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时间:2022-10-29 20:27:16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从文中学会一二点景物描写的手法;

  2.学会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研习方法;

  3.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感知、概括和鉴赏评价等解读能力;

  2.培养学生欣赏与感悟自然美、悲剧美、英雄美的能力。

  人文情感目标:

  通过落日之美的赏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感悟自然,感悟历史,体验“世间有大美”的意识,从而陶冶情感,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

  【教学方法】:通过三维互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媒体辅助】:《西地平线上》.PPT

  【教学流程】

  一、造境激趣导入

  人类是大自然的杰作,而天地有大美,大自然始终向人类敞开着爱与美的情怀。无论是日出云霞,月涌江流,还是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都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运动中给人以极大的审美享受。那“杏花春雨江南”般的优雅,“骏马西风塞北”的壮美,古往今来,让多少人陶醉和徜徉其中。今天要带大家来到一个地方,那里也许依然和贫穷落后相关,但那里有我们民族的源,有我们文化的根,那个地方就是——祖国的大西北。说起“大西北”,我们会想起南北朝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想起丝绸之路上洒落的串串悠长的驼铃;会想起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著名绝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会想起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空旷,想起策马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相连的大西北总能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油然而生一种朝圣般的庄严的感觉。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打开一扇眺望大西北的窗户,一起走进一篇当代美文《西地平线上》,去感受那里的“世间大美”、“雄伟风景”。

  二、写景散文研习指导

  ◆方法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解决“写什么”。

  步骤设计:

  1.请同学们较快速度地自由诵读全文。

  2.问题设计,引领思考,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①首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②追问:大家能否在落日前加一个恰当的地域性名词作为修饰性定语?

  ③追问:写了西地平线上的哪三次不同的落日景象?

  ④追问:三次落日给作者的第一感觉分别是什么?

  ⑤追问:让作者能产生这三种感觉和美感的落日各具有哪些特征?

  ⑥追问:三次落日给作者的具体的美的感受又分别是什么?

  ⑦追问:你能从第一段中找出一句总领全文的中心句(文眼)吗?

  3.教师评价,小结文章“写什么”。

  ◆方法二:深入文本,局部研习,解决“怎样写”。

  步骤设计:

  1.过渡语设计:落日之美固然是世间大美,但若没有一管才气十足的笔,又怎能再现那世间大美?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进入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营造他的美丽的落日世界的。

  2.问题设计,引领赏析。

  ①首问:从作者的感觉和审美感受来说,三次落日之间呈现出怎样关系?

  ②追问:凭感觉你最欣赏他的哪一次落日描写?

  过渡语设计:好,那我们就将目光锁定在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上,看看作者运用哪些描写手法将它们写活写美的。

  ③设问:作者写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

  [手法提示:①描写角度②抓住特征③修辞手法④联想想像⑤语言风格]

  [教师期待中的要点:同:①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②都运用到了侧面描写③都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④都展开了联想⑤都运用了富有色彩的热情洋溢的语言。异:前者先抑后扬,正面侧面相结合;后者只从侧面描写落日。]

  ④插入性设问:文中写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笔下的日出有什么作用?

  3.学生自主、合作研习,回答交流。

  4.教师小结“写什么”。

  ◆方法三:融身入境,忘我品读,调动经验或想像,情感共鸣,解决“为何写”。

  1.过渡性设问:任何写作都是有目的的,那么作者为何要向读者展示那雄伟的落日景象呢?

  2.问题设计:

  ①追问:面对荒原落日和草原落日作者分别获得了哪些启示?

  ②追问:什么是世间大美?仅仅是自然的美吗?

  [要点:自然的大美、死亡的大美、英雄的大美]

  ③追问:在草原落日中作者想到了历史上的英雄,顺着作者的思维你还能想到另一些在历史的深处西行远去的英雄吗?(激发学生联想体验)

  [让读者分享西部的大美,感受作者对西部的热爱,他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

  3.引导学生激情诵读

  三、教师总结本课要点,启发学生去感悟自然感悟历史,提升学生的人生使命感。

  四、作业设计

  1.用老师教授的方法,从《读本》中挑一篇感悟自然的文章,细细品读一下。

  2.回忆一下你的旅游经历或者就从你身边选择一样给你产生美的印象的自然物,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情景或情理交融的散文。

  专家点评本课亮点:

  1.设计新颖,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向度上关注学生的语文成长,符合新课程理念;

  2.教学思路明晰,节奏紧凑,重点难点突出。

  3.准确运用“文本研习”的教学方式,关注了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高效方式;

  4.准确定位课堂的师生关系,将主人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下的科学学生观;

  5.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正确教材观:用教材而非教教材;

  6.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解读的层面上,更注重散文阅读的方法引导,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7.问题设计有梯次感,关注知识与能力在课堂上的主动生成

2、《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课题

  仰望苍穹比较探究4、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高建群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能做到审美体验并进行审美表达。

  2.过程与方法:提高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概括以及鉴赏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重点

  难点 重点: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能做到审美体验并进行审美表达。

  难点: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和历史。

  教法

  选择 朗读、讨论、点拨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勾划字词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5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

  1..导言: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2.揭示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先学

  1.参考课前预习资料了解作者。

  2.初读课文,勾划生字词并了解文章大意。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并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赏析。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1.走进作者

  高建群西安市人,生于1954年。当代作家,国家一级作家,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

  2.掌握字词

  诞(dàn)语垭(yā)口攫(jué)取

  物什(shí)安谧(mì)罗布淖(nào)尔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感受与评价。

  第二部分(2—18):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听导言,初步感知学习内容,产生求知的欲望。

  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掌握先学的方法

  自主学习

  快速回顾内容及生字词

  读课文,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质疑问难。 揭示学习目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板书课题、作者。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巡视指导

  引导朗读,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美丽景象的?

  环境:黯淡颜色:血红形态:像勒勒车的轮子

  西沉过程:跳跃着、颤抖着、依恋、贪恋、恍若梦境

  状态及作者的感受:柔和、美丽、安谧、平静、从容

  5.品读第六自然段,说说作者怎样描写定西高原落日美丽景象的?

  拟人,以情及物,孩子常用的词语

  6.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7.“罗布淖尔荒原”和“罗布泊”落日各有何特点?

  “罗布淖尔荒原”落日特点:环境:压抑荒凉苍茫

  颜色:灰白形状:五分硬币

  “罗布泊”落日特点:血红鲜艳温柔停驻在地平线

  8.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布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反衬手法)

  9.面对罗布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辽阔,旷远、雄奇壮丽庄严、神圣、悲剧感

  10.分析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我们要学习本篇文章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融情入景,以情动人(“以情及物”的写法。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落日,从而使得落日很富有人情味。)

  (4)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五、学生讨论订正,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1.说说古诗文中有关描写落日的句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说说我们所看到的落日和作者写的落日景色一样吗?你所看到大漠的落日景象是怎样的,请动笔写一写。

  (通过幻灯片给学生看一些大漠落日照片)

  学生先自主学习,而后小组交流,而后选代表在班中交流。

  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结果。补充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

  指名说说探究结果,学生互相补充,对好的意见提出激励。

  进行个性化感受的表达。书面完成大漠落日景象的片段描写。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及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巡视指导,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补充明确。

  激励先进,纠正问题,归纳总结。鼓励那些后进生多发言。

  书面完成大漠落日景象的片段描写。从文本到生活。

  作业设置 1.完成配套练习本课习题2.书面完成大漠落日景象的片段描写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3、《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2)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评价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读细研文本,感受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激发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从而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学情分析】

  学生对落日很熟悉,但是对“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却只能通过文体去理解体会,没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因此,学习理解“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搜索一些“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图片,用电脑多媒体显示,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两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

  2、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学方法:点拨启发及用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学习方法:

  1、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2、用心感知领悟,让鉴赏文体与表达概括相统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电脑搜集关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图片,讲课时给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的准备:预习课文,标划并掌握生字词,初步感受“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大西北,我总会想起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会想起唐代散文家李华所描写的“平沙无垠,敻不见人”的蛮荒、“黯兮惨悴,风悲日曛”的凄凉;会想起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核武器试验置身大西北,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悲壮。而今天,也有一位西部的“淘金者”——高建群,他每年都会去一次新疆,不只是去体验生活,更是在体验生命,他几乎以生命为代价,去感受神话般的西部。确实,西部“有大美”: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有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今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高建群去体验一下大西北的落日,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题诠释

  “西部”点明了位置,即中国的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地平线”指明了方位,表明本文所记的是太阳即将西沉时的景象。“落日”是本文所描述的对象。这篇文章就写了作者站在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为我们描述太阳即将西沉时的壮美的景象。

  三、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等5部,散文《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四、检查预习情况

  诳(kuáng)语垭(yā)口勒勒(lè)车攫(jué)来模(mó)糊雾霭(ăi)罗布淖(nào)尔混沌(hùndùn)蓦(mò)地酝酿(yùnniàng)胭脂(yānzhi)

  五、理清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引出写作的主体。

  2、第二部分(2—18节);分写两次落日。

  第一层:第2—6段是写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看日落;

  第二层:第7—18段是写在罗布泊荒原上看日落。

  六、研习课文

  1、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是如何总写落日的?

  作者采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方法,层层推进,先写令我惊骇的中亚细亚的“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世间有大美”是作者对西部风光的总评价,由此引出在这“所有雄伟的风景中”,最令我震撼的落日。“震撼”是作者看落日时的感情,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2、“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两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2)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3、作者是如何来具体描写落日的哪?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

  第2段: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地那里。

  第3段、第6段、第9段、第11段、第12段:“不经意一回头,突然看见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第13段:“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早年间,我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第18段:“胭脂色”

  4、写景要抓住特征。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颜色、形态。

  5、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两次落日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

  次数 颜色 形态

  第一次 血红 勒勒车的轮子

  第二次 灰白→血红、姑娘的红脸蛋、胭脂色 硬币→一轮

  (1)多媒体展示落日“春联”红的色彩,并让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用“春联”红来写落日,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2)朗读第一次描写落日的段落:第2、3、6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思考讨论。

  第2、3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颜色和形态来描写了落日的柔和、美丽、安谧,体现的是落日的静态美;第6段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落日的整个过程,展现的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跳跃着,颤抖着”是动,“纹丝不动”是静。动是美的,“跳跃”“颤抖”“跃”。静也是美的,它“依恋”“贪恋”“不愿离去”。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将消逝的瞬间,真实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过程中呈现出的梦幻般的美。

  (3)朗读第二次描写落日的段落及句子:第9、11、12、13、18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9段从色彩和形状描写落日“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一样不显明,又用“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来侧面烘插太阳的不显明,“甚至被我们遗忘了”,此时的落日不美;第11段落日的“不死不活”甚至让人生出厌恶之感了。这与第12、13、18段描写落日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更突出的辉煌与壮美。

  (4)体会用“勒勒车的轮子”、“硬币”写形的修辞效果。

  用“勒勒车的轮子”作比,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用“硬币”作比,一是体现出了落日的圆,二是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5)文章在写第二次落日时,为什么两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是美的,再加上悲剧式的爱情,自然听到这种音乐让人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而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

  因此,第一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是为表现苍白的气氛,用到歌曲里死亡的气息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照应。第二次日落出现前的苍白加上萨克斯曲子的渲染,气氛由悲凉转为悲壮,突出了落日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6)除了以上对落日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学生默读课文,讨论探究。

  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历史典故的渲染。

  a.侧面烘托:第一次,“面对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第二次,“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对火烧云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落日的辉煌。

  两次落日,都有侧面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两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b.历史典故的渲染: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两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

  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约翰•克利斯朵夫产生于日出,却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教师小结:席勒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作者在文中两次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7)文章两次描写落日之美是否相同?

  不相同。第一次: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

  教师总结:

  1.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板书展示】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总写世间有大美雄伟的风景

  颜色形态侧面烘托历史文化

  第一次:春联的红勒勒车轮惊呆左公柳

  分写硬币遗忘《我心永恒》

  第二次:灰白→血红

  一轮脸上的红光罗曼罗兰

4、《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本课意义】

  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本课属于“欣赏自然”板块中的另一篇,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

  诳语垭口勉强湖泊

  雾霭混沌瘴气酝酿

  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2、导语设计: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3、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

  4、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地作用。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挖掘出他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的观察。

  观察落日没有火焰(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群山托扶(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联想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参考〗摆文弄墨无可厚非,在写作时适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一种文化涵养。但从另一个角度,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下寻求一些与自我认知熟悉的东西,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验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讨论〗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

  〖思考〗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

  〖参考〗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日落,联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对的。

  〖领悟〗可见,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睿智的人便是能从自然界发掘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第三次落日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5、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四、活动设计

  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巩固测评】

  一、基础知识

  1.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围炉煮茗(míng)别出机杼(zhù)心无旁鹜(wù)良莠(xiǔ)不齐

  B.窗临远阜(fù)罄(qìng)竹难书瑕(xiá)不掩瑜冯(píng)虚御风

  C.晶莹剔透(tī)度(duó)德量力焚膏继晷(guǐ)煊羊肉(xuān)

  D.硕大无朋(shuò)奔放不羁jī时乖命蹇(jiǎn)蛰居(zhé)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莫衷一是目瞪口呆南辕北辙凭心而论

  B.璞玉浑金罄竹难书谈笑风声披荆斩棘

  C.探颐索隐螳臂当车铁壁铜墙童颜鹤发

  D.投畀豺虎万马齐喑惟妙惟肖文质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个比喻三层意思,需要深入挖掘,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妙处。

  ②近年来,内地作家沿海地区,写出了不少关于市场经济题材的好作品。

  ③无权无职的平民百姓,虽然人微言轻,但他们送给为官者的外号,褒贬清楚,受憎分明,很能民意。

  ④这又让我们见识到怀疑的残酷。它只需要一点借口,就可能将一个的生命顷刻间置于死地。

  A.包涵作客阐明灵活B.包含做客阐明鲜活

  C.包含作客说明鲜活D.包涵做客说明灵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人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B.这位教授正在讲堂里口若悬河地讲着法律知识,他的儿子却在家中被执法机关缉拿归案。

  C.听说这位气功大师能够功发疾消,今天会了他一下,果不其然,他没有那么大的能耐。

  D.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修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汽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B.在审议之前,本来很看好的几项建议,就因为这一项建议,竟没被采纳。

  C.尽管美好的理想,然而太超前了,最终落得个“和者盖寡”的尴尬境地。

  D.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6.在下文中甲、乙两处各填入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甲,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文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乙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

  甲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①C.甲①乙①D.甲②乙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走进罗布泊(有改动)

  高建群

  在人满为患的地球上,居然还有一个去处,能让人类失踪(例如彭加木),这地方就是死亡之海罗布泊;足迹踏遍中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最后,仍然没有能逃脱命运的劫数(例如余纯顺),吞没探险家的地方,也是死亡之海罗布泊。

  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大洋,它的名字叫准噶尔大洋。后来,大洋浓缩成海,叫蒲昌海。再后来,大海浓缩成湖,叫罗布泊(又称罗布淖尔)。1972年尼克松访华,拿出卫星拍摄的照片,告诉中国人,罗布泊已经完全干涸,一滴水也没有了。

  我在罗布泊古湖盆的一个雅丹底下呆了13天。这13天改变了我对世界的许多看法。我感到自己经历了一次死亡和再生,好像佛家的凤凰涅一样。在罗布泊我悟觉了宗教产生的原因,即在凶险的大自然面前,人是如此渺小、卑微、软弱和无助,他需要寻找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慰藉自己,于是宗教产生了。我还明白了人类用5000年的时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道德和秩序的大厦,其实是幼稚可笑的,是伪善的。在这里什么包装都不需要了,一切都被剥去外壳,只留下本质。罗布泊还让我重新估价一些日常的思维,例如,钱在这里毫无价值;水在这里是第一需要,水在你居住的城市里,也许是两块钱(西安)或7块钱(大连)一吨这样的概念,但是在这里,它是一切。

  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东南岸。这座被考古学家称为沙埋的庞贝城的古城,在1900年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和他的向导罗布人奥尔得克发现,从而揭开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楼兰热和丝绸之路热。这座2000年来只出现在史书中、传说中和浪漫诗人吟唱中的神秘的中亚古城,今天我们已经能够亲历。

  在大约2500年前的时候,欧洲一个古老的种族,在经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举国举族向中亚细亚迁徙。他们越过欧亚大陆桥,来到罗布泊岸边。他们发现这里的地貌和他们的故乡爱琴海很相似,于是定居下来。游牧的一支成为大月氏国,农耕渔猎的一支成为楼兰国。

  在扑朔迷离的历史中,楼兰国地面发生过许多传奇。第一个传奇是张骞出使西域,第二个传奇是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第三个传奇是班超在楼兰城火烧匈奴使团。

  当然在这三大传奇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传奇,这就是李陵的兵败匈奴。李陵率3000疲兵归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护,于是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失去男根的司马迁蒙羞愤而疾书,于是有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华第一大书《史记》的出现。你看,楼兰竟是如此深入地切入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

  现在的楼兰、现今的罗布泊还有几十个大谜,这些谜有待后来的探险家们揭开。

  走进罗布泊,走进楼兰,走进中亚细亚的各种大神秘。走进地球的一个死角。我们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还说,“过而知之”,意思是说经历过,你才会知道。

  问题:

  7.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什么?

  8.你怎样评价作者在第三段里表达的关于对世界的新看法?

  9.这篇散文写了罗布泊的一些什么?

  10.你认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11.读完此文,你对罗布泊的感受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1.A(“莠”音yǒu)

  2.D(A.凭—平;B.声—生;C.颐—赜)

  3.C

  4.B(A项“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不用来形容人专注的态度;C项“果不其然”与句意相反;D项“格格不入”形容互相抵触,不能结合在一起,用在这里与句意不符)

  5.D(A项主谓搭配不当;B项指代不清,句意不明;C项“尽管美好的理想”改为“尽管理想美好”)

  6.B

  二、

  赏析:

  文章采用概述的手法写了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自己对罗布泊的感受,展现了我国大西北这个历经沧海桑田而又神秘奇特荒凉凶险的地方的特色,说明了经历过才会了解的道理。在表现我国大西北地方风物的特点上,本文与作者的《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是一样的,但是所描写的对象不一样,事物具体的特点也不一样。本文表现的是罗布泊的自然和人文的变迁,是罗布泊的神秘奇特和荒凉凶险,是作者对罗布泊的独特感受;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表现的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的悲壮的美,是与之有关的人事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美。艺术上本文侧重粗线条的勾勒,展现概貌;《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则是工笔细描,穿插感受和联想,丰富和拓展文意。

  答案:

  7.引出描写对象——罗布泊,突出罗布泊死亡之海的特点。解析:要考虑本段和全文的关系;还要分析本段在表达上的作用。

  8.这是作者在罗布泊呆了十几天之后的看法,是特定时间和空间里的产物。他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是在罗布泊这样一个最凶险的地方,是站在人的最原始的生存层面上来看待世界的。从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角度来看,宗教的确可起到慰藉人的作用;从人处于罗布泊这样一个连生命都难以保障的地方来看,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命,是无须什么道德和秩序的,因为道德和秩序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从对生命的重要性的角度而言,在这里钱的确是毫无价值的,而水却是最重要的。因而作者的看法有其特殊的相对性,不可看成是适用于一切的时间地点和事物。解析:要“知人论世”,辨证地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

  9.写了罗布泊现实的凶险,罗布泊的来历,个人走进罗布泊的感受,罗布泊中的楼兰王国及其变迁、传奇及其未解之谜。解析: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和概括。

  10.把自己走进罗布泊后对罗布泊的了解及感受介绍出来,引起人们对罗布泊的关注。解析:结合题目及文中的个别词句解答。

  11.沧海桑田,历史悠久,神秘奇特,荒凉凶险。解析:要对文章所写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体会罗布泊的特点。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5、《西地平线上》教案

  教学目标: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前一篇课文《江南的冬景》中看到的是一幅清新亮丽而又淡雅宁静的水墨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向西部,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看看那将是一幅怎样壮丽的油画。

  二、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

  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

  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

  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三、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给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

  诳语垭口勉强湖泊

  雾霭混沌瘴气酝酿

  喷薄安谧泥淖攫取

  四、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一)找出标志本文文脉的语句。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理清本文思路。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25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五、具体鉴赏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结合《同步导学》收获整理图表(地点景物特点作者的感受)

  明确: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特征:“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背景: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

  感受:惊呆了恍若一场梦

  柔和、美丽、安谧

  写法:正面描写,静态描写

  小结: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特点:像灰白的硬币、冷冷边缘不大清晰不死不活胭脂红

  背景:荒凉空旷雾霭弥漫

  感受:被震撼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联想:罗曼●罗兰

  写法:正面描写和反面描写结合,先抑后扬

  小结: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特征:大片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

  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上一片红光

  感受:惊世骇俗自己“多么卑微”“多么平庸”

  联想:匈奴民族成吉思汗

  写法:侧面描写,虚写

  小结: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六、布置作业:预习思考《同步导学》三题:质疑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教学目标:

  3、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4、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作者所描绘的三次落日各有什么特征?

  第一次:落日的柔美——具有人性化,慈爱。

  第二次:落日的崇高美——辉煌、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

  第三次:落日的力量美——雄壮、惊世骇俗。

  二、作者在写第二次落日时,是如何来表现落日的辉煌带来的震撼的?

  (1)以前面第八至第十一节死寂的情境来反衬的。落日的辉煌景象是在不经意的回头中发现的,因而更为震撼人心

  (2)感动了一位“老地质”,细节描写来表现。

  (3)在音乐的作用下,它所具有的庄严的美也在弥散。

  (4)作者还写了罗曼.罗兰眼中的日出,来烘托落日的悲剧感。

  三、作者在写道第三次日落时,写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的作用。

  使内容更加丰富,增加文化韵味和历史厚重感。在这种独特的时空感受中,落日的背景显得分外雄壮,历史的幻想和现实景象的辉映使得作者感觉到了一种渺小和平庸,落日所具有的丰厚的审美蕴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四、对文中“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一句如何理解?

  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五、本文开篇和结尾,作者均提到“世间之大美!”你怎么理解“大美”?

  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要表现的是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大美”既是自然风光的大美,更是人文内涵的大美。

  六、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七、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4)简约质朴的语言在表现西部落日的雄浑苍劲时显得十分恰切。

  八、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

6、《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简介作者:

  高建群西安市临潼区人,生于1953年12月2日。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家

  协会副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跨世纪三五人才。当代重要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领域重要收获之一。此外还有长篇小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中篇小说《雕塑》、《大顺店》、《刺客行》、散文集《新千字散文》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作家高建群眼中的西部》等重要作品问世,也都拥有大量读者,并取得广泛影响。被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古典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的重量级作家。

  

  高建群主要作品目录

  ◎最后一个匈奴(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香港天地公司1994年版;台湾汉相公司1994年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大顺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六六镇(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古道天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

  ◎愁容骑士(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台湾逗点公司2000年版;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新千字散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东方金蔷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匈奴和匈奴以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穿越绝地(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我在北方收割思想(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西部真相(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

  ◎白房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西地平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刺客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一、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参考内容:通过幻灯片给学生看一些日出照片)

  板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高建群

  环境:黯淡

  定西高原落日颜色:血红平静、从容神圣

  形态:像勒勒车的轮子

  西沉过程:依恋、贪恋、梦境

  庄严

  世间有大美----落日

  环境:压抑反衬

  罗布淖尔荒原落日颜色:灰白-------------辉煌悲剧感

  形态:五分硬币

7、《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

  〖作者/会员名〗buzhoushan

  〖Email〗dabuzhoushan@163.com

  《西地平线上》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西地平线上》

  教学目标:

  1、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本文全方位、多角度表现景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三次落日所表现的雄阔境界和深刻主题,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方法:

  研习评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可能都看过落日,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他对落日的震撼性感受可能是我们都没有过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地平线是落日下沉的位置,西指明了地平线的方位。西地平线给我们交代了他看落日的地方——中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作者在此看到落日引发震撼性的感受,并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三、整体感知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标志文脉的语句是: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由此给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段,是全文总起,作者采用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层层推进的方法,由中亚西亚的所有雄伟的风景,推出令我震撼的落日,再推出其中印象最深的三次。

  第二段至第二十五段,是文章的主体,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

  第一层,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第二层,第七段到第十八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第三层,第十九段到第二十五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总结了三次见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呼应开头,再次点出“世间有大美”感受。

  四、了解本文的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本文的写作,在谋篇布局上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行文思路清晰而填密。文章开头一段总领全文,点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接着分三层•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少),分别描写了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最后一段总括全文,强调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景象带给自己内心的震撼,而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是表现手法丰富而贴切。文中依照观察点的空间变化(向西北方向纵深发展),分别描写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阿勒泰草原三处看到的日落景象时,充分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

  第一,注意了欣赏的多地点。文中写到的三次落日的景象是作者分别在定西高原上、罗布淖尔荒原上、阿勒泰草原上观看到的,而且在地点的安排方面,总体上越来越向西北的纵深方向(感性上的西地平线的边缘)发展,能给人以空旷荒凉的

  西部地区的落日同样壮美甚至更加辉煌的心灵震撼。

  第二,注意了观察的多方位。例如写第一次观看落口是前瞻,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一致;第二次观看落日则是回望,行进方向与观看的角度相对。

  第三,注意了描写的多手法。一是动态跟踪与静态特写相结合,比如写定西高原上看到的落日侧重表现其动态变化的过程,而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看到的落日则侧重于静态的特写式描绘。二是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比如对定西高原和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采取正面描绘的手法,而对阿勒泰草原上看到的落日则采

  取侧面烘托的手法

  第四.注意了联想的多角度文中三次写落日景象,都运用了联想手法,而且手法多样:写定西高原L的落日,写到“左公柳”,用的是相关联想;写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写到罗曼•罗兰由日出而构思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用的是相反联想;写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写到匈奴民族的迁徙和成吉思汗的誓师,用的是相关联想。

  总之,文章正是借助这样多地点、多方位、多手法、多角度的叙述,使得“世问有大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这样的体会和认识才有了具体印证;也使得“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这句话赋予了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五、小结与作业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8、《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

  1.知识链接(见学案)

  2.导入:

  20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3.文本探讨:

  ⑴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地作用。

  ⑵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注意几个词: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观察落日没有火焰(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不真实)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悬挂群山托扶(想象之景)

  倚树拍照联想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明确:摆文弄墨无可厚非,在写作时适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一种文化涵养。但从另一个角度,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下寻求一些与自我认知熟悉的东西,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是否恰当?

  明确: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总结: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⑶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明确: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

  明确: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拓展思考: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

  探讨: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

  明确: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作者通过日落,联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对的。

  总结:大自然与人类并不是割裂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睿智的人便是能从自然界发掘力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⑷第三次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惊骇

  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

  4.全文小节:

  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

  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则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

  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赤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

  5.活动设计

  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6.教后感:

  西地平线上学案

  1.作者介绍

  高建群,男,出生于1954,陕西临潼人。中共党员。1972年应征入伍,历任新疆军区北湾边防站战士、延安市印刷厂文书、延安日报社副刊编辑、文艺部主任、记者部主任、延安地区文联副主席、《延安文学》主编、陕西省文联《新大陆》杂志主编、陕西省作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共黄陵县委副书记。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中篇小说集《大顺店》,散文集《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新千字散文》,诗集《高建群诗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伊犁马》等。

  《雕像》获1991年《中国作家》中篇小说奖,1991年庄重文文学奖。

  2.词语积累

  诳语垭口勒勒车淖花剌子模

  勉强攫取混沌瘴气雾霭

  3.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领略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景象。

  4.预习思考

  ①不同背景下的落日各有什么特征?

  ②文章是如何做到语言风格和景物特征的和谐统一的?从文中找出体现这种特点的语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9、《西地平线上》教案

  西地平线上

  江苏盱眙中学董志霞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与作品,掌握散文的结构及语言特点。

  2.从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西地平线》这本散文集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在本书中让你体味到文字语言的独特的魅力,它带给你的无穷的想象是任何其他文学文艺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本书分三辑:第一辑“西地平线”,是作者这些年在陕甘宁青新生活、旅行、考察的散文。第二辑:“最后的骑兵”,是作者在新疆当兵5年的感悟。第三辑:“生活培养出作家”,作者抒发对故乡、对友人、对亲人的真情实感,畅谈对文学、对足球、对社会的看法,得出“作家是生活本身培养出来的”这一真知灼见。《西地平线上》是第一辑的第二篇。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2.注意字音

  3.找标志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

  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第十八段“我要告诉你的底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

  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此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记叙了作者在三个不同的地点欣赏到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抒发他对“世间有大美”感受。

  三、研习三次落日

  1.第二段到第六段,描写了在甘肃的定西高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近于静态的描写,落日给人的感觉是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的消逝过程呈现出一种梦幻的美。在写落日的过程中,作者由做落日背景的树引出清末洋务派首领左宗棠的故事,叙写他开发边疆所立下的功绩。

  2.第七段到第十七段,描写了罗布淖尔荒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先抑后扬的描写,作者先极写了不死不活的停驻在西边天空的太阳,对应的是西域荒凉空旷的无人区,给人的是压抑的梦幻般的感觉。然后,作者笔锋突转,由不经意间的回头,引发了辉煌的一幕:在辽阔的大背景下,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的停驻着,让人们有了身在画中的感觉。边欣赏壮观的落日,边听着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作者联想起了罗曼•罗兰所见到的日出景象,从而顿悟: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3.第十八段到第二十四段,描写了在阿勒泰草原上欣赏到的落日景象。

  这是一次对落日的虚写,文中落日并没有直接出现,人们见到的只是落日制造出来的火烧云。它的气氛和前两次完全不同,它是那样的灿烂、热列。作者在这一层中也不忘引出一个英雄人物,成吉思汗的历史壮举,使作者感受到了惊世骇俗的一幕。

  四、艺术特点:

  (1)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3)在写景中穿插历史史实的记叙。文中有左宗棠栽柳的回顾,有罗曼•罗兰文学创作的联想,也有成吉思汗西进的远望。

  (4)简约质朴的语言在表现西部落日的雄浑苍劲时显得十分恰切。

  五、课后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相应题目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10、《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音乐歌曲、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我心永恒》

  2、学生回顾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描写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3、教师抒情性导入:用课件播放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用课件展示课题。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用课件展示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备于与结尾照应。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过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征。

  师: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颜色、形态。

  2、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三次日落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1:(颜色上)第一次 春联的红

  第二次 灰白 → 血红

  第三次 烧红了 → 热烈的红→ 炫目的红

  生2:(形态上)第一次 勒勒车

  第二次 硬币 → 一轮

  第三次 躲在背后挥舞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效果。

  生1:圆(教师适当评价)。

  生2: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舞魔杖”的修辞效果。

  生1:变化多端。

  生2:热烈、神奇。

  生3:不可思议。

  7、学生发言三次日落颜色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总结。

  三次对日落颜色形态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日落过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应内容)。

  8、师: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生: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师:请一位学生读出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用(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第一次 惊呆了

  第二次 遗忘 脸上的红光

  第三次 惊骇 向红光走去 自己的卑微

  10、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11、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效果。

  生:双关。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述,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2、师:“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面对三次落日,我们都被打动了,陶醉了。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什么?

  师: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课文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览古今,神游中外。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我们便感觉到美了。

  13、师: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这三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请学生回答文中三次落日引出的相关文化内容。

  生: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 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迁 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扩)

  14、点名读课文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内容。体会抒情性的描写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结合古人“折柳”典故进行开放性的分析,答案不一,可集中在思乡、为民造福、文人的雅行等点上。)

  15、师:大家一定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生1:悲伤的感觉。

  生2:死亡的气息。

  生3:悲壮而又令人感伤。

  师:也可以调过来说,“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

  六、课堂反馈:生字词的书写与解释。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生字词的理解。

  2、描写一种自然景物。

  板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环境:黯淡

  定西高原落日颜色:血红 平静、从容神圣

  形态:像勒勒车的轮子

  西沉过程:依恋、贪恋、梦境

  庄严

  世间有大美----落日

  环境:压抑反衬

  罗布淖尔荒原落日 颜色:灰白 -------------辉煌悲剧感

  形态:五分硬币

11、《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音乐歌曲、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我心永恒》引出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二、学生浏览课文。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备于与结尾照应。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过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生:抓住特征。)

  师: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生:颜色、形态。)

  2、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三次日落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

  颜色上)第一次 春联的红

  第二次 灰白 → 血红

  第三次 烧红了 → 热烈的红→ 炫目的红

  形态上)第一次 勒勒车

  第二次 硬币 → 一轮

  第三次 躲在背后挥舞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明确: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效果。(明确: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效果。(圆;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舞魔杖”的修辞效果。(明确:变化多端;热烈、神奇;不可思议。)

  师小结:三次对日落颜色形态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日落过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应内容)。

  8、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明确: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请一位学生读出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用(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第一次 惊呆了----第二次 遗忘 脸上的红光---第三次 惊骇 向红光走去 自己的卑微

  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10、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效果。

  (明确:双关。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述,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1、“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面对三次落日,我们都被打动了,陶醉了。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什么?

  小结: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课文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览古今,神游中外。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我们便感觉到美了。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这三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请学生回答文中三次落日引出的相关文化内容。

  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 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迁 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扩)

  12、点名读课文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内容。体会抒情性的描写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结合古人“折柳”典故进行开放性的分析,答案不一,可集中在思乡、为民造福、文人的雅行等点上。)

  13、大家一定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悲伤的感觉。死亡的气息。悲壮而又令人感伤。)“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环境:黯淡

  定西高原落日颜色:血红

  形态:像勒勒车的轮子------平静、从容、神圣、庄严

  西沉过程:依恋、贪恋、梦境

  世间有大美

  ---落日

  环境:压抑反衬

  罗布淖尔颜色:灰白-------------------辉煌悲剧感

  荒原落日形态:五分硬币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岳阳楼记》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中国石拱桥》教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写作指导与训练课 捕捉生活的瞬间,彰显人物的性格 ——人物细节描写 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生词表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知识点归类人七年级(下)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细柳营》《古文二则》《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教学设计及说课稿(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练习中考复习(八年级上册) 教材文言文考点对应训练——中考传记类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我看“闻鸡起舞”》写作训练(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山米与白鹤课堂教学实录(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河大版七年级下册) 《书愤》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哭晁卿衡》《丁都护歌》《越女词五首(其三)》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下册)

最新中学教案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阿房宫赋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二必修) 高考总复习分项专题教案一等奖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必修) 《荷花淀》教学设计与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勇气》教学设计 沪教版《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女歌手》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人教版必修) 《黄山记》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必修)

相关信息 西地平线上(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