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天凌空》优质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
难点:
(1)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导学流程】
一.导
二.学
1、知识链接
2.自学教材(7分钟)
(1)自主研读课文(7分钟)
(2)自学要求:大声读课文4分钟;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大意3分钟
(3)自学指导:勾画相关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4)注意事项:端正坐姿,零抬头,零游离。
三.测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细致刻画的?
2、本文记叙吕伟跳水过程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记叙了什么内容?
四、议
1.小组讨论“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2、作者写吕伟准备工作时,为什么要写白云与飞鸟呢?
3、作者是如何写出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的?请简要分析。(可从选词、修辞、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
4、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展(“测”2板展,其余口展)
六.评
七.总结归纳
2、“飞天”凌空讲学稿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讲读课
计划课时:1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难点】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概括新闻特写文体特点。(参考课文知识卡片内容)
2.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优雅()掠过()翘首()屏息()
一刹那()慷慨()哧地()悄然()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翘首:
屏息:
酷似:
慷慨:
轻盈:
由衷:
如梦初醒:
震耳欲聋:
二、(课堂)学习•感知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2.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三、(课堂)合作•探究
1.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2.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总结: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四、(课外)拓展•延伸
1.新闻特写写作:
要点:①深入现场,进行采写或观察;②要有“镜头”意识;③要注意细节描写;④要能融情入景。
2.请结合我校开学典礼的实况,写一则新闻特写。
3、《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教师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美好目标】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重难点】
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美好积累】
一、自主学习
1.走进作家作品
作者 毕淑敏
评价 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预约死亡》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经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
代表作 《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2.认真朗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用工具书独自完成下面的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襟怀(jn) 广袤(mào)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窗棂(líng)矗立(chù)惊骇(hài)濡养(rú)灰烬(jìn)坍塌(tān)麾下(huī)驰骋(chng)自惭形秽(huì)
(2)结合课文注释,据义填词.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养育,培养。
麾下:指将帅的部下。麾,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相互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得,相互配合,映衬。彰,显著。
坍塌:倒塌,崩塌。
矗立:高耸地立着。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起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美好任务】
任务一:整体感知
1.分析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神小屋”。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2.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
盛着爱恨 爱>恨 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规划、耕耘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珍视自我独特安稳
3.作者是怎样写第一间精神小屋的?
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间精神小屋的?
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任务二:深层探究
1.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
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2.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渐渐有的人就被这个信息社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
3.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的,才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4.精神的小屋“三间”足矣,房屋的空间,虽“小”足矣。可作者在文章开头却说“人有一颗大心”“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这里的“小屋”与“大心”矛盾吗?而文章结尾又说“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就能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事业五色斑斓,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房屋虽“小”,可盛放的宝物却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大中求小,衬托呼应,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更是作者谦逊人格的体现。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如果人人都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间间累积势必会矗起一幢民族的精神大厦!
任务三:拓展延伸
怎样理解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标;第二境界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标;第三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标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美好思想】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美好技法】
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构思新颖独特。
【美好回顾】
基础积累题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广袤(mào)窗棂(lín)灰烬(jìn)自惭形秽(huì)
B.宽宥(yóu)濡养(rú)麾下(huī)金戈铁马(g)
C.襟怀(jīn)游弋(yì)矗立(chù)间不容发(jin)
D.轻觑(qù)坍塌(dān)惊骇(hài)鸠占鹊巢(ji)
解析:A选项里“窗棂”的“棂”正确的读音是“líng”;B选项里“宽宥”的“宥”正确的读音是“yòu”;D选项里“坍塌”的“坍”正确的读音是“tān”。故选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
A.积攒旷野瞭亮不知所措B.几案潮夕嘟囔喜怒哀乐
C.驰骋铮铮蔑视俯拾既是D.博大雄浑钥匙悲欢离合
解析:A选项里“瞭亮”的“瞭亮”正确的写法是“嘹”;B选项里“潮夕”的“夕”正确的写法是“汐”;C选项里“俯拾既是”的“既”正确的写法是“即”。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
A.整屋子的人都衣着光鲜,回头看到自己这一身,不自觉地自惭形秽起来。
B.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坐享其成,把功劳归为己有。
C.每当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每当我迷茫不知所措时,都会想到在百度上征求网友们的意见。
D.这骤雨如幕,金戈铁马般铺天盖地的气势为我们拉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
解析:B选项里“坐享其成”的意思是为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与语境不符,应该用“鸠占鹊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叙利亚再度遭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导弹打击,从其目前紧张的局势来看,我们不得不认为世界和平距我们还很遥远。
B.至5月中旬,魅力湘西大剧院《魅力湘西》节目已累计演出了7000多场,接待中外游客大约1300万人次左右。
C.《红海行动》讲述了“蛟龙突击队”营救中国公民在海外的故事,情节曲折,场面宏大,十分好看。
D.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缘故。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正确;B.“大约”与“左右”语意重复,应删去一个;C.语序不当,“‘蛟龙突击队’营救中国公民在海外的故事’应改为“‘蛟龙突击队’”在海外营救中国公民的故事”;D.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或者删去“是因为”和“缘故”。
5.在以下语段空白处依次填入四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B)。
_____。_____。_____。_____。晋朝人读诗,是兰亭集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革命者读诗,是狱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世易时移,诗心不改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天才诗人青史留名,但他的身后却并不寂寞,因为诗意是属于每个人的
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纪念、传承
A、B、C、D、
.是一个板块,是一个板块,领起划线后面的句子。
6.仿照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现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倾听是划破夜幕的流星,能给人们带来希望。
【美好拓展】
(2018﹒巴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张贵勇
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毁”了。“8天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国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全周不再“黄金”。
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许多家长常告诚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激励,从依循经验转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和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教育理念。
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赚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资格证。
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睛,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家庭教育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孩子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文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选自2017年10月9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家庭教要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第段有何作用?
自然地引出文章的论题。(2分)充当证明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3.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任选一种分析其作用。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2分)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1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要求、更有说服力。(1分)(或:运用比喻沦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从而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5.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略。(言之成理即可)
【随州中考真题】
(2018﹒随州)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内容与理解,表述有误的两项是(B)(D)
A.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可谓勇武过人;他追随刘备,降汉不降曹,挂印封金,又可谓义重如山。(《三国演义》)
B.蟠桃会上,孙悟空喝光宴会用的仙酒,吃尽太上老君的金丹。太上老君大怒,随即和哪吒太子带10万天兵去花果山捉拿悟空,被悟空打败。(《西游记》)
C.“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哲理小诗告诉我们:在羡慕别人取得成功的时候,更应看到成功背后的艰辛。(《繁星春水》)
D.在“慧骃”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经“慧骃”国全国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格列佛实现愿望,留了下来。(《格列佛游记》)
4、《“飞天”凌空》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3.在大声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新闻特写的特点,培养快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
4.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5.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新闻特写中的“特写”的方法及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
“飞天”与“跳水”
(二)新闻背景
在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首次在金牌总数上超过历届第一的日本队,其中夺得10米高台跳水比赛金牌的女运动员是谁?(吕伟)她跳水的这一过程,被记者夏浩然、樊云芳用生动的语言报道了出来。
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今天,我们来欣赏他们对吕伟跳水的新闻特写。
二、文体明确
1.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属于一种新闻体裁。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
2.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新闻的范畴,都要真实地报道新闻事实。
不同点:消息,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新闻特写不要求报道新闻的全过程,只抓住新闻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场景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可以借助一些文学手法。
三、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
四、初读感知
(一)阅读《“飞天”凌空》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二)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2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记者利用特写镜头,细致刻画吕伟跳水夺冠精彩瞬间。
第二部分:(5-8)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跳水动作的赞赏。
五、精读探究
1.文章以“‘飞天’凌空”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回答。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飞天”是敦煌壁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记者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的动作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同时,也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2.“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
2.文章第二、三、四段把吕伟跳水的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犹如慢镜头回放,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放慢“镜头”,细致描绘,更具层次感和画面感,可以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感觉。同时,也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3.品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
4.品读课文二三四段动词的精妙。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
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2)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镜头似地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5.“托”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一个“托”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
6.认真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描写方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
1-4段,正面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吕伟整个跳水动作完美、精彩、令人难忘。5-8段,侧面描写,通过记者、观众的反映,衬托出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同时将特写推向高潮,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
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择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七、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
八、作业布置
小练笔: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
5、《野望》优质课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一、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
二、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重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阮籍、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
1、背景
选自《东皋子集》
东皋是王绩隐居乡里时的游玩之地。诗写秋天傍晚景象,由于诗人独自置身于东皋野外,所以诗中充溢着孤独的感受和与世俗不合的落寞情怀。
2、基础预习
东皋:薄暮:
落晖:采薇
徙倚:犊: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
1、听录音,听准字音,听准节奏
2、自由朗读: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出节奏
③读出感情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牛人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
《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目标导学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谈谈“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5.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合作学习:组内成员,每人负责一句文字的翻译,一人翻译时,其余人认真听,帮助其解决不当之处并勾画出疑难字、词、句。
全班交流、探究疑难字、词、句,疏通全文。
6、《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翻译重点句子的意思。
3、赏析文言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译文对照
二、全文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重点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描写抒发了对世俗官场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流露出爱慕美好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当堂作业(1)
1、填空题
《与朱元思书》选自《》,作者。本文是文,总写的一句是“”。
2、下列画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缥碧piǎo无碍ài泠泠作响líng
B.飘荡dàng急湍tuān嘤嘤成韵yīng
C.轩邈miǎo经纶lún鸢飞戾天yuān
D.横柯kē窥谷kuī好鸟相鸣hào
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从()流飘荡天下独绝()争高直指()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疏条交映()
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任意东西()猛浪若奔()
互相轩邈()
4、按原文填空:
(1)奇山异水,。(2),天山共色。
(3)游鱼细石,。
(4)蝉则千转不穷,。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当堂作业(2)
一、翻译重点语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作者通过视觉的角度、以动写静,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高峻壮美。
B.作者描写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概括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按先后顺序写水的“清”和“急”的特点。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山的特点。
C.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是从侧面描写出水流湍急的特点,。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描述观山的感受,既表现自己淡薄名利的节操,又含蓄表达自己有归隐避世的想法。
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飞天凌空》优质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
难点:
(1)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动之美。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导学流程】
一.导
二.学
1、知识链接
2.自学教材(7分钟)
(1)自主研读课文(7分钟)
(2)自学要求:大声读课文4分钟;读准字音;了解文章大意3分钟
(3)自学指导:勾画相关重点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4)注意事项:端正坐姿,零抬头,零游离。
三.测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细致刻画的?
2、本文记叙吕伟跳水过程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分别记叙了什么内容?
四、议
1.小组讨论“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2、作者写吕伟准备工作时,为什么要写白云与飞鸟呢?
3、作者是如何写出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的?请简要分析。(可从选词、修辞、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
4、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展(“测”2板展,其余口展)
六.评
七.总结归纳
8、《三峡》(展示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五里堆中学“三一五”模式导学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展示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学法
指导 疏通文义的方法(1)换字或添字法(2)依上下文内容推测(3)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词(4)古今词义的不同(5)识别通假字(6)借助注释(7)查工具书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三峡》理解•揣摩
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全文仅用155个字,就把三峡一带雄奇的景象和四时景物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在结构上先总写三峡形势,后分说四季的景物特点。写四季景色,不是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来写。这是根据三峡的特点来安排的。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三峡。第二部分(第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景色。文章开篇总写三峡山势,突出三峡两岸山岭绵延峻峭,也从侧面写出了河谷之窄。山高谷窄则流急,因此第二段紧接着山高之后写水势――写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与奔腾迅猛的夏天水势不同,春冬又是一番景色。春冬二季水势状况比较接近,故一并写。此时已非洪水滔滔之时,故有“素湍绿潭”、“清荣峻茂”之妙景,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与冬春之时的“清荣峻茂”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林寒涧肃”的秋天,而此时“高猿长啸”更显悲凉凄清,从侧面衬托了冷清萧瑟的秋景。全文抓住事物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既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又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
【回顾反馈】【自学合作】
第一区:
1、齐读/背第1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章第一句写出山的和。这是正面具体写出山的绵延不断的景致。
3、《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4、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二区:1、齐读/背第2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请用你喜欢的1-3个字词概括)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
3、文段中从侧面描写夏季江水湍急的句子是:
4、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句,你想到谁的什么诗?
5、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三区:
1、齐读/背第3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荣()峻()茂(),良()多趣味。
2、作者赞叹春冬之时的三峡“良多趣味”,具体表现在“”
3、作者用哪四个字概括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作者的感受是?
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静景描写的句子是:
动景描写的句子是:
5、文段中写景是从视觉上写。文中写俯视的句子是:
仰视的句子是:
6、归纳这段主要写:
第四区
1、齐读/背第4段。在括号里写出重点词语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文段中从正面描写猿声凄婉的句子是:
2、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
3、这段写(季节)三峡之,重点渲染叫声的,写出了三峡的凄婉美。
第五区:议一议
1、本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文章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六区:品一品
请把握三峡景观的特征,准备用“三峡的……美。美在……”的句式说一句简单的话。
如:三峡的山美。美在连绵不绝,高耸险峻。
学生自由品析三峡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三峡的山美:美在
三峡的夏水美:美在
三峡的春冬美:美在
三峡的秋美:美在
【小组展示】
【梳理巩固】【当堂检测】
教师寄语
9、《三峡》(预习课)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科目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设计者 吴泽强 上课日期
课题 三峡(预习课)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积累文言词语。
2、熟读课文,理解本文大意。
3、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习
重难点 1、准确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学法
指导 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譬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学习程序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
《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水经注》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题目解说:
此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文句简洁,意境优美,是《水经注》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约200公里。因瞿塘峡挺拔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险湍急,故有“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之说。
【预习导航】
一、诵读课文2-3次,默读1-2次,参阅课文下面注释。
本文作者是(填朝代)学家,选自《》。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峡、峡和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之间。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感情基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注意把握节奏(句中停顿)。
第1段:①自三峡七百里中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段: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①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②绝巘多生怪柏。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4段:①每至晴初霜旦。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给加点的注音:略无阙()处飞漱()
重岩叠嶂()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绝巘()怪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3.解释下列加点重点字词的意思:
略无阙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不以疾也()虽乘奔御风()()飞漱其间()
绝巘多生怪柏()则素湍绿潭()哀转久绝()
良多趣味()属引凄异()略无阙处()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2)哀转久绝()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2)虽乘奔御风(古义:)今义()
(3)略无阙处(古义:)今义()
(4)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今义()
(5)良多趣味(古义:)今义()
6、翻译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两方面的景象:先写三峡的,后写三峡的。文章通过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三峡的无比之情。
8、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峡的句子是:
2)、《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
3)、正面写“猿鸣”的句子是:
引用歌谣,侧面写“猿鸣”,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总评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
三、熟读成诵。(全文共155字。)同桌或小组互查,老师抽查。自主自觉,互促互助
附: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不绝的高山,几乎没有/毫无中断的地方;重重悬崖,层层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了。有时皇帝有命令急需传达,早晨就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这样快。
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崖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的确/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打/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冷/凉山涧寂静/静肃,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腔调)凄凉而怪异,在空旷的山谷里回旋荡漾,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夫们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