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教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永久的悔》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2-10-03 21:36:16

《永久的悔》教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永久的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 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 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 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

  4. 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4.用上述词语造句。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

2、《永久的悔》级下册)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永久的悔 班次

  教学

  媒体 教学

  准备 学生巩固生字、熟读课文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学习文章平时自然、在日常絮语中蕴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过程

  方法 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

  重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

  难点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永久的悔”,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读和感悟作者“永久的悔”。

  讲授新课,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围绕“永久的悔”,在文章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重点研读,分析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一辈子几乎没笑过,日日夜夜盼着儿子早日归来,直到去世也未见儿子一面。】

  4、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6、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表达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该离开自己的家乡,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痛说了自己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品位关键句,触及作者内心

  朗读这4句话,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

  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拓展练习

  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板书

  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本文的结构层次:(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教学

  反思

  后记

3、《永久的悔》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八年级

  课题 永久的悔 班次

  教学

  媒体 教学

  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课文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过程

  方法 抓住叙事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探寻尽孝的意义,懂得尽孝。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

  重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

  难点   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

  走进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山东清平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精通12国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著有《天竺新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一)、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

  迎样盈眶简陋俯拾皆是唾手可得模糊懵懵懂懂寄人篱下耕耘孤苦伶仃轮廓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痛苦、悔恨。】2、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3、这个“悔”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4、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三、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2、请学生默读课文。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具体写了一些什么?

  【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具体写了“白的”,“黄的”和“红的”“白的”指麦子面,“黄的”指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指高粱饼。】

  3、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4、学生讨论,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5、我们大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说说你对“永久的悔”这篇文章的看法和体会。

  【1、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在平实中饱含深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母亲的思念,由此突出主题:及早尽孝。2、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后作业

  1、默写本课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板书

  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怀恋母亲

  教学

  反思

  后记

4、《永久的悔》导学案(第二课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四)

  2、《永久的悔》

  主备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学习重点: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一、学前准备: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a、比喻依靠别人过活。()b、糊涂,不明事理。()

  c、比喻非常容易得到。()

  d、形容极小的一块地方。()

  e、只要弯下腰来拾,到处都是。()f、简单粗陋。()

  二、课前预习导学。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三、课堂研讨探究

  1、品味语言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四、当堂巩固训练。

  1、给加粗的词语注音

  后悔()俯拾皆是()简陋()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孤苦伶仃()无缘()够呛()

  模糊()轮廓()懵懵懂懂()寄人篱下()

  耕耘()白面馍馍()

  五、应用与拓展:小作文练习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5、《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

  二、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三、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永久的悔”,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二、探究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三、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具体有哪些吃的呢?白的黄的红的。

  3、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

  4、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四、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互查:(检查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印象。)

  二、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3、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4、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5、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3、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四、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课文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2、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和第三题

6、《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永久的悔》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

  二、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三、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永久的悔”,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

  二、探究课文第l、2自然段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三、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

  1、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具体有哪些吃的呢?白的黄的红的。

  3、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

  4、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四、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温故互查:(检查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使学生加深印象。)

  二、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3、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4、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5、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3、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四、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课文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2、课后练习题第一题和第三题

7、部编八上《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精品教案

  《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读生成新知

  生字难字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

  洗涤(dí)俯瞰(kàn)遏制(è)

  多音辨析

  口号(hào)颤栗(zhàn)

  号颤

  呼号(háo)颤抖(chàn)

  形似辨析

  点缀(zhuì)濒临(bīn)

  啜泣(chuò)频率(pín)

  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写意(xiě)倘若(tǎn)

  B.飓风(jiù)遏制(è)

  C.松懈(xiè)俯瞰(kàn)

  D.频临(pīn)震颤(chà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学校定期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受益匪浅。

  B.谈论西青旅游及其影响力,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乐观。

  C.同学们都在争分夺秒地复习,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于游戏,他的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D.如果学生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C)

  A.随着京剧表演及脸谱制作等活动引入课堂,让更多学生受到了收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B.中国体育健儿正在积极备战2020奥运会,他们将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C.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受到中小学生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

  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时,不妨静下心来,;当你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心来,;当你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心来,。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②①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鉴赏精巧的构思,隽永的语言。

  3.感受崇高而博大的胸怀,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不懈的拼搏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作者介绍: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何而生》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

  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寂、体会美好人生境界

  致伊迪丝

  经历漫长的岁月

  我寻求安宁

  我找到狂喜,

  我找到烦恼,

  我找到疯狂,

  我找到孤独,

  我找到孤寂的痛苦,

  它啮噬着我的心,

  但安宁我从未得到!

  到了垂暮之年,

  行将就木,

  我认识了你!

  认识了你,

  我找到了狂欢和安宁,

  我得到了平静的休憩。

  多年孤独的岁月之后

  我懂得了什么是爱、

  什么是生命

  现在,如果我长眠不醒,

  我会心满意足地离去。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想一想: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讨论: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我们才能享受早晨一睁眼的阳光,出门时闻到的春天……还有爱。

  年轻的时候为了将来活着,老了为了回忆而活着。我为了希望而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全部的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奥斯特洛夫斯基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居里夫人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冰心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8、《永久的悔》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2.创建情景,3.导入课文(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4.进入新课学习

  5.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6.朗读课文,7.在教师指8.导下研读l、2自然段

  9.让学生默读课文,10.熟悉文章内容

  11.默读课文,12.理清文章线索,13.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学生回答。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2.思考回答。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思考回答。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2.踊跃回答。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4.用上述词语造句。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季

  羡林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

9、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义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2.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2.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3.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班

  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

  今想起仍悔恨不已呢?

  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

  心结进行开导。

  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

  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

  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 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

  2.举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

  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

  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

  那么,让这位九十岁的老人永生难

  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

  样的事呢?

  板书课题。

  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

  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

  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

  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

  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

  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

  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

  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

  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

  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

  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绕什么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

  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

  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

  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

  来。

  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

  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

  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

  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

  面,红的高粱饼。

  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

  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

  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

  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

  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

  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

  动至深。

  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

  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

  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教学步骤

  (第2课时)一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理解3、4自然段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分析阅读5-8自然段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3.研读相关部分,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

  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

  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

  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

  理解。

  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

  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

  中的作用。

  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

  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

  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

  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

  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

  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

  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

  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

  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

  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思考回答。

  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

  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

  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

  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

  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

  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

  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

  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

  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

  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

  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

  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

  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

  3.领悟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

  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

  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

  生进行情感教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

  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

  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掌握相关知识。

  2.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永久的悔季羡林母亲:

  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逝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l(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文中有许多成语,让学生把握运用,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理清文章线索人手。

  3.本文写得极其朴实,没有对母亲作过多的描写,只一块月饼和一句话语,就将母爱展露无遗,看不出任何修饰的痕迹。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才会出最好的文章。此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重点,可通过演讲

10、《永久的悔》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识记重点字词音、形、义,领悟词语用法。

  2、了解记叙性散文的特点,练就阅读和写作基本功。

  过程•方法

  1、朗读课文,领悟文章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品味重点语句,领悟作者情感。

  2、把握写作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质朴而寓含深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诵“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代孝子捐肾救母——田世国颁奖词”。(多媒体课件展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百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田世国用他的行动尽了孝,可又有几个人可以无悔如他呢?季羡林老人的一篇《永久的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未能尽孝的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之情。

  (出示:永久的悔 季羡林)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

  三、初读课文,培养感情。

  1.听写,检查预习情况。(字词音义)

  (掌握积累字词,为本文学习扫清基本障碍)

  2.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领悟文章情感)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厚感情,获得启迪)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阅读全文,思考并回答:

  1.课文开头说到“我永久的悔”,结尾又说“这就是我永久的悔”。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这个“悔”字包含着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

  2.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感情——“悔”字里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

  2.开篇设疑——点明“永久的悔”(1~2)

  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3~9)

  结尾扣题——照应“永久的悔”(10~11)

  作用——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五、品味关键语句,触及作者内心

  季老:一位世纪老人,对母亲的思念绵绵不绝;对自己的悔恨挥之不去。他把这种复杂的感情都倾注于笔下,见证于字里行间:(多媒体课件展示)

  读下面句子,体会作者平实语言所蕴涵的感情。

  1.(点明朗读)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讨论明确: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点明朗读)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讨论明确: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点明朗读)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不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讨论明确: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4.(点明朗读)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归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讨论明确: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六、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作者永久后悔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的原因是因为母亲受尽苦难,做儿子的未能尽孝,以致于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见到母亲的棺材时就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底下。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中间叙述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中间叙述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及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

  2、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这与“悔”有什么关系?(讨论)

  学生回答后明确:家庭的基本情况及作者的幼年生活情况特点—“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予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七、拓展(多媒体课件展示)

  谈谈你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看法。

  八、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结束全文:永久之悔 何止季老

  天下儿女 及时行孝

  九、作业(多媒体课件展示)

  1.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2.实践——为母亲洗一次脚

  2011-05-30

11、《永久的悔》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

  1、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及《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吐火罗文研究、印度佛学、东方文化、比较文学、唐史研究及中外关系史等广泛领域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吐火罗文》一书,是季老85岁后用英文冲刺的作品,其学术价值极高。

  2、给划横线字注音

  迎养()盈眶()简陋()轮廓()

  誓愿()够呛()模糊()耕耘()

  俯拾皆是()唾手可得()懵懵懂懂()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作文练习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了“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红色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下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蓝色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

  二、1全文以“永久的悔”为线索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3、本文的结构层次:

  (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4、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三、1、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没能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果。从“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的自责、后悔以及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2、不离题,这样写恰恰是为了表现主题。通过回忆自己“吃的”经历,写出了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这正是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之一,同时,回忆自己的吃,也渗透了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作者也由此更加思念母亲。

  第二课时

  一、(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课外拓展阅读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表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解析:应整体把握本段内容,明白母亲为什么能在明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还能去关心儿子、体谅儿子,“悄悄地”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

  3.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了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解析:插叙部分是不依时间次序插入的文章情节。本文的插叙部分有三处,答一处即可。注意不要把作用丢掉了。答作用时要联系文章中心。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解析:“扑”“挡”是动词,写出母亲为什么“扑”和“挡”就行了。

  5.不能替换。因为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如果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受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解析:此种类型题首先应解释所给词的不同含义。然后比较它们用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解析:应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最后一段中作者写道“热烈而深沉”和“开的烂漫”,表现出作者已懂了,并且走出了阴影。

  7.不好。因为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相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铁骑兵》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黔之驴》学案一等奖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做人的根本——诚信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散步》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自由讨论式教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一等奖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喂----出来》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海燕》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背影》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师说》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四) 渔家傲教案一等奖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一等奖设计)

最新中学教案 《永久的悔》教案一等奖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论语》《孟子》教案一等奖:专题五:学问之道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一等奖: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一等奖:父亲 《祝福》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一等奖:鞋的故事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 祝福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相关信息 永久的悔教学反思 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