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1 托班教案|小班教案|中班教案|大班教案|特色教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档大全 > 中学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1

时间:2022-10-29 20:27:17

《劝学》教学设计1是非常优秀的内容,希望能让找寻中学教案的您有所帮助。

1、《劝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劝学》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单元,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劝学》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比兴、比喻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师说》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单元,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与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

  1、梳理探究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2、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

  3、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议论,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快速浏览文章,根据表格进行分类梳理。

  课文 写作背景 提出问题

  (是什么)分析问题

  (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么办)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劝学 师说

  活动二:

  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之道至今有哪些值得你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之道须进一步更新,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二选一,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超过200字)

  拓展阅读:

  劝学诗劝学

  朱熹颜真卿

  少年易老学难成,三更灯五更鸡,

  一寸光阴不可轻。正是男儿读书时。

  未觉池塘春草梦,黑发不知勤学早,

  阶前梧叶已秋声。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代的劝学诗】

  一、立志

  1.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三、惜时

  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7.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明日歌》)

  四、体会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活动三: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课后作业:

  以《“劝说”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新说”简单理解,就是新的学说。荀子的《劝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里面那些诸如“反省自身”“锲而不舍”“重视积累”等经典思想一直是莘莘学子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问题、新认识和新困惑也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要与时俱进,主动把荀子的朴素认识与我们的新时代相结合相碰撞,激发出时代的火花,这也就是“新说”的真正内涵所在。写作时不要一味追求“新”,而舍弃课文内容与思想。

2、《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石室联中高仁辉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

  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

  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4、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古蔺县白沙中学张茂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3、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法指导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治学要刻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实词的积累。

  难点:揣摩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学习目标:

  1、熟读,疏通文意。

  2、积累重点实词。

  3、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其性格特征。

  4、探究内容,总结学法。

  一、导入

  谈话导入: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新课:

  1、板书课题:孙权劝学

  2、介绍作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自主学习,积累重点词语。(方法:查看法)

  4、再读课文,合作学习。

  合作翻译,疏通文意。(方法:加字法,推断法。形式:两两合作,全班展示。)

  5、熟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孙权怎样劝学的?

  (2)当吕蒙推辞了,孙权又怎样办呢?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3)没有达到劝学的目的,接下来,孙权怎么办呢?

  (4)从上面的劝说可以看出孙权劝学的什么特点?

  (5)吕蒙学习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看鲁肃有什么反应?

  进一步挖掘,深入文本: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但由于人物语言个性鲜明,因而读者从人物的对话中就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结合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你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6、拓展延伸: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的?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三、学习方法总结:

  读-------积累-----迁移

  推荐文章:“悟”读古文。张茂芳

5、《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是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大声朗读,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掌握重点词语、句子,翻译全文。

  多种形式读写以下重点生字、词语。

  当(dāng)涂但当(dāng)为(wéi)博士

  遂(suì)拜即更(gēng)自以为(wéi)

  邪(yé)鲁肃(lǔsù)

  理解词语含义。

  但当涉猎:但:只。

  见往事耳:见:知道。

  当途:当道,当权

  辞:推辞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往事:了解历史。

  邪:通“耶”,语气词。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速读课文,思考: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点拨:劝学。

  四、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精读,就是仔细认真地读,精心研读文本,目的在于求深求通,对读物作全面、精细、深入地理解。

  1、组织学生小声默读课文,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2、全班交流自主探究的成果。

  明确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及学习技巧:

  (2)辞学——就学。

  (3)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五、小组交流,重点分析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5)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6)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2、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组内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确答案及学习技巧:

  (4)大惊——结友。

  (5)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6)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五岁能诗,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合作探究,难点突破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7)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心情,语气。

  (8)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

  (9)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2、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组内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确答案及学习技巧:

  (7)"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8)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括本文的思想主题的成语:开卷有益。

  (9)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七、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0)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全班交流明确问题的答案:

  例: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八、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辞学——就学

  论议轻松调侃

  鲁肃:大惊——结友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黄河颂》。

  教学反思

  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

  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

  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教学环节可以更加紧凑一些,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教师要精益求精,使教学效果更好。

6、《劝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作者):《劝学》(荀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已、輮、绝、假”和文言虚词“于、而、焉”的意义和用法,积累本文的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掌握状语后置和省略句两种特殊的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前两段的论证思路,认识并体会学习的意义,激发产生努力学习的动机。

  教学事件(环节)的任务及目标 活动

  学生的活动方式及内容 教师的支持及帮助

  一、新课导入

  1.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学习的想法。

  2.激发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荀子。

  导入:同学们,“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语了,我们每天都坐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学习。可是大家想过没有,我们每天为什么要学习呢?是不是有的同学还会时不时地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呢?你是不是觉得学习是为了别人而学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一起走进孙卿的《劝学》,看一看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解答?

  2.说到孙卿,大家是不是很惊讶?他是谁?(荀子)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人物?对于荀子,还有哪些补充?(明确: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当时人们都很尊重他,称他为荀卿。汉人因避宣帝讳(汉宣帝刘询),称他为孙卿。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人性问题上,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经过学习和教化可以去恶从善。在认识论方面,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关于荀子的情况,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吧!

  二、整体感知

  3.鼓励学生读,师生为学生正音,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改正。

  4.解释“久假不归”“狐假虎威”的意思

  5.联系成语“矫揉造作”“一曝十寒”

  6.解释“砥砺”“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7.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8.积累“绝”的用法: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类弥勒。

  9.解决文段不懂的内容。 1.纠字音:首先我们找三位同学分别来朗读一下文章的这三段内容,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他们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看看他们对句子的停顿处理得是否恰当。

  2.有哪位同学可以自告奋勇先来读一下或者背一下第一段?(明确:说出下面这些字的正确读音,并说明它们的特殊用法:中,曲,有,参,省,知。指导诵读的方法:“/”表示停顿,“·”表示短暂停顿。)

  3.第二段谁来读?(明确:跂,假,生。)

  4.谁读第三段?(明确:蛟,跬步,骐骥,锲,折。)

  5.下面老师来给大家范读一遍,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篇文章独特而别样的音韵之美。

  6.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7.引导学生梳理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8.请同学们说一说题目中的“劝”是什么意思?

  9.大家认为第一段中有哪些文言实词或文言虚词是需要我们掌握的?或者对有哪些实词和虚词还有困惑?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一小组派一个代表来概括一下你们认为第一段中比较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吧!其他小组有要补充的吗?(明确:第一段需要理解的文言实词:已,輮,暴,砺,参,省,知;文言虚词:于,而,者,也,乎,矣)第一段有没有什么特殊句式?(明确:状语后置:取之于蓝;省略句:輮以为轮)通假字有哪些?(明确:輮,有,暴,知)有没有词类活用现象?(明确:輮,曲,日)

  10.我们再来请第二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归纳一下第二段的文言知识。实词:跂,疾,彰,绝。虚词:而。词类活用:水。通假字:生。

  11.第三小组的同学,概括一下第三段的文言知识:实词:跬步,锲,镂,跪,螯,寄托,用。虚词:焉,而。文言句式: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词类活用:上,下,一。

  12.解决了文章的字词之后,接下来大家就来说一说对各个语段还有哪些疑惑,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主要解决翻译和理解上的困惑)

  三、深入研读 10.明确每个段落论述的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脉络。

  11.阐释学和思的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你学习书本知识或者实践技能,光机械地吸收、积累,而不下功夫思考,那么你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者你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就会变得很肤浅、零乱,不能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学以致用,无法灵活运用。如果你整天冥思苦想,甚至异想天开,而不脚踏实地地学习功夫,就会影响你获取“间接经验”,你的想就像“空中楼阁”,没有思想基础;你对知识、事理的判断也会缺乏“参照条件”。)

  12.积累描写登高望远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我们知道,第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大家说,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①全文的文眼;②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引起下文论述。)

  2.在第一段中,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大家小组内讨论,找一找本段论述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明确:比如:蓼蓝经过提取加工可以得到靛青这种染料,而且这种染料的颜色会比蓼蓝的颜色更蓝更深;水经过凝结冷冻会变成冰,冰的温度比水的温度更寒冷;用輮的工艺可以把直木做成车轮;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就会变得笔直;用金属作的刀类在磨刀石上磨过就会变得锋利。)

  3.这些运用当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与“学习”不同类的事物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论证手法叫什么?(明确:比喻论证)

  4.这五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效果。)

  5.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道理的关系是平行的,还是依次递进的?请分析说明。(明确:递进关系。人不仅要学习,而且要博学,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各种各样的能力,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6.我们现在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大家认为学习重要吗?(明确:不学习我们就会被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所淘汰。现在各行各业无不在选择最优秀的人才,而且要求我们是全方面、多领域地发展。就像我,作为大家的老师,如果一日不学,我就觉得我不能应付现在的教学工作,就不能对大家负责。我知道,有的同学现在的学识可能已经大大超过了老师,但是,正因为有这种危机感,我会每天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我相信我会和大家一起取得更大的进步。)

  7.下面请同学们找出第二段中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的?(明确:从“登高而招”到“而绝江河”共四个方面。)

  9.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正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人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都是靠后天的学习不断习得的,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善恶美丑,什么是真假是非。)

  10.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古代,这只能是一种幻想,而在现在人们却利用飞船真得登上了月球。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人们借助外力而实现的别样效果或伟大壮举?

  11.再来看前两句阐述了什么道理?(明确:正面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12.如何理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一句中学和思的关系?联系孔子的主张。(明确:正面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如果你不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也不做练习题,光想着自己能考上一个好大学,你就能考上吗?所以,借鉴别人的经验、靠自己实践也是很关键的。有一句话说得好,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连著名的物理学家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何况是我们呢?所以努力学习很重要。就像光提起脚跟望远处,没有登上高处望得远的道理一样。

  13.说一说描写登高望远的诗词名句有哪些?列举你熟悉的。也可以联系你的生活经验说明这一道理。下节课我们再来分析第三段的内容,大家先预习一下。

7、明确对象,有的放矢,议论文要有针对性——《劝学》《师说》群文阅读整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始终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材分析

  《劝学》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单元,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劝学》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比兴、比喻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师说》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单元,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与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四、教学目标:

  1、梳理探究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

  2、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

  3、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比喻、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议论,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快速浏览文章,根据表格进行分类梳理。

  课文 写作背景 提出问题

  (是什么)分析问题

  (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么办)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劝学

  师说

  活动二:

  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之道至今有哪些值得你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之道须进一步更新,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二选一,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超过200字)

  拓展阅读:

  劝学诗劝学

  朱熹颜真卿

  少年易老学难成,三更灯五更鸡,

  一寸光阴不可轻。正是男儿读书时。

  未觉池塘春草梦,黑发不知勤学早,

  阶前梧叶已秋声。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代的劝学诗】

  一、立志

  1.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三、惜时

  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7.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明日歌》)

  四、体会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活动三: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课后作业:

  以《“劝说”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新说”简单理解,就是新的学说。荀子的《劝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里面那些诸如“反省自身”“锲而不舍”“重视积累”等经典思想一直是莘莘学子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问题、新认识和新困惑也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要与时俱进,主动把荀子的朴素认识与我们的新时代相结合相碰撞,激发出时代的火花,这也就是“新说”的真正内涵所在。写作时不要一味追求“新”,而舍弃课文内容与思想。

8、明确对象,有的放矢,议论文要有针对性——《劝学》《师说》整合教学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一、

  关于作者: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韩愈与古文运动

  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部分文人提倡古文、反对骈文。“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3.唐宋八大散文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二、《劝学》写作特点

  1、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分析比喻论证

  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比喻论证。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注意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吧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三、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1.运用排偶句式(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式),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也很自然流畅。

  2.语气语调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嗟乎”,“呜呼”(语气词加强感叹)

  “其皆出于此乎”(疑问语气)

  “吾未见其明也”(判断语气)

  “其可怪也欤”(感叹语气)

  学习目标:

  1、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分析文章的内容,归纳论证方法。

  2、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应用及其效果。

  3、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快速浏览文章,根据表格进行分类梳理。

  课文 写作背景 提出问题

  (是什么)分析问题

  (为什么)解决问题

  (怎么办)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劝学

  师说

  活动二:

  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之道至今有哪些值得你借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之道须进一步更新,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你有哪些更好的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二选一,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不超过200字)

  拓展阅读:

  劝学诗劝学

  朱熹颜真卿

  少年易老学难成,三更灯五更鸡,

  一寸光阴不可轻。正是男儿读书时。

  未觉池塘春草梦,黑发不知勤学早,

  阶前梧叶已秋声。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代的劝学诗】

  一、立志

  1.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4.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刘过《书院》)

  三、惜时

  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

  7.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8.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明日歌》)

  四、体会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活动三: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课后作业:

  以《“劝说”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新说”简单理解,就是新的学说。荀子的《劝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里面那些诸如“反省自身”“锲而不舍”“重视积累”等经典思想一直是莘莘学子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新问题、新认识和新困惑也会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在学习《劝学》这篇课文时,要与时俱进,主动把荀子的朴素认识与我们的新时代相结合相碰撞,激发出时代的火花,这也就是“新说”的真正内涵所在。写作时不要一味追求“新”,而舍弃课文内容与思想。侯晓旭

9、《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认识“学不可以已”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知道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树立为发展学生能力、智力而教学的观念,坚持诵读教学。

  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诵读教法、讨论交流法。

  诵读要多次进行,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

  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

  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最后一定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3、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诵读课文、探究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整理、归纳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1、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这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深刻,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课件板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遍。

  二、第一环节:诵读课文

  训练方法:分段读、分男女生读、全文读、听课文录音

  (一)齐读课文(学生读后,教师指导正音、停顿)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声音很响亮。但也有些瑕眦,例如某个字音不准,某个句子的停顿,还有情感处理不太够。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这样的名篇,大家请看大屏幕。

  注意下列字音:

  有yòu槁gǎo砺lì跂qì舆yú蛟jiāo跬kuǐ骐qí

  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鳝shàn生xìng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二)欣赏课文诵读(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朗读名家对诵读节奏和情感的处理)

  (三)自由诵读,品味语言(教师下去指导,邀请学生个人诵读)

  (四)齐读、个人读。

  三、第二环节:探究课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得体会或感悟。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探究一下。首先,大家在字词句这个层面上有没有困难?

  (一)课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师生交流讨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

  (1)“于”的三种用法:

  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

  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

  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者”。

  (3)“而”的四种作用:

  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4、课文中哪些说法你觉得不够严谨的?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则知明而行无大过矣)

  (2)蚓和蟹的比喻不太恰当,这些只是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用心专一、用心浮躁”关系不大。

  (二)课文行文思路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疑点,请大家讨论。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学习)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5、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哪里?(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6、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5个比喻)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5个比喻)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10个比喻)

  四、第三环节:背诵课文

  好的,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句方面的障碍,也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课文的背诵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进入这节课的第三个环节:背诵课文

  1、先齐读课文。

  2、哪位同学现在就能够背诵出来的?自荐一下。

  (你背下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3、沿着文章的行文思路去背诵课文,也是一种快速成诵的方法。

  A、第二段的行文:(5个比喻)

  青取之于蓝

  学习的意义

  冰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輮以为轮

  提高自己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则利

  B、第三段的行文:(5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

  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C、第四段的行文:(5对比喻,10个)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学习方法积累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学习态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4、小测验:邀请你来尝试背诵(抽查男女生各一名)

  5、大家一起来大声背诵全文

  五、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古时候我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这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人们利用飞船却真的可以登上月球。请你从课文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情况。(“善假于物”)

  宇宙飞船的发明,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学习的结果。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在上古时代,人们也是有发明创造的,课文中有没有提到这一点?(“舆马”“舟楫”都是人的发明创造,说明人是“善假于物”的。

  荀子提出“善假于物“这一命题是非常可贵的。人类成长的一大标志就是学会了制造劳动工具。人类社会是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而不断进步的。

  六、小结(可请学生来小结)

  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呢?

  1、模仿名家诵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的字词句和行文思路;

  3、尝试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附录

  1、荀子的思想

  荀子在本文中所论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论”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教育学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学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可见,荀子虽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学习教育可以改变人恶的本性,更可以弥补人本身的不足,提高人的能力。

  2、劝学(节选)〔战国〕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这是火的熏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对自己进行检查反省,就明白事理,行为也不会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有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远方,却不如登上高处能看得更远。登上高处招手,胳臂并未加长,可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唤,声音并未加强,可是听的人却很清楚。驾车骑马的人,并非腿脚特别强健,却能到达千里之外。乘坐船艇的人,并非都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先天资质与一般人差异不大,可是聪明能干,这是因为善于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不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无法到达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小的水流,不能成为江海。骏马跳一下,未必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也能走得很遥远,它的成功是因为不停地前进。雕刻一下就丢下,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雕刻下去,即便是金属石块也能刻成艺术品。蚯蚓并无锋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的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它用心专一的结果。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大螯,但如果不依靠蛇和黄鳝的洞穴竟然无处可以寄居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不专的缘故。】

  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C(“以为”为两个单音节词)

  2.A(通假字依次为:畔、擗;亡、寤;生、陈)

  3.C 4.D(横渡) 5.A 6.A

  7.a.学不可以已 b.学习,是不能停止的

  8.a.第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第三,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第四,金就砺则利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9.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b.第一,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第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见者远;第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而闻者彰;第四,假舆马者,非利足,而致千里;第五,假舟楫者,非能水,而绝江河

  10.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1.D(跬读kuǐ,跃读yuè,舍读shě)

  12.A(一、四句是“托付”义,三、四句分别为“寄居”“传送”之义;B.“兴”依次为“发生”“使昌盛”“兴办”“起床”之义;C.“步”依次为“举足两次”“古长度单位”“行走”“使行走”之义;D.“饮”依次为“喝”“使喝(读yìn)”“射入”“喝的东西”之义)

  13.D

  14.C(A.兼词未译出,应加上“从这里”;B.“积善”与“成德”的承接关系未体现;D.“圣”非专指)

  15.B(其中第⑤个比喻是从反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第⑧个比喻应是正面论学习应持之以恒)

  16.①专心致志 ②积少成多 ③锲而不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二、课堂练习(略)

  《劝学》课堂练习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选出加粗词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  )

  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木直中绳,以为轮D.学不可以已

  2.下列每组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与徐公孰美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口干舌擗,然而不听

  C.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主人乃寤而请之

  D.君子生非异也    既陈而后击之

  3.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骐骥一跃②用心一也③不能十步④驽马十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4.下列关于“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然抚尺一下,君响毕绝:终止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C.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非常。

  5.下面“者”字用法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陈胜者,阳城人也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选出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妻之美我者②非能水也③晋军函陵④填然鼓之⑤树之以桑⑥既来之,则安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⑧登泰山而小天下⑨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A.①⑧/②③④⑤/⑦/⑥⑨B.①②/③④⑤/⑦⑧/⑥⑨

  C.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⑨D.①⑧/②③④/⑤⑥⑦/⑨

  (二)、阅读部分(3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8分,每空2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课文标题是“劝学”,文章开篇即揭示出了中心论点

  a.它是:_________________。b.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特色是运用一系列比喻(即喻证)来证明作者的主张。

  a.本文段所用的比喻共有四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

  b.由喻证所形成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6分,每空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为了“劝学”,作者在本文段中采用了直接论证,接着又甩开笔墨,作了一系列喻证。

  a.本段的直接论证是(限16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喻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由直接论证和喻证推出了著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限12字)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8分,每小题3分)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②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④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⑩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边注音、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不积跬(ɡuǐ半步)步;蟹六跪而二螯(áo蟹钳)B.骐骥(qíjì骏马)一跃(yào跳)

  C.驽(nú劣马)马十驾,功在不舍(shè停)D.锲(qiè刻)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雕空)

  12.下面各组中同一个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

  A.无可寄托者寄寓于表女寄言于母临崩寄臣以大事

  B.风雨兴焉忧劳可以兴国以兴利除弊夙兴夜寐

  C.不能十步五步一楼乃自强步步余马兮山皋

  D.下饮黄泉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日食饮得无衰乎

  13.下面复句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锲而舍之②朽木不折③锲而不舍④金石可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

  因果 递进 因果       假设并列 假设

  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假设因果假设         假设 并列假设

  14.下列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雨兴焉  译:风雨就会兴起。

  B.积善成德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

  C.而神明自得 译:于是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

  D.圣心备焉  译:孔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15.本段用了10个比喻,对其所论证的道理及论证的角度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16.用三个成语总结本段段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谈“善假于物”

  ——荀子《劝学》读后

10、《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5、教学工具:PPT、录音、图片

  6、课时安排:一课时

  7、教学过程

  Ⅰ导入:“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检查生字词

  卿qīng岂qǐ邪yé孰shú遂suì更gēng

  Ⅳ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学生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出责备的语气

  (3)“卿言多务,孰若孤?”语重心长。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疏通文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

  当初对……说当权推辞用

  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事务难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只应当了解历史罢了谁比得上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以(之)为,认为这样是于是、就从事到了……时候讨论议事

  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重新为什么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认清事物迟于是拜见表顺接,然后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浏览群书,了解过去的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读书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议论,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Ⅶ。合作探究

  1、孙权如何以自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学到就学,经过自身的努力使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有勇有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让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现实生活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体验反思

  1.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谦虚、听从劝告,好学、

  2.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给你怎样的启示?

  A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可以改变人生,非学无以成才。

  B: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C;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开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板书:

  劝学就学赞学

  孙权—————吕蒙—————鲁肃

11、《孙权劝学》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的文学常识。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2、难点:理解刻苦治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与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司马光的有关资料。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用多媒体出示)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先听录音,后查找不懂的字音,及不懂字词的注释。(同学自由上台板书,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提示:听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强调: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遂suì邪yé更gēng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提示: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议一议: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

  学法指导: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研讨学习要点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要求:精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来。

  小组讨论:

  ①互相帮助,理解句子含义。

  (此时屏幕显示相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文句的含义。)

  ②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作答。

  学法指导:应联系背景理解文句含义。

  提示:

  ①“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2)研讨学习本课要点二: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提示:从鲁肃与吕蒙的“论议”可以看出来。

  1、精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说说这些语言描写反映了他们怎样的神情和内心世界,揣摩其作用。

  提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小结: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语言)

  学法指导: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之极。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

  提示: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例如:

  1、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表现出了孙权的什么语气?

  3、“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你如何理解。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三、课堂练习

  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

  提示:

  ①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

  ②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④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⑤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四、拓展延伸

  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五、教师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七、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论议—吕蒙大惊——结友

  八、学后记:

  教后记:

幼儿园中学教案推荐 《安塞腰鼓》复习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 《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主题班会稿(七年级下册) 《樵夫,别砍那棵树》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巴东三峡》导学案一等奖(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为梦拼搏——“规划人生爱拼才会赢”主题班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俗世奇人》课题精练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教学总结(高一上册) 《背影》学案一等奖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口技》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智取生辰纲》教案一等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不会叫的狗》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大明湖之春》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安塞腰鼓》导学案一等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感受“月亮文化”》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新中学教案 《劝学》教学设计1 《西地平线上》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阿房宫赋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二必修) 高考总复习分项专题教案一等奖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教案一等奖(人教版必修) 《荷花淀》教学设计与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 《勇气》教学设计 沪教版《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女歌手》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选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人教版必修)

相关信息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劝学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劝学成语故事100篇 劝学教案一等奖(粤教版高一必修) 劝学(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一等奖例) 劝学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劝学(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一等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