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学》教案0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輮róu(使……弯)足支qì(抬起脚跟站着)
砺lì(磨刀石)跬guǐ(半步)
镂lòu(雕刻)螯áo(蟹钳)
作者简介:
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第二课时
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⑵,而青于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习停止靛青蓼蓝但(颜色)比蓼蓝于:表比较,比
蓝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⑷,柔⑸以(之)为轮,其曲
(更)深凝成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把(它)做成车轮弯
中:去声,动词柔同柔:用火烤木材,使它弯曲
中规⑹。虽有槁暴⑺,不复挺⑻者,柔使之然也。
曲(程度)圆规(的要求)即使又晒干了不再挺直(这)是由于这样的
虽:让步连词有同又槁:枯暴:晒者:因果复句里,表提顿
故木受绳⑼则直,金⑽就砺⑾则利,君子
经墨线量过(斧锯加工)就能取直锋利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锋利(不
就:靠近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⑿,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但)广泛地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过错
而且,表递进日:名作状知同智而:表并列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首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有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论据──生活现象──比喻论证)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步步深入,逐渐改变,说明“木”在改造过程中变成有用的车轮,以比喻进一步阐明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人改造成为有用的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人就是要学习。根据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
这几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輮”,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⒀之所学也;吾尝支⒁而望矣,不如整天地思索片刻的学习的收获踮起脚跟望远
而:表修饰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登高之博见⒂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⒃;顺风
登上高处看得广阔招手手臂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能看得清楚
而:表顺承
而呼,声非加疾也⒄,而闻者彰。假⒅舆⒆马者,非利足⒇也,而致
呼喊强听的人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走得快能达
彰:明显,显著利:形作使动,使……快致:达到
(21)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⑴也,而绝⑵江河。君子生非
到(之外)船只游泳横渡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楫:船浆,代船只;水:名作动,游泳;生:同性,资质,禀赋。
异⑶也,善假于物⑷也。
么)差别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第二段:阐明学习的作用。
1.首先指出“思不如学”;2.接着提出“登高”才能“博见”;3.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又一次证明了“学不可以已”。这种良好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善假于物”,就是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因理推论: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改造自己的缘故。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憙拑
第三课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⑸;积水成渊⑹,蛟⑺龙生焉;积善成德,
积累成为高山从这里兴起深潭生长善行养成高尚品焉:兼词,于此
而⑻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⑼。故不积跬⑽步,
德于是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积累(许多)半步
而:表因果关系,于是焉:语气助词,了
无以⑾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⑿一跃,不能
就无法达到(之远)(许多)细流汇成骏马跳跃一次(超过)无以(之):没有用来……的(办法),译为无法
十步;驽马十驾⒀,功在不舍⒁。锲⒂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如果)雕刻(几下)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就停下来(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坚硬的)
而:表顺承
可镂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也)能够雕刻锋利强健向上(可以)吃到泥土地下的泉水
定语后置,“之”标志上:名作状,向上
用心一也⒄。蟹六跪⒅而二螯⒆,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这是专一(的缘故)有六条腿和钳夹(但)和洞穴就没有可以安
一:数作形,专一而:表并列,和
托者,用心躁⒇也。
身的地方浮躁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取的态度。
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三层)
1.知识必须积累──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
2.学习贵在有恒──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四个比喻。
3.学习必须用心专一──蚓和蟹两个比喻。
以上三层意思互相贯通:积累必须有恒,有恒必须专一,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应有的学习态度。
小结:
一、写作特点:
运用比喻阐明道理:
1.这些比喻是生活中常见的。
2.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接受。
3.比喻形式多种多样:
⑴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⑵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蚓和蟹
⑶设喻的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灵活而有变化。
二、本文的结构: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点: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三、本文的局限性:
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
2、《劝学》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六、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处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 学习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课后全部“练习”,并当堂讨论。
2.背诵全文。
教学后记
3、《劝学》教案
刘星河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板书设计
4、《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通假字
木直中绳,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以为轮。
,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古今异义
1.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4.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虚词
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另: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节选)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刀剑在磨刀石上磨,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检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范围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洪亮,但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为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金石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藏身,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啊。
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介词结构后置
①青出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5、《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11
作者:宋淑琳
《劝学》教案
承德八中宋淑琳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六、总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
七、作业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用多媒体)
劝学
《荀子》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编辑短评:此篇教案干净利落,把课文的中心论点及论证方法的重点一一列出,在阅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课文重点和难点。能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再下点工夫?比如关于比喻论证的方法、关于其精练、抑扬顿挫的句式,是否可以让学生多交流、甚至仿写一下?(张华娟)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6、《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7
作者:李坚
劝学
●教学目标
1.疏通全文,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以为轮
(6)虽有槁暴
(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君子生非异也
请两名学生回答。
明确:(1)kuǐ(2)qì(3)qièlòu(4)zhònɡ
(5)róu通“揉”(6)yòu通“又”pù
(7)zhì通“智”(8)xìnɡ通“性”
3.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学习字、词、句,并完成练习一。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找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板书]
1.研习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找出本段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局和结句)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指出其证明的观点(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4)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的关系?(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5)文中的比喻句可以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是简单重复吗?(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他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2.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板书]
(3)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
(4)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
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5)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6)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师强调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跂②致③绝④假
3.研习第3段
(1)齐读第3段
(2)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层次
第一层(第1--2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第二层(第3--4句)从正反对比设喻说明积累需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3)概括本段主旨(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六、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1)从本文看,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2)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七、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第1段: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观点句证明1.青,取之于蓝……寒于水。(提高)
君子博学……行无过矣。2.木直中绳……使之然也。(改造)
3.故木受绳……则利。
第2段:
吾尝终日而思……之所学也。(前提)
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
观点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结果)
论证:跂而望登高博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登高招见者远(假自然之物)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人类发明创造)
假舟辑绝江河
第3段:
积土成山……圣心备焉。(正)
第一层学习要积累
故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反)
骐骥一跃……功在不舍。(对比)锲而不舍
第二层坚持不懈才能积累
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对比)
用心专一
蚓无爪牙……用心一也。(正)
第三层用心专一才能积累
蟹六跪……用心躁也。(反)
进入教学论坛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7、《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基本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而、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并体会文章比喻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培养学生自己整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理解荀子的学习观。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在初中,对文言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例如对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也已经有所接触,但传统的初中文言教学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往往是以教师的讲授配合教学参考书的使用,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上有所欠缺,由此,进入高中后文言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章整体结构。
(3)、学习文章中比喻的论证手法以及比喻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由于这是高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通过串讲,扫除字词障碍外,还要特别注意采用示范教学,教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同时适当的进行课外材料的补充,拓展知识面。
【教学媒体】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同时印发相关材料,供学生课外习作与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结束了关于青春话题的思考,今天我们要来进入一个新的专题的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获得教养的途径有哪些呢?大家把课文翻到目录。我们看,在这个专题中,编者设置了两个版快,分别是:求学之道和经典的力量,前者要求我们学习,后者是要我们多读,所以学习和阅读就是我们获得教养的两种有效的途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我们这位两千多年前的老人是怎样来为我们论述学习的。
(二)、新课教学
1、作者介绍(配合PPT展示)
大家看注释1,请个同学来念一下。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名代表,大家在以前还学过哪些儒家的代表,孔子(仁)、孟子(仁政),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荀子虽然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是由于他处在战国末期,政治上的动乱造就了学术上的活跃,此时,诸子百家学说都已经形成,所以荀子就有了借鉴和批判的条件和可能。那么在思想上,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观点,他反对迷信,认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我们说这里他已经具备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另外,荀子还提出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广受争议的话题:人性本恶。荀子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才可以积善成德,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之所以如此看中学习,在他和他门徒共同编写的这部书籍里把这篇〈劝学〉放在第一卷的第一篇,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
2、解题
上面我们提到了荀子对于先秦的文学有了一定意义的发展,这种发展当然不仅仅体现在思想上,在文体上也有所显现。比如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学孔子的论语的时候有没有标题啊?是没有标题的,我们把这种文体称为语录体。而从荀子开始,这类论说文开始有了独立的标题,那么大家首先来说说这个标题“劝学”是什么意思。——劝勉勉励的意思。也就是说文章是荀子要来劝勉我们学习,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荀子是如何来鼓励我们学习的。
3、研读课文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余同学仔细听,帮他纠错,同时PPT展示难字生字。
槁(gǎo)跬(kuǐ)跂(qì)锲(qìe)镂(lòu)楫(jí)参(cān)
(2)、通读过课文后,大家能不能把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找出来?——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就是荀子整片文章的中心。大家注意在这里的“可以”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以”是不是同一个意思?这里可以应该当成两个单音节词来理解。“可”是指“可以”,而“以”应作介词解释,但这里它的介词功能被弱化了,只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要注意,一般来说古汉语多单音节词,我们在理解过程中要注意逐个逐个字进行解释,比如无以,没用用来……的方法。又比如妻子,今天我们说妻子是专指爱人,而在古汉语中,妻子是指妻子和孩子。我们说妻子就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这样的词还有很多,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会碰到,大家要注意整理和积累。落实古今异议这个语言点。下面我们回到课文,荀子开门见山就摆出了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他为什么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他究竟从哪几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3)、研读课文第一段。
①齐读第一段。
②同学对照注释梳理字词,落实君子、可以、中、绳、规、柔、暴、受、金、就、日、知等语言点,重点落实词类活用:日,名词做状语,解释为每日;这种现象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韩非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境内莫衣紫“这句话要怎么翻译啊?——国境内没有人穿紫色的衣服。这里,这个衣原本是名词,而这里用作动词。点明是一个异读现象,“语之曰,名之曰”
③理清文章结构。大家说说看这一段作者主要是说了学习的什么?——学习的意义——知明而行无过矣。用了什么手法——比喻论证。
事物是可以变化的:青——蓝,冰——水;事物的变化需要外因的条件:木——轮,金——利。最后推出本段的中心论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PPT展示段落结构)
④齐读,尝试背诵
(4)、研读课文第二段
①请一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字。
②请一组同学翻译,老师点拨指正,落实之、而、疾、生、假、至等语言点。重点落实一词多义这个语言点。举例;绝,A、而绝江河:动词,渡过B、自云先世避秦时之乱,摔妻子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动词,隔绝C、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动词,终止D、佛印绝类弥勒副词,非常E以为绝妙形容词,达到了极点。
③脉络梳理,让同学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作者连用五个比喻,说明假于物的重要性,这里,物更侧重于学习。(PPT展示段落结构)
④熟读背诵。
(5)、研读课文第三段
①齐读
②请一组同学翻译,扫除字词障碍,落实焉、跬、无以、金、爪牙、之、上、下、寄托等语言现象。重点落实一个特殊句式:定语后置:爪牙之利
③梳理结构:这段荀子为我们讲了学习的——方法。大家找找看他主要说了哪些方法,请同学们给这段文字分分层,看看说了几种学习的方法,用了哪些比喻?(PPT展示段落结构)
④熟读背诵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劝学〉,荀子开篇就为我们摆出了中心论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接下来,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文章的行文逻辑清晰,所以我们在背诵的过程中也比较容易上口,希望同学回去后能把这篇文章背诵出来,明天检查。
(四)、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
2、每位同学准备一本专门积累文言词汇的本子,摘录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荀子从学习的意义——使人知而行无过;学习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外物也就是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一,来论证了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一个中心论点,首先,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背一边。
(二)、新课教学
1、检查背诵情况:首先全班齐背课文,接着按照文章的结构脉络来分别抽背个别同学,一方面检查背诵情况,两一方面,也在一次复习文章的脉络结构。
2、反馈一下作业情况:资料展示
3、明确文中出现的虚词的用法,采用练习的形式(PPT展示)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
锲而不舍连词,表承接,就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连词,表修饰,……地
•之
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青
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非蛇膳之穴无可寄托者结构助词,的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介词,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指向的对象
4、体会文章的论证方法的特点——比喻论证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用的最好的一句或几句比喻,说明理由。
明确:本文的比喻论证主要有两个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设喻,通俗浅显,便于理解。
2、设喻方式多样化,有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对比设喻、博喻。
(2)语言训练
用一句或几句比喻来说明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例如:
1、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2、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
(三)、补充阅读:
(1)、补充《劝学》中另外两断较简单的片断,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己通过查字典资料以及讨论的形式,翻译文字,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和同学相互交流,最后请几位同学当堂翻译,检验学习的效果。
(2)、补充《苏轼非议“青出于蓝”》的小短文,让同学巩固字词,训练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这两节课上,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从文字到结构再到思想以及写作手法上都作了探讨,希望同学课后完成背诵任务。
【资料链接】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二)苏轼非议“青出于蓝”
荀卿云:“青出于蓝而青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世之言弟子胜师者,辄以此为口实,此无异梦中语,青即蓝也,冰即水也。酿米为酒,杀羊豕以为膳羞,曰酒甘于米,膳羞于羊,虽儿童必笑之,而荀卿是为辨,信其醉梦颠倒之言。
(宋苏东坡《东坡志林》卷四第26条《辨荀卿言“青出于蓝”》)
一、苏轼在反驳荀子的观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试加以说明。
二、从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
三、解释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酒甘于米
世之言弟子胜师者
虽儿童必笑之
而荀卿以是为辨
四、翻译全文
【教学反思】
这两堂古文课希望改变了学生从初中以来就养成的老师讲、学生记、学生背的上课模式,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起到引导和纠正以及明确知识点的作用,从上课效果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给了同学充分思考的时间,却没有安排学生置疑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很多问题就无法暴露出来,尤其是在基本的知识点落实上的问题,不知道是否扎实;其次,由于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课堂的整体反映来看,学生基本上还能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思考,但是仍然有部分同学没法跟上课堂的整体教学过程,基于以上两点担忧,在晚自习时安排了为学生达疑,在第二课时又安排当堂课内课外练习,从课堂上反映的情况来看,仍然有部分同学的知识点落实的不够扎实,还需要通过补充联系来加深他们对字词等基本知识点的落实。
从自身的教学过程来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忽视对学生的适时表扬,部分同学的预习自学能力很强,如有同学能将“远人不服”的“服”字翻译的恰到好处,此时,教师应该对这位同学进行适时的表扬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点。其次,对于一些知识上的难点重点应该多举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如“爪牙之利”这个定语后置句。课堂的板书有点凌乱,没有安排好板书,有些随性,在今后的教学上应引起重视。此外,在教学的语速上有点快,可能会使学生有紧张感,一堂课下来,学生比较疲惫。在课堂上走动也过于频繁,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反思的问题。
8、《劝学》教案
公开课《劝学》教案
执教者:夫子
上课时间:二〇〇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星期二上午第二节
地点:荔浦县修仁中学高一061班
课时:全文分两课时,公开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同学们,下面我们上《劝学》。
《劝学》是我们这个学期要上的最后一课文言文,这一课是我们特意留下来的,对于我,是早有预谋的,对于大家,不知是否是有备而来?-----(回答可能是:是或不是)
(回答是):既然大家是有备而来,那么我们就给众多的领导教师检阅我们的成果!
(回答不是):既然大家没有准备,或者准备不好,那就让我们使出浑身数解,希望我们能不让各位领导老师失望!
1、诵读课文
下面我们先大家先将课文下面的注音及通假字移到正文上,然后读一下课文,注意停顿: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3分钟)
2、解题:
①下面我们看题目《劝学》是什么意思?
勉励学习,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
我们以前学过这个意思吗?——学过,“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课本P90,注解第22)
为什么要勉励学习呢?
——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时尚口号: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可以弥补先天不足;
——学不可以已
②作品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
《荀子》是部什么样的著作?(——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及学法指导之课文导读)
——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约BC.313-BC.238)所著,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劝学是《荀子》开篇之作,本文节选部分出自文章开始几个段落。
荀况是诸子百家的哪个流派?其思想如何?
儒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另两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汉董仲舒,南宋朱圣人朱熹)
他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称之为荀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洵之讳,写作孙卿。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有人曾评价,庄子、荀子瓜分了中国文化:
荀子在其两大弟子手上赢得了庙堂中国——韩非成了中华帝国的教父,李斯成了秦帝国的宰相;
庄子赢得了江湖中国,成为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艺术的宗师。
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见《创新设计》文学常识)
1)认为人定胜天。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认识掌握它,利用它。
《荀子•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
2)他主张与时俱进。“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法后王"、"王道""霸道"并用,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3)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与孟子的“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相对。
强调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3、课文讲析
正因为后天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所以要“劝学”。
下面我们来看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请同学们再齐读一下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
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下面请一个代表上来板书一下练习一,把提示的比喻句也一并写上,并标上序号,中间的字可用省略号表示。
再请一个同学上来给二、三、四段的比喻按练习一提示的分论点进行分类。
组内就练习一及两位同学的板书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师:请同学们根据填写好的练习一背诵本文
(生集体背诵)
师:自读全文,然后合上书背诵全文
师:下面分析第二段,本段一共用了5个比喻,论述了什么内容?
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①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板书:青青于蓝,冰寒于水)
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过程会发生变化。
师: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句式特点:a.+于=比较,可译为:比……a.
成语溯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②师:对。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板书:直木为轮)
通假字: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头之间的“有”,常通“又”。
如碑文上常有的“享阳某十有几”《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生:说明事物可以后天改造。
师:对。谁能说得更全面、更具体些?
生: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师:很好。“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推理方法:类比推理,以类比排列的方式,引物连类,取譬设喻,从而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能力
类比例证: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门前种得相思树,落尽想思人未归。
师:此句与本段哪句相照应?
生:“学不可以已。”
师: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完成练习二三,下节课抽查
第二课时
1、抽查两人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请不点名由五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练习二五组加点词的辨析
3、请7位同学自觉得上黑板完成练习三的通假字
4、分析课文三至四段
1)、分析第三自然段
先请一名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思考一下本段写了几层内容?
生:分三层。第1句为第一层,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第2、3句为第二层,具体阐述“假于物”的重要
第4句为第三层。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
师:第二层与第三层是什么关系? 分总关系。
师:思考“善假于物的”“物”暗指什么? 外物,各种客观条件,这里指学习,学到的知识。
师:第二层用什么方法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类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板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善假于物,可以成就自己
善假于学,可以弥补己之不足)
师: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大量的比喻、类比,从各个方面对中心论点加以阐释,使论点既鲜明又生动。
词语分析:而:①表修饰: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②表并列: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表转折:而青于蓝,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至千里,而绝江河。
④表假设: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恂恂而起,而吾蛇尚在。
2)分析第四段
师:请同学们齐背第四段。
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生: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
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善于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师:很好。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生:比喻。
师:第一层的前面两个比喻句与“积善成德”一句是什么关系? 类比关系。
第二、三层主要用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比论证。
师:为什么要专心?一心不能两用,专心致志,才能把事情办好。
作者在课文节选之后作了明确回答: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特殊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特点:n.+之+a.(句末)=a.+n.,又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词类活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为状语)
3)小结:
师: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故曰:学不可以已。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学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两用。
所以,学习需要积累,需要坚持,需要专心。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希望我们的同学好好珍惜现在,以学广才,立志成学,争取做一个于国于家于己都有用之人。
4)作业布置
①课外收集一些古代有关劝学的名言名句;
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劝学文字
③有条件去阅读荀子的《劝学》全文。
9、《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过程:朗读感知-——自学理解——检测巩固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重点 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教法 引导点拨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
一、
歌曲导入
激趣
二、
文学知识积累
三、
诵读把握语气
四、
自主探究学习
五、堂清检测效果
歌曲导入
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作品。
1、听读
2、练读
3、互检
4、读出语气
1、利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
2、学习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方法,疏通文意。
3、感悟文章内容
堂清
放歌曲
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指导诵读,
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检测
听歌曲
介绍、了解作者作品,
诵读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文言文翻译方法
感知内容
做堂清试题
导入学习情境
了解作者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做到读准、读顺、读出人物语气。
培养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巩固所学
板书
设计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10、《劝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輮róu(使……弯)足支qì(抬起脚跟站着)
砺lì(磨刀石)跬guǐ(半步)
镂lòu(雕刻)螯áo(蟹钳)
作者简介:
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文章的特点: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第二课时
君子⑴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⑵,而青于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学习停止靛青蓼蓝但(颜色)比蓼蓝于:表比较,比
蓝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⑷,柔⑸以(之)为轮,其曲
(更)深凝成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把(它)做成车轮弯
中:去声,动词柔同柔:用火烤木材,使它弯曲
中规⑹。虽有槁暴⑺,不复挺⑻者,柔使之然也。
曲(程度)圆规(的要求)即使又晒干了不再挺直(这)是由于这样的
虽:让步连词有同又槁:枯暴:晒者:因果复句里,表提顿
故木受绳⑼则直,金⑽就砺⑾则利,君子
经墨线量过(斧锯加工)就能取直锋利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锋利(不
就:靠近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⑿,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但)广泛地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过错
而且,表递进日:名作状知同智而:表并列
第一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首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有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论据──生活现象──比喻论证)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步步深入,逐渐改变,说明“木”在改造过程中变成有用的车轮,以比喻进一步阐明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人改造成为有用的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人就是要学习。根据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
这几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輮”,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⒀之所学也;吾尝支⒁而望矣,不如整天地思索片刻的学习的收获踮起脚跟望远
而:表修饰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登高之博见⒂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⒃;顺风
登上高处看得广阔招手手臂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能看得清楚
而:表顺承
而呼,声非加疾也⒄,而闻者彰。假⒅舆⒆马者,非利足⒇也,而致
呼喊强听的人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脚走得快能达
彰:明显,显著利:形作使动,使……快致:达到
(21)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⑴也,而绝⑵江河。君子生非
到(之外)船只游泳横渡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楫:船浆,代船只;水:名作动,游泳;生:同性,资质,禀赋。
异⑶也,善假于物⑷也。
么)差别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第二段:阐明学习的作用。
1.首先指出“思不如学”;2.接着提出“登高”才能“博见”;3.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又一次证明了“学不可以已”。这种良好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善假于物”,就是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因理推论: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改造自己的缘故。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憙拑
第三课时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⑸;积水成渊⑹,蛟⑺龙生焉;积善成德,
积累成为高山从这里兴起深潭生长善行养成高尚品焉:兼词,于此
而⑻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⑼。故不积跬⑽步,
德于是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积累(许多)半步
而:表因果关系,于是焉:语气助词,了
无以⑾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⑿一跃,不能
就无法达到(之远)(许多)细流汇成骏马跳跃一次(超过)无以(之):没有用来……的(办法),译为无法
十步;驽马十驾⒀,功在不舍⒁。锲⒂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如果)雕刻(几下)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就停下来(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坚硬的)
而:表顺承
可镂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也)能够雕刻锋利强健向上(可以)吃到泥土地下的泉水
定语后置,“之”标志上:名作状,向上
用心一也⒄。蟹六跪⒅而二螯⒆,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这是专一(的缘故)有六条腿和钳夹(但)和洞穴就没有可以安
一:数作形,专一而:表并列,和
托者,用心躁⒇也。
身的地方浮躁
第三段:说明学习应取的态度。
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分三层)
1.知识必须积累──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
2.学习贵在有恒──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四个比喻。
3.学习必须用心专一──蚓和蟹两个比喻。
以上三层意思互相贯通:积累必须有恒,有恒必须专一,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应有的学习态度。
小结:
一、写作特点:
运用比喻阐明道理:
1.这些比喻是生活中常见的。
2.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接受。
3.比喻形式多种多样:
⑴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⑵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蚓和蟹
⑶设喻的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灵活而有变化。
二、本文的结构: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点: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三、本文的局限性:
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