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学生的比较、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
二、预习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简介作者,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三、正课
1.朗读
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
然后学生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
2.赏析写景的妙句
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
◇《芦花荡》: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核舟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析:用水的清,夜的朗,反衬月的明)
3.分析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深入了解
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月色入户
叙事叙述
人物:“我”与张怀民欣然寻乐
缘由:月色入户
月色:空明月光如水
写景描写
水中:藻、荇→竹柏倒影天地一色
夜——--闲时贬谪的悲凉
欣然——闲游自我的抚慰
抒情心境:闲忙议论赏月的欣喜
步——--闲情排遣的达观
吾两——闲人远大的抱负
★让学生代入苏轼的角色,用自己的话或用日记的形式复述课文。
4.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时间、缘由、地点、人物、写景、抒情)
5.小结
突出苏轼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学习他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反馈
▲搜集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
(让学生在书签上写下喜欢的咏月诗句送给自己的好友)
▲仿写(如所学过的课文《春》最后的三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
月亮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
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儿,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闭眼用心去感受“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景致画面,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陶弘景的简介、“书”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俯瞰--------清流见底
写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情-----------------------------------------------欲界之仙都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的同学补充、评价;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象
(归纳: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意境美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林沉醉山水愉悦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小结
突显课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在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2、《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案
王宏兴
一、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三、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课文:
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4.品味语言
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
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 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
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 王宏兴
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着再来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吧。
1.两篇文章的心情感受有微殊。如,在《小石潭记》中,文章最后写到潭上的气氛,借景抒情,抒写了作者悄怆悲凉的心绪。文章的结尾处,就以“其境过清”收尽全篇。因为景物稍有差异,故心情感受也有所不同。你看,《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景色及其周围环境,而《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是承天寺周围环境及其月色。柳宗元身处潭边,苏轼步入庭院,都因被贬,各自产生的复杂感情大抵还是有所差异的吧。虽然两篇文章都是情景交融,可《小石潭记》的写景方式是寓情于景,《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景是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2.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
,造成他们的文化心态是有所不同的。柳宗元所处的朝代是唐朝。他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永州整整过了10年的放逐生活,虽然被剥夺了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但却使他有机会直接了解人民的痛苦生活,进一步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潜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因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这篇仅有80多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在贬斥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象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3.个性不同,造成两位作者的文风也有所不同。柳宗元为人压抑,在永州,那10年的放逐生活,加上从事政治活动的权利被剥夺。他在进一步认识黑暗的
社会现实后,潜心着自己的创作。可43岁的柳宗元,等待着他又是苦痛。元和十年(815),这时他正好43岁,大有作为之时,被召回长安,但很快又被派到柳州当刺使,去的地方更僻远了(今属广西)。两次流放,长期抑郁,健康状况恶化,年仅47岁的柳宗元终于在柳州病逝。苏轼为人旷达。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这份“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许是较为旷达的吧。这样的“闲人”,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政治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是啊,苏轼他的情怀很豁达,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含蓄表达的就是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他的文风在此文中,就有所反映。
4.文章的格调不同。柳宗元的文章凄寒
,苏轼的文章闲旷。“文如其人”,此言用在他俩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联系两个人的其它文章,就更能佐证了。所比较的两篇文章,它们的感情基调就是很不相同的。用文章的句子就可说明了。《小石潭记》中,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这样写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其余文章所及作者的格调,这里,笔者就不多展开详述了。
最后,笔者想用两句话两篇比较的文章作结,“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有其殊”。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比较的必要了。以前,笔者教两篇文章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现在想来,让学生比较一回,这两篇文章文章的学习,印象不是更深了吗?效果就更不用多说了。
作者邮箱: whx300@yahoo.com.cn
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中庭:
整句翻译: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盖:
整句翻译: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耳:
整句翻译:
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
提示:(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3.梳理文章结构。
六要素
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承天寺
3.人物:张怀民和“我”(或:苏轼)
4.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者
5.经过:月下散步(相与步于中庭)
6.结果:赏月感慨
月下邀友——庭中赏月——月下感怀
(记叙)(描写)(抒情)
(1)把握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师范读。
思考下面问题,小组内讨论。
(1)这篇文章仅84个字,为什么用10个字来写时间?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改为“某夜”或“夜”,可否?为什么?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为什么苏轼会首先想到去找张怀民?是偶然的吗?
(3)画出文中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美在何处?
(4)仔细研读,体会作者心情变化。
(5)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与张怀民为“闲人”?“闲”在何处?
师生共同解答(重点问题:对“闲人”的理解)
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回顾文章结构:
解衣欲睡,见月起行。
寻友怀民,相与中庭。
竹柏倒影,如水空明。
岂无月竹?但少两朋。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谈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默写全文 回忆学过的关于月亮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学生把握字音,对照注释,口头翻译重点词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1)揣摩情感,带感情朗读。
(2)生配乐朗诵。
(3)男女生朗读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齐读,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跟据文章结构全体背诵课文。
生思考两分钟,回答。
通过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为后文的月景做铺垫
读音,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是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一点。
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揣摩作者情感。
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
升华
板书设计
闲:身闲,职闲,心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这堂课从设计到最终确定,花了三个晚修的时间。面对这样一篇简短而内涵丰富的文章,又出资苏轼这样的大家,我实在有点不知从何下手。后来请教了一位老师,为我指点了迷津。感受主要有一下几点:
1、文言文,诵读是基本,字词句是基础。在这个环节花了大概十分钟时间,包括诵读,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学生通过分节奏朗读,揣摩作者情感朗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分角色读,对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了一定把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十分钟是花的很值得的。
2、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画面,体会意境,品味写景的妙处是这堂课的重点。写景的句子学生都能准确找出。在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找出修辞手法,找出本体和喻体,引导学生找出两者的相似点。再把重点词“空明”标出,和学生一起探讨空明二字的妙用。
3、理解作者的情感,准确理解“闲人”的三层含义是本堂课的难点。我把作者简介以及作者其他作品的欣赏放到了这个环节,让学生对苏轼的整个人生有一定了解,对他的整个人生态度有宏观的把握。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闲人”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被贬后别人的规避,是身闲;其二,有职无权,公务清闲,此乃职闲;其三,心态很好,被贬仍乐观,仍有闲情逸致赏月,此乃心闲。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文章对苏轼有更深入的理解。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对苏轼的思想,不可能有多么深入的理解,这方面我还需做得更深入浅出一些。
感谢语文科组同仁对我的指导!
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新乡市优质课一等奖)
封丘县职业高中 王建莉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5、《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重点)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3.体悟作者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又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代表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80),苏轼罹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他没有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积极寻求解脱。本文正体现了他这种旷达胸怀。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言词语积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下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资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
(1)古今异义词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②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住户、人家
③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④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⑤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2)一词多义
与:①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三、合作探究
(一)读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二)文本探究
1.用默读方式自读课文,边读边试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
明确:①寻伴夜游;②庭院月色;③月下感叹。
2.想想苏轼为何夜游。
明确:①自己被贬,心情郁闷不平,想出去走走。②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3.作者为何寻张怀民?
明确:“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作者去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表明他与怀民的感情很好。“怀民亦未寝”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
4.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哪句?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一个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细地读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5.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益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比喻;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盖竹柏影也”能体会到作者恍然大悟的心情,原来先前所看到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一种幻觉。文章先虚写,再实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美妙月景。
6.文中“闲人”究竟是什么意思?
明确: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的人。作者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最后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
7.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明确: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等。
师总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闲寻伴夜游(闲人)
欣赏月色(闲情)月下感叹
抒发了作者淡泊、宁静、
乐观豁达的胸襟
五、课外拓展
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从而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示例: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6、《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学生的比较、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
二、预习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简介作者,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三、正课
1.朗读
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
然后学生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
2.赏析写景的妙句
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
◇《芦花荡》: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核舟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析:用水的清,夜的朗,反衬月的明)
3.分析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深入了解
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月色入户
叙事叙述
人物:“我”与张怀民欣然寻乐
缘由:月色入户
月色:空明月光如水
写景描写
水中:藻、荇→竹柏倒影天地一色
夜——--闲时贬谪的悲凉
欣然——闲游自我的抚慰
抒情心境:闲忙议论赏月的欣喜
步——--闲情排遣的达观
吾两——闲人远大的抱负
★让学生代入苏轼的角色,用自己的话或用日记的形式复述课文。
4.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时间、缘由、地点、人物、写景、抒情)
5.小结
突出苏轼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学习他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反馈
▲搜集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
(让学生在书签上写下喜欢的咏月诗句送给自己的好友)
▲仿写(如所学过的课文《春》最后的三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
月亮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
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儿,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闭眼用心去感受“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景致画面,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陶弘景的简介、“书”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俯瞰--------清流见底
写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情-----------------------------------------------欲界之仙都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的同学补充、评价;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象
(归纳: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意境美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林沉醉山水愉悦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小结
突显课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在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都匀市奉合中心学校王开俊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8、《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检测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乐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检测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通过刚才的检测,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钟准备,我们举行朗读比赛。
(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三)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抓住“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句分析)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改一改,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改了之后的句子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改了之后当然不好。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而改了之后,就没有了原句的新意,也不够生动形象。
(3)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理解“闲人”:
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四)探究“文人心境”
结合本文及以下材料,请你探究一下什么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五)师结束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设计: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
记承天寺夜游闲
苏轼↓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
9、《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正确译讲全文。
2.欣赏景物描写的句子,.理解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旷达的心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正确译讲全文。
2.欣赏景物描写的句子,.理解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1..指定生轮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余生举手正音。师板书读错的字,并表扬读音准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同学。
2.学生自读课文2分钟.
3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1.师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边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4分钟后比谁能解释重点词并能正确译讲。
译讲方法:一人译讲一句。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并把它圈出来,人名地名、年号、时间不比解释,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2.学生看书,准备译讲,教师巡视学情。
3.指名生译讲,其余生更正,师讲解生不能解释的地方,板书重难点字词。
4.师出示全文翻译,师读译文,生齐读原文;师读译文,生齐背原文;学生齐背一遍课文。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1.师出示自学指导
(1.)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谈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生讨论时,师巡视学情。
3.指名生回答,师板书生回答中的要点。
4.师出示答案。
六.当堂训练
背诵课文
七.出示作业。
选作:假设你身处逆境中,你会怎么想?请用一段话把你的想法写出来。
10、《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记承天寺夜游》,借助资料筛选勾画相关信息。
(2)、复习整理有关“月”的诗句。
4、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相关视频、音频、图片,给学生直观上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4、美育目标: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文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借物抒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使人真实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让学生由阅读理解分析逐渐过渡到了欣赏评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习分析苏轼诗词、散文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一年的学习经验。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处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较薄弱,文言文小品又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生疏的内容,加之作者又离他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学生不易理解,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仔细体会,认真感悟、品味,并对他们进行恰当适时的引导。所以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法学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通过听读、个别读、齐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语感、加深理解、促进背诵。且文章仅80余字,适合反复吟咏,以至成诵,从而达成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细腻而含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苏轼和苏轼生平,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合作式学习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探究法、拓展法等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王菲《但愿人长久》
【百度视频:王菲《但愿人长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Qt3a9V6zS0/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融合了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的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是依据古代的哪位大文豪的诗作吗?(苏轼)
【百度图片:苏轼】
1.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B%D5%E9%F8%CF%F1&in=32152&cl=2&lm=-1&pn=24&rn=1&di=19804591095&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2.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B%D5%E9%F8%CF%F1&in=12204&cl=2&lm=-1&pn=23&rn=1&di=38101410030&ln=2000&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生回答,师总结)
【百度百科:苏轼】http://baike.baidu.com/view/2517.htm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由流行歌曲转入苏轼其人,让学生走近苏轼,感受苏轼其人,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做铺垫,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听课文音频,找出难读或易读错的字词,点拨句子的停顿、节奏。
【百度搜索:《记承天寺夜游》朗读】:
http://v.ku6.com/show/BK4y4yF3yRH551Y4.html
2、让学生上黑板正音:
正音:藻荇(zǎoxìng)竹柏(bǎi)
3、自由放声朗读:
注意停顿:(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朗读中,以声正字,以声断句,以声达意,以声传情,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寄予文本中思想情感,用语音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渐次提高,最终熟读成诵。】
(三)、疏通文意
1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学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1
1)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设计意图:疏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环节,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互相交流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由大家讨论,老师加以点拨。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给予强调和提示,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能达到熟练准确翻译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同时又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四)、品位探究
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8
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心情苦闷。
2、苏轼“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
【百度搜索:《记承天寺夜游》ppt】:
http://wenku.baidu.com/view/7f90c15bbe23482fb4da4c4c.html
3、文中描写月色动静结合,语言高度凝炼。请分析写月光的句子,并分析你最欣赏的词的妙处。
整理归纳为: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的倒影。“影”写出月光透过竹叶,投影在地上,月光的意境巧妙地托出。这样形成一种空明澄澈的、疏影摇曳、清丽淡雅、亦真亦幻的美妙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
4、这是苏轼笔下的月下之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指名学生回答)
幻灯片出示:写“月”诗句。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4、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
5、清代文学家、评论家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诗句都是写月,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我们从众多诗句中试选取一句,来比较一下,苏轼笔下的月景和其他诗人笔下的月景有什么不同呢?(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整理归纳为:
王维——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春山的清幽与雅致,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张九龄——诗人想起远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时此刻他也和我望着同一轮明月。
李白——诗人借这轮同照两地的明月,来传达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心。
苏轼——间接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
6、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本句包含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百度百科:《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722.htm#8
整理归纳:
既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是作者被贬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包含了作者既有被贬谪的悲凉,又有赏月的欣喜,还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7、从中我们能读出苏轼面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呢?
整理归纳:乐观豁达
8、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么?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整理归纳:
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已被贬黄州将近四年,作为一个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的,但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之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正是诗意的人生的体现。
8、试以本文内容为题拟一副对联。
整理归纳:(见板书)
(五)、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表达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苦”中寻“乐”。同样,我们现在有些人抱怨生活的“无趣”,其实他们只是缺少一双能看见色彩的眼睛。我们用有色彩的眼睛,才会看见有色彩的人生。我们要学习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品味课文内容时,主要以重点词语为突破口,带动全篇的品析,引导学生在词句的品析中强化文言语感,体味本文素淡的描述中蕴涵的清幽宁静的景致、复杂微妙的心境,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六)、拓展练习:
月夜无眠的苏轼与张怀民二人在如水的月光下,会聊些什么呢?学习了本文,请为二人设计一段在庭院散步时的对话。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苏轼“闲人”的印象,以挖掘学生更为独到的见解。】
附:板书设计:
○闲欣喜、落寞、达观……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学生诵读、启发、合作讨论为主,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探索,从教学目的确定到具体的教学步骤,都紧密与新课标相结合,充分挖掘其潜力、引导学生互帮互助,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不知不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面对人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