

  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发生在祭坛的场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

  对此,我们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4、拓展讨论:你欣赏谁的志向?你有志向吗?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整理本课文言知识点。

  3、就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计划

  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哂)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赞)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惜)

  曾皙:从容不迫,逍遥洒脱。(与)----以礼治国,太平盛世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

  (435300)湖北蕲春县城关高中李怡安

  15571587098/liyian1142@163.com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四弟子述志

  【教学难点】

  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教学时数】

  45ⅹ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突破重点

  一.导入

  《论语•先进》上所记载了一位教育家与他的弟子们的一个故事:这个教育家诱导他的弟子畅谈理想并点评他们的理想。这位教育家是谁呢?(孔子)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春秋时代,走进这位教育家的课堂,来感受圣人的教育,来欣赏他的“贤”弟子们的精神风貌。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具

  《侍坐》人物表

  (人物年龄,来源于相关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60岁公西华:名“赤”,18岁

  子路:名“由”,51岁曾皙:名“点”,年龄可能

  冉有:名“求“,31岁不会超过子路

  四.课文结构

  【明确】1。孔子问志2。弟子述志3。孔子评志

  五.突破重点

  四弟子述志

  1.四弟子述志

  子路(由):治“千乘之国”,让人“知方”,“率尔而对”。

  (从政,重视礼治,抢述己志,充满自信)

  冉有(求):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如其礼乐,已俟君子”。

  (从政,重视礼治,虚怀若谷)

  公西华(赤):“宗庙”,“会同”,“愿为小相”,“非曰能之,愿学焉”。

  (从政,重视礼治,态度恭谦)

  曾皙(点):莫春者,率“冠者”、“童子”,“浴—”,“风—”,“咏—”

  (当教师,重视礼教,既不谦虚又不自傲)

  2.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与评价

  【明确】“哂由”,“与点”,肯定求、赤。

  3.“礼乐”解释

  【明确】儒家教育感化人的两种手段。礼,指典章制度、道德行为的规范等;乐,指音乐,它是实行“礼”的手段,指通过艺术美的熏陶,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知“礼”,其内容与本质都离不开“礼”。

  4.《侍坐》主题

  【明确】《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解决难点/文言基训

  六.解决难点:

  1.孔子为何“与点”?

  【明确】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孔子济世不成之后产生的这种避世思想,其“消极”中含有“明智”。

  2.孔子“哂”由,你觉得是否应该?

  (孔子“哂”由的结果,造成以后逐个点名发言。/在当今社会,如无自信表现,过分自谦很难将自己“推销”出处。董建华曾在竞选香港行政长官演讲时,自称“当仁不让”,类似子路,并未受到世人讥笑,也不应遭受讥笑。/读一篇作文:《要敢于表现自己》)

  3.师生对话时,曾点鼓瑟,这是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为当时风俗)

  七.写作特点

  【明确】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人物的志趣、风度、教养、思想与性格等,从而使文章显得深刻而生动。

  八.文言基础知识训练

  1.字词正音

  哂(shěn)之端章甫(fù)小相(xiàng)比(bì)及舞雩(yú)

  2.通假字

  鼓瑟希(稀)莫(暮)春者

  3.古今异义词

  比:古义是“等到”,今义是“比较”。

  端:古义是“用整幅布做的礼服”,今义是“一端”、“极端”、“端正”等义。

  与:古义是“赞成”,今常用作关联词。

  或:古义是“有的人”,今常用作选择连词。

  安:古是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全”、“安静”等义。

  4一词多义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则何以哉(用,做)

  如

  如五六十(或者)

  如其礼乐(至于)

  撰

  撰写(写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5.词类活用

  鼓瑟希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

  端章甫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风乎舞雩风:名词活用为动词,吹风,乘凉。

  6.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吾与点也:“也”表判断。句意是我赞成曾点啊。

  倒装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

  则何以哉:疑问句宾语前置,即“以何”。

  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是我的志向才能和他们三位所谈的不同。

  7.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论语》: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附:作文

  要敢于表现自己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所以,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有些人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搞不出科研成果的科学家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有些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人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

  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新一代年轻有为的人们,千万不要因犹豫而失去良机,以致遗恨终身。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10月28日第9周)第1课时(总40课时)

  课题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法和手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了解“诸子”散文和《论语》的有关知识。理解文中重点词句和课文内容。 弄懂重点字词、句子,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字词、句式

  诵读式

  讲读式

  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导语:在中国有这么一个人,他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他是个学者、是个教师、是个政治活动家、在当时他并不走红,可以说有些背运。但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他成了一位比任何人都有影响、比任何人的历史地位都高的让世人敬仰的伟大人物,这个人就是被中国人尊为圣人的孔子。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一些文章,对他有过一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更深刻地了解他。

  二、了解“诸子”散文和《论语》的有关知识。

  (一)了解“诸子”散文(简单学习了解)

  (二)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断句停顿。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可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学习。(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默读)

  (二)教师范读课文(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对自己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纠正)

  (三)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互动-对问题学生个别指导纠正)

  四、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文中涉及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正确理解课文(师生互动—先自学质疑,再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一)重点词语

  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之:1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4由也为之。5是故哂之。

  何: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3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4夫子何哂由也。

  如: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乎: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异乎三子者之撰。

  (二)重点句子宾语前置句:1不吾知也。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介宾短语后置:1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2异乎三子者之撰。

  (三)指导学习课语文,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二。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05年10月28日第9周)第2课时(41课时)

  课题 教学目的 重点 难点 教法和手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习课文结构,理解文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和写作特色 理解文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和写作特色。 对文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准确理解 讨论式

  讲读式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结构,理解文中表现的主要思想(师生互动—先自学质疑,再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解答)

  问题:1文章内容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的主要内容如何总结?

  2谈话是在怎样的气氛中进行的。

  3各人的志向都是什么?从谈话中能反映出各人怎样的性格特点?4孔子对各位学生所述之志的态度如何?是如合评价的

  5文中反映出孔子怎样的思想?表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怎样关系。?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可见孔子确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各述其志。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写子路述说己志。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写冉有述志。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记述公西华述志。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总评各人之志。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本文中,可看出他们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非常平等。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二、品味赏析本文写作特色。(师生互动——提问——讨论——解答)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

  三、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三。

  课

  后

  记

  审

  批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一、教学目标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甜甜的泥土》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柳先生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致空气》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风筝》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忆读书》教学实用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组合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计划(七年级下册) 《金色花》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精雕细琢亮题记——如何拟写作文题记》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诉衷情》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四两拨千斤”──虚词》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独坐敬亭山教案一等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主性学习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最新中学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长城谣》教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孔乙己》教案一等奖(九年级必修) 《狼》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附录诗练习与名著导读(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高考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 龙腾虎掷的稼轩词专题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

相关信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人教九年级上《谈生命》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一新生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高一年级学习动员大会通讯稿 高一军训心得体会800字 高一军训心得感想600字 高一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最新版 人教课标十一册语文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