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习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论议—吕蒙大惊——结友
八、学后记:
教后记:
2、《劝学》(节选)/荀子/(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必修一)
复习目标 1.梳理文言知识;2.了解内容特点;3.积累惜时名句;4.提高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1.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
2.课文内容的记忆默写;
难点1.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阅读课外文言语段的能力。
教学环节 学生复习活动的过程与内容
(按环节设计阅读、自测、讨论、训练、反馈等内容)
【精要点拨】
【课前知识自测】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同“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天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更,再;“暴”同“曝”pù,晒干)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注意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5.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9.金就砺则利(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事)
11.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三、文言常用虚词“而”和“焉”的用法归纳
1.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②蟹六跪而二螯(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③终日而思矣(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⑤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因而)
⑦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表承接关系,不译或为“就”)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⑨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通“尔”,你,你的)
⑩军惊而坏都舍(通“如”好像,如同)
2.焉:
①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
③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彼”在此事上)
④且焉置土石(兼词,“于何”在哪里)
⑤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相当于“之”)
⑥未知生,焉知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⑦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⑧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⑨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词尾,相当于“然”、……样子)
四、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上。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下饮黄泉古义:地下水,很深的地下水。
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6.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绳子,绳索。
五、特殊句式: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者”表判断)
3.用心一也(“……也”表判断)
4.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乃”表判断)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判断)
7.夫六国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用“为”表判断)
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非”表否定判断)
10.刘备天下枭雄(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课堂教材梳理】
一、思路结构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设喻方法
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道理隐于比喻;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再设喻。
【课内练习反馈】
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A.中绳zhòng槁暴pù輮以为轮róu金就砺则利lì
B.参省乎己xīng须臾yù跂而望qí靛青dìng
C.跬步guī蓼蓝liǎo生而异也xīng骐骥jì
D.锲而不舍qiè驽马nú金石可镂lǒu蛟龙jiāo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
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使……弯曲)
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别)
⑤君子生非异也(天资,禀性)⑥非利足也(走路)
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
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显彰(显著,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3.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C与世隔绝)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死)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4.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竭力)
A.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
D.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强迫)
5.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宽容)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虚假,假装)
B.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包庇)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
6.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名望)
A.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向远处看)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C.先达德隆望尊.(希望)
D.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日)
7.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名声)
A.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
B.以勇气闻于诸候.(闻名)
C.不能称前时之闻.(见闻)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8.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以,因为)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接近,放到……上)
C.假舆马者,非利足了,而致千里.(达到)
D.上食埃土,上饮黄泉,用心一也.(使用)
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字义相同的一句:()
(1)正中下怀(A)
A.木直中绳B.天门中断楚江开
C.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D.百发百中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
A.早岁那知世事艰B.草木有生而无知
C.知小谋大D.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D)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昔者先生以为东蒙主
C.七十者衣帛食肉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B)
A.令有功于国B.功败垂成
C.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劳苦而功高如此
(5)积土如山,风雨兴焉(C)
A.此先汉所以兴降也B.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C.清风徐来,水波不兴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0.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C)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D.我孰与城北谁美
1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B)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1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善假于物也③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14.下列成语,“备”的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C)
A.常备不懈B.有备无患C.德才兼备D.攻其不备E.求全责备
15.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相同的一组是:(C)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②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⑤黑质而白章⑥吾恂恂而起
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A.①③⑤B.②④⑦C.④⑤⑦D.③⑥⑦
【课后拓展训练】
下面三节文字选自《荀子•劝学篇》,按要求完成1—10题。
(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二)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三)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③兰槐,一种香料。
1.句中划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其渐之滫(渐渐)
B.形乎动静(体现)
C.教使之然也(这样)
2.(一)文中有两个词类活用的词是:(C)
A.学;劝B.入;出C.布;美D.身;己
3.(一)文中的“乎”和“曷”分别可用(于)和(怎么)来替代。
4.给(一)中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小人之学也,不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5.“一可以为法则”正确的译文:(D)
A一定应该认为是准则B.一方面能够当作准则
C.能够给人作准则D.认为可以作准则
6.“形乎动静”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D)
A.表现在言行举止上B.在行动和举止上体现出来
C.形成于行动上D.行动合乎礼仪
7.“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的正确译文是:(A)
A.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愿意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B.若把它浸在臭水里,那么君子就不原接近,平民就不愿佩戴
C.若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愿亲近,平民就不愿服用
D.它浸在臭水里,君子不靠近它,平民不佩戴它
8.(二)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D)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劝学警句积累】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再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庸人费尽心计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是利用时间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把握时间观念,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相见易,相识难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连一分钟都无法休息
•零碎的时间实在可以成就大事业
•浪费了一生就等于夭折
•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的更有价值
•时间象奔腾澎湃的急湍,它一去无返,毫不流连
•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失时的痛苦
•得到时间,就是得到一切
•我总是感觉到时间的巨轮在我背后奔驰,日益迫近
•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时间乃是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浪费了,那就是最大的浪费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你有一天将遭遇到的灾难是你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
•切莫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
•心灵的致命的仇敌,乃是时间的腐蚀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铭刻在心:每一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我荒废了时间,时间便把我荒废了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生命中的时光,没有一分一秒是可供我们丧失的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
•无论谁都无法把时间和潮汐束缚
•下苦功,抓今天。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剌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如此春来春去,白了人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百川赴海返潮易,一叶报秋归树难。
•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
•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今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务于远者,或失于近;治其外者,或患生乎内。
•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是吾忧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
作业
布置 1.整理课堂笔记;2.选做优化方案;3.复习韩愈《师说》。
教后感
(学习总结)
备课时间:2013年09月05日 编写人:审核人:
3、《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朝代)(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记载了从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涉猎()孰()遂()
三、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
3、治经为博士邪()4、但当涉猎()
5、见往事耳()6、蒙乃使就学()
7、卿今者才略()8、即更刮目相看()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难答疑】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反馈拓展】
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②涉猎:
③才略:④大兄: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
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
【合作探究】
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难答疑】
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反馈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粗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4、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_____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反思】
雷真民
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5、《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有位非常著名的大将关羽,一生战功显赫。可他最后一仗却遭到惨败,败走麦城,而且丢失了性命。打败他的叫吕蒙。可吕蒙在最早的时候却是个学问不高经常被人笑话的人,是什么让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至于最后能打败关羽呢?让我们来看课文……
二简介《资治通鉴》及司马光
看课文注释①。
从书名推断一下,司马光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补充屏显:资,提供。治,治理国家。通,全部。鉴,鉴戒。目的是供封建统治阶级从历代“治乱兴亡”中取得鉴戒。)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小故事,短小到仅仅119个字,会蕴含着什么样的让封建帝王借鉴的大道理呢?
三朗读课文,体味对话情味
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读)
1首先要读准,即要读得正确。(屏显)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字音、停顿)
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也来读读吧!自由练习练习。
(屏显无标点课文)大家试着看着屏幕来读。
指名读课文。
2第二步,读通,即要读得明白。(屏显)自己看看,文中一些字词句是什么意思?文章到底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当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在经过自己的一番冥思苦想之后,你有三条求助热线:一是课下24条注释;二是同组同学;三是老师。你不必举手发问,甚至可以悄悄地离开自己的位置。时间为5分钟。
屏显检测
⑴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岂:难道。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⑵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为何,怎么。
⑶归纳:
通假字:“邪”通“耶”
古今异义词:博士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被劝说者——吕蒙的变化?(讨论回答,教师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看)老师想在横线上写一个字,你建议写什么?(学,读等)
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之后,再读课文,肯定不一样了!(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3第三步,读好,即要读出情味。(屏显)我们读书不仅要用嘴读,更要用心读。也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要真正走进作者心里,走进作品人物心里。
(1)看这句话:(屏显:初,权________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能不能根据对话内容和人物身份推测,孙权对吕蒙说话的口吻是什么,请在横线上填一个你认为恰当的词语。(同学添加词语,陈述理由,反复朗读。)
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指出学习的必要性。
(2)吕蒙的反应是(屏显:蒙辞以军中多务)
同学们想象一下:吕蒙这样答复的时候,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这句话改写成心理活动描写。(学生改写,教师评价)
(吕蒙可能心里想,我学习没用,不学也能照样打仗等,总之,不愿学,借口推脱。)
板书:劝——辞
(3)看来“当涂掌事”的理由还远并未打动吕蒙。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话使他改变了初衷呢?(请学生朗读。看屏幕,对照和原文的区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引导学生揣摩:“邪”后叹号表示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实际上是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孤非欲卿治经为博士。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要求你那么高,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往事罢了。“孤”后如用叹号,针锋相对,语气强烈,恐怕让吕蒙下不了台。)请学生反复朗读,要读得让吕蒙口服心服。
孙权又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难怪吕蒙“乃始就学”。
板书:又劝——就学
(4)吕蒙学习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文章是以他与鲁肃之间的一番对话来表现出来的。这番对话,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品味出其中的情趣呢?能不能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呢?小组合作,有演员,有导演,试着展现出来。
(提示:就象前面分析孙吕那样,揣摩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并补充鲁肃情况〈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
(鲁肃:惊讶、情不自禁地赞叹。吕蒙:指责中带有自豪。)
板书:论议——结友
四理解主旨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编在《资治通鉴》里呢?你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屏显)
学生谈。(读书学习很重要)
五延伸拓展
同学们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关于读书,关于学习,你还知道哪些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的人物或者名言吗?
人物:爱因斯坦、牛顿、丑小鸭、方仲永……
名言:
六作业
假如方仲永迎面碰上了吕蒙,他们可能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
6、《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过程:朗读感知-——自学理解——检测巩固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重点 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教法 引导点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
一、
歌曲导入
激趣
二、
文学知识积累
三、
诵读把握语气
四、
自主探究学习
五、堂清检测效果
歌曲导入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作品。
1、听读
2、练读
3、互检
4、读出语气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2、学习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方法,疏通文意。
3、感悟文章内容
堂清
放歌曲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指导诵读,
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检测
听歌曲
介绍、了解作者作品,
诵读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文言文翻译方法
感知内容
做堂清试题
导入学习情境
了解作者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做到读准、读顺、读出人物语气。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巩固所学
板书
设计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7、《孙权劝学》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重点)
3、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难点)
4、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
二、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自检:A,好B,还需练习】
2.同座互检诵读,评出优胜小组。
【互检:A,好B,还需练习】
【组竞赛:A小组优胜B还需努力】
3.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气。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自检:A,我读得很好B,还需练习】
(二)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1、预习检测
①当涂②辞
③治经④涉猎
⑤见往事⑥及鲁肃过寻阳
⑦过寻阳⑧即更刮目相待
⑨见事⑩刮目相待
【自检:A,好B,还需练习】
2、请同学们独立查字典学习文言词语。
①权谓吕蒙曰
②卿今当涂掌事
③但当涉猎
④蒙乃始就学
⑤肃遂拜蒙母
【自检:A,会用工具书了B,还需练习】
(三)1、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小组合作译读练习
3、译句抢答。
【组竞赛:A小组优胜B还需努力】
(四)轻声朗读,概括本文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
三、作业
1.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想,在日记本上写一篇读后感;
2.查找摘记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
附:参考答案
一(略)二1(略)2(略)3劝学结友4A、语重心长,谆谆告诫B、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C、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表强调。D、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E、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略)
四、1(略)2、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以身作则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谋略大有长进3(略)
五、1(略)
2、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仲永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两篇课文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8、《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5、教学工具:PPT、录音、图片
6、课时安排:一课时
7、教学过程
Ⅰ导入:“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检查生字词
卿qīng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gēng
Ⅳ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出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
当初对……说当权推辞用
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事务难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只应当了解历史罢了谁比得上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以(之)为,认为这样是于是、就从事到了……时候讨论议事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重新为什么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认清事物迟于是拜见表顺接,然后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劝学就学赞学
孙权—————吕蒙—————鲁肃
9、《珍珠鸟》教学新设计(县级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叙述描写之中的写法。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听读与自主阅读中感悟、欣赏文章;在思考和交流中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文中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的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与深刻哲理,体验反思,学会信赖。
学习重点: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对珍珠鸟细腻、人性化的描写方式。
学习难点:文章中融注喜爱之情的描写笔法和蕴涵的深刻哲理。
学习设想: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分别用“三个句式”贯穿其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与探究,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美点精粹。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进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预习要求: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冯骥才。②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时数:一节
学习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鸟鸣声。
清脆的鸟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珍贵礼物,而人类奉献给鸟儿的却是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曾几何时,我们已很难听见小鸟悦耳的歌声了。当你目睹生性胆小的珍珠鸟趴在人的肩头做梦时,你的感想如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冯骥才,走进珍珠鸟,去聆听那首感人肺腑的信赖的颂歌。
二、屏显珍珠鸟的图片,简介珍珠鸟。
三、理解——感受温馨的情谊。
①、听读课文,划出交代“我”举动的语句,理解作者是怎样逐步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②、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句式说话“因为(我)……所以(珍珠鸟)……”,来感受人鸟之间的温馨的情谊。
③、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过渡:作者在平静地叙事描写当中,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将人鸟相亲相爱的故事娓娓道来,让人深切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温馨的情谊。
四、品味——学习细腻的语言。
开展小组学习,把文中描写珍珠鸟的句子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好好品味一下。然后用“我觉得句(词)写得美,美在它写出珍珠鸟”句式说话。
五、感悟——探究深邃的哲理。
①、如果人世间失去信赖又会怎样呢?请看三幅图片。
②、思考:怎样赢得信赖?怎样创造信赖的美好境界?
③、用“要赢得信赖,就应该。”的句式说一句话。
结束语:关爱、宽容、理解,尊重,是通向信赖的桥梁!有了它们,你、我、他,都能在湛蓝的天空下,在和煦的春风里创造出信赖的美好境界。而信赖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地球家园就会安定和谐。生命是如此美丽,请善待和珍爱我们身边的一切生命.
六、作业;
⑴ 有人说:方寸之地,何谈信赖!作者真的关爱珍珠鸟就应该放它回归自然,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⑵ 回忆生活中,你接触某种小动物的深刻经历,完成一个重点表现接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的作文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