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醉翁亭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汇
二.体会欧阳修在美景中寄寓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
六一居士(欧阳修的号)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疏通文字:[来源:]
听配乐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加点词语:
1.林壑尤美( )2.名之者谁?()3.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 )5.在乎山水之间也。(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7.负者歌于途( )8.伛偻提携( )( )9.觥筹交错( )10.颓然乎其间者()
三.诵读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
1.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二)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三)分析各部分层次,领会全文主旨:
第一部分:介绍景点——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1.分两层:第一层写地理位置: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醉翁→“醉翁之意”(题眼,主线)。
2.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
3.对照图片将学生带到美丽诱人的风景区去感受自然之美。
4.根据提示背诵此段。
第二部分:描绘景点——醉翁亭早晚及四季美景。
朝暮图:纵向展开,抓住“明”“晦”的特点。
四时图:横向铺排。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第三部分:描绘景点人物活动:官民同游。
1、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百姓游乐图:“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3、太守宴乐图: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太守宾客,和谐相处。
第四部分:作者感慨并明志:与民同乐。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四)小结全文主旨:
太守之“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太守之“醉”:醉于山水之乐,醉于宴酣之乐,醉于与民同乐。
四.欣赏拓展
欧阳修的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
《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庄暴见孟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辍耕之垄上C.邻人之孀妻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一)1.C。A项是《陋室铭》中的选句,这里“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B项是《陈涉世家》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D项是《桃花源记》中的选句,这里“之”是代词。C项是《愚公移山》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例句“宴酣之乐”的“之”用法相同。
2.B。太守虽被贬谪,但并未消沉不振,而是旷达乐观,与民同乐。B项理解错误。
3.禽鸟太守
4.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A、B、C。D项句意翻译有误。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呀。”这里的“谓”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叫做,称为”的意思,可译成“是”。
(二)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2.译: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四时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A
7.B
2、《醉翁亭记》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三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三、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四、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四、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五、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3、《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第二段——风景画
(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
(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风俗画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的?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3.第四段——众人归
(1)本段写了哪些乐?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二)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拓展延伸】
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2.联系本文谈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与民同乐”。
4、《醉翁亭记》第一课时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 林壑() 琅琊()饮少辄醉()
岩穴暝()伛偻()酒洌()山肴野蔌()
觥筹()射者中()弈者胜()
颓然()阴翳()潺()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临于泉上者:
泉香而酒洌:杂然而前陈者:
觥筹交错:阴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宴酣之乐:
野芳发而幽香:云归而岩穴暝:
翼然:颓然: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秀: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谓:太守自谓()太守谓谁()
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朝而往,暮而归()
溪深而鱼肥()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颓然乎其间者()
野芳发而幽香()
(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
觥筹交错:
水落石出:
山肴野蔌:
峰回路转
3.作者链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合作探究】
(一)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三)文本探究
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5.亭的位置在哪里?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5、《醉翁亭记》预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1.醉翁亭记
预习新知
1.生字
环滁(chú)琅琊(1ángyá)林霏(fēi)开暝(míng)伛偻(yǔlǚ)
山肴(yáo)野蔌(sù)弈(yì)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
重点实词
1.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2.琅琊: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5.意:情趣。
6.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7.暝: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9.秀:茂盛、繁茂。
10.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1.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2.伛偻:腰背弯曲。
13.山肴野蔌: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
14.陈:摆开。
15.酣:尽兴地喝酒。
16.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17.弈:下棋。
18.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19.苍颜:脸色苍老。
20.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1.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2.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3.谓:为,是。
24.庐陵:庐陵郡,就是吉州。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重点虚词
1.至于:连词,用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一事。 (至于负者歌于途)
2.若夫:句首发语词,往往用在一段之首,用来表示提起另一事,“像那”之意。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3.乎:相当于介词,在。 (颓然乎其间者)
4.已而:时间副词,表示在某事之后的意思,译为“后来”。 (已而夕阳在山)
古今异义
1.时
古义:季节。(四时之景不同)
今义:时间。
2.从
古义:跟随。(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今义:介词,表时间或处所。
3.丝、竹
古义:管弦乐器。(非丝非竹)
今义:丝绸,竹子。
一词多义
1.归
聚拢,归集。(云归而岩穴暝)
回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乐
名词,乐趣。(而乐亦无穷/山水之乐)
动词,欢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意动词,以……为乐;乐趣。(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秀
形容词,秀丽。(蔚然而深秀者)
动词,发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4.而
顺接连词,不译。(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两个“而”都是联系时间状语和谓语的,表修饰关系。(朝而往,暮而归)
表顺承,连词,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表转折关系,可是。(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也
表判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表解释。(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表肯定陈述。(环滁皆山也)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名:取名。(名之者谁)
(2)号:取号。(故自号曰醉翁也)
(3)歌:唱歌。(至于负者歌于途)
2.形容词作名词
醒:醒的时候。(醒能述以文者)
3.动词作名词
(1)醉:醉的时候。(醉能同其乐)
(2)伛偻:本意为“脊梁弯曲”,动词;此处指“脊梁弯曲的人”,即老人。(伛偻提携)
4.名词作状语
(1)山:沿着山路。(山行六七里)
(2)前:在前面。(杂然而前陈者)
重点句式
判断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者,……也”,判断句标志。)
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判断句式)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句式)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枝叶茂密成阴,鸟到处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乐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判断句式)
译: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山谷显得昏暗,或暗或明,变幻不一,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判断句式)
译: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有时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回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前呼后应: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自我训练
一、巩固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颓然()环滁()伛偻( ) 觥筹( ) 山肴野蔌( )( )
林壑( ) 阴翳( ) 酒洌()琅琊()饮少辄醉( )
2.解释加点词语。
(1)临溪而渔(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2)太守自谓也( ) 太守谓谁( )
3.下面“之”的意义与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四时之景不同。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禽鸟知山林之乐。
4.翻译句子。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3)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5.填空题。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他是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字,从结尾处可以更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写“____”字,“____”字只是表象。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_。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游记体散文,虽题为“醉翁亭记”,但用于正面描写醉翁亭的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是“__________”。
(6)当我们说某人做一件事,其真实目的并不在此的时候,常化用《醉翁亭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
6.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A.表修饰B.表并列C.表转折D.表递进E.表承接
(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临溪而渔()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云归而岩穴暝()
(5)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6)泉香而酒洌()
7.“也”字在古文中主要有:A.表陈述;B.表肯定;C.表感叹三种不同用法。请分析下面句中“也”字的用法。
(1)环滁皆山也()
(2)而乐亦无穷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下列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环滁皆山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
附答案:
答案: 1.tuíchúyǔlǚgōngyáosùhèyìliè1ángyázhé ;
答案:2.(1)靠近靠近(2)称为、是
答案:3.C 解析: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BD均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4.(1)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百姓在出游啊。
(2)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在摆宴席啊。
(3)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在欢乐啊。
答案:5.(1)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2)乐乐醉醉能同其乐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醉能同其乐
(5)翼然临于泉上
(6)醉翁之意不在酒
答案:6.(1)D(2)A(3)C(4)E(5)E(6)B
答案:7.(1)A(2)C(3)B(4)C
答案:8.D
答案:9.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6、《醉翁亭记》第二课时助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2、了解作家作品。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4、理解作者的复杂感情。
5、理解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文章骈散结。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二课时
2018-7-9星期一
一、齐读第1-2段。
二、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翻译全文。
1、第一遍翻译。
61548;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
2、第二遍翻译。
三、尝试背诵课文第3-4段。
四、课堂总结
课文一些字词理解有一定难度,要巩固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作者感情和写景方法。
7、《醉翁亭记》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词汇
二.体会欧阳修在美景中寄寓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趣味导入:
六一居士(欧阳修的号)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二.疏通文字:[来源:]
听配乐朗读课文。正音并解释加点词语:
1.林壑尤美( )2.名之者谁?()3.翼然临于泉上者()
4、饮少辄醉( )5.在乎山水之间也。(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7.负者歌于途( )8.伛偻提携( )( )9.觥筹交错( )10.颓然乎其间者()
三.诵读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
1.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二)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三)分析各部分层次,领会全文主旨:
第一部分:介绍景点——醉翁亭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
1.分两层:第一层写地理位置: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醉翁→“醉翁之意”(题眼,主线)。
2.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
3.对照图片将学生带到美丽诱人的风景区去感受自然之美。
4.根据提示背诵此段。
第二部分:描绘景点——醉翁亭早晚及四季美景。
朝暮图:纵向展开,抓住“明”“晦”的特点。
四时图:横向铺排。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第三部分:描绘景点人物活动:官民同游。
1、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百姓游乐图:“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3、太守宴乐图: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太守宾客,和谐相处。
第四部分:作者感慨并明志:与民同乐。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四)小结全文主旨:
太守之“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太守之“醉”:醉于山水之乐,醉于宴酣之乐,醉于与民同乐。
四.欣赏拓展
欧阳修的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
《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於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庄暴见孟子》
五.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辍耕之垄上C.邻人之孀妻D.渔人甚异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表达的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有()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二)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3.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4.第①段先写______之景,再写_______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5.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7.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一)1.C。A项是《陋室铭》中的选句,这里“之’起到提宾标志的作用,是宾语前置;B项是《陈涉世家》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动词,“到,往”的意思;D项是《桃花源记》中的选句,这里“之”是代词。C项是《愚公移山》中的选句,这里“之”是助词,“的”的意思,与例句“宴酣之乐”的“之”用法相同。
2.B。太守虽被贬谪,但并未消沉不振,而是旷达乐观,与民同乐。B项理解错误。
3.禽鸟太守
4.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排遣内心郁闷;但壮志未酬,不禁发出游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慨叹。
5.A、B、C。D项句意翻译有误。这句话的意思应为:“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呀。”这里的“谓”不是“说”的意思,而是“叫做,称为”的意思,可译成“是”。
(二)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2.译:容颜苍老,头发斑白,歪歪倒倒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这是文言文中的一个判断句式,“者……也”是这一句式的标志之一。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朝暮四时
5.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6.A
7.B
8、《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欧阳修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具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课堂使用的投影片。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教学方法:
教学中可采用诵读法、点拨讨论法、比较阅读法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投影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壑()琊()潺()酿()僧()辄()霏()暝()洌()蔌()弈()翳()射()觥()偻()朝()而往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投影展示。)
难点提示:
(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别。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幽深秀丽。
山行六七里:山行,沿山而行。
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转,盘旋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指亭四角飞檐翘起。临,靠近。
名之者谁:名之者,给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谓也:自谓,自称,太守用自己的别名(‘‘醉翁”)来命名。
饮少辄醉:辄,就。
故自号日醉翁也:自号,给自己起了个别号。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乐:欣赏山水的乐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领会在心里。寓之酒,寄托在饮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i若夫,文言里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层意思时常用,I近乎“要说那一…8226;”“像那……”的意思。林霏,树林里的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云归,云雾聚拢在山中。岩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变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发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秀,枝叶繁茂。繁,浓密的。
风霜高洁:即风高霜洁,形容秋高气爽,霜色洁白。
(3)第3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负者,背负着东西的人。
伛偻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提携,拉着手行走,这里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肴,荤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杂。陈,摆放。
宴酣之乐:酣,尽兴地喝酒。
非丝非竹:丝、竹,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饮时以饮酒为赏罚的一种游戏。
弈者胜:弈,下棋。
觥筹交错: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交错,交互错杂。
苍颜白发:苍颜,脸色苍老。
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过了一会儿,不久。
树林阴翳: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上下,树上树下。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第一个“乐”字是动词,第二个“乐”字是名词。
醒能述以文者:述,记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谓谁:谓,为,是。
3.词语小结。
(投影展示。)
(1)而
表并列泉香而酒洌
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而不知人之乐
(2)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小结。
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三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三、小结全文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人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四、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1.山水乐
2.四时乐
3.宴酣乐
4.禽鸟乐
5.太守乐
教学后记: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文言文语感,进一步理解山水游记的特点。
9、九(上)《论教养》精品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顺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
3、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重点 学习并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难点 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当你在电影院听到别人高谈阔论的时候;当你在校园听到同学污言秽语的时候;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对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不理不睬的时候……你的心里首先冒的念头是什么?(学生回答)对,你一定在心里想,这个人没教养。那么,什么是教养?我们来听听这位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利哈乔夫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听,想。
用现实生活中的没教养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对众多事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结论:做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明确:①教养首先应该体现在家里;②要有优雅的风度。
3、根据文章的结构,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2段):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第二部分(3-12段):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论说什么是“有教养”。
第三部分(13-18段):通过列举事例和现象,论证什么是“优雅风度”。
作者介绍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1、生字积累。
恪守(kè)箴言(zhēn)自吹自擂(léi)
允诺(yǔn)妨碍(ài)矫揉造作(jiǎo)
愚蠢(chǔn)尴尬(gān,gà)絮絮叨叨(dāo)
积淀(diàn)谚语(yàn)大发雷霆(tíng)
汲取(jí)箴言(zhēn)嚼东西(jiáo)
扭捏(niē)
2、生词积累。
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涵养: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把弯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弯。
附庸风雅: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箴言:劝诫的话。箴,劝告、劝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堪,能忍受。
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文本探究
1、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教养”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外在体现就是“风度”。一个人的“教养”就表现在他的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等风度上。换句话说,有教养的人才可能有风度,没教养的人就不可能有风度。
2、读第5-10段,这几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
明确: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3、第11-12段又是从哪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
明确:这两个自然段是从正面来论述了有教养的几种表现出:愿意尊重别人、不会自吹自擂。
4、作者在论说“风度”时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首先由谈论“风度”的书籍谈起,提出待人接物的问题,然后批驳错误的观点。接着解说风度的缘起。接着列举有风度的现象,论述优雅风度遵循的准则。最后得出结论: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才能保持优雅的举止。
5、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明确:①举例论证。本文的5—10段,17段都进行了集中举例论述。5—10段集中列举了无教养的例子,17段集中列举了优雅风度的具体表现。这些例子都鲜活地证明了怎样才是真正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这种论证方法可以使论证过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5—10段列举了没有教养的表现,与第11、12段有教养的表现进行对比,从而体现“有教养”的意义。第二部分的两层也是前一层为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这样对比起来,更能体现真正的教养。这种论证方法可以强调突出“有教养”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从网上查找资料,看看利哈乔夫有哪些事迹,可以让他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享有如此崇高的声誉。
巩固提高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恪守()箴言()嚼东西()
jí取()妨ài()zhēn言()
kèzhēnjiáo汲碍箴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改在后面括号里。
(1)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庭。
(2)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莫不关心
(3)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函养的人。
(4)有教养的人允喏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
(5)是出于无聊,是附拥风雅
庭—霆莫—漠函—涵喏—诺拥—庸
3、“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这段话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段话使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其作用真实可信的论述了没教养的人的表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教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做到有教养。相信作者的观点一定给了大家许多启示。当然,大家对于教养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看法,课下可以继续探索讨论。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向作者学习,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文章主题。
板书设计 开门见山,引入论题
“无教养”的表现
“有教养”的表现
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10、部编九(上)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提起小说,大家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天地,来重温那难忘的小说世界。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本次活动展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故事比赛试高低、形象竞猜过三关、梦想剧场展风采。
第一步:故事比赛试高低
1.学生分组,在组内讲自己阅读小说的故事。
2.各小组评选出讲的最好的同学,然后参加全班的讲故事比赛。
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
3.活动一:从人物的经历角度来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激趣: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用文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下面我来给几个人物画像,同学们猜猜他(她)是谁。学生看大屏幕,教师读文字,学生以:“他是( ),是( )代小说家( )的《 》中的人物形象,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________”为句式说话。
4.活动二: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来感受人物形象:
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经常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请学生们将自己收集到的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句子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围绕同学提供的语句,可以竞猜、赏析或分析人物性格。
第一个人物:他家穷得几乎什么东西都没有,他的妻子自从嫁给他以后,一年连猪油都难得吃上两三回。他去参加考试连盘缠都要向别人借,可是他还是死心塌地地参加科举考试,当得知自己金榜题名以后,他竟然欢喜至极而导致发疯。
第二个人物:他,排行第二,人称二郎。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身长八尺,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勇猛过人,胆大心细,景阳冈打死猛虎,为兄报仇斗杀西门庆;他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他是梁山泊一名勇猛的虎将。
学生按照这种格式,每一个人写出一个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在小组进行交流。
5.活动三:根据人物形象所在的社会背景,评价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首先由教师举出例子,学生依据例子完成其他的相关活动:
教师举例
孔乙己——科举制度造就的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闰土——三座大山压迫而成的木头人。
学生评价
教师推荐下列人物:鲁达、林黛玉、香菱、猪八戒、曹操、何大学问、奥楚蔑洛夫等。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另外选择自己评价的人物。全班集中展示,注意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评价的理由。
第三步:梦想剧场展风采
6.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孔乙己临终》《范进审理考试舞弊案》《跟贾宝玉读书》《富翁于勒返乡记》。
7.小说离不开虚构和想象,我们读小说,实际上是随着小说家的笔触,神游于小说所虚构的世界之中。其实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尝试来获得,让我们都来试一试!
课下写作练习:
(1)改写《孔乙己》的结局。
(2)为你喜欢的小说续写故事。
(3)想象当“孔乙己”遇上“范进”时的对话。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第一步:故事比赛试高低——对应1、2题
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对应3、4、5题
第三步:梦想剧场展风采——对应6、7题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课堂小结
小说是别人的故事,但它能帮助我们塑造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命运更掌握在我们手中。读书吧!多读书,读好书,我们的精神将因此而富足,我们的人生将因此而变得更多彩。
2.拓展延伸
在掌握小说的基本写作要求和方法后,请同学们试着自己写一篇短小的小说。内容题材不限。写完后互相指导,交流。
3.布置作业
(1)寻找你身边熟悉的人物,事件,把他们作为写作的素材,稍加虚构,用小说的笔法写人叙事。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学生们学到了小说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写小说的基本技巧,再次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尤其是第二步“形象竞猜过三关”,同学们谈到小说里的人物时,个个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气氛相当的活跃。
11、九(上)《我看》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
(1)字音
丰润(rùn)沉醉(chénzuì)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piāoyì)勃发(bó)摇曳(yè)
(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
(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
(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
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
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
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
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
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
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
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12、《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
复习篇目:《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用法
2、能准确翻译重点语句
3、能运用课内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
预习要求:1、整理、记忆两篇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2、能准确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知识点归类
A《岳阳楼记》
一、填空。
1、《岳阳楼记》,作者,字,(朝代)文学家。是他的谥号。
2、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前人之述”指的是,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作者在文中表达自己阔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分别是。
二、重要词语归类解释。
1、圈画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
2、用横线画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谪守巴陵郡长烟一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解释。
气象万千
4、解释下列句中常见的文言词:
越明年增其旧制予观夫胜状
衔远山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谪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
迁客骚人、得无异乎
连月不开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登斯楼则有去国怀乡作文以记之
忧谗畏讥、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岸芷汀兰、而或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微斯人
吾谁与归是进亦忧、退亦忧
5、一词多义
赋刻唐贤今人诗赋岁赋其二复若赋
通北通巫峡政通人和
极此乐何极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
一一碧万顷长烟一空洞庭一湖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而感极而悲者矣然则何时而乐耶
之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
先天下之忧而忧庙堂之高
会多会于此会宾客大宴
则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则何时而乐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心则有心旷神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其增其旧制其喜洋洋者矣其必曰
国则有去国怀乡死国可乎
以不以己悲属予作文以记之
四、翻译下列句子: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醉翁亭记》
一、填空默写。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字永叔,号,又号居士,(朝代)史学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本文中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
3、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
,,。
4、古诗词中有许多描绘春、夏、秋、冬的佳句,请各举一例。
春景夏景
秋景冬景
5、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6、列举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三、解释词语
1、圈出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山行六七里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之者谁
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之乐其乐也杂然而前陈者
2、解释加点词语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者负者
饮少辄醉得之心而寓之酒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伛偻提携临溪而渔
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非丝非竹弈者胜觥筹交错苍颜白发
已而夕阳在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
3、一词多义
谓太守自谓也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太守谓谁佳木秀而繁阴
归云归而岩穴暝霏日出而林霏开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若夫霪雨霏霏
吾与谁归环环滁皆山也
乐山水之乐环而攻之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酿泉酿泉为酒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酿泉也
名名之者谁意醉翁之意
卷卷有爷名意暇甚
遂以名楼意将隧入
不能名其一处略无慕艳意
颓然颓然乎其间者乎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碧窈得无异乎吾尝疑乎是
之望之蔚然而朝而往,暮而归
得之心而寓之酒蔚然而深秀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山水之乐水落而石出
四、翻译句子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问题探究
1、《岳阳楼记》以精练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天气中的洞庭湖景色,又用写景与抒情想紧密结合的方法,描述了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想想,古仁人为什么会“异二者之为”?
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①范仲淹。
②欧阳修&nbs